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下的文章

本期作者:胡佳琪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爱打球爱打游戏的阳光宅

婚姻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健康一样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和维持,也必然存在成功的婚姻和失败的婚姻。

当已婚夫妻间的亲密关系解体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也会有人做出离婚的选择。对双方而言,都需要克服由此带来的消极情绪,适应与原来不同的生活状态、社交圈子、经济资源,处理好与前配偶之间的关系(罗兰·米勒,王伟平 译,2011)。而经历了父母冲突或离异的孩子们所受到的影响,则可能比这些更复杂。

1.jpg

父母冲突与离异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很多大人以为,儿童长期暴露在婚姻冲突之下,他们会习惯与之相处——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

孩子暴露在冲突中的时间越长,负性情绪(抑郁、愤怒)越多,相应的行为反应(攻击行为、调解行为)也越多。

这一研究结果与情感安全假说(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一致。儿童对冲突始终保持高敏感性的原因,可能是重复暴露在冲突的情境中使得儿童的情感不安全感增加,控制情绪与行为的能力就被削弱,于是更容易产生害怕、抑郁、愤怒的感觉(Davies & Cummings, 1994)。

2.jpg

当夫妻冲突不断升级,很有可能导致夫妻关系结束。父母离异带给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研究者们在涉及成千上万人的数十年的研究中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父母离异的孩子在青少年和成人早期幸福的水平要低于那些父母婚姻和谐的孩子。

他们心理适应能力低下,体验到更多的消沉和焦虑,对生活满意度较低,问题行为很多;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也更为脆弱,更可能离异(Amato, 2010)。

3.jpg

为什么父母离异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01
双亲丧失(parental loss)的观点认为,拥有父爱和母爱能让儿童获益,因此儿童在失去父亲或母亲后情况就可能变得不太好。研究的确发现,如果离婚后儿童仍能与双亲共处时,他们生活得更为顺利(Fabricius, 2003),而双亲如果有一方远离他们时则表现得很糟糕(Braver et al., 2003)。

02
双亲应激(parental stress)模型则认为关键在于儿童接受到的养育质量而非数量。任何能干扰对儿童的养育的事件都会产生有害的影响。与这一观点一致的事实是,父母离异的儿童常常在父母的婚姻挫折开始时,在学校就表现得更为糟糕,这要早于父母实际上分开的时间(Sun, 2001)。

03
经济困境(economic hardship)也是重大的应激源:离婚可能导致的贫困环境会增加儿童的心理压力。如果孩子跟随的一方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儿童,那么,会减少离婚后他们所面临的任何困难(Sun & Li, 2002)。

在这些因素之中,最有影响力的还是双亲冲突(parental conflict)。父母之间尖酸刻薄的交往让孩子难以承受,无论是否离婚,家庭冲突都与儿童更高的焦虑(Riggio, 2004)、更差的健康(Miller & Chen, 2010)和更多的问题行为(Musick & Meier, 2010)联系在一起。

为人父母的你面对婚姻冲突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能得到关爱、可靠和持续的养育,免受父母冲突的伤害,他们就能幸福地成长(罗兰·米勒,王伟平 译,2011)。因此,当我们面对婚姻冲突或离异时,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处理和应对方式。

首先,在婚姻生活中遇到分歧或矛盾时,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不要将孩子牵扯到你们的冲突中去。因为即使你们的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但是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却难以消除。

4.jpg

其次,Amato(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儿童生活在很少发生冲突的完整家庭时,他们最幸福;当低冲突的父母离婚时他们的幸福感会显著降低;但如果儿童生活在持续发生冲突的家庭中,而父母不离婚时他们的情况比离婚更糟糕;当离婚能结束一个丧失功能的家庭时,儿童的幸福感几乎不会下降。

因此,如果已经满是矛盾冲突的父母,就不要为了所谓孩子的幸福而保持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这种“以爱为名”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

5.jpg

最后,即使夫妻分离也要给孩子一个合理解释,并告诉孩子:“虽然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是对你的爱不变。”让孩子继续保持与父母和祖父母的亲密接触。父母也应合作履行对孩子的抚养义务,给孩子充分的爱护和支持。

参考文献:

罗兰, 米勒, 丹尼尔, 珀尔曼, & 王伟平. (2011). 亲密关系.

Davies, P. T., & Cummings, E. M. (1994).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387.

Amato, P. R. (2003). Reconciling divergent perspectives: Judith Wallerstein, quantitative family research, and children of divorce. Family Relations, 52(4), 332-339.

Amato, P. R. (2010). Research on divorce: Continuing trends and new developm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2(3), 650–666. Braver, S. L., Ellman, I. M., & Fabricius, W. V. (2003). Relocation of children after divorce and children's best interests: New evidence and leg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7(2), 206.

Fabricius, W. V. (2003). Listening to children of divorce: New findings that diverge from Wallerstein, Lewis, and Blakeslee. Family Relations, 52(4), 385-396.

Miller, G. E., & Chen, E. (2010). Harsh family climate in early life presages the emergence of a proinflammatory phenotype in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6), 848-856.

Musick, K., & Meier, A. (2010). Are both parents always better than one? Parental conflict and young adult well-being.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9(5), 814-830.

Riggio, H. R. (2004). Parental marital conflict and divorc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social support, and relationship anxiety in young adulthoo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1(1), 99-114.

Sun, Y. (2001). Family environment and adolescents' well‐being before and after parents' marital disruptio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3), 697-713.

Sun, Y., & Li, Y. (2002). Children's well‐being during parents' marital disruption process: A pooled time‐series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2), 472-488.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刘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资深吃货 日常聊天约饭最佳伙伴
《爸爸去哪儿》播出之后,嗯哼大火,很多人都称希望有一个像嗯哼这样机灵古怪又暖心的孩子,更有网友直呼:“求杜江霍思燕出一部育儿宝典!”

其实,杜霍夫妻教育嗯哼的方式很简单,但却是被很多中国夫妻所忽略的——那就是良好的夫妻关系。

夫妻之间的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而当下,大多数中国夫妻在家庭中更加看重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成长。对于夫妻关系,大家总习惯性地认为其不重要,不需要去关注和改善。实际上,在家庭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亲子关系。

2.jpg

大量研究表明,夫妻关系同父母的养育行为高度相关:夫妻关系好,两人在婚姻中相互支持,就会展现出接纳和支持性的养育行为,更能察觉到孩子的需求(Erel & Burman, 1995)。这样温暖支持的养育行为能够使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鲜有心理或行为问题(Schoppe-Sullivan, Schermerhorn, & Cummings, 2010; 梁宗保,马林阁,张光珍,邓慧华,2016)。如果夫妻关系不好,这种夫妻间的消极状态会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传递给孩子,使孩子更有可能会在行为、情绪和社会适应方面出现问题(Frosch & Mangelsdorf, 2001; 梁宗宝 等,2016),并且孩子同父母的关系也会受到损害(Owen & Cox, 1997)。

为什么夫妻关系如此重要呢?

在婚姻研究领域中有一种溢出假说。它认为融洽的夫妻关系能够将夫妻间积极的情感或行为迁移到亲子关系中,促使父母敏感地察觉到孩子的需求并给予理性引导,更多地对孩子表现出接纳、鼓励和支持的行为(梁宗宝 等,2016)。也就是说,夫妻间的爱会“溢出”并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试问,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不幸福,怎么能不可爱?

而如果父母关系不好,时有矛盾或长时间处于冷战状态,父母之间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愤怒、伤心等),会造成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情境中表现出不积极的行为(Easterbrooks & Emde,1988; Erel & Burman,1995; Krishnakumar & Buehler,2000),如更加严厉地管教孩子、对孩子发脾气、对孩子漠不关心等。

回想节目中我们所看到的霍思燕和杜江对嗯哼的教育正是一种温暖、支持、接纳、鼓励并存的教育。夫妻俩在对待嗯哼的教育中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让嗯哼成长为一个懂事、暖心的小男孩,亲子关系融洽,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杜江、霍思燕之间羡煞旁人的夫妻关系。甚至有网友评价杜霍夫妻的婚姻关系是完美诠释了“爸妈是真爱,孩子是意外”。

4.jpg
5.jpg

因此,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要从夫妻关系抓起,不要以孩子为借口而忽略自己的夫妻关系。要知道,正是为了孩子,你才更加需要关注自己同爱人的感情。生活中很少见到夫妻关系融洽而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父母之间的爱是一家人的幸福。

此外,父母的亲密关系会通过代际传递影响孩子的亲密关系。研究者认为父母的婚姻关系是孩子最常观察到的亲密关系,会对孩子早期亲密关系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Fazio, 2007)。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父母的亲密关系行为,以此为基础对亲密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关于亲密关系的价值观(Dennison & Koerner, 2006)。前段时间受到大家热议的“朱雨辰母亲”,其在婚姻关系中将自己放的过低,这种不平等的婚姻关系对朱雨辰和其姐姐都有着很大影响,朱雨辰姐姐因为母亲而恐惧婚姻,迟迟未结婚。由此可见,父母的婚姻关系会很大地影响到孩子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Erel O, & Burman B. (1995). Interrelatedness of marital relation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118(1), 108-32.

Frosch CA, & Mangelsdorf SC. (2001). Marital behavior, parenting behavior, and multiple reports of preschoolers' behavior problems: mediation or moder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7(4), 502-19.

Owen, M. T., & Cox, M. J. (1997). Marital confli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par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1(2), 152-164.

Schoppe-Sullivan, S. J., Schermerhorn, A. C., & Cummings, E. M. (2010).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evaluation of the parenting process model.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9(5), 1118-1134.

Dennison, R. P., & Koerner, S. S. (2006). Post-divorce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adolescents' attitudes about marriage: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disclosures and adolescent gender.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45(1-2), 31-49.

Fazio RH. (2007). Attitudes as object-evaluations association of varying strength. Soc Cognit, 25(5), 603-637.

Easterbrooks, M. A., & Emde, R. N. (1988). Marital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affect in the family system. Relationships within families: Mutual influences, 83-103.

Erel, O., & Burman, B. (1995). Interrelatedness of marital relation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118(1), 108-32.

Krishnakumar, A., & Buehler, C. (2000).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a meta-analytic review. Family Relations, 49(1), 25-44.

梁宗保, 马林阁, 张光珍, & 邓慧华. (2016). 父母婚姻关系质量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父母养育行为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3), 4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