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养方式 下的文章

本期作者
凌晨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走路爱好者 向往住在图书馆

1.webp.jpg

豆瓣上曾出现过一个现象级的群组,拥有11万成员的“父母皆祸害”。虽然如今该群组已被设为非公开状态,关于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的控诉依然在继续。而其中不乏控诉与父母恶劣的关系,或父母之间的不和所导致自身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步履维艰的例子。

“我妈从来不夸我爸,也不夸我,我希望她有一天能表扬我些什么,却发现我也从来不会夸奖别人。指责别人,尤其是亲密的人,是我最熟悉的交往方式了。”

“我不想嫁给爸爸那种男人,也不想成为妈妈那种女人。但我当我努力想要摆脱他们影子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其实却越活越像他们。”

“我和我的爸妈就像是室友,我不给他们添麻烦,他们也不和我唠叨。他们关系不好,也不在乎我。我没有朋友,我不知道如何去交朋友,也不知道如何维持这样的关系。”

2.webp.jpg

这些在建立社会联结,将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中遭遇困难的年轻人,实质上经历的是一场安全依恋风格转化的危机。他们与父母之间所建立起的不安全依恋风格似乎成为了他们之后情感生活的主旋律,阻碍着他们迈入新的人生阶段。

我们不禁会问:依恋风格是否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与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发展出来的依恋关系存在多少相关性呢?

就此,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以个体与母亲的依恋风格,和个体与亲密伴侣的依恋风格为例,研究指出两者的相关性大约在.20到.50之间(Fraley,2007)。两者的相关性就统计学角度而言是较低的,换言之,我们与父母的依恋风格并不一定与我们对亲密伴侣的依恋风格相同。

同时,通过“陌生情境”测试所得出的幼儿时期依恋风格与成年后自我报告的依恋风格相关性也处于.22水平,即低相关(Fraely,2013)。这说明依恋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个体经验发生迁移的。

然而,一些纵向研究发现,在亲密关系中处于安全依恋状态的个体更倾向于回忆起童年时期与父母充满爱意、关怀与接纳的关系 (Feeney & Noller, 1990)。

3.webp.jpg

心理学家们指出,理解自身依恋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是改善非安全依恋的第一步。如果能够在接纳自我行为和情绪的基础上对亲密关系获得新的认知和评价,积极体验就能够继发改善自身的人际期望、互动定势。

总而言之,无论你正处于什么样的依恋风格之中,接纳自我总是最重要的事情。接受无法改变的事,也算是争取一种自由。而起码就依恋风格而言,我们还能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Fraley, R. C., (2007). Transference of attachment patterns: how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feelings toward novel peopl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4), 513–530.

Fraley, R. C., Roisman, G. I., & Haltigan, J. D. (2013). The legacy of early experiences in development: formalizing alternative models of how early experiences are carried forward over tim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49(1), 109-126.

Feeney, J. A., & Noller, P. (1990).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8(2), 281-291.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
鲸鱼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6级本科生
探索真理,向往真实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又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白板,如何发展全看家长如何培养。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

是不管不顾,任其发展,树大自然直?
还是严加管教,修枝剪叶,处处多教育?
——如何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方式?

本系列文章将给你答案!

孩子的天性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与行为主义的主张相似,“白板说”认为儿童出生时好像一块白板,父母要负责塑造他的个性。

这无可厚非,父母在塑造子女,尤其是在培养孩子的个性特征和道德观念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孩子有其稳定的天性。

1.webp.jpg

斯特拉·切斯和她丈夫亚历山大·托马斯均是纽约大学的精神病医生和教授,他们做了一项非常有名的研究——对133名儿童从婴儿期直到成年进行追踪研究。

研究发现,有两种力量在塑造这些被试者的个性:一是儿童的气质,二是父母对儿童气质所作的反应(Chess & Thomas, 2013)。换句话讲,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他的天性和父母养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2.webp.jpg

做个简单的小实验——放下手机,交叉双臂抱在胸前,左胳膊还是右胳膊在上呢?换一种方式是否会觉得不习惯呢?

同样,我们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不是说我们被局限于某种做事方式,但我们倾向于在相似情境中重复同一种行为。

天性也是如此。

两个教育的反例

《小欢喜》中的强势妈妈宋倩始终认为女儿英子应该听话,按照她规划的人生道路发展,英子无法反抗,最后无奈选择跳河。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少爷的父亲一直想把阿米尔培养成和自己相似的、有血性的男人——替儿子报名参加足球队,带着他观看比武竞赛。

而阿米尔由于极度渴望得到父爱,压抑写作的爱好,努力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甚至出卖伙伴,落下终身遗憾。

正如父亲的朋友拉辛汗所说:孩子又不是画图练习本,你不能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他有自己要走的路

3.webp.jpg

常见的教育误区——按自己的想法培育孩子

对于家长,或多或少会遇到过以下问题——

为什么孩子是亲生的,性格却一点都不像自己?

为什么孩子非要探索世界,当个中学教师不好吗?

而很多孩子也会经常遇到以下的问题——

为什么父母总想让我按照他们规定的样子成长?

为什么父母不尊重我的想法,不理解我也是独立的个体?

4.webp.jpg

在很多孩子眼中,父母总在逼迫我们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以爱为名义使我们屈服。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对,毕竟,有哪个父母不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呢?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自信、有竞争力,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疼爱。父母也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引导子女,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父母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父母为孩子写好的剧本去生活,所以很多父母不知不觉间会按自己认同的方向努力地塑造孩子。

按照你认为孩子应该怎样,或你对孩子的期望来养育孩子,——这便是常见的教育误区。

5.webp.jpg

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有什么后果?

按照父母的意愿养育孩子,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你试图强迫孩子成为那种与他本性不相适应的人,就是在对他/她传送一个非常危险的信息——

“我不是因为你本来的样子而爱你,而是因为你越来越接近我所期望的样子而爱你。”

这个信息会让孩子用尽余生去争取父母或他人的赞扬或肯定,从而迷失自我,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

前几年,北大四成学生得“空心病”(徐凯文,2016),也反映出优秀的孩子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他人的要求,满足家长老师的期待,而真正站在自由面前,这个动机却显得荒唐无力。

按照天性培养孩子,会有什么好处?

孩子会觉得他们受到你的高度重视,你之所以了解、承认、尊重他们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的某些特点,而不是他们按照你所期望的方式去行为。这才真正会促进他们的自尊心健康发展,也能更好地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

最近有句话叫“生女当如詹青云”。而众所周知,哈佛才女詹青云上初中时成绩不佳,父母却默默支持她的爱好,鼓励她探索兴趣,甚至将家里的茶几沙发换成四驱车赛道,顺着孩子的天性发展。

最为难得的是,她的父母并没有逼她符合世俗的标准,而是在一旁给她土壤,静静等待开花结果。

6.jpg

该如何调整

《圣经》中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
要按一个儿童应该走的道路去养育他,这样当他长大成人时,才不会偏离他的本性。

按一个儿童应该走的道路,并不是指人人都该走的道路。

希伯来语中,道路,即derek,字面理解是爱好,也就是个人独有的内在倾向。因此这段话实际是在告诉我们,要按照孩子的自然天性去养育孩子。

最后说两句

接下来,我们的系列文章要一起探讨“最好养育方式的艺术”,既照顾到家长的天性,也兼顾孩子的天性。我们将介绍一个简单、切实可行的理论,以使:
● 了解家长自己的天性,以及你的天性如何影响你的养育方式
● 发现孩子的天性
● 对比家长和孩子的天性
● 调整家长的养育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 增强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
● 减少冲突
● 在家里营造互相鼓励和合作的气氛

请记住:"孩子不是我们要塑造的东西,而是我们应该去发现的人。"

参考文献:

徐凯文. (2016). 时代“空心病”解读. 陕西教育:综合版(11), 58-60.

Charles F.B., 易进, 方晓义. (1998). 按照天性养育孩子 灵活而有效的教子艺术 (美国家庭教育丛书). 专利文献出版社.Chess, S., & Thomas, A. (2013). Tempera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Routledge.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