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三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5:40-17:10

地点:海湾厅2F

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从理论研究到临床实践
刘勤学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作为信息时代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率最高的行为成瘾问题,网络成瘾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外的研究者分别从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理论模型、预防方案和干预方法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本研究团队也针对性地在这些领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别关注家庭因素、个体认知因素、人际互动因素的作用,并着重探讨了心理需求的内在驱力的作用。基于这些结果,我们针对性地开发了一个家庭团体干预模式,并进行了一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这样的干预模式对于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非常好。我们也针对性地给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团体干预


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情绪、认知和生理因素的作用
侯娟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

摘要:抑郁, 作为衡量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重要测量指标, 是一种常见并极为值得关注的心理适应问题。在抑郁的产生与发展中,大量研究认为网络成瘾是显著的风险因素。近年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成瘾也被认为对个体的抑郁存在潜在影响。本报告总结了近期我们关于手机成瘾对抑郁影响的相关工作。首先,我们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学实验,考察了社交焦虑情绪和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在手机对抑郁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然后,我们采用眼动技术进一步考察了社交焦虑的手机成瘾个体,对手机APP的偏好;最后,我们采用问卷法考察了生理因素在手机成瘾对抑郁影响中的作用,即失眠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手机成瘾,抑郁,失眠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积极发展:机制和建议
谢笑春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父母低头行为是亲子互动过程中父母因使用手机等移动媒体给儿童青少年带来忽视感和被排斥感的一种不良媒体使用行为。本团队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手机)成瘾、自我发展、亲社会行为四个角度分析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阻碍机制。心理健康方面,我们通过纵向研究揭示出经历较高父母低头行为的中学生有更高水平的抑郁,亲子关系和关系需求的满足在二者中起序列中介作用。网络(手机)成瘾方面,我们通过三个大样本调查得出,父母低头行为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手机成瘾的重要风险因素,其中抑郁、亲子依恋、偏差同伴的卷入,以及非适应性认知是潜在的中介因素。自我发展方面,报告父母低头行为高的青少年有更低的核心自我评价。亲社会行为方面,通过交叉滞后分析揭示出父母低头行为是低亲社会行为的前因,亲子依恋和感恩在父母低头行为和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依次起序列中介作用。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发展,亲社会行为


暴力电子游戏与青少年攻击性:家庭、同伴与道德推脱的影响
高雪梅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摘要:作为一种具有超强互动性和模拟现实性的媒体,暴力电子游戏受到青少年的追捧。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增强青少年的攻击性吗?本报告将从家庭、同伴和道德等多方面解析暴力电子游戏与青少年攻击性的关系,以及背后隐藏的游戏成瘾原因。
关键词:暴力游戏,攻击行为,游戏成瘾

分会场三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4:00-15:20

地点:海湾厅2F

整合性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在后疫情时期家庭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李灵 武奥威 李芃森 王禹 刘含聪 赵一凡 潘树坤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当今厌学拒学现象在国内外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且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无论是日本出现的“学业荒废”,法国存在的“学习困难”,还是美国“逃避学习”等等,都表明了厌学问题的严重性。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厌学拒学家庭咨询应运而生。
厌学拒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整合性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基于“双生态建设”的研究视角,通过简版家庭主题构建沙游、动态九宫格分析与生命震荡线等一系列技术,在系统的厌学拒学家庭心理咨询个案中,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整合性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厌学,拒学,家庭心理咨询


厌学拒学儿童的情绪聚焦家庭治疗过程与效果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新冠疫情后,厌学拒学发生率越来越多,甚至呈现几何倍数增长,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难以应对的一个问题。大多儿童青少年厌学拒学并不是因为学习成绩的因素,而是因为在学校、家庭和个人心理层面遇到了问题,并产生了不良情绪。以往从行为或者学习角度去改变儿童青少年厌学拒学的问题,但并总是有效。情绪聚焦治疗(Emotion Focused Therapy, EFT)从情绪入手理解儿童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以及与家庭、学校的关系,将情绪分为表层情绪和深层情绪,聚焦在深层情绪进行工作,对厌学拒学儿童青少年和家庭将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同理和转化;同时,EFT治疗中把关系层面的需求、内在自我都考虑进咨询中,是对于厌学拒学问题的整体改变,且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效果。总结来讲,本讲座将讲述如何应用EFT的互动模式和情绪聚焦对厌学拒学儿童青少年家庭进行理解和治疗。
关键词:厌学拒学 儿童 情绪聚焦治疗 互动模式 治疗

“Person-of-the-Therapist” (POTT) Online Training at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BNU)
Dr Charles Sim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

Abstract:The “Person-of-the-Therapist” (POTT) Training Model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within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is a personal process that occurs between the therapist and client. The essence of the POTT training lies in the concept that therapists are capable of developing a clinical expertise in how they proactively use themselves (signature themes, family-of-origi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in the counseling session to enhance their therapeutic efforts and effectiveness. According to Aponte and Carlsen (2009), signature themes are our lifelong struggles that influence, affect and shape us, and ou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ponte and his colleagues among their graduate students at Drexel University (USA), they were able to identify an underlying core for the signature theme, such as the fear of rejection or need for control or fear of vulnerability or feelings of low self-esteem. Where the need for control may be the flip-side of the person’s fear of being vulnerable in a relationship, which in turn may influence and affect the quality of one’s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s a therapist. These signature themes are universal enough for therapists to identify and empathize with their clients, since we share a common humanity.
In this first online POTT training conducted at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MHS) Center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comprising of eight counselors and two clinical supervisors progressed through the three stages of formation: awareness/ acceptance, access, and application of their signature theme(s), better known as the 4 As. In the course of the training, participants had to identify their signature theme(s), and present it to their fellow participants in a safe and supportive environment. They also had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and be aware of the trigger(s) to their signature theme(s), and how to utilize it therapeuticall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role-play sessions, and later in their own clinical work. The goal of the POTT training is to make better therapists and clinical supervisors. Thus, the POTT trainer would enable the participants to gain a greater mastery of themselves, by harnessing their new found self-understanding, insights and skills, so as to enhance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as “good enough” therapists. In this oral presentation, the presenters will highlight the purpose and objective of this online POTT training, emphasizing the uniqueness an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of this online training for the ongo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 and clinical supervisors, as well as trainee counselors. An overview of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POTT training at MHS Center will be presented, as well as the thinking and rationale that went into the training organization, dynamic and process. A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participants’ feedback/ evaluation will be given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irection to this unique online POTT training in Southeast and East Asia.

Key words: online training, Person-of-the-Therapist, signature themes

分会场二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5:40-17:10

地点:敬贤厅2F

性激素对人类择偶婚恋偏好的影响
韩柽炀1王彬1 刘宣文1
(1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择偶婚恋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择偶婚恋除了会受当下社会文化习俗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生理机制的影响。本文聚焦热点,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阐述性激素对人类择偶偏好的影响。女性的择偶偏好受生理周期激素变化的影响,男性的择偶则会因为体内睾酮含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性激素不仅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还会影响人类择偶决策的神经机制。未来的相关研究应从多维度交叉论证、被试的文化背景和个体间的差异等。

关键词:择偶,面孔吸引力,生理周期,睾酮,荷尔蒙

夫妻互动行为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变化还是相对恒定?
李清银1 贺琼1 方晓义1*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夫妻互动行为是预测婚姻质量的关键因素。前人研究多关注夫妻互动行为对婚姻质量的即时或长时作用,忽视了夫妻互动行为与婚姻质量的动态变化关系。因此,本研究同时采用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自我报告和行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4个研究探讨夫妻互动行为(合作,回避,攻击)对婚姻质量影响作用的跨婚龄和情境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具体而言,研究一采用横向设计,对6个婚龄阶段共679对夫妻进行问卷调查,初步探讨夫妻互动行为对婚姻质量影响作用跨婚龄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研究二采用互动情境范式,对已参加过研究一的291对夫妻进行录像观察,探讨夫妻互动行为对婚姻质量影响作用跨情境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研究三和四采用纵向设计,对268对新婚夫妻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探讨夫妻互动行为变化对婚姻质量变化影响作用跨婚龄和情境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显示:(1)丈夫合作行为对自身以及妻子婚姻质量的影响具有跨婚龄的一致性;妻子攻击行为对自身以及丈夫婚姻质量的影响具有跨婚龄的一致性;丈夫回避行为对自身婚姻质量的影响具有跨婚龄的差异性。(2)丈夫攻击行为能显著预测妻子婚姻质量且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妻子攻击行为能显著预测自身婚姻质量且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妻子回避行为能显著预测丈夫婚姻质量且具有跨情境的差异性。(3)丈夫和妻子的合作, 回避行为变化均能预测其各自婚姻质量变化且具有跨婚龄的一致性; 妻子回避和攻击行为变化对丈夫婚姻质量变化的影响具有跨情境的差异性。本研究在婚姻家庭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夫妻互动行为,婚姻质量,动态关系,跨婚龄,跨情境


丈夫加工配偶互动行为时的脑连接组预测婚姻质量
马姗杉1 方晓义1*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婚姻质量对个人有着重要影响,但在婚姻的最初几年却呈下降趋势。建立个性化的婚姻质量预测模型有助于制定及时且有效的干预措施来保持或改善婚姻质量。考虑到婚姻互动会对婚姻幸福产生横向和前瞻性的影响,夫妻互动中的神经反应可能会为预测婚姻质量的神经基础提供借鉴。本研究采用最近开发的机器学习方法-基于脑连接组的预测建模,通过对25对中国新婚夫妇在加工他们配偶的互动行为和一般化的情绪刺激时,以及在静息状态下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分析,以检验夫妻对配偶的互动行为的独特的脑连接反应模式是否能够可靠地预测他们自己和伴侣13个月后的婚姻质量。结果显示,丈夫在加工和回应配偶的互动行为时,涉及多个大型网络的功能连接可以显著预测13个月后他们自己的婚姻质量,并且这种预测具有性别特异性;而在加工和回应一般化情绪刺激时,以及在静息状态下的脑连接模式没有表现出显著的预测作用。本研究表明,夫妻互动时丈夫在大规模神经网络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婚姻质量的差异性,并且强调了性别差异的存在。这些发现为确定可靠的神经成像生物标志,以发展婚姻早期的婚姻质量干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婚姻,连接组,夫妻互动,机器学习,性别差异

分会场二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4:00-15:20

地点:敬贤厅2F

“问题”不是问题——萨提亚家庭治疗的个案概念化
蔺桂瑞
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萨提亚家庭治疗是一种积极取向的心理治疗,它改变了病理化的的心理治疗倾向,认为来访者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认为人身心痛苦的症状是人类寻求失落的完整性这一深层渴望的表达。人类的痛苦与疾病症状都是人类本质的秩序遭到破坏和违背的后果。因此,症状是人们对其成长的不恰当关系系统(主要是原生家庭)的恰当应对。人们常常由于其在过去某个情境中所习得的某种特定反应而限制了当前应对生活时的选择弹性。基于这样的理念,来访者的症状只能被看作是进入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对其应对过程的探索才是重点。咨询的重点在于找出功能失调的过程,将人们自我成长的力量释放出来,达至自我的完善与成长。
本次工作坊运用雕塑从“问题”或“症状”入手,探索失功能的家庭互动历程,体验性地对来访者进行深度理解进行个案概念化。

关键词: 萨提亚家庭治疗,家庭互动过程,个案概念化

当“冰山”遇到“冰山”——爱情双人舞中的互动与沟通
彭贤
兰州大学
摘要:您知道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都会谈到的“冰山理论”吗?在心理学界“冰山”之所以著名是因为最初佛洛伊德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比喻,而萨提亚模式则进一步拓展和运用了“冰山”的隐喻,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如何借助 “冰山”理论揭开两性亲密关系的奥秘,让恋爱的双方看到各自最深的期待与渴望,了解彼此的观点和感受,在真正的爱与自由中互相陪伴、彼此滋养呢?欢迎各位借助两性关系案例展示,体会和领悟爱情双人舞中的沟通与互动。
关键词: 萨提亚家庭治疗,冰山理论,爱情


家校同频共振,走进孩子心灵
赵军燕
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世界。”家校沟通也是如此。教师不仅仅要理解孩子,还要理解家长,走进孩子和家长的内心深处,看到孩子成长的渴望以及家长为养育孩子付出的努力,与家长建立教育同盟,齐心协力,共同育人。本讲座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的沟通理论和方法,体验性地协助学校和家庭进行沟通,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讲座内容包括:1.理解家长:读懂内在冰山;2.准备自己:内心稳定和谐;3.建立联结:做到同频共振;4.有效沟通:自己情境与他人

关键词: 萨提亚家庭治疗,家校沟通,个人成长

分会场五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5:40-17:10

地点:嘉庚A厅1F

父母冲突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父母教养倦怠和儿童虐待的链式中介作用
沈 悦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初中时期正是个人面临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击行为不仅会对受攻击者造成伤害,对攻击者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探讨父母冲突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从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一个是父母内在的情绪体验(父母教养倦怠),另一个是父母外在对子女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儿童虐待)。研究发现,父母冲突可以通过父母教养倦怠和儿童虐待对初中生攻击行为产生影响,其中母亲教养倦怠对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更为重要,但父母自身的教养情绪问题更多地要通过其具体的教养行为表现才会影响初中生攻击行为

关键词:父母冲突,初中生攻击行为,父母教养倦怠,儿童虐待,链式中介作用


父子冲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彭聪1 陈建文 刘艳1,2 廖友国1,3 吴于勤4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2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3闽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为探讨父子冲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性别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父子冲突行为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及流调抑郁自评量表对654名初一到初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男生与父亲的冲突显著低于女生,女生的抑郁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皆显著高于女生(2)父子冲突可显著正向地预测抑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父子冲突和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子冲突影响抑郁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中介的后半路径受性别的调节。具体而言,与男生相比,情绪调节效能感的变化,对女生抑郁情绪影响更大些。

关键词:父子冲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抑郁,青少年,性别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and
Telomere Length: A Meta-Analysis**

Xiao-Yan CHEN1,Camilla K.M. LO1 ,Ko Ling CHAN1,Wing Cheong LEUNG2 ,Patrick IP3
(1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Kwong Wah Hospital) (3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bstract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commonly focused on a general and broad definition of adversity, making it difficult to tease out the specific impact of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on telomere length. Therefore,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amine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is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and telomere length and the moderating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this association.

Methods: Relevant work published on or before 31st May 2020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search in five major databases in English and 17 articles (N = 18,621)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compute the pooled effect size (correlation; r), and a series of moderator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a random effects meta-analytic model.
Results: The studies yielded a significant invers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and telomere length, with a small effect size (r = -0.039, 95% CI [-0.073, -0.005], p = 0.026). Furthermore, our moderator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strength of this association was stronger in studies examining the co-occurrence of multiple types of violence than in those examining just one type (Q = 8.016, p = 0.005).

Conclusions: This meta-analysis suggested that victims’ telomere length may be negatively influenced by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and that such impairment appears to be stronger for those who are exposed to multiple types of violence. Future research are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factors underly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and telomere length.

Key words: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witness domestic violence, child maltreatment, elomere length, meta-analysis


**父亲成人依恋与青少年的父子依恋关系:
婚姻满意度与粗暴养育的中介作用**
李梦鸽 陈欣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父子依恋质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家庭的和谐融洽具有重要作用,家庭系统理论的溢出假说认为,产生于某个子系统(如夫妻系统)的情绪或行为会在另一个子系统(如父子系统)中表达出来,如夫妻系统的父亲成人依恋与婚姻满意度,会影响亲子系统的父亲粗暴养育,进而影响青少年的父子依恋。目前从父子视角探究青少年父子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尚缺乏,故本研究从父亲及青少年视角对青少年父子依恋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河南省7个市13所中学1030个家庭,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婚姻满意度量表》、《粗暴养育量表》对父亲进行问卷测量、采用《父子依恋量表》对青少年进行问卷测量。结果:(1)父亲成人依恋回避和焦虑与粗暴养育呈显著正相关,其与婚姻满意度和青少年父子依恋呈显著负相关;(2)父亲成人依恋回避与焦虑不能直接预测青少年父子依恋;(3)父亲婚姻满意度与粗暴养育在父亲成人依恋与青少年父子依恋之间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具体表现为三条路径:一是婚姻满意度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粗暴养育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婚姻满意度及粗暴养育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提示了父亲婚姻满意度与粗暴养育在父亲成人依恋与青少年父子依恋之间的重要作用,为理解青少年父子依恋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提高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和减少粗暴养育,有助于家庭和谐。

关键词:成人依恋,婚姻满意度,粗暴养育,父子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