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作者 | 王瑞冰

1.jpg
“上天既然安排他能拔出我的紫青宝剑,他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错不了!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的云彩来娶我!”

柏拉图的《会饮篇》中有这么一个神话故事:人类本来是球形的,长有四只手四条腿两张脸,但是宙斯忌惮人类的力量,于是一刀把人类劈成了两半。从此以后,我们穷极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那个Mr./ Mrs.right充满了憧憬。你相信茫茫人海中存在那个唯一的另一半吗?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爱情,是等待那个契合自己的“对的人”,还是日久生情、互相塑造?

恋爱关系的内隐理论把对待爱情的两种观念划分为“宿命型”和“成长型”。根据智力的内隐理论,有的人认为智商是生来就注定、固定不变的,有的人认为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智商的。而恋爱关系中的宿命型者认为,一段关系、一个人是否适合自己是命中注定的;成长型者则认为良好的恋爱关系是需要两人不断磨合才形成的。

宿命型者和成长型者具体有哪些不同?这种信念是否会影响自己的恋爱关系质量?我们可以听听心理学家们怎么说——

2.jpg

恋爱前

宿命型者大多对自己理想的另一半有比较清晰的要求(比如“我希望他有长长的睫毛,身高一米九左右,和我一样爱听陈奕迅……”),他们注重第一印象,相信一见钟情,可能会花比较长的时间寻找伴侣。

成长型者可能对伴侣也有一些比较基础的要求(比如“人品好”),但是他们更看重今后一起生活的互相磨合而非对方的“初始属性”。他们相信日久生情,感情可以培养。

尽管二者的恋爱观不同,但无论是持有宿命论还是持有成长论的人,都会积极寻找约会的机会(Heather, 2008)。

3.jpg

恋爱中

先前有研究表明,那些相信智商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的人,对自己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早期迹象”(如作业完成情况不佳)非常敏感,因此倾向于轻易放弃(Dweck, Chiu, & Hong, 1995) 。类似的,宿命型的人在与伴侣相处的前期,也很容易察觉预示着这段关系走不到尽头的“蛛丝马迹”(如自己和对方的某一生活习惯不合),从而选择放弃。而成长型者对一段恋爱关系的潜力普遍持有乐观评价(Knee & Petty, 2013)。

再恩爱的情侣之间也难免会有矛盾和争执,而宿命型者和成长型者对冲突的态度也不相同。宿命型者在消极事件中并不费心于维护这段关系,面对矛盾常常选择否认问题的存在、回避或直接放弃,在冲突中频繁向对方让步,认为关系中的问题会自行解决。这可能是因为对于宿命型者来说,如果感知到对方不是自己的理想型会大大降低关系满意度。为了维持满意度他们会倾向于忽略问题或者通过让步快速缓和矛盾(Franiuk, Cohen, & Pomerantz, 2002)。

成长型者则看重对关系的维护,越坚定于成长信念的人,越可能主动从讨论中发现分歧,努力解决问题并不断成长,甚至帮助伴侣将潜在的关系破坏性事件转化为确认关系的机会(Knee & Petty, 2013)。

4.jpg

如果你要和持有宿命论观念的伴侣讨论冲突问题,你可能要小心了——Knee等人(2001)在研究中邀请夫妻讨论双方看待这段关系的差异,并在讨论前后评估其情绪,发现成长型者的积极情绪提高了,而宿命型者却增加了敌意情绪。对于一个宿命型者来说,能否与伴侣在诸多事务中保持一致看法是决定关系好坏的重要因素,而成长型者并不很看重这一点,因为他们相信差异能够趋向一致或被解决(Knee & Petty, 2013)。

总的来说,宿命型者的恋爱关系寿命比成长型者略短,但满意度更高(Franiuk, Cohen, & Pomerantz, 2002)。对于宿命型者来说,一段恋爱关系之初的满意度和感知到的亲密度能够预测这段关系的寿命——满意度越高或亲密程度越高,则这段关系维持的寿命越久。

而满意度又受对伴侣的感知的影响: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的伴侣是灵魂伴侣的人,越“宿命”满意度越高;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的伴侣不是灵魂伴侣的人,越“宿命”满意度越低,成长型者的满意度是最高的(也有可能认为自己的伴侣是灵魂伴侣并对自己的恋爱关系感到满意导致人们持有宿命论,因为这符合他们的现状)。

5.jpg

分手后

宿命论的人在结束恋爱关系时倾向于承担更多的责任,女性尤为如此。分手之后,强烈持有宿命论的人也更倾向于不保持朋友关系(同样的,女性的这种倾向更加突出)。此外分手后,成长型者可能更不会认为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是错的(Knee, 1998)。

6.jpg

不是宿命型,就是成长型?

尽管人们通常认为宿命论和成长论的态度似水火般难以相容,但已有很多研究发现这两种信念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二维结构(Knee et al, 2001; Knee, Patrick,& Lonsbary, 2003; Franiuk, Cohen, & Pomerantz, 2002)。并且一个人所持有的宿命论和成长论不应该是简单的“有或无”,而是有程度上的区别。根据一个人在宿命论和成长论两个维度上的分数,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人:

7.png

除了前面讨论的宿命型者和成长型者,还有既不赞成宿命论也不同意成长论的无助型者——可能是最不相信爱情的一类人。而同时持有宿命论和成长论的乐观型者则会认为,“命运安排我们相遇,而这段感情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共同的努力。

8.jpg

什么样的爱情观“最好”?

尽管以上的研究似乎大多偏向认为成长型比宿命型“更好”,然而具体哪种认知对恋爱关系有益取决于具体情况。

宿命论可能妨碍关系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宿命型恋爱关系好的一面。例如宿命型恋爱常常预示着更高的满意度、更强烈的爱和更多的承诺(Murray & Holmes, 1997; Sprecher & Metts, 1999) 。Murray, Holmes和Griffin (1996)发现对伴侣怀有“积极幻想”的人会“情人眼里出西施”,对于伴侣的评价比伴侣对自己的评价更高,从而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如果宿命型者在关系之初的满意度较高且持续如此,那么宿命论的信念会使这段关系有一种独特的感觉。

成长论者倾向于解决问题、迎接挑战以使关系健康发展 (Knee, 1998),但成长型的信念在一段不合适的关系中也可能是不利的,因为其可能让人们认为所有问题都会过去,而低估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严重性。

什么样的人在爱情里最幸福?笔者认为,可能是那些乐观型者。我们需要对伴侣抱有一些幻想,最好将想象化为具体的要求,但要求也不能太高。我们要相信共同努力、相互体谅能解决大部分分歧,也要珍惜眼前这个“命中注定之人”。

9.jpg

最后,如果还有人难以确认自己的恋爱观,可以参考下面的恋爱内隐理论量表(Knee, Patrick, & Lonsbary, 2003)。量表为七点计分,每道题根据自己的认同程度打分,从1(完全不认同)到7(完全认同),计算出每个维度所有题目的总分进行比较。

宿命维度
1、那些潜在的恋爱对象要么是和我匹配的,要么不是。
2、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关键在于一开始就找到那个合适的人。
3、潜在的恋爱对象要么是命中注定和我在一起的,要么不是。
4、如果一段恋爱关系一开始不是很好,那么它不可避免会失败。
5、如果一段恋爱关系不是我命中注定的爱情,我很快就能发现这件事。
6、恋爱关系能否成功在一开始就注定了。
7、要想一段关系持久,它必须一开始就看上去是正确的。
8、一段没有完美开始的恋爱关系永远不会成功。
9、在一段恋爱关系开始时遇到困难是这段关系失败的明确信号。
10、没有成功的恋爱关系不应该存在。
11、一段恋爱关系之初出现困难表示这对情侣并不相配。

成长维度
1、一段理想的恋爱关系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完善的。
2、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是通过努力坚持和解决矛盾而发展改善的。
3、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关键在于在与伴侣一起解决矛盾中不断学习。
4、恋爱中的挑战和障碍能使爱更加强大。
5、恋爱中的问题能使伴侣之间更亲近。
6、恋爱失败常常是因为人们不够努力。
7、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几乎所有恋爱关系都会成功。
8、培养一段良好的恋爱关系要付出大量时间和努力。
9、如果没有发生时不时的矛盾,恋爱关系无法改善。
10、争论常常能改善一段关系。
11、成功的恋爱关系需要定时维护。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只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参考文献:

Babarskiene, J., & Gaiduk, J. (2017). Implicit theories of marital relationships: a grounded theory of socialization influenc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Dweck,C.S., Chiu,C., & Hong,Y. (1995). Implicit theories and their role in judgments and reactions: a word from two perspectives. Psychological Inquiry, 6(4), 267-285.

Finkel, E. J., Burnette, J. L., & Scissors, L. E. (2007). Vengefully ever after: destiny beliefs, state attachment anxiety, and forg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2(5), 871-86.

Franiuk, R., Cohen, D., & Pomerantz, E. M. (2002).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for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longevit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4), 345-367.

Heather,S. (200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 prediction of dating strategies and relationship initiation.Honors Theses. 487.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4(2), 360-370.

Knee, C. R., Nanayakkara, A., Vietor, N. A., Neighbors, C., & Patrick, H. (2001).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who cares if romantic partners are less than ideal?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7), 808-819.

Knee, C. R., Patrick, H., & Lonsbary, C. (200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orientations toward evaluation and cultivation.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Inc, 7(1), 41.

Knee, C. R., & Petty, K. N. (201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Destiny and growth beliefs. In J. A. Simpson & L. Campbell (Eds.), Oxford library of psychology.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ose relationships (pp. 183-198). New York, NY,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urray, S. L., & Holmes, J. G. (1997). A leap of faith? positive illu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6), 586-604.

Murray, S. L., Holmes, J. G., & Griffin, D. W. (1996). The self-fulfilling nature of positive illu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love is not blind, but presci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1(6), 1155.

Sprecher, S., & Metts, S. (1999). Romantic beliefs: their influence on relationships and patterns of change over time.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6), 834-851.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作者介绍
余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研究生
用心理学知识为家庭生活和育儿实践解惑的宝妈

张迪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
热爱独处与交友的矛盾型女生,渴望一切有能量的事物

某位抱着手机眉头紧锁的不知名大学生喃喃:我的天,死亡人数又上升了,我绝对不要出门,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1.webp.jpg

大学生作为“手机癌”晚期患者的主要群体,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与手机一同度过。在疫情期间,手机中各种新闻报道、实时数据、救援信息等消息,难免会让大学生无法避免地近距离接触死亡这个话题。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4岁,是处于自我统整的阶段,这一时期通常都会思考“死亡”这个主题。我国大陆的高校教育较为注重技能方面的掌握,而缺乏对死亡等生命方面的教育,再加上大学生对死亡的关注往往被学业所分散,因此,大学生群体对死亡普遍缺少正确及深刻的认识。此时,在疫情突发的特殊环境下,每天面临着患者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现实(见下图),这使得大学生不得不对“死亡”产生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2.webp.jpg

1认识死亡

死亡是人类不可抗拒的事件。然而在死亡这门课程中,我们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

死亡,我们通常所说的往往是生物学上的死亡。有位学者提出过人的三次死亡的观点:第一次是生理性死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第二次是社会性死亡,葬礼的举行使你从人们的关系网中消失,你在社会层面被宣告死亡;第三次是世界层面死亡,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将你忘记,这意味你真正地死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受到儒家、佛学以及道家文化的影响。儒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常常是“不知生,焉知死”。佛学文化则认为死亡是生死轮回中的一个神秘的阶段。道家思想讲求“万物皆一”,认为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往往是敬而远之、避免谈及。

3.webp.jpg

2死亡焦虑

我要是患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我这几天没精神还咳嗽是中招了吗?
戴着口罩出门就真的安全吗?

种种迹象表明,你避开了疫情,却中了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是指个体预期自我不复存在时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

欧文·亚隆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普遍存在,而这种恐惧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人会消耗大量生命能量对死亡进行否认。支撑死亡否认的两大支柱是人类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和人类永远受到终极拯救者保护的信念。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两大支柱均受到猛烈冲击。

(1)人在内心深处相信自己不会受伤、不会毁灭。自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后,人更是将自己视为万物之灵。而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再次提醒我们这个古老的事实:自人类存在以来,就一直在与病毒作斗争。而病毒简单到由一段基因链(有DNA的也有RNA的)和蛋白质膜组成,对其是不是生物都存在争议。但正是这样古老又简单的存在,一次次让人类社会陷入病痛和混乱,无疑强烈动摇着人类的独特性信念。

(2)致死性疾病是对终极拯救者效能的最严酷考验。显而易见,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医疗体系和医生是拯救者角色的最佳人选,为我们的死亡恐惧提供着有效的防御。但新冠疫情给我们的医疗体系造成了沉重负担,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发工作暂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感染新冠病毒殉职的消息接连传来,这些都使得我们对人类生命终极拯救者的信念受到冲击。

由此,我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屏障,彻底暴露于死亡恐惧的面前,焦虑、恐慌、失控感等扑面而来。

3应对死亡焦虑的自助方法

积极看待死亡,丰富人生

在本文前部分,有一张“全国疫情死亡病例趋势图”,看到数字不断地上升,恐惧不安萦绕着我们,在负面信息的干扰下,我们更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看待事实,多关注正面信息,保持积极地心态,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糟。

4.webp.jpg

欧文·亚隆说:“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直面死亡,我们有对“死亡”的认知,便更能认识到生命的长度,懂得珍惜的含义。死亡,我们无法避免。与其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倒不如关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的你,把握还能珍惜的时光。

当存在死亡焦虑时,我们可以深度觉察自己,在这种情绪中,我们的担忧会是什么?我们的遗憾又是什么?列一个表格,记录渴望完成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日子中,用心地一件件完成,丰富自己的人生。

觉察负性情绪,有效调整

在这种社会重大事件发生之后,我们的情绪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波动,产生死亡焦虑也是正常的。然而长期受负性情绪的影响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学会处理自己的负性情绪是很必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情绪。通过列举问题和对应的情绪反应,制作一个情绪表达表格。

5.png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写情绪日记来表露自己的情绪,起到宣泄的作用。最后,我们应该逆情绪而行。冲动的行为只会强化你原来的感觉,比如害怕时,你会逃避、悲观、消沉,那么我们应该要积极参与、制定目标、挺直站立。

与家人连接,建立支持系统

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我们不得不减少外出活动,在家工作学习和娱乐,然而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与家人相处的机会。童杰辉(2004)在研究2003年SARS疫情时发现,社会支持越少,高恐慌者的焦虑和抑郁越强。由此可发现,社会支持系统在我们人生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在我们宅在家无法外出的特殊时期,不妨好好经营下与家人的关系。

(1)开展共同的兴趣爱好

居家期间,我们可以和父母共同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一起做美食,加入到朋友圈“厨艺大比拼”的队伍中;或者还可以一起做操跳舞,既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又锻炼了身体;或者找一部适合家人一起观看的电影,结束后一起交流对影片的看法,娱乐的同时也对家人的思维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2)了解家人的故事,加强情感交流

父母家人对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都很了解,对我们的一切都很关注,那我们是否又知道他们的生活经历,对他们的人生又有多少了解呢?

6.webp.jpg

具体实施方式

时间:约好固定的时间,例如晚上8:00-10:00。
地点:安静的不受打扰的地方。
工具:手机录像/录音、纸笔。
提问、记录的提纲:读书时期(小学、中学、大学),工作时期,个人生活(恋爱、结婚、生子)以及业余生活。在每个阶段都可以询问家人印象最深的事件,当时的喜怒哀乐,背后发生的故事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倾听家人的回答,帮助他们回忆过往的时光,真心了解他们的故事,在家人生日时,可以根据这次的访谈做一个珍贵的礼物!通过这种活动,我们既可以了解到父母家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利于增进对自己家庭的认识,促进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

自助无效,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7.webp.jpg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你的焦虑情绪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平复,感觉自己的变化超出了预期,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此时,不要害怕不要着急,你可以向专业的心理机构寻求帮助,跟随心理咨询师一起尽快的调整自己,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毛说:如果说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死亡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宿命,而存在死亡焦虑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未知不可控感让我们慌乱无措,但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定能克服恐惧,阳光地生活!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最近的这个新闻,你注意到了吗?——

1.jpg

3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1672个、审批专业181个。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人工智能”专业成为热门,180所高校都新增此专业。

那么,
“人工智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
将来能做什么?
就业前景如何?
有哪些学校可以报考呢?

下面,我们就这些话题展开聊一聊。

2.jpg

人工智能是一个怎样的专业?

1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制造出来的一种智能机器。

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了人工智能,比如我们经常用到的导航系统、购物网站的商品推荐系统、无人驾驶汽车、指纹支付、人脸识别,都和人工智能息息相关。

3.jpg
▲ 人工智能绊爱酱

2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

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学科,集设计、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于一身,尤其和计算机科学、数学关联性最强,对这两科感兴趣的同学有福了~这是人工智能的知识体系:

4.jpg
▲ 人工智能知识框架

学习人工智能的学生需要打好以下基础:

数学基础
微积分(求导、极限)和线性代数(矩阵表示、运算)是基础。

编程技能
人工智能任何模型和算法的实现都需要编程。C/C++/Python任选一门掌握。
还需要学习:
数据结构:可以让编程更顺手更高效。
算法:任何人工智能产品的code都是无数算法的集合体。
数据库:人工智能通常需要用到海量数据,因此如何高效的存储、管理以及调用数据至关重要。SQL等数据库,以及Hardoop、spark等并行计算的框架,是最近的热点,值得学习。

数学(统计、优化、机器学习)模型和深度学习
① 概率论+统计:许多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基于统计模型
② 线性规划+凸优化:统计和人工智能,到最后几乎都会归结为求解一个优化问题。
③ 机器学习: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
④ 深度学习:是学习样本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表示层次,这些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诸如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的解释有很大的帮助。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具有分析学习能力,能够识别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

3人工智能专业都有哪些课程?

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有:

① 认知与神经科学课程群
具体课程: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基础、人类的记忆与学习、语言与思维、计算神经工程等。

② 人工智能伦理课程群
具体课程:《人工智能、社会与人文》《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等。

③ 科学和工程课程群
具体课程: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等。

④ 先进机器人学课程群
具体课程:《先进机器人控制》《认知机器人》《机器人规划与学习》《仿生机器人》等。

⑤ 人工智能平台与工具课程群
具体课程:《群体智能与自主系统》《无人驾驶技术与系统实现》《游戏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

⑥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群
具体课程:《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问题表达与求解》《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

学习人工智能将来能做什么?

想必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2019年4月3日人社部、市场监督总局、统计局联合发布了13个新职业,其中一个就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人员”。

1主要工作任务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是创造人工智能的人。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1. 分析、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等技术并加以应用;
  2. 研究、开发、应用人工智能指令、算法;
  3. 规划、设计、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
  4. 研发、应用、优化语言识别、语义识别、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
  5. 设计、集成、管理、部署人工智能软硬件系统;
  6. 设计、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

5.jpg
▲ 扫地机器人

当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领域:

  1. 基础服务:如数据源和计算平台
  2. 硬件产品:如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3. 智能服务:如智能客服和商业智能
  4. 技术能力:如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

所以人工智能有很多可以发展的方向,大家到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2就业前景如何?

近年来,“产业结构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此语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也明示了人工智能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

再看看大佬们的发言:

6.jpg

2019年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指出:“数字经济在经历了从PC的发明到普及,到PC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阶段。智能经济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是拉动全球经济重新向上的核心引擎。”

东北大学计算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金柱提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争夺在社会上已经呈现白热化态势,随着人类社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应用正深入到各行各业,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有持续性和长期性,就业前景广阔。”

总之就业前景广阔就完事儿了。
7.png

3有哪些国家政策在支撑?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17年10月,人工智能写进十九大报告;
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发布专项政策,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落地”;
2017-2019年,人工智能均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有了国家源源不断的支持,人工智能的腰杆就更硬了~
8.jpg

4薪资待遇怎样?

很多人看上人工智能行业也是看上了它的“钱途”。作为IT行业需求缺口最大的岗位,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的薪资水平确实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并且从业的时间越长,薪资越高。

不过,它对学历和资历的要求也比较高,至少是硕士,最好是博士,所以也请大家提前做好人生规划,谨慎下手,避免本科毕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9.jpg

以下是一些薪资统计数据供大家参考: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哪些学校可报考人工智能专业?

人工智能属于工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为080717T。2019年3月,全国35所高校首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今年3月,又有18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废话不多说,上名单~

以下为去年首次获批的35所高校名单
14.jpg

以下为本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180所高校名单
15.jpg

生涯人物介绍:做AI工程师是怎样的体验?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这一个新专业的“硬货”,那么,从事了这一职业后,做一个AI工程师,又是个怎样的体验呢?一起看看吧——

16.jpg
▲千智机器人公司生产车间内,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正在检查调试机器人。

湘潭在线7月6日讯《做AI工程师是种怎样的体验?》这样写到:6月28日下午,我们来到位于高新区院士创新产业园内的湖南千智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有人正在对研发出来的机器人进行调试。走进去一看,黑T恤搭配一条牛仔裤,蓬松短发外加胡子拉碴,一副标准的程序员打扮,这是湖南千智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谭舸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看职业,不只是“码农”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这个新职业听起来相当的高端,说白了就是将人工智能的仿人类能力封装成引擎,再应用到产品上,我们就负责这种研发。”谭舸介绍,人工智能的工作经常需要从零开始,要把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等能力串联起来,最大的难点就是有限样本下的算法研发。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员可不仅仅是‘码农’(注:部分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人员的一个自嘲的称号。),因为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等。这是一个包涵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谭舸说。

17.webp.jpg

看收入,薪资水涨船高

说起网上盛传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员收入过百万,不管是谭舸,还是曾维栋,都表示肯定,并告诉我们这丝毫没有夸张。“随着市场上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激增,但人才的供应还没有跟上,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工智能人才薪资水涨船高。像他们公司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员月薪最低都有7000-8000元,如果项目做得好的年薪基本都在20万元以上,而且上不封顶。”谭舸说。

看前景,市场需求量大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

根据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统计,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有分析预计,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很可能缺口超过500万人。

“新职业的发布为大学教育专业设置调整和教学方法改革、年轻人求学、劳动者就业等提供有益引导。对于年轻学生来说,未来职业发展的空间可能会更加广阔。”文中华说,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湖南工程学院位列其中,2019年秋季开始招生。

报考小贴士——专业虽热门,报考需谨慎

人工智能虽然是个新兴的热门专业,“新”就意味着这门专业在发展中,在很多方面都有有待加强的地方。如果你有报考和深造的意愿,要从学科体系、师资力量等等多方面,考察你要填报的学校哦!
18.jpg

从生涯金三角的角度,上文中,我们多从外在环境、职业信息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专业,证明了人工智能是一个有着很好机遇的专业。

但是呢,同学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更要充分考虑自我认知这一维度哦!

比如,你对人工智能特别感兴趣,但,你喜欢学数学吗?
人工智能需要坚实的数学基础,是一个很“烧脑”的专业,这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同学,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毅力的支撑,怕是很难坚持下去。

比如,你对人工智能特别感兴趣,但你愿意持续深造吗?
人工智能属于相对高端的领域,对从业者的学历和资历有很比较高的要求。如果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发展,就要做好考研,甚至考博的准备。所以同学在报考前,要充分做好人生规划。

毕竟,热门、高薪、新兴产业,这些都正随着市场的改变,在快速轮转替换,今天的热门可能是明天的冷门。因而,我们每个学生都还是要回归自己的兴趣、学科能力、价值观。

AI专业需要学习的学科
是你喜欢和擅长的吗?

AI人的职业生涯
是你心中的向往吗?
19.jpg

版权声明:

  1. 本文作者为心智计算签约撰稿人 娃娃。
  2. 部分内容参考自知乎留德华叫兽的回答。
  3. 封面、图一来自Veer,其他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介绍
周佳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18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在读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学士
正在不确定中前行,即将上岗的中学心理教师
“秋招的时候我还在实习,一个offer也没拿到。因为疫情,不少单位的春招延迟甚至消失,岗位比起往年少了好多,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双选会、宣讲会全都改成线上的了,我能适应以前从没接触过的云招聘吗?”

“一边操心找工作的事情,一边毕业论文的实验还没做完,但现在回不了学校,做不了实验,看文献也静不下心来,每天晚上一想到论文就辗转反侧。唉,我还能顺利毕业吗?”

“去年年底签约的时候,我放弃了体制内的工作,另一家心仪的国企还差最后一轮面试。然后疫情来了,这家国企的最后一轮面试迟迟没有后文,我现在还在找工作,好迷茫啊……”

“我去年下半年开始申请出国留学,但是由于疫情签证中心积压了一大波面签,我还能预约得到签证吗?我还想刷一刷雅思成绩,可是2月3月的雅思考试都取消了……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希望呢?”

“考研国家线还没出来,但我感觉进复试凉了。现在的我,不想写论文,不想找调剂信息,不想找工作,不想看书准备复试或者二战……哎,我好烦躁啊!”

1.webp.jpg

作为一名2020届毕业生,自疫情爆发以来,我的身边少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焦灼不安的声音。这个冬天的新冠疫情,让毕业生们原本就不太确定的路变得更加不确定了起来。

面对疫情所带来的一大波变数,2020届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们被困在了家里,原本应该各地奔波出现在招聘会、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单位或者各类考场的他们,却比往年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困惑。

在这些大大小小捉摸不透的焦虑感背后,困扰我们的除了DDL将近的论文,缩水的春招,消失的实习,不知道推迟到什么时候的考试……还有一位陪伴了历届毕业生的朋友——不确定感。

1不确定感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焦虑等常见的心理困扰与无法忍受不确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无法忍受不确定的突出表现,就是个体习惯去预测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且这些预测多数是消极的——这往往被认为是焦虑的主导因素(Dugas & Gosselin, 2001)。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应激事件的冲击之下,毕业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突然被加上了放大镜,而不确定忍受力(uncertainty tolerance)作为我们人格中的一项特征,其实也影响着我们在巨大的不确定面前会做出怎样的反应。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忍受力低的毕业生在疫情期间容易出现怎样的表现呢?

1、不断上网搜索最新信息
不断搜索考研复试经验、调剂信息;不断搜索招聘信息和面试方法;不断在论坛、群组里翻阅关于出国签证、雅思考试的讨论……搜索更多更新的信息是降低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不确定性忍受力越高的人越会更频繁地去检索最新信息以缓解不确定性带给自己的焦虑感。

然而,在疫情当前,网上的信息众说纷纭,也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对繁杂又不确定的信息的不断检索,不仅对缓解焦虑感没有太多益处,甚至可能带来更多的认知负荷与烦恼。

2.webp.jpg

2、纠结万分,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做选择
面对突发状况,不确定性忍受力低的毕业生容易在考研二战、复试调剂、找工作或是出国留学之间犹豫不决,或许已经在网上检索到了大把的资料,但是却迟迟无法确定自己最想走的那条路在哪里,更不能确定哪一条路是风险最低、收益最大的。

3、焦虑感爆棚

感到焦躁不安,失眠多梦,坐卧不宁,好像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做应该做的事情,有时甚至觉得大祸临头,担心自己的未来无可救药。

4、回避即将面临的问题

一天从打开毕业论文开始,到关闭毕业论文结束,而这整整一天,毕业论文没有被动过任何一个字。交稿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却越来越不想写论文,反倒花了更多的时间刷微博、打游戏、看小说、刷剧……有的时候什么也没干,只是躺在床上发发呆。

3.webp.jpg

2如何提升不确定忍受力?

1、限制自己检索信息的时间

每天给自己限制特定的时间段来检索必要的信息,把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和帮助的事情上,除了好好学习或准备求职,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用来锻炼身体、发展兴趣爱好,或者花一点时间跟家人好好相处。

如果你喜欢刷微博、知乎或者其他论坛来检索最新的信息,那可以把使用这些APP或网站的时间控制在每天2小时以内(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增减),给自己定上闹钟提醒自己应该去做别的事情了。如果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检索行为,可以提前告诉家人或朋友,让他们帮忙监督或者在特定的时间打电话提醒你。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计划。

2、改变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分为积极的认知偏差和消极的认知偏差,而不确定忍受力比较低的人一般会出现消极的认知偏差,也就是把一切事情往坏的方面想。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调整改变消极的认知偏差,并且识别出那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把它修改成更加积极合理的句子。

例子:我在今年春招肯定找不到好工作了,唉,我的整个人生要完了。
(绝对化要求:肯定;过分概况化:从今年找工作这一个点联系到整个人生;糟糕至极:整个人生要完了)

修改:虽然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变化比较大,但如果我好好准备还是有机会的,而且就业新政说要适当延长毕业生的择业时间,即使我春招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我也可以毕业后继续找。

3、寻求支持和理解

与不确定感相对应的是安全感,事实上不确定性忍受力低的人往往也和安全感的缺失联系在一起。提升安全感其实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不妨可以从寻求家人、朋友、师长的帮助做起,也可以多多和与自己面临相同处境的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信息、交换感受,当我们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时,当我们得到深深的理解和关切时,就会感觉安心许多。当然,如果有必要,我们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如果今天有机会跟一个人谈一谈你近期面临的这些焦虑和不确定感,你会最先想到谁呢?不如拿出纸笔,写下你最愿意寻求理解的5个人的名字吧——他们或许就是你接下来不确定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4、用正念冥想来觉察自我

我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允许这种不确定存在在那里。慢下来,调整自己的呼吸,去体会这种不确定带给我们的感受……目前广为流行的正念的方法其实也非常合适引导我们静下心来,觉察当下,在冥想放松的过程中去接纳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APP、网络音频和视频来陪伴我们一起练习正念冥想,觉察自我。

4.webp.jpg

确定使人安全,而不确定使人丰富。不确定给人带来焦虑,却也能给人带来想象力和创造力,带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不确定感它就在那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想法设法剔除掉它,而是直面它接纳它,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它相处。而接纳或许就是:当我放弃改变时,改变才会发生。

2020届的毕业生们,让我们一起勇敢向前走吧!带着这样一种不确定的感觉,我们依然可以坚定地继续前行,去到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参考文献

Dugas MJ, Gosselin L(2001).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worry: Investigating specificity in a non clinical sample.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5(5): 551-558.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来源 |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作者 | 刘浈

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近2亿,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2015年,韩国的一人户共计520.3万户,超过二人户(499.4万),已成为最普遍的家庭结构;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欧盟28国中,单人家庭占全部家庭比例超过三成(31.7%)。可以说,单身也在逐渐“全球化”。

单身群体,戏称“单身狗”,有时候他们会在朋友圈心疼单身的自己吃不了情侣套餐、进不了情侣餐厅、买不了第二杯半价,高喊这些操作简直是对单身狗深深的歧视啊!实际上,确实存在一种歧视叫做“单身歧视”

1.webp.jpg

单身歧视并不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那般在生活中为人们所觉知,它更多是在人们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从日常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DePaulo & Morris, 2006)。人们对于单身者最大的误解在于,认为单身者内心孤独、寂寞,会更加不适应社会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Shapiro和Keyes(2008)研究表明,单身者在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上同已婚者没有差异。他们认为正是社会对单身者存在一种难以为人所察觉的偏见,从而导致人们忽略单身者其实也可以像结婚者一样拥有广阔和有效的人际网络,而婚姻关系仅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部分。正如Gillespie等人(2015)在研究中发现,单身者会比非单身者拥有更广阔的社交网络和更紧密的人际关系。因为相比于非单身者,单身者有更多机会去与他人进行交往,而不用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专门投注于谈情说爱之中,就像我们可以在情侣二人约会的时间里和一群好朋友出去玩耍。因此,单身者更可能在社会交往上如鱼得水,更多地享受由朋友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带给人们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2.webp.jpg

另一方面,有伴侣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幸福。有一种烦恼,叫做恋爱的烦恼。当有伴侣时,个体所担负和承受的东西就加倍了。Richardson(2014)通过研究发现,人们会更容易对关系亲密的人发动攻击,因为人们倾向于在关系亲密的人面前展示真实的情感和想法。正如我们每个人在父母面前都不会顾虑很多,会直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情绪,“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岂不知我们的这种行为往往会对最亲爱的人造成伤害。并且,有时候仅仅一个无心之举,在其伴侣看来可能就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即伴侣之间可能会放大一个行为的伤害性。这也是因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会更加关注和在意对方的行为,容易产生对行为的过度解读。因此,亲密关系中的个体更可能伤害对方并受到来自对方的伤害,这是单身者所不用担心的。

3.webp.jpg

综合来说,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单身”这一词汇。它并非是一个贬义词,并非代表一种消极的生活状态,也不是一个缺陷或是不幸。单身与否仅仅是对人们目前生活状态的一种客观的描述,单身者也可以享有愉快、满足、舒适的生活。

我们是单身狗,我们为自己代言!

过好自己的生活,才会有人爱。

4.webp.jpg

参考文献:

Depaulo, B. M., & Morris, W. L. (2006). The unrecognized stereotyping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singl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5), 251-254.

Gillespie, B. J., Lever, J., Frederick, D., & Royce, T. (2015). Close adult friendships, gender, and the life cyc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2(6), 709-736.

Richardson, D. S. (2014). Everyday aggression takes many form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3), 220-224.

Shapiro, A., & Keyes, C. L. M. (2008). Marital status and social well-being: are the married always better off?.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8(2), 329-346.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