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贴心,别让孩子在忽视中长大
大多数的家长都过着非常忙碌的生活,留给孩子的时间很有限。虽然家长们的心中从来不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可是表达的机会却不一定够多。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繁忙的家长可能很容易忽视了对孩子爱的表达,也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状态的关注。
心理学研究发现,忽视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心理问题。
形成不安全的依恋:依恋是孩子和抚养者之间建立的最初情感联结,是孩子社会化情感的起点。如果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时候忽视了孩子,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不能及时敏感地发现孩子的需要,对孩子报以冷漠、忽视,那么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就没有办法信赖家长,对世界也没办法产生安全感。他们长大之后往往很难和别人建立关系,敏感多疑,不自信,害怕受到伤害,也很容易变得孤僻和脆弱,经受不住挫折。
形成认知偏差:主要是不自信、不安、遇到问题自责自罪等。被忽视的孩子会渐渐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不值得被爱的,不讨人喜欢的。尤其是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忽视,只能不断去找原因。孩子很弱小、无助,他们很容易会想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自己做错了什么等。这种思考模式的养成导致孩子长大以后没有办法建立自信,遇到问题容易不安、敏感,凡事都喜欢找自己的原因,归罪于自己。
影响孩子的神经生理发展:根据心理学研究,童年期的忽视和儿童的社交、情绪、行为及认知都有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更多的精神病性症状,这些负面影响会从童年一直持续到成人以后。孩子持续经历各种忽视和虐待会影响神经激素的分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能力也会受到破坏,甚至导致孩子的大脑海马体体积缩小,脑容量减小等。忽视孩子还会影响孩子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的发展,这些脑区与我们的认知、情绪调节等高度相关。
家长可以做点什么来减少忽视呢?
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不会说话,只能哭闹,所以家长很容易不耐烦。此时孩子受到心理忽视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孩子表达心理问题的能力不强。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提高耐心,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曾经有个心理学的实验,实验要求母亲一直面无表情,不能对婴儿有任何反应。婴儿在多次引起母亲关注没有得到母亲回应之后,会越来越焦虑、不安,最后放声大哭。所以,家长要学习和观察孩子,了解他们行为的规律及背后的需求,给予及时的反馈。家长的敏感性越好,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依恋越安全、牢固,这会给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等到孩子可以说话以后,家长可以从以下五步出发,关注孩子的心理,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第一步,关注孩子的情绪。情绪是孩子心理波动的反应,关注情绪就是关注孩子心理的一种方式。
第二步,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波动一般是有信号的,比如表情的变化、行为的异常等。家长在捕捉到这些信号以后,可以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倾听和共情孩子的心理。家长要用真诚用心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向孩子表达你对TA情绪变化的关注和担心,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在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换位思考,尝试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感受孩子的情绪。这种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是孩子情绪释放和表达的最好保护伞。
第四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孩子有时候可能无法准确表达情绪,此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用比喻、动作等方式辅助情绪表达,同时不断用更准确的语言去贴近最真实的情绪。孩子如果可以非常充分地表达自己,那么亲子之间的关系、孩子的心理都会有良好的提升。
第五步,帮助孩子回归理性。孩子表达内心的时候可能会失控,此时家长就是孩子恢复正常,保持冷静的阀门。家长在孩子已经充分表达以后,要把孩子拉回来,及时关上情绪破坏的阀门。因为过度沉溺情绪中,尤其是负面情绪,对孩子和家长都不好。所以,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回归理性,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情绪逐渐恢复稳定。
忽视孩子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心离得越来越远,孩子不信任家长,家长无法教养孩子,本应亲密的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疏远。正如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所演绎的,对于被忽视的孩子的来说,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被嫌弃的。松子由于从小受到父亲的忽视,所以即使她美丽、善良,也仍然缺乏自信,深陷一段段糟糕的关系中,直至生命结束。被忽视的松子,没有建立起强大的自我,只要抓住一段关系就不敢放开,害怕被抛弃,可惜总是被伤害。被忽视的童年所带来的伤口,一生都没有愈合。
所以,如果爱孩子,请不要忽视孩子。给孩子多一点关注,孩子和家长的心就更贴近一步。
文章作者:小颜老师 心理学博士、儿童教育专家、自由撰稿人
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