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POINTS

"Quiet quitting" is a recent workplace phenomenon where employees are rejecting the idea of going “above and beyond” at work.

躺平,是近期兴起的一种职场现象,即员工们拒绝在工作中努力超出期望和要求。

Despite how it sounds, "quiet quitting" is better defined as setting healthy boundaries to establish work-life balance.

尽管听起来不积极,但躺平现象更确切的定义应该是:设定健康的界限,建立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The practice of "quiet quitting" overlaps with many common strategies used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躺平行为与很多常见的精神健康改善策略相重叠。

“Quiet quitting” is a workplace phenomenon that’s been sweeping through mainstream and social media after a recent TikTok video went viral.

在近期的一段 TikTok短视频爆红之后,“躺平”已经成为了横扫各大主流和社交媒体的职场现象。

But what is quiet quitting, and why could it be great for your mental health?

但什么是躺平呢?为什么它会对你的精神健康有益呢?

Contrary to how it sounds, quiet quitting doesn’t mean slacking off, sabotaging, or outright quitting your job. It means rejecting the idea you have to go “above and beyond” at work. It means coming in, doing the job you’re paid to do, then going home and living your life.

与其字面含义完全相反,躺平并不是偷懒,破坏或直接辞职回家躺着。它是指拒绝在工作中超出期望和要求。它是指:去上班,做与所拿薪水相匹配的工作内容,然后回家,经营自己的生活。

Despite employment “experts” warning people of the risks of quiet quitting (like being passed over for promotions or getting laid off first),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e source of this advice—employers and their spokespeople. In reality, quiet quitting could be just what the proverbial doctor ordered—for your mental health.

尽管求职专家们警告人们躺平文化的风险(比如在晋升时不被考虑,或者被解雇),但重要的是要记得这种建议的来源——雇主和他们的发声者们。实际上,躺平,完全会是医生为了你的精神健康而要求你做的事情。

Here are five reasons why:

以下是5个原因:


01
It’s a salve for burnout.
职业倦怠(感觉自己燃尽,心神俱疲)的良药

Burnout, also sometimes called moral injury, frequently results from doing work that doesn’t align with our values or when we feel hamstrung from making a meaningful impact. But the predominant script for decades has been, “Well that’s just how work is. You’re not supposed to enjoy it. That’s why it’s called work—not fun.”

职业倦怠,有时也被称为“道德创伤”,通常源于你的工作与你的价值观并不相符,或者当你为了做出点让人称道的成就而感到大伤元气。但数十年来主流观点一直是:工作就是这样。工作本来就不是让你享受的。所以它才会被称为职场,而不是游乐场。

So for generations, we’ve been told trying harder, sacrificing ou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and time with our family—will translate into a promotion or, at least, job security.

一代又一代,我们被告知:只有更加努力、牺牲自己的精神和生理健康,牺牲自己的家人陪伴时光,才会换来升职,或至少能保住工作。

But it doesn’t. Not anymore. Like the American Dream of having 2.5 kids and being able to afford a four-bedroom house with a white picket fence in a nice neighborhood on a single salary, it’s a relic of a bygone era.

但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已经不再如此。就像是曾经的“有两到三个孩子、一个人工作就能负担起优质社区里一栋有着白色尖桩篱笆的四室大房子”这一美国梦一般,它也已经只是过去时代的一个遗留产物而已。

Quiet quitting helps you strategically disengage from burnout, because it keeps you from over-extending yourself and sacrificing your well-being.

躺平能够帮你从长期策略而言摆脱职业倦怠,因为它可以让你避免过劳,避免牺牲你的身心健康。


02
It helps set healthy boundaries.
有助于设立健康的界限

Ultimately, quiet quitting just means setting healthy boundaries.The way we protect our priorities and create a work-life balance is to set healthy boundaries—to say, “Hey, this is where I draw the line. Here’s what’s acceptable and here’s what’s unacceptable if you want me on board.”

追根究底,躺平所指的是:设立健康界限。捍卫个人人生中重要事项,创建生活工作平衡,方法就是设立健康界限,是说“这就是我的界限。如果你想让我加入,那么这些是可接受的,这些是不可接受的。”

Setting healthy boundaries for a better work-life balance may mean the following:

为提升工作生活平衡而设立健康界限,可能意味着:

Not taking work home with you.
不把工作带回家。
Not checking work messages outside of work hours.
不在工作时间之外查看工作信息。
Not attending nonrequired work events (like bowling night).
不参加非必要出席的职场活动(比如夜晚一起去打保龄球等)
Not working more than the number of hours you were hired to work.
不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外加班。
Setting boundaries at work makes it easier to pursue side hustles or hobbies, spend more time with loved ones, and protect ou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在职场中设定界限,也让人更易于去追求副业或个人爱好,有更多时间陪自己所爱的人,并保护自己的精神和生理健康。


03
It builds a sense of control.
可以建立一种控制感

When you believe you have agency over your life, you have what’s called an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When you believe you can’t influence what happens to you—that outside forces and random chance are mostly responsible for how your life turns out—you have an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掌控自己人生时,你就拥有了一种所谓的“内部控制源”。当你认为你无法改变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主要是外界力量和偶发事件在控制你的人生,那么你就拥有“外部控制源”。

Focusing on things outside of your control increases stress, frustration, and feelings of helplessness. When you believe you have no control at work, and every day makes you feel like Bill Murray's character in Groundhog Day, it’s easy to develop a sense of powerlessness—a.k.a., an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聚焦于超出你控制范围之外的事情,会增加压力、挫败感和无助感。当你认为你并无法掌控自己的工作,每一天都让你感觉像是影片《土拨鼠之日》里的菲尔(Bill Murray饰)一般。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即,外部控制源。

Quiet quitting is a strategy to exert your power over what’s within your control by arriving on time, doing your job, then clocking out to go home and fill your life with meaningful connections and activities.

躺平,是一种策略,这一策略通过让你准时到公司、做分内之事、打卡下班回家、让自己的个人生活充满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与活动,让你能够将个人力量专注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事情。

Because the more you focus on what’s within your control, the more empowered you’ll feel and the stronger your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will be.

因为你越聚焦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事情,你就会感到越强大,你的内部控制源也就更强大。


04
It helps prioritize what matters.
有助于理清人生主次

Between the “Great Resignation,” losing loved ones to COVID-19, and uncertainty about the future brought on by world events over the past couple of years, many of us have shifted our priorities.

从大辞职潮(自2021年春季起,随着疫苗缓解了新冠疫情严重程度,用工需求增加,失业率降低,美国辞职人数明显增加),到因疫情失去所爱之人,再到过去数年中全球各地事件所带来的未来不确定性,我们很多人的人生重心都发生了转移。

We’ve had to take a hard look at what matters, what doesn’t, and what we want out of life.

我们需要仔细盘点一下哪些才是重要的,哪些不是,哪些是我们想要驱逐出自己人生的。

Consider the Stoic concept of memento mori—Latin for “remember you will die.” It’s not meant to be depressing. It’s meant to remind us to use our mortality as a motivator to live fully. But you can take it a step further to mean “remember it will end.”

想一下斯多葛派的一个概念:Memento mori,这一拉丁短语的意思是“记得你会死去。”这句话本意并非让人丧失斗志,而是要提醒我们让我们将寿命的有限性作为将人生过到圆满极致的动力。但你也可以更进一步将其理解为:“记得它终将结束。”

Your kids won’t be kids forever—they’ll grow up and move away to start their own lives. One day, you won’t be able to visit you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because they’ll be gone. Or think about the things you daydream about like writing that book, learning a language, or traveling abroad.

你的孩子不会永远是孩子,他们会长大,离开你,开始他们自己的生活。一天,你也无法再去看你的父母或祖父母,因为他们将会逝去。或者想一下你经常幻想的要写的那本书,要学的一门语言,或出国旅游。

You still have time today. But one day, you won’t. Quiet quitting can help you make more time for what matters now while you still have time to enjoy it.

你今天还有时间,但有一天,将不会再有机会。躺平,可以为你留出时间,让你能够在依旧有时间的时候去珍视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05
It signals a change in the zeitgeist.
它标志着时代精神的改变

Quiet quitting is currently talked about as a Gen Z–focused trend, but I argue that that's just the latest example of older generations infantilizing younger ones, which undermines the real issue—being overworked, underpaid, and underappreciated.

躺平目前被视为只是一种Z代人群文化,但我认为这只不过是老一辈人群“婴儿化”(把别人当不懂事的孩子看待)年轻人群的又一个例子而已,这种看法遮蔽了真正的问题:过度工作、未给予足够薪资、未给与足够赏识。

According to a recent Bankrate survey, 55 percent of Americans felt underpaid, and 51 percent reported being likely to seek a new job within the next 12 months. Millennials and Gen Z grew up watching as older generations sacrificed everything to have job security and move up the corporate ladder. But all they got was a pizza party and a 3 percent raise.

Bankrate的一项调查显示,55%的美国人感觉到自己的薪资低于自己的工作价值,51%的人报告说他们可能会在接下来12个月内寻找新工作。千禧一代和z代人群在长大过程中一直目睹老一辈人牺牲一切来换取工作稳定性和在职场中的晋升机会。但他们最后得到的只有一场披萨派对和3%的涨薪。

Quiet quitting represents a paradigm shift—that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work. It’s about being unwilling to sacrifice 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for a job that doesn’t define you, doesn’t enrich you, and is ultimately insignificant relative to what truly matters in life—living.

躺平,代表着一种范式的改变——即,生活不仅仅只有工作。它宣扬的是,不再愿意去牺牲一切自己所在意的,只为换取不能定义自己、不能丰富自己、归根结底对人生本质意义——精彩生活——微不足道的一份工作。


Wrap Up/总结

If you love your job or see yourself doing it with energy and passion until your dying (or at least retirement) day, then by all means—give it your all.

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觉得自己能够充满热忱激情地投身其中直至死亡(或至少退休)那一天,那么,尽情投身其中。

If, however, your job is a stepping stone or purely a way to earn enough money to pay the bills, and you’re unwilling to sacrifice your well-being for it—quiet quitting is a solid adaptive coping strategy to set healthy boundaries.

但,如果你的工作只是一个跳板,或者只是为了糊口,而且你不愿意为其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躺平就是设立健康界限的一个可靠有效的良性适应应对策略。

It’s not entitlement. It’s not laziness. It’s setting healthy boundaries and doing the job you’re paid to do, then spending the rest of your time living your life.

这不是特权感,不是懒惰,而是设定健康界限,做与自己薪资相匹配的分内工作,然后将剩余时间用于过自己的人生。

Because no one on their deathbed looks back and wishes they’d spent more time at work.

因为,没有人在临终之际回望人生时,会希望他们当时能多花些时间在工作上。


延展阅读

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中有个角色,叫Boxer。它是一匹勤勤恳恳、忠诚听话的马,它知道自己不大聪明,但愿意辛苦劳作,它经常挂在嘴上的两句话是“我会更辛苦工作”,“拿破仑(猪统领的名字)同志永远是正确的”。它参与了战争,参与了风车建设,全身心为农场付出,热爱身边动物同伴。等着被许诺的退休养老幸福生活,但最终没等到,而是在积劳成疾后被猪统领假装说给看病,被卖到了屠宰场,换了一箱威士忌。面对其他动物质疑,猪统领谎称取不回遗体,并说自己不计成本让Boxer得到了最佳照顾和昂贵治疗,但最终不治身亡。Boxer一生忠诚辛劳,最终得到的只有来自猪统领用于安抚人心的几句赞美之词和坟墓上的一个花环。
IMG_8795.JPG
IMG_8796.JPG
IMG_8797.JPG
IMG_8798.JPG

人人有权批判,但最起码应该知道自己的批判意见不是唯一绝对正确意见,知道自己不是上帝、不是最高审判官。你有权评判,但无权审判。

KEY POINTS

“Don't judge” is a popular but hypocritical way to get people to tone down their criticism.
告诉别人不要妄加评判,这是一种常见的用于缓和别人批评程度的方法, 但也很虚伪。

“Don't judge” should mean “don't play judge”,in other words, don't pull fake rank.
“不要妄加评判”真正的含义应该是“不要扮演审判者角色”,换言之,不要僭越自身角色。

To overcome the hypocrisy of the command, use subjective qualifiers to show that you know you're not the supreme judge either.
要克服这一命令的虚伪性,使用主观限定语,让对方明白你知道你也不是最高审判长。

People will be more receptive to your opinions, even your strong opinions, if they hear you admitting that it's just your opinion.
人们往往更易于接受你的观点,甚至是你的强烈观点,如果他们听到你承认那只是你的个人意见。


The popular rejoinder “don’t Judge!” has had surprising staying power for such a hypocritical command. People have been saying it for decades now.
广为人用的反驳句子“不要妄加评判”作为一个虚伪的命令来说,这么久还没过时,的确是令人惊讶。数十年来,这句话依旧被广泛使用。

It’s understandable. In today’s cultural chaos, we’d seek ways to say “don’t go there” and this one works. “Don’t judge” tends to make people tone it down even though it’s one of the judgy-est pronouncements one can make: “I hereby prohibit you from judging me, and in so doing, I declare all judgment impermissible in my courtroom.” That’s hypocrisy on stilts.
这完全可以理解。在今天的文化混沌状态中,我们会寻找各种方法告诉别人“不要那么做”,而“不要妄加批判”这句话完全奏效。它会弱化别人的批判程度,尽管这句话本身就最具批判性:“我这里禁止你批判我,这样,在我的法庭上,所有批判就都是不被允许的。”这简直就是大写的虚伪!

What “don’t judge” could and should mean is don’t PLAY judge.
“不要妄加批判”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应该是“不要扮演审判者”。

The technical term for playing judge is frame dominance—dominating a debate or contest by acting like the authority entitled to decide what’s fair and foul and, above all, who wins (hint: the frame dominator). Frame dominance is pretending to be the authority presiding over a case in which one is merely an advocate. It’s posing as the ump when you're just a competitor.
扮演审判者,其专业词汇叫做“框架主导”,即,在辩论或比赛中将自己放在主导地位,扮演着有权决定赏罚输赢的权威人物的角色,(框架主导者)。框架主导,是指,虽然自己只是个拥护者,但却扮演着审判官的角色。尽管自己只是其中一个竞争者,但却扮演者裁判的角色。

In other words, it’s an equal pulling fake rank.
换言之,这是在僭越个人角色。

Playing judge comes naturally to most of us. Each of us feels like the judge. Our intui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feel so convincing to ourselves that we simply assume we’re objective authorities. Besides, we can tell that other people are subjective because sometimes they disagree with us. It’s as if our presumed objectivity exposes their biases and their biases prove our objectivity.
我们大部分人都很擅长扮演审判者。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像是最高审判者。我们的直觉和解读在我们看来是如此正确,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假设我们是客观的权威人物。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出别人都很主观,因为他们有时候和我们意见不同。仿佛是,我们所认为的自己的客观性暴露了他们的认知偏见,而他们的认知偏见则又证明了我们的客观性。

Playing judge is also advantageous. We’re most confident when we’re convinced we see things clearly, and confidence often wins debates.
扮演审判者,同时也让人受益良多。当我们相信我们自身观点正确时,我们就最自信,而自信,通常会让人赢得辩论。

Simply put, frame dominance works. It shouldn’t, but it does. We shouldn’t let people get away with playing judge, but we often do. To prevent or deescalate conflicts or just out of exhaustion, we often let the most confident party win. A judge gets to decide so a person merely playing judge often ends up with decisive power.
简而言之,框架主导的确会有效。它本不该如此,但事实却的确如此。我们本不该让扮演审判者的人恣意妄为却毫发无损,但我们通常却的确如此。为了避免或降低冲突,或者仅仅是因为疲倦,我们通常会将胜利拱手让给最自信的那一方。审判者有权做出判决,因此,本来只是在扮演审判者的人通常最后弄假成真,会获得真正的判决权力。

If I were to adjudicate on this topic, I’d say don’t play judge and don’t let yourself be played by people playing judge. Neither judge-player nor judge-played be.
如果让我在这一话题上发表意见,我会说,不要扮演审判者,也不要被扮演审判者的人操纵。即,不扮演审判者,也不被冒充审判者的人操纵。

If you were inclined to take my subjective advice (strictly optional), how would you implement such a policy? Let’s start with "don’t play judge."
如果你倾向于接纳我的主观建议(完全取决于你),那么你会怎么实施这一策略呢?首先,让我们先从“不要扮演审判者”开始。

When saying controversial things, use subjective qualifiers like “I think…” or “My guess is that…” Show that you know you’re not the judge. Fight the temptation to pull rank you don’t have.
当表达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言论时,使用主观限定语,比如“我认为”或“我的猜测是”。向别人表明你知道你不是审判者,克制自己想要假装自己有权威来压制别人的诱惑。

Even if you do have rank. Even if you’re the actual, official boss and have the final say, don’t talk like you’re God making pronouncements from on high. Don’t say “This won’t work,” say “I don’t bet this will work.” Don’t say “This is bad,” say “I think it’s bad.” Your subjective opinion will rule the day anyway, and your subordinates will be more receptive if you’re not indulging in playing supreme judge but merely the boss of the project at hand.
即使你真的有权威,即使你是真的老板,或有最终决策权,也不要表现得像是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上帝。
不要说:“这没有用!”,
而是说,“我并不觉得这会有用。”
不要说“这很糟糕”,
而是说,“我觉得这很糟糕”。
无论如何,你的主观观点都会是最终结论,但如果你不是去沉溺于扮演最高审判者的角色,而只是将自己放在手头项目主管者的位置,那么你的下属就会更愿意从内心接受你的观点。

Subjective qualifier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processing conversations and debates. You are entitled to psychologize other people, but not as though you’re God. Don’t say “you’re being defensive.” Say “I think you’re being defensive.” Don’t say “You’re jealous.” Say “I bet you’re jealous.”
在处理对话和辩论时,主观限定词尤为重要。你有权利去从心理上分析别人,但却不要感觉像是自己是上帝。不要说:“你现在有些激动”,而是说:“我觉得你现在有些激动”。不要说:“你嫉妒了”,而是说,“我猜你是嫉妒了。”

Subjective qualifiers are even more important when describing our own feelings and motives, about which, contrary to popular opinion, we are not objective authorities. People say “don’t tell me how I feel. I know how I feel!” but we know that can’t always be true. Obviously, there are times we don’t know or don’t care to admit to what we’re feeling or what motivates us. So we need subjective qualifiers on self-declaration, too. Don’t say “I’m not mad.” Say “I could be wrong but I don’t bet I’m mad.”
主观限定语在我们描述自身感受和动机时甚至更重要。与我们普遍的观点截然相反,我们在个人感受和动机方面并非客观权威者。人们会说:“不要告诉我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但我们知道真相并非总是如此。很明显,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也不想承认我们自己的感受和动机。所以,我们在做自我披露时,也需要主观限定语。不要说“我并没有愤怒”,而是说:“我可能是错的,但我并不觉得我很愤怒。”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ive qualifiers, let’s parse a common comment in a heated exchange. Someone might say “Look, I’m not attacking you,” as a gesture of friendly deescalation. It’s not. It’s as agitating as commanding someone to “calm down.” To say “I’m not attacking you” is to declare yourself on your own high authority, fre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flict and in the process, to imply that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opponent is being defensive.
为阐述主观限定语的重要性,让我们来分析一段在激烈争辩中常见的一句话。某个人可能会说:“看,我并没有在攻击你”,作为一种友好的冲突降级方式,但并非如此。这句话就像是要求别人“你冷静下来”一样让人恼火。告诉别人“我没有在攻击你”,就宣告了你将自己放在了高高在上权威者的位置,对冲突不负任何责任,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暗示有问题的是对方,是对方过于激动。

Instead, say and mean, “I could be wrong but I don’t think I’m attacking you.” A subjective qualifier won’t defuse all conflict but it will soften the authoritarian tone.
更好的做法是,诚挚地告诉对方:“我可能是错的,但我并不觉得我在攻击你。”主观限定语不会让所有冲突烟消云散,但却会弱化给人的专制感。

Indeed, subjective qualifiers afford us more freedom to say what we really think. There’s an easily overlooked difference between a qualified and a subjectively qualified assertion. “Perhaps you’re wrong” is qualified. “I think you’re flat-out wrong” is subjectively qualified. The difference is subtle, but it makes a difference. Subjectively qualified assertions don’t have to be mealy mouthed. You can have high confidence in your interpretation while demonstrating that it is still just your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的确,主观限定语能够让我们更自由地表达个人真实想法。但在限定陈述和主观限定陈述之间存在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区别。“可能你是错的”,这是限定陈述,“我觉得你完全是错的。”这是主观限定陈述。二者区别细微,但结果却有很大不同。主观限定陈述并不一定是遮遮掩掩。你完全可以在表达只是个人主观看法的同时,对自己的看法充满高度信心。

Receptivity goes way up when all parties own their subjectivity and no parties play judge. Not playing judge will lower your bulldozing horsepower but in the long run that’s a good thing because you aren’t the supreme judge, you’re a judge among judges, people making up their own minds.
当所有参与方都承认自己的主观性,没有任何一方扮演审判者角色时,接受度会远远增高。不扮演审判者角色,会弱化自己咄咄逼人的力量,但长期而言,却对你有益,因为你不再是最高审判者,而是众多审判者中的一员。每个有着自己想法的人都是审判者。

Now, to be judge-played is to let someone frame-dominate you, letting them declare things as if they’re the objective authority and you’re a subjective and biased plaintiff pleading your case before them. Call people on their judge-playing. Make them admit that their perspective is as subjective and biased as yours.
不被假装审判者的人操纵,是指不要让别人主导你们的谈话框架,不要让整个事态看起来像是他们是客观权威者,你不过是一个主观的、存有偏见的、在他们面前求审判的原告。如果有人扮演审判者角色,大胆指出来,让他们承认他们的观点其实和你的一样主观、存在偏见。

How then to avoid letting others play judge? Simple. Stop saying “don’t judge” and instead say “don’t play judge.” Call people on their frame dominance while signaling that you’re subjective, too.
那么,如何避免让别人扮演审判者角色呢?很简单。不要再说“不要妄加批判”,而是说,“不要扮演审判者角色”。指出别人的框架主导行为,同时也传递你个人意见都是主观意见。

作者介绍
歌行

最近,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在综艺节目中坦诚自己一直以来的观点是“成为爱人之前,首先要成为朋友”,这一观点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我觉得爱人是爱人,朋友是朋友,两个系统”,
“成为朋友了,还好意思成为爱人吗?”。

IMG_8565.JPG

事实上,关于友情和爱情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们确实也做了不少的研究。


01
朋友发展为恋人有哪些便捷之处

1)朋友变为恋人,能更快契合

我们都知道,从陌生人到朋友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这个过程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筛选机制:尽可能挑出跟自己在态度、观点和兴趣上相似的人。而实验结果证明,越是相似,你就越容易喜欢对方

这种相似满足了人们“感觉正确”的愿望(Aronson,2020),从进化角度看,个人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我们感受到与之相似时,会感到自己不是异类,从而感知到被认同、被接纳带来的安全感,满足人类心底深层的渴望。

这也是从朋友发展为恋人的便捷之处,你早已无形中做了一个初步的筛选,至少在大方向的观点和兴趣上不容易有无法接受的分歧,这必然会促进亲密关系的契合

2)互惠理论——“能做朋友表示认可彼此”

互惠理论认为,人会更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Aronson,2020)。一项社会学研究表明,当知晓对方喜欢自己时,个体会表现得更热情、更有兴趣进一步交往、更讨人喜欢,释放出的积极信号,无疑又会更进一步带来促进关系的效果。

Aron等人(1989)认为,我们的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越强,我们就会越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被人喜欢会让两颗心变得更亲密。友谊已经给予我们确认对方喜欢我们的底气,而发现一个有魅力的人真的喜欢你,唤起的浪漫情感会让两个人走得更近。

IMG_8566.JPG

3)早期经验与成人依恋——“跟熟悉的人谈恋爱更有安全感”

一些精神分析领域的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依恋模式奠定后来的人际关系类型,那些在童年期获得父母及时回应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成安全型依恋模式,而父母的回应不可预测、时常会被父母拒绝的孩子更有可能发展成焦虑-反抗型或回避型的依恋模式,并随之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成人恋情关系(Fraley,2004)。

安全感高的个体更愿意相信和支持伴侣,焦虑感高的个体会担心自己伴侣能否及时回应自己的行为或感受,而回避感高的人不太愿意与人过分亲近。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敏感度高,容易担忧或怀疑对方的行为,友伴关系帮助他们形成了对对方的基本观点和行为模式的初步了解,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帮助他们走完建立亲密关系的“前半程”。


02
是什么让我们对朋友“望而却步”

1)担心“太熟悉没有新鲜感和相恋的冲动”

Sternberg(1988)著名的“爱情三元素”理论将“激情”视为爱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Hatfield等(1995)把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激情之爱包含着情绪的急转突变,忽而兴高采烈,忽而愁容满面;忽而心花怒放,忽而伤心绝望。在恋爱的初期,双方强烈地想要靠近彼此,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甚至在无法与对方取得联系时,感到患得患失、无所适从。

这样“强烈需要彼此的状态”被很多人认为是真正“爱上对方”的表现,爱情带来的情绪跌宕感让他们感觉“活着”。部分参与者谈到,朋友间的相处太过平淡,只有这样浓烈的情绪体验才能确认彼此之间“悸动”的存在。

2)担忧可能带来的负向结果——“怕处理不好,连朋友都没得做”

成就动机理论的研究者Atkinson(1964)提出,成就动机包含两种彼此抵消的心理作用,即希望成功(hope for success)和恐惧失败(fear of failure)。同样是参与竞选,有些人渴望成功的喜悦而用力追逐,有些人过于害怕失败可能带来的羞辱,而宁愿放弃尝试。亲密关系中,同样适用。

维持现状虽然不能享受爱情的甜蜜,但至少可以在需要陪伴的时候感受到友情的滋养,所谓“朋友或许是我们之间最好的距离”。

IMG_8567.JPG

3)思想上无法接受——“一开始没心动说明不具备在一起的条件”

心理学家Knee(1988)的关系内隐理论中提到,个体的爱情观分为宿命型和成长型,其中宿命型的人会对恋爱和伴侣有很具体的想象或要求,他们相信一见钟情,注重第一印象,相信“对的人”的存在。他们认为会有一类人是符合他们的预期的,就像被铸造成型的齿轮,总会有与他们“严丝合缝”的另一半存在。

4)担心失去恋爱的滤镜无法心动

在令人心动的另一半面前,他们精心装扮、小心措辞,陶醉于对方专注而迷醉的眼神;同时,他们也在心目中将对方描绘得完美而善良,将自己所期盼的美好品质下意识地投射到对方身上。他们在彼此的眼中闪闪发光,享受来自对方的至高无上的“承认”。

然而,朋友式的相处消解了彼此迷恋的过程,看到对方不修边幅的形象、随意放任的举动,过早地戳破了美好爱情的幻象。

IMG_8568.JPG


03
到底要不要把朋友作为发展对象

1)敞开心扉,接纳爱情降临的各种形态

生活中,我们永远无法预测爱情以怎样的方式到来。期待脚踩七色祥云的“盖世英雄”的人们可能会在兜兜转转之后发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笃信日久生情的人们也可能在某天转角遇到爱。那些开放性更高的人,会更愿意给彼此机会加深了解,进一步增加产生感情的可能性。

不要把自己置于限定框架内,也不要贴标签认定自己只能属于某种类型,这样消极的自我暗示,无疑会消解我们争取爱情的信心。现实生活中,“对的人”或许存在,但只是相对而言。时移事易,双方的观点和行为模式都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自始至终都契合的完美伴侣只可能存在于想象之中。

我们应该放弃对“理想伴侣”的执念,尝试着去留住身边“足够好”的人,共同努力在关系中成长为对彼此而言最对的人

2)放弃幻想,接受爱情的不完美

恋爱初期的激情并不会长久存在,内分泌发生变化时,狂热的感受随之消失,热情归于平淡。当热恋的吸引力退散,关系中的失望逐渐显露,我们才开始看到真实的对方。你或许开始因为对方不再随叫随到而充满怀疑,或许时常在关系中感到疲累,困惑到底对方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又或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欢而散。

每个这样的时刻,都要记得提醒自己,我们的关系正在显现本来的面目,直面此刻是做出理智判断的必经之路。在如此纷乱的阶段,仍然能够怀抱对爱人“真诚的兴趣”才是重获美好爱情体验的关键部分,这可能包括对对方美好个人品质的坚定信任,对对方付出的真诚感激,对彼此情感联结的共同珍视……

3)积极相处,共同建立生活的意义

关系中难免包含“任性”的部分,我们有时会听到伴侣抱怨“如果我跟你说话,还要这么小心翼翼,那太累了”,有时会感觉到对方似乎有所不满但没有明确表达,有时明知这样做并不在理却还是把愤怒一股脑倾泻给了对方。彼此感觉安全的关系中,我们不可能时刻展现体贴的自我,外人前不可显露的负向情绪总想有释放的出口;不安全感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在焦虑和指责之间徘徊

Kernberg(2011)认为,“爱”就是不把对方看作理所当然。家庭治疗讲,要把亲密关系当成客户关系去维护。我们鼓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到关系中,不吝啬对彼此的赞美与爱意表达,直面潜在的冲突,有意识地选择更合适的方式,在愤怒时委婉,在甜蜜时开放,在悲伤时拥抱,在快乐时分享,在混乱中坚定,在平淡中创造。希望我们都能够超越生活中的平凡琐碎,在关系中得到滋养,充实生命的意义。

愿每位看到这篇文章的你,都能收获的愿意彼此滋养的长久而稳定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Aron, A., Dutton, D. G., Aron, E. N., & Iverson, A. (1989). Experiences of falling in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6, 243-257.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Oxford, England: Van Nostrand.
Ben-Zeev,A. (2013). Is love at first sight possible? Psychology Today.
Fraley, R. C. (2004). A brief overview of adult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Retrieved August, 16, 2007.
Hatfield, E., Sprecher, S.(1995). Men’s and women’s preferences in marital part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Japa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6, 728-750.
Kernberg, O. F. (2011). Limitations to the capacity to lo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2(6), 1501-1515.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 360.
Sternberg, R. J. (1988). The triarchic mind: A new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Viking-Penguin.
Aronson, E.著/邢占军等译. (2020). 社会性动物(第十二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歌 行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郭雨馨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姜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19级本科生

荐序

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有不少家长采用“鸡娃”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安排大量的学习活动,要求孩子学会各种知识与技能。你是怎样看待“鸡娃”的呢?这样的环境会让你感到焦虑吗?不妨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更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吧~

热播剧《小舍得》中,子悠的妈妈田雨岚是一位坚持“鸡娃”教育的母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给孩子报名了奥数、英语、逻辑写作班。为了让孩子升入最好的初中,她要求孩子能够得到“择数杯奥数竞赛奖杯”,并为此倾尽全力。子悠的生活中只剩下学习,喜欢的足球课也被妈妈取消,被逼得喘不过气。

IMG_8556.png

当今,“鸡娃”一词被广泛传播,在一些竞争较为激烈的城市中尤为明显。家长像“给孩子打鸡血”一样教育孩子,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希望孩子学得够多、够早,只盼孩子能够在竞争中“胜出”。

在“鸡娃”的影响下,人们对孩子的要求与孩子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会一门乐器可以称得上值得夸耀的特长,而在“鸡娃”教育下,会一门乐器只是一种基础素养;

原先孩子们在学校开设英语课时,才开始接触英语,而在“鸡娃”的家长看来,提前学习英语只是基本,除此之外孩子还需要学习并掌握第三门外语;原先周末是孩子们玩耍的时间,而接受“鸡娃”教育的孩子需要“在地铁和公交车上站着写作业、背古文”,“周六周日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都泡在教辅机构里”。

IMG_8557.JPG

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家长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不免会产生担忧与焦虑,希望通过更早地开始学习来让孩子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当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时,人们就会早早地陷入到“教育内卷”之中。

起初可能所有人每天都投入一个小时就够了,后来,平均标准逐渐上升,变成了三个小时,六个小时,甚至更多。虽然大家都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但每个人取得的结果并没有变化。

每每听到教育机构的宣传,听到别人家孩子的故事,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教育内卷之中,进而发展出一些如“鸡娃”这样的教养方式。但是“鸡娃”能否完成我们养育孩子的初衷呢是否存在更科学的教养孩子的方式呢


我们究竟要不要鸡娃

家长以“鸡娃”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完成一些设定好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了学业与种种技能,有时过于困难、过于超前。

如果我们不要求孩子必须达到某个水平或某个目标,只是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按照孩子的兴趣和发展规律教育孩子,这种顺应孩子天性的教养模式会不会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呢?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擅长的领域是不同的,我们需要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优势(钟志贤, 2004)。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8种以上的智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相对强项与弱项,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标准化的教育所定义,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智能结构,用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比如:有的孩子数学能力较弱,但运动能力强,单纯的数学学习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但当将数学问题与游戏情境相结合,需要自己操作时,孩子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李季湄 等, 2004)。

IMG_8558.PNG
IMG_8559.PNG

相比于直接强迫孩子深耕于某一领域,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地选择。对于孩子不感兴趣或不太擅长的领域,强迫孩子学习只会事倍功半;而对于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不需要家长催促,孩子也会主动探索学习。家长们既可以鼓励和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优势,也可以将一些必须掌握的技能与孩子喜欢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儿童认知发展存在客观规律

如果家里有7岁以下的小朋友,可以试试这样一个小游戏:在两个相同的杯子里倒水,等孩子说一样多的时候暂停。接下来当着孩子的面拿出一个更细的杯子,把其中一杯水倒进新的杯子里,询问孩子哪一杯里的水更多。2-7岁的小朋友会回答:细一点的杯子里有更多的水,因为它的水更高。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对应的阶段。

IMG_8560.PNG
IMG_8561.PNG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儿童在各个阶段的思维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在7岁以后,孩子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正确地逆向思考问题。

IMG_8562.JPG

不同阶段的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务复杂程度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正是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设计的,比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本里有很多具体物品的图片来帮助理解,而方程的学习被安排在更高的年级。

家长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当采用方程来教低年级小朋友解决数学问题,无论怎么解释,小朋友对抽象的x,y始终一头雾水,最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双方反而都觉得委屈、受挫。究其原因,一些在大人看来理所当然的知识可能已经超出了孩子当下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适合提前教给孩子。

有研究发现,校外辅导班的数学讲义内容比学校教材内容平均超前四年左右,这并不利于大多数孩子培养整体性的数学思维(张羽, 黄振中, 2013)。

当我们要求孩子去学习一些超出他思维发展阶段的知识时,对多数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仅会打击到孩子学习的信心,也会引起家庭的矛盾和冲突。相反,如果选择让孩子顺应发展规律,孩子也能在达到对应年龄后学习和理解相应的知识。因此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进行过于超前的教育吗?


“鸡娃”不易,家长孩子双双乏力

我国的儿童与青少年正在承受“过度教育”。这种“过度教育”表现为学习起点过早、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内容过多过难,远远超出国际青少年的平均水平(许祥云, 2017)。

有一些孩子在被迫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后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最终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吗?

IMG_8563.JPG

如果忽视孩子的意愿强求孩子学习,还可能会引起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

《小舍得》中,在子悠眼里:“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妈妈也觉得崩溃和难过:“你从幼儿园就开始吃苦,我不是一直陪着你吗!我这个当妈的还要做到什么份上,你才可以高兴?”在“鸡娃”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承担了过多的压力,重则影响家庭关系。

2021年7月,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除了强调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外,还要求学校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教学服务的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内能够学足学好。当义务教育阶段能够为孩子们提供相对公平且优质的教育时,我们或许可以暂缓一些焦虑,不要过早让孩子承受学习上的压力,度过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这不对那不对,难道我就不管孩子了吗

当然不是!教育孩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顺应孩子的天性
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培养孩子

不同年龄的孩子思维发展程度不同,超前学习的培养方式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的孩子,我们应当依照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孩子,让孩子自然、健康地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儿童的教育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1]。这是一个在儿童实际掌握的知识和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 “魔法中心”,是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可以学会的知识。新知识建立在儿童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如果难度超出了最近发展区,无论其他人怎样帮助,儿童也难以掌握。让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儿童去学习数学方程是非常困难的事,但等孩子可以理解“假设”的意义后,方程的逻辑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我们不妨按照孩子的发展特点来培养孩子,顺着孩子的步伐前进,这样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保护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
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

如果强制安排孩子进行补习,或是采用增加奖励的方式要求孩子参加某一项学习活动,可能存在损伤孩子内在动机(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指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本身而非其他外在奖励)的风险(Lepper & Henderlong, 2000)。

对中国幼儿的追踪研究也发现,儿童从4岁到7岁,内在动机呈现上升的趋势(张荣华, 陈会昌, 2007)。我们可以通过让活动变得更为有趣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如将阅读故事与绘画或角色扮演相结合,将数字学习与日常生活或游戏结合,让孩子体会到学习中蕴含的乐趣。而对于孩子本来就有兴趣的活动,可以尽量不使用奖励。

幼儿阶段是孩子自主探索世界的阶段,家长需要激发并保护孩子的内在动机,减少对孩子学习的强制要求,让孩子愿意主动地探索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IMG_8564.png

在亲子互动中引导孩子

美国学者Nelson(2005)对10307名幼儿园孩子进行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的活动会对儿童的学习方式产生很大影响。儿童与家长一起的活动,如阅读书籍、讲故事、唱歌、做手工活动、做运动、讨论自然科学的话题等都能够对儿童的学习品质产生积极的作用。家长可以多多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在互动中引导孩子探索兴趣。

一方面,可以及时关注并准备儿童喜欢的图书绘本、益智游戏等材料,为亲子互动留出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家长需要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杨晓萍, 李音, 2021)。例如,可以在晚上陪孩子阅读喜欢的绘本,引导孩子思考绘本中的问题(如故事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某一个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需要保持专注,倾听孩子的想法,多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安全有爱的氛围中探索兴趣、自由发展。


总结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本身的发展,不要在过程中迷失了我们的初衷。如果可以,请放慢一点步伐,看看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希望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快乐地前行,而不是在与他人竞争的道路上被迫向前。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与成人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李季湄, 方钧君, 刘晓燕. (2004). 关于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的初步研究——从多元智能的视角. 学前教育研究, 5, 22–25.
许祥云. (2017). “教育起跑线说”隐喻的逻辑及其负效应. 教育发展研究, 4, 16–21.
杨晓萍, 李音. (2021). 原生家庭与“儿童起跑线”:何谓、何以与何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37(09), 24–30.
张荣华, 陈会昌. (2007). 4~7岁儿童内在动机的追踪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3(2),14–17.
张羽, 黄振中. (2014). “抢跑”真的能赢吗?——小学数学校外辅导对校内教学和数学思维培养的影响. 教育发展研究, 33(18), 7–12.
钟志贤. (2004).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研究, 3, 7–11.
Shaffer, D. R., & Kipp, K. (2016). 发展心理学 (邹宏 等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Lepper, M. R., & Henderlong, J. (2000). Turning “play” into “work” and “work” to “play”: 25 years of research on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motivation.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257–298.
Nelson, R. F. (2005). The Impact of Ready Environments on Achievement in Kindergarte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19(3), 215–221.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姜 赛
编辑 | 韩思思
排版 | 韩思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介绍
贾继超 安伟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开心时与亲朋好友分享会让我们快乐加倍,emo时对亲朋好友诉说能让我们难过减轻。心理学家更是发现,频繁社交不仅能够让人保持良好的心态,还能促使人们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拥有健康的体魄甚至更为长寿。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提示我们,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要多和家人及朋友互动。

IMG_8550.PNG

然而,还有一些时刻,自己静静会让我们感到更舒适。无论是拉上床帘戴上耳机静静看书追剧的大学生,还是下班后留在车里玩游戏整理心情的上班族,都有办法找到自己的秘密基地去享受独处的时光,进行自我放松。因为极其频繁地与他人社交可能会挤占个体独处的宝贵时刻和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限制我们的身心健康。

这说明社交也要“张弛有度”,过于自闭或过于社牛似乎都不是最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多久和亲朋好友社交一次最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呢

最近发表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上的一个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该研究分别关注了人们与邻居、朋友和同事的社交频率以及人们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并检验了这些社交频率与人们身体健康、死亡风险以及生存时间的关系。

01
一定程度的社交有助于身体健康
同时高频率社交对于亲朋的作用不同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认为社交频率越高的人越是积极乐观、大方且自信,Ta们也会越经常地锻炼身体、选择更健康的食物或者去做定期的医疗筛查项目。总之,人们对于具备高频率社交属性的个体的描述总是更积极的。似乎,社交频率更高的个体更健康是一个毫无疑问的结果。

事实真的如此吗?那么,是不是说社交的频率越高越好呢?社交频率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恰好是Stavrova等人的研究成果之一,他们对来自37个国家的30多万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于社交频率与身体健康状况的关系而言,研究结果如下图:

IMG_8551.PNG

数据来源 | Stavrova, O. et al. (2021)

上面这张图的左半部分表明:当人们与朋友、邻居和同事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增加会带来身体越健康的显著改善;当社交频率高于“每月一次”时,频率增加不再能带来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显著提升(图中红色的线条在长方形中的坡度越陡,表示身体健康的改善程度越显著);

上面这张图的右半部分表明:当人们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增加会带来身体越健康的显著改善;当社交频率高于“每月一次”时,频率增加不仅不会使人们身体健康进一步改善,还会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恶化

02
高频率的社交不仅不会有助于健康
还可能会增加个体的死亡风险

同时,Stavrova等人还对社交频率与个体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长达27年,通过对大约5万人这么多年的追踪调查,Stavrova等人发现:尽管更高频率的接触与更好的健康相关,但是在死亡风险方面,过高的社交频率并不会对人们产生更有利的影响。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社交频率与个体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图:

IMG_8552.PNG

数据来源 | Stavrova, O. et al. (2021)

当人们与朋友、邻居和同事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越高,死亡的可能性越低;当社交频率高于“每月一次”时,频率的增加不仅不能带来死亡风险降低,还会增加死亡风险;

IMG_8553.PNG

数据来源 | Stavrova, O. et al. (2021)

当人们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越高,死亡的可能性越低;社交频率为“每月一次”和“每周一次”的个体死亡风险相等;而当社交频率高于“每周一次”时,频率的增加不仅不能使死亡风险降低,还会增加死亡风险。

03
适当的社交频率
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生存时间

为了探明社交频率与个体生存时间的关系。Stavrova等人检验了已故受访者的生存时间与其社交频率的关系,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了在不同社交频率状态下,人们的生存时间曲线。对于社交频率与生存时间的关系而言,研究结果显示:

IMG_8554.PNG

数据来源 | Stavrova, O. et al. (2021)

上面这张图的左半部分表明:不论与朋友、同事及邻居见面的频率如何,个体的生存时间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从不与朋友见面组生存时间下降幅度最大。随着与朋友社交频率增加,下降幅度逐渐缩小,直到每月一次及每周一次组,生存时间下降幅度最小。而与朋友社交频率增加到每日一次时,生存时间的下降幅度再次变得陡峭。

上面这张图的右半部分表明:不论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如何,生存时间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从不与家人见面组生存时间的下降幅度最大。其他各组生存时间的下降幅度则相似。

IMG_8555.PNG

综合来看:上述研究结果均说明,社交并非越多越好,高频率的社会互动并不一定与最佳的结果相关。相反,更适度的社交频率被认为是好的,“每月一次”的社交频率足以产生对我们有益的健康好处。超过这个频率以后,我们并不会更健康、更长寿,甚至还会面临身体健康恶化、死亡风险增加以及生存时间缩短的情况。

关于今天的社交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你的社交频率是怎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写下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Stavrova, O., & Ren, D. (2021). Is more always better? Examining the nonlinear association of social contact frequency with physical health and longevity.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2(6), 1058-1070.

策 划:安 伟
撰 稿:贾继超 安 伟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