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二胎 下的文章

本期作者
胡佳琪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爱打球爱打游戏的阳光宅
二胎时代来临,无论此时的你年龄几何,都一定能感受到二胎政策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的巨大影响。

近几年里,多数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体验了家中添丁的乐趣和烦恼。一段时间的哭声过后,家里就多了一个不安分的小家伙,当先出生的大家伙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小家伙、不知所措的时候,当他们看着妈妈隆起的小腹、知道家中即将迎来一个新生命的时候,甚至在父母决定要孩子之前、跟他们商量的时候,他们都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

“爸爸妈妈是不是有了弟弟妹妹就不爱我了?”

“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所以他们有我还不满足?”

这些想法很容易被忙碌的父母所忽略,也可能被自己压抑,此时沟通和引导就变得不可缺少了。

1.webp.jpg

其实头胎的独生子的心理需要更多的关注。早在2016年,光明日报就发文表示,“迎接二孩不应忽略‘大孩’的心理变化”;学术界也开始了对头胎独生子心理的研究调查。

对头胎独生子心理的调查研究结果不一,有研究数据表明支持、理解父母生二胎的头胎独生子占半数以上(陈校煜,2016),也有数据表明大多数头胎独生子对二胎持消极、不接纳的态度(戴旒茜,2015)。至于孩子对二胎产生抵抗心理的原因,则千差万别(陈校煜,2016;戴旒茜,2015):

①怀疑心理:孩子把父母生二孩的意愿视为反常的改变,由此怀疑是否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怀疑父母是否仍然爱自己。

②年龄隔阂:担心与弟弟妹妹年龄差距太大而没有共同语言,因而感到抗拒。

③嫌弃心理:单纯觉得弟弟妹妹哭起来很烦、难以照顾等,对二胎的成长缺乏同理心与包容心。

④独占心理:在家中一直以来都处于中心地位、独自成长,部分头胎独生子独占欲较强,担心有了二胎之后,自己的玩具和爸妈的爱被分刮,在家中的地位动摇,丧失独享资源。

⑤公平心理:担心有了二胎之后,父母对二胎有所偏爱,以及在很多事情上自己必须对二胎做出让步。

⑥成长条件(父母方面):担心父母用于照顾自己的有限时间精力被瓜分,自己对父母关注的渴望无法满足,情感诉求被忽略。

父母容易采取的错误态度是否认、忽略孩子的抵触情绪和背后的原因,或者是轻率对待、觉得没什么。

然而孩子毕竟还没有足够的处理情绪的经验,需要引导和帮助。也许他们的担心是因为亲戚无心的玩笑话“你爸爸妈妈有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啦”,也许是因为同学朋友间相互传染的忧虑。在产生消极情绪之后,他们很容易将其归罪于出生的二胎,从而抵触、排斥弟弟/妹妹。

2.gif

此时,父母应该和头胎独生子们站在一起,充分理解他们面临的心理落差、消极情绪,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家庭结构、社会角色。具体可以考虑的做法有哪些呢?

①提前做好头胎独生子的心理建设。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意见和想法的尊重、重视;为孩子讲解生育二胎的好处,调动孩子的共情能力,让孩子理解父母,从情感和认知上接纳二胎。

②增加关注、同等对待。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头胎孩子已经大了,可以稍微减少一些关注,实际上,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失落、被忽略、缺乏关爱,甚至做出一些叛逆、伤害自己的行为来赢得关注。父母可以对两个孩子的照顾做好合理分工,消除孩子的失落感。

③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首先,不被负性情绪所吓倒,不对孩子的情绪采取防御式的应对(如彻底隔离、否认、拒绝、过度反应等),理性思考孩子的情绪背后的信息和意义。用语言和身体接触与孩子沟通,合理化孩子的情感,帮助其正确面对情绪,度过这一阶段。

④增加孩子与弟弟/妹妹的接触,尽量不要在二胎出生后就把大孩子送到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家,一方面通过接触消除孩子对二胎的排斥,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感受到照顾弟弟/妹妹的成就感、帮助爸爸妈妈分担责任的价值感,让孩子更好地成长。(陈校煜,2016;戴旒茜,2015;黄郁,2017)

最后,愿每位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参考文献:

陈校煜. 2016. “全面二孩”新政策关于大孩心态的调查报告. 大东方2016年第6期.

戴旒茜. 2015. 2 至 10 岁原 “独二代” 子女对 “二胎” 手足接纳度的调查与对策. 学位论文. 苏州大学.

黄郁. 2017. 亲子依恋对独生子女接纳“二胎”的影响——共情和自尊的作用. 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