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个假期大家过得并不安稳。

很多人都像一根紧绷的弦,身体只要有不适:一个喷嚏、一声咳嗽,便疑神疑鬼——该不会是感染病毒了吧?

问题来了,究竟有没有办法分清自己是普通感冒,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两个细节最值得关注:“呼吸困难”和“第7天”

  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重要特征为:呼吸困难

对普通人来说,一定要重视这个细节:是否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的情况。

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初期症状类似,仅仅靠发热、头痛、肌肉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确实比较难区别。但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中,多数患者伴有呼吸困难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如果发现自己感冒后,还出现了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的情况,就应当警惕。

  1. 第7天很重要,与潜伏期和重症表现都相关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提到另一个细节: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一般为3-7天,而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
7.jpg

△图片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因此,如果最近去过湖北,或者担心自己接触过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居家隔离一段时间,而第7天就是一个重要节点。

发热 + 呼吸困难,应及时去医院

先划重点:

平时身体健康的普通成人,如果有“发热 + 呼吸困难”症状,就要格外当心。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对于平时身体健康的普通成人来说,发热达到38℃,更有警戒意义。

鉴于当下的疫情,如果出现发热同时还有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个,建议及时去医院,不建议在家观察:

伴有呼吸困难,或明显的胸闷、气喘、呼吸急促;
近距离接触过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本身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肝肾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人。
*仅供一般成人参考,不同地区视当地情况可能有严格标准。

只是体温略超37℃,不必恐慌

平时我们说的发烧(发热),其实是体表温度(如腋窝)超过37℃。

不过,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正常人的体温也会波动。不同时间测量的体温可能不一样,但波动范围不会超过1℃ 。如果体温略微超过37.3℃,身体没有其他不舒服,可以先在家观察。如果体温逐渐正常,其他症状减轻,说明身体慢慢好转。

同样的道理,单纯有呼吸不适、胸闷的情况,原因很多,也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但如果你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慢阻肺等慢性疾病,建议立刻去医院就诊。没有基础性的问题,就可以先放松放松,开开窗透透气,呼吸新鲜空气。如果胸闷还是没有缓解,则建议去医院就诊。

当前疫情下,

孕妇、小孩、老人什么情况要去医院?

1.孕妇有呼吸道或者发热症状,短期观察还是立刻就诊?
如果14天内有疫区或者患者接触史,舌下体温(不推荐腋下体温)超37.3℃,伴有咳嗽、乏力等临床表现,应该及时就诊;

如果14天内有疫区或者患者接触史,体温正常,但有呼吸短促、胸闷或者经皮氧饱和度下降,应该及时就诊;

没有疫区或患者接触史,体温超过38℃,应该及时就诊;

伴有产科因素(宫缩、出血或其他因素)需要及时就诊;

如果医疗资源比较充足,可以积极就诊。

2.孩子发烧咳嗽,要不要送医院?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建议根据情况暂时在家观察,对症缓解。
发烧:3个月以下的宝宝,直接去医院交给医生处理;3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的孩子还可以吃布洛芬。
咳嗽:不要给孩子吃止咳药;1岁以下要保证奶水或水的充足;1岁以上的孩子还可以睡前吃一小勺蜂蜜来缓解咳嗽。

3.孩子出现了什么情况,要去医院就诊?
出现呼吸急促;

面色、口唇发青,出现三凹征(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

精神状态差:出现嗜睡,对食物兴趣降低,反应能力减退;

尿量减少,脱水。

以上情况如果出现任意一种,说明孩子病情较重,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

  1. 老人有点感冒的症状,要不要去医院?

建议去,但还是先看基础情况。
老年人免疫力较弱,尤其是有心脑肝肾基础疾病的老人,如果出现持续发热以及感觉有明显的气短乏力症状,建议就医。

科学就医,是自我防护的一环。

1.针对人员密集场所,有哪些具体防控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 王斌: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要加强消毒频次,加强通风。乘客乘坐时,要尽可能隔位而坐或分散而坐。公交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出租车载客之前做好消毒。
宾馆、商场、超市、办公楼等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要做好室内的清洁和消毒,加强通风换气和垃圾处理。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要带病上岗。
9.jpg
在办公楼等公共场所,要加强对来访人员的管理,做好体温等健康监测。
去公共场所的人员,尽量减少接触公共物品,尽可能和别人保持一定距离。

2.个人乘坐交通工具,如何做好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消毒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 张流波 :在拥挤的交通工具上,至少要戴外科口罩以上级别的口罩,随时进行手卫生,还要注意与陌生人保持距离。

出租车、网约车这一类交通工具的风险,比火车、飞机要低一些。建议乘客在乘坐以前开门通风,用消毒纸巾对坐的位置、手碰的位置做消毒,要求司机和乘客都戴好口罩。旅程结束下车后,做手卫生。

3.在外不方便洗手,消毒湿巾、喷雾等能否起到消毒效果?

中国疾控中心消毒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 张流波 :出门在外没有流水洗手,要用手部消毒剂,把手掌、手背、指缝、手指、手指尖、大拇指等部位都擦试到。如果对酒精过敏,可以用无醇的手部消毒剂。

4.针对电梯按钮、门把手等高风险区域,如何做好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消毒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 张流波:电梯按钮、门把手风险较高,并不是因为病毒在上面存活时间长,而是因为这些地方属于高频接触区域,相互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大。应对策略包括:增加消毒频次;使用面巾纸、消毒纸巾等隔开,手不直接触碰;触碰以后,及时洗手、消毒。

5.出现疫情后,能否使用中央空调?
中国疾控中心消毒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 张流波:有疫情出现,应该停止使用中央空调系统,还要对整个环境进行综合消毒处理,在消毒处理合格以后,再看中央空调是不是可以打开。

6.哪些行业感染风险更高?如何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录召:环卫工人、公交车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还有地铁、机场、海关的安检、检疫人员,安保人员、媒体记者、快递人员等,日常接触人员较多,感染风险较普通人群更高。

这些人群要准备好口罩等防护用品和消毒用品,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口罩在弄湿、弄脏导致防护性能下降时,要及时更换,用洗手液流水洗手,每天至少两次测量体温。一般情况下,不必穿戴防护服或者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
如果出现了一些可疑症状,比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呕吐、肌肉酸疼等,应该立即停止工作,不能带病上岗,及时就医。
9_1.jpg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越来越多,个人防护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消毒也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冠状病毒属于有包膜的亲脂类病毒。就目前的认知来说,它也是最容易杀灭的微生物。

用什么能杀灭病毒?「含氯消毒剂」都有什么?往身上喷酒精可以消毒吗?……

不是所有的消毒液都有用:要选对成分,注意浓度

我们把使用医用酒精、消毒剂的方法称为化学消毒法。不过对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消毒法都可以杀死它。

➊ 有效:医用酒精

注意:75% 浓度的效果最佳。
不要把酒精大量喷洒在婴幼儿和成人身体上,防止酒精过敏。
注意明火,防止火灾。

75% 浓度的酒精棉片或酒精,不但可以杀死病毒,而且便宜。
10.jpg

如果酒精浓度过高(例如 90%),需要在使用前稀释至 75% 左右,否则无法有效杀灭病毒。

操作方法:直接使用。手机、遥控器、电脑键盘和各种电器开关、按钮都可以用它来消毒。

有人问了:如果买不到怎么办?

应急办法:75% 以上浓度的白酒也可以用作物体表面的消毒,但效果肯定没有医用酒精好。

强调一下:这是应急的一招,不可长期使用。

➋ 有效:含氯消毒剂

注意,不是名字里含有「氯」字,就是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指的是溶于水能产生次氯酸钠的消毒剂。但「氯二甲酚」「对氯间二甲苯酚」虽然名字里都有氯,但其实属于酚类消毒液。

在日常生活中,84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消毒粉或含氯泡腾片等都属于含氯消毒剂,直接稀释后装在塑料容器里就可以在家进行消毒杀菌。

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商品包装和有效成分。

名字里有「氯」,但它不是含氯消毒剂


10_1.jpg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含氯消毒剂的杀菌灭病毒能力强,但刺激性也强。

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避开皮肤和口鼻。

佩戴口罩、橡胶手套和防水围裙。同时建议佩戴护目镜防止溶液溅入眼内造成伤害。
应在通风良好的区域配置和使用漂白剂溶液。
应用冷水配置漂白剂,热水会影响杀菌效果。
含有 5% 的次氯酸钠漂白剂,其稀释步骤如下图:
10_2.jpg

△图片来源:卫生保健中易发生流行及大流行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感染预防与控制世卫组织临时指南

最后再提醒一下:
含氯消毒剂不能和洁厕灵同时使用,容易产生有毒气体;也不推荐和酒精同时使用,消毒效果可能减弱甚至可能产生有毒气体;应储存在低温、阴凉处和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如有必要,要先使用清洁剂,然后在使用漂白剂消毒之前应对其彻底冲洗。

➌ 有效: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适用范围比较广,其中二氧化氯、过氧化氢、过氧乙酸这三类是代表物质,一定要在稀释后使用。

二氧化氯:适用于一般物体,以及环境表面的消毒、餐饮具、医疗防疫等。

过氧化氢:物体表面消毒:用原液 (按厂家说明) 喷洒,擦拭或浸泡物体表面,作用 20 分钟。

过氧乙酸:一般不推荐家庭使用。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杀毒效果好,是一类安全、绿色环保型消毒剂。

不过大多数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不稳定,长期使用对人和动物眼睛、呼吸黏膜等会有损伤。如果使用,最好选择商业配置的消毒剂。

➍ 没用:酚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

这两类比较常见的是氯二甲酚(PCMX)、苯扎氯铵(BZK)。

根据 UTD 资料显示:已表明医院以及家庭中常用的一些抗菌/消毒溶液对冠状病毒无效,包括氯二甲酚、苯扎氯铵以及西曲溴铵/氯己定等。

注意,虽然名字里有「氯」,但它们真的不是「含氯消毒剂」啊。

10_3.jpg

图片来源:UpToDate 临床顾问

再次提醒,购买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商品包装上的有效成分!
加热和紫外线消毒,

哪个更靠谱?

这两种方法属于物理消毒法,但紫外线消毒并不靠谱。

➊ 加热,有效

对于耐热物品,比如餐具、玩具、奶瓶等小物件,煮沸超过 30 分钟或蒸汽蒸 5 分钟就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➋ 紫外线消毒,有效但不推荐

天然的紫外线是太阳光,但由于太阳的照射温度不能达到 56 ℃ ,且日照紫外线的强度达不到紫外线灯的强度,所以晒太阳不能杀灭病毒。

但晒晒被子、晒晒衣服还是推荐的,因为紫外线会让病毒存活时间更短、更脆弱。

有人说了,紫外线灯可以吗?

强度足够的紫外线是可以杀灭病毒的,但操作时请注意安全,严格遵守产品说明书;开放紫外线灯时,人与宠物需回避,以免眼睛和皮肤受伤;

紫外线消毒会存在死角,购买产品时可以选择多灯管的产品,以减少死角。

紫外线照射时,也可能产生臭氧,因此事后需要适当通风,散去臭氧。

疫情期间,家里如何做好消毒防护?

如果家里和小区没有确诊的人,不用在家居消毒上特别费心。

因为目前尚无病毒可以随空气远距离传播的确切证据。

换句话说,确诊病患不太可能将病毒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对于独门独院的房屋,只要做到人员进出时做好病毒防控,即可有效防控此次疫情。

另外注意,如果拿外卖收快递,可能发生接触传播,可以简单对快递和外卖的包装做一下消毒,喷点酒精就好。

如果家里有居家隔离的人或曾接触过疑似患者,就需要严格消毒。

消毒前需要做好基础的清洁工作,然后准备好:

消毒工具:拖把、脸盆、干净抹布、喷雾瓶、胶手套、口罩。
消毒产品:医用酒精、二氧化氯泡腾片或 84 消毒液、酒精棉片。

  • 所有消毒用品都需要远离小朋友。

具体可以采取这些措施:

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每天清洁、消毒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如床头柜、床架以及其他卧室家具。

至少每天清洁、消毒浴室和厕所表面一次。

用洗衣机常规洗涤衣物,最好能将水温设定为 60 ~ 90 摄氏度,然后晾干或高温烘干。

戴好一次性医用手套再去清洁和触碰被密切接触者的人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和床品。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的清洁和消毒。

目前,广州市疾控中心在疫情监测中发现:一名确诊患者家中门把手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这是广州首次在外环境中发现。

要注意手卫生,一定要认真洗手,做好日常清洁。

期待有一天,疫情患者的数字都将化为零,每个人的生活与前路,也会再次洒满阳光。

愿这一天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