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应对 下的文章

不断看到一个词,突然觉得不认识了……
经常闻到某种气味,以至于感觉不到了……
快速火爆的歌曲往往也很快被遗忘……
不断翻看书中同一段话,越看越“看不进去”……
家长不断对小孩重复讲某句话或某个词,小孩越来越置若罔闻……
空洞的官话套话从你左耳进右耳出激荡不起任何涟漪……

你还有其他什么类似经历?

Tell me if you’ve ever been in this situation before. You have to repeat a word over and over again, saying the word until it loses meaning. You start to question whether or not that word is even the right word. Are you saying it right? Is it spelled right? Does it actually mean anything?

告诉我这一场景是否似曾相识。你需要不断重复一个词,直到你发现这个词失去了它的意思。你开始怀疑这个词到底正不正确。你是否说对了?是否拼对了?是否真的有什么含义?

This might happen with the simplest words: stop, play, night. Once you get your mind off of the word for a few minutes, you automatically remember its meaning and spelling as if nothing happened.

这可能发生于一些最简单的词:Stop、Play、Night。但一旦你停止想这个词几分钟,一切就又恢复正常。

This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s called semantic satiation.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语义饱和。

While this may have felt like a sort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glitch, some scientists, such as cognitive neuroscientist David Huber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elieve this experience gives us an important insight into how our minds perceive the external world. 

尽管这感觉起来可能像是我们认知处理机能出了点儿小障碍,一些科学家,比如马萨诸塞州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 David Huber 认为,这一体验能够让我们深入洞察到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认知外部世界的。

Psychologists have been aware of this bizarre effect since way back in 1907, when it was first described b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However, it took until the 1960’s before someone decided to study it seriously. Leon James,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made it the subject of his doctoral thesis, coining the term semantic satiation.

自1907年,美国心理学杂志描述了这一现象后,这一现象就开始广为心理学家所知。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有人决定认真研究这一现象。夏威夷大学心理学教授 Leon James将其作为了其博士论文主题,并制造了这个词:语义饱和。


Dissociation Station
前方到站解离

Put simply, sensory signals trigger the firing of regions in the brain that are linked to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that give those signals meaning. The sound of a word is one such signal. After firing once it takes more energy to fire those brain cells a second time. So when we hear a word the second time around, it is more energy intensive for the brain to continually link it to the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the word. It takes even more energy a third time. A fourth time, and maybe those cells won’t even fire. James called this reactive inhibition. 

简而言之,感官信号会触发大脑中与概念和分类相关、赋予这些信号意义的区域放电。一个词的读音就是这类信号之一。在放电一次后,会需要这些脑细胞耗费更多能量再次放电。所以,当我们第二次听到某个词时,大脑需要耗费更多能量去为这个词匹配其概念。第三次则会耗费更多能量。到了第四次,可能这些细胞甚至就罢工了(大脑为了节省能量)。James将其称为“反应抑制”。

The more you are exposed to a set of stimuli, the more resilient to the stimuli you become. This phenomenon is illustrated in what is a now famous study: Researchers played a loud tone to a sleeping cat, and the cat was up and alert immediately. The researchers continued to play the loud tone once the cat had fallen asleep, again and again, and each time the cat’s reaction was a little more subdued, until it eventually hardly reacted at all. But when the researchers altered the tone, only slightly, the cat reacted like it was hearing it for the first time again. 

你接触一系列刺激物的次数越多,你就变得越不容易受影响。这一现象在当今知名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说明:研究人员对一只在睡眠状态的猫播放一个很响的声音,这只猫立即惊醒。在猫又睡着后,研究人员继续重复播放这一声音,随着每一次播放,猫的反应程度逐渐降低,直至毫无反应。但当研究人员更改了这一声音后,虽然只是稍微更改,这只猫做出的反应就像是第一次听到这一声音一样。

For humans, no word is immune from semantic satiation, but it may take longer for different words to lose their meaning depending on the emotional strength of your concepts of said word.  For example, you may have more potent imagery tied to a word like "hospital" compared to a word like "lamp." Because of your previous experiences in hospitals, and the associated connotations of the word, your mind cycles through meaningful categories that are linked to the word hospital, making it harder to reach a point of detachment. Whereas the word lamp has less meaningful implications. (That is, unless you have had a traumatic lamp-related incident.) The dissociative effects of semantic satiation have also been studied in the treatment of phobias and speech anxiety. 

对人类来说,没有词汇是对这种语义饱和现象免疫的,但不同的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会让人感觉其失去含义,这取决于你对具体词汇的相应概念的情感强度。例如,相对于台灯来说,你可能对诸如医院这个词有着更强烈的画面联系。因为你之前在医院的经历,与这个词相关联的内涵含义,你的大脑会搜索与医院这个词相关联的所有富有意义的分类,让其较难脱离其含义。但与台灯这个词相关联的含义则较少(除非你曾经历过某件具有创伤性的与台灯相关的事件)。语义饱和的这种解离现象在恐惧症和演讲焦虑的治疗方法中也得到了研究。

Certain therapies, for example, use repetition as a way to expose patients to their worst fears. Eventually, those fears become normalized. Facing the same concept, word, or event again and again may take away its meaning, and therefore, its power.

比如,特定疗法中使用“重复”来将患者暴露于他们的最深恐惧。最终,这些恐惧会变得正常化。重复面对同样的概念、词汇或事件会剥离其含义,从而剥离其力量。

Semantic sanit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much larger questions of psychology about repetition, working memory, and how the brain interacts with different stimuli. If it can be used to tackle problems like stutters or fears, who knows what else it can do for the mind!

语义饱和应该被放在一些更大的心理学问题中被考虑,比如重复、工作记忆以及大脑如何与不同刺激物互动等。如果它可以被用于应对比如结巴或恐惧等问题,谁知道它对大脑还有其他什么不为所知的潜力!


Been There, Done That
因熟视,而无睹

Huber has been investigating semantic satiation, or what is now known more generally in academic circles as associative satiation, for a few years now. He thinks there is something similar going on when words lose meaning through repetition and when our brains disregard freshly-processed information about our environment.

Huber 如今已经研究语义饱和现象数年之久,这一术语在学术圈更多被称为关联饱和。他认为词汇在被重复后会失去含义,这和我们的大脑忽视对周围环境的最新处理信息存在一定共同点。

Neural habituation, a process studied by Huber, is the reduction of our cognitive processing capacities in relation to things we have already experienced. From a neurological point of view, we don’t need to waste valuable resources interpreting information from our senses when it's already been processed before. Habituation helps our brains reduce the amount of interference from things that we have already seen, enhancing our perception of novel information. 

Huber 研究的一个大脑认知流程叫做“神经习惯化”,这是指对于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事物,我们的认知处理能力会降低。从神经学角度而言,我们不需要浪费宝贵资源去解析曾经处理过的感官信号。习惯化会帮助我们的大脑减少来自我们已经历事物的干扰,从而提升其对新信息的认知程度。

Habituation is a form of simple memory that suppresses neural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repeated, neutral stimuli. This process is critical in helping organisms guide attention toward the most salient and novel features in the environment.

习惯化,是一种简单记忆形式,它抑制大脑面对重复发生的刺激物时的神经活动。这一过程在帮助有机体聚焦环境最明显和最新颖特征方面非常关键。

In the same way, if a word is being used to retrieve a certain meaning repeatedly, it’s less energy intensive for your brain to drop the meaning and let the word exist as a sound, as opposed to continually dredging up all of the context and meaning you associate with the word every time you say it. It’s kind of like The Boy Who Cried Wolf, except you're the boy yelling "wolf" repeatedly, and your brain is the town's people who eventually ignore you.

同理,如果一个词被重复用于读取特定含义,那么大脑就会疲于应对,最终让这个词只作为一种声音存在,而不是去每次都孜孜不倦挖掘其背景和含义。这就像是“狼来了”的故事,只是在这里,你是那个不断叫着狼来了的小男孩,你的大脑就是最终忽视你的乡民。


Sensory Overload
感官过载

Huber was part of a study that found support for this idea, where a semantic satiation effect occurred when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perform a speed matching task. Participants were given repeated cues of category labels like ‘fruit’, and were asked to name something that belonged to that category like ‘apple’. After a while, participants' responses slowed if the category repeated itself. However, participants’ responses didn’t slow if they were asked to name non-repeated category members like ‘pear’, or if they simply were asked to match the word given to them by the researchers.

Huber 也曾参加过一项佐证了这一理论的研究。在这一研究活动中,当参与者们被要求完成一种快速匹配任务。他们不断被给出重复的类别标签,比如“水果”,并被要求说出一些属于这一类别的物品,比如“苹果”。过了一会儿后,如果这一类别重复,他们的反应就会变慢。但当被要求说出该类别下之前未曾说过的其他物品,比如“梨”,以及当他们只是被要求匹配研究人员给他们提供的词汇时,他们的反应则没有表现出变缓慢。

But associative satiation can happen with all manner of sensory signals. Take for example, this optical illusion, where you are asked to focus on a centre point for a period of time. Lines move in unison towards the centre, drawing you gaze inwards. After a while, a Buddha appears in place of the moving lines and appears to be expanding outwards.

但关联饱和这一现象会发生于所有感官信号上。例如这一视觉错觉。你需要长时间盯着中心点看。所有线条一起向这一中心点移动,向内引导你的目光。片刻后,原来线条的位置出现了一尊佛像,而且看起来仿佛在不断外延。

图片参见:https://michaelbach.de/ot/mot-adapt/index.html

Essentially, the illusion causes your brain to disregard inward motion. When you see the Buddha, it appears as though he is expanding because the brain cells that detect outward motion win the battle against those cells that detect inwards motion (which are now tired). “The advantage here is that by satiating to inward motion, your brain is more ready to perceive outward motion," says Huber. "If there actually was outward motion, that would be something new and interesting and you’d readily perceive it.”

本质而言,这一图片让你的大脑忽略向内的移动动作。当你看到佛像时,仿佛他正在外扩,这是因为负责检测外扩移动动作的大脑细胞打赢了负责检测向内移动动作的大脑细胞(它们现在疲劳了)。“其所占据的优势在于,在对向内移动动作饱和后,你的大脑会做好更充分准备去检测外扩移动动作,”Huber说,“如果的确存在外扩移动动作,那么这对你的大脑就是某种新的和有趣的信号,你就会一下子捕捉到它。”

The next time you experience satiation in one of it’s forms, rather than thinking you are suffering from some sort of brain malfunction, be glad: In a world where we're constantly bombarded with sensory inputs, associative satiation is a technique our minds have developed to filter out what's not important. The world would be a much more confusing place if we didn’t experience it.

下次当你经历某种饱和现象时,不要觉得自己正在遭受某种大脑故障,而是感到庆幸:在一个我们不断被感官输入轰炸的世界,关联饱和是我们大脑为了过滤掉不重要信息而发展出的一种技巧。如果没有这种现象,那么这个世界将远更令人晕头转向。

IMG_1543.JPG
——《百年孤独》中描述任何人都能闻到 Remedios the Beauty 致命迷人气味但家人因为闻习惯了闻不到的片段。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相比于帮助他人,开口求助是不是更加困难呢?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需要向他人求助的时刻。但是,当人们遇到麻烦,身边又正好有人能帮上忙,“不要麻烦别人”的想法却往往会阻碍人们提出帮助请求。而且,在求助后,如果对方表现得不够热情,人们还会感到失落:觉得ta其实并不愿意提供帮助,只是不好意思拒绝罢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推送的文献,将和大家一起探讨阻止人们寻求帮助的心理机制。


人们有给需要帮助的他人提供帮助的亲社会动机,因为提供帮助除了能使他人受益之外,也能让帮助者产生积极感受。但研究者发现,人们通常在向他人求助时感到困难。在不同的求助情境下,人们均低估了他人应答的可能性。以往研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低估依从效应(underestimation-of-compliance effect),即请求者低估了帮助者的依从动机(compliance motivation),特别是感觉被他们拒绝时自己会很不舒服,因此低估了他人同意帮助请求的可能性。

IMG_1534.JPG

然而这一“低估依从机制”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同时,研究者注意到人们也会系统性地低估他人对自己社交行为的积极反应,因此回避与他人交往。另外,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人行为是由自身利益驱动的,这种推论可能会导致对他人亲社会动机的低估。若从亲社会动机的角度解释,帮助者可能比请求者期望的更有亲社会动机,且有更积极的感受。这不同于被迫依从可能带来的负面体验。

基于此,研究者提出假设:需要帮助的人低估了他人在被求助时的亲社会动机,因此低估了他人的帮助意愿和积极情绪,因而不愿意求助。研究者通过6项实验来验证此假设(如图1所示)。

IMG_1535.PNG
图1 研究框架图


在研究1a中,研究者探索了假设情境下请求者和帮助者对帮助意愿期望的差异。201名被试分别想象自己借手机(请求者)或被借手机(帮助者),从不同视角报告了预期的帮助者意愿和帮助后的情绪,并回答了有关帮助者动机的问题。结果表明,请求者低估了帮助者的帮助意愿,但并未低估拒绝请求不适感;低估了帮助者的积极情绪,高估了其不方便感;低估了帮助者的亲社会动机,高估其依从动机。中介分析结果分别如图2,图3,图4所示,初步证明了假设。

IMG_1536.PNG
图2 请求者低估帮助者的亲社会动机,而非高估其依从动机,导致了对帮助者实际帮助意愿的低估。

IMG_1537.PNG
图3 请求者低估帮助者的亲社会动机,而非高估其依从动机,导致了对帮助者帮助后积极情绪的低估。

IMG_1538.PNG
图4 请求者低估帮助者的亲社会动机,高估其依从动机,导致了对帮助者不方便感的高估。

由于研究1a情境单一,研究1b将1024名被试分配到6种情境中,取得了相同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想象帮助情境下,请求者均低估了他人的帮助意愿,因为他们低估了帮助者的亲社会动机

研究2询问人们真实的请求/帮助记忆,针对回忆情景完成相同的测量,以提高生态效度。发现亲社会动机和依从动机都中介了帮助意愿、积极情绪和不方便感的视角差异。

但由于记忆可能存在偏差,研究3-5通过实际互动进一步检验假设。研究者在公园现场招募被试,设计需要陌生人帮助拍照的情境。结果与研究1一致。另外,请求者的焦虑与对帮助意愿的期望呈负相关,与对不方便感的期望呈正相关,而与对拒绝不适感、积极情绪的期望无关。由此可以推断:对他人帮助意愿的错误预期,造成了求助时的心理障碍


研究4通过在同一情境中指定求助对象,排除了研究3的替代性解释:不确定向谁求助造成了对帮助者反应的误解,并扩展研究,探究对朋友的期望是否比对陌生人更准确。结果发现,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朋友,请求者都显著低估了他们的帮助意愿,尽管对朋友的低估程度较小。并且,请求者对朋友的亲社会动机期望更高,而帮助者对朋友或陌生人的亲社会动机预期则无差异。中介分析结果表明,亲社会动机在帮助意愿、积极情绪和不方便感上的中介作用具有视角差异。感知到的亲社会动机越低,请求者越认为提出的请求不方便,所以朋友或陌生人不愿意提供帮助。


研究5在实验室情境中,以2(请求者vs.帮助者视角)×2(第一人称vs.第三人称请求类型)被试间设计,得到更严谨的结果。研究者设置了一个完成计数任务获得奖金的情境,通过实验操纵,让任务难度大的被试发出请求,并在帮助实施前后都通过问卷评估参与者对帮助的信念。结果显示,不同视角下帮助信念的差异与请求类型无关,无论是什么请求,请求者都低估了帮助者的帮助意愿和积极情绪。中介分析结果同研究4。此外,请求者的看法在接受帮助后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与实际信念相比,仍低估了帮助者的帮助意愿和积极情绪,高估了他们的不方便感

IMG_1539.PNG
图5 研究1-5中视角下的帮助意愿、积极情绪和不方便感的中介分析结果

上述系列研究结果向我们表明,人们不仅误解了他人应答帮助请求的可能性,还误解了提供帮助后的体验,却高估了他人提供帮助的不方便感。这似乎源于请求者没有意识到他人有多想帮助,即低估了帮助者的亲社会动机,高估了依从动机。

IMG_1540.JPG

对他人亲社会动机的低估,可能源于“人是自利的”这一根深蒂固的信念,以及低估了亲社会互动后他人积极感受的广泛倾向。当然,本研究所使用的请求相对简单、容易满足,若需要的帮助比较困难,则可能会让人感觉到较高的代价,因此促进更多的依从动机。总之,一个简单直接的帮助请求不仅大概率不会被拒绝,反而会给帮助者带来积极的感受。因此,当需要帮助时,请您放下被拒绝的忧虑吧,大胆放心地向他人说出您的请求。


参考文献

Zhao, & Epley, N. (2022). Surprisingly Happy to Have Helped: Underestimating Prosociality Creates a Misplaced Barrier to Asking for Help. Psychological Science, 33(10), 1708–1731.

推文作者:肖岚
插图:荣鹏皓
编辑:荣鹏皓
排版:欧阳露雪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穷人和富人谁更会愿意帮助别人?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富人更可能向他人伸出援手。然而,《请回答1988》中的德善父亲,虽身处住半地下室的境况,却依然时时接济贫困的老人;很多曾经历过困难贫寒的人也往往更愿意做慈善。本期推文所介绍的文献,探索了身体脆弱知觉是如何促进亲社会行为的。


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常常被描述为一个正循环,认为幸福感高的人会更多地参与亲社会行为,而做好事又进一步增强了个体的幸福感。然而,一些研究发现,痛苦和低安全感的生活经历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原因可能在于,过去的痛苦增强了人们的共情能力,对需要帮助的人的同情,提高了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IMG_1529.JPG

过往研究表明,个人的经济状况,无论实际的还是感知的,都与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有关,而与高地位者相比,低地位者表现出更多的群体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也更支持平等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然而,个体的其他劣势或感知到的脆弱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还有待检验。

研究者使用“感知的身体脆弱性”来描述个体受到的影响其身体健康的特定危险(如战争或疾病)威胁的程度。探讨自我的身体脆弱知觉如何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假设,个体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两种可能的机制。

(1)依据互惠利他理论(reciprocal altruism theory),感到自身脆弱的人可通过对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来保护自己,使自己的未来需求得到满足。即帮助他人可以使自己未来得到帮助。

(2)依据相似性假说,自己的受害经历会增加个体对有相似不幸遭遇的受害者的亲密感,而与受害者的亲密感进而增加个体对相似不幸受害者的亲社会行为,并可扩展到其他受害者。

研究者通过六项研究考察了个体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与其亲社会决策之间的关联,并考察了期间的中介机制。


研究1选取130名以色列大学生被试,测量武装冲突时期的身体脆弱性,由于战争期间人们的身体脆弱性较强,研究者认为这种威胁和脆弱的感觉可能会增强人们帮助和支持相关事业的意愿。学生通过邮件在线完成亲社会活动的数量、志愿服务的意愿、评估自己或他们亲近的人受伤的可能性的三种测量。研究结果显示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与亲社会活动的数量( r =.25, p =.005)和志愿服务意愿(r =.31, p =.009)呈正相关;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作预测变量,亲社会活动的数量和志愿服务意愿分别作结果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显著。

IMG_1530.JPG

研究2探究了和平时期整体自我感知的身体脆弱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感知的身体脆弱性与对组织的捐赠意愿(r =.17, p =.038),以及与假设的捐献金额(r =.17, p =.032)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研究3为了增加研究结果的普遍性,首先测量了参与者向美国(非本国)一个非健康慈善组织的捐款意愿。其次,为了避免研究2中对慈善机构的描述可能会影响参与者对其身体脆弱性的感知,研究3中调换了测量顺序。研究结果表明感知到的脆弱性与志愿服务“国家犯罪受害者中心”或向该中心捐款的意愿(r = 0.39, p <.001),以及假设的捐款金额(r =.26, p =.002)呈显著正相关。

研究4考察了与受助者亲密感的中介作用。此外,将先前的假设捐赠金额替换成实际捐赠金额。研究结果表明感知到的可能患癌率与被试愿意向以色列癌症协会捐赠的金额呈正相关(r =0.24, p <.001)。被试对与癌症患者亲密程度的评分与他们愿意捐赠的金额呈显著正相关(r = 0.27, p <.001)。以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为自变量,捐赠金额为因变量,亲密感为中介,结果表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B = 0.36, SE = 0.12, 95%CI=[0.129,0.596]),且直接效应显著(见图1)。可见,对受助者的亲密感部分解释了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和捐赠之间的联系。

IMG_1531.JPG
图1 研究4亲密感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研究5对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进行了实验操纵,要求参与者想象他们被医生告知他们感染皮肤癌的风险,他们被随机分配到高风险或低风险状态,并被要求想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患皮肤癌的可能性,随后测量身体脆弱知觉以及向健康组织捐款可能性和愿意捐赠的金额。结果表明,高风险组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显著高于低风险组,高风险组的捐助意愿也更高,高风险组的捐助金额显著高于低风险组。以风险条件为自变量,以捐赠意愿为因变量,以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为中介,感知身体脆弱性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直接效应不显著。

IMG_1532.JPG
图2 研究5中介模型结果

研究6深入探索了影响个体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与帮助他人意愿关联性的可能原因有以下2种:①慈善机构远近位置不同的影响;②与受助者亲密感程度的影响。因此,研究6测量了参与者与捐赠受益人的亲密程度,并且操纵了非营利组织的位置试图研究两种可能机制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与非洲粮食不安全受害者相比,参与者更愿意向以色列粮食不安全的受害者捐款,但愿意捐赠的金额没有差异。

研究者还对研究2、3和6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与捐赠或自愿参加慈善事业的意愿间存在总体显著相关性,并且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与捐赠金额间存在总体显著相关性。研究者预期,当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变得更加突出时,感知到的身体脆弱性与亲社会性之间的联系会更强,如研究1(战争期间)和研究5(研究的操纵使脆弱性变得突出)。


本篇研究对过往理论进行了验证,排除了互惠解释,并支持了亲密感作中介的解释:两种共情形式可能会鼓励帮助他人行为:共情关注(他人导向)和个人痛苦(个人导向)。并且本研究更倾向于共情关注的解释,认为人们帮助他人时,会受到其他导向的情绪反应的激励,如同情或温柔,相较于不那么感知到身体脆弱性的参与者,高脆弱感知者表现出更高的捐助意愿和金额,并非是出于私利的未来保障。因此,身处困境的人由于对同样遭遇的人会有更多的共情和亲密感,其互助和亲社会倾向会更高。

IMG_1533.JPG


参考文献

Motsenok, M., Kogut, T., & Ritov, I. (2022). Perceived Physical Vulnerability Promotes Pro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8(2), 254–267.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211005879

推文作者:李俊仪
插图:李俊仪,欧阳露雪
编辑:欧阳露雪
排版:欧阳露雪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随着经济不平等的提升,相较于外貌,品质等其他属性,财富和地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物质主义、唯金钱论等问题愈发突出。这些现象似乎在暗示着经济不平等催生了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今天分享的文章就深入探讨了是否真的存在这种联系。


经济不平等指社会中收入和财富等经济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许多研究发现,经济不平等与许多负面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后果相关。以往的研究者从社会认同和地位焦虑视角对经济不平等的影响进行了解释,而研究者认为,经济不平等助长了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进而造成了上述消极影响

财富指人们能够获得的具体物质资源,而地位则是反映人们在社会中相对位置的抽象社会结构。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人们之间财富和地位的差距变得更加明显,财富变得更容易被用于分类自己和他人。因此,为了融入属性更加积极的群体和缓解地位焦虑,人们寻求更多财富和更高社会地位的需求会更加强烈。物质等级视角(material rank perspective)指出,在高经济不平等的环境中,相较于其他属性,财富在地位排序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从而驱使人们寻求更多的财富以提高社会等级。由此,研究者提出假设:与生活在平等社会中的人相比,生活在不平等社会中的人更加渴望财富(H1a)和地位(H1b)

IMG_1522.JPG

但在探索人们对于财富地位的渴望时,不能忽视其原有的财富和地位水平的影响。在高不平等的条件下,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反应可能会不同。一方面,因为低社会阶层群体拥有更少的物质和社会资源,对自身的不利地位感到更大的焦虑,所以他们更有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压力和动机,以缓冲不平等的负面后果和加入更积极的高社会阶层群体。因此,研究者提出假设2:相较于高阶层群体,经济不平等更强烈地影响低阶层群体提升财富(H2a)和地位(H2b)的渴望

另一方面,越是不平等的社会,失去地位和财富的后果就越严重。因此,为了维持自身已有的积极优势,缓解对失去地位的恐惧,高社会阶层的群体可能反而会更加渴望财富和地位。由此,研究者提出假设3:相较于低阶层群体,经济不平等更强烈地影响高阶层群体提升财富(H3a)和地位(H3b)的渴望

研究者指出,之所以会提出两个竞争性的假设,是因为不同阶层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性质可能不同。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在2021年大会讲话中所说的:“亿万富翁在太空兜风,而百万人民在地球挨饿。”低阶层群体寻求更多的财富和地位,可能想要改变资源缺乏的现状,即“自我提升”;而高阶层群体寻求更多的财富和地位,更可能是为了寻求比他人更高的社会地位,进一步与他人区分,以避免被超越,即“社会比较”。因此,两个看似相反的假设也许会在不同的追求财富地位动机的情况下分别成立。


研究者通过三个研究验证了上述三个假设。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IMG_1523.PNG
图1 研究框架图

在研究1中,研究者想要通过实验获得经济不平等影响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的初步证据。研究在M-Turk招募了321名美国被试,告知被试将在一个虚构的社会中开始新生活,并被随机分配到不平等程度高或低的条件下。在高不平等条件下,高中低三个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大,而在低不平等条件下,三个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在充分想象自己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之后,被试分别报告了他们对于财富和地位的渴望。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种族和年龄之后,高经济不平等条件下的个体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都显著高于低经济不平等条件下的个体,验证了假设1a和假设1b。

在研究2中,研究者希望在大规模跨国样本中再次验证研究1的结果,同时检验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是否成立。研究使用了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 WVS)第五和第六波中有关社会阶层以及对于财富和地位的渴望的测量数据,最终共包含了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141,477 名被试。此外,研究者还使用世界银行公开数据中的国家GINI系数作为客观经济不平等的指标,使用国家层面的人均GDP和贫困率作为社会总体资产水平的指标。

结果发现,基尼系数与财富渴望和地位渴望均呈显著正相关。经济不平等程度越高,人们在国家层面上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越高(如图2所示)。在控制了人均GDP和贫困率后,多层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基尼系数与社会阶层的交互作用能分别显著预测对财富和对地位的渴望。简单斜率检验结果表明,“高不平等-高渴望”的联系在低阶层群体中增强,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在控制了社会资产水平的情况下,经济不平等仍然能正向预测人们对于财富和地位的渴望,且这种预测作用在低阶层群体中的效应更强,证明了假设2。

IMG_1524.PNG
图2

研究2中经济不平等与对财富(左)和地位(右)渴望的散点图

IMG_1525.PNG
图3

研究2中社会阶层在经济不平等与对财富(左)和地位(右)渴望中的调节作用

在研究3中,研究者想要同时操纵经济不平等和社会阶层,进一步检验二者及其交互作用和对财富、地位渴望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研究者还想探索经济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对不同性质(自我提升和社会比较)的财富和地位渴望是否存在不同的预测作用。研究者在Prolific 平台上招募了596名英国被试,被试被告知他们将在一个虚构的社会中开始新生活,并被随机分配到不平等程度高或低的国家之中,随机成为对应国家中的高阶层或低阶层的居民。在充分想象自己在新社会中的生活之后,研究测量了被试在三种动机条件下的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分别是为了比现在的自己更好(自我提升)、为了比他人更好(社会比较)和没有参照对象(一般条件)。

结果发现,经济不平等能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提升、社会比较以及一般条件下的财富和地位渴望。经济不平等与社会阶层之间的交互项预测作用显著,简单斜率分析表明。在一般条件和社会比较条件下,经济不平等对高阶层群体提升财富和地位渴望的预测作用更强,具体见图4-5;在自我提升条件下,经济不平等对低阶层群体提升财富和地位渴望的预测作用更强,具体见图6。

IMG_1526.PNG
图4

一般条件下,经济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对追求财富(左)地位(右)的预测作用

IMG_1527.PNG
图5

为了社会比较而追求财富(左)地位(右)时,经济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对其预测作用

IMG_1528.PNG
图6

为了自我提升而追求财富(左)地位(右)时,经济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对其预测作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财富和地位似乎是人类社会中正常的事,但当社会环境施加推力时,人们对此的渴望更大,也更难抵抗这些压力。总的来说,研究发现高经济不平等确实会助长个体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求,而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动机却不同。在高不平等社会中,当人们想要改变资源缺乏的现状时,低社会阶层个体会更加渴望财富和地位;当人们想要保持自身相较于他人的优越性时,高社会阶层个体会更加渴望财富和地位。


参考文献

Wang, Z., Jetten, J., & Steffens, N. K. (2022). Restless in an Unequal World: Economic Inequality Fuels the Desire for Wealth and Statu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221083747

推文作者:欧阳露雪
插图:王亚婧
编辑:王亚婧
排版:欧阳露雪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善有善报”体现了帮助的互惠规范,“农夫与蛇”却警醒世人好心未必有好报。究竟什么情形下提供帮助会引发恩将仇报呢?本期推送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工作情境下的恩将仇报是怎样发生的。


关于帮助,既往研究大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去探索帮助的互惠规范。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助者并不总是回馈施助者,有时甚至会去伤害施助者。那么何时以及为什么受助者会对施助者表现出消极态度和行为呢?

本研究认为接受帮助带来的地位威胁和随后的反应状态,可以解释“恩将仇报”现象。帮助可以分为两类:与任务相关的帮助、与人相关的帮助。因为帮助受助者解决与任务相关的问题,突出了施助者的专业知识——一个状态指标。所以本研究的模型只涉及到接受与任务相关的帮助,而不适用于接受与人相关的帮助。

IMG_1515.JPG

社会比较信息是影响接受任务相关帮助与地位威胁之间联系的关键因素。受助者接受任务相关的帮助时,可能会将自己与施助者进行比较,并搜索信息以重新评估自己。当受助者感知到不利的社会比较信息,即施助者的能力高于自己时,接受与任务相关的帮助更容易引起地位威胁。也就是受助者感知的相对能力调节了接受任务相关帮助与受助者感受到的地位威胁之间的关系(假设1)。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时,他们很可能会经历嫉妒,嫉妒提醒人们需要重新获得地位。相对能力通过地位威胁调节接受与任务相关的帮助与嫉妒之间的间接效应,当受助者从能力较强的施助者那里获得任务相关帮助时,更有可能感受到嫉妒(假设2)。

IMG_1516.JPG

社会阻抑包括诸如破坏某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功、给某人“冷暴力”等行为,与更明显的负面人际行为相比,社会阻抑是隐蔽和阴险的,也因此成为应对嫉妒的一个有吸引力的策略。受助者可能会通过社会阻抑来应对嫉妒,阻碍施助者的成功,动摇施助者的地位。嫉妒向个人发出信号,表明他们可能遭受社会地位的损失,促使他们去解决潜在的地位威胁:受助者的嫉妒和对施助者的社会阻抑行为呈正相关(假设3)。


当然,并非所有受助者都会通过社会阻抑来应对嫉妒,具有更高地位追求动机的个体会有更强的行为倾向去领先于他人,更有可能做出社会阻抑行为。受助者的地位追求动机调节了嫉妒与社会阻抑之间的关系,地位追求动机高的受助者的嫉妒心理与社会阻抑之间的正向关系强于地位追求动机低的受助者(假设4)。受助人感知到的和施助者的相对能力、地位追求动机会通过地位威胁、嫉妒依次调节接受任务相关帮助与社会阻抑之间的间接效应(假设5)。

IMG_1517.PNG
图1

研究者通过4个实验来验证上述5个假设。

研究一在香港的一所重点大学进行,把学生被试分配到五到七人的小组中,要求其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个团队项目。分别测量从团队成员那里获得的与任务相关的帮助、感知的相对能力以及地位威胁和嫉妒。结果显示:当接受更有能力的团队成员的帮助时,接受与任务相关的帮助与地位威胁呈正相关,当接受能力较差的团队成员的帮助时,接受与任务相关的帮助与地位威胁无关,支持假设1。地位威胁与嫉妒呈正相关。当施助者被认为比受助者更有能力时,接受任务相关帮助通过地位威胁对嫉妒的间接影响显著。相反,当施助者被认为不如受助者时,这种间接关系不显著,支持假设2。

IMG_1518.PNG
图2

研究2通过Prolific线上招募英国已经参加工作的被试,在四个时间点测量相关变量,具体如下图:

IMG_1519.PNG
图3

首先,与研究1类似,结果显示受助者感知相对能力调节了接受任务相关帮助与地位威胁之间的关系,支持假设1。其次,在控制了基线嫉妒后,地位威胁仍然正向预测了时间3测量的对施助者的嫉妒。当一个人从更有能力的施助者那里接受任务相关帮助时,通过地位威胁对嫉妒的间接影响更强,假设2得到了支持。即使在控制了基线的社会阻抑后,嫉妒也与社会阻抑呈正相关,支持假设3。

此外,地位追求动机调节了嫉妒和社会阻抑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简单斜率分析的结果显示,在高地位追求动机人群中,嫉妒和社会阻抑的正相关关系显著,而这种关系在地位追求动机较低的人群中不显著,支持假设4。接受任务相关帮助通过地位威胁和嫉妒对社会阻抑的间接影响显著,支持假设5。

IMG_1520.PNG
图4

研究3A是一项3×2(获得的帮助类型:任务相关的帮助,人相关的帮助,没有得到帮助;相对能力:高与低)被试间设计。通过操纵获得帮助的类型和相对能力,测试它们的交互作用是否预示着更高的地位威胁和更高的嫉妒。参与者随机阅读六种场景中的一个,想象自己与一位拥有相似级别的同事进行互动。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相对能力较高的组,接受任务相关帮助的参与者比没有接受帮助的参与者更能感受到地位威胁。然而,在相对能力较低的组中,接受任务相关帮助和没有接受帮助的参与者相比,感知到的地位威胁没有显著的差异,支持假设1。地位威胁与嫉妒呈正相关;相对能力通过地位威胁调节接受任务相关帮助和嫉妒之间的间接效应。当帮助来自更有能力的同事时,总体的间接效应更强,假设2得到了支持。

IMG_1521.JPG

研究3B测量了地位追求动机,通过设置高嫉妒条件和低嫉妒条件两个场景操纵嫉妒,来测试(a)嫉妒是否影响社会阻抑(假设3);(b)地位追求动机是否调节嫉妒和社会阻抑的关系(假设4)。结果显示, 相比低嫉妒条件, 高嫉妒条件下的参与者更容易采取社会阻抑措施,支持假设3。嫉妒和地位追求动机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与地位追求动机较低的参与者相比,在地位追求动机较高的参与者中,嫉妒与社会阻抑之间的关系更强,支持假设4。


怎么减少恩将仇报现象的发生呢?作为受助者,当接受更有能力的人提供的与任务相关的帮助时,应该控制自己的能力比较的倾向。管理者也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支持和资源,加强他们对未来提高自己能力的预期,减少接受帮助引发地位威胁和嫉妒的可能性。最后,管理者可能鼓励员工采取更高水平的地位追求动机以实现更好的工作绩效,但也要警惕过度内卷,因为当嫉妒的受助者具有更高的地位追求动机时,可能会通过社会阻抑伤害施助者、损害互动关系、破坏组织氛围。


参考文献

Tai, K., Lin, K. J., Lam, C. K., & Liu, W. (2023). Biting the hand that feeds: A status-based model of when and why receiving help motivates social underm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8(1), 27–52. https://doi.org/10.1037/apl0000580

推文作者:杜焕焕
插图:李俊仪
编辑:李俊仪
排版:欧阳露雪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