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张天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圣经·创世记列祖故事记载,雅各的母亲偏爱他,父亲偏爱兄长以扫,以致兄弟不和,日后成为世仇。后来雅各娶了一对姐妹为妻,他偏爱妹妹拉结,导致这对姐妹因忌妒而不断相争,连她们众多儿子的名字都隐含着母亲的竞争战况。雅各似乎仍然不明白偏爱的弊端和恶果,在众多儿子中,雅各爱约瑟过于爱其他的儿子,因为约瑟是他年老时生的(也是他偏爱的妻子拉结生的)。他给约瑟造了一件彩色长衣(通常是长子才有权拥有长衣)。约瑟的哥哥见父亲偏爱约瑟,萌生恨意,后来将约瑟卖到埃及(故事情节摘自百度百科)。

雅各不是已经承受过父母的偏爱导致的兄弟相残恶果吗?为什么他不从自身经验中汲取教训,反而重蹈覆辙、偏爱幼子,再次导致兄弟相残的悲剧发生呢?“无形忠诚”这一概念可以描述并解释这个现象。

1.png
以扫和雅各心生嫌隙
(图源网络)

对家庭传统的无形忠诚

无数先前世代的冲突存在于核心家庭的结构中。 ——Nagy

无形忠诚(invisible loyality)由Ivan Boszormenyi-Nagy(1973)在《invisible loyality》一书中提出。将无形忠诚放在其理论来源(语境家庭治疗)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Nagy开创了心理治疗中的“语境家庭治疗”。此治疗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家族是一个连续体,其传统会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去,并对个人和新家庭的各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Nagy认为,一对夫妻组建的家庭并不是一块白板,任由夫妻二人描绘,而是带有固定的底色,这个“底色”就是他们各自的家族传统。“传统”的范围很广,大到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小到他们翘二郎腿的习惯,还有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个人发展出来的某些性格、处事特点,都可能是被带到新家庭的过去家族的传统。这种意义上,“无形忠诚”和“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的含义很相似。二者都有过去家庭会对个体产生方方面面重要影响的含义,而前者给这些现象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执迷不悟”,偏偏“重蹈覆辙”?——因为对来处的忠诚。新家庭里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建立在代代相传的无形忠诚的基础上的。

无形的忠诚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来尊重我们的祖先,不履行这种忠诚会产生负罪感(Nagy & Spark, 1983; Souza & Carvalho, 2010)。举个例子:

从有记忆开始,小A的母亲就开始联合娘家一起向他灌输父亲无能、人品差、对家人不好的观念,小A小时候信了这些,仇视、敌对父亲。越长大却越发现父亲虽然不是一个足够好的爸爸,但也没有那样糟糕,反而是母亲并没有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光辉伟大”。但是母亲仍旧一直灌输那样的想法,小A对此无所适从,一边不知道如何回应母亲,一边对父亲充满愧疚之情。长大成人后某一天,小A突然意识到自己相处得来的男朋友都与父亲的性格非常相像……

这个故事的核心可以用无形忠诚的概念来解释:小A将对父亲的忠诚(包括各种复杂的情感,如愧疚),延续到成人后找寻配偶的阶段。当配偶与父亲不像的时候,小A潜意识里会感到自己背叛了父亲,心里充满内疚,因此两人相处起来不舒服。对父亲的忠诚驱使她找寻与父亲相似的另一半。

那么什么样的传统会转变为必须遵守的忠诚而被传承呢?Nagy指出,那些家庭中未解决的冲突都可能会被继承。比如小A对父亲的愧疚,以及本文开头例子中,雅各过去家庭中未解决的父母对自己和兄长的偏爱导致二人互生仇恨的冲突。

无形忠诚的无意识特点

“无形忠诚”强调两个人对过去家族传统的忠诚是无意识的,因此通常缺少理性的监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被传承下来的传统中有很多甚至是个体所厌恶、意识里面想极力避免的行为态度。

《都挺好》中极度厌恶母亲的苏明玉在父亲一句“你太像你妈了”后突然惊醒。

2.png
(图片来源:电视剧《都挺好》)

《囧妈》里,徐峥扮演的儿子对母亲强烈的控制欲苦不堪言,却又将这种控制欲施加在了妻子身上,让二人的婚姻岌岌可危。影片开头妻子对他说的话与影片中段他对母亲说的话句句对应,而本人却毫无察觉。

3.png
婚姻中,男主人公对妻子加以控制
(图片来源:影片《囧妈》)

4.png
母亲对男主人公的控制
(图片来源:影片《囧妈》)

啊……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奶奶对父亲的那种控制欲,和父亲对待我的时候偶尔出现的那种让我不太舒服的控制欲如此相像(囧)。

许多人都试图反抗自己过去家庭的传统,但实际上还是无意识地被传统束缚。人们只有遵从这些传统,才不会感到焦虑或内疚。所以无形忠诚是有问题的,它将一种冲突延续到新家庭中,使个体受到过去家庭的束缚。同时因为语境家庭治疗中探讨的是不良家庭互动问题,因此本文只讨论无形忠诚的负面影响。

如何避免甚至消除无形忠诚的负面影响?

我们从它的来源——语境家庭治疗理论出发,该理论认为,由于家族具有连续性,改善家庭功能时应从代际关系出发,调整家庭整体的环境。Nagy指出,关系伦理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平等(fairness),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家庭环境中,每个人都有权要求自己的权利被考虑以及被尊重。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从而减少被无意识继承的传统,个人能够自由地组建新家庭而不必背上忠诚的负担(Dorothy Stroh Becvar & Raphale J.Becvar, 1988);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信赖(trustworthy),信赖感是家庭的基石,当家庭能够面对冲突并有效的解决这些冲突时,家庭中才会有信赖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决定家庭关系的往往不是冲突的多少、大小,而是家庭成员如何寻找合适的方式来解决它们。

因此,降低无形忠诚的负面影响需要家庭共同努力,建立平等和互相信赖的环境。

当无形忠诚已经形成,组建新家庭后,又该如何避免它的负面影响呢?首先可以从过去家庭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把“无形”变为“有形”,让忠诚得到理性的监督。其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学会从过去家庭中抽离出来,相信自己能够自由的决定自己的人生,摆脱无形忠诚的束缚。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谈谈自己家庭中无形忠诚现象,以及你是如何发现这“无形”之物的呢?

5.png
(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

Becvar, D. S. , & Becvar, R. J. . (1988). Family therapy. a systemic integration. Allyn and bacon inc..
Boszormeny iNagy, Ivan and Spark, & Geraldine. (1973). Invisible loyalties.
Nagy I. B. & Spark, G. M. (1983). Lealtades invisibles. Buenos Aires: Amorrortueditors.
Souza, C. L. & Carvalho, M. (2010).Padrões transgeracionais repetitivos que incidem nas relações familiares. Trabalho de conclusão de curso não publicado (Especialização). Programa de Especialização em Terapia Sistêmica de Casal e Família: Centro de Estudo da Família e Casal. Salvador.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张天瑶
策划丨侯依依
编辑丨侯依依
排版丨杨婉婷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崔 晓
北师大心理学部21级专硕

从前,祖母的时代,村落里,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离婚几乎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
而后,父母的时代,城镇里,拼搏奋斗,独生子女,两口子过日子为了家庭为了孩子。
现今,我们的时代,城市里,自我实现,追求爱情,离婚却常成为婚姻的选项或结局。

总的来说,今天的婚姻想要维持长久似乎比过去更加困难,几乎一半的婚姻都以离婚告终,许多完整的婚姻也隐藏暗礁。为什么婚姻越来越难?

1.png
(图源网络)

三种婚姻观的演变

美国学者们研究发现,自1700年代后期(美国建国之初),美国经历了三种主要的婚姻模式(Burgess&Locke, 1945; Cherlin, 2009)。

第一种是制度婚姻。从170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到1850年左右,婚姻是一种实用的模式。制度婚姻被描述为受法律、社会规范和宗教严格监管的正式制度。家庭成员相互依存,以满足经济生产、育儿、教育、养老等基本需求。婚姻还建立了家庭之间的纽带,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在这个模型中,家庭的稳定比单个家庭成员的需求更重要。未经父母许可,孩子通常不得结婚;除非遭到最极端的虐待或遗弃,离婚是不可接受的。制度婚姻更多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例如有足够的食物吃、冬天能保暖以及在恶劣天气下有地方睡觉)以及安全需求(例如免受暴力袭击、过上可预测的生活以及保持经济安全感)。

2.png
(图源网络)

第二种是伴侣婚姻。从1850年到1965年左右,婚姻是丈夫养家糊口-妻子做家庭主妇的模式。其中包括两个子时期,一个是从1850年到1900年的浪漫化的子时期,人们试图与他们迷恋的对象结婚,以便可以长期持续体验爱情的感觉(Coontz, 2005);另一个是从1900年到1965年的陪伴的子时期,人们对贞洁和克制的强调减弱,对亲密和联结的关注加强,配偶之间在家庭传统分工之外有更多互动的机会使得他们更有可能培养深厚的亲密关系。伴侣婚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配偶满足他们的激情和亲密需要。

3.png
(图源网络)

第三种是自我表达婚姻。从1965年左右一直到今天,婚姻是(并将继续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模式。“一种关系是通过充分分享真实感受而建立的”,而爱“成为无限丰富、复杂和令人兴奋的自我的相互探索”(Bellah, 1985)。如果生活的中心目标是追求自我实现,那么理想的婚姻伴侣不仅会支持这一目标,而且还会促进此目标的实现。自我表达婚姻主要致力于帮助自己和配偶满足自主权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在这个时代,女性和男性越来越像合作伙伴一样互动,即使并不总是完全平等。

4.png
(图源网络)

贯穿美国历史,婚姻从满足较大社会需求的正式制度,转变为满足夫妻和子女需求的同伴关系,然后转变为满足配偶个人心理需求的私人契约 (Amato, Booth, Johnson, & Rogers, 2009)。

研究也发现,美国婚姻的历史趋势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趋势相似,甚至大部分非西方世界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趋势,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某些文化可能正处于从相对务实的婚姻模式转变为相对陪伴的婚姻模式的过渡之中(即从制度婚姻过渡为伴侣婚姻)(Chan, Ng & Hui, 2010)。

这与我们能观察到的中国的大中城市年轻一代的婚姻观也十分符合。在一定物质的基础上,中国的年轻人们也越来越看重婚姻中的伴侣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需求也越来越与自我实现联系在一起。

婚姻的窒息模式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级,马斯洛(1943, 1954 & 1970)将人类的需求层级自下而上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而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Eli J. Finkel等(2014)基于美国婚姻的历史分析和马斯洛需求层级,提出了婚姻的“窒息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原则建立在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的三个特征的基础上。第一,人们试图满足的需求是按层次排列的,与较高的需求相比,较低的需求通常具有更大的动机优先级。第二,相对于成功地追求较低的需求(吃饭,感到安全等),成功地追求较高的需求(实现精通,经历个人成长等)更可能需要自我洞察力,而这种自我洞察力的发展通常需要持续付出大量的认知和心理努力。第三,满足更高的需求会产生更高的幸福感、宁静和丰富的生活。

该模型的内容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1. 婚姻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联结越来越少或越来越浅,甚至与家人和家族也是如此。

2. 人们在婚姻中越来越看重较高层级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从婚姻中得到真正的伴侣关系和关系中的自我实现。

3. 寻求婚姻来帮助个人满足更高需求的配偶需要对自己及对配偶有深刻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的发展通常需要在一个持续的时期里相当多的彼此联结和回应。

  1. 不幸的是,当今时代,配偶在工作和育儿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配偶在一起的时间比过去的时代更少了。并且,现代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进一步挤占了配偶投资婚姻所需的心理资源。
  2. 这样的结果是,减少的资源投入势必难以保证更高需求的满足,婚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自然难以让人满意,即发生“窒息”。(当然,投资足够的配偶,可能会经历良好的婚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

5.png
(图片来自文献:Eli J. Finkel, Chin Ming Hui, Kathleen L. Carswell and Grace M. Larson, 2014)

通过上图,我们会更容易理解“窒息模型”。如图所示,在马斯洛山上,生理和安全需求位于较低的海拔高度,尊重和爱的需求位于中等海拔高度,而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位于较高海拔。随着婚姻越来越从制度婚姻往伴侣婚姻和自我表达婚姻演变,婚姻的马斯洛山海拔逐渐升高。与任何大山一样,高海拔地区的空气将变得稀薄(缺氧)。

6.png
(图源网络)

这样看来,好消息是,如果配偶相处融洽,并且他们努力建立相互洞察力和情感联结,就能促进彼此的更高海拔需求,那么现代婚姻就可以成功登顶马斯洛山,达到以前时代很少有人达到的高度。

然而,坏消息是,如果配偶之间相处的不好,或者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投资婚姻,他们可能会在婚姻中面临“窒息”的危险。难怪现代婚姻比以前的时代更容易动摇,毕竟,相对于在婚姻中满足更高的海拔需求,满足更低的海拔需求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经营。

为婚姻“增氧”

随着离婚率高居不下,人口结构老龄化及三孩政策出台,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婚姻显得愈发重要。了解了婚姻观随时代变化需求层次升高,以及高需求伴随的对所需投入的提高,我们来看看具体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婚姻质量。

1、优化现有资源
配偶可以通过一系列用户友好的简单方式来加强婚姻。比如,对渴望肯定和赞美的配偶,不要吝啬欣赏的眼光和真诚的赞美;对渴望拥抱或“摸头杀”的配偶,不要吝啬你在小细节中的小宠溺。再比如,与配偶一起观看以关系为重点的电影并进行简单讨论,也是个低投资的好方式。

7.jpg
(图源网络)

2、投资补充氧气
增加高质量的在一起的时间。既然在一起的时间有限,就要确保投资的方式,配偶们值得一起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建立规律的约会时间,既能一起放松,又能增进情感联结。分享过去一段时间的心情,最开心的事,最不开心的事等等。

另外,拥有共同朋友比例较高的配偶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在一起,并拥有更好的婚姻。所以和配偶的朋友成为朋友,可以增加在一起的时间,并通过跟朋友在一起的场合发现不一样的配偶,也是很值得的投资。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既然更高层级的需求需要更深的自我洞察力和对配偶的洞察力,配偶也可以考虑一起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学习自我觉察、聆听他人和陪伴、如何科学地经营亲密关系等等,并在生活中不断地保持对自己和对对方的好奇和觉察。而每次配偶遇到困难或挫折,需要你支持的时候,那很可能就是你能发挥帮助的高光时刻,以及最能在情感账户上存上大大一笔的时刻。

8.png
(图源网络)

3、降低氧气需求
首先,可以降低马斯洛山的海拔,要求婚姻满足比目前海拔高度低一点的需求。或者,继续要求婚姻满足相同海拔的需求,但可以减少这些要求的数量或强度。

具体来说,配偶可以考虑是否可以接触更有效满足该需求的人或活动,或者培养这样的关系或活动。这种“外包”,会使配偶对婚姻的需求更好地与当前可用资源(特别是配偶的专长)所匹配,从而具有明显的增强个人幸福感的潜力。

比如,如果配偶不容易满足你的某些需求,可以试着去理解配偶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想一想Ta能改变吗,我的方式合适吗?如果配偶确实有困难,不妨试着跟好友说一说,不强求配偶一定做到;或者,本来要求配偶总是能懂自己,现在只需要关键时刻,Ta能安静地听自己诉说就好。既然自己的需求满足有很多种方式,不妨偶尔放过配偶,让配偶发挥Ta的长处吧。

9.png
(图源网络)
总之,通过优化现有资源的利用、在婚姻中投入更多资源以及要求配偶承担起更少的责任,就有可能充分利用当前或潜在的资源,并最大化发挥配偶的优势,从而获得配偶间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和更高的个人幸福感。

配偶们可以基于这个思路,评估自己马斯洛山的海拔和氧气量,作出适合自己的投资调整哦!

参考文献:
.
Finkel, E. J., Hui, C. M., Carswell, K. L., & Larson, G. M. (2014). The suffocation of marriage: Climbing Mount Maslow without enough oxygen. Psychological Inquiry, 25(1), 1-4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崔 晓
策划丨崔 晓
编辑丨万 宜
排版丨杨婉婷

作者:乔瑞峰 大头小寨

Facing your fears

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

焦虑的妈妈爱走神.jpg
最近有几位妈妈,都是半年多没联系的,突然又开始和我联系。

有一位妈妈人长得很美,姑娘也很漂亮,大长腿,思想很有深度,每次和她聊天都特别有意思。可是妈妈总说自己愚钝,接不住孩子说话。在咨询的过程中,因为总是妈妈和孩子一起,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孩子认真的跟我探讨一些内心感觉细腻的部分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走神了。

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这样。

为此女儿经常提醒她:妈妈,你要好好听我说话。妈妈有点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好呀,好呀。然后下次,又继续走神。

我以为她是在忙工作,想工作的事情,和女儿一起来咨询走神想工作的事情也是挺有趣的,有可能是妈妈心大,或者听过无数次孩子说的话,就是听不懂她的意思?我不知道。

妈妈你心真大,花钱还走神

我和茜贝儿妈妈总有一种彼此懂你的感觉,虽然看起来我们都有点傻呵呵的,其实我们都属于智慧藏得可深的那种类型,大智若愚,大巧不工……(主要是夸茜贝儿妈妈,顺便夸下我自己,要不好多笨蛋真以为我们傻。)

20多天没跟她联系,感觉就跟过了半年一样。一打电话,又是叽叽喳喳一堆,嘿嘿哈哈一片。

茜贝儿妈妈属于典型的做到说不出的类型,我一问她闺女的情况,就想起第一次青岛营见到她闺女主持晚会时的情景。如果说茜贝儿瘦瘦的是个小美女的话,她女儿就是一个大美女,总觉得女儿个子比她高,气势也更强。

可是小美女经常帮大美女扛好多事情。

孩子终于参加完高考了,茜贝儿妈妈又一次做到了放下。为什么是又呢?牵涉到太多人家的隐私就不方便说了,确实不容易。一个多月前我们在深圳一起吃吃了火锅,她们家(包括孩子爸爸)又大大的向前迈进了一步。

真的放下了孩子会感觉到的,听着很神奇,确实就是这样。

当我聊起妈妈听不进去孩子讲话,听不懂孩子讲话的情况的时候,茜贝儿妈妈立刻接了一句,有可能是因为妈妈太委屈了吧,忧心忡忡做了很多事情又不被理解,有点自怨自艾的味道?挺复杂的。

唉?好像是这样的,虽然不知道妈妈走神在想什么,但是因为着急而听不进去孩子讲话的情况确实太多了。

当一个人太着急的时候,脑子里总是充满各种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说什么都很难共情。更别说孩子不说话的时候去观察他的身体语言,体会他的情绪和感受了。孩子不说话,家长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把孩子的表达当作背景,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病症。

孩子一直在表达,家长总是看不懂。

我们很容易被孩子表达的内容所吸引,比如孩子说买东西花钱,我们就很认真的跟孩子探讨买东西花钱的道理;孩子说自残自杀,家长便心惊胆战,六神无主的幻想孩子各种悲惨的结局;有的家长对孩子表达灰色,黑色情绪感受非常的抵触,担心自己孩子看了以后受到更多负面的暗示,可是为什么不是感同身受,被理解,终于有人和我一样呢?

太过担心就是过度焦虑,人一旦过度焦虑就会充满各种执念,这个时候人的感觉是被蒙蔽的,本来想给孩子传递爱和信任,却总表达成控制与否定,能看穿孩子的想法,却看不清孩子的内心,更看不清楚自己的内心。

恐惧像一件应付过度焦虑的外衣,破破烂烂,散发着臭味。我们不忍直视它,就会有更多的执念产生。执念可以让我们不去面对自己真正害怕的东西,因此我们更愿意顺着执念去做一些事情——所谓的引导治疗和学习。这些事情下意识都不会征求孩子同意,孩子一脸懵逼,非常郁闷,家长也很委屈。

着急教育,迫切的想要纠正和引导孩子的偏激的想法;着急治疗,一有变化就觉得不是躁了郁了,要不就是双相,又得加药换药了……当我们把劲儿往孩子身上使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内心。

家长该怎么样才能听懂孩子讲话?其实答案全在问题里。听不懂孩子说话是因为下意识的不能面对自己的恐惧,这些恐惧的东西不曾发生,起码现在还没有发生,是因为自己的过度焦虑才想象出来的,我们却信以为真,又不敢去面对。

一个充满了害怕和委屈的家长,很容易变得小心翼翼,感觉自己说啥话也不对。而这,又是很多孩子非常讨厌的一点。

看懂孩子的表达。听懂孩子说话对我来说很简单,但是对有的家长来说,经年累月都难以理解,更别说做到了。

我现在也想开了,家长不理解孩子是常态,很多家长对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只是叶公好龙,想了解却又不愿意去了解。这源于我们习惯粗糙地对待自己的内心,甭管有钱没钱,我们都太忙了。

忙着工作挣钱,都没时间锻炼身体,更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内心。因此才会浮于表面,沉不下心与孩子沟通。

家长着急的寄希望于各种专家和药物,或者各种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和培训班,这跟饿急了想点外卖是一样的。问题是有几个家长愿意孩子吃外卖?心理健康这事外人包不了圆,甚至都不是主力。

当我们看到孩子满身毛病的时候,不知不觉用很多负面的词汇形容孩子的时候,觉得孩子有各种病症表现的时候,都是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比起着急给孩子吃药或者找心理咨询,不如试着给自己一点时间独处,稍微温柔一点对待自己的内心。

比如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清空自己的执念,直面自己的恐惧,试着慢慢静下心来。不管是害怕别人知道孩子生病,还是害怕孩子上不了学,或者害怕孩子真的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试着去看最糟糕的结果,试着体会我们的心情。

实在接受不了也没关系,停下来,做做深呼吸,想办法做一些让自己感觉放松的事情,能够沉浸进去的事情。奖励自己微小的进步,争取做一顿好饭,睡一个好觉,这样就很棒了。

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试着一点一点去直面自己害怕的事情,就跟我们觉得背后有鬼,一点一点回头去看那个鬼一样。

越担心坏事就越有可能发生,越勇敢坏事情就越不会发生。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都是有效果的,被误解了也不必委屈,因为孩子是爱我们的,并且孩子很想表达。只有我们心静了,看清楚了,整个人给孩子的感觉才更加稳定,也更放松。而这样的状态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是孩子最需要的。

feel your heart not your thinking

分会场一 14:00-17:10

地点:乐海厅3F

组 织 者: 刘宣文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

参与专家: 钟思嘉 王志寰 浙江师范大学 ,琚晓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

地点:集美厅2F

8:30-8:50 邀请家庭到现场,主持人介绍案例

8:50-10:30 邀请婚姻家庭咨询专家从不同理论流派角度,对该案例进行现场咨询

咨询师:
赵旭东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整合家庭治疗
蔺桂瑞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萨提亚家庭治疗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情绪聚焦家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