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不止一个家长疑惑,孩子为什么总是重复做同一件事?一个故事要听十几回,一本绘本要读几十遍,一个游戏可以玩几个月。孩子总是沉浸在同样的事物中,他接触的知识会不会太过狭隘?这样的重复行为是不灵活吗?还有一些家长困惑,孩子为什么总是变来变去?无论是读书、绘画,还是玩玩具,都不能在同一个活动持续。孩子总是在不同的活动间转换,他掌握的知识会不会太浅显?这样的多变行为是不专注吗?面对这些行为,家长们该怎么办呢?


重复行为是不灵活吗?

案例1:三岁的乐乐最近一个月都在看同一本书,妈妈提议:“今天换一本看吧?”乐乐说:“不,我还想继续看这本书。妈妈,你可以再给我讲一下这本书吗?”

IMG_7673.JPG

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重复行为是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从认知发展层面来讲,重复行为与儿童注意转移能力有关。注意转移是指人主动地将注意的中心从一个对象或活动上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例如从课堂听讲转移到课间游戏。儿童的注意力转移能力还处于发育阶段,很难按照他人的要求转移注意力,这可能使他们出现重复行为。不过,儿童看似重复的行为,实际也是有意义的。儿童能够在重复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层次,有利于他们认知水平的提升。比如案例中的乐乐,看似这一个月都在重复阅读一本书,但每次看的时候可能关注的是不一样的内容。第一次认识词语,第二次学习句子,第三次理解故事……第六次可能透过故事领悟故事背后传递的情感等等。

重复也是儿童发展自主需要、获得控制感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胜任需要,其中自主需要强调个体自由地选择做什么。乐乐如果被允许可以自由选择不断重复他熟悉的书籍,他就能在熟悉的场景中控制局面,从而获得自信心。在这样的条件下,重复行为也有利于乐乐保持并培养阅读兴趣,并逐渐为开启另一本书的阅读做好认知和心理准备

当然,儿童的重复行为也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刺激较为单一时,儿童可能别无选择,只能重复看同一本书、同一部动画片或者玩同一个游戏。重复也可能源于缺少积极的关注和充分的陪伴。这时候,儿童可能通过重复阅读或重复某种活动,来与书本或玩具建立情感链接,就像交了一个熟悉的朋友那样来弥补父母陪伴的缺失。


变来变去是不专注吗?

案例2:星星今年快4岁了,他聪明活泼,兴趣似乎非常多。爸爸妈妈陪星星看绘本,看了不到十分钟就不看了;陪星星绘画涂鸦,一幅画还没画完他就被其他玩具吸引了,留下半幅作品……

IMG_7674.JPG

多变行为也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该阶段儿童的注意稳定性(指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时间)发育尚不完备,学龄前儿童注意持续的时间通常不超过15分钟。他们还不能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多是受到活动吸引而表现出无意注意,容易受外界刺激和自身思维活动的干扰。案例中的星星,受到注意稳定性的限制,看绘本、绘画的时候都有可能被其他玩具吸引而不能持续。

另一方面,星星也有自主需要,他在活动过程中也想要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例如,星星可能对当时阅读的绘本或者画画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他不愿意继续。中止一项活动或者开启另一项活动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性。满足孩子的自主需要、尊重儿童的自我决定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动机,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

此外,外界环境也会影响儿童的多变行为,当环境刺激过于丰富时,孩子可能很难从大量的绘本、玩具和游戏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于是不停地变来变去。

其实,儿童行为的重复和多变,并不是机械的、无意义的。他们正是在不断的重复或变化中与环境进行互动,构建和整合认知结构,促进思维和社会性的发展。看似重复的行为可能蕴藏着对事物的探索,看似多变的行为也许蕴含着对世界的好奇。所以,无论是行为的重复还是行为的多变,都是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在学习新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表现。


做好观察者、陪伴者和提问者

家长该怎么引导和支持行为重复或多变的儿童呢?我们建议,家长们应当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需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引导和陪伴儿童。家长们可以试着站在跟儿童平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做好观察者、陪伴者和提问者。

做好观察者

在干预儿童的行为前,家长应先耐心观察儿童的行为,留心儿童行为重复或变化的频率和内容,尽可能避免用成人的思维定义儿童的行为或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儿童。比如家长可以先耐心观察儿童持续重复玩一个游戏玩了多少次,重复看一本书看了多长时间,每一次重复的内容相较于上一次有没有细微的差异。又比如观察孩子变化的频率,一个玩具玩了多久后变成去看绘本的,变化之间发生了什么,有没有哪一个玩具或者哪一本绘本让儿童在其中停留较长的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可以捕捉到许多有价值的细节,这些能为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行为、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提供信息

做好陪伴者

家长要和儿童做朋友,在陪伴儿童一起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深度陪伴,家长才能充分观察到儿童行为重复和多变的细节,发现规律,进而真正融入到儿童的活动并建立信任关系。比如在陪伴儿童做游戏时,让儿童决定游戏类型和掌握游戏的节奏。家长可以提议新的游戏的环境,如外出郊游野餐时做游戏,自然地让儿童脱离原先过度重复游戏的场景,接受新的变化。又比如在陪伴儿童阅读时,家长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孩子关注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让儿童在重复读一个故事的过程中每次都能有新的学习和发现。同样的道理,如果儿童在不同的活动间变来变去,家长可以先让儿童自由选择想做的事情,尽量满足儿童的自主需要。在陪伴中,用心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并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选择适宜的活动或者材料。此外,家长也可以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培养儿童的兴趣。

做好提问者

家长当然不能完全被动地持续观察和深度陪伴儿童,而应不断地、适时地通过提问来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进而理解儿童的行为。比如询问儿童为什么喜欢一直玩这个游戏,或者为什么刚翻了一下就不想看这本书了。家长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儿童思考,引导儿童体验重复与多变中的收获。比如在孩子重复阅读的书籍中,家长可以通过提问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分析,从中总结主人公的行为原因以及行为后果,也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故事和相关的书籍,带儿童做一些横向(如同一个主题)和纵向(如同一个作家)的扩展,启发孩子探索更深更广的问题,在重复中进行系统、刻意的学习。

IMG_7675.JPG

总之,行为重复和多变,大多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儿童的成长,行为的重复和多变基本上在学龄期以后就逐渐减少了。家长们需要认识到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并满足儿童的自主需要,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教养环境,通过观察、陪伴和提问等方式支持儿童的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龄期以后的儿童仍然高频率出现行为的重复或多变,家长们就要仔细辨别这些行为与异常的刻板行为、多动行为的异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和帮助。

原文刊登于《教育家》2022年6月刊第3期42-43页

推文作者:丁越 代馨竹 寇彧
插图:代馨竹
编辑:代馨竹
排版:彭重昊
图片来源至freepik

Jean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suggests that children move through four different stages of learning. His theory focuses not only on understanding how children acquire knowledge, but also on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1 Piaget's stages are:

根据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会经历四个学习阶段。其理论不仅诠释了儿童的知识习得方式,同时也探究了智力的本质。皮亚杰理论中的四个阶段为:

Sensorimotor stage: Birth to 2 years
Preoperational stage: Ages 2 to 7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Ages 7 to 11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Ages 12 and up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Piaget believed that children take an active rol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cting much like little scientists as they perform experiments, make observations, and learn about the world. As kids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around them, they continually add new knowledge, build upon existing knowledge, and adapt previously held ideas to accommodate new information.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的,像是小科学家一样开展实验、观察、了解这一世界。随着孩子与周围世界互动,他们不断增加新知识,扩建现有知识,调整原有观点以纳入新信息。

24301656733323_.pic.jpg


History of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历史

Piaget was born in Switzerland in the late 1800s and was a precocious student, publishing his first scientific paper when he was just 11 years old. His early exposure to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came when he worked as an assistant to Alfred Binet and Theodore Simon as they worked to standardize their famous IQ test.

皮亚杰于19世纪晚期出生于瑞士,学生时代就显现出早慧特质,仅11岁时就出版了首篇科学论文。在 Alfred Binet和 Theodore Simon 规范化他们著名的IQ测试时,皮亚杰作为他们的助手,首次接触到了儿童智力发展这一领域。


Piaget vs. Vygotsky

Piaget's theory differs in important ways from those of Lev Vygotsky, another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field of child development. Vygotsky acknowledged the roles that curiosity and active involvement play in learning, but placed greater emphasis on society and culture.

皮亚杰的理论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与儿童发展领域的另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Lev Vygotsky(维果茨基,前苏联知名心理学家)不同。Vygotsky认可好奇与积极参与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但更强调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Piaget felt that development is largely fueled from within, while Vygotsky believed that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culture) and people (such as parents, caregivers, and peers)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皮亚杰感到儿童发展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内在动力;而Vygotsky认为外部因素,比如文化等,以及人,比如父母、看护者和同伴等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Much of Piaget's interest in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as inspired by his observations of his own nephew and daughter. These observations reinforced his budding hypothesis that children's minds were not merely smaller versions of adult minds.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他自己侄子和女儿的观察。这些观察强化了他刚刚在萌芽阶段的假设:儿童的思维并不仅仅只是成人思维的缩小版

Until this point in history, children were largely treated simply as smaller versions of adults. Piaget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identify that the way that children think is different from the way adults think.

在那一时代之前,儿童主要被视为只不过是成人的缩小版。皮亚杰是最早指出儿童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的一些人之一。

Piaget proposed that intelligence grows and develops through a series of stages. Older children do not just think more quickly than younger children. Instead, there are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inking of young children versus older children.

皮亚杰提出,智力的发育是经历一系列阶段的。年龄较大的孩子不仅仅只是思维更快,而是在量和质方面都与年龄较小的孩子有着区别

Based on his observations, he concluded that children were not less intelligent than adults—they simply think differently. Albert Einstein called Piaget's discovery "so simple only a genius could have thought of it."

根据其观察结果,他得出结论:孩子并非智力比成人低,他们只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已。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这样评论皮亚杰的理论的:如此简单,只有一个天才才能想到。

Piaget's stage theory describes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volves changes in cognitive process and abilities. In Piaget's view, early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volves processes based upon actions and later progresses to changes in mental operations.

皮亚杰的阶段理论描述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认知发展包含认知过程与认知能力的变化。在皮亚杰看来,早期认知发展基于行动,后期则逐渐演变至思维运算的变化。


The Sensorimotor Stage
感知运动阶段

During this earliest stag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fants and toddlers acquire knowledge through sensory experiences and manipulating objects. A child's entire experience at the earliest period of this stage occurs through basic reflexes, senses, and motor responses.

在这一认知发展的最早阶段,婴儿至两岁左右的孩子通过感知体验和操控物体来获取知识。在这一阶段的最早期,孩子的全部体验都通过基本反射、感知能力和肢体动作反应来获得。

Birth to 2 Years
出生至2岁

Major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changes during this stage:
该阶段主要特点和发展变化

Know the world through movements and sensations

Learn about the world through basic actions such as sucking, grasping, looking, and listening

Learn that things continue to exist even when they cannot be seen (object permanence)

Realize that they are separate beings from the people and objects around them

Realize that their actions can cause things to happen in the world around them

通过运动和感知了解世界;

通过基本动作,比如吮吸、抓握、观看和聆听等了解世界;

了解到即使当他们看不到一个物体时,这个物体也会继续存在(物体永恒性)

认识到他们是与周围人和物分离的个体;

认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在周围世界中引发后果。

During the sensorimotor stage, children go through a period of dramatic growth and learning. As kids interact with their environment, they continually make new discoveries about how the world works.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大幅成长,习得大量信息,随着孩子与周围环境互动,他们不断对世界运作方式获得新的发现。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at occurs during this period takes place over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and involves a great deal of growth. Children not only learn how to perform physical actions such as crawling and walking; they also learn a great deal about language from the people with whom they interact. Piaget also broke this stage down into substages. Early representational thought emerges during the final part of the sensorimotor stage.

该阶段认知发育过程较短,但成长迅速。儿童不仅学到如何执行肢体动作,如爬行和走路等,同时还在与人互动中习得大量语言相关知识。皮亚杰同时还将这一阶段细分为一些子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最后部分,孩子萌生早期的表征思维(通过语言和画面或其他象征符号在大脑中对客观物体的再现。类似于,计算机对客观物体的理解是通过代码重现的)。

Piaget believed that developing object permanence or object constancy, the understanding that objects continue to exist even when they cannot be seen, was an important element at this point of development.

皮亚杰认为,意识到物体永久性或持续性,即理解自己看不到物体时物体依旧存在,是这一发展阶段的重要元素。

By learning that objects are separate and distinct entities and that they have an existence of their own outside of individual perception, children are then able to begin to attach names and words to objects.

通过意识到物体是独立实体,在个人观察范围之外时依旧存在,孩子就能够开始能够将物体与名字和词语联系起来。


The Preoperational Stage
前运算阶段

The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may have been laid during the previous stage, but 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ajor hallmarks of the preoperational stage of development.

语言发育的基础可能在前一阶段打下,但语言的萌发时前运算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

2 to 7 Years
2至7岁

Major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changes during this stage:
该阶段主要特征和发育变化

Begin to think symbolically and learn to use words and pictures to represent objects

Tend to be egocentric and struggle to see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s

Getting better with language and thinking, but still tend to think in very concrete terms

开始象征性思维,学会用词语和图片来代表物体;

倾向于自我中心,难以从其他人观点看待事物。

语言和思维能力提升,但思维依旧倾向于具体化。

At this stage, kids learn through pretend play but still struggle with logic and taking the point of view of other people. They also often struggle with understanding the idea of constancy.

在这一阶段,孩子通过“扮演游戏”学习,但依旧在逻辑、理解他人视角方面存在困难。他们通常也难以理解持续性这一概念。

Children become much more skilled at pretend play during this stage of development, yet they continue to think very concretely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

在这一阶段,孩子在扮演游戏中的水平越来越高,但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依旧非常具体化。

For example, a researcher might take a lump of clay, divide it into two equal pieces, and then give a child the choice between two pieces of clay to play with. One piece of clay is rolled into a compact ball while the other is smashed into a flat pancake shape. Because the flat shape looks larger, the preoperational child will likely choose that piece, even though the two pieces are exactly the same size.

比如,一位研究人员可能会拿一团粘土,分成两等份,之后让孩子选择其中一个。其中一个被紧紧团成球,另一个被压扁成圆饼。因为扁平的形状看起来较大,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可能就会选择扁平的这一个,尽管两个实际上完全一样。


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具体运算阶段

While children are still very concrete and literal in their thinking at this point in development, they become much more adept at using logic. The egocentrism of the previous stage begins to disappear as kids become better at thinking about how other people might view a situation.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方式依旧非常具体、直白,但他们会在逻辑使用方面有很大提升。随着孩子能够更好地思考其他人视角,前一阶段的自我中心倾向开始消失。

7 to 11 Years
7至11岁

Major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changes during this stage:
该阶段主要特点和发育变化

Begin to think logically about concrete events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conservation; that the amount of liquid in a short, wide cup is equal to that in a tall, skinny glass, for example

Thinking becomes more logical and organized, but still very concrete

Begin using inductive logic, or reasoning from specific information to a general principle

开始对具体事件进行逻辑化思维

开始了解守恒的概念,比如,一个矮胖的杯子里的液体与一个细长杯子里的液体一样多。

思维逐渐开始逻辑化、条理化,但依旧非常具体化。

开始使用归纳逻辑,即,从一个具体信息归纳出一个一般准则。

While thinking becomes much more logical during 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te, it can also be very rigid. Kids at this point in development tend to struggle with abstract and hypothetical concepts.

尽管在这一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有大幅提升,但依旧会非常死板。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难以理解抽象和假设类的概念。

During this stage, children also become less egocentric and begin to think about how other people might think and feel. Kids in 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also begin to understand that their thoughts are unique to them and that not everyone else necessarily shares their thoughts, feelings, and opinions.

在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那么自我中心,开始思考别人可能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开始理解他们的想法只属于自己,并非每个人都一定是和他们有着一样的想法、感受和观点。


The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形式运算阶段

The final stage of Piaget's theory involves an increase in logic, the ability to use deductive reasoning,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abstract ideas. At this point,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become capable of seeing multiple potential solutions to problems and think more scientifically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

皮亚杰的理论中的最后阶段中,逻辑思维提升,能够推断推理,能够理解抽象概念。青少年和刚迈入成年的人在面对问题时,能看到多种潜在解决方案,能够对周围世界以更科学的视角思考。

Age 12 and Up
12岁以上

Major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changes during this time:
该阶段主要特征和发育变化

Begins to think abstractly and reason about hypothetical problems

Begins to think more about moral, philosophical, ethical,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that require theoretical and abstract reasoning

Begins to use deductive logic, or reasoning from a general principle to specific information

开始抽象思考,能够对假设问题推理;

开始更多思考需要用到理论和抽象推理的道德、哲学、伦理、社会和政治问题;

开始使用推断逻辑,或从一般准则推理至具体信息。

The ability to thinking about abstract ideas and situations is the key hallmark of the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ability to systematically plan for the future and reason about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are also critical abilities that emerge during this stage.

能够思考抽象概念和情形,是认知发展形式运算阶段的关键特征。系统化规划未来,对假设情形进行推理,也是这一阶段萌生的关键能力。


Important Concepts
重要概念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Piaget did not view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s a quantitative process. That is, kids do not just add mor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to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as they get older.

需要注意的是,皮亚杰并不将儿童智力发育视为一个量变过程。即,随着他们成长,他们并非只是信息和知识的单纯累积。

Instead, Piaget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 qualitative change in how children think as they gradually process through these four stages. At age 7, children don't just hav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world than they did at age 2; there is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how they think about the world.

他认为随着儿童逐渐经历这四个阶段,会经历一种质的变化。与2岁时相比,儿童在7岁时,不仅仅只是掌握更多信息,他们的思考方式也有着本质的变化。

Piaget suggested sever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ow children learn and grow.

皮亚杰提出了一些影响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因素。

Schemas
图式

Schemas are categories of knowledge that help us to interpret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In Piaget's view, a schema includes both a category of knowledge and the process of obtaining that knowledge. As experiences happen, this new information is used to modify, add to, or change previously existing schemas.

图式是帮助我们诠释、理解世界的知识分类。

在皮亚杰看来,一个图式既包含一个知识类别,也包含获取该知识的过程。随着新体验和经历的发生,新的信息会被用于修改、补充或改变之前所持有的图式。

For example, a child may have a schema about a type of animal, such as a dog. If the child's sole experience has been with small dogs, a child might believe that all dogs are small, furry, and have four legs. Suppose then that the child encounters an enormous dog. The child will take in this new information, modifying the previously existing schema to include these new observations.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对一种类型的动物建立了一个图式,比如狗。如果这个孩子只接触过小型狗,他可能就会认为所有狗都是小的、带毛的,有四条腿。假设这个孩子后来遇到了一只巨大的狗,他就会纳入这一新信息,修改之前对狗所形成的图式,以纳入这些新的发现结果。

Assimilation
同化

The process of taking in new information into our already existing schemas is known as assimilation. The process is somewhat subjective because we tend to modify experiences and information slightly to fit in with our preexisting beliefs. In the example above, seeing a dog and labeling it "dog" is a case of assimilating the animal into the child's dog schema.

将新信息纳入既有图式的过程,被称为同化。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因为我们倾向于去对体验和信息稍加修改,以使其符合我们原有的图式。在上面例子中,看到一只大狗,将其归属于“狗”的分类下,就是将这一动物同化至原来对狗所建立的图式之中的一个过程。

Accommodation
调整

Another part of adaptation is the ability to change existing schemas in light of new information; this process is known as accommodation. New schemas may also be developed during this process.

适应的另一部分,是指能够根据新信息更改既有图式。这一过程被称为调整。这一过程可能还会创建新的图式。

Equilibration
平衡

As children progress through the stag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applying previous knowledge (assimilation) and changing behavior to account for new knowledge (accommodation).

随着儿童经历这些认知阶段,在应用既有知识(同化)和改变个人行为以适应新知识(调整)二者之间,保持平衡非常重要。

Piaget believed that all children try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assimilation and accommodation using a mechanism he called equilibration. Equilibration helps explain how children can move from one stage of thought to the next.

皮亚杰认为,所有孩子都会使用一种被其称为“平衡”的机制来努力在同化和调整之间达成平衡。这一平衡机制也帮助解释了儿童如何能够从一个思维阶段上升至下一个思维阶段。

Nature of intelligence
智力的本质

Reality according to Piaget is a dynamic system of continuous change that involves two conditions:

皮亚杰认为,现实,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变化体系,它包含两个条件:

Transformations refer to all manners of changes that a thing or person can undergo

变化:一个人或物会经历的所有类型的变化;

States refer to the conditions or the appearances in which things or persons can be found between transformations.

状态:人或物在变化节点之间所处于的状态或所呈现的外观。

Piaget suggested that in order for human intelligence to be adaptive, it must have functions to represent both the transformational and the static aspects of reality. He proposed two aspects of intelligence:

皮亚杰认为,想让人的智力能够与时俱进,它必须既能够重现现实对象的变化,也能够重现现实对象的状态。他提出了智力的两个方面:

Operative Intelligence: it is the active aspect of intelligence. It involves all actions, overt or covert, undertaken in order to follow, recover, or anticipate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objects or persons of interest

运作智力:这是智力的主动部分。这一步部分包含为了理解、重现或预测物体或人的变化而采取的所有明显或隐蔽行为。

Figurative Intelligence: it is the more or less static aspect of intelligence, involving all means of representation used to retain in mind the states (i.e., successive forms, shapes, or locations) that intervene between transformations. That is, it involves perception, imitation, mental imagery, drawing, and language.

象征智力:这一方面相对静态,其包含用于记忆物体状态的所有重现方式(既,连续形态、形状、地点等)。即,其包含主观认知、模仿、大脑画面、图画和语言等。

Piaget contended that figurative intelligence is dependent on operative intelligence and that understanding essentially derives from the operative aspect of intelligence. According to his theory, the figurative aspects of intelligence as described above derive their meaning from the operative aspects of intelligence, because states cannot exist independently of the transformations that interconnect them. In the same sense, operative intelligence frames how the world is understood and it changes if understanding is not successful. This process is accounted for by the existence of two types of functions, namely assimilation and accommodation.

皮亚杰认为,象征智力依赖于运作智力,对现实对象的理解,基本上来源于运作智力。根据其理论,象征智力从运作智力中汲取信息,因为状态无法离开变化而单独存在。因此,运作智力塑造了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如果发现这种理解有误,运作智力就会相应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由两种功能实现:同化和调整。

One of the main points of Piaget's theory is that creating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is an inherently active process.

皮亚杰理论的一个主要论点是创造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的主动过程。

"I find myself opposed to the view of knowledge as a passive copy of reality," Piaget wrote. "I believe that knowing an object means acting upon it, constructing systems of transformations that can be carried out on or with this object. Knowing reality means constructing systems of transformations that correspond, more or less adequately, to reality."

“我不赞同‘知识是对现实世界的被动复制’这一观点,”皮亚杰写道,“我认为了解一个对象,意味着作用于它,建立能够实施于或应用到该对象的变化体系(知道如何使其发生各种变化、如何利用它的变化来作用于其他物体)。认知现实世界,是指我们能够构建能够或多或少充分符合客观现实的各种变化体系。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helped ad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intellectual growth. It also stressed that children were not merely passive recipients of knowledge. Instead, kids are constantly investigating and experimenting as they buil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world works.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补充了我们对智力发展过程的理解。它同时也强调了儿童并非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在不断调查、试验,从而不断加深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

作者介绍
候贤睿

我是候贤睿,一名新手咨询师,也是一名结构派的家庭咨询师,从事咨询工作两年,个人执业一年,个案量1100小时。

这篇文章我将结合个人经历与专业解读,用近7000字来为大家详细讲述:

家庭咨询为什么有用、如何给家庭关系带来改变;作为心理咨询师如何克服挑战,实现快速且平稳的成长


01
与家庭治疗结缘

很多人都说,学心理学的人多少都有点“毛病”,想要通过学习一些知识自救,这大概也是选择心理学的动机之一,我个人选择家庭治疗的初衷也和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

作为较为传统的中国家庭,我的家庭也会存在许多问题,如果用一些时髦的词来形容他,那就是“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父亲在外工作、应酬,我好像已经习惯了他的不存在,突然“冒出来”后,又会看到父母彼此争吵,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家长会几乎都是母亲去开,送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母亲和姑姑一起去的,总会羡慕其他的家庭父母会共同养育孩子。

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我总认为我有责任改变我的家庭关系,也希望能够让我之后自己组建的家庭更加幸福,当我知道心理咨询有家庭治疗取向的时候,便义无反顾的选择了。


02
学习家庭治疗-助人自助

学习家庭治疗的第一门课,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门课是我的导师方晓义教授的家庭治疗课程,在这门课中我完成了对我自己家庭的自助过程,同时也奠定了我的治疗流派的选择。

在课上,我始终不忘我是带着“拯救家庭的任务”来的,还记得方老师的第一节课让给我们写下想要改变的家庭的问题,随着对家庭治疗许多概念的学习,我的问题也随之解决。结构派家庭治疗强调先发现原有的家庭互动模式,之后再去发展新的互动模式

原有的家庭互动模式

在学习之后,我发现了我的家庭存在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主要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结构。在家庭系统中,如果夫妻之间出现冲突,双方或其中一方就可能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此时,为了减轻焦虑,另一个家庭成员就会进入夫妻关系中,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三角关系(陈大球等,2015)。

IMG_7622.PNG

一开始,三角关系的产生是为了减轻焦虑,而看似平衡的三角形反而是对家庭有害的。作为被三角化的孩子,可以分享一些我的真实体验

A 孩子的责任感和内疚感

当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有可能主动或被动卷入到他们的关系中,比如一方父母会主动邀请孩子来劝对方和自己和好,或传话,或吐槽另一方,或孩子主动加入,劝解双方。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卷入,许多孩子会认为改善父母冲突是自己的责任,所以他们会想各种办法。我曾经学习网络上方法,在情人节的时候督促父母给对方发情人节祝福短信,在一方生日的时候主动提示对方送生日祝福等,甚至也帮父亲买过情人节的巧克力,在双方争吵的时候利用“我在学习,能不能安静些”让他们停止争吵,也会在两方之间来回劝慰。

但在这样的尝试之后,发现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这时候内疚感就会产生。我会发现无论我做什么,他们的关系都没有好转,这时候会产生“他们吵架都是因为我”“我没法帮他们,我是没有用的”,甚至会认为自己没有为这家庭做出贡献,自己的出生也是有罪的、无用的。这样的内疚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无价值的

在许多家庭中,孩子为了帮助父母改善关系,也会表现出许多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不去上学、想要自杀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变父母对于自身关系的关注,进而改变他们的关系,但往往孩子会成为家庭最大的牺牲者。

B 孩子自我发展受限

在三角关系中,孩子对于父母关系、家庭关系的关注要比同龄人更多,而对于外界的、自身的事情关注较少

青春期本该是和同伴交往最多的时期,但那时候只要回到家中,我就会询问他们的关系,想要帮他们改变。而许多受到严重影响的孩子,无法专注于自身的学业、和朋友的交往、对于未来的计划,他们与家庭的卷入过深,让他们无法发展自己的生活,许多孩子无法去上学,即使成年了也无法离家,也可能是受到此影响。

C 夫妻间缺少直接沟通

当关系中存在第三方,夫妻之间就可以减少沟通,不需要直接面对他们的问题,因为总有第三方可以帮忙调停,长期以来他们的交往模式、沟通方式不会得到调整,对于他们关系的根本改善也是无意义的

新的互动模式的发展

当我意识到了我看似关心父母、为父母关系负责的种种努力是无用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夫妻关系,影响到我自己的时候,我开始像课上学到的一样,发展新的互动模式。而家庭治疗中会强调,家庭是一个系统,一个人的变化会带动整个家庭系统的变化

对于现有的三角关系,我做了一个决定,就是我要主动退出。假期回家时,母亲偶尔也会告诉我他俩又吵架的内容,对父亲的不满,这时候我会回复“我理解你需要找人倾诉,但如果告诉我的话其实并不会对我们的家庭有帮助,反而是会有伤害的,这是你们两个的事情”;当母亲让我给父亲打电话叫他回来吃饭或者请我转达一些话的时候,我会拒绝,并请他们自己直接交流。

或许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拒绝是残忍的、不理解母亲的,其实在此过程中我也会有一些内疚感,觉得我好像没有理解母亲,伤害到了她,这也是许多家庭的负向互动维持的原因。但当我更明确我的家庭原有的模式是负向的,必须要有人开始打破这个循环,必须坚定自己。

当我这样反复尝试之后,我自己受到他们关系的影响减少了,我可以更多的关注我的生活。而一段时间后我也发现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我看到他们可以有直接的沟通,之前的一些误会也开始解开,双方也愿意为一些事情做出改变。


03
为何选择结构派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中有许多流派,包括结构式家庭治疗(Structural)、策略式家庭治疗(Strategic)、系统式/米兰家庭治疗(Systemic/Milan)、体验式家庭治疗(Experiential)、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情绪焦点治疗(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等,我个人的取向是整合偏结构式家庭治疗的风格

结构式家庭治疗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萨尔瓦多.米纽钦(Salvador Minuchin)创建的,治疗的原则是重建家庭结构,改变相应的规则,并将家庭系统僵化的、模糊的界限变得清晰并具有渗透性,设法改变维持家庭问题或症状的家庭互动模式(安民兵,2006)。

在选择结构式家庭治疗的过程,对我来说好像是顺理成章、没有任何纠结的。

自己家庭的改变

就如上文所说,在学习家庭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结构式家庭治疗中的一些概念,包括家庭系统、三角关系、家庭界线等概念的学习,都让我对我的家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发展出了新的互动模式,当我看到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自助的时候,我更加有信心可以使用它帮到别人,也让我在助人的路上更加坚定和安心。

对结构式治疗理念的认同

结构式家庭治疗认为,家庭问题或个体症状的根源在于家庭结构的功能不良,而家庭组织的功能失调是维持问题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在结构式的家庭治疗看来,个体的问题并不是问题,维持个体问题的家庭结构才是问题。

举个例子来讲,对于一个无法上学的青少年,如果从个体咨询的角度来看,会关注这个青少年自身的原因,比如对学习缺少认同感、成就感、人际关系比较差等,而从结构式的家庭治疗,我们会把个体放到家庭的结构中看,看到他出现厌学问题背后的家庭结构,以及问题出现后的家庭的变化,比如有的家庭父母有严重的争吵,青少年想要拯救家庭,卷入了三角关系中,通过表现厌学的症状来转移父母的关注,这样父母就不会再去关心他们的关系问题,这个家庭就暂时得到了“拯救”;比如有的家庭的教养方式非常权威,孩子的声音没有被听到、需求没有被满足,那么他就会通过表现不去上学的症状获得父母的关注,去和父母争夺权力。

如果是上述情况,假设我们只从个体的层面来进行干预,当孩子回到家庭中,维持问题的模式没有改变,他的问题可能还会再次出现,而结构式家庭治疗会把孩子放入系统中去考虑,这样治疗效果的维持会更加长久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特点

结构式家庭治疗很大的特点是它更加关注当下的互动,咨询师会主动加入家庭,扰动家庭的原有的互动模式,挑战家庭之前的理解,让家庭在现场就开始动起来。我在实践中也深有体会。

NO.1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互动性

在咨询的现场,一般我们会邀请主要的家庭成员来到现场,且在不同的咨询阶段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对于家庭来讲,有许多矛盾、秘密是无法在家庭中表达的,在生活中,担心伤害到对方,我们总用“善意的谎言”,或者保持沉默。

而在家庭治疗的现场,提供一个安全的、可控的、保密的环境,家庭可以去谈之前无法在现实中谈到的事情,以及每个成员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这些完全真实的想法有时候会引发更加激烈的冲突,甚至有些家庭成员听到之后会感觉到自己很受伤、受挫,这样的真相是很有冲击性的,但也会带来更大的改变动力,家庭改变的主动性也会增加

这种真实的互动除了带来冲击,也会有触动。在一些真实的、深层的感受被表达,比如担心自己不被爱、没有被关心的委屈、对于被爱的期待、对于孩子真实的夸赞。

在咨询中我会经常听到“这件事情ta从来没有告诉过我”“ta从来没有这么关心过我”“这是ta第一次这样夸我”,也有的家庭会在现场通过肢体的方式表达,比如拥抱、坐的位置更近、用手抚摸后背等行为。

这样直接的、真诚的表达会让家庭成员彼此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作为咨询师的角色,我也经常会被家庭成员真挚的爱所打动,我想这也是家庭治疗的魅力所在。

NO.2 结构式家庭咨询师的主动性

相比其他的家庭治疗流派,结构式家庭咨询师会更加主动的加入家庭,并对家庭的互动模式扰动,让家庭改变他们原有的对问题的看法,改变家庭的结构。

在我的咨询现场,我也会有一些现场对于咨询互动的挑战,比如面对一个卷入夫妻关系的孩子,我会使用空间界线设置的方法,在谈论夫妻关系的时候,邀请孩子坐在我的旁边(这也是从我的导师方晓义教授的课程中学到的方式),面对激烈的冲突,我会邀请家庭先暂停,使用深呼吸的方式先调整当下的情绪,面对总是同时说话的家庭,我会制定规则,每次只能有一位家庭成员发言,当然,这些干预都是建立在咨询假设、对来访家庭的理解之上,同时也会去不断判断干预是否有效,进而验证自己的假设。

在我个人的实践经验中,使用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家庭改变速度比较快,一般10次左右就能看到较为明显的效果。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是家庭通过真实的互动看到了自己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家庭的改变意愿增加,第二是咨询师所做的拓展家庭对于问题理解的工作比较夯实,家庭意识到了如果他们不改变,孩子的问题会一直存在,他们的动力会进一步增加。


04
家庭咨询师的成长之路

培训及课程

研究生期间,我学习了方晓义教授的《家庭治疗》、蔺秀云教授的《家庭治疗理论》等课程,并且读了一些和家庭治疗相关的书籍如《大师的手艺与绝活》、《家庭治疗》、《婚姻治疗的九个步骤》、《亲爱的,我们别吵了》等,对于家庭治疗的理论、理念有了基本的了解。

近期,我参加整合式家庭治疗(MFT)的培训,从多个视角,系统地学习家庭治疗有关的知识,且同时可以用在我的实践过程中。

实习

让我能够成为家庭咨询师,也非常感谢我所在的咨询机构“家姻心理”提供实习的平台,在研一开始,我在家姻心理担任预约员,与来访直接接触,收集来访家庭的信息,并进行初始的评估,在此过程积累了评估家庭、评估危机的能力,也锻炼了我和家庭建立关系的能力。

实习之后,家姻心理提供跟诊的机会,即专家咨询师在做咨询,我作为跟诊员进行现场的观摩,能够看到专业的咨询师如何与家庭建立关系、如何改变家庭的互动方式等,每次观摩之后都会绝对的血赚一个亿。

经历了实习阶段,我正式成为了家庭咨询师,一开始是和一位同学进行联合咨询,即两个咨询师共同面对一个家庭。作为新手咨询师,面对家庭的时候会有焦虑、胆怯,对于家庭的理解也无法非常深入,而我的伙伴可以在我需要的时候提供直接的支持,也可以在咨询结束后提供更多的对家庭的理解以及一些新的干预思路。

督导

想要在新手阶段让自己平稳成长,持续接受督导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开始做咨询师之后,我接受每周一次的个体督导,以及每两周一次的团体督导。我的督导师徐洁老师在家庭治疗方面非常有经验,我们每次督导的时候都会有至少一半的时间讨论我的家庭个案。

在督导过程中,能够让我明白我当下处于哪个咨询阶段,对于这个家庭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当我遇到许多挑战,如青少年在咨询中不说话、家庭在咨询中激烈的争吵、有家庭成员不愿意来到现场等比较棘手的情况,我的督导师也会给与直接的指导,告诉我这样的情况咨询师可以怎么做,对于我的技术提升也帮助非常大。

同时,督导其实也是反思的过程,家庭治疗非常强调中立性、拓展对个体问题的建构,通过个案的讨论督导师也会直接反馈我当下的中立性如何,当下是否到了行动、改变的阶段,让我对自己的状态也有很多觉察。

除了个体督导外,家姻心理也提供两周一次的团体督导,督导师是方晓义教授。每一次的团体督导都会有一位咨询师汇报个案,其他同学提问,最后督导师也会回答督导问题、提供对个案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在听个案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到许多咨询师做的好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头脑风暴的时候,会发现可以从很多角度收集家庭的信息、理解家庭,最重要的是,方老师总能够对于家庭提供更加系统的个案概念化。

在团体督导的过程中,一直被强调的咨询师的中立性、个案概念化和咨询目标以及咨询过程是否是相符合的、拓展家庭对于问题的建构、个案概念化的系统性等,在我做咨询的过程中,也会去反复地提醒自己这些方面。


05
实践中遇到的挑战

有句话叫做“清官难断家务事”,即使是古代的官员,面对复杂的家庭情况,也会觉得很棘手,作为家庭咨询师,我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这也是许多家庭咨询师会遇到的情况。

青少年的阻抗

在家庭咨询中,青少年不愿意配合、不讲话、或者挑战咨询师,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可能是由于青少年是父母强制带过来的,他会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不需要做咨询,或者认为咨询师和家长是一伙的,想要通过咨询改变自己,所以他们会表现出主动或者被动的抗拒。这时候就要求咨询师要有良好的觉察,判断青少年表现出阻抗的原因,并且有较好的建立关系的能力

激烈的家庭冲突

大家一定都经历或看到过家庭冲突的情景,大家都情绪激动、相互攻击,处于这个场景之下的人通常能够感受到很强烈的情绪冲击,而且可能出现许多人同时说话、声音非常大、无法打断的情景,而这是家庭咨询师经常需要面对的情景,要求家庭咨询师能够承受这种情绪场,同时做出适当的反应

一些对价值观的挑战

我们总说咨询要求咨询师的价值中立,即放下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从来访的角度去理解、共情,但也会经常遇到挑战,比如做夫妻咨询的咨询师经常会遇到一个主题即某一方出轨,来到咨询室,这时候要求咨询师要放下自己的价值观,不去判断出轨是否是不道德的、错误的,而是从夫妻的互动出发,聚焦他们每个人的感受、深层需要

某位家庭成员不愿意来到现场

理想的家庭治疗情况,是咨询师可以邀请需要来的家庭成员都来参加,但由于一些原因,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某些家庭成员是无法来到现场的,可能是客观的现实原因比如父母离异、一方父母生病或去世,只有一方父母能来,或者有的成员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参加,也不认同心理咨询,还有就是日常情况就是某一方缺位,在咨询室表现出了家庭模式。

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咨询师首先要有系统观,相信家庭是一个系统,对来到咨询室的人做工作就能改变整个家庭,其次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灵活的随着来到现场的成员调整自己的咨询方式和方向

咨询的中立性

做结构式家庭治疗,要求咨询师保持中立,既要共情、理解每一个人,也需要站在中间,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出现了非中立性,其他的成员会感受到不被咨询师重视、喜欢,同时他们的资源也会无法发挥。

比如作为年轻的咨询师,我们比较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站在孩子的一边指责父母,而这样子一方面完全否定了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父母会感觉到更加无助、无力,想要达成配合,希望父母改变就变得更加困难。家庭咨询师需要时刻觉察自己的中立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家庭


总结

家庭咨询师可能是世界上见到家庭争吵、冲突最多的职业之一,但也是发现家庭资源,感受真诚的爱、陪伴的职业,随着每一次改变的见证,都会感觉到生命和情感的真实和鲜活


参考文献

陈大球, 罗海东, 陈大强, 刘向来, 俞爱军, & 唐彩霞等. (2015). 86例焦虑障碍青少年家庭三角关系特征研究. 四川精神卫生, 28(2), 4.
安民兵. (2006). 结构家庭治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3), 14-15.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候贤睿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郭雨馨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胡惠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1级学硕

荐序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不容或缺。这个父亲节,来看看爸爸对孩子们成长有哪些重要的影响,爸爸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父亲角色的力量吧~


To My Father.
从那以后,
我总是做这个鬼脸
来讨父亲欢心,
总是设法让父亲
回过头看看我,
希望父亲喜欢我……

这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主角松子的内心独白。童年时期被父亲忽略的松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弥补童年缺失的父爱。

传统社会中普遍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现代社会中,女性日益走向工作岗位,家庭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王雨磊, 2020)。由此,相较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的父亲角色和定位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承担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这一责任外,父亲还需要参与到孩子教养的过程中(袁晓鸽, 2019)。此时,父子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更加不容小视。那么,爸爸究竟能为孩子的发展带来什么呢?为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要怎样维持良好的父子关系呢?


01
有力量的爸爸:
爸爸的力量作用在孩子哪些方面?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的发展往往发生在社会情境中,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家庭。因此,孩子早期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日常的家庭互动情境,比如喂饭、阅读和游戏活动等(Pancsofar, 2020)。在这些活动中,照料者对孩子的引导、与孩子的互动、所提供的言语刺激等在孩子语言发展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有所差异。比如:父亲更少使用支持性语言、消极性语言和问题式语言,更多使用通知和命令型语言;父亲的用词量也要少于母亲(Pancsofar, 2020; Pancsofar & Vernon-Feagans, 2006)。

一般来说,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母亲通常会说更多的话,因此与父亲相比,母亲似乎会对孩子语言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但是,一些研究却发现,父亲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母亲的影响

在Pancsofar和Vernon-Feagans (2006)的研究中,父亲在孩子两岁时的言语输出量、词汇使用的丰富性能预测孩子三岁时的表达性语言能力,但是母亲言语输出量和词汇使用的影响却不明显。Baker和Vernon-Feagans (2015)的研究也发现,绘本活动中父亲的平均句长能预测孩子上幼儿园时的词汇量,但是母亲平均句长却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除了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外,父亲还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数学学习表现方面。

父亲教养参与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在物质和社会性方面(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和质量)的投入,而学业参与就是社会性参与方面的重要内容。以往有研究者认为家长学业参与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家庭-基础参与(比如和孩子谈论学校、家庭作业等)、学校-基础参与(比如参加家长会或学校组织的家长志愿活动)和学业社会化(比如父母之间交流对孩子教育的期望)(Miller et al., 2020)。

Miller等 (2020)的研究发现,父亲学业参与的水平能影响孩子的数学表现,并且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父亲教养参与对孩子学业表现的益处更为明显。此外,研究者Baker和Vernon-Feagans (2015)也发现绘本活动中父亲的平均句长能预测孩子上幼儿园时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IMG_7618.JPG


促进社会适应的发展

Leidy等(2013)在总结许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父子关系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依恋和父子互动。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在与照料者的关系中寻求安全感,与照料者互动的经历会影响儿童未来的生活功能。在与照料者的关系中,如果儿童学会信任照料者并获得安全感,那么儿童就能以这种安全感为基础探索外界环境,并且还能发展出自己值得被爱和被尊重的心理表征,这是儿童将来与其他人形成爱和互惠关系的基础(Hennigar et al., 2020)。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照料者,父亲、母亲与孩子形成的依恋系统有所不同。母亲的照料敏感性是母子依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扮演压力调节者的角色,在孩子痛苦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游戏敏感性则是父子依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扮演的富有挑战性却又能让人安心的伙伴角色,在孩子准备探索外界环境时提供安全感(Grossmann et al., 2002; Leidy et al., 2013),促进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即在陌生情境中也不会过度焦虑,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

高水平的安全型父子依恋可能会通过促进儿童的社会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儿童的同伴依恋水平(Coleman, 2003)。AL-YAGON等(2016)发现,父子依恋与孩子的孤独感、学校归属感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父子互动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习一些社交技能,这些社交技能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Leidy et al., 2013)。

Webster等(2013)的研究发现,孩子54个月大时的父子互动质量能显著预测孩子三年级时的合作、主见、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这些技能都能有效促进孩子与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建立更高质量的关系。

此外,在与父亲互动时,孩子也会习得父亲参与互动的模式,这些模式也会在将来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比如,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亲与孩子玩耍的频率和质量越高、对孩子具备耐心和理解的程度越深,孩子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就会越少展露攻击性行为(Leidy et al., 2013)。

IMG_7619.PNG


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父亲不仅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方面作用显著,还能促进儿童诸多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比如自尊和心理韧性。

自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高自尊的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低自尊的个体往往倾向于自我否定、自我排斥等(Wang et al., 2021)。父子凝聚力指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具体表现为父子系统中的积极互动,是父子关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父亲在陪伴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在给孩子充分安全感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指导,鼓励孩子尝试、探索,这些都是父子凝聚力的表现,拥有高水平的父子凝聚力的孩子,更有可能感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发展出积极的自我图式,从而发展出高水平的自尊(Wang et al., 2021)。

心理韧性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等具体因子。心理韧性水平高的个体在遭遇挫折等不利事件后、或处于消极环境之中时,仍然能适应良好,甚至取得更为积极的发展(赵永婧等, 2014)。

赵永婧等(2014)研究发现,父子依恋安全程度与孩子的心理韧性关系密切。具体来说,亲近父亲、信赖父亲能分别预测孩子的坚韧和自强。在面临挫折时,亲近父亲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支持,孩子就能表现得更加镇定,坚韧水平会更高;在遇到机遇、挑战时,良好的父子依恋能给孩子提供探索外界的安全感,对父亲的信赖也能让孩子拥有迎接挑战的勇气,面对挑战也会更加好奇和投入,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拥有更高的自强水平。

IMG_7620.JPG


02
怎样才能发挥爸爸的力量?

父亲在孩子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力量,爸爸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建立更为积极的父子关系,以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呢?

IMG_7621.JPG


提高教养参与的水平

在平时,父亲也应该参与到日常照顾孩子的事情中(Miller et al., 2020),比如给孩子喂饭、陪孩子读绘本等,并在这些活动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父亲可以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用词的丰富性等(Baker & Vernon-Feagans, 2015);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父亲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业生活中,比如去开家长会、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与孩子讨论在学校碰到的烦恼、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等(Miller et al., 2020)。


树立良好的榜样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在日常互动中,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因此,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亲应该向孩子展示积极的形象,给孩子构建积极的与人交往的模板(Leidy et al., 2013)。具体来说,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父亲应该慎用惩罚、避免过度控制孩子,转而采用更为温和的方式和态度教育孩子;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应该耐心地与孩子交流、注意措辞,避免孩子习得消极的语言表达。


在游戏中增进良好的父子关系

游戏是父子之间的重要活动,也是发展安全型父子依恋的重要途径(Grossmann et al., 2002)。父亲可以尽可能地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并保证游戏的质量。在父子游戏的过程中,父亲既要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又要注意适时将游戏主导权教给孩子;父亲还应该对孩子参与游戏的情绪、行为保持敏感,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反馈、把握游戏的进程;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基础上,父亲应该鼓励孩子多做尝试,多探索游戏中未知的部分。


看完推文,
别忘了去和爸爸道一声
父亲节快乐喔!


参考文献

AL-YAGON, M., KOPELMAN-RUBIN, D., BRUNSTEIN KLOMEK, A., & MIKULINCER, M. (2016). Four-model approach to adolescent–par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s' loneliness, school belonging, and teacher appraisal.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1), 141-158.
https://doi.org/10.1111/pere.12116

Baker, C. E., & Vernon-Feagans, T. F. L. P. I. L. (2015). Fathers' language input during shared book activities: Links to children's kindergarten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6, 53-59.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14.11.009

Coleman, P. K. (2003). Perception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ocial self-efficac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childhood.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2(4), 351-368.
https://doi.org/10.1002/icd.316

Grossmann, K., Grossmann, K. E., Fremmer-Bombik, E., Kindler, H., Scheuerer-Englisch, H., Zimmermann, & Peter. (2002). The uniqueness of the child–fathe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Fathers’ sensitive and challenging play as a pivotal variable in a 1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11(3), 301-337.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111/1467-9507.00202

Hennigar, A., Cabrera, N. J., & Chen, Y. (2020). The role of father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H. E. Fitzgerald, K. von Klitzing, N. J. Cabrera, J. Scarano de Mendonça, & T. Skjøthaug (Eds.), Handbook of 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Prenatal to preschool (pp. 339-355).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Leidy, M. S., Schofield, T. J., & Parke, R. D. (2013). Fathers’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N. J. Canbrera & C. S. Tamis-LeMonda (Eds.), Handbook of father involv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pp. 158-174). Routledge.

Miller, D. P., Thomas, M. M. C., Waller, M. R., Nepomnyaschy, L., & Emory, A. D. (2020). Father involvement and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ld academic outcom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2(2), 515-533.
https://doi.org/10.1111/jomf.12666

Pancsofar, N. (2020). Father's language input and early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H. E. Fitzgerald, K. von Klitzing, N. J. Cabrera, J. Scarano de Mendonça, & T. Skjøthaug (Eds.), Handbook of 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Prenatal to preschool (pp. 393-409).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Pancsofar, N., & Vernon-Feagans, L. (2006). Mother and father language input to young children: Contributions to later languag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6), 571-587.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06.08.003

Wang, Y., Huebner, E. S., & Tian, L. (2021). Parent-child cohesion, self-estee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73, 101467.
https://doi.org/10.1016/j.learninstruc.2021.101467

Webster, L. L., Low, J., Siller, C., & Hackett, R. K. (2013). Understan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a father's warmth on his child's social skills. Fathering, 11(1), 90.
https://doi.org/10.3149/fth.1101.90

王雨磊. (2020). 父职的脱嵌与再嵌:现代社会中的抚育关系与家庭伦理. 中国青年研究(03), 63-70.

袁晓鸽. (2019).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

赵永婧, 范红霞, & 刘丽. (2014). 亲子依恋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07), 59-64.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胡惠南
编辑 | 韩思思
排版 | 王婉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介绍
李忻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想做一个温暖的人

孩子的优点能不能夸,夸了会不会让他们骄傲?

孩子的缺点经不经训,训了会不会让他们自卑?

孩子天性中的优缺点到底应当怎样告诉他们呢?

……

这一话题从未退出过舆论的巅峰。


01
家长的眼睛,孩子的镜子

人们需要照镜子知道自己的外貌;同样地,人们也需要一面镜子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也许你没有想到,你的眼睛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通过你对他们的反馈,推测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是美的还是丑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勤劳的还是懒惰的……

家长对孩子的反馈,对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认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孩子可以通过你的言语了解到自己是否是值得被爱的,从而影响到自尊水平与面对人生未知挑战的信心[2]。

IMG_7606.PNG


02
不要做一面有缺陷的镜子

你对孩子积极的反馈,会成为他们努力与坚持的动力,给他们的一生都带来好影响。

“我一点儿都不担心你,起码你知道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

“你做事情这么细致,将来肯定可以在你的工作中发挥出色。”

这些话语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力量,肯定自己的长处与价值。

IMG_7607.JPG

但是有的家长担心赞美孩子的优点会让他们自大,而“修剪枝丫”才会帮助他们进步与成长。

当然,这种想法有合理之处。但如果一味批评纠错,那这面镜子就成了专门放大孩子瑕疵与不足的哈哈镜。

孩子们从这面镜子里看到的是不好的自己、不够优秀的自己、不值得被爱的自己。久而久之,经常使用这面镜子的孩子便失去了接纳自己的勇气。

不要吝惜你对孩子的赞美,不要对孩子动“刀子嘴”,但是,如果孩子做事急躁莽撞或者像“老驴拉磨”,难道不能帮助他们改正吗?

当然不是,孩子天性中的缺点,家长一定要提醒并引导改正。但是如何说孩子才听得进去,如何管孩子才愿意去改,这是需要关注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对于不同天性的孩子的优缺点,家长到底该怎么夸,怎么管。


03
怎么告诉孩子“你很优秀”?

我们倡导按照天性养育孩子,因为孩子的天性自带闪光点。比如,D型孩子果断坚决能力强,I型孩子热情活泼人缘好,S型孩子随和可靠善合作,C型孩子擅长分析有条理。

作为家长,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并反馈孩子的闪光点,这是成功夸赞孩子的第一步。下表列出了四种孩子天性中的优点供家长们参考。

IMG_7609.PNG

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描述性赞扬”[3]。这是一种让孩子觉得有人爱自己、自己是有能力的并且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觉良好的表扬方式。

描述性赞扬不只是一句简单的“你真棒”,它包含三个步骤

(1)将你看到的一切描述出来:“宝贝,我看见你努力保持你房间的整洁!”这一步帮助你的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

IMG_7610.PNG

(2)尽可能将你的感受描述出来:“当我进你的房间的时候,我感觉很愉快。”“你这样做是对我极大的帮助。谢谢宝贝!”这一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好处与快乐。

(3)最后用一两个词概括优点:“我看到了你身上的责任感。”(可以结合上表进行表扬)

举个例子

当I型(交往型)孩子站出来保护小伙伴的时候,家长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今天看见当别的孩子嘲笑明明的时候,你站在他那一边。我感觉很欣慰,我看到了你的勇敢,还有对朋友的真诚。”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描述性赞扬时,你需要关注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即他的行为所表现出的天性,而不仅仅是他做了什么。

如果一个孩子只因为自己做了什么才受到表扬,那么他可能会过度重视他人的评价,去做取悦他人的事情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真正肯定自己骨子里的优点。

所以,在孩子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后,不要只用一句简单的“干得好”,需要你真诚地感受孩子值得鼓励与表扬的特质与个性,去真诚地赞美他们,表达对他们的爱。

IMG_7611.JPG

最后要注意,要做一面质量上乘的镜子,一定遵循准确真实的原则。不切实际的表扬,容易让孩子产生夸大的、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自大自满。

IMG_7612.JPG


04
怎样反馈以帮助孩子改正天性中的弱点?

“你做事就是拖拉,所有事情都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你怎么老是犹犹豫豫的,就不能果断一点吗?”

这些话像冰冷的雨,一点一滴浇灭孩子的动力、信心,甚至是希望。

IMG_7613.PNG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父母都不喜欢我,谁又会喜欢我呢?”

“我这些都做不好,我没什么能做好了吧。”

IMG_7614.PNG

我们都不希望孩子因为家长的批评而自我否定,否定内在的美好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品质。所以,我们在指出孩子的不足时应当多加注意,这里是一些建议:

(1)教导孩子把不足看作是优点走向极端的产物。让孩子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的联系,提防优点走向极端或发挥不当。下面列举了四种类型孩子天性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供参考。

IMG_7615.PNG

表格来源于书《按照天性养育孩子》
查尔斯 F.博伊德等/著 易进 方晓义/译

(2)在指出不足时肯定孩子的优点。要向孩子说明:当一个人的优点发挥过头时,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或者给自己带来麻烦。

(3)在孩子冷静下来的时候与孩子交流。否则孩子可能听不进去,并且产生逆反情绪。

IMG_7616.PNG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面对妈妈童文洁的否定与质疑,心大的方一凡也产生了逆反情绪

(4)当孩子做出了突破自己不足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运用描述性赞扬进行鼓励!

举个例子

当D型孩子由于竞争心过强而引发冲突时,家长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看到你为了获胜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妈妈想告诉你,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可能攻击性太强,甚至伤害到别人。”

而当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笔记借给别人看的时候,家长要进行及时鼓励:

“宝贝,你愿意放下自己的竞争心,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笔记,我很高兴,你是一个愿意与别人合作共赢的人。”

总结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很多时候,家长们不是故意不好好说话、故意打压孩子,而是在无形中继承了自己父母和自己的沟通方式,或是不知道自己这样说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

意识到问题是改变的必要条件。所以家长朋友们,请学会以一种温和有力的方式反馈孩子天性的优点与不足,做孩子清晰真实而又温暖的镜子吧!

IMG_7617.JPG
图源电视剧《请回答1988》


参考文献:
[1]朱海英. 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张豹,张澜,李星颖,王建成.父母评价模式与子女成就动机及情感的路径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35):9-13.
[3] Charles F.B., 易进, 方晓义. 按照天性养育孩子:灵活而有效的教子艺术(美国家庭教育丛书)[M]. 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8.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李忻奕
编 辑:申净旖
美 编:罗 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