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POINTS|要点

  • People who manipulate nicely don’t threaten. Instead, they employ coercive techniques to persuade us to do their bidding.

礼貌和善的操纵者并不会威胁,而是会采用胁迫技巧来试图说服我们服从他们的要求。

  • Manipulative people blur boundaries, encourage guilt, and overlay their version of reality on others.

操纵者会模糊界限,诱发内疚感,将他们对现实的解读版本强加于他人。

  • We can resist manipulation by asserting our human rights, maintaining our boundaries, and not answering unreasonable questions.

想要反抗被操纵,我们可以坚定捍卫个人权利,维护自己的界限,不回答不合理的问题。


Manipulation shows itself in different ways, ranging from flattery to bullying. This post focuses on people who manipulate nicely. They do not directly threaten, but they do coerce by questioning one’s character, ignoring boundaries, encouraging guilt, and overlaying their own version of reality on others.

从恭维奉承到欺负霸凌,操纵有多种外在表现形式。本篇文章主要讨论礼貌和善的操纵者们。他们并不会直截了当地威胁,但却会通过质疑对方品格、忽视界限、诱发内疚感、将自己对现实的解读版本强加于对方的方式去胁迫对方。

People who strive for healthy relationships respect boundaries, take time to listen, and engage in caring and supportive behaviors. Manipulative people ignore boundaries, feign concern, and engage in unhealthy strategies to influence others to do their bidding. Such people show devoted self-absorption and a lack of respect for another person’s full humanity.

致力打造健康感情关系的人会尊重彼此界限,花时间去聆听,在行为中关怀和支持对方。

而操纵者则会忽视界限、假装关心,采用不健康的策略去影响对方,从而让对方满足自己要求。这类人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缺乏对对方整体人权的尊重。

Most manipulative people do not only manipulate. They often have appealing traits, making their efforts even more effective and difficult to detect and act on. But when they are manipulating, interactions are always from their perspective, and we find ourselves answering unwelcome questions and carrying out unwanted requests.

很多操纵者不仅仅只是操纵,他们通常还具有迷人特征,这就让他们的操纵行为更有效,而且更难以被察觉,因此也就难以应对。但当他们操纵他人时,他们的互动行为总是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回答让我们感到不适的问题,在服从我们不想服从的请求。


What to Look for in Manipulative Interactions
操纵型互动的特征

Defining Reality. People who manipulate nicely provide their versions of reality as the only version. They project certainty where there is ambiguity or conflict, using phrases that begin with “Surely you must see that,” “Obviously, we are,” or “Certainly this means something.” They speak for others, defining “we” and “us” solely from their perspective, assuming their thoughts are our thoughts, without consulting us.

定义现实:礼貌操纵者将他们对事实的解读版本作为唯一版本。在事实模糊或存在冲突时,他们会用“你肯定也看到了……”“很明显,我们……”“这当然意味着一些什么”之类的开场白来一锤定音。他们擅自代表他人意见,完全只从自己的视角来定义“我们”,未经询问,就想当然地假设他们自己的想法就代表着我们的想法。

Coercing Through Questions. Most of us believe we should answer direct questions. It is our default response. Of course, some questions are helpful.

Mentors use open-ended inquiries to encourage insight, helping us s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matters important to us.

Manipulative people use questions to draw us into what concerns them, demanding that we direct our attention away from our own lives and toward theirs.

通过问题胁迫。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我们应该回答被直接提问的问题。这是我们的默认反应。当然,一些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导师们会使用开放式的问题来启发洞见性,帮助我们看到对我们而言很重要的不同视角。而操纵者则通过询问问题的方式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他们在意的话题,强求我们将注意力从自己的生活转移到他们的生活上。

Simplifying Our Human Complexity. Skilled manipulators alternate between deification and vilification. When we say or do what they want, they dispense praise. When we cross them, they label us as disappointing and hurtful. Both stances simplify and dehumanize. We are neither gods nor devils.

They may use flattery or gifts or feigned gratefulness to influence us to do things we are uncomfortable doing and would not do on our own.

简化我们作为人的复杂性:技能高超的操纵者会在神化和诋毁之间来回切换。当我们的言语或行为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对我们会不吝赞美,而当我们惹到他们,他们则给我们贴上“令人失望”“恶毒”的标签。两种态度都犯了简化、否定人性的错误。我们既不是神,也不是恶魔。他们可能会用奉承、礼物或假装的感恩来试图影响我们,让我们做自己感到很不适,且自己绝不会主动去做的一些事情。

When we refuse to do their bidding, they become insulting about our lack of generosity and self-sacrifice, accusing us of not being there for them. In the process, they do not consider our own rights, needs, and desires.

当我们拒绝服从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辱骂我们缺乏慷慨之心和自我牺牲精神,指责我们不帮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并没有考虑我们自己的权利、需求和欲求。

Violating Boundaries. People who manipulate blur personal boundaries, often failing to acknowledge that we even have boundaries. We are simply extensions of their needs.

侵犯界限。操纵者会模糊个人界限,通常不会认同我们甚至也有界限。我们只不过是他们自身需求的延伸。

They typically skip steps toward personal intimacy, revealing too much too soon, and then lean on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I told you, now you tell me.”

They may pretend to respect our privacy but only to identify our boundaries so that they can move around them.

他们通常会跳过正常步骤迅速进展到亲密阶段,过快地透露关于自己的过多的信息,之后就会援引互惠原则:“我告诉你了,现在你也得告诉我”。

他们可能会假装尊重我们的隐私,但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界限是什么,这样他们就可以绕过我们的这些界限。

Demanding Responses. Often, manipulative people demand immediate responses, even if we’re not prepared to respond. To satisfy these demands, they use 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making small requests that we agree to, and then following with increasingly larger demands. With these larger demands, saying no is more difficult because there is already a yes.

强求我们必须给予回应:通常,操纵者会要求对方立即给出回应,即使我们还没有做好回应的准备。为满足这些要求,他们通常会采用“一脚先进门”策略,即,先提出一些我们同意的要求,之后则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对于这些更大的要求,通常更难拒绝,因为之前已经说过yes了。

Encouraging Guilt. If we criticize, manipulative people will try to induce guilt for this criticism. They will state directly or imply, “After all, we’ve done for each other.” They may even scold us for disagreeing with their interpretations.

诱发内疚感。如果我们提出批评,操纵者通常会试图诱发我们对所提出批评的内疚感。他们会直接表示或暗示“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已经结束了。”他们可能还甚至会因为我们不认同他们的解读视角而斥骂我们。

Drawing on Victimhood. Nice manipulators count on our concern for their well-being to exploit our goodwill, thereby gaining concessions that we would not ordinarily make. They thrive on a pain-off, suggesting their problems are worse than ours—or proposing a false equivalence.

利用受害者身份:礼貌的操纵者会依赖于我们对他们的关心而利用我们的善意,从而让我们做出平时不会做出的让步。“痛苦竞赛”会给他们巨大能量,他们会暗示说他们面临的问题要比我们的严重,也或者会虚构出某种跟我们程度相同的痛苦。

They combine praise with their self-assessed difficulties. “I can’t do this without you.” “You’re essential to this project.”

他们将赞美与他们自认为的困境捆绑在一起。“没有你我做不了这个。”“对于这个项目而言你不可或缺。”


Breaking the Manipulation Cycle
打破操纵循环

Asserting Our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guideline when encountering psychologically manipulative people is to state our human rights when we see them violated.

坚定捍卫我们的基本人权。面对在心理上操纵他人之人时,最重要的一条方针,就是当我们察觉到我们人权被侵犯时,说出我们的人权。

We have the right to be treated with respect, to set our own priorities, to say “no,” to express our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take care of ourselves emotionally, and to live our lives as we see fit, without intrusion.

我们有权被尊重,有权设定自己的重心,有权说不,有权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权呵护我们自身的情绪,有权按照自己的想法、不受侵入地生活。

One goal of manipulation is to exploit our vulnerabilities—and our virtues. It’s possible we may feel inadequate for not satisfying the other person, but we are not the problem. We’re being influenced to feel inadequate, so that we forfeit our human rights.

操纵行为的目标之一,是利用我们的脆弱之处,以及我们的美德。我们很可能会因为没有满足别人需求而感到自己不够好,但我们自身并非问题所在。我们被洗脑而感到自己不够好,因此会放弃自己的人权。

Being Appropriately Contrary. If the manipulating person says, “it doesn’t hurt to ask,” point out that with some questions, it does hurt to ask. It hurts us, and it hurts them.

以适宜的方式反驳。如果操纵者说,“问一问又不会伤害到你。”则指出:对一些问题而言,问了的话的确会伤害到人,而且也会伤害到你。

If they say they w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we can give them “no” as an answer. Saying no diplomatically and firmly asserts our perspective while maintaining respect for the manipulating person. We can choose to explain our reasons for not complying, but we are not obligated to.

如果对方说他们不接受拒绝,我们依旧可以拒绝。以外交辞令般的方式说不,坚守我们的视角,同时对操纵者保持村中。我们可以选择解释恕不从命的原因,但我们并非有义务必须给出解释。

Maintaining Boundaries. When manipulative people test our limits, they are trying to detect how far we are willing to shift our position. When this happens, we need to stay firm and true to what we know is right for us.
坚守界限。当操纵者测试我们的界限时,他们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当这种情形发生时,我们需要态度坚定地捍卫我们觉得对自己正确的选择。

When being manipulated, we should minimize our responses—getting angry and arguing backfires because we engage when we don’t want to. If possible, we should maintain our distance and avoid interacting unless we absolutely have to. We are not saviors. It is not our job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That's the job of their therapist.)

当被操纵时,我们应该最小化自己的反应。愤怒和争吵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根本不是我们本来想做的事情。如果可能,我们应该保持距离,避免互动,除非我们不得不互动。我们并非救世主。我们没有义务去解决他们的问题。(那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Taking Time—and Distance. If the person expects an answer right away, we can use time to our advantage. We can create our own deadlines. If necessary, we can take a break. Simply saying, “I’ll think about it,” creates space to formulate a workable response.

给自己时间,和距离。如果对方期待我们立即回复,我们可以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我们可以为自己设立一个合适的截止期限。如果必要,我们也可以按下暂停键。只需要说:“我会考虑一下”,为自己争取想出可行回复的空间。

Setting Consequences. If the manipulating person persists in violating our boundaries and rights and w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we can set consequences. Not out of spite, but to maintain our integrity. Ideally, consequences will encourage respect.
设定后果:如果操纵者一直侵犯我们的界限和权利,而且不接受我们的反对,那么我们可以设定后果。这并非是出于怨恨,而是为了捍卫我们自身的原则。理想情况下,设定后果,会引发对方的尊重。


Final Words
结语

Although people who manipulate are intrusive and dehumanizing, it is necessary to recognize their humanity, even as they do not acknowledge ours.

尽管操纵者会侵入别人生活、侵犯对方人权,但我们却必需认可他们的人权,即使他们对我们并非如此。

We all want our social needs met, but that mean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alitie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People who manipulate ignore these realities and define their own, using predictable, persistent strategies to influence us to do their bidding. The manipulation may seem friendly or caring, as if the person genuinely has our concerns in mind. But if it feels wrong, we need to step back and as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我们都想要自己的社交需求得到满足,但这意味着需要考虑到社交环境的现实情形。操纵者会忽略这些现实,定义他们自己的现实版本,使用可预测的、持续的策略来影响我们,试图让我们服从他们的命令。这种操纵可能看起来友好,或者充满关爱,仿佛对方真的是在关心我们。但如果你觉得这不对劲,那么我们就需要后退一步,询问自己以下问题:

Am I being treated with fundamental respect? Is a different reality being projected on my life without my consent? Are this person’s questions and demands reasonable? Do I feel good about myself in this relationship?

对方有没有给我最基本的尊重?

对方是不是在未经我许可的情况下向我的人生投射了一种不同的现实版本?

对方的问题和要求是否合理?

在这段关系中,我感觉自己过的好吗?

We are fully human beings, not marionettes. If we feel like a marionette, we need to cut the strings.

我们都是完完整整的人,不是提线木偶。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像是提线木偶,那么我就需要剪掉这些绳子。

作者介绍:高文洁

《再见爱人2》开播了。

这是一档去年悄然走红的“离婚综艺”,节目会邀请三对夫妻共同参与一场18天的旅行,他们或许已经离婚,或许正在分居,或许在考虑离婚,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试图在这场18天的旅途中找到自己婚姻的答案,离,还是不离?

IMG_9720.JPG

而他们的婚姻故事本身,也成为了我们这些场外观众们寻找答案的一种假设性检验:

“60岁离婚,是在开玩笑吗?”
“性格过不好,是真实的坦诚还是无意识的逃避?”
“为什么需要的时候,另一方总是缺失的?”
“相爱但走不下去,要怎样面对告别?”
“当爱人们不再歌颂永恒,那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某种程度来说,这档高分综艺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把婚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和争执,全部凝聚到了一个场域当中去呈现、体验和表达,正如节目旁白的一句话:“爱不是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

那么,什么才是答案?

01情绪
我那个时候觉得我要疯了

第二季的嘉宾夫妻,都是带着情绪来的。

最年轻的一对夫妻:宋宁峰和张婉婷。他们刚在一起不到一个月就怀孕了。这过程,就好像感情的抛物线还没到最高点,“砰”就落了地。

IMG_9721.PNG
图|Rollins 和 Cannon (1974)等经过大量研究表明,婚姻满意度的周期变动呈U型状态:结婚后、未生育之前,夫妻之间的婚姻满意度最高,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婚姻满意度开始逐渐下降,孩子长大离开家,婚姻满意度又开始回升。

或许是为了弥补,怀孕十个月加上产后一年,张婉婷都在努力完成一件事情,就是让宋宁峰快速地了解自己。

IMG_9722.JPG

但这个过程,并不顺畅。

宋宁峰不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架要吵

“鸡毛蒜皮的,我这工作的,我们小孩的,都可以成为我们吵架的原因,反正吵到最后那就是说离婚离婚,就必须离。”

IMG_9723.JPG

而在张婉婷看来,每次当她向宋宁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宋宁峰都表现得非常冷漠,她认为这是自己受到的冷暴力

IMG_9724.JPG

可以说,节目第一期中最窒息的场面,就来自这对其实还没有离婚的小情侣。

张婉婷对着大家疯狂输出,控诉丈夫的“冷漠”和“不回应”;宋宁峰在一旁好几次欲言又止,始终找不到说话的机会。

IMG_9725.JPG

看起来就好像是,张婉婷因为宋宁峰的不回应而愤怒,她的愤怒(自我解释为“暴脾气”)让她更多地、更密集地去表达和索取,而这样毫无喘息的对话,让宋宁峰即使想要讲话,也找不到能讲话的档口,他开始疲惫、退缩和回避问题

他的行为又会再一次激发张婉婷的不满和愤怒

情绪聚焦疗法的原创者之一 Leslie Greenberg 认为,情绪是我们最基本的沟通系统,是我们表达和行为的定向器。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往往是先感受到情绪,然后才会思考,并且只能在我们所感受到的范围内思考,最后才会做出行为举动;而一个人的行为举动,又会把我们思考的内容和意图符号化,例如上价值:“你不够爱我”“我的婚姻很可悲”,并借此影响到其他人。

正是这样的过程,让夫妻双方形成了一方“掌控”、一方“失语”的互动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非常常见,在另外一对老年夫妻嘉宾中,“失语”的人是妻子陈美玲。

IMG_9726.JPG


02需要
是爱,我没有说不爱她

陈美玲和丈夫艾威曾经是香港的“模范夫妻”,他们相识31年,结婚18年,艾威对陈美玲一见钟情,陈美玲也非常感恩这段缘分。

IMG_9727.JPG

后来有一年,陈美玲的身体开始出现状况,艾威花光积蓄给妻子治病,一直在病床前守护照料,甚至表示如果有万一,自己可以捐赠肝脏给妻子。

但陈美玲病愈之后,几年内他们的感情却降至冰点,直到2019年,他们开始分居。

节目中的饭后闲谈,艾威被问到为什么要离婚?(艾威是提出离婚的人)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说:“是很搞笑的一个,打麻将的问题。

IMG_9728.JPG

艾威滔滔不绝地指责陈美玲“一打麻将就打到三更半夜”,“讨论过几十次也没办法解决”,“只能靠离婚来解决问题”,陈美玲在旁边几次三番欲言又止,最后也只能说一句“其实我也很委屈的”。

IMG_9729.JPG

老实说,打麻将,听起来真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为什么却成为了一个结束18年婚姻的原因呢?

后台单独采访的时候,艾威和陈美玲都说到了一个议题,让我非常触动。作为一对老年夫妻,他们或许会更多地直面死亡焦虑

陈美玲说,丈夫曾经跟她讨论过死亡的问题,他们都希望对方可以先走,这样自己就可以帮对方安排好所有的事情。

IMG_9730.JPG

只是一种猜测,艾威对陈美玲的“掌控”,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有他内隐的恐惧。

他的愤怒和怨恨(艾威在节目中说自己“恨”对方,说妻子是他最大的压力),这些情绪的背后,或许也是他对妻子从未表达过的“依赖”和“需要”。

根据心理学家Frijda的观点,情绪与我们最核心的需要相关联,情绪使得我们能够对那些与我们的幸福密切相关的情境保持警觉

这种警觉就类似于当美玲姐熬夜打麻将的时候,艾威忍不住愤怒“你再打一次麻将就代表我们离婚了”。但他没有表达出来的是:其实我也需要你。


03体验
难道你还看不出来吗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婚姻中的失语者?

这是第一期节目留下的提问。

相比于上面两对夫妻,最后一对夫妻更像是“双方失语”的状态。苏诗丁和卢歌结婚4年,他们离婚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工作异地分居的原因。

IMG_9731.JPG

更深层的,可能是在他们最需要彼此的时候,另一方陪伴的缺失。

IMG_9732.JPG

这种缺失,当然一方面是因为事业和时间上的平衡,另一方面,也可能来自感受的体验受到了阻碍。

在心理学家Gendlin的观点里,他认为负面的情绪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在于“完成”某种感受

如果一个人在现有的环境或者情境下,他明明失望了、愤怒了,但他感受到“自己体验到这些负面情绪”是不安全的,那么,他就有可能压抑这些情绪,从而导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受阻,不能够“继续前进”。

这也正是Gendlin所形容的一种“被卡住”的感觉

卢歌和苏苏似乎是这样,他们总是很难将自己的情绪和需要,转换为外显的言语去表达;另外两对夫妻中的宋宁峰和陈美玲似乎也是这样,他们都在节目中说道,自己在等一个Timing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IMG_9733.JPG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档离婚综艺,似乎和 Leslie Greenberg 的很多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情绪使我们能够与其他人发展亲密关系,情绪也会让我们做出一些不能理解的事情。情绪是模糊的,它背后的需要往往是难以明确表达的,但是,“只有当我们把这些朦胧的部分符号化,并且表达出来,我们的感受和体验才会变得清晰和更有意义”,“成为创造新的叙事的起点”。

这就好像是,整个第一期节目中,有一幕我特别感动的画面。

当艾威指责陈美玲没日没夜的打麻将的时候,苏苏说,她特别能理解美玲姐。她说,美玲姐可能是想通过打麻将来挥霍自己的身体,“她可能只是想当一个正常人”。

IMG_9734.JPG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看到这件事的人是美玲姐的丈夫该有多好呢?

如果美玲姐能把这些感受(如果是真实存在的),表达给艾威听又会如何呢?

我们不知道故事会向着什么地方走去,18天的旅行才刚刚开始。但是,这个节目的亮点可能也不是最后他们决定的那个结局是离是合,而是在这场以离婚为主题的旅行中:

看一段情感在平静的海面之下,有多少涌动的暗流与壮美,从而能更加勇敢地去面对那未知的航行


参考文献

Rollins, & Cannon, K. L. (1974). Marital Satisfaction over the Family Life Cycle: A Reevalu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36(2), 271–282.https://doi.org/10.2307/351153

Greenberg. (2011). Emotion-focused therapy (1st ed.).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策 划:高文洁
撰 稿:高文洁
编 辑:崔琪
美 编:杨婉婷
图源丨《再见爱人》,侵删

作者介绍:管樂

前几年,一本叫《正面管教》的书在育儿圈大火,书里所提倡的积极教养方式,真的让我们80、90后的父母一看就觉得心动,我也是有同感的。

仿佛是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太简单粗暴了,而我们内心期待被父母温柔和理智地对待,所以如今当我们长大成为父母后,就希望能够把最好的爱给自己的孩子。

这些年,大量的育儿专家和网上博主都在高喊:父母抚养孩子,要学会积极的沟通要充满爱意的表达!要鼓励式教育!……

嗯,说得挺有道理的。可是我们看了很多书,刷了很多育儿视频,当我们好言相劝但是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当孩子想玩手机但是我们要Ta写作业的时候,他们真的会气得我们拳头发硬!然后我们就会轻而易举地回到父母当年的模式里,大喊威胁到:“你要是再XXX,我就不准你XXX了!”

IMG_9716.JPG


为什么要鼓励式教育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s)认为“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样”,鼓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在任何尝试启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承认鼓励的作用。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鼓励孩子。一项儿童道德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鼓励独立、鼓励成就,与儿童道德行为显著的正相关。

同时实证研究表明,“鼓励”能减少孩子的负向行为,在亲社会行为、自我期望、习惯养成、学业表现、饮食控制与运动表现等方面都有正向促进作用。

IMG_9717.JPG


该怎么通过鼓励达到教育目的

“鼓励”作为心理学概念最早是被阿德勒引入,后Dinkmeyer和Losoncy(1980)认为,鼓励是一种促进个体发展的内在资源和勇气,是一个产生正向行动的历程

它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进而建立自尊、自信和价值感,有勇气接纳自己的错误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下面我们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视角,给出鼓励的两个角度:

1
意识层面上要做的:接纳、尊重与信任

1)把孩子孩子的行为区分开来。
Eg:小满是我的宝贝女儿,她今天有一个行为,是把娃娃扔在水盆里了,我对她的行为不满,但是我爱她。

2)接纳孩子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不要比较
Eg:那英不要和王濛比滑冰。

3)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孩子有正向合理期待。
Eg:孩子会长大,今天不会自己如厕,但是Ta到了一定年龄必然会的!只是早晚的事儿。

IMG_9718.JPG

2
行为层面上要做的

肯定闪光表现,让孩子看到生命的亮点

1)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及时使用描述性语言,肯定孩子的具体品质与能力、努力和进步,或者具体的贡献。

2)善于使用非语言,比如微笑、拥抱、竖大拇指、点头等。

面对负面的情况,实施正面支持

1)营造不怕犯错的氛围,支持孩子面对错误与失败,引导他们获得经验。

2)当孩子面对困难时,陪Ta分解活动任务,从最小的部分开始,支持孩子逐渐完成,或者使用开放性的问题提供线索,同时支持同伴合作学习。

3)支持孩子发展弱项领域。可以激发兴趣,或者用孩子的强项来带动弱项,或者干脆耐心等待孩子的发展。

4)当孩子沮丧和气馁时,父母可以尝试了解孩子沮丧的想法,然后促进孩子认知的改变;或者给孩子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或者支持孩子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毕竟,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人不是吗?

IMG_9719.JPG


想对所有父母说的最重要的话

为什么你明明有很强烈的鼓励孩子的意识,但是往往行为却非如此?那是因为,你自己很少被如此温柔、正面而有力地对待过。当我们想要给孩子最好的爱之前,一定要先好好地爱自己、接纳自己。毕竟,如果你的眼睛看向自己的时候,都是充满批评和挑剔的,又何况看向外面时呢?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管樂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何文宣
图源|《小欢喜》

作者介绍:高彩鑫 安伟

[场景重现]

傍晚,怒气冲冲的妻子大声指责丈夫“你怎么又忘记刷碗了?”,丈夫沉默不语,“你怎么回事,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妻子越说越生气,内心的火气肉眼可见地不断上窜,旁边的丈夫仍旧一言不发,宛如没有听到,妻子看到丈夫不说话而更加恼怒,声音更加急切,在“火山爆发”的前夕,丈夫仍旧保持沉默,两人就这样陷入了“僵局”。

IMG_9707.PNG

这个场景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要么是自己经历过,要么是曾经看到过别人经历过

如果你和伴侣之间也用这样的方式沟通,那么这种不恰当的互动模式可能正在严重损害着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01
互动模式是什么

研究表明,在影响婚姻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夫妻之间的[互动模式]被认为是影响婚姻质量的关键因素(Karney & Bradbury, 1995)

互动模式指的是夫妻双方互相表达感受和信息的方式和过程,包含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未经察觉时会成为一种惯用的模式。比如你和伴侣如何说话,在饭桌上如何交换眼神都是你们互动模式的体现。

IMG_9708.JPG

Satir家庭治疗理论也强调了互动的重要性,她认为互动是人应对环境的方式,不适应的互动会导致家庭功能的失调(Satir,1983)。

另外,早期婚姻生活冲突中的不良互动是婚姻质量下降以及离婚的重要预测源(Lavner & Bradbury, 2010)。你们共同塑造的互动模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02
我们总结了这些常见的夫妻互动模式

我们总结了以下两大类夫妻互动的行为:

IMG_9709.PNG

在消极互动行为中,“指责、防御、轻视、冷若冰霜”被Gottman称为婚姻的“四大预警”行为(Gottman, 1994)。

按照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的比例,Gottman将夫妻关系划分为5类,包括:激烈型、温暖型、回避型、敌意型和敌意/分离型。其中,前三类夫妻总体积极行为多于消极行为;后两类夫妻的消极行为多于积极行为。

敌意型夫妻有积极行为,但消极行为远多于积极行为,比如常见通过防御、指责来应对对方的不满;敌意/分离型夫妻的积极行为较少,而消极行为较多,比如可能因为较小的事情便会大加指责对方。

接下来
请大家猜一下哪种类别的夫妻的婚姻会更加稳定呢

IMG_9710.JPG

答案是前三类
相比之下,后两类夫妻关系极不稳定

另外,Christensen 和 Sullaway也对夫妻互动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将夫妻互动模式分三类:

建设性沟通

双方均能以积极的方式面对、协商解决问题,比如随着孩子长大,夫妻在教养孩子上感受到了新的困难,同时积极协商应对如何抚养青春期孩子的挑战。

要求/回避沟通(Demand-Withdraw Pattern)

指的是一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同时另一方选择回避的方式;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夫妻互动中,特别是妻子要求-丈夫回避的模式,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一致存在(Christensen et al., 2006)。

双方回避沟通

双方均以回避的方式应对问题,比如伴侣双方对回谁家过年产生了矛盾,但彼此都没有对此发起沟通直接面对问题而是选择了冷战,回避冲突也是夫妻沟通中最普遍的无效模式(陈玉英等,2010)。

IMG_9711.JPG


03
不良互动模式可能是这样发生的

我们也很好奇,开始阶段甜如蜜糖的亲密关系究竟是如何走向崩溃的呢?我们翻看了很多心理学领域的专业资料,发现了这些:

只是出于自我保护

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回避沟通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试想一下,当一个妻子怒气冲冲地指责伴侣又一次忘记了洗碗,这很可能会唤起丈夫被攻击的体验。

出于自我保护,他选择进入防御状态,回避沟通以自我安抚(Baker, 1980),所以下一次当你的伴侣采用让你难以理解的回应方式时,你可以提醒自己:对方或许只是在进行自我保护

IMG_9712.PNG

因为我们的依恋风格不同

现代依恋理论将成人依恋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迷恋型、冷漠型、恐惧型(Bartholomew, 1991)。从依恋关系的角度而言,亲密关系里令人痛苦的互动行为可能是对方不安全依恋类型的表现。

比如常见的是妻子作为迷恋型依恋类型,而丈夫是恐惧型依恋类型,在相处中往往容易出现前面提到的普遍的妻子要求-丈夫回避的模式(Christensen et al., 2006),即我们通俗说的“妻子追,丈夫逃”的追逃模式

并且,不同依恋风格的成人在沟通方式上具有差异性。比如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个体更倾向于运用问题解决策略,而迷恋型依恋的个体更倾向于强迫和控制自己的伴侣(Pistole, 1989)。

由此可见,如果下一次你和伴侣在沟通模式上有分歧,或许你可以理解为这和彼此不同的依恋类型相关,并从这个角度出发尝试去解决。

IMG_9713.PNG


04
有办法改变自己和伴侣的互动模式么

觉察自己的情绪

在夫妻互动中往往因为情绪张力过大且尚未觉察,而容易采取令双方都追悔莫及的互动行为,然后日复一日构成让双方都感到痛苦的互动模式。这时候,最关键的是如何在反应之前能够暂停下来重新选择!而暂停的前提就是我们能够觉察自己那时那刻地感受和想法。

尝试发展积极的互动行为

在能够自我觉察的基础上,夫妻双方可以尝试采取更多的积极互动行为,逐步发展出令双方都感到舒服的互动模式。

值得提出的是,Gottman提出了平衡理论,认为夫妻之间有消极互动行为本身并不可怕,如果能与积极行为达到1:5的比例时,婚姻关系较为稳定(Gottman,1993)。

也就是说:你和伴侣的消极互动行为并不是亲密关系的全部,超量的积极互动行为仍然可以让你们的关系稳固

IMG_9714.PNG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如果你和伴侣的互动模式令你们饱受困扰,多次努力调节后仍然效果甚微,或许你们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伴侣咨询或家庭咨询可以帮助你们更好地看到彼此的互动模式,进而获得关系的改善,共同迈向建设性沟通的互动模式。

看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IMG_9715.PNG


参考文献

Baker, W. H. (1980). Defensiveness in Communication: Its Causes, Effects, and Cures.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7(3), 33–43. doi: 10.1177/002194368001700304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

Christensen, A., Eldridge, K., Catta Preta, A. B., Lim, V. R., & Santagata, R. ( 2006) . Cross Cultural Con sistency of the Demand/Withdraw Interaction Pattern in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 (4) , 1029-1044.

Gottman, J. M. ( 1994) .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 and marital outcomes. Mahwah, NJ: Erlbaum.

Gottman, & Krokoff, L. J. (1989).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Satisf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7(1), 47–52.

Graber EC, Laurenceau J- P, Miga E, et al. Conflict and love: Predicting newlywed marital outcomes from two interaction context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1, 25(4): 541.

Kanter, J. B., Lavner, J. A., Lannin, D. G., Hilgard, J., & Monk, J. K. (2022). Does couple

communication predict later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dissolut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4(2), 533-551. https://doi.org/10.1111/jomf.12804

Karney, B. R., & Bradbury, T. N. (1995) .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Marital quality and stability: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 (1) , 3-34.

Lavner JA, Bradbury TN. Patterns of change in marital satisfaction over the newlywed yea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10, 72(5): 1171-1187 16

Satir, V. (1983).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Californi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Sullaway, M., & Christensen, A. (1983). Assessment of dysfunctional interaction patterns in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3), 653-660. https://doi.org/10.2307/351670

陈玉英,耿文秀 & 张磊.(2010).女性视角下的婚姻满意感影响因素——上海报告. 上海精神医学(S1),413-415.

策 划:安 伟
撰 稿:高彩鑫 安 伟
编 辑:崔 琪
美 编:郭雨馨
图源网络 |侵删

知乎热榜上,常常能看到一个排名前位的话题词:「丧偶式婚姻」。

丧偶式婚姻」是指夫妻一方冷漠对待家庭、无视家庭生活,虽然名义上没有丧偶,但是婚姻生活如同丧偶的状态。

台湾曾经拍摄了一个系列的小短片,描述了这样一种不幸福的婚姻。短片有3集,每一集都戳中了丧偶式婚姻的一个侧面:

丈夫的秘密简讯 他永远觉得“加班比回家可爱,坐在车上比坐在客厅自在,只要能拖延回家,什么理由都可以”。

IMG_9700.JPG

餐桌上的陌生人 “当我把家里的声音录下来,发现家里什么声音也没有。从交往时期的无话不谈,到婚后渐渐无话可谈。”

IMG_9701.JPG

妈妈的孤军奋战 当家庭中的一个人长期被工作绑住,只剩另一个人独自面对家、小孩和生活。

IMG_9702.JPG

虽然丧偶式婚姻的概念不偏向女性或男性某一方,但现实大部分的情况是,丈夫在家庭生活中长时间的消失和缺位

今天的文章,我们试图讨论,在这些扎心的故事之下,是什么让我们走入了婚姻的困境?


01
Ta说“我和伴侣的关系就像是室友”
@方糖 心理咨询师

丧偶式婚姻?单纯说“丧偶”我可以理解,“婚姻”我也可以理解,「丧偶式婚姻」这个概念的出现,着实令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名存实亡式婚姻的痛楚。它消磨了个体对于幸福婚姻的期待,表达出一种“结了婚有伴侣和没伴侣感觉一样”的辛酸和无奈——虽有伴侣,如同丧偶。

带来关于这个概念的现实感受的,是一位来访,当时是咨询关于婚姻家庭的问题(信息有删改并经由来访知情同意)。

印象最深刻的是Ta对于个人婚姻生活的描述:每天自己下班回家就像是回到了宿舍,伴侣就是自己的舍友,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与舍友几乎没什么区别。就是住在一个地方,每天上下班打打招呼;有空的时候一起吃个饭,在饭桌上也几乎没什么交流;偶尔有需要共同协商的事情沟通一下,比如说孩子上学、家里的老人等等;自己也一直试图向伴侣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对方视而不见且拒绝沟通(表现回避)。在这样的婚姻中,Ta从未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馨和爱。

而Ta的那句“感觉我和伴侣的关系就像是室友”,有那么两三天的时间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

当时Ta一边描述一边掩面流泪,我在那个时刻感受着Ta的情绪,非常真切地感知到那种煎熬:看到Ta在想要而不得的温情中逐渐丧失对婚姻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时间长了,慢慢地Ta经常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眼泪就流下来,逐渐发展成中度抑郁。

IMG_9703.JPG

研究表明,丧偶式婚姻带来的负面影响远不止如此。如果是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是「丧偶式婚姻」的话,往往会同时造成「丧偶式育儿」的结果。换句话说,丧偶式婚姻中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婚姻中的双方,还包括家庭中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其性格品质的发展及情绪管理等均容易出现问题,诸如孤僻、懦弱、自卑等多发心理问题(逢晓, 2013; 孙元升, 2014; 李万发, 高南南, 2020)。


02
丧偶式婚姻,其实是一种情绪切割
@刘祥宇 心理健康工作者

纵观周围的「丧偶式婚姻」,我发现没有一个家庭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的,恰恰相反,他们大部分都是因爱而结合,对婚姻抱着美好的期待,满怀希望地开始新生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底是什么磨灭了家庭中的爱意,让婚姻变成冷冰冰的存在呢?

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个点:家庭是变化的,家庭关系也是变化的,同时家庭具有一定应对这种变化并维持其连续性的能力,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家庭生命周期。比如,刚结婚的时候,刚生孩子的时候,其中一方失业的时候,孩子离家的时候,都是家庭生命周期中一些关键的时刻和阶段,不可避免地我们会焦虑、痛苦,甚至抑郁,而如果能坚持下来,适应家庭中的变化,那么家庭的韧性将会提高,婚姻内的夫妻关系也会得到升华。

相反,假如夫妻在这些关键时刻的挑战面前一次次败下阵来,那么家庭关系就可能会亮起红灯,甚至整个家庭也会走向“消亡”。

IMG_9704.JPG

「丧偶式婚姻」,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消极应对家庭挑战的不良方式——情绪切割

小A和小B原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他们相识于校园,相处的过程幸福且舒适,没有狗血剧,也没有父母的反对,在所有亲朋的祝福下顺利地步入了婚姻。然而孩子的意外降生却打破了平静,小A初为人母,由于缺乏准备时常感到慌乱,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的妈妈,常常会因为自己的一点小疏忽而感到自责,而小B同样没有做好成为父亲的准备,更糟糕的是,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妻子抱怨的眼神,很快,焦虑成为夫妻关系中的主旋律。

为了逃避家庭中的这种负面情绪,小B不再那么顾家,而是把自己丢在了工作里,远离家庭,成为令他感到轻松的最佳方式,换句话说,他似乎刻意切割了自己和家庭的情绪联结


03
我们需要的“在场”和“共同决定”
@高文洁 临床与咨询心理在读研究生

当国内在讨论「丧偶式婚姻」的时候,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的词汇出现。例如日本早年有一部非常热门的漫画叫作《Dame Oyaji(没用的父亲)》,韩国有一个词语「Wild Goose Father(大雁父亲)」,用来形容那些在国内挣钱供妻子孩子出国读书,“季节性”在家庭中出现的男性。而在很多的西方研究中,这种情况被称作「Father Absence」。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似乎仍然在影响着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59%的女性表示她们的家务比伴侣更多,大约3/4的女性说,她们比伴侣要做更多照料孩子的工作。基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情况来看,尽管一些夫妻在意愿上表示要平均分配家务,但到了现实生活中,往往还是以传统的性别角色来分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到日剧中有一句特别扎心的台词:

IMG_9705.JPG

所谓的“一般而言”,是社会赋予我们的性别角色:男性作为“家庭的物质提供者”,应当是强硬的、去情绪化的、有事业心的;而女性作为“家庭的生活照料者”,应当是体贴的、周到的、母性的。

这或许让男性在结婚之后,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家庭责任是“挣钱”和“养家”,而投入大量时间参与家庭生活,被看成是一种羞耻和软弱。

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的婚姻和家庭是这样吗?并非如此。我们需要的,往往是亲密,是双方的在场,是对家庭角色有一致的认识,以及对家庭生活的共同决定

2006年,美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叫作《人生遥控器》,在这部电影中,男主角一心想着升职加薪,他得到了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将他的人生“快进”,于是他把那些他在家庭中觉得孩子吵闹、觉得生活无聊和不耐烦的时刻,都跳过了。

直到故事的结尾,他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些什么,他倒在地上,跟儿子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IMG_9706.JPG

最后,如果你需要支持和帮助,请记得,你随时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聊聊。


参考文献:

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逄晓、“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李万发,高南南.“丧偶式”婚姻家庭存在的家庭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西部,2020,(05):24-25.

策 划:高文洁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郭雨馨
图源网络 |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