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五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4:00-15:20

地点:嘉庚A厅1F

**直升机教养与子女学校参与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影响:
成年子女和未成年子女的差异**

于艾卉 高雯* 梁思雨 徐泳琦 刘钰婷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尽管直升机教养主要是指父母对刚成年子女的过度干涉,但是这种教养行为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可能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对子女适应同样发挥消极作用。但是,父母的直升机教养行为可能会随着成年子女的发展不断减少,而对未成年子女则始终保持一定的水平。它可能与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有关,也会影响子女学校适应的变化。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直升机教养行为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成年子女和未成年子女的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和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235名高中生和368名大学生进行了三次调查,分别在他们入学第2个月、第4个月、第14个月的时候,测量了父母的直升机教养和子女的学校参与。潜变量增长模型拟合检验的结果表明,(1)高中生的学校参与和父母的直升机教养水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学生的学校参与随时间发展呈增长趋势,但是父母直升机教养随时间发展呈下降趋势。(2)无论子女年龄如何,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对父母直升机教养水平没有影响;但是,父母直升机教养的初始水平越高,子女学校参与的初始水平就越低。(3)父母直升机教养水平会影响子女的学校适应初始水平,但是没有影响子女学校适应的发展速度。由此可见,父母直升机教养行为在子女成年以后会逐渐有所下降,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来自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更可能来自父母自身的因素。而子女的学校适应最初可能会受到父母过度干涉的影响,一年后学校适应的提高则与父母过度干涉的减少无关,更可能与子女自身因素有关。
关键词:成人初显期,直升机教养,学校参与,追踪研究,潜变量增长模型


**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惧和心理应激:
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

贺琼1 方晓义2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爆发给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尤其是在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上升。采用问卷法,对居家隔离期间的2551对7-18岁儿童青少年及其主要养育者(一般为母亲)对COVID-19恐惧感和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对COVID-19恐惧感对自身的心理应激水平具有直接显著的负向作用。(2)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对COVID-1恐惧感分别通过自身的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对自身的心理应激水平具有间接显著的负向作用。(3)儿童青少年报告的COVID-1恐惧感对父母的心理应激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父母报告的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在二者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根据以上结果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减少亲子冲突和促进亲子沟通,以期减少心理应激水平,促进心理健康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恐惧感,心理应激,亲子冲突,亲子沟通,新冠肺炎疫情


“鸡娃”的背后:父母依存性自我价值的负面影响

徐健捷1 刘力嘉1 耿晓敏2 王轶楠3 韩卓1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望子成龙古已有之,只不过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近日来,“鸡娃”一词风靡网络,其意为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家长们给孩子“打鸡血”,调动一切资源、挖空心思敦促孩子学习进步。典型的“鸡娃”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而非他们的心理和健康,并会更多地将其自我的价值感建立在孩子的成败之上,本研究通过揭示父母“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的负面影响及其中介路径,旨在警醒“鸡娃”家长摆正自我价值定位,通过塑造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最终促进孩子积极健康的发展。方法:本研究采用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及一系列反应心理层面(父母和孩子的抑郁、焦虑、自尊水平)、人际层面(父母婚姻满意度、孩子孤独感和同伴关系)和学业层面 (孩子学业投入)适应性的量表,对2004对高中生(Mage =16.86 , SD = 0.96; 47.3%为男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控制孩子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后,父母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正向预测家长的抑郁、焦虑水平、负向预测家长的自尊和婚姻满意度;正向预测孩子的抑郁、焦虑、孤独感水平,负向预测孩子的自尊、同伴关系和学业投入。进一步中介分析表明,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通过降低亲子关系质量进而影响家长和孩子的适应性指标。结论:本研究从家长和孩子两个角度、发现“鸡娃”背后的“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学业投入,反而还会通过降低亲子关系水平进而对家长和孩子的心理、人际适应性产生全方位的负面影响,呼吁家长理性“鸡娃”。

关键词:“鸡娃”,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亲子关系,适应性,学业投入


**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
亲子关系和自尊的纵向中介作用**

刘宇潇 周宗奎 曹敏
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本研究拟在学龄儿童中探讨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间的前瞻性联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双因子模型,选取幸福感、孤独感与抑郁作为心理健康指标。依据家庭系统理论与晴雨表理论考察了亲子关系与自尊在上述前瞻性联系中的纵向中介作用。本研究以305名儿童为被试(平均年龄10.83岁,标准差0.89;58.17%男生)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信效度良好的工具测量各变量。路径分析结果表明:(1)在控制T1自尊后,儿童在T1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能先后通过T1亲子关系和T2自尊间接影响其T2心理健康水平;(2)儿童在T1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能通过T1亲子关系间接影响其T2的心理健康水平;(3)儿童在T1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能先后通过T1与T2的自尊间接影响其T2的心理健康水平。补充分析结果表明:(1)将亲子关系分开分析时,上述结果模式在父子关系模型与母子关系模型中存在差异;(2)进一步在父子关系模型与母子关系模型中进行儿童性别跨组比较(男vs女)发现,上述结果模式在男女生中具有差异。因此,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儿童驱动的效应、父母驱动的效应,以及性别的不一致效应。具体而言,儿童的问题性手机使用会影响亲子关系的恶化(儿童驱动的效应),进而降低儿童随后的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父母驱动的效应),且上述结果具有性别异质性。通过识别儿童问题性手机使用对家庭系统及儿童自身的潜在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为预防与干预提出了具有可塑性的目标。

关键词:问题性手机使用,亲子关系,自尊,心理健康,儿童

分会场四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5:40-17:10

地点:浔江厅2F

二孩家庭中头胎儿童在同胞出生前后的情绪变化及母亲的重要影响
邓林园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全面二孩”政策使头胎儿童向同胞关系过渡中的情绪变化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头胎儿童向同胞关系过渡中的情绪变化以及母亲情绪、情绪教养方式对头胎儿童产生何种影响的角度出发,对40位二孩家庭的母亲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软件N-vivo、SPSS 22.0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本研究发现向同胞关系过渡中的头胎儿童既会产生积极情绪变化,同时也会产生消极情绪变化,但消极情绪所占的比例更高;绝大多数母亲在二孩出生后会产生明显的消极情绪,不同的母亲情绪会导致母亲采取不同的情绪教养方式,最终影响头胎儿童的情绪适应。基于数据分析,本文初步建构了母亲情绪、母亲情绪教养方式对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中情绪适应的影响模型。
关键词:二孩家庭头胎儿童,同胞出生前后,情绪变化,母亲影响


二孩家庭中头胎儿童的家庭功能和心理行为状况调查
王继堃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二孩家庭中3-6岁头胎儿童的心理行为健康与家庭功能现状,以及二者的关系。以全国127个二孩家庭和182个独生子女家庭为被试,采用FAD、BDI和半结构式访谈法,研究了二孩家庭中头胎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第二胎出生后家庭内部的变化,包括亲代抑郁程度以及家庭功能等。研究结果表明:(1)与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儿童相比,二孩家庭中的头胎儿童会更多地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同时,家庭功能不健康的二孩家庭中3岁头胎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2)功能健康的家庭中亲代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功能不健康的家庭,亲子依恋安全性显著高于功能不健康的家庭;(3)亲代抑郁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二孩家庭中头胎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性;(4)对头胎儿童情绪及其相关行为发展的研究应从系统的视角进行。

关键词:二孩家庭头胎儿童,家庭功能,心理行为状况,亲代抑郁程度


母亲情绪及情感教养方式干预对头胎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
朱亚琳 冯聪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十一学校经开区分校

摘要: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二孩家庭逐渐增多,头胎儿童面临的情绪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何帮助头胎儿童更好地调节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母亲自身的情绪、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母亲的情绪及情感教养方式进行干预,探讨其对于头胎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公开招募16个家庭(实验组9个,对照组7个),对实验组的母亲采用团体辅导进行干预,对照组则不做干预。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 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量化数据分析,同时对实验组前后的访谈数据进行质性分析。结果:(1)在母亲积极情绪、情感教养型得分以及头胎儿童的情绪调节得分上,实验组比对照组的被试有更显著的提升;(2)母亲积极情绪、母亲教导型情感教养方式前测没有差异,后测存在显著差异,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从纵向对比看,实验组在干预后,母亲积极情绪增加,教导型情感教养方式得分提高,其他情感教养方式得分降低,头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提高;而对照组的发展趋势则相反;(4)从质性数据看,母亲的积极情绪增加,消极情绪减少,且更倾向于教导型的情感教养方式,头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所提高。结论:干预实验对母亲的自我情绪管理和对待儿童情绪的教养方式总体有效,且对儿童的情绪调节有正向作用。

关键词:母亲情绪及教养方式,头胎儿童,情绪调节

分会场四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4:00-15:20

地点:浔江厅2F

父母情绪调节策略与专制教养方式对幼儿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马倩* 车翰博 刘文 刘睿涵
辽宁师范大学

摘要:与情绪和情绪管理相关的育儿行为影响儿童情绪调节。已有研究表明,母亲表露消极情绪与母亲使用的一系列管教行为相关(体罚、心理攻击、非暴力管教)。同时,这种与情绪相关联的管教行为与孩子的情绪失调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尽管早期的研究已经系统阐述了母亲消极情绪与管教行为的关系,以及消极情绪与儿童情绪失调的关系。但是目前有关管教行为的作用机制,母亲消极情绪通过这一机制影响学步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还很有限。鉴于管教行为在育儿过程中的广泛使用,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其在育儿实践中的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对北京市1006对母子进行测量,学步儿童的平均年龄是2.63岁。研究主要采用母亲报告法,考察了母亲的消极情绪表达,管教行为,学步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母亲消极情绪表达,管教行为与学步儿童情绪失调三者关系显著。同时研究也证实了管教行为各维度的中介效应:体罚、心理攻击在母亲消极情绪表达和学步儿童情绪失调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但非暴力管教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研究系统阐明了母亲管教行为在消极情绪表达和学步儿童情绪失调的中介作用,也证明了使用有效管教行为(非暴力管教)在儿童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父母,幼儿,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专制型教养方式


**完整家庭中的丧偶式育儿:
父亲心理缺失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影响及其代际传递**
魏建华 高雯*李昱 高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尽管父亲心理缺位以往较多见于单亲家庭的研究,但是同样适用于解释完整家庭中“丧偶式育儿”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消极影响。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父亲心理缺位意味着父子关系出现问题,可能直接导致子女的情绪问题,也可能通过破坏母子关系间接影响子女的情绪问题;父母关系则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且,从更广阔的家庭系统来看,父亲心理缺位还可能存在代际传递。为了考察上述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45名初中生进行了测量,分别考察了他们的情绪问题、父亲心理缺位、母子关系、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使用 Mplus 7.0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结果显示:(1)父亲心理缺位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情绪问题;(2)母子关系在上述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3)父母关系显著增强父亲心理缺位对母子关系的消极作用;(4)父亲与祖父的关系通过父亲心理缺位、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通过母子关系,间接影响青少年情绪问题。这些结果证实了上述研究假设,并且澄清了一些误区:父亲心理缺位并非增强了母子关系,而是恶化了母子关系;父母关系越好,父亲心理缺位对母子关系的破坏作用越强。上述结果不仅揭示了父亲心理缺位对完整家庭的消极影响,而且深入揭示了家庭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家庭代际传递现象,有助于推动父亲参与教养、父母联合养育,也为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治疗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父亲心理缺位,母子关系,父母关系,代际传递,情绪问题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DRD2基因Taq1A多态性的调节作用**

曾子豪1 胡义秋1, 2* 彭丽仪1 王宏才1 杨琴1 刘双金1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摘要:基于抑郁的差别易感性模型,以301名大学生(年龄 = 19.15 ± 0.63岁,年龄范围为17 – 20岁)为研究对象,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DRD2基因Taq1A多态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 积极教养方式、消极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和抑郁两两显著相关;(2) 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的影响显著,主观幸福感在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 在积极教养方式模型中DRD2基因Taq1A多态性与积极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且仅有A1A2基因型携带者,积极教养方式对抑郁负向预测作用显著;而在消极教养方式模型中DRD2基因Taq1A多态性则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不论哪种基因型,主观幸福感对抑郁的影响都显著,且随着A2等位基因数量增加,主观幸福感对抑郁的影响显著增强。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大学生抑郁,DRD2基因Taq1A多态性


**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情绪适应的动态关系:
一项三年的交叉滞后研究**
谭旭岚 刘碧琳 李彩娜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良好的情绪适应有利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依恋理论指出,与父母等重要他人间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对个体的发展与情绪适应有重要意义。父母心理控制是指通过引发内疚、爱的撤回等方式,忽视子女自身情绪感受,阻碍其自主意识发展的侵入式教养方式。大量研究证实,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感和幸福感等消极和积极情绪适应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arber & Harmon, 2002;Soenens et al., 2012;陈霞,郑爱明,2020)。然而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也可能会通过引发父母的压力导致父母更为消极的教养方式(Grolnick, 2002;孙丽萍,田微微,边玉芳,2018)。关于家庭影响的相互作用模型也指出,孩子的行为表现与父母的教养方式间可能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澄清两者间的动态双向关系。据此,本研究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04名初中生(Mage = 12.73,Sdage = 0.43,男生491名)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调查,使用交叉滞后面板模型(cross-lagged panel model,CLPM)和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andom intercept cross-lagged panel model,RI-CLPM)探讨了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情绪适应间的动态关系。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探究了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情绪适应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家庭教育中减少父母心理控制以促进青少年良好情绪适应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情绪适应,交叉滞后,互惠效应

分会场三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5:40-17:10

地点:海湾厅2F

系统式治疗框架下箱庭技术在督导中的应用

徐 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摘要:本报告介绍以系统式家庭治疗督导理论和技术为框架,将箱庭疗法的理论和技术与之整合应用于督导的理论和实践。具体内容包括在督导过程督导师通过澄清督导诉求,将受督的督导问题分为三种类别——来访者系统、咨询关系、咨询师个人。通过箱庭技术将来访者系统、咨询关系及督导师个人系统的问题外化出来,并通过循环提问、家谱图、雕塑、时间线、情感桥、旋转木马等技术,开展督导过程,帮助受督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报告通过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受督反馈三个层面来进行报告。

关键词:系统式治疗,箱庭技术,整合,督导


依恋取向的父子沙盘游戏个案分析
李 洁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中心

报告摘要:父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构成了个体以后所有社会关系的起点。正向的父子依恋正向预测儿童的社会适应、同伴交往能力、儿童向外探索的主动感和胜任感。本报告以一例人际交往困难的6岁多动症幼儿为例,从依恋理论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视角,对个案的50次个体沙盘游戏作品和6次父子沙盘游戏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以父子为介入对象、以修复父子不安全依恋关系为干预目标的依恋取向父子沙盘游戏治愈多动症幼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依恋取向,父子沙盘游戏,多动症,幼儿


家庭箱庭:家庭结构图式的象征表达
陈顺森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关系或结构是一种相互的、持续、有反馈回路的社会行为导航系统。人们对关系信息或结构信息的加工以及与其相一致的后续行动形成一个社会图式。家庭是多种关系构成的组织,家庭成员对其所处的关系结构的认知将影响其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箱庭让家庭成员合作完成作品创作,不仅以象征方式展示出各成员对家庭关系结构认知的社会图式,而且家庭成员不断调整、更换、选择物件等自主行为,直观反映其对原有社会图式的重新建构,推动其社会图式由不适应朝向适应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愈效果,家庭箱庭过程就是家庭这个组织的自我表达与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家庭箱庭,社会图式,自主行为,自我表达与构建

分会场三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4:00-15:20

地点:海湾厅2F

故事在育儿中的运用
王继堃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

摘要:对于父母来说,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像练武功一样,家长需要修炼内功和外功。内功就是个人成长、自我照顾的部分,而外功是具体的育儿技术。育儿技术是建立在家长自身的内功基础之上的。如果内功没有修炼好,再好的技术也很难运用出来。故事透过隐喻的方式激活一个人的内在资源,可以帮助父母亲疗愈自己,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

关键词:故事,育儿技术,激活,内在资源


更年期的心与青春期的脑——来自故事疗法的陪伴

贺岭峰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

摘要: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往往会对于如何处理与“叛逆期”的孩子“斗智斗勇”的困难。父母可以通过了解自己,了解青春期的脑发育,来更好地与青春期青少年良好沟通。1.更年期的心纠缠;2.青春期的脑发育;3.心和脑如何沟通。

关键词:更年期,青春期,故事疗法


女性育儿与事业平衡的故事疗愈

洪 梅
厦门安宝医院

摘要:三胎政策刚刚出台,作为妇产科医生的女儿长大的医院子弟,近年来在生殖医院和月子中心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特别想和大家分享这部分的感受与思考。解读家庭故事,理解自己,从而理解他人,真诚的面对彼此,家庭才能真正成为心灵安全的港湾。

关键词:女性育儿,事业平衡,故事疗愈,三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