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 崔琪

不知不觉,2022年已经走到了12月,我们也迎来了愈发寒风凛冽的冬天。在这寒冷的日子里,相信很多人都想窝在温暖的屋子里,重温那部暖冬必备韩剧——《请回答1988》。这部韩剧讲述了1988年起发生在双门洞胡同的五个家庭间平凡而温暖的岁月。而女主角德善,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成员。

德善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上有成绩优秀的姐姐、下有备受宠爱的弟弟,德善夹在中间,成了被父母忽视的那个孩子。妈妈只给姐姐和弟弟煎鸡蛋、分鸡腿,爸爸也只给弟弟买冰淇淋,家里还会在姐姐生日那天顺带给德善庆生,因为三天后是德善自己的生日。父母的偏心最终让德善情绪爆发,也终于让家人看到了他们对德善的疏忽和德善的委屈。

IMG_1007.PNG

在多子女家庭中,这种父母偏爱的现象似乎经常出现,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有一定的差别对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推出与落实,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从一家三口变成了一家四口、一家五口,家庭成员的增加与家庭结构的改变无疑给父母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整个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想必很多二胎、三胎家庭的父母都会思考,我该怎么对待不同的孩子呢?我能做到公平吗?我能让孩子们都健康成长吗?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父母偏爱现象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与应对方法


01
什么是父母偏爱

父母偏爱,又称为父母差别对待,是指父母教养或被认为教养某一个或某几个孩子的方式更加积极,在情感付出、资源投入或者行为管教等方面更多地指向某一个或某几个子女,而更少地指向其他子女(Brody et al., 1998; Jensen, & Whiteman, 2014; 罗芮等, 2022)。

父母偏爱现象普遍存在于多子女家庭之中,根据Shebloski等人(2005)的调查,美国有65%的家庭存在父母偏爱,而东方家庭受儒家等级思想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父母偏爱现象更为普遍、偏爱水平也更高(Barrett Singer, & Weinstein, 2000)。

这种偏爱体现在很多方面,以出生顺序为例,在二胎家庭中,父母往往会给头胎儿童更多的权利、分配给他们更多家务,给二胎儿童更多的照料和更长时间的陪伴(Tucker et al., 2003);而在三胎家庭中,二胎儿童则是不太会被偏爱的那个(Salmon et al., 2012),就像上面提到的德善那样。

IMG_1008.PNG

当然,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存在这种情况,父母对孩子的差别对待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出生顺序只是其中之一。张婷婷和曹晓君(2021)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概述,将其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内部因素:儿童的性别、出生顺序、发展水平、个人特质、身心健康以及儿童对父母差别对待的认知,父母的个人特质、情绪、受教育程度等。

外部因素:家庭混乱、婚姻关系、家庭类型、家庭经济地位、文化环境等。

请你回想一下,你们家是否受其中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父母偏爱呢?你的家庭又因为这种偏爱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带着这种思考,我们继续探讨父母偏爱的影响。


02
父母偏爱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从个体的角度看,父母的差别对待会对儿童产生较多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偏爱与子女的情绪、行为问题有关(Coldwell et al., 2008; Singer, & Weinstein, 2000),并远超过父母教养本身的影响,无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积极的,还是多管教、少温暖的,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差别对待时,都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导致孩子在童年和青春期表现出更多问题行为,如抑郁、攻击行为等(Boyle et al., 2004; Jensen et al., 2018; Jeannin & van Leeuwen, 2015; 石鑫欣, 吴怡霏, 冯迎, 2022)。

IMG_1009.PNG

这种消极影响并不仅仅出现在不被偏爱的孩子身上,被过度偏爱的孩子同样会存在这些问题,因为他们都有可能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与已经得到的之间存在差距(Kowal et al., 2002)。

其次,从家庭的角度看,父母偏爱会影响同胞、亲子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年龄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差别对待都往往会引起同胞间的敌意和冲突。

比较常见的一个现象的是,当父母为了养育年幼的孩子而忽视年长的孩子时,被忽视的孩子就会将弟弟/妹妹视作竞争对手,表现出各种问题行为、乃至出现发展水平的倒退以赢回父母的注意,而这种嫉妒情绪也会对随后同胞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

IMG_1010.PNG

而父母在面对这些同胞冲突时,会感受到自己与被忽视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产生一些负面的感受,比如内疚、伤感等,这些感受有时反而会进一步阻碍父母有效处理出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并使亲子关系更加紧张(陈斌斌, 施泽艺, 2017)。

可以看到,父母偏爱对家庭有着诸多不利之处,但我们也需要看到父母差别对待的积极一面,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其消极影响。


03
如何有效应对父母偏爱

进行“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养

对于父母而言,做到“绝对平等”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孩子想要的也并不是绝对平等。有研究表明,父母对自己的略微偏爱是青少年认为最符合公平原则的做法,因为这意味着父母能够根据孩子的不同特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养(罗芮 等, 2022)。因此,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之间的区别,因材施教,通过这种差异化教养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使父母差别对待带来更高的收益。

IMG_1011.PNG

引导孩子正确归因

父母的差别对待有时并非有意为之,甚至父母可能觉得自己是公平的、没有偏心的。但孩子往往并不清楚父母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可能会对父母的想法产生误解,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并因此表现出各种问题行为。所以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引导孩子对父母的差别对待进行正确归因,从而减少潜在的家庭冲突、避免父母差别对待的恶性升级(张婷婷, 曹晓君, 2021)。

有意识地降低差别对待

父母可以通过学校讲座、媒体报道、专业资料等途径了解父母偏爱的消极后果,当认识到自己对某个孩子有较大程度的偏爱或忽视时,主动地、有意识地降低这种差别对待,并对当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观察,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对待他们,进行合理的干预教育,从而最大程度减少父母差别对待带来的危害(张婷婷, 曹晓君, 2021)。

IMG_1012.PNG

大家是否有与父母偏爱相关的经历呢?是否有其他应对父母偏爱的有效方法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陈斌斌, 施泽艺. (2017). 二胎家庭的父母养育. 心理科学进展, (07), 1172-1181.

罗芮, 赵云燕, 何然, 王耘, 陈福美. (2022). 二孩家庭父母偏爱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05), 657-664.

石鑫欣, 吴怡霏, 冯迎. (2022). 父母差别对待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与行为研究, (05), 644-650.

张婷婷, 曹晓君. (2021). 二胎家庭中父母差别对待的影响因素. 应用心理学, (02), 156-168.

Barrett Singer, A. T., & Weinstein, R. S. (2000). Differential parental treatment predicts achievement and self-perceptions in two cultural context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4(3), 491–509, doi:10.1037/0893-3200.14.3.491.

Boyle, M. H., Jenkins, J. M., Georgiades, K., Cairney, J., Duku, E., &Racine, Y. (2004). Differential-maternal parenting behavior:Estimating within- and between-family effects o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75(5), 1457–1476, doi: 10.2307/3696494.

Brody, L. R., Copeland, A. P., Sutton, L. S., Richardson, D. R., & Guyer,M. (1998). Mommy and Daddy like you best: Perceived familyfavouritism in relation to affect, adjustment and family process.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3), 269–291, doi: 10.1111/1467-6427.00087.

Coldwell, J., Pike, A., & Dunn, J. (2008). Matern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child adjustment: A multi-informant approach. Social Development, 17(3), 596–612, doi: 10.1111/j.1467-9507.2007.00440.x.

Jeannin, R., & van Leeuwen, K. (2015). Associations between direct and indirect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child socioemotional adaptation.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6),1838–1855, doi: 10.1007/s10826-014-9987-3.

Jensen, A. C., & Whiteman, S. D. (2014). Parent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adolescents’ delinquent behaviors: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difference-score and perception-based measur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8, 549–559.

Jensen, A. C., McHale, S. M., & Pond, A. M. (2018). Parents’ social comparisons of siblings and youth problem behavior: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7, 2088–2099,doi: 10.1007/s10964-018-0865-y.

Kowal, A., Kramer, L., Krull, J. L., & Crick, N. R. (2002).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fairness of parental preferential treatment and their socioemotional well-being.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6(3),297–306, doi: 10.1037/0893-3200.16.3.297.

Salmon, C. A., Shackelford, T. K., & Michalski, R. L. (2012). Birth order,sex of child,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favorit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2(3), 357–362, doi: 10.1016/j.paid.2011.10.033

Shebloski, B., Conger, K. J., & Widaman, K. F. (2005). Reciprocal links among differential parenting, perceived partiality, and self-worth: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4), 633–642, doi: 10.1037/0893-3200.19.4.633

Singer, A. T. B., & Weinstein, R. S. (2000). Differential parental treatment predicts achievement and self-perceptions in two cultural contexts.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4(3), 491–509, doi: 10.1037/0893-3200.14.3.491.

Tucker, C. J., McHale, S. M., & Crouter, A. C. (2003). Dimensions of mothers' and father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siblings: Links with adolescents' sex-typed personal qualities. Family Relations, 52, 82–89.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崔 琪
编 辑:高文洁

本期作者 肉球儿

我有一个升职的机会,需要先外派到其他城市工作三年,但这样就会和伴侣分开,我该如何抉择?

伴侣对狗狗过敏,我要把我养了三年的狗狗送人吗?

伴侣想吃火锅,而我想吃烤肉,我是陪Ta吃火锅还是坚持吃烤肉?

......

IMG_1002.PNG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大大小小的问题。毕竟,对一方最有利的事情并不总是符合另一方的利益。面对这种问题,是为爱牺牲还是坚持自我?什么样的选择可以让亲密关系更加稳定幸福?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01
为爱牺牲

在这个世界上,让我们富有的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放弃了什么 (In this world it is not what we take up, but what we give up that makes us rich)。

——亨利·沃德·比彻 (Henry Ward Beecher)

很多朋友秉持着亨利·沃德·比彻的观念,认为伴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成全是幸福的秘诀,要想经营好亲密关系,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妥协与让步,做出一定的牺牲。在自己与伴侣的利益相冲突时,会为了伴侣或亲密关系而放弃自己的切身利益。

一些心理学研究指出,这种牺牲向伴侣传递了自己希望继续下去这段关系的信号,提高了伴侣的信任水平,能让伴侣感受到温暖与爱,增加伴侣双方对关系的满意度,使亲密关系更加持久(Kogan et al., 2010)。


02
坚持自我

我以我的生命和对生命的爱发誓,我绝不为他人而活 (I swear, by my life and my love of it, that I will never live for the sake of another man)。

——安·兰德,《阿特拉斯耸耸肩》 (Ayn Rand,《Atlas Shrugged》)

还有些朋友则坚持安·兰德的观念,奉承着个体主义婚姻观,认为亲密关系的存在是为了提高个人幸福感、最大限度地帮助个体实现心理成长;而将伴侣的需求放在自己需求之前则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欲望,这种压抑与付出感会促使牺牲者向受益者索求更多的回报,一旦不被满足,牺牲者就会心生怨怼,导致双方都对关系失去信心

研究者也指出,自我牺牲的确会使关系满意度降低(Whiffen et al., 2007)。这时,坚持自我似乎才是最佳选择。

IMG_1003.PNG

然而,在面对一些利益冲突时,如果伴侣双方都坚持自我则可能直接导致关系的破裂,但自我牺牲似乎也并不总是最佳选择。那究竟什么情况下自我牺牲才是好的选择?心理学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1
看牺牲的动机——接近动机幸福,回避动机痛苦

Impett等人(2005)的研究指出,牺牲究竟是否会使伴侣双方更幸福取决于牺牲行为本身是接近行为还是回避行为

当个体抱着成就伴侣、让伴侣更加开心和快乐等接近动机做出牺牲时,伴侣会因为牺牲者所做的努力而感到快乐与感激,牺牲者自身在看到伴侣的积极反应时,也会因自己的牺牲能使伴侣开心而感到幸福。

IMG_1004.PNG

但是,当个体抱着为了避免伴侣难过、失望和伤心等回避动机作出牺牲时,伴侣会敏锐地觉察到牺牲者这么做是为了防止问题发生,并不会产生太多的积极反馈,甚至可能会感到负担,而牺牲者也可能因付出而感到疲惫。

因此,以接近为目的的牺牲能让伴侣双方都开心,而以回避为目的的牺牲则会使伴侣双方都难过

2
看牺牲的大小——小牺牲幸福,大牺牲痛苦

研究(Dew et al., 2011)发现,当牺牲行为对自身利益损伤不大又有助于伴侣获益时,双方都会更幸福快乐

比如:在能力范围内为伴侣提供经济支持、牺牲一点睡眠或休闲娱乐时间为伴侣准备一顿美食、压抑自己的愤怒与想要惩罚伴侣的冲动、原谅伴侣的小错误,这些“小恩小惠”不仅会使伴侣感到快乐和感激,也会增加牺牲者的个人价值感,提高双方对关系的满意度

但是,当牺牲行为需要个体付出巨大的成本时,伴侣双方都在随后的生活中对关系丧失信心。比如,背井离乡、放弃职业发展机会甚至放弃工作,这些重大牺牲会改变牺牲者的生活轨迹,这种生活轨迹的改变会让牺牲者反复想起自己做出的让步,被压抑的需要和欲望不断浮现,出现痛苦的感觉,长此以往伴侣也会感到痛苦。

因此,小的牺牲是亲密关系的调味剂,而重大牺牲不仅不会让伴侣双方更幸福,反而会让彼此都更痛苦

IMG_1005.PNG

所以,当和伴侣出现利益冲突时,是坚持自我还是为爱牺牲,一方面要看自己为什么而牺牲,一方面也要看这个牺牲对自己的影响究竟有多强

当然,心理学的这些研究结果并不是让我们当成金科玉律去奉行,毕竟生活远比实验结果复杂得多,这些结果更多地是在提供一种参考。

例如,以我们开头的小问题为例,要不要为了跟伴侣在一起而牺牲自己事业晋升的机会,拒绝异地工作三年,客观来讲,这种牺牲对于当事人来说不是一件小事,假如要选择牺牲,就需要跟伴侣有充分的沟通,确定对方的心意,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牺牲,防止给彼此带来过多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Dew, J., & Wilcox, W. B. (2011). Give and You Shall Receive? Generosity, Sacrifice, & Marital Quality. 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 Working Paper. Retrieved from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970016

Impett, E. A., Gable, S. L., & Peplau, L. A. (2005). Giving up and giving i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aily sacrific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3), 327.

Kogan, A., Impett, E. A., Oveis, C., Hui, B., Gordon, & A. M., Keltner, D. (2010). When giving feels good: The intrinsic benefits of sacrific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for the communally motivated.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1918–1924.

Whiffen, V. E., Foot, M. L., & Thompson, J. M. (2007). Self-silencing mediates the link between marital conflict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6), 993–1006.

责 编:刘祥宇
撰 稿:肉球儿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何文宣
图源 | pexels

本期作者 M T

“我肚子痛。”“那你多喝热水……”

“我觉得他一点都不爱我,他这样做就是心里根本没我……”

“我会这样都是因为我太在乎你了,你原谅我好不好……”

“他爱工作胜过爱我……”

亲密关系中,我们总能观察到类似的抱怨:为什么恋爱对象总是从一开始的“模范男友/女友”渐渐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到底是因为恋爱泡泡的幻影破灭、最终见识到了对方的真面目;还是因为不懂得识别和开展爱的行动,两个人不能相互理解而越走越远?


01
其实,爱有不同的语言

什么是爱?这个问题的难度大概不亚于“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爱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在面对“你爱我吗”或者“我爱Ta吗”这类主观问题时,我们常常感觉爱很难被量化,它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也就给两个人的相处和交流提升了许多难度

IMG_0994.PNG
▷ 图 | 会读心术的阿尼亚

就像各个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一样,关于“爱”,不同的人,也有着专属于自己不同的语言。比如说,中国式父母喜欢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子女的爱,但子女们似乎不太领情;被动型的人通过“不打扰的默默关注和陪伴”来表达爱,但在主动型的恋人眼里,Ta反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影视剧里的霸道总裁可能会用“强硬专横的态度和一掷千金的行为”来表达对女主的爱,但独立的女主对此非常不屑……

我们究竟如何理解这些爱的语言,又怎样通过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爱的语言更好地沟通与相处?美国知名婚姻辅导专家盖瑞・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在《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02
爱有5种语言,它们是

肯定的言词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肯定的言词总能给人带来积极向上、阳光温暖的情绪体验。肯定的言词除了真诚地肯定和欣赏你的伴侣,还包括鼓励的话语、仁慈的话语、谦逊的话语。

鼓励的话语诸如“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如果那是你决定要做的,我会全力支持你”,当伴侣陷入困境、缺乏勇气和安全感的时候,鼓励的话语就像是打气筒一样为对方灌注希望和动力。

仁慈的话语更多强调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和方式,就好像“对不起我错了”比“都是我的错行了吧”听起来更诚恳、更充满爱意一样,语言的非内容信息在人解读其含义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谦逊的话语告诉我们要区分请求和要求,关系中的双方都各为平等的成年个体,请求是在肯定伴侣的价值和能力,而一味顺从要求的背后,绝不是爱的传达。

IMG_0995.PNG

精心的时刻

试着回想一下,你的伴侣是否喜欢安排一些精心的时刻:或许是一起出门旅游,或许是一起吃顿晚餐,或许是睡前聊聊天、分享各自一天的见闻……

精心的时刻首先强调的是一种注意力的指向,而非物理距离或者事情本身。尽管有的夫妻身处同一空间里,甚至合作着完成同一件事情,但思绪却并不在对方身上,那我们则不会认为他们共享了“精心的时刻”。

所有精心的时刻中最常见的是精心的会话,但并不见得所有人都懂得如何开展精心的会话。精心的会话关键在于如何倾听、如何共情、如何让对方感觉到被关注被看见,而在这过程中,自我表露自身的感受和情绪,而非事实和想法,也十分重要。

我们常常听到妻子抱怨丈夫不懂得倾听,丈夫则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在帮妻子解决问题了,但仍得不到认可,这就是爱的语言使用不当,造成的彼此之间的落差。

还有一类精心的时刻叫做精心的活动,可以是一方感兴趣或双方感兴趣的事,重点不在于内容,而在于目的和体验。例如一起去听一场演唱会、一起去野餐、一起去打球等等,这些活动会留存于参与者的情境记忆中,在将来被提取、被回忆,让爱再次浮现。

IMG_0996.PNG

接受的礼物

礼物可能是大多数人都会使用的表达爱意的语言,但在送礼上弄巧成拙的事情也常常发生。例如一个女生的男朋友常常在各大节日准时送上一束鲜花来表达爱意,但这个女生其实并不喜欢鲜花,再例如前阵子登上热搜的“拉菲草事件”,令许多网友直呼“全是态度,没有感情”。

周杰伦的《告白气球》中有句歌词是这么唱的:“礼物不需挑最贵,只要香榭的落叶”,这句歌词很好地传达了“礼物重在接受礼物的人,而非价钱”这层含义。

礼物可以是走在路上不经意看到的掉落的枫叶,可以是亲手用卡纸折成的星星,甚至还可以是“自己”——“需要时分的陪伴”,只要是对方愿意且舒服的,不用等到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它们也能传达出一个人的爱意。

IMG_0997.PNG

服务的行动

说到服务的行动,就想起曾经见到的一对老年夫妇,当时爷爷因为走得更快些,就先去把单元楼的铁门拉开,等奶奶先进去之后再自己走了进去,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小细节,让我感受到了爷爷对奶奶满满的爱意。服务的行动正是如此——通过替你的伴侣做事表达你对Ta的爱。

诸如帮忙做饭、洗碗、拖地、倒垃圾、遛狗等等这些事都能成为服务的好机会,重点是克服伴侣角色刻板印象、反思所谓“丈夫/妻子应该做的事”,以满足伴侣真实的情感需要为最终目标而行动;但同时也要警惕这些行动是否是出于惧怕、愧疚或怨恨等情绪,允许自己被人利用或操纵,这与爱的本意完全相反。

IMG_0998.PNG

身体的接触

在探究“什么是爱”的恒河猴实验中,哈利·哈咯用他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触摸对小猴子的发育发展和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身体的接触也是关系中表达爱的语言之一。身体的接触包括但不限于牵手、接吻、拥抱和性,学习对方的身体语言,用适当的、对方喜欢的方式去触碰,满足其情绪需要,表达你的深情。

IMG_0999.PNG


03
试试看,挖掘你们爱的语言

以上爱的五种语言,除了应用在恋爱婚姻关系中,其他的亲密关系如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等也同样适用。

本文的一开始提到,爱的语言不一致,可能会引起我们日常交流中的一些误解。但这里需要强调:了解不同爱的语言,绝不是要求我们必须找到语言一致的伴侣和朋友;而是鼓励每个人“专注对方和自我行为上的调整”。

也就是说,爱的语言是在动态变化的,相比于固定一种模式的表达,你是否愿意调节自己、去尝试使用对方的爱语,甚至你也可以对自己尝试不同的爱语,这或许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自我关怀的快乐。

总结来说,我们建议你通过两种方法,挖掘自己和对方使用的爱语:

A:利用提问或者测试,明确自己常常使用的爱的语言。你经常夸赞伴侣,还是喜欢帮助伴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你收到礼物的一瞬间是会格外开心还是认为没有必要呢?你喜欢伴侣的身体接触吗?

Dr. Gary Chapman准备了一个测试
一共有30道题目
你可以试试看
↓↓↓
https://5lovelanguages.com/

B:批评之中也蕴含了许多爱语的线索。当你对伴侣表达爱的方式提出不满时,很有可能说明那不是你爱的语言;而当伴侣向你表达某方面的埋怨和失望时,说明那对Ta而言是表达爱的方式,这很重要,需要你更多地使用Ta的语言来爱Ta。

IMG_1001.PNG

爱一个人的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在爱与被爱的路上不断地学习、练习和修行着,一步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爱是勇敢者的游戏”,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拿出勇气大声地表达“爱”吧!

今日互动题

你或者你的伴侣,最常使用的爱的语言是什么呢?相关经历和回忆是怎样的呢?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吧~


参考文献

盖瑞·查普曼. (2006). 爱的五种语言.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Mostova O, Stolarski M, Matthews G. (2022). I love the way you love me: Responding to partner’s love language preferences boosts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heterosexual couples. PLoS ONE 17(6): e0269429.

Nce, A. , & Ik, E. . (2021). The mediating role of five love languages between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 1-17.

Rudy C. Pett, Priscilla A. Lozano & Sarah Varga (2022): Revisiting the Languages of Lov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Validity Assumptions Underlying Chapman’s (2015) Five Love Languages Typology, Communication Reports, DOI: 10.1080/08934215.2022.2113549

责 编:高文洁
撰 稿:M T
编 辑:崔 琪
美 编:郭雨馨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996”、“007”、“躺平”、“内卷”……无不显示出人们在巨大生活压力之下的繁忙和无奈,与之相伴随的是消极情感的上升、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

现代人该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获得主观幸福感呢?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一个广义的幸福概念,由三个成分构成: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积极情感(Positive affect)和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以往研究发现,压力不仅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导致更低的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以及更高的消极情感。也就是说,压力会导致主观幸福感的下降。因而,很多研究者都在寻找可以缓冲压力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因素。

《积极心理学杂志》(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21年5月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样本再次验证了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而且还发现了亲社会行为在其中的积极保护作用,并且,研究者还在不同富裕程度的国家或地区中对上述影响模式进行了区分。

IMG_0990.JPG


首先,研究者认为亲社会行为可以缓冲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实施亲社会行为的个体通常会产生更高水平的幸福感。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多,例如本公众号的一篇推文(文献选读|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也表明,相比于自己获益,人们在帮助他人时所体验到的快乐更持久。因此,研究者假设,即使在压力情境下,实施对他人的善行仍会增加人们的积极情感,并提高生活满意度。

研究者选取了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Global Datasets for Public Use)中的全球样本,包括154个国家或地区,共计1,899,468名受访者。通过对数据进行分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分析,结果发现:感知到更高压力的个体报告了更低的主观幸福感,但自我报告实施过更多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却报告了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多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亲社会行为与压力的交互作用显著。即,在同样的压力水平下,相比于不实施亲社会行为的人,实施亲社会行为的人主观幸福感下降的更少(如图1)。

IMG_0991.PNG
图1 不同压力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对积极情绪的交互影响

其次,研究者认为不仅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能够缓解压力的消极影响。从国家或地区的层面而言,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应该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的消极影响。有研究发现,一方面,在富裕地区居住的人们会报告更高水平的幸福感,但是同时也会报告更高水平的压力感。另一方面,一些比较贫穷的国家或地区因为更差的医疗状况和健康问题,又会进而导致压力加剧。因此,研究者假设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的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

研究者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GDP作为环境水平变量纳入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之下,生活在更富裕之地的人感到更加幸福。进一步分析发现,压力和富裕程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即在同样压力水平下,相比于贫穷国家或地区的人,在富足之地生活的人会有更少的消极情感和更多的积极情感。但是,生活在富裕国家或地区的人在压力情境下的生活满意度则会更剧烈地下降。

IMG_0992.PNG
图2 不同压力水平与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对消极情感的交互影响

可见,大环境的富裕确实缓冲了压力对积极和消极情感的影响。但与预期相反,国家或地区富裕加剧了压力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对比效应”,生活满意度涉及一个人对整体生活的全面评估,当人们生活在高品质的环境中但却感到很大压力和没有休息的时间,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导致生活满意度的大幅下降


本研究通过对两百万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再次检验了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预测作用。同时,本研究也发现亲社会行为的积极作用,即亲社会行为可以有效减缓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最后,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影响模式:一方面其可以减缓压力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会加剧压力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因此,未来可以进一步对国家富裕程度如何影响不同成分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内部机制上的区分讨论。

这则研究结果启示我们:随着国家的进步和富强,人民的幸福感也会随之稳步提升。在纷繁复杂、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相比于面对不同来源压力时的束手无策,我们还可以通过践行亲社会行为来缓解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就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确可以提高人的幸福力~

IMG_0993.JPG


参考文献:

Ng, W., & Diener, E. (2021). Stress’s association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around the globe, and buffering by affluenc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2.
https://doi.org/10.1080/17439760.2021.1940250

推文作者:林靓
插图:彭重昊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与很多人互动:家人、朋友、同事、商贩,甚至陌生人。然而,我们对每个人的信任水平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是更愿意信任他人,还是更倾向于去怀疑他人?哪些因素又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信任水平呢?

本期推文就为大家介绍一篇文献,这项研究采用经验取样的方法,详细考察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任现象。


信任指个体“对他人的意图和行为持有积极的期待,并愿意为此而承担一定风险的意愿”。信任对社会关系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对于信任的人,我们才能做到坦诚相待、情同手足。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信任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研究者招募了427名被试,请他们参加了一项为期五天的研究。在这五天中,研究者每天都会在5个不同的时段给参与者发送调查链接,请他们报告自己刚刚是否有与他人产生互动,是否信任他人,并提供互动者和互动情境的一些信息。

基于以下理论模型(见下图),并通过分析参与者提供的数据,研究者试图对以下七个问题做出回答。

IMG_0983.PNG
图1 理论模型示意图


互动频率与互动对象

社会互动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那么,人们产生社会互动的频率有多高,互动对象又是谁呢?

研究发现,人们在每天早9点到晚9点的这12个小时中,有59%的时间都与他人产生了互动。也就是说,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是非常频繁的。其中,互动频次最多的是伴侣(26%),其次是朋友(13%)、同事(11%)、父母(10%)、陌生人(6%)等。

IMG_0984.JPG


信任还是不信任

信任是现代社会的润滑剂。那么,人们是否真的对他人都持有较高水平的信任呢?

结果发现,总体而言,人们确实更倾向于去信任他人,而非怀疑他人。即使对于陌生人来说,人们对其的信任感也远远超过了不信任感。因此,相比质疑,信任他人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默认模式”。

IMG_0985.JPG


个体差异vs.情境作用

人格心理学强调稳定的个体差异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相反,社会心理学视角则更强调情境的巨大作用。那么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信任来说,哪一类因素的影响会更大呢?

研究发现,个体差异对日常信任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解释率并不高(仅占16%)。相反,情境因素,尤其是我们与谁互动这一情境特征,更大程度地解释了日常生活中信任水平的高低

IMG_0986.PNG
图2 情景因素更大程度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信任水平


情境因素的具体影响

具体来说,哪些情境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呢?首先,人际关系距离的影响是最大的:与关系疏远的人相比,我们更信任那些与我们关系亲密的人。

其次,我们对互动对象所形成的印象,即对他人热情、能力、道德这三个维度的感知,均可正向预测信任程度。

最后,互动情境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信任水平。例如,在有利益冲突的情境中,我们对他人的信任会显著降低。此外,权力水平也对信任有明显影响,相比与高权力者或与低权力者互动,我们在和与自身权力水平相当的人互动时所表现出的信任水平是最高的(见下图)。

IMG_0987.PNG
图3 权力对等促进信任


个体差异的具体影响

特质信任和道德认同较高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更高的信任。而持有零和博弈信念的个体,即那些相信世界只能是你输我赢、而非可以合作共赢的人,则更不愿意信任他人。

另外,有趣的是,相比自由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信任水平显著更低。


实验室与日常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采用博弈范式(如独裁者博弈、囚徒困境等)作为反映真实社会行为的一种测量方法。那么,这些博弈范式是否真的能代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呢?

通过分析被试在信任博弈中的表现和日常信任的关系,研究者发现:信任博弈仅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低亲密度互动对象(如陌生人)表现出的信任有关,而与对高亲密度互动对象(如家人)的信任水平无关。

也就是说,信任博弈可以作为一种测量信任的有效范式,但研究者并不应将其结果过分泛化

IMG_0988.JPG


信任的功能

信任是否能进一步影响我们后续的行为呢?研究发现,信任可以促进自我表露,即我们更愿意对自己信任的人吐露心声。信任还可以促进合作,尤其是在互动双方存在利益冲突时,信任对促进合作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IMG_0989.PNG
图4 冲突调节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通过经验取样的方法,更为生动地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关于信任的体验,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视角。


参考文献:

Weiss, A., Michels, C., Burgmer, P., Mussweiler, T., Ockenfels, A., & Hofmann, W. (2020). Trust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334

推文作者:李文岐
插图:彭重昊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