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有话说

《晏子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它的核心意思是,同样的种子,因为生长环境不同,所结的果实也会不一样。

实际上,人的成长也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本期推文将与大家一起讨论童年不良的成长环境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冲出逆境》,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安东尼还未出生就丧父,出生后被入狱的亲生母亲遗弃,童年时又被养父母和无血缘的姐姐虐待……如此多的重创让安东尼的性格变得孤僻扭曲,成年后的他不仅个性残暴且没有同情心,还对女性充满仇恨。

童年的不良成长环境是安东尼长大后个性残暴的诱发因素之一。这与生命史理论的观点类似。生命史理论指出,童年早期不同的成长环境会引发人们不同的适应性反应,即所谓的“生命史策略”:童年成长环境恶劣且动荡的人倾向于采取快策略,而童年成长环境优越且稳定的人倾向于采取慢策略

IMG_8390.JPG

采取不同策略的人在某些人格特质和行为倾向上会存在差异。例如,慢策略者更关注长远利益,更能延迟满足,因而也更加合作;快策略者则更关注当前利益,因而也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此外,有关童年成长环境对后续行为影响的研究发现,童年生活极度贫困的人更可能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后出现酒精与药物依赖,攻击与犯罪行为等。

那么,童年成长于不良环境的人是否也倾向于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呢其中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


依据生命史理论及相关研究结果,我们推测,童年不良环境会通过抑制个体形成诚实-谦逊人格和对他人的信任,进而可能降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为了验证这一研究假设,我们对2975名青少年进行了一项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报告于2019年9月在线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测量了童年不良环境的三个方面(童年不可预测性、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和童年亲子关系),以及青少年的诚实-谦逊性、特质信任和亲社会行为。

结果发现,童年生活环境越不稳定,亲子关系越疏远,青少年的诚实-谦逊性、特质信任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就越低;童年生活越贫困,青少年的特质信任和亲社会行为水平也越低。此外,童年不良环境(童年生活环境不稳定、生活贫困、亲子关系疏远)之所以会抑制亲社会行为,是因为它降低了青少年的诚实-谦逊性和特质信任水平(见图1)。

IMG_8391.JPG

图1 童年不良环境通过降低诚实-谦逊性和特质信任进而减少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图1a和图1b中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指标分别为自我报告的亲社会行为和独裁者博弈任务中分配给三位同伴的平均资源数量

我们的研究结果启示大家,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换言之,父母为孩子创造安全稳定、资源充足的成长环境,并与之建立温暖亲密的关系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诚实-谦逊人格,提高孩子对他人的信任,从而促进他们成长为乐于助人的好青年。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的研究仅从群体层面上揭示了童年成长环境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人早年成长环境恶劣而断定他一定会成为不诚实、不信任他人或亲社会行为更少的人

另外,尽管童年不良的成长环境可能不利于亲社会品行的养成,但这样的环境也可能会促进其他积极行为。比如,在面临不确定情境时,压力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在收集有效的社会信息、识别他人意图以及其他推理任务中表现得更好。

当然,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童年不良环境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像开始提到的安东尼一样,最终在心理治疗师和女友的帮助下摆脱儿时阴影,重新找到人生目标。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伍俊辉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后/特聘研究员,第二作者苑明亮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

Wu, J., Yuan, M., & Kou, Y*. (2020). Disadvantaged early-life experience negatively predicts prosocial behavior: The roles of Honesty-Humility and dispositional trust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2, 109608.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9.109608

推文作者:伍俊辉 苑明亮
插图:伍俊辉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上期推文谈到希望是弱势群体的力量之源,其实,希望是每个人的生命力量之源

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每个人都难免遭遇各种挫折,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恋爱不满意、工作不顺利等等。如果发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遇到这些困难,我们通常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导他们,但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很多人却会过分责难自己:“我真是没救了!这么重要的考试,却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为什么他(她)和我分手了?我这样的人不配获得真爱吧?”“别人都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而我呢?”

你有没有发现,友善的帮助和安慰能使朋友重拾生活的希望,而过分的苛责、怀疑、批评却会使我们陷入无望的怪圈?


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也被译为“自我怜悯”、“自我慈悲”、“自我同情”等,但我们认为“自我关怀”更能反映其内涵和功能,也更容易被大众理解)是一种健康积极的自我态度,指在面对压力、挫折、失败或自身缺点时,个体采用接纳、不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

自我关怀包括三个具体成分:

1.自我友善,指以理解和关爱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缺陷而不加以苛责,这种友善态度使个体在面对失败时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开放的心态;

2.普遍人性观,指将不完美视作人类的共性,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足和缺陷,都会遇到困难或失败,并非自己在独自承受苦难;

3.正念观,指用客观、平衡的观点看待当下的痛苦与失败,防止过度压抑、沉浸在负性情绪中,被缺点折磨。

以往大量研究发现,自我关怀能够有效提升幸福感,降低抑郁、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症状,促进心理健康。但是,自我关怀为什么能提升幸福感而减少消极情绪状态呢其中的机制究竟是什么

IMG_8385.JPG


亲社会实验室认为,自我关怀包含的上述三个成分不仅可使个体获得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而且还能促使个体采用积极的态度调节由挫折引发的不良情绪,进而使个体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缺点与不足。而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积极的情绪、对不足的接纳,正是使人不放弃努力的原因。

IMG_8386.JPG

于是,研究者对320名成人被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杂志上。


该项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自我关怀与个体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即自我关怀水平越高的个体,生活满意度也更高。而自我关怀之所以对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是因为自我关怀的积极态度提高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希望感,进而又提升了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这样的效应在不同性别和年龄被试中都存在(详见图1)。

可见,拥有自我关怀的积极态度、能够善待自己的个体,在面对挫折时更可能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而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长时间沉浸在负性情绪中。因此,他们更加坚持追求目标,对自己追求目标的能力和选择的途径也往往持有更强的信念,这种充盈的希望感提高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

IMG_8387.PNG

图1 自我关怀通过提升希望感增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自我关怀并不意味着自我放纵(Self-Indulgence)。友善对待自己并不等同于忽视、不承认自身的缺点,相反,自我关怀使个体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正视自身不足,进而调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研究发现,当让个体回忆过去的错误时(如违规行为),自我关怀使人们更愿意在相应的错误中承担责任,并更多地承诺未来不会再做出同样的行为。因此,自我关怀不仅能提升个体幸福感,也能激发积极、健康的行为

IMG_8388.JPG


既然自我关怀能提高我们的希望感和生活满意度,那么如何改善自我态度呢

其实并不难,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自我关怀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在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妨试着像关心好朋友那样,用充满善意和关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我们就可以慢慢学会善待自己了,当我们能善待自己时,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生活报之以歌。

IMG_8389.JPG


本研究第一作者杨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第二作者张梦圆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

Yang, Y., Zhang, M., & Kou, Y*. (2016). Self-compass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hop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8, 91-95.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6.03.086

推文作者:杨莹 张梦圆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作者介绍
荀梦钰

过去很多偶像剧里的男主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帅且自知、走路带风、家世显赫、能力突出,虽然不像白马王子般完美无瑕,并且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但他们身边总有数不尽的人排着队等待被青睐。

与此相对应的是,女主角却常常是“小白兔”类型,亲和力强、善良、能力普通甚至错误百出,但却又个性独特,常常让男主爱到不可自拔。

平平无奇的剧本只要有了“霸总”与“小白兔”这两种人设,便能魔法般让大家上头、等待磕糖。

IMG_8191.PNG
《流星花园》在2001年热播后,
霸道总裁走入了大家的视野
(图源网络,侵删)


霸道总裁与小白兔的组合到底哪里有问题

在这一类型的故事里,“男尊女卑” 的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被蒙上了漂亮的糖衣,体现为万变不离其宗的“男才女貌”、“英雄救美”的叙事逻辑。在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男主能都为女主提供援助,女主往往只需保持善良,但也不得不接受男主以“宠溺”之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霸道总裁的男主人设在偶像剧泛滥成灾,这种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观众对男性与女性的刻板印象:

似乎男性就必须是强大的、多金的、能力超群的;女性一定是弱小的、顺从的

类似的刻板印象往往让男性更有压力,同时又否认了女性的力量感,自然会让我们有被冒犯的感觉

正如所有行业一样,“一招鲜”不一定能“吃遍天”。随着霸总变本加厉、愈演愈烈,我们也有了机会看到下面这样的,并不讨喜的新时代霸总(高能预警)。

IMG_8192.GIF
电视剧《归还世界给你》
(图源网络,侵删)

与此同时,另一类型的剧本正逐渐斩获更多热度:姐弟恋。这类剧本可以粗略地看作男女角色对调,女性角色更为年长,职业上有更丰富的经验,而男性角色则更依赖女主、对女主关怀有加。

IMG_8193.PNG
(图源网络,侵删)

是观众的需要变了吗?从这两类剧的转变,我们不难发现权力与性别这两个主题。在年下恋的剧本中,女性的力量增强、男性成为照料者,传统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发生对调。女性逐渐从被凝视的对象,成为了那个更自主的观察者。


性别偏见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从五彩斑斓的偶像剧,说回到我们普通的日常生活。性别偏见,正如许多其他偏见一样,现在存在、在短暂的将来也必然会继续存在,它会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甚至,我们能否利用它去改善亲密关系

从偏见的评价性来看,性别偏见可以分为敌意偏见和善意偏见。

1、持有敌意偏见的人会认同“女权主义者正努力让女性拥有比男性更多的权力、更多的控制”这样的观点。持有这种偏见的男性会贬低女性的竞争力、打击女性想要获得独立与成功的信心。

2、持有善意偏见的人会认同“许多女性所拥有的纯洁品质是很少有男性拥有的”这样的观点。持有这种偏见的男性会将女性理想化为纯洁、需要被男性珍惜与保护的对象。女性若长期持有,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降低自己的认知表现、感到自己缺乏竞争力,从而维系了男性的支配地位。

从男性的角度来说,持有越多的敌意偏见,女性伴侣会在关系中体会到更多的困扰、更低的满意度、更低的承诺(Cross, & Overall, N. C., 2019)。

但在现实生活中,敌意偏见时常与善意偏见相伴相生。一个男性可能对伴侣充满了控制、贬低(敌意偏见),但也会让她感到被呵护与照顾(善意偏见),对于身处其中的女性来说,这种矛盾的情感往往是痛苦的来源,这也是兼具爱护与控制的“霸总”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对此无能为力

2021年,一项对219对加拿大情侣的研究显示(Lachance-Grzela et al., 2021),相比于男性持有的观点,女性自己对性别偏见的态度是更重要的。当女性持有敌意偏见时,自己的、以及伴侣的关系满意度均更低;当女性持有善意偏见时,则两者均更高。

女性若持有敌意偏见,更有可能利用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势去削弱伴侣在关系中的权力,因而伴侣会感到不舒服,女性自己所得到的回应也不尽如人意。

当女性持有善意偏见,即认为女性是需要被照顾与呵护时,有助于让伴侣感到亲密、有价值、温暖,自己和伴侣所感受到的关系都是更满意的。

不过,坚信此信念的代价是:社会层面的性别平等难以推进,女性个体也更难以拒绝传统的性别角色任务,例如家务、养育


这样的结果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当双方都认同性别平等,并能积极为彼此提供支持时,自己与伴侣对关系的体验都会更好

对于女性来说,能觉察到自己所持有的偏见对自己的行为、对伴侣感受的影响,并能够进行调整,似乎是比持有的偏见本身更为重要的,虽然两种偏见对于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的,但长期来看它们都各有弊端。

回归到一开头的问题,“霸总”在新时代成为夕阳职业后,该如何规划接下来的“生涯”呢?当你觉察到自己持有敌意偏见时,试着从积极的角度解读伴侣行为,而不是担心自己“地位下降”;当你持有善意偏见时,则可以相信并鼓励伴侣自己的力量,既让伴侣感到这是一段安全、可靠的关系,但又不会成为束缚她的枷锁。

这样一来,你不仅不需要为伴侣承包整个鱼塘(想想是不是有点轻松呢),同时,你还多了一个并肩作战的战友。

IMG_8194.PNG
电视剧《杉杉来了》
图源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Cross, & Overall, N. C. (2019). Women experience more serious relationship problems when male partners endorse hostile sexism.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9(5), 1022–1041. https://doi.org/10.1002/ejsp.2560

Lachance-Grzela, Liu, B., Charbonneau, A., & Bouchard, G. (2021). Ambivalent sexism and relationship adjustment among young adult couples: An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8(7), 2121–2140.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211005549

徐辉. (2017). 韩国偶像剧男性气质研究. 山东大学.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荀梦钰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杨婉婷

Coco有话说

大街上,有人开着豪车飞驰而过,有人顶着酷暑寒风蹒跚而行;有人珠光宝气,有人衣衫褴褛;有人“坐在宝马车里哭”,也有人“坐在自行车上笑”。

尽管大多数人都希望生活在平等的社会中,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据统计资料显示,世界上最富裕的1%的人占据了全球接近一半的财富总值,而最贫穷的64%的群体总共才占据全球2%的财富总值。

面对诸多不平等的现象,人们是怎么想的?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群体如何看待这些不平等现象,他们为何会持有这样的态度呢?


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全球很多国家当前面临的困境之一,中国也不例外,据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6以上。较大的贫富差距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间的差异更为凸显,竞争与焦虑的感受更为强烈,也让人们更难以信任他人和社会。

贫富差距的扩大可能会让一些人(尤其是低阶层者)体验到强烈的不公平感,甚至产生悲观、愤怒、厌世等消极情绪。

IMG_8187.JPG

图片来源 | Irish Times

在以往较长的时间里,研究者普遍认为,低社会阶层者如果相信社会是公平的,会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因为他们会想:既然社会是公平的,而我却处于社会底层,那一定是自己有问题。所以,这种认同会严重损伤低阶层者的自尊,使他们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情绪。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低社会阶层者其实并未觉得社会不公平。他们反而不会像高阶层者那样批评当前社会体制的诸多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为何很多低阶层者愿意合理化对自己不利的社会现状呢?这一现象引发了很多心理学家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亲社会实验室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系列研究,回应并推进了以往的理论观点,阶段性成果近期发表于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杂志上。

亲社会实验室认为,相信社会公平,在短期内并不会损害低阶层者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原因是,相信社会是公平的,可以给低阶层者带来“希望”,即只要你努力,就有可能实现阶层的跃升,改变自己暂时的不利地位。而这种积极的期望有利于提升低阶层者的幸福感

IMG_8188.JPG

“亲社会实验室”摄影作品


为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子研究。通过分析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成人和青少年样本,发现不管是高阶层者还是低阶层者,相信社会公平的人都感到更幸福。而且,社会公平感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低社会阶层的成年人群体中更为明显(图3)。

IMG_8189.PNG

图3 系统合理化对低社会阶层群体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大

然后,研究者又采用实验操纵的方法,进一步考察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与因果关系。通过回忆书写的实验范式,诱导一半被试认为社会是公平的,而使另一半被试觉察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结果发现,认为社会公平的被试会觉得自己有更大的可能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而这种积极的预期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幸福感(图4)。更重要的是,这一效应在社会阶层相对较低的被试群体中也依然成立。

IMG_8190.PNG

图4 系统合理化通过个体感知到的向上流动性促进生活满意度


鲁迅先生在评价易卜生的剧本《娜拉》时曾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亲社会实验室的这项研究揭示了同样的道理。对于低社会阶层者来说,认可社会是公平的,虽然看似与他们的处境矛盾,但对其却具有积极的适应性意义

很多时候,只有当人们相信社会是公平的,他们才会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回报,自己的梦想终将开花结果,日子也才能过得舒心、幸福。

但愿人们这样的梦想不是空想。


该研究第一作者李文岐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伍俊辉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后/特聘研究员。

原文链接:

Li, W., Wu, J., & Kou, Y*. (2019). System Justification Enhances Life Satisfaction of High-and Low-Status People in Chin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doi:10.1177/1948550619866182

推文作者:李文岐
插图:李文岐
摄影:寇彧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暑假已结束,孩子们要开始紧张的学习了。我们特邀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洪慧芳老师做客“亲社会实验室”,与家长朋友们一起聊聊“陪伴”和“手游”的话题。


Q:自从《热点评论 | 幸福的孩子是自主的——儿童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与幸福感》发布以来,我们后台就收到了一些家长的留言。

虽说要鼓励孩子自主,但开学了,如果孩子不自觉,我是不是还得没收孩子的手机?否则怎么能让孩子收心呢?

老师,孩子很喜欢聊微信,玩微信小程序的游戏,都玩了一个假期了。

同伴话题经常涉及手游,我孩子也总要求要玩手游,如何是好?

洪老师,新学期开始了,您认为家长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洪老师:首先,没收手机只是暂时强行断开了孩子和手机的联系,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亲子矛盾。其次,孩子喜欢聊微信或与同伴玩手游,都是不可避免的。

家长能做的是如何让孩子更理智与克制,也就是具有分辨能力和自主能力。所以,家长需要做些心理建设


Q: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家长应该做哪些心理建设呢?

洪老师:好的。最首要的当然是做好榜样,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通常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首先要尽量安排好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要一边限制孩子使用手机,一边自己却无限制地使用手机。

另外,研究发现,大多数青少年之所以会依赖与沉迷手游,是因为把其作为了应对压力的方式。而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抑制这种沉迷。青少年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其所报告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水平越低。所以,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通过优质陪伴为孩子打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预防孩子迷上手游

IMG_8183.JPG


Q:原来陪伴这么重要!家长怎么做才是优质陪伴呢?

洪老师:优质陪伴包含很多方面。我先说家长容易忽视的第一个建议,爱护并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让自己成为优质“玩伴”

无论是面对手机冲击,还是其他问题,家长都要与孩子站在同一阵营,让孩子感到家长是温暖可靠的。比如,平等地与孩子聊天,了解他的同伴群体在流行什么;了解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心平气和地教孩子分辨不同手机应用的优劣。

优质陪伴不仅指时空上有质量的相伴、心理上有力的守护,还包括放下“家长”包袱,保持一起成长的状态。比如,与他们一起探索好玩、有趣也有益的手机(或平板)应用,和孩子一起玩同款手游,融入孩子的世界。

IMG_8184.JPG


Q:这两点的确非常重要,但现在毕竟开学了,孩子时间有限,家长怎么帮助他们平衡手机使用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呢?

洪老师:这就涉及到优质陪伴的第二个建议,跟孩子约定手机的使用规则,让他们逐步学习自我管理

尽管让孩子接触手机隐含着危险,但让孩子学会合理使用它更为重要。因为,优质陪伴还意味着,帮孩子守护好自我边界,让他们懂得驾驭手机,而不是被手机驾驭

手机是移动网络时代的载体,人们的娱乐休闲、信息学习和社交都离不开手机使用,但过分使用又会妨碍孩子的课业学习。所以,家长可以跟孩子约定手机的使用时间和规则

比如,平日把手机作为学习的工具,用于查询信息,完成学校布置的网络作业(建议有条件的家庭为孩子配备一个用于学习的平板,只下载用于学习的app)。周末把手机作为娱乐休闲或者社交的工具,跟孩子协商使用的时间(一次30分钟左右)。

孩子使用时,家长可以随机监督,如果孩子未能遵守所定的规则,家长可以取消其一次周末的手机使用权。如果孩子多次未能遵守规则,则取消其一个月的手机使用权。如果孩子能够遵守规则,则可以逐步放手,允许他们自由制定使用手机的时间,以此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约定规则的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分享、渗透手机使用的感受,定下家庭公约。比如,把手机当成电脑,带来了高效却容易分心;把手机当游戏机或电视,带来了便捷却容易上瘾;把手机当感情纽带,缩短了沟通距离却容易依赖。所以,同手机保持适度距离可以成为手机使用的家庭公约,亲子相互提醒。比如,设立家庭“无手机日”。

IMG_8185.JPG

做好了这几点,孩子沉迷手游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但家长仍要保持对孩子的积极关注。这就要说到我的第三个建议: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偏好。优质陪伴的核心,是给孩子“需要”的陪伴

假设孩子喜欢玩单机手游或网络手游的升级,说明他喜欢挑战,让自己有成就感,家长可以引入一些桌面游戏、体育游戏、心理游戏,或直接带他们出去体验户外挑战任务;如果孩子喜欢玩网络手游的群聊或者聊微信,说明他们喜欢社交互动,家长可以跟他们分享交朋友的技巧,鼓励他们在班级里、活动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可以组织家庭聚会或旅游,为孩子创造认识伙伴的机会;如果孩子喜欢玩手游中的角色扮演,说明他们喜欢想象,希望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一些人物传记,也可以带他们出去旅游或看电影,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人生起伏。

优质陪伴的本质,就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因为精神一旦有了支柱,一切就不再难以跨越

IMG_8186.JPG

问题君:感谢洪老师的分享,希望家长朋友们通过尝试,不再为孩子的迷恋手游而头疼!

洪老师:不客气~


参考文献:

洪慧芳. (2017). 优质的陪伴, 更好的教育——面对手游,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5, 12–16, 20.

推文作者:洪慧芳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