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邓颖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作为一个30岁的女人,没有一分钱存款,哥哥结婚的房子首付是我出的,还贷也是我,连生孩子的钱都是我出的”

这是都市剧《欢乐颂》中女主人公樊胜美一段令人心疼的台词。她美貌又独立,却偏偏生长在重男轻女的贫寒家庭,父母的不公让她耿耿于怀、缺乏安全感,工作后更屡屡被哥哥拖累,赚来的钱全填了家里的无底洞……

自从我国在2013年提出了单独二孩政策,又在2016年又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数据看来,国内二孩比例已达51%。现在和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二孩家庭,这需要父母们和未来会成为父母的人们以及整个社会开始思考,从养育独生子女到养育两个孩子,需要有什么样准备和改变。虽然樊胜美的遭遇只是电视剧的演绎,并且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会得到改善,但是面对着两个孩子,父母和家人难免有所偏袒,难以时时刻刻都一碗水端平。而且如果父母对此不以为意,持续地偏爱一个孩子,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子女间的关系,都会有极大的伤害。

图片

-偏爱的现状如何呢?

对于父母偏爱的问题,不应该先问有害无害或者怎么做,而应该先问“是不是”,即大多数家庭是否存在偏爱孩子的情况呢?总的来说应该是存在的,但不同研究由于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不同的缘故,得出的结论稍有不同。

在Richmond, Stocker和Rienks(2005)的研究中,所研究的136对子女在总体上认为父母的对待相对平等,但是平均来说更稍稍偏爱年幼的一方。在另一项针对127名大学生的调查中, 24%的人报告父母不存在偏爱的情况,而65%的人报告了父母存在偏爱的情况(Brody et al, 1998)。

有中国的研究者调查了沈阳的200名二孩家庭的父母,发现父母在对头胎和二胎孩子的教养行为上存在差异(如表1,分值越高表示此行为越多)。教养行为可以分为互动交流、关注帮助、管教约束、间接支持、情感表达5个维度,数据显示父母对头胎的管教约束更多,而对二胎的互动交流、关注帮助、间接支持、情感表达都更多 (许智, 2018)。

图片

由此可见,不同研究表明在大多数二孩或多孩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是存在偏爱的,并且无论是从孩子角度的进行的研究还是从父母自身觉察角度进行的研究,都得出了相近的结论。同时,与我们的常识一致的是,父母通常会更偏爱年幼的孩子,希望“大的让着小的”,更疼爱小的孩子,而对大孩管教约束更多,期望大孩能自主、自律。

图片

-偏爱有什么不良后果呢?

知道了“是不是”,再看有害还是无害。

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根据前文提过的长达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 Richmond, Stocker和Rienks(2005),父母的区别对待会增加孩子的外化行为(主要有违抗、攻击性、违纪、脾气爆发和多动等)和抑郁情绪。简单来说,在4年中,受父母偏爱的孩子外化行为更多,而如果父母的偏爱程度高且变化程度大,则会使年幼的孩子的抑郁情绪越重,这可能是由于在此研究中年幼的一方更受偏爱,对父母偏爱的变化更敏感(Richmond, Stocker, & Rienks, 2005)。

与此稍有不同的是,Shanahan等人(2008)发现子女感受到的父母的偏爱,对大孩的抑郁症状(例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影响更大,特别是当大孩是女儿时,而对男孩的影响则要小很多,这可能是由于女孩更倾向于表现出抑郁的情感症状,男孩更倾向于表现出的是违抗、攻击等外化行为症状。同样对于抑郁症状,Jensen等人(2013)发现不被父亲偏爱的孩子更可能表现出抑郁症状,而如果偏爱的程度更强,表现出的抑郁症状更多,母亲的偏爱却对孩子没有明显影响;但若母亲能平等对待孩子,则可以降低孩子的抑郁症状。Brody(1998)的研究中还发现,偏爱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不被偏爱的孩子报告了更强烈的恐惧情绪和更频繁的羞愧情绪。与此类似,Gullicks和Crase (1993)发现在二孩出生后,大孩可能会表现出对新生儿的敌对、攻击、过度寻求母亲的关注等行为,说明受到冷落也会影响并使大孩产生消极的行为表现。总而言之,无论是对被偏爱还是不被偏爱的一方,父母的偏爱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图片

对子女之间关系的影响: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更公平的对待会带来更亲密的子女间关系,Jensen等人(2013)的研究也基本上验证了这一说法,研究者发现,母亲的偏爱会减少子女之间的亲密、增加子女之间冲突。Richmond, Stocker和Rienks(2005)持续4年的研究也表明,子女感受到的父母的偏爱,会影响子女之间关系的质量。而Buist, Deković和Prinzie (2013)回顾了34个与子女之间关系质量有关的研究,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子女间更多的亲密、喜爱、陪伴、相互支持,加上更少的冲突和偏爱,会减少子女的内化行为(例如消极的认知、情绪)和外化行为(例如违抗、攻击行为)。研究结果也符合合社会自卫理论(Social Self-Preservation Theory)的假设:当头胎儿童的社会自卫系统监测到二孩出生给自己带来的威胁时(若被偏爱的是头胎儿童也类似),可能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以应对这些威胁,而这些情绪和行为反应又会引发不良的子女间关系(陈斌斌等, 2016)。总而言之,父母的偏爱会消极地影响子女间的关系,而子女间关系恶化又同样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

图片

-如何形成幸福的二孩家庭关系?

上文所述的研究表明,父母偏爱会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和子女间关系有消极的影响,但所述研究大多是定性的研究,还不能揭示具体偏爱多少才会影响,偏爱多少则不会影响。值得一提的是,Kowal(2002)发现子女对父母的偏爱是有一定的容忍度的,在研究中有75%的案例虽然父母都是存在区别对待的,但是子女仍然认为是公平的。尽管如此,父母不需要战战兢兢草木皆兵,反省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但仍应该谨慎地考虑偏爱的问题,尽量减少其带来的消极后果。对此,根据一些针对中国二孩家庭的研究和结论,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总的来看:

1.不故意偏爱。最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当然就是父母不能刻意地偏爱某一个孩子,每个孩子在年龄、性格等方面客观上会存在差异,父母自然而然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养育,这样的区别对待是正常的,但不能因为自己主观的喜爱、讨厌等情感就产生偏心和偏爱,进而故意地进行差别对待。

图片

2.保证孩子有公平感。上文提到过,孩子对父母的差别对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从公平理论来看,孩子更关注的是他自己的需要和父母给予的二者之间是否有差异,若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感到公平,自尊也能得到提升。所以关键不是完全等同地对待两个孩子,而是能满足他们各自的需求(例如生理的需求、安全感和情感的需要),此时即使存在一些区别对待,但只要孩子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孩子也是能够接受的。

图片

3.父亲的陪伴。由于母亲的存在,父亲这一角色对孩子的影响通常在人们的认知中被弱化了,但根据邓林园等人(2020)对北京部分小学阶段儿童家庭的研究,父亲的作用可能远比想象中的大。父亲的陪伴不仅可以显著地提升孩子在情绪、品行问题、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心理行为适应,也能减少母亲的照料压力,使母亲有更多精力去关心大孩。

对大孩:

1.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在决定是否生二胎之前,父母应先征询大孩的建议,得到其同意,而不是认为小孩还什么都不懂不询问其意见,若最开始就把大孩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征得同意,就可以从本质上降低大孩的反感,父母日后花更多精力照顾二孩也不会使其觉得偏心。

2.增加与大孩的亲子互动。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大孩进行亲子互动,让大孩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而不会因父母花更多时间照顾弟弟妹妹产生嫉妒,反而会理解父母的不容易。特别是在二孩出生的头几个月,大孩的心理变化最复杂,父母要及时沟通和关注。

图片

3.移情训练。父母在处理孩子的冲突上,可以进行让大孩移情训练,让大孩设身处地的站在二孩的角度思考,如果自己在二孩的年龄段该怎么处理,从而达到一种共鸣,最终解决冲突。

4.培养大孩的自主性和互动意愿。二孩家庭的主要问题就是父母的精力经常不足以同时照顾两个孩子,所以以二孩出生为契机,培养大孩的自主性,放手让其独立,可以让家长抽出一部分精力照顾二孩。同时,鼓励大孩与二孩进行积极互动,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特别是鼓励大孩参与到二孩的教养中,承担起榜样的作用,与二孩多接触交流,例如让大孩带二孩一起写作业、玩游戏,这样既能培养孩子间的感情,大孩也能减轻父母的一部分负担。

图片

对二孩:

加强对二孩的管教。可能是由于对大孩的严格管教已经耗费了太多精力,或者是由于父母年龄增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宽松,父母往往容易对二孩更放任,这既会使大孩觉得偏心,也会让二孩变得娇惯,所以父母对二孩的教养态度不能松懈。

-社会可以做什么?

社会是每个人身处的一个宏观的背景,我们不能直接接触到,但是社会中的风气、价值观等抽象的事物,也能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回到开头洛洛的经历,洛洛父母的偏爱很大一部分都是源于“重男轻女”的固有思维习惯,若社会能逐渐形成更平等合理的性别观念,对头胎二胎都抱有更平等的社会期望(例如在子女的发展成就、赡养父母、财产继承方面),父母的偏爱自然会减少。

从当下、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学校、社区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念,改变家长的传统观念,开展培训活动,提升家长照顾两个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幼儿园、小学等也可以对大孩进行教育,鼓励其正确地理解、对待二孩。


最后说两句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对其一生都有很大影响,而需要同时养育两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二孩家庭,使父母们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不偏爱,不是说将原来对一个孩子十分的爱平均地掰成两半,一个孩子给五分,而是要竭尽全力,对两个孩子都给予十分的爱。

图片

参考文献:
Brody, L. R., Copeland, A. P., Sutton, L. S., Richardson, D. R., & Guyer, M. (1998). Mommy and Daddy like you best: Perceived family favouritism in relation to affect, adjustment and family process.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3), 269–291.
Buist, K. L., Deković, M., & Prinzie, P. (2013).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97–106.
Gullicks JN, Crase SJ. (1993). Sibling behavior with a newborn: parents’expectations and observations.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 22(5), 7.
Jensen, A. C., Whiteman, S. D., Fingerman, K. L., & Birditt, K. S. (2013). “Life still isn’t fair”: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young adult sibling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5(2), 438–452.
Kowal, A., Kramer, L., Krull, J. L., & Crick, N. R. (2002).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fairness of parental preferential treatment and their socioemotional well-being.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6(3), 297–306.
Richmond, M. K., Stocker, C. M., & Rienks, S. L. (2005).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4), 550–559.
Shanahan, L., McHale, S. M., Crouter, A. C., & Osgood, D. W. (2008). Linkages between parent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youth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2), 480–494.
任沙沙. (2017). 二孩政策实施后二孩家庭育儿观念的现状调查[D].
许智. (2018). 二孩家庭父母对不同出生次序子女教养行为的研究[D].
陈斌斌, 王燕, 梁霁等. (2016). 二胎进行时: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时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24(6), 863-873.
邓林园, 王小婷, 熊玥悦, 李毓檀, & 李蓓蕾. (2020). 二孩家庭中的父亲陪伴,母亲情绪与小学头胎儿童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8(02), 42-48.

图源自网络

编辑 | 刘也行
撰写 | 邓颖伦
策划 | 万 宜
侯依依
的留言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张天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由于工作安排、移民、服兵役等原因,婚姻关系中夫妻异地而居的情况并不少见。

2010年,上海市民政局发布的婚姻状况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上海市民政部门办理国内结婚登记147413对,其中异地婚姻56217对,占总数的近四成。同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31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9.5%的人表示身边存在异地婚姻,其中64%的人表示这样的婚姻“很多”。

异地而居的家庭大致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夫妻双方共同生活的时间比较少,聚少离多。随着城市发展,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周末夫妻”或“月度夫妻”越来越多。夫妻因为工作,分离于城市和城市之间,只有在周末或节假日才有机会相见。

图片

二是如果有孩子,那么和孩子一起生活的一方似乎要担负起大部分的家庭事务责任,尤其是养育孩子的责任。

图片

异地夫妻真的如大部分人所认为的那样,相比夫妻居住在一起的模式维系感情更加艰难,婚姻生活困难重重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异地夫妻又该如何做以维持夫妻感情呢?

  • 异地婚姻的挑战

图片

相比同居而住的婚姻模式,异地婚姻中夫妻的见面少、接触少,沟通更有限,可获得的即时支持更少,并且对于维系夫妻关系很重要的性行为也更少。这些异地婚姻的特点增加了夫妻关系的不稳定因素。2018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浙江省离婚纠纷司法大数据显示,在全省法院近 5 万(49804)起离婚纠纷案件中有30.16%的离婚因分居造成,分居成为离婚的第二大原因。

图片

根据社会融合理论 (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Park, 1928),夫妻关系存在于一个由亲人、朋友、同事等熟人组成的社会网络中。生活在这个网络中,夫妻的行为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减少了越轨行为发生的机率。此外夫妻双方可以从这个网络当中获取维持夫妻关系的必要支持。夫妻融合于这个网络的程度越高,夫妻关系越稳定、越和谐(Glenn, Norval, Shelton, Beth, & Ann,1985; Trovato, 1986)。

一方面,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分析出轨的问题(周素伟,2015),在熟人社会环境中,一个人出轨更容易被发现,且相比非熟人社会网络的处境,他被发现后会遭遇更严重的道德压力,简而言之,从理论上来看出轨的风险更高,成本更大,因此会减少出轨的发生概率。

另一方面,中国一直有“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的劝和不劝分传统。夫妻吵架时,两个人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通常都会充当调解员的角色,而这些看法对我们的决定常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脱离了彼此社交网络的异地夫妻的关系可能更加不稳定。

因此,夫妻异地而居可能使双方的行为不再受到传统的社会网络监控,滋生了个人主义和越轨行为的产生,破坏夫妻关系稳定,降低婚姻满意度。此外如果夫妻一方的流动是从经济落后、传统观念较强的欠发达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多,现代观念强的较发达地区流动,典型例子是农村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杨立军,2014)。这种流动趋势增加了流动一方接触现代婚恋观和性行为的几率,增加了越轨行为发生的机率。再者,由于异地夫妻的性生活可能难以满足,这就更增加了婚姻生活的不稳定(张雯和李英健. 2014)。

其次,异地夫妻中家庭事务的责任分配通常是非常不均的,尤其是有孩子后,其中一方必定要付出更大的责任来养育孩子,而另一方在家庭事务的参与特别是孩子的抚育中常常是一种缺席的状态。研究表明,参与家庭事务会增加个体的婚姻角色意识,从而对婚姻关系有促进作用(尤鑫,2014)。反之,异地夫妻的家庭事务参与程度有较大差别的这一特点会对婚姻关系有负面影响。

当然,异地夫妻之间“小别胜新婚”的甜蜜也是特有的。除此之外他们在沟通有限的同时,冲突也会随之减少。社会学专家林教授认为,“周末夫妻”这种生活方式,使得生活不再一味向单方面发展,它的存在为夫妻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双方不仅可以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寻求感情的独立,还可以拥有许多异性方面的朋友而不用担心自己另一半的感觉。同时还避免了在各自状态不好、心情不佳、工作繁忙的时候,因为家庭琐事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这种有张有弛的生活方式可以成为婚姻生活的调节剂。

  • 异地婚姻中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

针对异地婚姻的研究表明,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度总的来说受到家庭婚姻观念、原生家庭认同和分居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楼玮群, & 陈丽云,2004)。

(1)家庭婚姻观念

图片

图片

家庭婚姻观念(包括对家庭的承诺、夫妻平等观念和性别角色平等观念)越积极,异地夫妻的婚姻满意度越高(楼玮群, & 陈丽云,2004)。当异地而居的妻子认为婚姻应该是长久的,应当做到忠诚、信任,并愿意承担家庭责任的时候,她会对异地而居这种安排有较积极的感受:为了将来能更好的在一起,眼前的分离只是一种暂时的牺牲,是可以接受的。对家庭的承诺也能激发夫妻选择积极的应付策略来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以及分居两地的孤独感。

(2)原生家庭的认同

图片

原生家庭对婚姻的认同度越高,则婚姻满意度越高。双方原生家庭对于婚姻的认同度越高,则越倾向于有较高的婚姻满意度。尤其是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己组建家庭是对父母尽孝的一部分,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完美的。另外,原生家庭的亲戚也可以帮助异地夫妻解决很多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例如在紧急情况下照顾孩子、搬重物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越高,婚姻质量越高(Blum, 1985),而原生家庭是异地夫妻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

(3)分居时间

分居对婚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个“常识”也在研究中得到了验证。韩国一项针对分居时长与夫妻关系的研究显示,无论是哪个年龄组,分居的影响一直是负面的,但不是分居时间越长,婚姻满意度越低,而是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分居时间的增长,其对夫妻关系的负面影响先降低再升高(Seul-Ki, Kim, Hyung-Jai, & Choi,2016)。

最后,虽然婚姻中的异地而居要求夫妻双方都要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住房、探亲、人际交往以及子女照顾)有特殊的安排(Chandler, 1991; Blum, 1985),比如买哪儿的房子,什么时候见面,去谁的城市见面,孩子和谁住,因此面临的婚姻不稳定因素更多。但研究指出,中国人婚后的异地而居如果是为了家庭好,仍然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例如,为了出国深造、或是去大城市另谋发展等等(Abbot, Zhi, &Meredith, 1993)。

  • 维系良好婚姻的几点建议

首先双方对于婚姻家庭的信念是基础。双方需要对异地的决定以及原因达成共识,彼此明确两个人现在不在一起是为了更加美好的家庭未来。双方对婚姻家庭的承诺和责任感将极大的有利于当事人对于异地婚姻的正面感受。

其次是取得双方家庭和亲属朋友对异地婚姻的支持。有了适当的观念,还要有适时的支持,才能在情绪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基本满足。夫妻双方对异地婚姻的认同可以为异地夫妻提供主要来源的社会支持,帮助以维持良好的婚姻质量。

另外,夫妻可以多分享自己的生活。“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指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信念。这被认为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前提条件(Jourand, 2005)。婚姻作为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对于“自我暴露”也有着较高的需求。

电视剧《周末夫妻》中,姚瑶和丈夫赵一凯分居上海和杭州,赵一凯突然的“神神秘秘”让二人甚至无法坦诚交流,关系陷入僵局。而韩国综艺节目《同床异梦2》中的柳承修夫妇,结婚7年,一直都是异地生活的周末夫妻模式。但二人的夫妻关系有爱又稳定。这跟他们善于沟通不无关系,二人同框的画面都是在聊天、分享,从当下的小事到过往的回忆到对未来的担忧,他们认真倾听、认真分享,相处舒适而温馨。

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妻子和丈夫的自我暴露水平应该有良好的一致性。因为我们希望得到对方的积极反馈,如果双方的表露在内容、强度或稳定性上不匹配,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Derlega, & Berg,1987)。

下面分享几条具体的小建议期望异地夫妻能更好的相处:
两地分居的时候你们可以

  1. 制定规则,做好约定,增加彼此安全感。比如,不可以单独与异性看电影、游玩,不可以使用交友软件(如soul,陌陌)与异性交流,每隔一段时间要见一次面。
  2. 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增加沟通。可以在微信上随时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伴侣注意要对此有所回应;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视频聊天;多关心对方的生活、情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增加自我暴露。
  3. 记住重要的日子,多制造惊喜。在对方生日那天送一个精心挑选的礼物,偶尔写封爱意满满的信邮寄给对方,在平常的日子送一束鲜花给他/她……

团聚的时候你们可以

1.突然去找对方,制造惊喜。

2.一起做一些对方喜欢的事情,创造美好瞬间。一起去游乐场玩,一起做手工,一起听喜欢的明星的演唱会。

3.敞开心扉聊天。难过了就钻进对方怀里,开心了就一起哈哈笑,在对方面前卸下所有防备,做最真实的自己。

4.每次相聚时,都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保持新鲜感。这次一起看电影,下次一起做手工,再下次一起去野餐……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普遍,“周末夫妻”的异地婚姻模式也越来越多。不可否认,相比同居而住的婚姻模式,异地婚姻确实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潜在危机,但是“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别离是为了更好的重逢——许多异地婚姻的夫妻都持有这样的信念,实际上,它不仅给予了自己心理安慰,也实实在在的对个人的行为和想法产生了正面影响,对异地婚姻的维持功不可没。正如谭咏麟《相信便可以》所唱“能相信,方有着意义”。

图片

参考文献:
楼玮群, & 陈丽云. (2004). 影响跨地婚姻中异地而居妇女婚姻满意度的因素研究. 社会工作(03), 26-29.
杨立军. (2014). 婚姻特点与婚姻满意度: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比较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1(005), 95-99.
尤鑫. (2014). 从私领域到公领域有多远?——影响城镇女性经济参与的微观因素分析. 201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论坛.
周秋蓉, 凌辉, & 张建人. (2008). 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早期亲子依恋的相关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16.
周素伟. (2015). 论男性出轨者的囚徒困境.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 108-110.
张雯 李英健. (2014). 婚姻不忠:美国近六十年的研究成果和走向. Zhongguo Lin Chuang Xin Li Xue Za Zhi, 22(2), 362-366.
Blum, R. B. T. C. . (1985). Commuter marriage: a study of work and family.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47(4), 1077.
Derlega, V. J. , & Berg, J. H. . (1987). Self-disclosure: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6).
Glenn, Norval, D., Shelton, Beth, & Ann. (1985).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divorce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Trovato, F. (1986)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tion and Provincial Divorce Rate in Canada,1971 and 1978 A Reassess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
Abbott , D. A., Zhi. Z, Meredith , W. H. ( 1993). Married but living apart: Chinese couples seeking a better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the Family,23(1),J-10.
Blum, R. B. T. C. . (1985). Commuter marriage: a study of work and family.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47(4), 1077.
Chandler.J.(1991).Women without husband: An exploration of the margins of marriage. Basingstoke: MacmilIan Edu-cation.
Johnson, D. R. , & Alan, B. . (0). Marital quality: a product of the dyadic environment or individual factors?. Social Forces(3), 883-904.
Park, R. E. . (1928).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eul-Ki, Kim, Hyung-Jai, & Choi. (2016). The effect of living apart on the satisfaction in the spousal relationship. Korea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39(2), 97-124.
Jourard, S. M. . (2005). Self-disclosure: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transparent self. Revista Espaola De Cardiología, 63(12), 1438–1443.

图片来自网络

撰写 | 张天瑶
编辑 | 万 宜
策划 | 侯依依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刘佩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一个有时通透有时拧巴的减肥人。

去年夏天,真人秀综艺《婆婆和妈妈》热播,无论是来自台湾的伊能静和来自东北的婆婆之间有趣的相处模式,年轻的麦迪娜与婆婆之间在养育孩子上面的分歧,还是美丽端庄的陈若仪与强势婆婆之间擦出的火花,都引起了观众们的关注和热议。而最近,《婆婆和妈妈2》的先导片也已经上线,黄圣依、杜淳、陈松伶等明星倾情参与录制。随着先导片的播出,相关话题如“女生遇到理想型男生是否要主动出击”、“夫妻的家是婆婆的家吗”也登上了热搜榜,引发了网友针对婆媳关系的热切讨论。

不得不说,婆媳关系真的是大多数家庭都在面对的一个难题,其实它的质量好坏也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婚姻质量等息息相关。因此,一个更为和谐、高质量的婆媳关系至关重要。但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婆婆和儿媳似乎是很难和睦相处、十分容易发生矛盾和摩擦的,有些甚至会对婚姻的稳定产生影响。

为什么婆媳之间容易发生矛盾?

婆媳关系一直是家庭关系中矛盾聚焦点之一。Duvall(1954)招募了5020名来自不同社会的被试进行研究,要求每名被试在一张卡片上写出在家庭中,与其关系最有问题的人的名字,然后列出关于这个人的三件事。结果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被试表示,婆婆/岳母是家庭中关系问题最大的亲属;而其中有90%的卡片来自女性。由此可见,婆媳矛盾确实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中国,有研究者选择了630户家庭,其中儿媳为较有代表性的“80后”一代,其中有39.52%的儿媳认为婆媳关系融洽,有5.24%的儿媳认为婆媳关系恶劣,有55.23%的儿媳认为婆媳关系平淡(王胜哲, 2013)。由此可见,目前年轻一代的婆媳关系在总体来讲已经较少会出现非常恶劣的情况,但超过半数的家庭中的婆媳关系也不是十分融洽的。

相比于其他关系,婆媳关系有着其独特之处。婆媳关系是一段没有基因约束却必须为了彼此而遵循某些规则和要求的关系,她们往往是由于一个男性(儿媳的丈夫、婆婆的儿子)而产生联系的两个人。也就是,婆媳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维系这份关系的,还是他们同时深爱的那个男人。

本土研究通过混合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争夺权力和资源、观念和习惯差异、“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分成为了婆媳冲突最主要的三个原因;同时,婆媳角色、住地、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地位会影响她们对婆媳冲突成因的看法(邹鑫, 2015)。家庭权力和角色上,婆婆和儿媳竞争着“亲属管理者”的位置,即谁拥有管理家庭关系的权利,这也是婆媳的矛盾焦点之一(Anderson, & Whitney Allison, 2016)。在观念和习惯上,婆婆和儿媳往往年龄差距较大,更没有共同生活的经验,必然很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他们对于理想婆媳关系的认识可能也不一致,对于究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解释和看法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有时候会造成一些误解,进而加剧二人之间的矛盾(Pfeifer, & Susan Katherine, 1989; Nastasee, & Angela, 1995)。在“自己人”和“外人”上,婆婆会认为是儿媳侵入了自己和儿子的原生家庭,儿媳却会觉得是婆婆侵犯了自己和丈夫的新家。

无论是婆婆还是儿媳,这种新出现的特殊关系给她们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对儿媳来说,她们更倾向于认为婆媳关系的主要挑战是感觉和婆婆有些陌生、亲密度较低,却还可能被干预婚姻生活;而对婆婆来说,如果婆媳居住在一起,她们接受的最大挑战是不再能够自主进行选择,比如厨房谁做主、谁教养小孩的方法才对等;如果分开居住,她们就可能会担心儿子在生活上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Limary, & Britta H., 2002)。

想要拥有更加理想的婆媳关系,要如何预防冲突的发生、发生言语冲突要怎么解决?

要拥有一段理想的婆媳关系而不发生冲突,要先知道的这样的关系是怎样的?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Allendorf (2017)根据访谈结果指出,在理想的情况下,婆婆和儿媳的关系像母女一样——婆婆把儿媳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儿媳也把婆婆当成是自己的母亲。如果婆媳之间的感情能够如同母女般亲近、相互理解和包容,那么许多矛盾都不复存在。在生活中,婆婆和儿媳能够相互照顾、相互分享,在情感上没有隔阂。因此,如果想要预防冲突的发生,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 管理好第一印象

图片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印象对于婆媳关系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大多数女性之后对于婆婆或儿媳的看法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Pfeifer, & Susan Katherine, 1989)。因此,无论是婆婆还是儿媳,在初次见面时,都可以在真实的前提下尽量给彼此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例如,儿媳可以用心为婆婆准备一份礼物,婆婆可以为儿媳营造一个温暖和高接纳度的环境等等。虽然第一印象可能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这也是“先入为主”所带来的效果。

  • 保持一定的边界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婆媳关系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婆媳之间缺乏独立性、缺乏对于隐私的尊重造成的(姜涛, 2009)。因此,适当的距离和应有的尊重十分重要。研究结果显示,婆媳之间,特别是婆婆对儿子和儿媳的独立生活如果能给予更多尊重,对于建立一段成功的婆媳关系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Pfeifer, & Susan Katherine, 1989)。如果遇到争端和困境,可以从远离的角度来解决,尽量从亲密的家庭生活中脱离出来(Kohlberg, 1984)。

  • 儿子/丈夫在婆媳关系中的作用

尽管婆媳关系是一种婆婆与儿媳之间的二元关系,但实际上,它不断受到儿子/丈夫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他们婆媳关系中,扮演最多的角色是“解释者”或“中间人”——在这种情况下,婆婆和儿媳没有直接发生互动,而是丈夫在其中进行关系调节和问题解决。不过有趣的是,在实验中,只有5.66%的儿媳认为婆婆会与她的儿子沟通解决婆媳关系中的问题,但35.85%的婆婆认为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主要途径(Pfeifer, & Susan Katherine, 1989)。总之,婆媳关系中,他们共同所爱的这个男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丈夫/儿子能够更好地帮助这个家庭维护自己的母亲与妻子之间的关系,那么婆媳之间自然会相处得更加融洽。

不过,由于婆婆和儿媳之间存在的诸多客观差异,难免还是可能会发生摩擦。但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甚至发生剧烈的冲突。高度冲突不仅会导致婆媳关系出现负面结果,对于整个家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产生影响(Anderson, & Whitney Allison, 2016)。

化解冲突小妙招

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冲突和问题为言语冲突,即出现冲突性话语。冲突性话语的本质是一种面子威胁,包括威胁到对象希望受到认可和赞许的正面自我形象,以及对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造成损害(Brown, & Levinson, 1987)。例如,下文中的婆媳就发生了冲突性话语,婆婆的话对儿媳的正面形象直接进行了贬损:

*婆婆:“我是叫你买,不是叫我儿子买!”
媳妇:“难道不一样吗?”
婆婆:“一样个屁!我儿子的钱全部交给我,你交给我一分钱了么?什么家教啊,做错了事,婆婆说你几句还顶嘴!你爸妈没读几天书,自己没脑子没家教,教育出的女儿更没家教!……” ( 纪达《婆婆吃了媳妇全家》)*

面对冲突性话语,良好的沟通方式很重要。在秉持着真诚和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如果要想缓和关系、避免激化矛盾,可以参考运用一些适当的策略。首先,缓和策略,即婆媳双方运用较为间接的、迂回的语言方式来减少这样的冲突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达到缓和冲突的目的,包括模糊限制语、部分同意和疑问等(何自然, 1995; 毛俊涵, 2015)。例如,当观点出现不一致时,多使用“可能是”、“我个人认为”这一类的限定词语,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可以不至于激化两人的不一致。其次,还可以使用折中策略,即如果在言语冲突中需要表达出明确的异议,选择较为直接的话语,但尽量使用一种较为平和的语气,不加入激化矛盾的修饰词、“就事论事”(Miller, 1995; 毛俊涵, 2015)。此外,向对方妥协让步、转移当前话题和使第三方介入,都可以让婆媳间的言语冲突尽快结局(周晓婷, 2015)。研究结果表明,在言语冲突现场如果有第三方在场,第三方介入是结束婆媳间话语冲突的主要方式;如果仅有婆媳两人,主动撤出谈话则是主要的结束模式(刘昕宁, 2013)。因此,丈夫/儿子如果在场,应该在妻子和母亲出现言语冲突时,及时进行调解,避免矛盾的激化。

其实,发生言语冲突的本质还是婆媳之间观念、习惯或行为等的不一致,因此,二人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更为公开和直接的沟通,自我表露出彼此心中的感受和期待;还可以给对方买一些礼物表现出自己希望与对方的心意;在自身上,也可以尝试从内心里接受两个人存在的差异、接受对方在适当的程度上进入自己的家庭生活。而一部分更为强硬的行为,例如表现出愤怒并避开婆婆、停止与婆婆的互动、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接受和解分歧,这些行为在一部分情况下可以解决有矛盾的紧张局势,在其他情况下并不能,产生的结果是喜忧参半的(Limary, & Britta H., 2002)。说到底,要建立良好的婆媳关系,尊重、理解和沟通是最重要的,这些都需要婆媳二人在日常相处中去思考、探索和不断磨合。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婆媳关系的探讨,也欢迎您分享有关婆媳的故事。

参考文献:
姜涛. (2009). 独立和相互尊重: 从《圣经》看西方与中国不同的婆媳关系. 现代经济信息: 学术版(1), 128-128
刘昕宁. (2013). 中国婆媳间冲突话语的语用学研究.
毛俊涵. (2014). 婆媳冲突性话语中回应策略的语用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1(3), 142-150.
王胜哲. (2013). 城市八零后婆媳关系研究.
周晓婷. (2015). 中国婆媳冲突话语分析
邹鑫. 梅泳涵. 吴艳红. (2015). 婆媳冲突成因的混合方法研究——质性与量化的结合.
Beijing Da Xue Xue Bao, 51(1), 187-194.
Allendorf, Keera. (2006). Like Her Own: Ideal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Mother-in-law/ Daughter-in-law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55(5), 588-600.
Anderson, Whitney Allison. (2016). "You're Not Part of the Family": Understanding the turning Points and family System Consequences of high Conflict Mother-/daughter-in-law Relationships.
Brown, P. & S.Levinson.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yant, C. M., Conger, R. D., & Meehan, J. M. (2001). The influence of in-laws on change in marital succes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 614-626.
Duvall, E.M. (1954). In-Laws: Pro and Con.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Goodwin, P. Y. (2003). Afric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women’s marital well-be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 550-560.
Kohlberg, L. (1984).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s.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Limary, Britta H.,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2002). The Mother -in -law /daughter -in -law Dyad: Narratives of Relational Development among in -law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3-02A.
Miller, J. 1995. Linguistic Features of Disagreement in Face-to-face Encounters in University Settings [D].New York: SUNY at Stony Brook.
Nastasee, Angela. (1995).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in-law and Daughters-in- law: A Systems Perspective.
Pfeifer, Susan Katherine. (1989). Mothers-in-law's and Daughters-in-law's Perception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u, T. F., Yeh, K. H., Cross, S. E., Larson, L. M., Wang, Y. C., & Tsai, Y. L. (2010). Conflict with mothers-in-law and Taiwanese women’s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husband support.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8, 497-522.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撰写 | 刘佩然
编辑 | 万 宜
策划 | 侯依依

原创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舒莎珊 罗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专硕

生活中,我们常用“每个月都有那么三十几天不想上学”“一点也不想上班”来调侃自己;新闻中,孩子们为了逃避上学,造成许多闹剧:有和父母激烈争执的,有一气之下翻墙而出的,也有离家出走吓坏父母的……
1.jpg
图片来源:微博
生活中、新闻中,“厌学”现象似乎一直存在我们的身边,但你知道真正经历厌学的孩子有多少吗?
最近,中国关工委对全国 20个省市的调研(2020)表明:我国约4成小学生有厌学倾向;新华网报道也发现,北京中小学有3成学生厌学;《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农村初中生厌学人数呈增长趋势,显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30%,且由以往的家贫辍学为主转向现在因为严重厌学而辍学。
以上权威部门抽样调查的结果都表明,现在,中小学厌学比例之大,学生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

1什么是厌学?
“厌学”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用语。国外并无与“厌学”(learning-weariness / study-weariness)相对应的概念,他们多使用“逃学”(truancy)、“辍学”(dropout)、“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等一类更可客观观察的术语来描述这一现象。

2.png
而关于厌学的内涵,我国研究者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界定的。研究者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杨平,2004)。也有研究者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抵触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的不良表现(牛欣欣,周彬,2008)。总的来说,厌学就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的不感兴趣、厌倦、抵触等情绪,以及主动远离学习活动和学校等行为。

2厌学会有哪些表现?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以下的各种表现,可能需要注意——孩子可能存在着厌学的问题!

1、认知表现
(1)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表现出的喜好情绪,而学习兴趣则是一种积极对待学习情绪。厌学的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兴趣丧失,调查发现(张文亮,2012),厌学学生中有84.5%缺乏学习兴趣,而在不厌学学生中缺乏学习兴趣的仅占6.7%,相差甚大。

(2)厌倦学习和上学

厌学的孩子十分厌烦学习,反感老师,抵触家长,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也不想要去上学。但是他们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而读书,被动去学习、去上学,造成学习状态不良、学习效率低下,进一步加深对学习的厌恶和反感(刘广海,2020)。

(3)对学习失去信心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意志力的参与。一旦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或挫折,如果不及时引导,孩子会在学习中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就算再努力也学不好,便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抵触心理,无心向学(刘广海,2020)。

3.jpg

2、行为表现
(1)抗拒上学

抗拒上学是厌学孩子最主要的表现,他们经常上课迟到、早退乃至旷课,会用各种理由逃避上学 (Kearney, 2007)。他们可能会扯头发、用头撞墙,用这种激烈的、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反抗;也有可能以身体不适为由,撒谎逃避上学;他们甚至会不愿出家门,无论父母如何劝说,依旧还是哪里都不想去。

(2)学校表现

课堂注意力:厌学的孩子即便是来到学校上课,在课堂上也会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们很难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还会出现精神不振等表现。

课堂纪律:厌学的孩子在上课时会故意破坏纪律,扰乱课堂秩序,不服从老师的管教;甚至有的孩子会上课就睡觉,下课铃声一响立即精神抖擞。

不愿做作业:轻度厌学的孩子以不认真做作业、应付为主,做作业时少做、漏做,或是字迹潦草;同时心不在焉,边做作业边玩耍,完成的作业质量也不高。而中度厌学的孩子会为了应付老师检查,采用抄袭、他人代写等方式来敷衍了事;还会拖交作业,同学和老师多次催促之后才草草写上几笔提交。重度厌学的孩子干脆抵制、拒绝做作业,对不交作业的后果毫不忌惮(聂金菊,2005)。

应付考试:厌学的孩子会以各种方式来应付考试,包括:文不对题,乱答一气;考试不到 30 分钟就不顾结果匆匆交卷;试题不好好回答,反而在试卷空白处对试题乃至出题老师乱加评论等;严重者甚至会在考试过程中公然抄袭、作弊。

4.png

(4)不良行为

网络成瘾:厌学和网络成瘾常常相伴而生。厌学的孩子往往会沉溺于网络,逃学后用上网来消磨时光(自伯海等,2005)。

早恋:相较于不厌学的学生,厌学的学生会更多地出现早恋的情况,张文亮(2012)的调查发现,厌学学生中有12.1%的同学明确表示正在谈恋爱或谈过恋爱,而不厌学学生中只有2.6%的在谈恋爱或谈过恋爱。因此,早恋可能也是厌学的一个信号,值得家长关注。
与不良青年交往:重度厌学的孩子会极度厌恶学习,故意违纪行为多,甚至有违法行为,还经常与不良社会青年往来,他们易结成小团体,很少与团体外成员交往(聂金菊,2005)。张文亮(2012)的调查也发现,厌学孩子拉帮结派、与社会不良人员交往的风险更高,在厌学学生中有8.3%的同学明确表示加入了某些团体,而不厌学学生中只有2.6%。
图片

(5)家庭冲突

由于孩子不想上学、不想学习,甚至表现出过激的情绪反应和不良的行为表现,父母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一旦方式不正确,极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产生激烈的家庭冲突。父母和孩子可能会大吵一架,双方在情绪的催化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可能会加剧孩子的厌学心理,甚至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等不良后果。

3、情绪表现
害怕上学:一提到上学,厌学的孩子就会感到无比的害怕和焦虑,甚至表现出瑟瑟发抖和抓耳挠腮等情况。
提到上学负面情绪增多:厌学的孩子一想到学习和上学就觉得烦躁、焦虑,情绪状态极差(聂金菊,2005),他们会出现哭泣增多、大吵大闹等情绪表现。
4、生理表现
厌学的累积效应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更可能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厌恶性反应定势”,即一接触学习情境就可能无意识地表现出焦虑、压抑、烦燥等心理反应,甚至出现头疼、胃疼、发烧、恶心、呕吐等不适应的生理反应(孟四清等,2009)。
5.png

3厌学的测量
从这些外部表现,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学生的厌学情况,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可以点击家姻心理服务平台,选择“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进行测验。

总结
对厌学表现进行筛查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孩子的情况,但这还远不足够。澄清孩子的情况后,我们还应该了解孩子厌学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主要原因在哪方面,才能进一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这期关于厌学心理的介绍,主要讲述了厌学行为表现,下一期我们将介绍影响孩子的厌学因素和如何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Kearney. (2007). Forms and functions of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in you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bsenteeism severit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8(1), 53-61.
刘广海. (2020).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现代交际, 18(03), 145-147.
孟四清, 陈志科, 李强, 刘冬菊, 赵丽霞. (2009). 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状况的调查.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03), 46-49.
聂金菊. (2005). 农村初中生厌学行为调查. 中国教育学刊, 2, 29-32.
牛欣欣, 周彬. (2008). 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探析. 文教资料,(11) ,132-133.
杨平. (2004).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教育实践与研究, (7), 15.
张文亮. (2012). 农村中学生厌学状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20). 中国关心下一代蓝皮书:中国关心下一代研究报告(2020).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自伯海, 杨琼, 陈守平, 朱永志, 李维山, 刘永. (2005). 376例中学生厌学伴网络成瘾原因分析和干预效果评价. 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舒莎珊
罗 亚
美 编:罗 亚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王思懿
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 2018届本科生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和其衍生剧《少年谢尔顿》中,谢尔顿(Sheldon Cooper)一角是一个智商高达187,情商却低似幼童的物理天才。从小,谢尔顿就会在家人们犯错时对他们无情嘲讽,不顾长幼辈分;他对规则秩序有种过分的迷恋,他会在课堂上无情地指出老师和同学们仪容仪表的问题,比如女老师嘴巴上有点小胡子;他也无法理解常人的幽默,比如同学们笑他被香肠卡住嗓子的糗事,他却毫无头绪为什么别人要笑。由于低于常人的情商,谢尔顿从小时候就饱受周围人的歧视,无法融入周围的社会环境

1.png

那么情商低意味着什么呢?今天这篇文章将会带大家从心理学角度初步剖析情商的概念,接着简单分析家庭危险因素对于情商的影响。

情商,也称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人在社会中生存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培养内容。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在1997年首次提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和他人,在情绪方面感知、理解的能力”(an ability to perceive, assimilate, understand, and regulate emotions in the self and others so as to promote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growth)。简单来说,情商就是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绪、体会他人情绪的表现。Salovey和Mayer的定义点名了情绪智力的要点,也就是双向性:一方面是人表达自己,向外输出情绪;另一方面是人理解他人的情绪,懂得如何处理向内传递的信息。

2.jpg

对处在发展期的青少年,情绪智力尤其重要。这个时期,青少年们在完善自己性格脾性的路上,同时要面对学业上大大小小的考试,还要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相处之道。一项2020年的大数据调查(MacCann等,2020)显示,在控制了性格和智商的因素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情绪智力有关。MacCann等研究者推测,这是因为高情商的青少年更容易进入平和的心态,去接收吸纳新知识,从而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另一方面,Daniel Goleman 发表的实验结果证明领导的能力和情绪智力相关,该文章还被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评为2004年年度必读十大文章。Goleman在文中举例,当员工的表现差强人意时,低情商的领导可以选择怒骂员工。然而,高情商的领导会斟酌自己的措辞,首先承认表现确实不令人满意,其次会带着员工一起分析为什么表现差,最后,领导会给员工举例正确的做法,让员工知道未来的努力方向。如此下来,领导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加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学校生活中亦是如此:假设一个学生担任班级的宣传委员,那么ta该如何带领其他同学画出一份优美的黑板报呢?又或者,如果班里的卫生情况没有达标,作为卫生委员的ta该如何督促鼓励值日生呢?因此做一个好的领导,无论是学生干部还是部门领导,都必须要有超高的情绪智力。

由此可见,情绪智力对一个人的学业和综合能力影响颇深。那么从家庭方面来讲,哪些因素会减少青少年情商的发展空间呢?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在之前的文章“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的痛——家庭危险因素之于学业”中介绍过。“学业”一文中提到的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养型和民主型,是诸多分类中最经典的一种。不同的理论思想、研究角度会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要注意的是,这些类型并不固定:比如,父母很可能在看到孩子犯错时,是个权威型(authoritarian)或专治型(dictatorial)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话。而当父母转过头,想要弥补孩子时,又变为民主型(democratic)或者溺爱型(permissive),无条件同意孩子的要求。

长期的实验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子女的情商。在Nastasa等人于2012做的实验中发现,权威型和专治型不利于青少年的情绪智力发展,分别和情商有33.5%和44.0%的负相关性(用IE-BTPIE量表测量),也就是说越是权威或专治的模式,孩子的情商就会越低。而另一方面,民主型和溺爱型可以促成青少年的情商成熟,分别有36.7%和48.1%的正相关性。Farrell,2015的实验复制了这一实验结果,并且发现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要承受过多负面情绪,比如担心、害怕、生气、内疚等。同时,因为权威型家长倾向于各方面控制孩子,孩子不懂得如何疏导和表达自己:如果孩子遇到父母争吵或者与同学出现冲突的情况,很有可能为了保护自己而关闭自己所有的情感通道。即使内心很痛苦,Ta也会拒绝跟任何人讲述自己的苦恼,也不会写日记或向陌生人倾诉,变成无法向外界抒发感情的木头人。

3.png
家庭沟通模式

顾名思义,家庭沟通模式指的是父母子女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大体分为正向和负向模式。正向(positive communication)指的是家庭成员能够相互理解,沟通顺畅清晰,且父母双方表达出一致的信息(Musitu 等,2001);而负向(negative communication)则指沟通不顺畅或拒绝沟通,不信任彼此,甚至严重的会包含家暴等暴力行为(Varela等,2013)。

根据Osredkar在2012年的研究中发现,有78.4%的人都认为自己解决情绪问题的方式受家庭沟通模式所影响,回答不的仅占3.9%。也有研究发现(Jones等,2016和Osredkar,2012),典型的负向沟通模式可能会创造一个具有批评、贬损、严惩特点的教养环境。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父母替孩子全权做决定,有一定的家规家训,却从来不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一方面,这会增多孩子的负面情绪,导致前文提到的匮乏的情绪表达;另一方面,孩子在感知他人情绪能力的能力会有所欠缺。比如,当同学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烦恼忧愁、高兴欢喜等情绪时,孩子一方面会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话题“我怎么安慰/鼓励ta啊?我都没和别人谈过这种事”,另一方面会想“ta为什么老找我聊这种无聊的话题,没有别的事做了吗”。

4.jpg

最后,作为家长,做什么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力呢?

1.父母以身作则

营造一个互相关爱的家庭氛围。一个具体的行为可以是增多互相夸赞的频率,让任何一个小的优点都可以被放大为一个人的人品闪光点。

比如爸爸可以在孩子面前夸赞妈妈的优秀品质,称赞妈妈做事利落不拖延,让孩子知道妈妈的闪光点,同时孩子可以向妈妈学习。反过来,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向妈妈夸赞爸爸的优点,比如非常懂得关爱他人,照顾家庭,以此表示自己对爸爸的赞美。如此培养,家庭氛围会更加和谐,同时,孩子就会有一双发现他人真善美的眼睛,懂得赞美优秀品德,让自己的情绪智力得到锻炼。这个小行为,其实是积极心理学中表达感激这个概念的实际应用。有许多心理学和脑科学实验都证明了这个行为对提高家庭和谐度(Emmons等,2013;Hussong等,2020;Rekawati等,2019),和提高情商的有效性(Fox等,2015;Geng,2016;Kini等,2015)。

5.jpg

2.鼓励交流

父母还可以多多鼓励孩子同自己交流,包括学习、爱好、社交等各方面大小的事情。现在手机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我鼓励家长和孩子们放下手机,增多面对面交流的时间。这种交流不但可以促进家庭内部的关系,同时可以锻炼孩子在情绪方面的沟通表达能力(Lantieri & Goleman, 2008)。

父母可以适当表达自己的看法,给予孩子一些建议。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降低时,父母除了督促孩子学习,还可以拿着试卷和孩子一起分析错题以及错因。是因为粗心没看到还是知识点没弄懂?弄清楚丢分的原因,就可以帮助孩子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或者,当孩子向父母吐槽自己和朋友产生矛盾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摩擦?(比如,是单方还是双方的责任)如何解决摩擦?(需要孩子们互相道个歉,还是双方家长再微信沟通一下)还有,从这些摩擦中学到了什么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比如,遇事不要冲动,要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等)。Wang等,2019实验结果表明,和同龄人的沟通是父母教养模式作用于孩子情商的中介因素。综上,增加有效的亲子交流可以把小失败、小摩擦效益最大化,不但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还培养了孩子的情绪智力,使孩子不断成长。

6.jpg
3.参加情商课培训

通常说到这个部分有些人会不太理解,认为情商是人在社会交往中自然而然发生发展的部分,但我们也在现实生活中确实看到,有人发展不成功的例子,这不仅仅是其与社会融入的失败,更有可能是其根本没接触过什么是有情商的行为、表达等等。随着社会的日渐发展,这类课程在某些具有地方特色课程、选修课的中小学中崭露头角,当然这里说的情商课自然不是成功学、厚黑学课堂,而是正儿八经的社交训练,因此,家长在带孩子上课时也要有筛选:是否具有课程大纲,按照什么逻辑,是否有角色扮演部分等等。

7.jpg

参考文献:
张雨婷.(2016).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与关系攻击的关系.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李锦萍, 李董平, & 张卫. (2016). 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Chen, Y., Peng, Y., & Fang, P. (201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3(2), 91-107. doi: 10.1177/0091415016648705.
Emmons, R.A. & Stern, R. Gratitude as a psych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9(8), 846-55. doi: 10.1002/jclp.22020.
Farrell, G. (20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level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Philadelphia College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PCOM Psychology Dissertations. https://digitalcommons.pcom.edu/psychology_dissertations/341
Fox, G.R., Kaplan, J., Damasio, H., & Damasio, A. (2015). Neural correlates of gratitud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1491. doi: 10.3389/fpsyg.2015.01491.
Geng, Y. (2016). Gratitude mediates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3(10), 1378-86. doi: 10.1177/1359105316677295.
Goleman, D. (2004). What Makes a Good Lead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8.)
Hussong, A.M., Coffman, J.L., & Thomas, T.E. (2020). Gratitude conversations: An experimental trial of an online parenting tool.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5(2), 267-77. doi: 10.1080/17439760.2019.1610484.
Jones, S.M., Bodie, G.D., Koerner, A.F. (2016). Connections between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person-centered message evaluation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3, 237–55. doi: 10.1111/hcre.12103.
Kini, P., Wong, J., McInnis, S., Gabana, N., & Brown, J.W. (2015). The effects of gratitude expression on neural activity. NeuroImage, 128, 1-10. doi: 10.1016/j.nuroimage.2015.12.040.
Lantieri, L., & Goleman, D. (2008). Build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 to cultivate inner strength in children. Boulder, CO: Sounds True.
MacCann, C., Jiang, Y., Brown, L.E.R., Double K. S., Bucich, M., & Minbashian, A. (202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redic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Journal, 146(2), 150-86. doi: 10.1037/bul0000219.
Mayer, J.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Salovey, P. & Sluyter D.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pp. 3–31). New York Basic Books, NY.
Musitu, G. & Cava, M.J. (2001). La Familia y la Educación. Octaedro; Barcelona, España.
Nastasa, L. & Sala, K. (2012). Adolesc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arental style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3, 478-82.
Osredkar, P.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an individual’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mmunication Studies Undergraduate Publications, Presentations and Projects by an authorized administrator of Pilot Scholars.
https://pilotscholars.up.edu/cst_studpubs/16/?utm_source=pilotscholars.up.edu%2Fcst_studpubs%2F16&utm_medium=PDF&utm_campaign=PDFCoverPages
Rekawati, E., Isifada, R., Sari, N.L.P.D.Y. (2019). Perceptions of family caregiver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dial older family nursing model: A qualitative study. Enfermería Clínica, suppl 2, 211-8. doi: 10.1016/j.enfcli.2019.04.056.
Salavera, C., Usán, P., & Jarie, L. (2017).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cial skills on self-efficacy in secondary education students. Are there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60, 39-46. doi: 10.1016/j.adolescence.2017.07.009.
Varela, G.R.M., Ávila, G.M.E., & Martínez, F.B. (2013). Violencia escolar: Un análisis desde los diferentes contextos de interacción. Psychosocial Assessment Interview, 22, 25–32. doi: 10.5093/in2013a4.
Wang, Y., Zhuo, L., & Zhu, L. (2019).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3- to 6-year-olds and parenting style: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as a mediator.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7(12), 1-12. doi: 10.2224/sbp.8636.

图源自网络
撰写 | 王思懿
编辑 | 刘也行
策划 | 万宜 侯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