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POINTS

**有时很难识别情感虐待迹象,因为它有很多不同表现形式。但识别,对于痊愈而言,是关键一步。
一些情感虐待行为是很明显的,比如明目张胆地试图控制或恐吓他人。
情感虐待者有时会采用不明显的策略,比如反向指责或者冷暴力。**

情感虐待有很多种,以下是各种情感暴力的名称,这些名称可能会帮助你识别别人或者你自己的行为模式。你不会每一种都感到熟悉,但你应该会至少经历过其中一种,可能来自于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配偶、朋友或教练,甚至来自于你自己。

尽管识别情感虐待并不简单,但它是通向痊愈的关键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情感虐待者的十种类型,深入了解他们的特征。

01 The Commander-in-Chief 总指挥官

情感虐待通常会表现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但同时又一直否认其终极目标是为了控制对方。但对于“总指挥官”类型的情感虐待者,他们毫不避讳地承认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

“总指挥官”并不试图遮掩他们对控制的需求。他们经常说:“我已经说了,就这么决定了。”“没有讨论空间”等。他们给出命令,但并不会给出理由。当一个人不顾及别人,使用控制手段来满足个人需求时,这就是一种情感虐待。

02 The Overbearing Opinion 独断专行

独断专行者不会听取其他任何意见,不给人任何讨论的机会。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意见是一种意见,而是将其认为是一种不容争辩的事实。

他们会通过打压讨论或异见的方式,试图获得他人顺从,这也是“控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将别人意见或感受至于不顾的行为,也是一种情感虐待。

03 The Ventaholic 语言泄愤成瘾者

语言泄愤成瘾者动辄以语言形式泄愤。一旦开始,这种泄愤之语并不会逐渐消退,只会越来越激烈。任何无伤大雅的小事都会触发他们,因为这类人就像是一座火山,持续不断的生活压力在他们内心沸腾翻滚。当这些压力被触发,这些充满腐蚀性的泄愤之语就会喷涌而出,相比较外部发生的事情,这些泄愤之语更多的源于他们内心那些试图想要逃逸而出的压力。

尽管我们在一些时候都会选择这种以语言泄愤的形式,但对于语言泄愤成瘾者,愤怒已经成为他们的默认设置,他们总是认为生活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不正义的。当发怒时,他们感到一种正义感、强大感、无往不胜感和控制感。他们认为自己所缺乏的一切都是被生活剥夺了,他们会愤怒地要求几乎所有人补偿他们,其中也包括他们身边最亲近之人。

04 The Always Right 自以为是者

自以为是者看起来会和独断专行者非常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种区别。尽管独断专行者对几乎所有事情都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自以为是者则会静待时机。他们会选择合适的机会,让他们不仅能够证明自己是对的,同时还要证明别人是错的。

与自以为是者一起生活,会令人极其沮丧。如果你们意见不一致,而且事实证明你是对的,那么自以为是者就会不以为意,仿佛这件事情根本没那么重要。但是,如果事实证明你是错的,自以为是者立马就会指出来,而且会经常提起这件事。

由于应对自以为是者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所以你可能就会放弃自己的决定,听从于对方的想法。但当你这样做时,对方就获得了对你们之间关系的控制权,从而能够一直延续这种情感虐待行为。

05 The Intimidator 恐吓者

恐吓者通过威胁对方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控制地位。有时他们是通过大吼大叫的方式给予威胁,有时则是通过轻声低语。无论是通过明显或是含蓄方式,对方都明白自己被威胁了。

通常有两种类型的恐吓者。第一种是外强中干类型。他们说出恶狠狠的威胁之语,但从来不会将其付诸实践。另一种则是说到做到类型,他们会执行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后一种是人们所害怕的类型——无论是在家中、在学校或者在职场。

06 The Silent Treatment 冷暴力

冷暴力有不同表现形式。有时,冷暴力者拒绝和对方说话。有时,冷暴力者不允许对方说话。对话被限制。冷暴力者可能会远离对方,也或者虽然依旧在对方周围,但却拒绝和对方互动。不管各种形式,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很明显的:我拒绝和你互动,因为你不配。

07 The Historian “历史学家”

“历史学家”是指那些爱翻旧账者,无论翻的旧账是你真正做过的还是他们想象出来的。他们会将你所做的所有“令他们失望”之处分门别类记下来,随时准备拎出来作为证据来攻击你。他们永远不会“既往不咎”。他们总是将你的错误拎出来摆在“C位”,以此来转移别人对他们所犯错误的关注。

08 The Guilt Shifter 内疚转移者

对于内疚转移者而言,最重要的人是那位可以为他们背锅的人。没有那个人,内疚转移者就需要对自己的决定和失败负责。这种负担对他们来说太沉重,因此,他们就需要选择一个更软弱的人来帮他们担负他们的内疚感。

当他们看着对方备受这种内疚的折磨时,他们会感到一种变态的满足感。他们认为:毕竟,是你导致了他们感到痛苦,那么你就该自己去感受到这种痛苦。如果是你导致了他们的痛苦,那么他们就有权利告诉你你需要怎么做, 需要做多少,来补偿他们。

09 The Illusionist 幻象魔术师

幻象魔术师通常巧舌如簧。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言行巧舌如簧:定义、捍卫、开脱、解释,他们对别人的话语也同样能够给予“高超”解读:歪曲、重塑、扭曲等。与一个空想家较量三回合之后,你往往就失去自己判断力了。

如果你和一位“幻象魔术师”待在一起,你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判断,而这也恰恰是对方的目的所在。一旦你开始质疑自己的判断,对方就更容易强迫你接受他/她的看法。

10 The Judge and Jury 法官与陪审团

对于“法官与陪审团”类型的人而言,他们会表现出言行的前后不一致和不稳定性。他们不仅执行法律,而且还修改法律。周三还完全可以接受的事情,可能周五就变成了大错特错。

这类人永远只关心“审判结果”,而且这种审判结果一定要始终如他们所愿。他们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的善变。而他们的这种善变,也就导致另一个人无法获得一段健康关系中应该存在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处于在这种关系中的人永远不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除了肯定会感到失望。

如果你或者你所爱的某个人正遭受情感虐待,那么无论对于施虐者或受害者,都是可以接受帮助的。专业的治疗方案会对各种虐待行为模式十分有效。

情感1.jpg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第48次报告统计:截止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共10.07 亿,占总网民的99.6%,而12.3%的手机网民年龄处在10-19岁之间。青少年沉迷手机的危害众所周知,但青少年为什么会对手机如此着迷?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其家庭教养有什么关系?其心理机制是什么呢?本篇推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PMPU))是指个体过度依赖手机、不受控制地使用手机,最终给日常生活带来消极后果的现象。

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诱发内疚(如,孩子没按父母期望做事时,父母就会表达失望等),爱的剥夺(如,孩子如果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父母就会冷落孩子等)和施加权威(如,父母做的决定不允许孩子置疑;认为现在做的都是为孩子好,孩子长大了就会明白)来影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干涉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行为。

根据问题行为理论(problem-behavior theory),负性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问题性行为,已有研究也发现了父母心理控制,以及类似负性教养方式(如,严厉和惩罚性的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的手机成瘾、网络成瘾等行为有关;同时,青少年的手机成瘾行为也会反过来诱发父母更多的心理控制。

所以,我们推测,父母心理控制可能预测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
青少年.jpg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个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自主需要(感到自己做事情有选择的自主感)、能力需要(在面对挑战时感到自己能够有效应对)和关系需要(感到自己与亲近的人有情感联结)。

而父母心理控制不但会阻碍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且会导致这些需要的受挫。需要不满足是指个体的需要未达到预期水平,需要受挫是指个体的需要被忽视和否定。

三种基本需要的不满足与受挫的内涵不同,比如:一个人没有很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主需要不满足)并不意味着别人强迫Ta做选择(自主需要受挫);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能力需要不满足),并不意味着别人否定Ta,觉得Ta不行(能力需要受挫); 一个人和别人的关系没有那么亲密,感到孤独(关系需要不满足),并不等于别人排斥或拒绝Ta(关系需要受挫)。需要不满足,就如同生长中的植物缺乏足够的水;而需要受挫则是指,生长中的植物被浇了一盆盐水。

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基本需要未被满足或者遭受需要的受挫,可能都会转向手机中的虚拟游戏和社交媒体来进行补偿,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然而,已有研究多混淆或合并使用需要不满足和需要受挫的概念,因此,本研究将同时考察需要满足和需要受挫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中的中介机制。
青少年2.0.jpg

此外,需要不满足和受挫都会诱发个体的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是情绪失调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的消极心理状态(例如:担心、不快乐、孤独) 。沉迷手机或许可以排解负性情绪。因此,本研究也将对需要不满足/受挫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进行验证。

我们通过对国内6个城市的4299名青少年(46% 男生, 平均年龄 14.48 年)的调查,在控制了其性别、年龄、家庭经济水平和填答问卷的社会赞许性之后,发现:

(1)需要受挫部分中介了父母心理控制和问题手机使用的关系,但是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不显著——验证了需要不满足和需要受挫的不同;
(2)其次,需要受挫/需要满足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是显著的,而且“需要受挫——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效应量要显著高于“需要满足——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的效应量。
3.png
*图1 需要满足/受挫和负性情绪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问题手机使用的链式中介结果图
表1 中介效应结果表*
青少年4.png

当然,本研究属于横断研究,未能揭示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因果关系,但是从问题行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视角对两者的关系以及中间机制进行了探讨,并验证了需要不满足和需要受挫的不同影响。也即父母心理控制带来的需要受挫更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而由父母心理控制引发的需要不满足则会通过诱发负性情绪来影响问题性手机使用,但这一链式效应量较小。

总的来说,本研究启示我们:
(1)在家庭养育方面:父母首先应以包容的态度看待手机在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要一刀切地看到孩子使用手机就发火;其次应该意识到心理控制对孩子的危害,尝试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支持,如站在孩子的视角与其沟通,与之共情,和孩子一起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等,从而降低孩子的问题性手机使用;第三,父母也应该多关爱自己,研究表明,父母自身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之后,也会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
(2)青少年也应该充分发挥在亲子互动中的主动性:尝试跟父母平等友好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良性亲子互动。
(3)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父母及青少年都应学习情绪管理,提升情绪调节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通过有效调节情绪来缓解压力,而不是过度依赖手机。

参考文献:

Yao, X., Wu, J., Guo, Z., Yang, Y., Zhang, M., Zhao, Y., & Kou, Y﹡. (2021).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dolescents’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The Serial Mediation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Experiences and Negative Affect.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11.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许多家长都很焦虑,不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家有即将入学的孩子家长,心中更是思绪万千:孩子不参加课外培训,不参加事先的课业辅导,不做大量的课外作业,能适应学校生活吗?能跟得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吗?能不跟其他小朋友闹矛盾吗?

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呢?

今天,我们通过一项级联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一起来看看在“双减”政策下,家长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认知能力,促进孩子的学校适应。

入学被认为是儿童发展中最关键的事件之一。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对其学业发展和成年后的社会适应有着长远的影响。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是孩子获取学校成功和知识的重要一步。入学准备(school readiness)指的是能使孩子从学校中真实获益的一套认知技能。已往研究指出,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可促进其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但是包括学前知识在内的入学准备对后续学业成就发展的预测力更强。学前知识指的是学校认为学前孩子们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如认识数字等。因为学校可能不会特意再教授这些知识了,所以缺乏这些基础知识就会使得儿童在刚入学时遇到一定的学习困难。因此,孩子们做好入学准备,包括学习一些学前知识再进入学校,对其课业学习和人格发展至关重要。也正是这个原因,家长们都希望通过课外辅导或提前教学,帮助孩子获得学前知识,做好入学准备。而“双减”政策恰恰主张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双减1.jpg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们做好入学准备呢?大量研究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发现孩子的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ing)是重要因素之一。执行功能指的是对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有意识控制的认知过程,一方面,执行功能给孩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得孩子能在课堂上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抵制分心;另一方面,执行功能可以通过提升孩子问题解决能力和复杂推理能力来促进学习。

执行功能除了可以影响入学准备外,受执行功能影响的社会能力也影响孩子的入学准备。社会能力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亲社会行为,它指的是意图帮助他人的行为,其前提是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体验,而这一前提与执行功能密不可分。同时,研究者们还发现,亲社会行为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业发展,因为展现出亲社会性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更容易与其他同学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进而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参见亲社会实验室 | 震惊!亲社会行为竟然这样!)。因此研究者认为,个体执行功能可能通过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而加强孩子的入学准备。

到这里,我们已经得知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入学准备,而个体的发展也不是受到各单一影响的简单加总,所以。我们要从整体考虑,抓主要问题。

发展级联(developmental cascades)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多个因素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如基因与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环境与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发展级联是贯穿生命全程的联系,也就是说,某个时间点上个体特征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到该特征的继续发展,并影响个体的整个发展进程。

级联相关的视角认为,从生命的起始到结束,发展系统中每一个发展状态既取决于前面的状态,又会对后面的状态产生影响。采用这种观点看待问题,不仅可以将不同的影响因素整合起来,也能让我们发现表面上关系不大的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一项采用级联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审视了孩子入学准备这一问题,在“双减”背景下,也许能为家长们带来一些启示。

双减2.jpg

与以往研究不同,这项研究采用发展级联的视角,将各种影响看作是长期的过程。个体从出生开始,其执行功能、社会能力等许多因素一直在相互作用,影响了入学准备。所以,研究者根据以往研究,首先认为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执行功能发展的因素之一。亲子关系质量与儿童认知发展和脑发育密不可分,而儿童的认知技能和脑神经的发育又能促进其社会功能。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控制思维与能力,促进他们逐渐将学会的知识技能整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而这些都意味着执行功能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会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入学准备。

双减3.png
图1 研究假设模型

于是,研究者提出了如下假设(如图1),不同因素之间环环相扣,共同作用于个体认知发展的准备。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研究者对两百五十余名幼儿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追踪研究。在孩子们15个月大时,研究者第一次测量孩子与其母亲之间的依恋水平;孩子们两岁时,再次评估母子间的依恋水平,同时测查了孩子们的执行功能;孩子们四岁时,研究者让学前班的老师评估了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行为;孩子6岁并正式入学时,研究者评估了他们的入学准备情况。

结果发现,在控制每个家庭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孩子的性别之后,研究者发现,表面上看来,母子依恋并不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入学认知准备,但是母子间的依恋情况可以正向预测孩子两岁时的执行功能的发展;孩子们两岁时执行功能的发展水平越高,其在四岁时的亲社会行为就越多;亲社会行为越多的孩子在6岁时的入学准备也越完善。中介分析也表明,母子依恋可以通过提升执行功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孩子的入学准备;母子依恋也能通过提高孩子的执行功能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或直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如图2)。

双减4.png
图 2 母子关系对学前认知准备的影响

总结和启示:

1、影响孩子入学准备或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互为联系并长期影响;

2、发展心理学研究应重视各种因素的发展级联相关,揭示影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3、家长应注重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亲子依恋会通过各种因素最终影响孩子的入学认知准备和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的发展,最终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Bernier, A., Beauchamp, M. H., & Cimon‐Paquet, C. (2020). From early relationships to preacademic knowledge: A sociocognitive developmental cascade to school readiness. Child development, 91(1), e134-e145.

https://doi.org/10.1111/cdev.13160

Validating(认可),是指认可别人感受和观点的正当性。它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同意对方观点,而只是意味着你认为对方有这种感受、有这种观点是合理的,完全有理由的。尽管我们都知道“倾听”的重要性,但似乎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沟通中的默认习惯就是invalidating(否定对方感受、想法或行为的合理性)(更有甚者,一些人的口头禅就是“不是”,无论别人说什么,其第一反应都是“不是”)。比如一些人总是抱怨家人不愿意和自己沟通,但却没有意识到,当孩子跟自己说“今天在学校心情不好时,”其第一反应是“你凭什么心情不好”;当家人跟自己说“今天工作很累”时,其第一反应是“这算什么累”,这种invalidation,在第一步就关闭了沟通渠道。下次听别人讲话时,试着根据“认可”“中性”“否定”这一框架去将对方的话语归类,然后内观一下不同类型话语带给自己的感受。

KEY POINTS

**认可别人想法与感受是健康关系的基础元素之一。
认可,是所有关系的关键要素,包括配偶、朋友、家人或其他关系。
互相认可,即,双方都主动认可对方,是充满爱意、健康关系的核心特征。**

社交互动并非总是完美的,通常,人们会有分歧、会互相欺骗、会背叛、会对对方感受不以为然,或者贬低对方等。
人类社交经历的一个很不幸的特征,是人们总是有很多的方法去从情感上伤害别人。


谈到这一点,想一下以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很多典型例子:

一位心怀梦想的青少年作曲家在一次家庭聚会中为大家演唱了一首自己写的新歌。在结尾时,一位年长的亲戚大声说:多多练习吧,孩子。同时,别放弃你用来讨生活的工作。

你回家,给你的伴侣带了一份很特别的惊喜,你在一个最好的餐厅订了两个人的位子。但听到你说完之后,对方只是皱皱眉,说:你真的喜欢那个地方吗?我觉得那个地方太言过其实了。

你给同事们展示了你关于一个新活动的创意,而且你已经花了数月时间去完善这一创意。在你看来,在这么长时间审慎考虑之后,这一新活动肯定能让所有人受益,而且会以很有趣的方式提升团队生产效率。在做了15分钟的幻灯片演讲后,一位同事立即说,你的想法很自私自利,而且没有考虑完备。啊!

游乐场一位四岁的小孩子很兴奋地告诉其他孩子大家应该玩捉迷藏,但其中一个孩子立即否定说:这个游戏很愚蠢,是给婴儿玩的。其他孩子都似乎立即认同,让这位本来热情高涨的孩子悻悻地哭着去找妈妈。

在所有类型的人际关系中,包括恋爱关系、友谊、工作或其他,人们总是很热衷于打击别人。

认可,是一段成功关系的基础特征。

很重要的一个事实是,没有任何两个人的视角是完全一样的。通常,当两个人就某一问题产生分歧时,本质往往是:

  1. 他们以迥异的视角看待这一情形
  2.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对方可能会以不同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换言之,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通常与他人不同,而且,让事情更加复杂的是,我们通常无法意识到别人的视角会迥异于我们。当有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时,通常情况下,只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我们的视角,反之亦然。
心理机能正常的一个核心特征体现在一些情绪类能力中,比如情商、社交智商和同理心。这些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都是关于是否能够真正懂得别人的感受以及别人的视角。如果有了这些同理心能力,也同样就能够有能力去认可对方想法、感受和行为,从而能够让对方感到被理解、被懂得。
如果去仔细思考,你会发现,认可对方想法、感受和行为,与我们与他们相处、建立牢固社交关系等能力密切相关。让别人感到被认可,从很多方面而言,都是“让别人感到被贬低、被羞辱、被不以为然”的对立面。认可别人想法、感受或情绪,能够让对方感到真正被懂得、被看见、被听到。而让对方感到被真正懂得,是建立牢固、真挚和充满信任的感情关系的关键要素。

认可与爱

尽管认可是任何人际关系的关键要素,在所有以爱为基础的感情关系中,也包括恋爱关系,它尤其关键。

如果我们认同,在一段关系中我们都需要的要素,是被懂得、被看见,那么我们就都会同意,认同,是爱的真正催化剂。如果你在一段感情关系中,想象一下,感到对方认同自己、倾听自己、重视自己、理解自己,是多么重要。拥有一位理解且认同自己的伴侣会让我们感觉特别圆满。这种认可,会在更宏观的范围内巩固我们的自尊感,我们的自信感。当我们感到被认可,我们会在更宏观范围内感到自己被重视、被珍惜、被爱着。

实际上,我们也不妨说,互相认可是任何真正充满爱意的感情关系的核心特征之一。如果你成功让对方感到对方的想法、感受和行为都是有正当理由的,那么你就向对方展现了,你理解他们、重视他们,他可以完全信任你,完全可以向你分享他的想法和感受。

当两位伴侣经常这样认可对方,那么这段感情关系中就完全可能充满真正的爱意。而且正如很多作曲家,从 John Lennon 和 Paul McCartney(All You Need is Love)到 Willie Nelson(You Were Always on My Mind),Huey Lewis (The Power of Love),Bob Dylan (Make You Feel my Love) 等多年来一直所表达的,生活中鲜有事物能够媲美真爱。简言之,互相认可,可以被视为任何真正充满爱意的感情关系的一个基础特征。

互相否认,感情关系之毒素

当然,如果你年龄已经足够大到可以读懂这篇文章,那么你很可能已经知道,并非所有感情关系中都存在互相认可。人际关系通常存在着各种冲突与困难。

鉴于当前话题,我们在这里不妨把不良关系视为严重缺乏“认可”的感情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去思考以“互相否定”为特征的感情关系。这类感情关系中,双方经常不屑于、无视或以其他方式否定对方的想法、感受或行为。

在“互相否定”关系模式中,沟通方式以不屑、侮辱或其他无同理心的回应为特征。

这种状态可能会让我们想到吵架。你是否想过吵架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吵架的主要特征,就是充满互相否定的互动。思考一下下面这段可能常见于很多夫妻之间的对话。


我实在受不了你把脏盘子留在水槽里了!太恶心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好像根本不知道我送孩子满城参加各种培训班有多辛苦。你怎么就看不到我多辛苦呢?

你根本就不理解一年中的这个时候我工作有多忙。我宁愿送孩子,也不愿意做这个明天就要交的傻x报告。你好像根本就不在意我的工作!

很明显你完全不在意我的辛苦!而且,我也受不了你叠厨房抹布的方式。难道你就不能叠得整齐一点吗?这个要求太高了吗?

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用来代表任何家庭中都可能会见到的吵架类型。而且我们可以从“互相否定”这一模式的视角去审视它。在这个例子中,双方都在批评对方,这样就先定下了“否定”的基调。之后,每个人的回复都是在防御捍卫,而且同样否定对方。互相理解,是互相认可型互动方式的典型特征,但这段对话并没有走向相互理解,而是恰恰截然相反。

如果你去思考“认可”和“爱”之间的关系,你很容易就能看到互相否定型的关系模式,与一段真正充满爱的关系,二者之间相去甚远。

感情提升小活动:反思自己的“认可”和“否定”行为。

如果你身处一段关系之中,而且你想要改进一下你们的感情,那么这一“认可框架”会对你有帮助。这一框架可以让我们从中性、认可或否定这三个角度来看待我们在感情中的任何行为。

基于此,下面这个简单的小活动可能会帮助你们根据上述“认可”模型来审视你们的感情关系。

NO.1

首先,与对方谈论一段感情关系中“认可”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爱和感情和谐之间的关系。

NO.2

然后,无论是以直白或含蓄方式,盘点一下自己与对方互动方式中自己的一些“认可”和“否定”行为。不一定要很正式复杂,比如完全可以大脑中盘点一下即可等等。

NO.3

最后,如果可能,尽量在一些不同情形下开展这一活动,从而去了解是否一些情形要比其他情形更易于让你做出“认可”型举动。

如果你发现你的认可型行为明显多于否定型行为,那么将此视为一个加分项。但如果相反,那么你们很可能就存在问题了。(而且,当然,通过这一活动,双方也可以了解到对方的认可型与否定型行为比例。)

如果你们都想要去提升你们的关系,那么你们可以通过这一“认可框架”来帮助你们理解你们的沟通哪里存在问题。另外,这一模型还可以直接改善你们的沟通方式:用“认可型”行为替代“否定型”行为。

鉴于“认可”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的核心角色,上述改变可能是感情关系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

总结

从很多角度而言,人类体验其实是由不同人际关系构成的。在人际关系方面,认可对方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是关系到其成功度和令人满意度的核心要素。与此相对,感情关系中的否定型模式所带来的则是截然相反的结果:愤懑、怨恨和自我质疑。

想要建立积极、充满爱的关系?那么,开始考虑“认可”在塑造这类关系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吧。想要被别人爱、被别人珍惜?那么,在所有类型的人际关系中,让对方感到真正被理解、被看到、被认可吧!

认可1.jpg

KEY POINTS

**自我满足感源于“社会比较”—我们与周围人的比较结果。
青少年正在自己的社交世界中形成新的自我感。在他们这一群体中,“社会比较”现象尤为显著。
新研究显示,相对于对自己的正面描述,青春期少女群体对对自己的负面描述记得更牢。
想要实现对社交媒体的有效管控,需要关注“自我比较”,以及“贬低女性价值的文化理念”等根深蒂固的本质因素。**

人们通常认为自我满足感取决于一个人对自身真实程度、价值观、个人目标和依恋关系的客观评价。但其中一项关键影响因素却是:我们觉得我们是否比得上别人。我们的职业、感情、财富是否都在正轨上?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我们认识的人,尤其是亲密好友或长期好友目前过的怎么样。我们是否应该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满意?同样,我们通过与亲朋好友的体重、头发、衣服和皮肤进行比较来评估这一问题。简而言之,自我满足感并非只源于我们绝对的价值观,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比其他人更好还是糟糕。

以自吹自擂和洋洋得意为语言的社交媒体为“社会比较”注入了全新力量、使其更加显著、蔓延到全球维度。随着近年来一些报告显示青少年群体——尤其是青春期少女中抑郁症比例不断提高,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被认为是“用自我不满感影响青少年,从而导致青少年焦虑和不幸福”的元凶。即使心理学家们承认青春期少女抑郁症患病率与社交媒体使用率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于证明是社交媒体导致了抑郁症患病率上升,但人们依旧通常会坚持说:社交媒体肯定就是原因所在!因为我看不出还能有其他什么原因!

acfc711196c7fdfcc8f013a87f120b3.jpg

几乎没有人会说社交媒体上都是纯正面信息。实际上,我们可以将社交媒体视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金玉其外的垃圾食品大餐。甚至当青春期少女们清楚知道她们看到的不过是精心呈现、通常经过P图,而且都是很肤浅的照片,她们依旧会自惭形秽。

虽然她们知道她们看到的不过是有时她们所称的“面具”,她们也知道自己是在用自己乱糟糟的主观自我认知与别人精心打磨的假象在对比,但这些依旧于事无补。青春期少女们有时会谈到“cringebingeing(沉浸于一直刷那些让自己犯尴尬症的媒体账号内容)”——数小时沉浸在对“别人”,也或者说是网上别人资料的羡慕中,这些资料虽然光彩四溢,但实际上她们对此既不看重,也不欣赏。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我不满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重点剖析青春期少女日常生活经历中的一些持续特征。

青少年对社会比较非常敏感。远在青春期少女开始使用社交媒体之前,在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十年前,女孩子们会与杂志和电视上的女孩或成年女性模特对比,然后感到自卑消沉。2001年,英国的一众家长、老师和政客们召开了一次“身体形象峰会”,以应对他们在青春期少女群体中所看到的因不切实际的模特形象而导致的自我形象危机。2007年,在大众呼声下,美国心理协会成立了一个专项小组来报告一项补充问题:纸媒与荧幕图像中对女孩的性欲化。要求女孩必须长成某种特定外在形象、取悦他人、成为别人喜欢的样子,这种来自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压力无处不在。导致青春期少女们自卑感的,是这些所被传递的信息,而不是信息传递工具。她们永远无法达到我们文化在女性外形方面所规定的理想标准,而且,在她们试图想要达成这些完美标准的过程中,也给她们的心理造成了重大伤害。

之所以青少年易于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按照别人的理想标准塑造自己,是因为他们正在试图参照他们的朋友、明星偶像、朋友们所尊敬的人,从而去构建新的自我身份,他们极易受到别人认可与否的影响——无论是在荧幕上、纸媒上、社媒上或是人际之间——因为他们自己并不确定自己外在形象如何、自己是谁。

当青少年们开心时,当他们觉得人生顺利时,他们更可能采用“向下比较”(谁比我更差一些?)而非向上比较(谁比我更好?)。当他们心情低沉时,似乎每个人都比他们更优秀更好,大多数的这种比较,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卑。

一项近期预发布的论文进一步研究了这一话题,该论文显示,青春期少女对负面言论的记忆要比对正面言论的记忆更深刻。这与正常成年人的健康自恋迥然不同。在有着健康自恋的成年人中,他们更经常“向下比较”,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而且会很快忘记别人给他们的负面描述,也或者根本不以为意。相反,在青春期少女群体中,负面言论深植于她们的自我认知之中,促使她们产生自卑感。

像Instagram一样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应该被管控,但对社交媒体的批评以及任何有效管控,都需要考虑到“自我比较”与“自我不满”这些复杂因素。即使社交媒体平台全盘整顿,因种种贬低女性的理念和标准而导致的负面情绪也依旧并不会消失。

另外,我们也不应忽视青少年与比自己“优秀”之人进行向上比较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近期我与The Female Lead的合作研究显示,当青春期少女关注那些代表着她们兴趣和志向的女性时,她们的情绪会得到提振。她们自己会清除那些她们曾经“cringebinging”的账号,平台算法也开始为她们推荐对她们来说更健康的内容。如果社交媒体需要被管控,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去看它可能造成的伤害,而是还需要了解它如何能够通过打击不健康文化理念来帮助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