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心是孤独的猎手

近年来,年轻人的婚姻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年轻人对婚姻产生了更多元的看法,也对离婚、不婚等情况有自己的态度。

IMG_1656.JPG
(图源网络,侵删)

而根据《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研究》的调查[1],相较于年轻人而言,老年人的婚姻状况更为稳定,有配偶的老年人仍是大多数,离婚率和未婚率很低,老两口共同生活是目前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结构。

如果说婚姻是本难念的经,或许我们可以从老年人身上“取取经”?


01
老年人婚姻里的「甜」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老年人的婚姻状况是指老年人在婚姻方面所处的状况,一般分为未婚、有配偶、离婚、丧偶四类。

老年人的婚姻处于何种状态对于其健康水平、经济收入、照料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多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处于不同婚姻状况下的老年人,他们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往往也不同。

好的婚姻可以帮助夫妻共同应对诸如健康、经济等问题带来的生活压力,高质量的亲密关系能够让我们更加健康和幸福。婚姻关系对老年人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IMG_1657.JPG
(图源网络,侵删)

第一,健康的婚姻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

配偶的情感支持包括互相倾听、尊重、理解等要素,健康的婚姻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了解伴侣的内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感情中的问题,让我们和伴侣更长久地走下去。

工作中遇到不开心,伴侣可以陪伴你、开解你,并且帮助你放松心情,即使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来自伴侣的关心和情感支持,那些工作中的困难和不开心,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以应对和解决。

第二,良好的婚姻关系能够带来充足的安全感和完备的生活支持

在良好的婚姻关系中,夫妻中的一方遭遇困难时,另一方会给予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比如当一方的身体健康状况出现严重问题时,另一方不仅可以提供生活上的照料,还可以给予伴侣精神上的支持,通过鼓励安慰让对方感受到“不管生老病死,我始终在你身边”的安全感。

第三,良好的婚姻关系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

良好的婚姻关系对健康的保护作用体现在夫妻双方对彼此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纠正和正确引导上。

比如在许多中国老年夫妻之间,妻子对健康的意义和价值会更加重视,她们便会更多地激励和监督丈夫保持有益的健康行为:减少或者停止吸烟酗酒、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坚持锻炼身体等。

劝诫老年人改正坏习惯时,老伴一句贴心的话可能就会起到意外的积极作用。比如妻子会说:“哎呀咱都多大岁数了,以后可不能吃这么咸的饭了,要注意身体健康,咱俩一起少生病。”

一项2018年的调查追踪了6272位老年人,通过分析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抑郁情绪和婚姻满意度的现状与相互关系,展示了婚姻对于老年人健康的积极作用。

结果显示,在日常活动能力、抑郁情绪和婚姻满意度上,男性老年人优于女性老年人,城市老年人优于农村老年人。婚姻满意度在男性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与抑郁情绪间存在调节作用,男性老年人婚姻满意度越高,日常活动能力对抑郁情绪的影响越小[4]。

IMG_1658.JPG
郑州市58岁自驾阿姨苏敏出走,决定“后半生为自己而活”
(图源网络,侵删)


02
老年人婚姻里的「伤」

丧偶让人心碎。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

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也就是说,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和老年人口的增多,丧偶老人的数量也将增多

与中青年人口的婚姻特点相比,丧偶是老年群体最为突出的婚姻特点。世界上老年人丧偶是非常普遍的,随着高龄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丧偶率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女性老年人的丧偶率上升得更快。

《一个人最后的旅程》一书中介绍了女性面对丧偶的现实情况[5]:在经历丧偶和离婚后,女性没有再婚的可能性比较大,甚至75岁以上长寿女性的丧偶率超过了配偶拥有率

尤其是独居丧偶老年人的现状亟需关注,丧偶使老年人失去了支持的最主要来源——配偶,引起了社会支持网络的改变,子女等家庭成员此时成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但是,独居丧偶的老年人不仅缺少配偶的支持,也缺少来自家人的关怀和必要的生活照顾,使他们感到缺乏情感支持及寄托,相比与家人同住的丧偶老年人,独居丧偶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少,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6]。

为什么丧偶对老年人生活影响这么深远?

《生命历程事件与中老年健康》一书对此做了解释[7]: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关系不断收缩,婚姻关系在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变得愈发重要

一旦发生丧偶,便会让老人失去了这份依靠和陪伴,失去了可倾诉的对象,从而容易陷入孤独、抑郁的精神状态。

IMG_1659.JPG
北京菖蒲河公园著名的“老年相亲角”,每周二周六,很多中老年男女都会聚集在这里

(图源网络,侵删)

另一方面,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有所缺失。再加上大部分社区建设落后、社区职能发挥不足,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以及社区文化氛围的缺失,都会使丧偶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单调,内心更空虚。

总而言之,年龄越大,丧偶对个体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


03
写在最后

霍妮在《婚姻心理学》对于美好婚姻的期许[8]:「美好的婚姻就是相互滋养」。

婚约是应该遵守的承诺,是公开了的海誓山盟,是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要履行的誓言,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全身心的奉献。

同时,关于怎么拥有美好婚姻,霍妮也有她的回答。女人经常这样问:“为什么他不像我爱他那样爱我?”男人经常这样想:“为什么她总是轻易地蔑视我、不顾及我的感受?”

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切呢?那就是理解和尊重。只有认可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爱、去理解,这样的感情可以称之为爱。

如果夫妻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爱,无论周围人说出什么猜疑的话,他们都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完全相信自己的配偶。

IMG_1660.JPG
《Friends》中MIke如此理解Pheobe的奇奇怪怪
(图源网络,侵删)

诗篇《长命女·春日宴》的内容: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幸福的婚姻总是相似的,借鉴老年人幸福婚姻的经验,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婚姻是身处其中的夫妻可以思考的问题

愿你既有青梅竹马的心动,也有白头偕老的相守。


学堂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我们文化中流传千年的幸福和浪漫。虽然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现在年轻人中不婚和离婚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学堂君觉得,大家对爱的期盼仍是同样的,只是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有些人走了不需要婚姻的那条路,有些人从不幸福婚姻那边绕了一下路,而殊途同归,大家最终都期待“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本文转载自京师心理大学堂,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京师心理大学堂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参考文献

[1] 孙兆阳,戈艳霞.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2] 姜向群, 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3] 彭华茂,王大华.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长寿时代的心理与生活[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2.

[4] 邓远平,蒋柯.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与抑郁情绪:婚姻满意度调节作用的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6):1293-1296.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0.06.044.

[5] 上野千鹤子,任佳韫、魏金美译. 一个人最后的旅程[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6] 金雅茹,司华新,乔晓霞,田晓宇,刘娜,董莉娟,刘欣艺,王翠丽.居住方式对丧偶老年女性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2):5557-5560.

[7] 李晓敏、姜全保. 生命历程事件与中老年健康[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8] 卡伦·霍妮, 徐淑贞译. 婚姻心理学: 婚姻是最好的修行[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撰 稿:心是孤独的猎手
编 辑:崔 琪
美 编:何文宣

本期作者
张寅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刻家长们常常面临一种冲突:“这时候要不要管管到什么程度?”如果不管或管少了,是不是在纵容孩子;而如果管太多,又会不会让孩子缺乏主见,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里似乎出现了一个对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孩子确实是独立的个体,但孩子确实也需要外界的引导,如何把握这个度,不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领地”被侵犯,进而减少亲子冲突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心理边界


在心理学上,人们通常说的心理边界是指自我存在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生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主权距离和情感距离、自我意识和自我责任等等(曾仁俊, 2014)。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在心里画了一条线,让自我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指导着自己和他人交往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这样的界线不是“界限”,不会完全把自己和他人分隔开来,界线更像是细胞膜。细胞膜能够保护内部细胞器、维持内部稳态,同时也能够自主选择通过进出细胞的物质。

心理边界对内起着保护作用,对外则标识着个体独特的身份特征,决定了人对外界信息的接纳程度(葛虹宇, 2019)。这样的边界让人们维持自己独立的同时吸收外界的知识、经验、支持等。

自我边界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逐渐形成的,是个体心理成熟的一个标志(曾仁俊, 2014)。既包括能直接看到的外显维度,如孩子不希望家长随意进入自己的房间,也包括需要去感知的内隐维度,如兴趣爱好、价值观等。


01
亲子心理边界

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边界,我们将其称之为亲子心理边界

具体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与主要照顾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互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空间距离,包括外显身体(空间)以及延伸物,以及内隐因素(认知、情绪情感、价值观、态度、愿望)(葛虹宇, 2019)。

当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边界不清晰甚至混乱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常见的有心理控制、角色反转、婴儿化、配偶化(Kerig, 2005)。

心理控制指的是家长试图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承认自己和孩子意愿的不同,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如在选择兴趣班时,孩子想选择跳舞,但父母一直有当歌手的梦想,于是帮孩子选择了唱歌培训。

角色反转指的是孩子被期待成为父母,通常是父母本身不够成熟和值得依赖,于是子女承担了部分父母的责任,父母反过来向孩子寻求关怀、安慰和支持。如父母希望孩子有超过年龄的成熟,不允许儿童期的孩子有脆弱的表现。

IMG_1650.PNG

婴儿化指的是父母把孩子当作比实际年龄小的人。如父母常常给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喂饭。

配偶化指的是孩子在父母某种诱惑或敌意的方式中被当作配偶或亲密伴侣的情况。

当父母越过了孩子的边界时,孩子可能会变得好斗、过度警惕或过度顺从,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也会降低整个家庭的满意度(Ledbetter, 2019)。


02
保持良好的亲子边界

个体的心理边界具有发展性,从2-3岁开始,我们开始形成与外界的边界,开始区分自己和外在世界的不同。心理边界在之后慢慢形成,影响个体成年期的人际交往,并且会代际传递(周爱保,2017)。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亲子边界,家长至少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讨论ta的界线。

当无法判断孩子的边界时,父母需要通过不断的询问来进行澄清,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发生分歧的时候,首先向孩子表达自己听到了孩子的意思,然后与孩子合作找到解决分歧的方案(Ross W. Greene, 2014)。

IMG_1651.JPG

(2)父母得探索自己的界线,区分清孩子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

有时父母入侵孩子的边界是由于父母对自己的界线不甚明晰,无法分辨究竟是自己的意愿还是孩子的意愿,这需要父母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时察觉自己要求背后的想法。

(3)在关键的问题上坚定原则。

在管教孩子时,在涉及到关键问题的情境下,父母要坚定原则,比如在涉及安全问题的教育方面就应当更为严格,相应的,在生活中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权力空间,交给孩子自主决定。

父母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形成独立的品格和明确、合理的自我边界,为孩子良好的人际互动做好铺垫(周爱保,2017)。在交往中,父母与孩子分清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边界,将真正的爱付诸实践,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

IMG_1654.JPG


参考文献

曾仁俊. (2014). 人与人之间的"边界问题"探讨.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0, 4.

葛虹宇. (2019). 高中生亲子心理边界的调查研究 [PhD Thesis]. 哈尔滨师范大学.

周爱保.(2017).自我边界的建立与打破.中国社会科学报.17(3):43.45.

Kerig, P. (2005). Implications of parent-child boundary dissolution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Who is the parent and who is the child?”. New York: Hawthorne.

Ledbetter, A. M. (2019). Parent-Child Privacy Boundary Conflict Pattern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College: Mediating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Predicting Psychosocial Distres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 3.

Ross W. Greene. (2014). 暴脾气小孩 (魏薇,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张寅冰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杨婉婷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你今天的发型真好看!” “你这个任务完成得真棒!” 生活中,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赞美,会有什么感受呢?你经常这样赞美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吗?

每个人都渴望听到赞美,赞美是对于他人某种积极品质的肯定,它可以增强赞美者与被赞美者双方的幸福感,也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然而,研究显示,大部分人往往选择保留自己的赞美,这是为什么呢?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赞美他人了呢?是什么让你吝啬了自己的赞美?


赞美是日常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可以传递热情,使交往双方更亲近。所以,赞美是一种增加自己和他人积极情绪的有效途径。但是,人们看到值得赞美的他人或事情时,却往往不太会真正采取赞美的行动。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于2021年6月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了与赞美相关的问题。

以往研究发现,人们一方面可能会认为赞美是一种谋取利益的行为,是一种印象管理的手段。于是对赞美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另一方面,在朋友和伴侣关系中,人们总认为对方与自己是平等的,而赞美他人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赞美者感知到地位威胁,比如认为对方可能觉得自己在“恭维”他。所以,人们常常会减少赞美意愿。

IMG_1642.JPG


然而,赞美者和被赞美者居于两个不同的角度,他们的不同视角会带给彼此不同的感受吗?二者对于赞美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抱有不同的看法吗?

以往研究确实揭示,赞美固然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积极情绪,但是赞美者总会低估被赞美者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即认为自己表达的赞美“不过而已”。而且,赞美者还总会高估被赞美者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即认为“我的赞美会让对方感到尴尬”。可能正是因为人们低估了赞美的“分量”,所以不愿意赞美他人。

IMG_1643.JPG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论,研究者采用社会认知两维度模型分析了赞美者预判的被赞美者对其热情和能力的评价,以及热情和能力评价是否中介了自己的赞美与被赞美者的积极情绪。

社会认知两维度模型认为,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按照热情或社会性特质和能力或智力特质两个主要维度进行判断的。

研究者通过4个实验验证了假设(见图1)。

IMG_1644.PNG
图1 研究构想图


研究1中,研究者在公园招募成对被试(他们的关系可能是朋友,恋人,同事等),随机让他们扮演赞美者或被赞美者。研究开始时,先让被赞美者做一些与赞美无关的任务,同时让赞美者在平板电脑上写下三句赞美对方的话,并预估对方接受赞美后的情绪变化与感知到的自己的热情与能力,随后将赞美传递给被赞美者。接着测量被赞美者真实的情绪变化与感知到的赞美者的热情和能力。控制组没有赞美这一过程,直接让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情绪状态做出预估。并测量另一方真实的情绪变化。

结果如图2所示,与没接受到赞美的人相比,被赞美者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但没有显著的消极情绪变化。除此之外,赞美者预测的自己的赞美给对方带来的情绪变化量,与对方实际情绪的变化量存在显著差异。赞美者明显低估了对方的积极情绪提升度,高估了对方消极情绪提升度。即表达者倾向于认为:“我赞美了别人,别人也不会很开心,反而可能有点尴尬。”

IMG_1645.PNG
图2 不同视角对接受者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不同的感知

此外,赞美者还会低估被赞美者接受赞美后对赞美者的热情和能力判断,从而错误估计了对方的情绪变化(图3)。

IMG_1646.PNG
图3 不同视角对感知赞美传达热情与能力感知的影响

然而,研究1中的赞美者是向对方写下了三句赞美的话,现实生活中用三句话同时赞美一个人是不常见的。所以,在研究2中,研究者检验了称赞数量对被赞美者情绪变化的影响,发现赞美次数不会影响被赞美者的消极情绪变化,与其积极情绪变化量也仅有微小的边际相关。

研究3检验了赞美者关注自己赞美传达的热情或能力时,是否会减轻其对被赞美者积极情绪的低估。研究者选取了和研究1相同的公园,随机招募成对被试,不同的是,在赞美者表达赞美之前,要求他们关注自己传达的热情或能力。指导以热情为关注点的赞美者考虑信息的热情和真诚程度,以能力为关注点的赞美者考虑信息清晰表达和书写良好的程度。结果发现,当赞美者关注自己传递的热情时,往往能更准确的预测对方的情感变化

最后,研究4中,研究者探讨了赞美者低估被赞美者的积极情感变化与再次表达赞美意愿的关系。通过网络招募被试,让其自行选择想要赞美的对象,并在表达赞美前关注自己传达的热情或能力,随之确定自己的赞美意图,并选择是否发送赞美。结果显示,关注热情的人相对于关注能力的人,赞美意图会更高,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赞美

IMG_1647.JPG

正如William James所言,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望,是被欣赏。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阻碍你赞美他人的是什么?你的赞美对于他人是多么得重要?好了,不如就在今天,就在此刻,给你身边的人送一份赞美吧!希望你和你周围的人,都不要吝啬赞美,都能永远被欣赏和接纳的爱包围着。


参考文献

Zhao, X., & Epley, N. (2021). Insufficiently complimentary?: Underestimat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compliments creates a barrier to expressing th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1(2), 239–256.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277

推文作者:高菁
插图:高菁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自恋描述了一种膨胀的、夸大自我的状态,已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以往研究发现,自恋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青少年自恋和成年人自恋不同,常被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分支。

最近,有研究者考虑将积极/消极自恋与青少年/成年人自恋统一起来,并进行了一些尝试,请看今天推送的文献。


在自恋研究领域,以往研究对青少年和成年人自恋的关注点不同。青少年自恋研究侧重从适应性探讨自恋的影响后果,而成年人自恋研究关注自恋人格形成的原因和背后的动力。但关于这两个研究群体的自恋模型里,都既包含了自恋的光明面,也包含了自恋的黑暗面。例如关于成年人自恋的研究将自恋区分为钦佩型自恋和竞争型自恋;关于青少年自恋的研究将自恋区分为适应性自恋和不适应自恋。钦佩型自恋和适应性自恋都与个体的主动性有关,而且有利于个体自尊的发展,但竞争型自恋和不适应自恋都与个体的对抗性和攻击行为相关,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IMG_1635.JPG

研究者认为,关于成年人钦佩自恋和竞争自恋的二维模型,是将自恋看作动态发展的人格特质,所以,它是与关于青少年自恋研究相吻合的,前者与适应性自恋一致,后者与不适应自恋有关。但是,对二维模型是否能整合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自恋构念还有待检验。研究者假设,在成人和青少年群体中,钦佩型自恋水平较高的个体会通过自我提升的策略,获得社会钦佩来维持夸张的自我形象;竞争型自恋水平较高的个体会通过自我防御的策略,贬低他人来避免自我形象受损。图片


研究者通过收集分析青少年(N = 269)一年内的3次追踪的数据和成年人(N = 351)单次测量的数据,从下述四个方面证明了上述推测。

首先,研究者比较青少年适应性自恋量表和成年人的自恋二维模型量表的维度相关性,以及两个自恋量表与作为校标的自尊、黑暗人格自恋的相关结果。发现适应性自恋与钦佩型自恋关系更密切,不适应自恋与竞争型自恋有更密切相关

第二,研究者评估自恋的二维模型是否适合青少年样本,并将其与成年人二维模型相比,检验二者是否相同。结果发现,青少年的自恋二维模型的拟合指数较好,且青少年的自恋二维模型与成年人的自恋二维模型相似。说明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自恋构念具有一致性,都是从钦佩型自恋和竞争型自恋的角度来理解自恋的。

第三,研究者分析青春期的二维自恋模型发展是否稳定。结果发现,青少年个体之间的钦佩型自恋和竞争型自恋的发展速率没有差异,且在一年内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变化,说明发展较为稳定。以往研究发现,成年人在5周内的钦佩型自恋和竞争型自恋是稳定的,当前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群体中,钦佩型自恋和竞争型自恋的水平在一年内是稳定的

最后,研究者分析自恋二维模型与个体在短期社会交往与长期社会交往中受欢迎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发现在短期交往中,钦佩型自恋正向预测个体的受欢迎程度,而竞争型自恋的影响不显著。在长期交往中,钦佩型自恋对受欢迎程度的影响不显著,而竞争型自恋则负向预测了个体的受欢迎程度。这说明钦佩型自恋在短时间内能增加个体的受欢迎度,竞争型自恋则与个体的不受欢迎程度相关。该结果与成年人二维自恋理论的预期是一致的。

IMG_1637.PNG
图1 在初始时间点1和三个月后时间点2 自恋钦佩对受欢迎的影响

IMG_1638.PNG
图2 在初始时间点1和三个月后时间点2 自恋竞争对受欢迎的影响

IMG_1639.PNG
图3 在初始时间点1和一年后时间点3 自恋钦佩对受欢迎的影响

IMG_1640.PNG
图4 在初始时间点1和一年后时间点3自恋竞争对受欢迎的影响

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证实了青少年和成年人自恋模型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青少年的自恋模型与成年人的自恋模型,在相关性、结构性、稳定性和对行为的预测方面没有本质的差异;起源于成年人群体的钦佩型自恋和竞争型自恋的模型,也可以用于青少年群体;相比于以往关于青少年适应性/不适应性的自恋模型,钦佩型/竞争型自恋模型也许能更准确地研究青少年的自恋现象。

IMG_1641.JPG

你遇到过钦佩型自恋,或是竞争型自恋的人吗?你认为青少年的自恋和成年人的自恋一样吗?欢迎在后台与我们讨论。


参考文献

Rogoza, R., & Danieluk, B. (2021). Linking adolescent and adult narcissism research: A contribution by the narcissistic admiration and rivalry concep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93, 104129.https://doi.org/10.1016/j.jrp.2021.104129

推文作者:高芯芸
插图:彭重昊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工作时是忠诚的公司员工,是给客户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士;在生活中是关心家人的家庭成员,是给他人提供支持的朋友。工作与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对人有不同的期望,不同期望间也时常会有冲突。什么会加剧这样的冲突呢?

本期推文将介绍一篇文献,讨论员工为了组织的利益做出不道德行为后,他们是否会体验更多的工作-生活冲突?


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UPB)指的是组织中的员工为了组织利益而实施的不道德行为。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本质上是矛盾的,一方面,它违反了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参见之前的推文“拥有诚实-谦逊人格的青少年更少做不道德行为吗?”),另一方面,它又是亲组织的,对组织有利的。比如销售人员为了使公司获利而虚假宣传公司产品。

矛盾的行为会激发人们矛盾的情绪。员工为了使组织受益而实施不道德行为,既会让员工感到自豪(积极的道德情绪),也会使员工的道德自我受到威胁,体验内疚情绪(消极的道德情绪)。因此,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会让个体处于既内疚又自豪的矛盾情绪状态中。

IMG_1629.JPG


以往研究发现,矛盾的情绪状态违背了人们对一致性和清晰性的追求,会导致状态焦虑。不确定管理理论(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也指出,焦虑是人们面临不确定结果时的反应。此外,矛盾的情绪或者经历本身也会使个体感到不适、焦虑和压力。

那么由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造成的焦虑和矛盾会不会导致工作-生活冲突(work-to-life conflict)呢?研究者假设由工作带来的焦虑不仅让员工难以脱离工作角色,还会令他们难以进入生活角色。因为工作带来的焦虑会让人在生活中投射更多消极情绪给他人,进而无法给朋友、家人提供支持。同时,焦虑使人更专注于自身的情绪,对朋友和家人反而可能会具有攻击性。

综上,研究者提出了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影响工作-生活冲突的链式中介模型(如图1),即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通过矛盾情绪进而造成更多的状态焦虑,然后使人经受了更多的工作-生活冲突。

IMG_1630.PNG
图1 研究理论模型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模型,研究者开展了两个经验取样研究和一个实验室研究(研究概览见图2)。

IMG_1631.PNG
图2 研究概览


在研究1中,研究者考虑到发型师每天都有机会实施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向顾客虚假宣传发廊的产品),因此招募了90名发廊店的发型师(非提成制的工资,保证其不道德行为不是为了自身获益)参加为期两周的经验取样研究。在这期间,发型师每天在3个时间点(上午10点、下午3点和晚上8点)填写问卷,分别报告每天的基线焦虑水平,工作5小时后的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焦虑水平,服务的顾客数目,以及工作-生活冲突(题目如“工作中有关的事项影响到了我的生活”)。

IMG_1632.PNG
表1 研究1的多水平路径分析结果

研究1的结果部分验证了理论模型,即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通过引发发型师的状态焦虑导致他们体会到更多的工作-生活冲突(表1)。然而,研究1的经验取样法自身的时间滞后设计无法验证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与状态焦虑的因果关系,研究者通过操纵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开展了研究2。


在研究2中,研究者招募了300名会计师作为参与者。研究者让他们想象自己是一家分公司的会计师(也是核心员工),该分公司的会计师在财务决算时需要关注两个指标,一是公司的利润是否达到总部指定的利润目标(达到利润目标,总部会给分公司更多支持);二是公司的利润是否达到给核心员工发放年终奖的利润目标。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以下三个实验条件下:

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组的参与者被告知分公司达到了给核心员工发放年终奖的利润目标,但是没有达到总部为分公司指定的利润目标。研究者让参与者想象自己作为会计师通过提前计入公司收入的不正当行为帮助公司达到了该目标

不道德的自利行为组的参与者被告知今年分公司达到了总部指定的利润目标,但是没有达到给核心员工发放年终奖的利润目标。研究者让参与者想象自己作为会计师通过提前计入公司收入的不正当行为使自己获得了年终奖

控制组的参与者被告知今年分公司达到了给核心员工发放年终奖的利润目标,但是没有达到总部为分公司指定的利润目标。研究者让参与者想象自己作为会计师如实报告了今年的公司收入,公司最终没有达到总部的利润目标。

三种条件下的参与者随后都报告了自身的内疚和自豪情绪(矛盾情绪)以及状态焦虑。

结果发现,相比于不道德的自利行为组和控制组,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组的参与者报告了更高的矛盾情绪。上述理论模型也再次得到部分验证,即无论是与控制组还是不道德的自利行为组相比,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组的参与者报告了更多的状态焦虑,矛盾情绪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但是研究1和研究2都没有完整地验证上述链式中介模型,于是,研究者又在更一般的被试群体(白领员工)中采用经验取样法进一步展开研究。

IMG_1633.JPG


在研究3中,为了减少共同方法偏差,同时招募了白领员工以及与他们长期居住的伴侣,最终有123对员工及伴侣参与了这项为期一周的经验取样研究。期间,员工本人每天在2个时间点(下午1点和3点)填写问卷,报告工作4小时后的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矛盾情绪,以及状态焦虑水平;员工的伴侣在晚上8点报告伴侣的工作-生活冲突(比如“今天下班后,我伴侣工作中有关的事项影响到了生活”)。

研究3的结果验证了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通过矛盾情绪进而导致状态焦虑,最后产生更多工作-生活冲突的链式中介模型(表2)。

IMG_1634.PNG
表2 研究3的多水平路径分析结果


通常,人们会直觉地认为员工的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比如拒绝向客户退款,虚假宣传公司产品等)直接伤害的对象仅仅是客户或者顾客(使客户上当受骗,利益受损等),然而,本研究揭示出这样的行为也同样会直接伤害员工自身(或许还会因为员工被加剧的工作-生活冲突而对伴侣造成伤害,这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及这个过程的内在机制。因此,从保护员工的心理健康出发,从保护客户的合法利益出发,从组织的长久健康持续发展出发,组织都应当提倡以道德为准则的价值观,避免让员工牺牲道德价值来使组织受益。


参考文献

Liu, X. L., Lu, J. G., Zhang, H., & Cai, Y. (2021). Helping the organization but hurting yourself: How employees’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redicts work-to-life conflic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67, 88-100.https://doi.org/10.1016/j.obhdp.2021.05.002

推文作者:郭震
插图:郭震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