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
子路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沉默而坚定。和母亲常在耳边的叮咛不同,父爱常常在无声中带给我们坚实的依靠。

在父亲节这样的特殊日子里,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一起看看父亲时如何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1.webp.jpg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 “男主外,女主内” 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家庭分工。因此在孩子教养上,我们往往更关注母亲,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前来咨询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家庭中父亲往往是缺位的。

现实生活中,父亲拥有着区别于母亲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父亲通常扮演玩伴、榜样、保护者、道德规范者、教育者等角色。在与儿童的交往行为上,父母之间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子女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者发现在某些行为特质上,父亲的影响和作用要大于母亲。教养过程中父亲的作用通常表现在:

父亲在孩子教养中的作用

1提供打闹游戏氛围

父亲和母亲都是孩子重要的玩伴,但是两者与孩子一起游戏的类型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例如,在抱孩子的动因上,父母往往是不一样的。母亲抱孩子主要是为了照顾他,竭力使他安静,限制他的活动以免产生意外。与之相反,除了一般的照例,父亲抱孩子则大多是为了玩以及与孩子的交流,为了让孩子多探究。母亲在引导孩子游戏时通常更多使用情感性内容,注重指导性游戏(instructionalplay),而父亲则更倾向于肢体的、打闹性的和非固定化的游戏,注重功能性游戏(functional play)。

2.webp.jpg

有研究表明尽管母亲在照顾孩子上花的时间平均是父亲的4倍以上,但母亲把时间更多地花在照料孩子生活上,父亲更多的是与孩子一起进行动作幅度大、身体碰撞激烈的“打闹游戏”,使孩子获得游戏的快乐。

帕奎特用“父亲——儿童的激活关系”(father-childactivationrelationship) 来描述父亲与儿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作用,并认为游戏是父亲和儿童关系的核心内容。在打闹游戏中,儿童身体运动更剧烈,活动情绪更兴奋,所面对的社会情境更复杂,需要运用更多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因此这种“激活关系”是儿童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帕奎特认为打闹游戏能够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运动技能、熟悉自己的角色、建立并维持自己的地位等。经常与父亲进行打闹游戏的儿童,表现出更少的攻击行为,在非攻击情境中表现出更大的竞争力。

2提供性别行为榜样。

父亲为孩子的性别角色形成提供了参照。一般认为,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模仿形成了性别角色行为和男性行为品质,女孩则通过对比父母的行为深化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识。

3.webp.jpg

对父亲缺失的研究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父亲缺失发生在4岁前,那么它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非常不利,特别是对男孩。男孩如果在4岁前失去父亲,并且生活在权威型母亲的教养环境中,会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喜欢看书、听故事、猜谜语等非身体性、非竞赛性的活动。父亲缺失使女孩在生活中缺少直接的男性榜样,因为通常容易缺乏安全感,或从小没有与父亲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焦虑、不确定、羞怯或无所适从。

3促进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由于父亲与孩子在交往上的独特性,使孩子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认知收获不同于母亲。借助于母亲的交往,孩子可以学到更多的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等;而通过与父亲的互动,儿童则可以学到更多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相对于母亲,父亲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参与人际交往,而随着孩子长大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他们与外界交往的需要也日益增多,孩子与父亲的交往,满足了他们的交往需求,扩大了他们的交际范围。男性比女性更乐意冒险和寻求刺激,因此父亲往往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去探究与探险,让孩子在行动中获得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所有这一切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极为有益。

4产生与母亲不一样的管教效果。

父亲参与照顾孩子对形成其后代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具有独特作用,幼年期和父亲的亲近与个体长大后的教育状况、心理调节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与父亲有良好关系的儿童具有更强的心理调节能力,拥有更多的亲密同伴,具有更少的反社会行为。

有关中小学生对父母管教信息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反应倾向的研究表明,管教信息在儿童身上所起的效果,受信息发出者是父亲还是母亲的影响。父亲的管教引起的正向认知、积极情绪和服从行为的比率比母亲高,母亲的管教较易引起儿童的负向认知、消极情绪和违抗行为。

给父亲的一点建议

01增加与孩子的接触
父亲要增加与孩子的接触、交往的时间。每天与留给孩子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做游戏。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儿童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还能从父亲那里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吸收充足的心智发展的养分。

02多和孩子交流
父亲要时常和孩子深入地聊聊天,聊聊孩子的生活学习,也向孩子讲讲自己的生活工作。通过这样的谈话促进父子双方相互了解,也使孩子通过父亲了解外面的世界,满足孩子更多的求知欲,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世界,逐步引导孩子走上真善美的人生轨道。

03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父亲可以通过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例如父亲可以在孩子面前常夸赞妻子,帮助妻子做家务,这就是给予孩子爱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父亲要常与母亲共同探讨培养孩子的策略,以防止教育上的偏差,这样才能保证家庭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4.webp.jpg

最后,祝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参考文献:

Paquette, D. , & Dumont, C. . (2013). The father-child activation relationship, sex differences, and attachment disorganization in toddlerhood.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3, 1-9.

Williams, E. , Reddy, V. , & Costall, A. . (2001). Taking a closer look at functional play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1(1), 67-77.

刘丽莎, 李燕芳, 吕莹, & 李艳玮. (2013). 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对学前儿童社会技能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V29(1), 38-45.

本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1.webp.jpg

豆瓣评分8.3分的热播剧《小欢喜》前晚在东方卫视上演了大结局,人人都记住了这样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有一点小欢喜。”

剧中讲述了三个高考备战家庭生活中家长里短、鸡飞狗跳的事情。十分写实地演绎了孩子、父母甚至老师在高三这一年发生的种种冲突。在三对家庭中,乔英子算是几个孩子中幸福感最低的一个,她和妈妈宋倩争吵的对白频频上热搜,宋倩更是被很多网友直呼:是我妈本人了!太真实了!

1、妈妈全部的爱都给了你

宋倩和丈夫离婚了,从此女儿英子成为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也是她生活里的全部重心。尤其是在高三这一特殊时期,宋倩为了英子能有理想的高考成绩,可谓是呕心沥血、费劲心机。剧里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比如,英子特制的学习房间,隔音墙、玻璃窗,让英子既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又能随时受到妈妈的监督。为了给英子补充营养,宋倩陪英子一起吃生海参,给英子熬自己都舍不得喝的燕窝。担心英子早恋,于是早晚去接送英子上下学,甚至不惜和多年的好朋友吵架闹翻……

宋倩对英子无微不至,从学习到生活都给予了全方位的关心和照顾。但她只是单方面的付出自我感动式的母爱,很少顾虑到英子的内心感受。父母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旁观者,而非控制者,宋倩的母爱表达的太过强势,这么沉重的爱压在孩子身上,真的还能是爱本来的样子吗?

2、“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英子一心想考南大,但宋倩不想她去外地,只希望她留在北京。对于宋倩来说,英子就是她的全世界,她无法接受英子不在自己身边去外地上大学。而英子却说:我希望我妈爱我少一点。

英子在宋倩的高压控制下,感觉非常痛苦。由于宋倩的反对,她不能报考南大。在离家出走后,英子在跳海的时候对宋倩说:你从来都是凭你自己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

而宋倩也非常痛苦:妈妈都是想为你好啊。

可是正如英子所说,宋倩所做的都是她认为对孩子好的,而并没有去想过孩子想要什么。

最后英子说出了自己想要去南大的原因: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为什么宋倩如此爱英子,英子最终却想逃离她?因为在这份沉重的母爱背后,更不能忽视的是她对英子超强的控制欲。心理学有一种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爱孩子,并不等于控制孩子,让孩子行为和选择都听从父母的意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行的却是控制孩子的事,这种爱满足了父母的私欲,让父母能一直得到孩子这一重要的情感寄托,但却给孩子带来无法言说的痛苦。宋倩的爱过于沉重,她控制了英子对于未来的选择,希望英子永远在自己的身边,可是这种爱太过自私。

3、不要压抑孩子的自我表达

4.webp.jpg

英子的内心是深知妈妈的爱,她也非常感恩,但是她觉得“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宋倩带着强烈控制欲的爱,给英子带来的更多是束缚,是捆绑,甚至是无法呼吸的窒息感。

英子内疚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样子”,而且她也没法和宋倩好好沟通,无法说出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她连续32天失眠,经常想哭,上课时出现幻觉,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控制不住自己的消极情绪,感到无法开心,被诊断患了抑郁症。

5.webp.jpg

剧中的英子,在宋倩爱的高压下,终于崩溃。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大人们总说“小孩子哪有那么复杂,能有什么过不去的”。其实,我们都低估了青少年抑郁症。国内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约为4.8%~22.8%,其他调查则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流行率在20%~44% 。

有多少孩子,像英子一样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无法表达自己,无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选择人生,也无法摆脱,所以她只能越发痛苦。多数孩子在世界观还没成型的时候,身边的亲人如果否定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孩子的心理将会受到不可治愈的损伤,这种心理创伤会跟随孩子的一生。

英子知道自己是宋倩的情感寄托,是宋倩的心理支柱。可是当一个人将所有的喜怒哀乐、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时,另一个人又怎么能活出自我,活得自由?

不只是孩子,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能够真实而直接地表达自我、活出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事。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压抑了自己的内心,而感到抑郁、焦虑。想想一下,在你想提出不同意见却不敢说出口的时候,你是否觉得很难受?所以,仅仅是一个意见不能说出口,我们都可能觉得憋屈,更别提未来的选择都不能随自己心意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我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去寻找、去完善、去表现、去实现的,自我实现一直被认为是心理发展极佳的状态。当我们的自我越大程度地表现出来时,我们才不会觉得压抑、郁闷。

4、权力不等于爱

6.webp.jpg

其实,宋倩式的父母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父母可能在控制孩子的程度上要稍微轻一点。但是正如武志红所说,在中国,如果你想体验当皇帝的感觉,生个孩子就可以了。家庭文化中最明显的不是爱,而是权力。

现在的家庭中,父母的权力太大了。孩子从出生到真正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很大程度上干涉孩子的人生。所以,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迷失在对孩子的权力里。小时候,孩子身心都没有发展成熟,父母确实应该多参与和指导,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就要慢慢学会放权,学会放手,学会让孩子独立选择和面对人生,因为孩子的人生还很长,未来仍然需要他们自己去走。父母可以在早期帮助孩子搭建一个稳固的人生基底,但不能想着让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控制下。

爱孩子,从来都不应该表现成亲子关系中的权力,更不能以爱为名去控制孩子。

5、家长的爱可以柔软一点

7.webp.jpg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日渐成长的孩子,尤其是如英子一样,已经高三的孩子呢?

对于家长来说,除了前面提到的不要压抑孩子的自我表达以外,还要尊重孩子,给孩子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权。孩子越长大,生理和心理都会越发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想要逃离父母的控制实现独立的倾向就会越发强烈。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家长不要逆势而行。一味压抑孩子,只会引发孩子更大的逆反。而且,孩子往往比父母想象的更成熟,懂得更多。就像《小欢喜》中父亲方圆对儿子方一凡进行性教育,儿子方一凡知道的内容其实不比爸爸方圆少。所以,家长要多给孩子一点信任,相信他们对很多问题的判断和选择。

在尊重孩子和给孩子放权的时候,如果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做法,那么不妨学习一下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所说的教子方法:孩子越长大,家长越要少说,学会示弱。比如,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将时间更多花在学习上,不能再玩游戏了。此时家长如果直接说,你别玩游戏了,这么做往往收效甚微。哪怕家长再加上一些惩罚、威胁,也常常只有短期效果。所以,此时,家长要示弱,变得更柔软,尤其是母亲,此时可以用柔和的声音和孩子商量:我觉得你现在玩游戏的时间有点太长了,这对你的眼睛不好,你的成绩也受到了影响,我现在很担心,我怕你这样下去会沉迷游戏,到时候身体和学习都不好该怎么办呢?孩子其实是知道玩游戏太多的危害的,但是TA可能控制能力较差,所以玩过度了,听到家长这么说,TA可能就会说:我知道了,等下就不玩了。这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避免了对孩子的指责,让孩子不会立刻激起防御系统,直接站在父母的对立面。

总之,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可以更柔软一点,不用一直做一个权力的暴君。柔软的爱并不会削弱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多一点耐心,多表达关心,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会更有利。

本文作者:小颜老师,心理学博士、儿童教育专家、自由撰稿人。

图片来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期作者
凌晨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走路爱好者 向往住在图书馆

1.webp.jpg

豆瓣上曾出现过一个现象级的群组,拥有11万成员的“父母皆祸害”。虽然如今该群组已被设为非公开状态,关于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的控诉依然在继续。而其中不乏控诉与父母恶劣的关系,或父母之间的不和所导致自身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步履维艰的例子。

“我妈从来不夸我爸,也不夸我,我希望她有一天能表扬我些什么,却发现我也从来不会夸奖别人。指责别人,尤其是亲密的人,是我最熟悉的交往方式了。”

“我不想嫁给爸爸那种男人,也不想成为妈妈那种女人。但我当我努力想要摆脱他们影子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其实却越活越像他们。”

“我和我的爸妈就像是室友,我不给他们添麻烦,他们也不和我唠叨。他们关系不好,也不在乎我。我没有朋友,我不知道如何去交朋友,也不知道如何维持这样的关系。”

2.webp.jpg

这些在建立社会联结,将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中遭遇困难的年轻人,实质上经历的是一场安全依恋风格转化的危机。他们与父母之间所建立起的不安全依恋风格似乎成为了他们之后情感生活的主旋律,阻碍着他们迈入新的人生阶段。

我们不禁会问:依恋风格是否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与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发展出来的依恋关系存在多少相关性呢?

就此,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以个体与母亲的依恋风格,和个体与亲密伴侣的依恋风格为例,研究指出两者的相关性大约在.20到.50之间(Fraley,2007)。两者的相关性就统计学角度而言是较低的,换言之,我们与父母的依恋风格并不一定与我们对亲密伴侣的依恋风格相同。

同时,通过“陌生情境”测试所得出的幼儿时期依恋风格与成年后自我报告的依恋风格相关性也处于.22水平,即低相关(Fraely,2013)。这说明依恋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个体经验发生迁移的。

然而,一些纵向研究发现,在亲密关系中处于安全依恋状态的个体更倾向于回忆起童年时期与父母充满爱意、关怀与接纳的关系 (Feeney & Noller, 1990)。

3.webp.jpg

心理学家们指出,理解自身依恋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是改善非安全依恋的第一步。如果能够在接纳自我行为和情绪的基础上对亲密关系获得新的认知和评价,积极体验就能够继发改善自身的人际期望、互动定势。

总而言之,无论你正处于什么样的依恋风格之中,接纳自我总是最重要的事情。接受无法改变的事,也算是争取一种自由。而起码就依恋风格而言,我们还能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Fraley, R. C., (2007). Transference of attachment patterns: how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feelings toward novel peopl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4), 513–530.

Fraley, R. C., Roisman, G. I., & Haltigan, J. D. (2013). The legacy of early experiences in development: formalizing alternative models of how early experiences are carried forward over tim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49(1), 109-126.

Feeney, J. A., & Noller, P. (1990).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8(2), 281-291.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王璇、杨妙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她会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宝宝们面临的第一个社会关系便是和其他小伙伴相处。但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在和小伙伴游戏时总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小朋友会非常乐意和其他的朋友一起玩或轮流玩,不抢不霸玩具,或者在户外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有的小朋友则不愿意和其他伙伴分享,或者在户外粘着父母,不愿和其他孩子玩。宝宝们正是通过和其他小伙伴的相处,学习到在将来的社会情境中如何与成人同伴良性互动,因此,这一社会能力至关重要。

1.webp.jpg

父母婚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那么,作为父母,在培养宝宝的这一社会能力上可以做些什么呢?

研究发现,父母的婚姻质量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父母间频繁的冲突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例如研究发现父母的婚姻质量越低,孩子会产生更多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王美芳,2010);儿童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越多,儿童的抑郁得分就越高(Ulu, 2002)。

国外也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婚姻质量好的家庭,在父母冲突较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多地存在学业成绩不佳、同伴关系不良等诸多适应不良问题(Harold, 2007)。最近的研究显示,婚姻冲突会通过影响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而进一步对孩子的社会技能产生负面影响(黄平,2017)。父母因为冲突而心忧时常常容易忽略孩子的需求,甚至将气撒在孩子身上、打骂孩子,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与社会技能的发展。

2.webp.jpg

父母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

当夫妻之间产生冲突和矛盾之时,面对孩子,父母仍应该努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按照往常的方式鼓励和教育孩子,切忌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孩子冷言冷语或不耐烦。

此外,当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时,父母也应该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和爱人争吵,或者对爱人使用冷暴力,以减少家庭氛围不良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良好的婚姻关系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至关重要;而对婚姻关系良好全面的认识是维持好的婚姻关系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黄平, 孙圣涛, 李燕. (2017). 夫妻冲突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5(2), 108-114.

郭俊彬, 陈会昌. (2008). 幼儿社会技能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5), 323-326.

王美芳, 刘莉, 王玉廷. (2010). 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6), 802-805.

Braithwaite, S. R., Steele, E., Spjut, K., Dowdle, K. K., & Harper, J. (2015). Parent–child connectedness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externalizing outcome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12), 3690-3699.

Harold, G. T., Aitken, J. J., & Shelton, K. H. (2007).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ttainment: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8(12), 1223-1232.

Ulu, P., & Fışıloglu, H.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rkish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marital conflict and their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7(6), 369-378.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
路宇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如果你看了之前的文章,那么多少会对依恋有一些了解吧。依恋在婚姻关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依恋模式起源于自己的父母。人出生的时候,依靠母亲或者其他照料者而活,一旦离开,就会恐惧,不安,于是就会哭泣,不愿意分离。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开心,不在一起就悲伤,这就是婴儿与照料者形成的情感纽带,即依恋。

而到了成人之后,进入了恋爱关系,又如同回到了以前和父母相处的时候,双方会像小孩子那样说话,寻求对方的安慰和支持,在这个时候,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又会塑造着我们。当出现相同情境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做出反应的?是选择不去理会对方?还是选择抓住不放?一切可以追溯到童年的依恋模式。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比成人依恋更早被发展的母婴依恋。

依恋的类型
心理学家Ainsworth[1] 针对一岁到一岁半的婴儿,通过观察法将母婴依恋进行了分类(Ainsworth M. D. & Bell S. M.,1970)。首先让婴儿和母亲到实验室一起玩积木和玩具,期间研究员也一起参与玩游戏。之后,让母亲离开实验室,一段时间后再让母亲重新回到实验室。观察婴儿在母亲分开和重聚后的行为,将婴儿分成了大致四种依恋类型,分别是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其中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那么,不同类型的儿童在行为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呢?

安全型的儿童,相信母亲是在自己身边的,是会对自己的需要做出反应的。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们会与母亲身体接触,寻求安慰。

回避型的儿童,在分离的时候很少哭泣,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会忽视母亲的到来,不会去接近母亲。

矛盾型的儿童,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会持续哭泣,不容易安抚,会出现拍打母亲或者玩具的情景。

混乱型的儿童,有可能既会出现冷漠的行为,同样也会出现矛盾型儿童的行为,很难分到以上三种模式之中。

为什么面对母亲的离开和归来,婴儿会有不同的反应呢?

我们往往认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形成离不开母亲对孩子的陪伴和照料,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时间上的陪伴,而是心灵上的共鸣,也就是说我是否真正的了解到孩子内心的需求。

1.webp.jpg

将心比心(mind-mindness),是父母把孩子看做具有独立心理过程的个体,而且理解婴儿个体的心理状态的能力。一个将心比心的父母是懂自己的孩子的,他们能够知道自己孩子是开心吗?是害怕吗?是否对这个玩具感兴趣呢?

研究者(Annie Bernier, & Mary Dozier,2003)邀请六个月大的孩子和母亲进入实验室,让他们自由的玩耍,通过摄像机观察孩子和母亲的互动。研究者发现,有的母亲能够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意图,比如孩子出现了对某个玩具的兴趣时候,母亲能够立刻察觉到这种兴趣,和孩子一起玩玩具,这类母亲被分类为将心比心程度高的母亲;而有的母亲不能理解孩子的意图,比如孩子在发呆的时候,母亲确认为在注视着挂在墙上的海报,这些母亲被分类为将心比心低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将心比心程度越高,一岁的时候婴儿越可能为安全型依恋。

研究者们认为,如果父母更能够理解子女的心理状态,那么他们会在描述子女的时候,更多采用一些带有心理特征的语言,包括“想要”,“希望”等,比如“我的宝宝想要去够这个笔,他对这个笔很有兴趣”,而不是“我的宝宝在抓笔。而且有意思的是,将心比心的父母会以这样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子女,而在面对其他孩子时,他们的表现就和将心比心能力低的父母没什么区别。

2.webp.jpg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内心会发生着很多变化,1岁时咿咿呀呀发出声音,一个将心比心的母亲能够明白子女声音独特意义。到了2到3岁的时候,他们向外探索世界,发出言语,开始进行着真实的或者想象中游戏。一个将心比心的母亲,不但知道孩子渴望的生理和情感的需求,更能够跟孩子一起体验快乐与愉悦。

最后,愿我们能用“心”呵护孩子成长。

补充一点小知识

Hollist 和 Miller (2005) 认为安全型在婚姻初期所建立的关系更巩固,能帮助夫妻经历中年的生活压力,相反,不安全型婚姻的抗压力较低,并建议治疗应针对不安全的依恋行为。

夫妻两人都是安全型依恋的婚姻质量高于混合型(一方安全另一方不安全)或不安全型(双方均为不安全型)。关于依恋类型的夫妻配对,有研究 (Collins & Read, 1990; Morgan & Shaver, 1999) 发现,安全型往往会有安全型的伴侣,部分为安全-不安全型,而不安全型会有不安全型的爱侣,在不安全-不安全配对中,迷恋-冷漠的配对最为普遍,而同类不安全-不安全型配对则接近零,其中,女迷恋-男冷漠配对婚姻质量最低。

参考文献:

Ainsworth, M. D., & Bell, S. M. (1970). Attachment, 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Child Development, 41(1), 49-67.

Annie Bernier, & Mary Dozier. (2003). Bridging the attachment transmission gap: the role of maternal mind-minded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July 2003(4), 355-365.

Meins, E., Fernyhough, C., Fradley, E. & Tuckey, M. (2001). Rethinking
maternal sensitivity: Mothers’ comments on infants’ mental processes
predict security of attachment at 12 month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2,637-648.

Meins, E., Fernyhough, C., Russell, J., & Clarkcarter, D. (2010). Security of attachment as a predictor of symbolic and mentalising abilities: a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7(1), 1-24.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multiple-choice/201902/3-reasons-romantic-regrets-are-so-strong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