分类 只在这里发文章 下的文章

本期作者 高文洁&刘祥宇

一个孩子拒绝去学校上学,她的父母强迫把她带来咨询室:

“她现在好说歹说就是不去学校,每天早上6点到8点是固定时间在家里又哭又闹,搞得我们几乎每天上班都迟到,也没办法一天到晚盯着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你给看看吧,我们现在就是希望她能回学校,安安稳稳地把书读了……”

IMG_1681.PNG

如果你是一位咨询师,或者是一位被求助的人,你会怎么办呢?

如果你也同意他们的诉求:“对啊,现在就是要改变他们的孩子,让她赶紧回到学校。”那么你或许就成了这个家庭中让孩子拒绝上学的因素+1,你成为了家庭的一份子,和他们一起维持了孩子现有的症状

结构派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认为,家庭治疗师应该有一个理念叫作所有家庭的假设都是“错的”,不管家庭带着什么样的问题走进咨询室:一个妻子认为她的丈夫情感冷漠,一个母亲认为她的孩子难以管教,这些家庭“已确定的问题”都只是拼图的一小块,家庭治疗师需要以它们为线索,揭示出整个家庭关系的全貌。

具体要怎么做呢?Minuchin将他家庭治疗的精髓写成了一本《大师的手艺与绝活》,如果你是一位专业的家庭治疗师,这本书将是你与来访者一起工作的指南;如果你只是一位普通的读者,这本书也会让你与你的家庭受益。

大师的手艺包括四个部分——外化症状、扩展身份、探索子系统和自我的运用,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大师的脚步,看看一个家庭如何走上改变的路程。


01
改变发生的四个手艺

外化症状挑战问题属于一个人的观念

当一个家庭来到咨询室,他们往往对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拥有很「确定」的看法,这种确定的看法一般都是家里的「某个人」出了问题。

IMG_1682.JPG

而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你会清楚地知道这是“错的”。家庭越是对他们的问题抱有一种确定的态度,就越坚持这种唯一的、僵化的看法,就越不可能尝试用一些其他的视角看待问题,也越不可能改变他们彼此交流相处的方式。

治疗师不会同意家庭最初带到咨询室中的假设,相比于顺应,治疗师可能会采取一种既有支持又有挑战的态度,如果你觉得这太困难了,Minuchin的这段话或许能给你一点参考:

「这儿有一个谜,你们四人每一个都是好人(支持),却总是用这样一种方式互动,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很悲惨(挑战),这真是一个谜。」

扩展身份体验另一种家庭位置

如果要让一个家庭发生改变,每一位家庭成员自身都是可利用的资源,治疗师会邀请他们跳出自己在家庭里固有的“标签”,去体验另一种身份、另一种家庭位置。

一个母亲可能是家里的“闹钟”,管理着每个孩子的时间表,也可能是家里的“记忆库”,不管谁遇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都要“找妈”。那么,她有可能成为家里需要被照顾的那个人吗?

一个父亲可能是“有经验的领导”,但他也可能是一位“没经验的父亲”;他可能是“权威”,也可能是母亲口中的“犯人”,那么,他有可能成为家里养育孩子的那个人吗?

这样的一些关于身份与位置的困惑,正是在挑战家庭的确定性,也正是开始治愈的时刻。当家庭成员意识到“在家庭中我的位置在哪里”,他们才有可能开始探索其他新的可能。

探索子系统失调的模式是什么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很多子系统,例如夫妻系统、母子系统、父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与其他的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看不见的“边界”,人们通常不理解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在家庭治疗中,治疗师将会解构整个家庭的复杂系统,这其中隐含着很多隐秘的信息,例如从属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既可以是支持的力量,也可以是压力的来源;母亲与某个子女之间的过度亲密,可能让被排除在系统之外的人心生怨恨。

再例如联盟关系,一些家庭成员可能会联合起来对抗或者攻击另外一些家庭成员。基于对子系统的探索,我们才能发现一个家庭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他们之间的互动又是如何通过历久经年的日常生活,卡在了一个失调的状态。

因此,要帮助一个家庭解决问题,就需要跟不同的子系统工作,打破或者维持它们的平衡。这是家庭治疗师与来访者工作秉持的理念,也是一门治疗的艺术——治疗师的目的在于创造许多不同的情境,以帮助家庭成员们在不同的子系统中重新调整他们的互动。

自我的运用你是参与改变的一部分

对于治疗师或者助人者来说,自我都是能够使用的最好工具。当你尝试着帮助一个家庭,你不仅是仿佛开启了“上帝视角”的观察者,你还会成为“整个家庭的一部分”

因此,在治疗进程中,治疗师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在不同成员的对话中穿梭,利用自己这个核心工具,让家庭做出回应。

如何运用自我开展工作,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Minuchin在书中给我们分享了一个非常具象的描述:

「高效的治疗师在进入治疗时,在他/她的左肩之上随身带来一位看不见的伙伴,请将它想象成“小矮人”——它看治疗师之所看、想治疗师之所想,对干预过程进行实时观察和反思。」治疗师是治疗的专家,但也必须意识到自己的风格和偏见。


02
案例分析一个厌食症孩子的家庭

当然,光是了解理论似乎有些不够,你可能会问:那这四个方面是如何在咨询室里发生、融合与运作的呢

下面我们以书中的一个家庭为案例,从中体验一下大师在治疗过程中的思路和途径。

来寻求Minuchin帮助的是一个意大利裔的美国工薪家庭,他们经由医生推荐来到咨询室参与治疗,因为家里最大的孩子被儿科医生和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厌食症,她是一位16岁的女孩,名叫洛丽塔。

在被确诊厌食症的两年里,洛丽塔多次住院,体重最低的时候仅仅60多斤,每次治疗都收效甚微,她的母亲反映,洛丽塔拒绝吃饭,好几次都到了去医院向胃里导入流食的地步。

IMG_1684.PNG

家庭里看似确定的问题——神经性厌食症,到了Minuchin的家庭系统视角下,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觉得无论是儿科医生还是精神科大夫,都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个病人在家庭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甚至在所有人看来,只要这个孩子的厌食症好了,那么家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而事实上,这个孩子只是症状的携带者,所有的家庭成员都积极参与了这场悲剧之舞

因此,在治疗一开始,当家里所有的成员都来描述洛丽塔患有厌食症带来的各种问题时,Minuchin就试图松动这样的想法,尝试减弱洛丽塔作为家庭中病人的身份,当洛丽塔表达自己住院检查时一直打点滴,导致没胃口时,Minuchin立刻回应她:

“你知道有很多人都会这样吗?如果两三天不吃东西,我们就没胃口了,所以就是那时候你开始不吃东西了吗?那是什么时候?”

在对洛丽塔住院细节的回顾中,有一件事引起了Minuchin的注意,洛丽塔的母亲讲述自己曾经因为放心不下洛丽塔一个人在医院,而违反医院规定,不顾丈夫的反对,半夜从家里返回医院去守着女儿。

这让Minuchin意识到,这位母亲对女儿的过度卷入是破坏性的。询问过家里所有的孩子,以及父亲后,这个家庭权力部分的特征也显现出来:母亲在家里充当着最高的权威,父亲的权力不够且不愿意质疑妻子的做法,所有的孩子都不敢直接反抗母亲的意志

最终,家庭里对洛丽塔的厌食症的讨论,被Minuchin从生理层面的关注引向了人际层面的关注:妈妈在用施加保护的方式控制着洛丽塔和整个家庭,而洛丽塔也在用食物的方式控制着她的母亲和家庭,洛丽塔的感觉是被控制的、无助的。

IMG_1686.PNG

Minuchin针对这样的家庭状况,她通过鼓励洛丽塔在非食物的领域跟自己的母亲直接冲突,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权方面做一些对抗,来使洛丽塔通过更健康的方式体验不同的家庭位置和身份。

相应的,Minuchin跟家庭做了一个约定,不再强迫给洛丽塔称体重,而是由Minuchin来给洛丽塔称体重,但对体重保密,确保洛丽塔的安全,只有在体重下降后才会告知家长,同时鼓励洛丽塔自己选择吃饭的方式,是单独吃饭还是跟家里人一起吃饭、吃多少饭。

最终,这个家庭经过四个月的治疗,洛丽塔在前三个月里增重将近20斤,治疗结束时体重稳定在了95斤。一年半后的回访中,洛丽塔重新回到了学校,尽管仍然与父母保持狂风暴雨般的关系,但她一边做着服务生的工作,还有了很多新的朋友,她计划读完高中。

IMG_1687.PNG

现在,让我们再回来看大师的四个手艺——外化症状、扩展身份、探索子系统和自我的运用,你会发现Minuchin并没有回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短兵相接,解构家庭成员们对问题的「确定」,才能真正推动一个家庭朝向好的方面转变

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和困扰,在你的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可能也会有家庭向你求助,这个时候,或许你可以借由这本书中的理念想一想:你是怎样看待家庭问题的呢那个「确定」的问题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线索?希望大师的手艺有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IMG_1688.JPG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对家庭治疗感兴趣的读者不能错过的作品,《大师的手艺与绝活》是家庭治疗开山鼻祖Minuchin所写的“治疗师的百宝袋”,书中不仅有结构派家庭治疗的重要理念,还讲述了这些理念是怎样在治疗过程中融会贯通、最终发生作用的。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大量丰富的家庭案例,让读者对「关系」、对「家庭系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真正深入生活的细节,看到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他们最终的改变的发生。翻开这本书,将是一段神奇的旅程,一段欣赏大师治疗手艺与绝活的艺术之旅。

策 划:高文洁
撰 稿:高文洁刘祥宇
编 辑:崔 琪
美 编:何文宣

本期作者 LQY

在一段关系里,很多的冲突都因“牺牲”而起:“因为你的过敏体质,我也被迫放弃了我养了很多年的猫咪”,“我当初为了跟你在一起,不惜放弃我原本的工作”,“为了支持你的事业,我不得不辞职成为家庭主妇”……

如果你仔细一想,不难发现,在你的亲密关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牺牲,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大到人生的选择,似乎牺牲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

IMG_1677.JPG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亲密关系中的牺牲(sacrifice)是指为了伴侣或与伴侣之间的关系,放弃自己的利益、需求、偏好(Van Lange, et al., 1997)。

牺牲的行为发生后,在一段时间里,双方的心态会有一个波动阶段,能否安然度过这个阶段,就决定了牺牲后的亲密关系是否能快速恢复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而不是处在冲突中。这个波动阶段,我们称之为“牺牲评估”。

当亲密关系中的一方考虑/做出牺牲时,他们就会进行牺牲评估,包括成本,收益,满意度,事后的遗憾(Righetti & Impett, 2017)。

牺牲不同于简单地向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当人们感知到牺牲的成本大过收益,对自己造成威胁时,牺牲反而会对双方的个人幸福感,关系幸福感有害。

也就是说,当一方做出牺牲,为了尽快让彼此双方心态恢复一个平衡的话,就要尽量要让牺牲的一方感觉自己的牺牲收益与成本差不太多,即,要促进相对更积极的牺牲评估

IMG_1678.JPG


01
怎样才能促进伴侣更积极的牺牲评估

心理学研究者Visserman等人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感知伴侣回应性(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会促进更积极的牺牲评估

感知伴侣回应性是指个体感受到伴侣对自己是支持的,其中包括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感知到伴侣的理解(understanding),尊重/认可(validation), 和关心(caring)。

当预期/实际做出牺牲,感知到伴侣有更多的回应时,人们会倾向于更积极地评估自己所做出的牺牲,比如感觉为伴侣牺牲是值得的,牺牲为关系带来的收益更高,成本更低,遗憾更少等。

伴侣对彼此需求,利益的回应是功能良好,令人满意,坚定持续关系的核心(Joel et al., 2020)。感知伴侣回应性除了影响牺牲评估(Visserman , 2022),还会影响到人们为伴侣牺牲的意愿,实际做出的牺牲行为(Reis et al., 2010)。

为什么感知伴侣回应性会让人们对自己的牺牲有更积极的评估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感知到伴侣更高的回应性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亲密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中(Sternberg, 1986),亲密感是爱情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激情,亲密,承诺)。

当有很高的亲密感时,双方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Maisel et al., 2008)。因此在为伴侣考虑/做出牺牲时,人们会倾向于认为伴侣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牺牲的心甘情愿,对自己有利,对两人的关系也有利(Van Lange et al., 1997; Visserman et al., 2022)。

二是,感知到伴侣更高的回应性会减少对伴侣的消极情绪。当发生利益或偏好冲突时,人们为了伴侣牺牲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后,他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对伴侣的消极情绪,比如不满,沮丧。

这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自己的目标没有实现,对牺牲体验蒙上了一层阴影。而感知到伴侣的积极回应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管理消极情绪。

具体而言,当感知到伴侣理解,认可自己的需求,目标,并且在未来也愿意支持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人们在关系中会更有安全感,减少自我保护,怀疑和恐惧(Reis & Gable, 2015),从而以更积极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牺牲。

IMG_1679.PNG
图 感知伴侣回应性影响牺牲评估的途径


02
当Ta为你做出牺牲后,你要如何做出回应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人们受到三大基本需求的驱使,分别是自主感(行为是受自己控制的),胜任感(在与外界的互动中,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和联结感(渴望爱与被爱,需要归属),人们的幸福来源于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Deci & Ryan, 2000)。

当人们做出牺牲,放弃自己的利益时,这些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Horne et al., 2021)。因此,当伴侣为你做出牺牲,帮助Ta恢复或满足基本需求,Ta会感觉到你是理解,关心,支持Ta的,是对Ta有回应的。

IMG_1680.JPG

从而Ta能更积极地评估Ta做出的牺牲,有利于双方的个人幸福感以及关系幸福感(Patrick et al., 2007)。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具体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做出回应还会因实际情况而不同

比如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在做出比较大的牺牲后,Ta们的自主感会受到很大的威胁。这时,较好的回应是以不明显的方式给他们更多的空间(Maisel et al., 2008),更多的赞赏。

对于焦虑型依恋/低自尊的个体,Ta们更多需要的是在牺牲后,感受到来自伴侣的关心和认可。并且Ta们也特别希望看到伴侣愿意做出牺牲作为回报(Murphy et al., 2021)。这时,较好的回应是以明显的方式满足Ta们的需求。


03
仍然可能面临的挑战

虽然研究揭示在亲密关系中,接受牺牲的一方需要做出回应,但是做出恰当的回应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如上面讲到,牺牲是发生在双方有冲突之时,双方都处在一种消极情境中,心理资源在不断地被消耗

这种情况下,做出牺牲的一方可能倾向于低估伴侣对自己的回应。与此同时,接受牺牲的一方还可能会产生矛盾复杂的体验,既有感激感动,又有对做出牺牲一方的亏欠,内疚情绪产生。这种矛盾复杂的情感体验也可能会阻止接受牺牲的一方表达出恰当的回应

回想一下,当初你的伴侣做出怎样的回应?让你觉得为Ta牺牲是幸福的,满足的。你的伴侣做出怎样的回应? 让你感到为Ta牺牲不那么值得。

最后,在亲密关系中,你是做出牺牲多还是接受牺牲多呢?在做出或接受牺牲后,有没有复杂的情绪体验呢?欢迎给我们留言,说出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65PLI1104_01

Horne, R. M., Righetti, F., Park, Y., Harasymchuk, C., & Impett, E. A. (2021). Better to give or to receive? Sacrifice predicts lower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Joel, S., Eastwick, P. W., Allison, C. J., Arriaga, X. B., Baker, Z. G., Bar-Kalifa, E., Bergeron, S., Birnbaum, G. E., Brock, R. L., Brumbaugh, C. C., Carmichael, C. L., Chen, S., Clarke, J., Cobb, R. J., Coolsen, M. K., Davis, J., de Jong, D. C., Debrot, A., DeHaas, E. C., … Wolf, S. (2020). Machine learning uncovers the most robust self-report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across 43 longitudinal couples stud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32), 19061–19071. https://doi.org/10.1073/pnas.1917036117

Maisel, N. C., Gable, S. L., & Strachman, A. (2008). Responsive behaviors in good times and in ba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5(3), 317–338. https:// doi.org/10.1111/j.1475-6811.2008.00201.x

Murphy, G., Horne, R. M., Visserman, M. L., & Impett, E. A. (2021). Effects of attachment insecurity on trailing partners’ well-being following relocation: The buffering role of perceived partner gratitude and sacrifice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Patrick, H., Knee, C. R., Canevello, A., & Lonsbary, C. (2007). The role of need fulfillment in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3), 434–457.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92.3.434

Reis, H. T., & Gable, S. L. (2015). Responsivenes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67–71.https://doi.org/10.1016/j.copsyc.2015.01.001

Reis, H. T., Smith, S. M., Carmichael, C. L., Caprariello, P. A., Tsai, F.-F., Rodrigues, A., & Maniaci, M. R. (2010). Are you happy for me? How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with others provides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2), 311–329. https://doi.org/10.1037/a0018344

Righetti, F., & Impett, E. A. (2017).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Motives, emotions, and relationship outcome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10), 1–11.https://doi.org/10.1111/spc3.12342

Righetti, F., Visserman, M. L., & Impett, E. A. (2022). Sacrifices: Costly prosocial behavior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44,74–79.https://doi.org/10.1016/j.copsyc.2021.08.031

Sternberg.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93.2.119

Visserman, M. L., Muise, A., Righetti, F., Horne, R. M., Le, B. M., Côté, S., & Impett, E. A. (2022). Lightening the load: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fosters more positive appraisals of relational sacrifi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3(4), 788–810.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384

Van Lange, P. A., Rusbult, C. E., Drigotas, S. M., Arriaga, X. B., Witcher, B. S., & Cox, C. L. (1997).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6), 1373–1395. https:// doi.org/10.1037/0022-3514.72.6.1373

责编:刘祥宇
撰稿:LQY
编辑:高文洁
美编:何文宣

本期作者 高文洁

提到中国式母女关系,你会想到什么样的关键词?

青年导演杨明明给出的答案是「控制」与「反叛」,在她的电影《柔情史》里有这样一个场景:

女儿刚到饭桌前坐下,母亲说:“你以后要再起得这么晚,我真就不管你饭了啊。电饭锅要一直插着电给你保温,你从来都不考虑这些。”女儿忍不住拌了几句嘴,扒拉了几口饭之后,母亲又纠正道:“人在饭桌上永远不能这么吃饭,端不住饭碗。”听到这里,女儿不说话了,一边把放在桌上的饭碗端起来,一边用眼睛瞪着母亲,像是一种「无声的控诉」。

IMG_1670.PNG

导演在她的自述中谈到这些戏:

「“吃”象征了母亲的控制欲。很多人都问电影里是不是我和我妈的关系,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表现的这种关系逻辑,母女之间互相看不顺眼又离不开彼此,相爱相杀,想做到既不侵犯又不疏远,实在太难了。」

我们习惯于描述一种崇高的、自我牺牲式的母爱,一种不可否认的柔情,也是无法拒绝的枷锁。我看过许多对母女关系的探讨,直到读到结构派家庭治疗的「缠结型关系」,我才意识到——母女关系的拧巴与对抗,或许需要放到系统的层面去理解。


01
什么是「缠结型关系」

在缠结型关系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个概念,什么是人际界线(boundary)?

结构派家庭治疗师Minuchin(1974)认为,人际界线是一种管理家庭成员之间物理和心理距离的规则,它调控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例如在多子女家庭中,如果父母总是介入去解决孩子们之间的争论,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线就受到了侵蚀,孩子们就很难学会如何为自己辩护。

家庭中的界线(boundary)有三种类型,分别是:

清楚的界线(正常关系):一个清楚的界线可以使子女与父母之间保持互动,但又把孩子从夫妻亚系统中排除开来。

僵硬的界线(疏离型关系):在一个家庭成员有需要的时候,疏离型关系的家庭成员不会给予支持。

混乱的界线(缠结型关系):边界混乱而相互依赖,缠结型母亲(或父亲)会侵入孩子的生活,阻碍孩子的发展和干扰他们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所谓的「中国式母女关系」,常常映射的就是这最后一种家庭关系模式。

我想到前几天有一条点赞16.2万的微博,朋友转发给我说:“这简直跟我妈一模一样。”微博大概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下节选自微博内容):

家里人给表妹做了一碗牛肉面,表妹刚喝了两口汤,家里人说:
“你加点辣椒油。”

表妹说好,她一会再加;刚吃一口面,家里人又说:
“这个辣椒油看着辣,其实不辣的。”

……

经过几次三番的劝说,表妹勉强拿起勺子盛了辣椒油,家里人急忙说:
“你盛红油,把那些辣椒料去掉,油才香啊……欸对,你重新盛……不是不是,你贴着表面才行,勺子给我,我来。”

在我朋友(作为一个女儿)的视角里,每当她被这样悉心照料,她都感到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她的确「受益」于这样的关系;另一方面,真实的情感和自主性被「为你好」所阻碍而无法表达(Love,1990),她又会因此感到抑郁和焦虑。

那么,为什么母亲和女儿会这样无法摆脱地缠结在一起?


02
对父亲的「恨」共筑了母女的缠结

在大多数刻画东亚母女关系的电影里,杨明明导演的《柔情史》,杨荔钠导演的《春潮》,还有美国去年新上映的《瞬息全宇宙》,父亲都处于一个「缺席」的位置

某种程度,撇开父亲角色来探讨母女关系的发展是不完整的。因为不论这位父亲是否与母女共同生活,他的角色、身份,都会活在母女的日常对话当中,影响着母亲和女儿,包括她们共同关系的发展轨迹。

看到一个「缺席」的父亲,才能理解「缠结」的母女

IMG_1673.PNG

Minuchin曾提到一个他经常遇到的家庭模式,他称之为“缠结的妈妈-疏离的爸爸”综合征,也就是说,缠结与疏离是相互的。

当一对父母无法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父母的一方就会将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通常母亲与孩子更容易亲近,也更容易将孩子拉拢为自己的“同盟者”。

母亲可能会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以降低夫妻冲突带来的压力;可能会寻求孩子的安慰与帮忙,与孩子结成同盟,共同对抗父亲。而达成“家庭联盟”的过程,常常伴随着一方对另一方的抱怨、批评或贬低。换句话说,母女之间的“缠结”与父亲的“消失”是同时发生的。

电影《春潮》对这种联盟对抗进行了艺术性的呈现:

母亲坚持认为自己曾经的丈夫(女儿的父亲)是一个“流氓”,即使离开多年,也常常在女儿面前指责对方。有一次在饭桌上,女儿提到:“我爸脾气是挺好的。”母亲立刻讥笑了一句:“哪里好啊。”

IMG_1674.PNG

接着问女儿:“你说来听听看。”

没等女儿回答,又自顾自说道:“就会装老好人,其实是啥人,你是不知道还是装着不知道啊。”

这部电影的处理是有些病态化的,但它能让我们窥到,当父亲远离家庭,母亲抱怨父亲,孩子承受了怎样的压力,又怎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家庭的保护神」,去“平衡整个家庭的力量”

一项发表在Child Development上的调查研究发现,孩子年龄在3至22岁的家庭中,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介入所有家庭纠纷(除了婚姻冲突),而当孩子作为第三方介入到家庭矛盾时,他们通常使用分散注意力的策略(Vuchinich,1988)。

母亲分散了自己的焦虑,但却从情感上削弱了这个孩子;孩子在自我选择空间变少的同时又会滋生出叛逆和反抗。这或许正是女儿与母亲之间既相互怜悯又相互斗争的矛盾症结所在。


03
为什么这种缠结不是“爱”的体现

或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这种“缠结”不是母爱的体现,这种“联盟”它为什么不能代表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凝聚力呢?

Manzi(2006)对缠结型关系(Enmeshed relationship)和家庭凝聚力(Cohesion)进行了区分,研究者认为它们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凝聚是指整个家庭功能健康完好,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关爱、分享,这种健康功能还包括适应和设置清晰的家庭界线;而缠结型关系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关系模式,母亲与女儿之间过度亲密,隔绝了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并且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这种消极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女儿的「亲职化」,让本该站在“孩子”位置上的女儿,站到了配偶甚至是父母的位置上

《The Emotional Incest Syndrome》的作者Patricia Love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缠结型关系包含两个特征:一是母亲会“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二是母亲会“忽略”孩子的很多需要。

IMG_1675.PNG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呈现母女关系的作品中——

她代替了丈夫的陪伴与亲密。她代替了母亲的母亲照料生活起居。甚至,她代替了她某一方面缺憾的人生。

IMG_1676.PNG

我不想否认,母女之间拥有可能其他任何亲属都无法复制的微妙关系,这篇文章也只是切开了母女关系的某一个剖面。

只是,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去改变母亲、去改变自己,或者在某一个具体的事件上来回争执而无果的时刻,我们或许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母女关系的小齿轮是怎样在更大齿轮的推动下艰涩运转的,我们是不是能换一个用力的方向

这不是“母亲”或者“女儿”的错,系统层面的改变或许能让我们彼此都轻松一点。


家姻心理最早是1996年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中心,该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婚姻家庭研究、专业咨询师培训、以及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研究与心理咨询机构。

家姻心理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面向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产品,提升我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我们长期与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并在其指导下研发产品。所有研发人员均为婚姻家庭或心理学领域硕博士毕业生,具备多年从事婚姻家庭或者心理学领域教学、科研和应用服务的经验。


参考文献

Minuchin, S. (1974). Families& Family Therap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ve, P. (1990). TheEmotional Incest Syndrome: What to do When a Parent's Love Rules Your Life. Bantam.

Vuchinich, S., Emery, R. E., & Cassidy, J. (1988). Family members and third parties in dyadic family conflict: Strategies, alliances, and outcomes. Child Development, 59(5), 1293-1302.

Manzi, C., Vignoles, V. L., Regalia, c., & Scabini, E.(2006). Cohesion and Enmeshment Revisited Differentiation, Identity, andWell-Being in Two European Cultures. Journal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 673-689.

迈克尔·尼克尔斯, 西恩·戴维斯.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长期在母亲「控制」之下,女儿会变成什么样.人物杂志.2019.

策 划:高文洁
撰 稿:高文洁
编 辑:崔 琪
美 编:郭雨馨
图源 | 电影《柔情史》《春潮》《瞬息全宇宙》

本期作者 刘祥宇

一部《狂飙》带火了高叶饰演的大嫂陈书婷,风姿绰约却带着飒爽、火爆的脾气加上冷静的头脑,这样的人物设定很难不给人留下印象,但事实上,给陈书婷这个角色灌注灵魂的并非她的形象或性格,而是她与儿子的关系

从出场到下线,陈书婷都是一位保护儿子的母亲,丈夫被杀后独自带着白晓晨躲避仇家的追杀,回到京海后为了给孩子一个安稳的生活嫁给高启强,最终在阻止儿子闯祸的路途中车祸丧生,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教育自己的儿子:

“来,高晓晨,你说说,你还打算闯多大的祸……这么大人了,你做事前能不能动动脑子,你把人弄出个好歹来,警察一查,查到你怎么办。”

IMG_1666.JPG

“面子,面子,你什么时候长长脑子,那种刀尖上的日子我过够了,所以我才不想让你过这样的日子,拼了命地把你往外拉,你倒好,拼了命的往坑里跳,你想干吗啊?”

即便这样,她的儿子高晓晨最终还是走上了犯罪道路。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陈书婷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她那么严格的管教都拦不住孩子逐渐滑落犯罪道路的命运呢


01
在不必要的时候过度管教

陈书婷带着孩子躲避仇家时,安欣和李响曾找到她了解案情,当时还未改姓的白晓晨拿着玩具枪朝着安欣他们射击,陈书婷大怒,逼着白晓晨跟安警官道歉。

IMG_1667.JPG

此时的管教就属于完全没有必要的过度管教。为什么这么说呢?陈书婷忽视了一个比懂礼貌更重要的点——儿子的动机和内心的需要

当时他们正处在可能被仇家追杀的危险中,年纪尚小的白晓晨虽然不懂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他一定发现,妈妈不喜欢家里来生人,所以在安欣他们刚进门的时候,白晓晨就跳了出来阻拦:

IMG_1668.JPG
IMG_1669.JPG

他作为一个男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不在家,甚至隐约知道爸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自动地充当起了保护妈妈的角色。所以在看到妈妈不欢迎这两个警官后,就用玩具枪警告他们别再来了。

显然,白晓晨的这种内心需要和爱的表达并没有被自己的妈妈看到,反而逼迫他去道歉,甚至可能利用这一点给安欣下逐客令。

对孩子来说,他感受到的不止是受伤的感觉,更是一种被否定的感觉:“你很弱,根本保护不了我”、“我不需要你保护”。

回到剧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白(高)晓晨长大后完全跟懂礼貌没有任何关系。可见,陈书婷的这次教育根本没起到好的作用


02
在错误的层面采取教育行动

毫不夸张地说,陈书婷在教育儿子的总体方针就错了,尽管她有一个好的初衷:“给孩子一个安稳且干净的生活”

她不希望孩子掺合一点点公司里的业务,但却用错了方法,因为一直以来她都在用现有的常识来解决问题:儿子想掺合公司里的事情,这很危险,那我就阻止他这么干。

也许她太害怕了,以至于她从始至终没有问过自己或者儿子一个问题:“他到底为啥非要掺合公司那些事儿”。

——白晓晨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是“高晓晨”。

幼年丧父,从小颠沛动荡,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下,母亲改嫁后又转头改姓高,这样的成长经历必然会让他陷入一个“身份认同”的困境。

长大后,继父高启强的生意越做越大,势力也覆盖整个京海市,这让他更加渴望融入高家,而加入高家的集团就是证明他身份的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车上会跟陈书婷说出自己要去打人的原因是“我没想那么多,我就知道,不能让高家丢了面子”,这也最终导致在陈书婷死后,他依然不管不顾犯下“枪击抢劫案”的原因。


03
没有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

陈书婷全剧做的最错误、导致她最终悲剧的一件事就是她心软又回到高启强身边。当时陈书婷带着儿子高晓晨在香港避风头,高启强架空了陈书婷干爹泰叔的权力后,陈书婷意识到自己想要的安稳生活高启强给不了,遂提出要跟高启强分开,在香港生活,后心软又回到对方身边。

她天真地以为只要高启强答应自己不让儿子参与公司的业务、不再杀人,她就可以和儿子拥有安稳的生活,显然,她严重低估了事情的复杂性。

就算她可以管得住高启强,也管不住自己的小叔子去贩毒,更管不住高启强手下的人,而她最珍视的儿子,就没法在一个干净单纯的环境中成长。

尽管她曾经动过离开的念头,但孟母三迁的道理,她未必真懂。这便是陈书婷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失误的第三件事

回到现实生活,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又何尝不会踩同样的坑呢?

一个喜欢咬指头的孩子,把自己指头上的皮咬破了,鲜血如注,家长跑进来一边包扎,一边质问:“是不是又咬指头了?”孩子忍着痛战战兢兢地回答:“没有,挂到床边上挂破的。”家长一听更来气了,还学会撒谎了,于是来了一顿混合双打。

此为失误①,不必要的情况下过度管教。这孩子是撒谎了,但动机很明显,就是怕家长责骂自己咬指甲,因为惧怕而撒了谎,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最后家长的做法只能让孩子陷入巨大的内心冲突中:“我不撒谎也逃不过,撒谎也逃不过,你们到底想让我怎么做?”

一个患有肺病的孩子,拒绝配合治疗,家长无比担心被推荐做家庭治疗。家庭治疗过程中,家长非常不理解孩子到底怎么了,不仅拒绝定期的复查,连常规的肺部治疗也不做了,反而不管不顾地整天跟同学瞎混。

当咨询师向孩子表达“看起来你的父母非常在意你、担心你”时,孩子崩溃大哭,“他们根本不是真的关心我,是在控制我,时时刻刻他们都在告诉我,我是一个有病的人,什么都不能做,什么也做不了。”

此为失误②,在错误的层面采取了教育行动。这个孩子的父母由于担心孩子的病,过度的照顾孩子,却忽视了孩子正常的社交生活需求。

心理咨询室难免会接到未成年人打来的求助电话,在网络上也常遇到过未成年的孩子发来求助的消息,他们希望获得专业的心理帮助,每当碰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就不禁感到困惑,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去哪里了呢?

要知道,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必须通过监护人的同意或陪同。之前老家的一个邻居,孩子面临严重的心理困扰,但家长却极力否认,坚称孩子是故意装的,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不止个例。

此为失误③,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家庭常常试图通过否认问题的存在来解决问题,不成想这么做是逃避了,但也许会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难免踩坑,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最重要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教育策略。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碰到了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必要的情况下记得可以寻求专业心理的帮助。


家姻心理最早是1996年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中心,该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婚姻家庭研究、专业咨询师培训、以及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研究与心理咨询机构。

家姻心理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面向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产品,提升我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我们长期与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并在其指导下研发产品。所有研发人员均为婚姻家庭或心理学领域硕博士毕业生,具备多年从事婚姻家庭或者心理学领域教学、科研和应用服务的经验。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刘祥宇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何文宣

作者|姜林屾

最近,一位朋友神情忧虑地向学堂君诉苦:

这周钥匙已经丢了2次,组会报告的PPT检查了几遍还是有拼写错误,最尴尬的是,我想跟新来的小哥加微信好友,结果拿出手机直接打开了收款码……你说我是不是失了智啊!

说起记忆衰退、注意力涣散、精神恍惚等状况,不免让人心中一紧。当前,越来越多年轻人受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出现一些病理或非病理性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

这其中,执行功能下降是最重要的症状之一。

IMG_1661.JPG
(图源网络,侵删)


变“聪明”的关键因素: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包括三个核心成分: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1]。

其中,「工作记忆」是个体对信息进行短暂保存与调用的能力,“过目不忘”的人就是工作记忆能力极强;

抑制控制」是指个体可以克服强烈的内在倾向和外在诱惑去做更适合或更需要的事的心理过程,如抑制控制受损的儿童在知道会被批评的情况下仍然控制不住上课打闹;

认知灵活性」则是指个体可以从一种优势反应转化到另一种适应情景的反应中去,如在卡片分类任务中,认知灵活性好的个体可以快速适应不同分类规则(比如先按颜色、再按形状)。

而执行功能便是个体有效控制思维与行为来达成目标的一种复杂的高级认知功能。如果将执行功能比作一个公司的高级主管,那么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就是三个核心部门,执行功能需要恰当地统筹协调各部门进行分工合作以达到目标。

一个公司要顺利达到运营目标,需要主管和各部门都给力才行。而一个人的认知功能良好、行为表现“聪明”,离不开执行功能及其核心成分的高效运转。

研究指出,更好的执行功能与更优的学业成绩、事业成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显著相关[2-3]。

IMG_1662.JPG
(图源网络,侵删)

看到这你可能也想到,要抵抗失智变更聪明,提升执行功能不就好啦!

研究者也这么想,于是干预执行功能的研究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研究者们尝试了各种干预方案,最后,将179项涉及各类干预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比较[4],结果发现——


惊!“佛系”运动效果超好

按捺住好奇的心情,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以往研究的结果。

在研究初期,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单领域认知干预的实验:比如先对参与者的工作记忆水平进行测试(前测),然后针对工作记忆进行训练,几周之后再去测试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后测),结果发现,这种干预的确可以提升参与者的工作记忆测试成绩[1]。

但是,随着研究深入,有学者指出,单领域的认知干预训练总是在刺激类型和反应要求上保持不变,具有重复性和可预测性,这样一来,密集的训练只能锻炼到被试对特定领域的答题策略,而难以实现像提升执行功能这种综合能力的干预目标[5]。

单领域干预效果的稳定性和可迁移性有限,或许综合多领域的干预方案更能达到预期效果?

于是,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综合性干预方案,如体育锻炼和正念冥想。结果发现,普通有氧和无氧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协调性、提升抑制控制能力[6],而持续8周的冥想静坐可以减轻压力、提升选择性注意能力[7]。

不过,单独进行体育锻炼或冥想训练对执行功能的影响,都不如一种“佛系”运动——身心结合的正念型运动干预效果好。

正念(mindfulness)源于佛教核心的禅法,也被称为“内观禅”,其内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以及不做评判[1]。

20世纪70年代,乔卡巴金等学者关注到“正念”这一东方概念,在进行系列科学研究后,将其改良整合为了现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并由此诞生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等心理疗法,在焦虑、抑郁、慢性疼痛治疗乃至亲密关系咨询领域广泛应用。

正念和运动的结合其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创造性实践,具体的正念型运动有瑜伽、中国传统运动如太极气功等。

所有正念型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情绪平静和注意力集中,抑制内部和外部分心,使一个人保持完全“在场”的状态。

研究者归纳总结了39项涉及正念型运动的研究,涵盖了学龄儿童、青年和老年人各年龄层群体,其中37项研究结果都显示了正念型运动对执行功能的积极影响[1]。

//瑜伽

瑜伽从印度梵语而来,其含义为“一致”或“和谐”。现代瑜伽是指一系列包含各种体式的身心互动法,需要调动参与者的柔韧性、平衡力、呼吸法和正念冥想能力。令人惊喜的是,瑜伽对于执行功能的三项核心成分——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都有提升作用

IMG_1663.JPG
(图源网络,侵删)

一项针对12岁儿童的干预研究发现,坚持完成4周瑜伽训练后,儿童在当下表现出更好的抑制控制能力[8];而一项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的10周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完成瑜伽训练的个体报告了更少的压力,并在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认知灵活性[9]。另一项干预研究邀请了平均年龄为75岁的老人,在后测结果中发现,参与瑜伽训练的老人在记忆力、抑制控制能力、言语能力方面的积极变化显著多于没有参与训练的同龄老人[10]。

看来不管哪个年龄阶段,在把握自己身体能力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瑜伽练习,都能从中获益!

//中国传统运动:太极和气功

太极和气功根植于中国人的心身实践,它们都贯穿了这样的思想:避免挣扎或控制自己的思想,试图强行行事被视为适得其反,让一切顺其自然发生,以期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体育锻炼,太极和气功这类传统运动需要更高程度的心理意识和自我控制。不仅是国人多年的实践经验,近期科学研究结果也发现,这类传统运动对执行功能的确大有好处。

针对平均年龄为12岁的儿童研究发现,在坚持了4周的训练后,学习气功的儿童在计划和抑制控制力方面的表现显著优于学习西方放松锻炼方法的儿童[11]。另一项研究将60-84岁的健康老人随机分组,进入太极班或其他有氧、无氧和柔韧性锻炼课程,在6个月的干预后,太极组的老人在记忆力和言语流畅性上都表现出显著优势[12]。

想不到,公园里每天坚持打太极、练气功的大爷大妈是一波修身养性健身健脑的隐藏王者。下次感叹完“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的精神气魄和体力劲儿后,不如主动加入锻炼!

IMG_1664.PNG
(图源网络,侵删)


生存智慧:找回连接

大量研究表明,压力会损害执行功能,长期的压力让大脑变得更糟[13]。若当我们频繁感到自己“失了智”,或许这正是身体和大脑在发出“过劳”警告

IMG_1665.JPG
(图源网络,侵删)

正念型运动可以减少个体所感受到的压力,并降低生理层面的应激水平,将身心都带入一个自然与和谐的状态,可谓是融合了正念和运动各自的优势,并达到1+1>2的效果。

这反映了这样一种生存智慧:在信息爆炸、压力与挑战并存的现实漩涡中,专注内心的声音、找回与身体的连接,以此拥有更多面对世界的能量,让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下一次,脑子离家出走怎么办?想变聪明怎么搞?

不妨试试正念型运动这味特效药!


参考文献

[1]Diamond, A. & Ling, D. S. (2019). Review of the evidence on, and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efforts to improve executive functions, including working memory. In J. Novick, M.F. Bunting, M.R. Dougherty & R. W. Engle (Eds.), Cognitive and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Perspectives from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and human development, (pp.143-431).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Alloway, T. P. , & Alloway, R. G. . (2010). Investigating the predictive roles of working memory and iq in academic attainment. J Exp Child Psychol, 106(1), 20-29.

[3]Bailey, C. E. . (2010). Cognitive accuracy and intelligent executive function in the brain and in business. Ann N Y Acad, 1118(1), 122-141.

[4]Hughes, C., & Dunn, J. ( 1998). Understanding mind and emotion: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state talk between young friends. Dcwloprnrntal Psycliol, 34(5), 1026-1037

[5]Moreau, D., & Conway, A. R. A. (2014). The case for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ognitive training. Trends Cogn Sci, 18(7), 334-336.

[6]Schonert-Reich, K. A., Oberle, E., Lawlor, M. ·S., et al. (2015). Enhancing cognitive and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 simple-to-administer mindfulness-based school program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v Psychol, 51(1), 52-66.

[7]Jensen, C. G., Vangkilde, S., Frokjaer, V., et al. (2012). Mindfulness training affects attention-or is it attentional effort? J Exp Psychol, 14(1), 106-123.

[8]Manjunath, N. K., & Telles, S. (2001). Improved performance in the Tower of London test following yoga.Indian J Phys Phar , LJ5(3), 351-354.

[9]Bilderbeck, A. C., Farias, M., Brazil, I. A., et al. (2013). Participation in a 10-week course of yoga improves behavioural control and decrease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 prison population. J Psychiatr Res,47, 1438-1445

[10]Hariprasad, V R., Koparde, V, Sivakumar, P. T., et al. (201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yoga-based intervention in residents from elderly homes: Effects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dian J Psychiatr, 55, S357.

[11]Chan, A. S., Sze, S. L., Siu, N. Y., et al. (2013). A Chinese mind-body exercise improves self-control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8(7), e68184

[12]Taylor-Piliae, R. E., Newell, K. A., et al. (2010). Effects of tai chi and Western exercise on physic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healthy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J Aging Phys Act, 18, 261-279

[13]Arnsten, A. F. T., et al. (2015). Stress weakens prefrontal networks: Molecular insults to higher cognition. Nat Neurosci, 18, 1376-1385.

作者 | 姜林屾
编辑 | 水金z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京师心理大学堂」微信公众号后台,征得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