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分歧 下的文章

本期作者
杨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典型的南方姑娘 爱好广泛 热爱生活
一家三口逛超市,孩子看到冰激凌让妈妈给她买,妈妈说:“因为昨天你犯了错误,今天惩罚你不准吃冰激凌。”孩子大声哭闹,妈妈依然坚持原则,而爸爸却说:“她喜欢就给她买吧。”妈妈急了,对女儿的管教总是受到丈夫的阻挠。

1.webp.jpg

相信大家在电视剧或现实生活中都见过类似的场景,在许多家庭中夫妻双方经常因为孩子的教育而产生分歧和矛盾,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据研究统计,父母教养方式的不一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占社会总数的48. 7%(方晓义,1998)。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当’、‘不应当’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最合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是暴力、强制、是对他的自由和欲望的践踏。”

01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的5大危害

① 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的是非观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但若面对同一件事,妈妈说“不应该”,爸爸说“应该”,爸爸说要往东,妈妈偏偏说要往西,这会令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到底该听谁的好。长此以往,容易模糊小孩的是非观。

② 让孩子“见风使舵”
父母双方,一个唱白脸—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唱红脸—铁面无私、严厉教育。而孩子有自我保护的心理,会利用父母的分歧“见风使舵”,寻找有利于自己的那一方,这可能导致孩子面对父亲和母亲时有着完全不同的行为表现。

③ 引发儿童问题行为
国外研究发现父母抚养方式的不一致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关系。Richman等人(1977)的调查发现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父母经常争吵、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相关联。此外,Mccord 等人在对儿童青少年犯罪的状况进行研究后指出, 不管何种教养方式, 只要父母一致, 孩子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减少。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④ 降低父母的威信
马卡连柯提出的威信理论指出教育者的威信与其教育作用的发挥呈正比,也就是说,父母的威信越高,积极的教育效果越好(余云珠,2006)。然而在孩子面前产生教育分歧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孩子本来会自然地以为家长的话就是对的,但若父母一方当着孩子的面产生分歧,甚至彼此质疑对方、否定对方的教育方式时,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降低了父母的威信。

⑤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理念的分歧会导致父母产生更多有关教育方式的冲突,这类冲突与孩子有直接关系,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比那些与孩子无关的冲突更大。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都是因为我才吵架”,实证研究也发现,在这类冲突中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自责、羞耻和恐惧(Grych& Fincham, 2010)。

此外,根据Davies和Cummings (1994)的情绪安全假设,婚姻冲突会引起儿童长期的情绪压力,儿童可能会长期经历自己无法控制的消极情绪和不安全感,导致各种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

然而分歧是难以避免的,夫妻双方由于成长经历、知识水平或价值观的差异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难免产生一些分歧。那么...

02父母该如何合理化解教育理念分歧,形成“统一战线”呢?

在孩子面前避免正面冲突,互相尊重维护双方威信。

父母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要立刻介入,就算对方教育方式失当,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轻易指责对方。夫妻双方都有一种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的心理需要,简单粗暴的指责只会引发彼此间的“战争”。

父母双方要互相尊重,维护彼此的威信。比如:孩子在背后议论母亲,父亲听了不能不闻不问,应该提醒孩子有意见当面跟母亲沟通,不该在背后议论。

2.webp.jpg

若存在分歧应该事后心平气和地沟通。

存在分歧时,父母可以在事后寻找适当的时机,心平气和地沟通和讨论,然后一致得出一个不容协商的结果告诉孩子,真诚又开放的交流是很重要的。

研究表明,夫妻积极的沟通能够显著地改善婚姻关系,提高婚姻质量(Sigman,2010)。因此夫妻双方应该经常进行高质量沟通,只有把夫妻关系先理顺了,亲子关系才能理顺,家庭才能和谐幸福,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引刃而解了。

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学习,通力合作。

夫妻在教育理念上有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彼此的认知不同步。先进的育儿理念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分享给你的爱人,鼓励对方一起学习。比如,夫妻双方可以一起看一本书或是参加一门育儿课程,保证你们的教育观念在一些大方向上能够保持一致。

家庭教育中夫妻产生分歧时很常见的,但是并不能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而是父母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一起唱红脸或一起唱白脸。“统一战线”才是处理孩子问题最正确的方式。父母的教育效应不应该是相互抵消,而是团结一致,教育孩子朝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展。

4.webp.jpg

参考文献:

池丽萍, & 王耘. (2002).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心理科学进展, 10(4), 411-417.

唐文辉. (2017).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养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导刊(下半月)(3), 78-81.

余云珠. (2006). 马卡连柯父母威信理论的构成及启示. 教育评论(5), 87-89.

方晓义, & 郑宇. (1998). 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V14(4), 33-37.

Grych, J. H., & Fincham, F. D. (2010). Children's appraisals of marital conflict: initi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gnitive-contextual framework. Child Development, 64(1), 215-230.

Burton, J. P. (1998).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marital conflict.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56(4), 836-49.

Davies, P. T., & Cummings, E. M. (1994).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387-411.

Sigman, S. J. (2010). Handling the discontinuous aspects of continuous social relationships: toward research on the persistence of social forms. Communication Theory, 1(2), 106-127.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