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的战争 | 从婆媳关系看中国夫妻原生家庭卷入
本期作者:沈虹伍
客家人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业余程序猿、业余诗人
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里就有人感叹:“仲(爱人的名字)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种“可畏”在心理学上属于“原生家庭卷入”的一种。在我国特有的家族文化之下,个体与其原生家庭间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在“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的文化观念影响下,关于原生家庭尤其是婆媳关系的家庭伦理剧层出不穷,甚至还从中衍生了一个令很多男性头疼的“千古难题”——“我和你妈妈掉水里了,你救谁?”
中国人的婆媳关系普遍很差吗?
难道婆媳之间真的像电视剧里一般无法和平共处吗?有研究表明(袁晓娇,方晓义,2013),我国夫妻的原生家庭卷入多属于良性状态,支持主导型(与父母关系和谐,双方父母都愿意提供支持)和疏远型家庭(平时与父母少来往)比例远高于矛盾型家庭。也就是说,虽然婆媳之间矛盾仍然存在,但是大多数家庭情况还是很好的。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会“精彩得和戏一样”,各位不要“入戏太深”。尽管如此,原生家庭的卷入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很多时候,父母都会参与到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去,例如会帮我们做家务、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那么,父母的这种参与会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吗?
帮我们做家务,不如给予我们情感支持
研究发现,丈夫感知的自身原生家庭工具性支持(如父母帮助做家务等)对夫妻双方婚姻质量有消极影响,即原生家庭可能好心办坏事(袁晓娇,方晓义,2016)。这可能是因为丈夫感知到凡事有自己父母代劳的情况下更少参与家庭事务,对核心家庭的低卷入(参与的事务少,长期当吃瓜群众)和低认同感(感觉自己更多是妈妈的小宝宝而不是一个家里顶天立地的男人)损害了夫妻婚姻质量。由此可见,如果总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把家务推给自己的妈妈的话,表面上看似乎是给自己和爱人减了负,实际上离幸福反而会越来越远。近来社会新闻中常常出现的各种“妈宝男”“妈宝女”就是十分典型的反面教材。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能得到对方父母的情感支持却是有利于提升幸福感的。研究发现,无论丈夫还是妻子,最能预测个体婚姻质量的是来自配偶家庭的支持(袁晓娇,方晓义,2016)。Milardo与Lewis的支持模型认为,配偶原生家庭的情感支持让个体感觉被配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网络接纳,因而有利于提升婚姻质量。可见,一个能得到自己婆婆支持的妻子幸福感会有最大的提升,同样的,一个受到自己岳父岳母认可的丈夫幸福感也会“爆棚”。
所以,我们不妨让自己的父母为我们少做一些家务,多给予我们爱人情感支持。当然,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和父母相处的平安无事,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最常见的当属婆媳矛盾,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当婆媳关系紧张时,我们能做什么?
这时候,那个有时被逼着回答“我和你妈掉水里了先救哪个?”的男人的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丈夫对妻子的支持能够有效地缓冲婆媳冲突对妻子婚姻质量的消极影响(Wu et al.,2010)。如果丈夫能够与妻子形成同盟共同应对与原生家庭的冲突,则妻子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就不会迁移到丈夫和婚姻中。毕竟在我国文化传统下,妻子是嫁入婆家的,在冲突中往往处于弱势一方,更需要丈夫的支持作为自己应对冲突的资源。
对于妻子而言,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如逼问丈夫,强行拖丈夫“下水”)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这样的姿态只会让丈夫觉得妻子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家庭内的冲突不是高强度的拳击,而是像打太极一样,又柔又粘却很有力量。对于来自婆婆的“攻击”,要学会使用“太极推手”,避免针锋相对。采取适当的迂回战术和积极同丈夫结成联盟一起应对的策略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愿爱与被爱
都温柔无伤害
参考文献:
1.袁晓娇,方晓义.(2016).中国夫妻的原生家庭支持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3),495-498.2.袁晓娇,方晓义. (2013). 原生家庭卷入与夫妻婚姻质量的关系. 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3.Milardo, R. M., & Lewis, R. A. (1985). Social networks, families, and mate selection: 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 handbook of family psychology and therapy, 1, 258-283.
4.Wu, T. F., Yeh, K. H., Cross, S. E., Larson, L. M., Wang, Y. C., & Tsai, Y. L. (2010). Conflict with mothers-in-law and Taiwanese women’s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husband support.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8(4), 497-522.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