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来访者说 来访者说

漫画/小9

脚本/远远

注:每位咨询师的首次咨询的情境可能都不尽相同,且与流派有关,本漫画仅由个人咨询经历经艺术化加工处理呈现。

1.webp.jpg

2.webp.jpg
3.webp.jpg
4.webp.jpg
5.webp.jpg
6.webp.jpg

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我的咨询师就告诉我,“任何想法、任何感受,都可以拿出来讲。”在之后很长的一段咨询过程中,那些温暖、戳心的瞬间,往往都发生在这个善意的督促之下。

在咨询室里面,“真实”往往具有最大的价值。无论是负面感受,还是积极认识,都可以开诚布公的讲出来,这成为了推进咨询效果的最大的力量。

我想,在首次咨询之前,作为来访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担忧或紧张(你的咨询师可能也是)。以下的干货部分,希望能让你踏实一点~

(1)咨询师至少需要2次咨询(对于一些精神动力取向咨询,可能需要4~6次进行初始访谈)来了解你的基本信息,包括你的主诉(在咨询过程中希望解决的问题)、你最近的生活状况和功能、你的重要的过往经历等咨询师不可能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就直接给出解决办法或马上帮你解决问题。但是你们可以一起讨论在之后的咨询过程中的咨询计划。

(2)第一次咨询中,咨询师一般会介绍咨询的设置(保密原则与保密例外、是否录音录像、关于咨询缴费的问题等等)。咨询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咨询师是否注重设置,也是检验TA专业素质的重要部分。
通过检验咨询设置与伦理来辨别咨询师是否靠谱?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不错过后期内容哦。

(3)在前几次咨询中,咨询师会与你一起探讨现在困扰你的问题,以及你希望在咨询中达成的目标。对于这些问题达成一致,可以帮助你们“力往一处使”。所以,还要耐心的告诉咨询师自己的现状和期待哦。

(4)你有权向咨询师提出一些你关心的问题:TA的专业认证、咨询经验、教育背景、TA是否有信心解决你的问题、大概需要多少次咨询等等。首次咨询是一个互相匹配的过程,你也需要一些信息去判断这个咨询师是否靠谱。
如何找到靠谱匹配的咨询师?往期文章:这么多咨询师,哪一个适合我?| 五招帮你找到专业匹配的咨询师

(5)如果你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感到一些不适,你有权选择不再与该咨询师继续咨询,但另一个很好的选择是先把自己的这些负面感受告诉咨询师,也许TA会为你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7.webp.jpg

原创 来访者说 来访者说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

隔着电话线,我都能明显感受到她的痛苦。她哽咽的说到,有时自己站在路边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需要拼命遏制住想冲向马路中间的想法。虽然这种想法不经常有,她也具有控制住冲动想法的能力,但是她本身承受的痛苦确实显而易见。

当她小心翼翼提及“心理咨询”时,我马上抓住话头问她,是否有考虑过去做心理咨询?

她说,“我这种状况,到了需要做心理咨询的程度了吗?”

真想甩给她一个量表,等她做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结果,这样她就有理由,名正言顺的走进咨询室,坦坦荡荡的更好的照顾自己。

1.webp.jpg

可是我们确实没有一个像诊断抑郁症一样,“诊断”一个人需要心理咨询的客观标准。在没有这个客观标准的时候,会让很多人对于自己寻求心理咨询的“正当性”感到怀疑。

如果你已经犹豫了好久是否去做心理咨询,不如看看这篇文章能否帮助到你。

目录

1进行咨询的动机很重要。看看你符合了吗?

2心理咨询都能解决哪些问题?成长性与病理性问题都在范围之内。

3心理咨询的思路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样吗?与咨询师一起梳理与探索而非直接获得建议和决定。

1 总要病到一定程度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吗?| 不,重要的是你有成长和改变的意愿。

我在刚开始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确实纠结了一段时间——尤其是当我提及自己在做心理咨询时,需要面对的周围人投来的惊诧且同情的目光。

善意的目光的探寻下,有着以下的种种意味:
你都去做心理咨询了,你一定过的非常痛苦吧?
你是不是抑郁了/焦虑了/有精神科诊断了,才需要去做心理咨询?

你是不是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实在没人支持才去做心理咨询?

……

每每遇到这些问题,我都需要一问三省吾身。

在N省吾身之后,我终于理直气壮的明白了,我并不需要十分痛苦、并不需要精神科的诊断、并不是没有朋友,才去进行心理咨询。

更多的是因为,心理咨询作为一个专业工作,可以帮助我更幸福的生活。我对自己现有的状况有所不满,我想要让自己过得更舒服一些,并且我相信心理咨询的帮助作用。这就足够了。

2.webp.jpg

当然上述提到的那些,也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重要原因。当我们主观上感到痛苦、当具有某个精神疾病的诊断、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人际支持时,心理咨询这个专业助人工作会很大程度上帮助到我们。但是,当我们一再去贴近这个“假性标准”时,当我们反复思考“我够不够痛苦”是否够格去做心理咨询时,我们已经偏离了咨询的原意。

是改变的意愿,而非够不够痛苦,构成了寻求咨询的合理动机。

因此,在考虑是否要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有改变的意愿。生活中是否有一些地方让你感到不满?你希望改变这些吗?改变的意愿是否强烈到足以支持你付出一些东西(例如,咨询花费,变化所带来的焦虑等等)?如果以上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就迈出了寻求咨询的第一步。

决定去做心理咨询的时刻,不一定是你最痛苦的时刻,但一定是你最有力量的时刻。

3.webp.jpg

2我的问题咨询师能帮到我吗|会不会被嫌弃小题大做?会不会太严重到无法处理?

身边的朋友们提到过各种各样关于去找心理咨询的顾虑:

其中一种是——“我是不是太矫情了以至于咨询师会轻视或嫌弃我”

而另一种是——“我是不是太严重了以至于咨询师一点也帮不了我”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咨询师都会处理哪些问题吧。

///心理咨询既处理成长性的问题,也处理病理性的问题。

成长性的问题是指在生活的某一个阶段中,你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棘手的婚恋关系,学业上的焦虑,家庭矛盾等等。这些问题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可能只是让你感到困惑。

但是,当你希望借助专业心理帮助,来改变一些现状的时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定会认认真真的听你讲你的现状——而不会评判它够不够严重。

相比而言,病理性的问题是指有精神科医生诊断后的问题,例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咨询不能代替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和处方(听到没?去乖乖吃药~)

但是,心理咨询对于不同的心理疾病也有不同的帮助作用。例如,对于社交恐惧、焦虑障碍的患者,CBT(认知行为疗法)就被证明有非常好的效果,而对于抑郁症患者,心理咨询对于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也有着重要作用。

不过,对于严重发作期的一些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伴有严重幻觉妄想的重度抑郁症),当个体无法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时候,心理咨询的帮助作用会大大下降。

心理咨询对于不同精神疾病的不同帮助作用都有哪些呢?内容我们会在之后分篇来讲(关注公众号~不错过后续内容哦

4.jpg

///心理咨询不会给你个人生活的决定,但它会给你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咨询师不会告诉你现有情况是否应该分手,也不会告诉你这个工作是不是应该跳槽了。

但是TA会和你一起梳理在这段感情中,你的感受、你的情绪、你的处境,让你更了解你们的关系。也会和你一起看看在这段工作中你的状态,以及那些促使你和阻碍你“跳槽”的原因。

但是,最后做出决定的那个人一定是你。
如果你认同这样的解决困扰的方法,那你会和心理咨询的思路很合拍。

5.webp.jpg

总而言之,心理咨询并非成长和改变的唯一途径,日常的人际支持、阅读、运动和艺术、宗教等等都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困境。心理咨询更像是为人们提供了多一种的选择,它可能可以帮助到想要改变的你。

最后,分享我的咨询师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
“绝大多数的人,在生命的某段时光里都曾深感痛苦。”

愿你在需要的时间,找到适时的温暖。
祝你晚安。

原创 来访者说 来访者说

1.gif

去年九月份,我从伯克利回国,带着大洋彼岸咨询师的建议,“It's good for you to seek help from a counselor."(“对你来说,去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是很有好处的。”)我下决心去社会机构中寻找可以进行长期心理咨询的咨询师。
我列出了选择咨询师时的参考项。

姓名
性别
年龄
流派
从业年限
咨询时长
督导
培训经验
收费
备注

一边录入备选咨询师的信息,我一边考虑各个维度的孰轻孰重,这么多维度参考起来确实让人头晕眼花,每一个维度后面的具体意义有哪些呢?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通过哪些方面来筛选一个专业、匹配的咨询师。

2.webp.jpg

1.让“眼缘”飞一会儿

之前有一位朋友问我,“我想去找心理咨询师,我身边有好几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个挺知名的咨询师,我应该去吗?”我反问她在担忧些什么?

她说,“我上网查了查TA写的文章,还有TA录的心理学小视频,TA的风格让我感到挺不舒服的……”我蛮佩服的看了看她,这种“眼缘”很有参考意义。

那么多咨询师不如再挑一个吧。
我们的无意识往往精准而快速的为我们决定了——我们会更容易信任怎样的人、会更容易和怎样的人建立安全的关系。你可能在寻找咨询师之前就已经幻想过无数次,那个“美好”的咨询场景是怎么样的,坐在你对面的咨询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没有幻想过也没关系,在接着往下读之前,你可以先闭上眼睛想一想,一个让你舒服、信任的咨询师可能是什么样子的:TA的性别、年龄、TA的气质等等。

有可能一个年长的咨询师会让你觉得更值得信赖和依靠,也有可能年长的人会让你觉得“被压迫”而想逃离;
也许咨询师的性别对你来说并不重要,但也许你会感到难以对异性建立信任,即使TA是咨询师;
有可能权威的气质让你感到安心,也有可能你更倾心于那种平易近人的感觉……
无论如何,记住这些感受。
然后,对照这些感受,尽量通过第一印象的“眼缘”选择一个让你感到舒服、可信任的咨询师。

3.webp.jpg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匹配度”,这背后有一层意思是,一个专业能力很强的咨询师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来访者——TA的专业度可能很强,但不一定代表与你“匹配”。而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你不一定能够和TA建立起安全信任的关系。

而咨访关系(即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是否在大多数时候是安全可信任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咨询效果。

社会机构的咨询师介绍里一般有咨询师的照片,有一些会有咨询师“给来访者说的话”、一些咨询师自己录的小视频等等。看一看这些,有助于你对TA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感受。如果你是为孩子挑选咨询师,也一定记得尽量让你的孩子参与挑选的过程,看看备选咨询师们的照片——哪个人让你更想要找到他,讲讲自己的心事呢?

4.webp.jpg

2.不得不说的花费

作为吃土学生党,每一次转账咨询费的时候,我都感到一丝心梗(/笑)……而咨询花费其实是一双隐形的手,影响着咨询的进程。它不仅关系你在一开始选择的咨询师的成熟和专业度,也关系到你可以做多久咨询,以及在咨询中的心态和投入度等等。

咨询收费与咨询师的成熟与专业度成正比,但要警惕过高或过低的收费。一般来讲(个体咨询),经过系统培训的新手咨询师,收费一般在100~400元每次,他们的从业年限一般在五年以下,咨询时长在1000h以内,他们可能更适合去接一些问题较轻或进行自我成长的个案,有一部分新手咨询师会明确表示不接受较严重的来访者(例如有医院诊断的精神疾病患者或有自杀风险的来访者)。
对于从业年限在五年以上,咨询时长超过1000h的咨询师,他们的收费可能在400元以上,大部分收费在600元左右。他们拥有更多的咨询经验,可以处理好更严重一些的个案。而对于从业年限超过十年的一些知名心理咨询师来讲,他们的咨询收费可能在1000元到1500元左右,部分咨询师确实有着更强的专业能力,能让来访者收获更好的咨询效果。

但是,需要警惕收费在100元以下以及1500元以上的咨询师。过高或过低的咨询费都可能代表着这个咨询师不够专业的咨询素养和从业态度。

5.webp.jpg

评估心理预期计算好预算。一般来讲,短期心理咨询一般在16次左右(及以下),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的咨询次数一般多于16次,有相当一部分在一年左右,有的甚至持续好几年(因为精神分析强调人格的改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无论是哪个流派的咨询,想要靠一两次咨询解决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咨询时长也要看来访者的问题程度。

因此,根据预期的咨询时长×单次价格粗略计算总花费,并比照自己的预算是很有必要的。除了钱包里有没有这么多钱以外,还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心理接受程度,比方说,会不会因为这些支出而过度焦虑(或因为支出而产生必须在五次之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并不十分现实的期待)。选择一个让自己感到还算舒服或只是稍有压力的费用,有利于来访者保持适度焦虑且投入的心态,更利于良好的咨询效果。

6.webp.jpg

3.流派没有更好,只有更适合

研究表明,各个咨询流派的咨询效果在一般性心理困扰上的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心理咨询的各大流派没有“哪个更厉害”之分。
但是,放到每个特殊的来访者身上,确实可能有着哪个更适合的区分。你的思维逻辑(解决心理问题的思路),或你具有哪些信念,都可能代表着你和哪个流派更合得来。比方说,如果你相信无意识的力量,重视幼年经历对自己的影响,你可能会更信任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的咨询体系;如果你是一个习惯靠理性和逻辑解决问题的人,那么你可能和与你一起讨论“认知”(思维方式)的CBT(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师更说得来……换一句白话来说,你更相信哪个流派的工作理念,那么那个流派可能就更适合你一些。

不过,如果你是心理学小白,并且不想在咨询之前了解各个流派,那也没有关系,可以直接跳过流派这一参考项~如果你想继续了解各个流派,欢迎关注我们公众号的后续文章。(内容很多~我们分篇来讲)

7.webp.jpg

4.咨询时长比从业年限更有说服力

有很多咨询师在一开始并非全职咨询,因此会出现从业年限“虚高”,咨询经验“不足”的情况。因此,咨询时长更能体现这个咨询师的从业经验。一般来讲,成熟咨询师的咨询时长应超过1000h(不同机构对于“成熟咨询师”定义不同,这里选取较权威的机构定义),积累1000h的个案量,绝大多数咨询师需要超过5年的从业年限。

5.督导和培训经验可窥见咨询师的从业态度

虽然放在最后一点,但这确实是我在挑选咨询师时首要考虑的重要一点。对于咨询师来说,定期督导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非常厉害的咨询师),而去参加行业培训也可以反映出咨询师谦虚积极的学习、从业态度。

8.webp.jpg
督导是什么?用咱老百姓的白话讲,就是咨询师需要一个同样专业的人,来帮TA看看TA的工作有没有做好。心理咨询没有一步步的“公式”可以让咨询师去照搬,因此理解人心这个复杂的工作每一次都是“独创”的,也需要定期的“审查”,即从其他的专业人士角度去帮助咨询师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个案并调整工作技巧和方向等等。
成熟的咨询师可以适当减少督导的频率(例如,半个月或一个月接受一次督导),但绝不可以没有督导。而更高频率的督导,也可能反映了咨询师更加谨慎用心的工作态度。(督导信息在咨询机构的咨询师介绍页面上一般有涉及,你也可以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询问你的咨询师,TA的督导师是谁,督导频率为多少等等。)

行业培训是什么?行业培训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在咨询师介绍页面上一般有很多介绍,而准来访者们一般的感受都是“看不懂…”。花花绿绿的培训确实让人难以分辨其中的含金量。这里有两个小技巧帮助大家识别一下。

(1)长期的培训(一年以上的)一般比短期会议、工作坊等更有含金量,对专业素养帮助更大。这个不需多讲,如果一位咨询师的培训履历里全部都是短期(一两个月的或几天的)培训或工作坊,而没有长期系统培训(至少一年以上的),且非科班出身(没有在高校/研究生期间的系统培训经历),那么这个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可能是存疑的。
(2)观察培训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般来讲,随着咨询师从业年限的增加,参与培训的密度和频率确实会有所下降,很多时候,已经没有人“迫使”他们去参与这些培训。因此,参与培训更像是一种个人意识——我要不断成长、不断提高我的咨询能力。因此,参与培训频率随从业年限的增加而减少是正常的,但彻底中断往往意味着咨询师专业成长的中断,是不恰当的。

9.webp.jpg

我在选择我的咨询师时,首先是她的页面上的个人介绍和照片让我觉得很舒服,然后由于个人倾向,她的流派(心理动力学流派)符合我的期待,其次,她的咨询时长超过4000h(绝对满足成熟咨询师的标准了),我也认真看了她从业至今的培训经历,看到她尽管从业已达十年但是近几年的培训并未中断,我决定暂且相信她是一个有着良好从业态度的咨询师(/笑)。

在找咨询师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吗?欢迎你在后台留言。我们会在后台回复你的疑问。

视频简介: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冲击,导致同学们产生紧张、恐慌、焦虑等糟糕的情绪,生活也因此变得毫无规律,无法专心学习。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又将如何去应对呢?学会自助,快乐成长。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孟迎芳教授将告诉我们,通过心理自助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或情绪问题,从而顺利渡过危机,实现快乐成长。

教师名称:孟迎芳
孟迎芳.jpg

教师简介: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曾获福建师范大学十佳青年教师、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等。在教学方面曾获得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并获福建省金牌工人称号。

在疫情下心理发展经历了冲击期、解决期后,成长期阶段学生如何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师名称:连榕
连榕.jpg
教师简介: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导、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福建省哲学社科领军人才,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