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应对 下的文章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道歉声明:

作者声明:

我是三篇系列文章《原生家庭自我干预》的作者张寅冰,本系列中的八个练习和五个观点以及四个表格(三个表格在练习部分)摘抄自陈兑老师(朵拉陈)所著的《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一书,虽有更改,但申请了原创。以上操作事先并未征得陈兑老师的同意,也没有正确的标注文献引用格式,因此侵犯了陈兑老师的著作权。我现在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撰写和发表公众号文章中的不严谨性,对文献引用格式把握的不准确性,后续工作中我会努力提升和改进。在次诚恳地公开地向陈兑老师道歉!

公众号声明:

我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公众号发布的《原生家庭创伤干预》三篇系列文章中的八个练习和五个观点以及四个表格(三个表格在练习部分)摘抄自陈兑老师(朵拉陈)所著的《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一书,但由于我们公众号审核不严,错误的开了原创声明,侵犯了陈兑老师的著作权,特此公开道歉!我们尊重每一位原著作者,之后会提高审查标准,加大审查力度,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我们公众号自成立5年以来,以读者受益为宗旨,积极宣传婚姻家庭治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希望大家多督促多监督!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2020.8.9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导读

借此机会,我们要想把《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这本书介绍给大家。

0.jpg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一书出版于 2018年10月,作者为美国加州执业心理咨询师陈兑(朵拉陈)。本书旨在帮助受原生家庭伤害的人们,给予他们贴心的指导,从而踏上治愈的道路,值得拟要探索、改变原生家庭对自己影响的朋友阅读。

本书基于创伤研究成果和家庭系统理论,探讨了原生家庭对成年子女的影响、家庭成长周期的变化、家庭中权力结构的变化等,为读者剖析原生家庭创伤的根源,并提供了干预和自我疗愈的方法。

为了帮助读者直面原生家庭,作者通过练习指导读者梳理自己的过往经历(练习:我的人生故事),找到父母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事情(练习:我希望父母没有做过/说过的事情),在读者能够直面原生家庭后,帮助读者释放在意识到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伤害后出现的愤怒(练习:承认和释放愤怒)。由于原生家庭之伤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作者通过指导读者制作原生家庭关系图(练习:制作家庭关系图),从而帮助其找到创伤的根源。找到创伤后应该如何自我疗愈呢?作者首先指导读者学会安抚自己的情绪(练习:自我安抚情绪和用心感受接纳),之后帮助其找到创伤激活点(练习:寻找创伤认知的激活点和五指呼吸法),找出脑海中不合理的认知并加以纠正(练习:与自我批判之声交谈和用温柔而坚定之声替代自我批判之声)。同时帮助读者找到自己的能量与力量(练习:来自爱与滋养能量的一封信、生活中对自己的爱与滋养,和我的力量),处理父母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事件(重新处理 我希望父母没有做过/说过的事情),并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练习:继续梳理我的人生故事)。

全书共有六章,分别为:

  • 第1章 原生家庭会伤人

本章用事例引入,强调认识和直面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的重要性,对原生家庭之伤进行了定义,并且介绍了原生家庭会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原因以及四种伤害的类型:身体之伤、言语之伤、性之伤、情感之伤。

  • 第2章 直面原生家庭

本章阐述了原生家庭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原生家庭认识不清楚的原因;还阐述了面对家庭伤害的情绪管理,如当人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后感到愤怒时是否合理,以及在对父母的吐槽中人们的获得与失去。

  • 第3章 为何原生家庭会伤人

本章系统介绍了家庭的六个阶段与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分析家庭成长的停滞带来的伤害,并且介绍了“毒性羞耻感”的来源与危害。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向读者说明原生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引导人们寻找创伤的根源。

  • 第4章 走出原生家庭之伤

本章首先介绍原生家庭创伤带来的永恒情感丧失,用具体练习帮助人们重启自我成长,用爱与滋养的能量与创伤对抗。引导人们抛开面具,去感悟真我的力量,走出“永恒受害者”模式。

  • 第5章 与原生家庭相处

本章阐述了受创伤的人与原生家庭相处的有效方式。指导人们如何告知父母他们对自己的伤害,重新界定“原谅”。也讲述了与原生家庭平等相处、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

  • 第6章 开启新的家庭成长周期

本章在开启新的家庭成长周期的背景下,介绍了人们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打破创伤传递的魔咒。

阅读感受:
本书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实用的自我干预技巧。通过阅读,读者可以在作者温柔的帮助下,逐渐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有痛苦,但更多的是释然。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专业的读者们不仅能在学术方面有所收获,同时也学到了很多自我疗愈的实用方法。

陈兑老师的《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一书深入浅出,文字温柔细腻,抱紧每一个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推荐者在阅读本书的三天时间内,既有因为陈老师的一语中的而崩溃大哭,同时也有练习后的释然与平静,交替下来得到的领悟远超预期。本书非常值得受原生家庭困扰的朋友们一读,特此推荐!
推荐者:张寅冰

作者: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曹明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韩国留学生
想做一个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人

鲸鱼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追求真理,向往真实

今年夏天,“现象级”的传奇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一炮而红!
有人评论,《浪姐》最神奇的一点,就是姐姐们的人设会反复横跳。

也许你还记得第一次公演的时候,被全网黑的黄圣依和伊能静吗?
出人意料的是,几期之后依依子变得没那么讨厌,伊能静情商也逐渐上线了。

带大家简单回顾一下名场面——
1.png
依依子强势分台词
2.jpg
伊能静否定打压两位妹妹
拜托,黄圣依、伊能静她们可是在娱乐圈打拼这么多年的老将!连这么简单的雷区也不会避吗??
最近几期,依依子没有再对张萌的海豚音指手画脚,伊能静姐姐也情商上线,开始热心安慰大家,发掘其他妹妹们的优点。
3.jpg
伊能静安慰“硬邦邦的”蓝盈莹
怎么,是她们变了吗?

不!!!很有可能是前几期的她们累了!

请注意,当天初评结束是凌晨三点,回去搬行李入住、收拾房间,等睡觉的时候天都快亮了吧!
4.jpg
5.jpg
姐姐们回房间之后甚至还坐在一起吃了个火锅?

请大家回想一下,截止目前,三次公演,七次正片,火药味儿最浓的就是第一次公演之前!姐姐们的性格短板暴露得淋漓尽致!

她们分歌词之前,经历了七八个小时的初评录制,可能只睡了不到五个小时,一醒来就是舟车劳顿,一进排练厅就是通知现场分词当天小考,这谁受得了?
6.jpg
到了录制的后期,姐姐们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逐渐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慢慢注意到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情商自然就上来了呀!

1想解决冲突,先补充精力!
众所周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消耗掉大量精力,而当精力不足时情绪也会跟着不稳定,耐心更小,忍受力更低,易燃易爆炸。

此外,人在精力不足的时候,更多会以自我为中心,较少照顾他人的感受,自然容易引发冲突。“疲惫时最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篇文章我们介绍了如何解决亲子冲突。
产生冲突,解决冲突,是亡羊补牢;冲突发生前,防患于未然,才是根本!

作为家长,试想一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上了一天班很累,艰难通勤回家,看到孩子没有好好学习,一直拉着你聊天不写作业,你会忍不住大发雷霆?

孩子回家垂头丧气,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你跟他/她说话也爱答不理,你会不会心烦意乱气急攻心?

7.jpg

本文将根据DISC理论回答你以下几个问题:

  • 哪些场合会让你消耗精力?
  • 精力不足的表现和信号有哪些?
  • 如何迅速补充精力?

本文进而帮助家长了解分析不同类型孩子在学校的精力现状,举例帮助家长了解具体应该如何调整亲子冲突~

(如果你还不了解孩子和自己的天性,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首页点击心理测评,选择家长/孩子天性评估量表,测了都说好👍🏻)

2不同类型人高耗电场景&电量不足信号
a) 以任务为中心的人(D或C型)参加与人有关的社交活动;
b) 以人事为中心的人(I或S型)被迫要求完成任务;
c) 慢节奏的人(S或C型)被要求加快速度;
d) 快节奏的人(D或I型)被要求放慢节奏;
总而言之,逆着天性来的事儿都会大量消耗你的精力。电池条一旦亮了红灯,就会出现以下信号:

8.jpg
a) D或I型:没有耐心、大喊大叫
b) S型:一言不发、疲倦、退缩
c) C型:吹毛求疵、钻牛角尖
我们来看文章开头所举的杨雨辰的例子,杨爸爸的反应就可能让孩子感觉到“冷漠”——爸爸并不关心他的难过和委屈,而是以嘲笑和否定的态度,与他的情绪保持距离。

3不同类型的人补充精力的方式
a) D型:体力运动
b) I型:聚会聊天,开party
9.jpg
c) S型:绝对放松,泡澡、钓鱼、和好朋友散步聊天
d) C型:独处,读书,听古典音乐,思考问题
10.jpg

4了解孩子的精力现状
对于孩子而言,如果他们精力充沛,往往会表现较好;一旦他们精力不足,就会表现出自我中心,难以应付;
孩子在学校一整天,与许多老师同学有交往,更多时候是坐在课桌前,完成很多事情;如果意识不到孩子需要补充精力,则迟早会发生冲突;
不同类型孩子有如下特点:

  1. D型:想象一下你家的“哪吒”在学校坐了一天,一定积蓄了很多能量需要燃烧,所以要求D型孩子先完成作业再出去玩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2. I型:如果“刘星”这样的孩子在学校没能和别人充分交流,那么他/她就会抓住一切和你或其他朋友交流的机会!
  3. S型和C型:白天在学校与人交流很累,所以需要安静独处来补充精力。

5具体应用
一位C型妈妈日常工作就是和各种人打交道,回家就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呆一会,但是她的两个孩子都是I型,孩子们一踏进家门就开始讲述自己在学校一天的经历,所以妈妈就常常无法控制地情绪失控,对孩子发脾气;
后来妈妈意识到,孩子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听讲,而I型孩子需要在放学后需要找人聊天,给自己充电,但是不妙的是自己属于C型,也需要独处充电;
经过妈妈的调整,现在的情况是:放学后一起吃点点心,聊个二十分钟,之后他们去找小朋友玩,晚饭之前妈妈可以享受独处的时间啦~

总结
一旦明白自己和孩子分别需要什么活动来恢复精力,就可以对养育方式进行一些调整;当孩子表现出行为问题的时候,先想想她们的精力状况,看她们是否需要一些恢复精力的活动?

但重中之重是——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你的孩子!不要让自己的电池消耗太多能量,这样就没有精力来关注你最关心的人啦!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曹明勋、申净旖
编 辑:申净旖
美 编:罗 亚

作者:姚小喃 亲社会实验室

Coco有话说

人们每天体验着不同的情绪,也对情绪持有各种不同的信念:有的人觉得情绪是有益处的,有的人却觉得情绪伤人;有的人觉得情绪是可以控制的,有的人却觉得情绪喷薄而发、无法控制。

那么,人们这些关于情绪的信念是否会影响他们情绪调节的行为?是否又会影响日常快乐和幸福的体验?

许多人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例如开心是好的、考试前适当的焦虑也是好的,但在工作场所发飙是不好的、一直情绪低沉是不好的……。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人们对情绪的一些看法(包括情绪是否有用,是否有害等等)。它们也被称作情绪好坏的信念(emotion goodness belief);

此外,有人认为情绪是不可控的,例如担心或愤怒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被情绪影响,而且还伴随着强烈的生理体验;可是,也有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任何情绪都是可控的……。这些也是情绪信念,是人们关于情绪可控性的信念(emotion controllable belief);

1.jpg

近来,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信念影响其情绪调节行为,比如相信情绪是可控的并且情绪有好坏之分的人,就更可能倾向于启动情绪调节,选择特定的情绪调节策略,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重新评估监测自己的调节是否成功,这样的做法又会进一步影响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

2.webp.jpg

情绪好坏的信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认为情绪本身是不好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更低;父母如果觉得孩子生气是件很不好的事,就会压抑孩子的愤怒和怨气,限制孩子的情绪表达,甚至惩罚孩子,使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很难体验到快乐;而如果个体认为情绪在当下是有用的(比如谈判时表达“生气”会让对方更顾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害怕”在躲避危险时很重要;“友好”的沟通对于店员的赚钱有所帮助等),个体就会主动采取措施去体验相应的情绪,从而达成目标。这样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快乐和幸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发现,有些过度追求快乐的人,可能会不断提高快乐的标准,或时刻关注自已的快乐体验,反而不容易得到持久的快乐和幸福感;但是通过更多帮助他人、陪伴家人与朋友,做出社会参与行为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和持久的快乐;另外当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如果能接受自己的负性情绪,反而会更少体验到负性情绪,进而对生活更加满意,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3.webp.jpg

情绪可控性信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认为情绪不可控的个体往往幸福感较低;而认为消极情绪是可控的个体则会更主动地调节情绪。比如重新评估情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进而逐渐降低消极情绪体验,体验快乐和幸福感;但是,如果认为他人情绪不可控的话,效果则相反。例如,当父母觉得孩子的情绪不可控时,反而会对孩子更包容、更少惩罚,也会更积极地疏导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感受更多快乐。

4.webp.jpg

总之,情绪信念会通过个体对情绪的调节行为进而影响其情绪体验,个体积极的调控行为可以帮助其避免情绪的不良影响,帮助其解决当下问题,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主要参考文献:

Tamir, M., & Ford, B. Q. (2012). When feeling bad is expected to be good: Emotion regulation and outcome expectancies in social conflicts. Emotion, 12, 807–816. https://doi.org/10.1037/a0024443.

Troy, A. S., Ford, B. Q., McRae, K., Zarolia, P., & Mauss, I. B. (2017). Change the things you can: Emotion regulation is more beneficial for people from lower than from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Emotion, 17, 141–154.

https://doi.org/10.1037/emo0000210.

Ford, B. Q., & Gross, J. J. (2019). Why beliefs about emotion matter: An emotion-regulation perspectiv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 74–81.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8806697.

推文作者:姚小喃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张 寅冰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电视剧《三十而已》刚一开播就热议不断,以三个同样都是30岁的女人为话题,衍生出太多的社会面。包括育儿、婚姻、事业、家庭以及朋友等等,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与原生家庭有关的例子,一是全职太太,专心顾家的顾佳,二是电视台责编,专心养鱼,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的陈屿。

1.jpg

我们先来看顾佳,上得厅堂,老公一发脾气不做事,自己就亲自出马处理公司事宜;下得厨房,能做出让阔太太们称赞的饕鬄美食,格局大心眼细,知道女下属企图攀高枝上位,不吵不闹的就解决了,脾气也好,和木子妈妈打完架回家一点也不跟老公抱怨。顾佳,太好了,好到我们看不到她的一点脆弱和不堪,也太要强了,哪怕受了委屈受了奚落,也不跟旁人倒一点苦水。

每一个看似完美的人都有不可言喻的伤痛,顾佳又何尝不是如此?

随着顾佳父亲的出场,我们也了解了她的原生家庭:14岁就没了母亲,因为跟父亲缺乏沟通,顾佳宁愿选择去上寄宿学校。她初二那年第一次来例假,可是因为没了妈妈她也不知道怎么跟父亲说,还假装没事人一样,硬是骑车去上学。那个时候顾佳难受死了,但是依然不懂得怎么跟父亲沟通,心里再委屈也无法将心中的事给说出来。没有妈妈的孩子就像根草,即便她父亲很好,可是男女有别有些话没那么容易说得出口。

2.jpg

我们再来看看陈屿,长得不帅,能力并不出众,工作几乎随叫随到,对家庭不怎么关心,对老婆钟晓芹说“结婚就是为了图省心”。看这部剧的人,很多都为钟晓芹打抱不平,视角清一色地站在女性的角度,把婚姻危机的责任全部归结到陈屿身上,指责陈屿不是个好男人,好丈夫。

其实这些不认可大多来源于对陈屿不想要孩子的指责,但陈屿也坦言,不敢要孩子,是怕自己最不好一个父亲,觉得自己远远没到可以生孩子的地步。

陈屿对养育的恐惧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在自己小时候,父亲就抛弃他们,弟弟机灵,讨母亲喜欢,错事都堆到自己身上,自己木讷,有事就自己扛,有锅也自己接,母亲偏爱,与自己关系不算近;从他躲避亲人的行为就能看出,他不喜欢那个家,想要逃离。所以,播出这么多集,从来没有看到陈屿联系过自己的父母,就连弟弟来找他,他也是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模样,从剧中弟弟说母亲打一万块钱给陈屿,最后却是通过弟弟中转,我们就能知道,陈屿和他母亲的关系,居然是这么得远,连转账都可能不是好友

原生家庭的不幸福,让他渴望独立,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他没有学会怎么去爱,对一切抱着漠然的态度,从童年开始他就被迫长大,要不停地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他只能选择逃避这一切,久而久之,他的情感是封闭的,沟通能力是缺失的,他真的成了一座孤岛。

3.jpg

【走出原生家庭之伤】

在此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些重要的事情:

1、根据积极心理学,同“无助”可以被习得一样,“乐观”和“坚韧”同样也可以被习得,人们拥有走出阴霾、改变自我的力量。作为成年人,我们不应该一味责怪父母,而需要主动承担走出原生家庭之伤的责任。

2、承担走出原生家庭之伤的责任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正如Peter A.Levine所说的那样:“我相信,不仅创伤是可以治愈的,而且愈合过程可以成为人类深刻觉醒的催化剂。”

3、创伤带来了永恒的情感丧失,这种丧失是不可能重新来过的,它非常痛苦但无法回避。不过,我们可以借助哀悼来帮助我们走出丧失之痛。

生死学家、心理学家Elisabeth Kblerl-Ross在死亡丧失研究中总结出也适用于关系、情感和经历丧失的 “哀悼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不甘心、悲伤和接纳。

1、否认

在这个阶段,我们尽力抑制与原生家庭之伤相关的回忆和感受。于是我们找不到情绪和行为的源头,只好进行不正当地指责与厌恶,对自己的现状缺乏宽容、理解和接纳,更进一步伤害了原本已经伤痕累累的心灵。

走出这个阶段不容易,因为打破否认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那些不可逆转的丧失,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当您意识到,曾经否认过的事情真实存在过,您其实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到对这件事情的否认中。

2、愤怒

意识到父母带来的伤害后,我们会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愤怒,此时的愤怒是一种非常健康、也非常合适的心理反应(具体可看上篇推送)。我们在已经知道父母也是受害者的情况下,依然有权利对父母带来的伤害感到愤怒。

3、不甘心

面对丧失,一连串的“为什么”会涌上我们的心头: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要经历这些……因为不甘心,我们可能会刻薄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做出许多徒劳的努力。但是不论怎样的不甘心,我们都无法阻挡原生家庭之伤已经发生的事实。

4、悲伤

当事实在眼前清晰,我们终于认识到没有任何办法抹去和改变原生家庭之伤带来的丧失,也没有办法再自我控制和麻痹,这时我们会陷入深切如同抑郁的悲伤中,无可奈何且好像永无止境。

但是这样的悲伤意味着,我们开始承认并接纳原生家庭之伤带来的永恒丧失。于是内心被掩藏的“真我”终于重新与我们建立联结,让我们逐渐意识到无拘无束做自己是多么的纯粹和美好

5、接纳

充分感受到悲伤之后,我们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感到久违的宁静安详,终于能够看清楚并且接纳生活本来的模样,不再害怕释放心中的真我。

虽然接纳是哀悼过程中的最后阶段,但是接纳并不一定是重点。在原生家庭之伤的愈合道路上,哀悼会一直伴随我们。同时,五个哀悼的阶段也不一定是线性发展的,可能会相互重合或不断重复,每个人的哀悼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哀悼的过程既曲折又反复,但是每一次从否认走向接纳,我们都会发现自己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比上一次更加清晰明朗(陈兑,2018)。

应对复发

在愈合之路上,当强烈情绪来袭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1、找到可能会引起自己强烈情绪的情况,为这些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2、列出自己可以完成的情绪安抚事件(如:慢跑,收拾文具等)
3、找出可以帮助自己安抚情绪的人(如:很好的朋友、配偶等),在情绪不好时,如何给这些人说,希望他们怎么做
4、思考可以安抚自己情绪的地方(如:门口的奶茶店等)
5、设置紧急联系人,在紧急时刻帮助自己(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本地热线电话等)
(部分来源《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女性压抑情绪的个案研究》)

【练习5:自我安抚情绪的练习】

(注意:这个练习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如果在练习中感到了太多的不适,可以先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等到不适减轻到您可以承受的程度再继续。如果您一直感到非常恐慌或害怕,可以睁开眼睛,让您的思绪回到所在的房间里。如果无法用任何自我安抚的方法缓解强烈情绪,请找寻专业人士的帮助)

1、从呼吸开始。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可以坐着,也可以躺着。闭上您的眼睛,做三个深呼吸,感受您的呼吸。

2、回想一下,是什么样的情景给您带来了这样的情绪?或许是与父母相处时感到的尴尬和压抑,也许是对自己目前状况的不满意。当想到这个情景的时候,您的身体会感到一些不适。仔细感觉一下,您在身体的哪里感受到了这样的不适?

3、现在看看您能否准确地说出,您在这个情景中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是什么。悲伤?混乱?绝望?…… 用一种温柔的声音,重复这种情绪的名字,仿佛您正在为一位朋友解释他的感受,“这是渴望”“这是悲伤”…… 然后用温柔的声音说,“这真的很难受”“我真的很委屈”…… 就仿佛您正在安慰一位朋友。

4、您可以回想一下上文中哀悼的丧失阶段,耐心地告诉自己,“这强烈的情绪是哀悼过程中的一部分”“能够感受到这样强烈的情绪代表我正走在愈合的道路上”“所有原生家庭之伤的幸存者们,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强烈情绪,这是很正常的”。

5、把手放到心口或任何让您觉得舒服的身体部位上,感受来自手的温暖。您可以问自己:“在这样的情绪中,我最希望听到什么温暖的话?”比如,您可能最想听到有人说“我能够理解您,接纳您”或者是“我相信您的勇敢和坚强”…… 找到此刻自己最想听到的话,用对待朋友一般的温和语气,对自己重复三到五遍。

6、吸气,感受到您吸入了平静和安宁,吐气,感受到您吐出了心中的苦闷和不适。重复三次。

7、等您准备好了以后,慢慢睁开眼睛。

(心理咨询师陈兑(《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作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Kristin Neff 和 Christopher Germer创建的自我关怀课程中的self-compassion break练习改编而来。)

4.jpg

自我情绪调节是我们适应环境的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情绪,使个体与环境保持一致,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Dong Wen et al, 2009)。

调整好情绪,我们重新开始自我成长。在进行自我疗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懂,为什么我做不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是什么启动了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练习6:寻找负面情绪的激活点】

回想近段时间以来,引起您强烈负面情绪和认知的事件,为这些事件命名,写出这些事件的内容、其对您的影响和在这些情境中您脑海中让您难过的认知,用表1记录这些时刻。

5.png

然后,我们试着纠正自己不合理的认知,建立新的更有力的认知。

【练习7:找出不合理认知】

回到练习6,找到一个让您能感受到轻微至中度负面情绪的激活点,闭上眼睛,把自己带到那个激活点的回忆中去,用表2记录下您的发现。

6.png

当熟悉了脑海中不合理认知后,您需要意识到,这种认知方式是您从以前经验中习得的思维模式。它是在用它熟悉的方式,试图帮助您更加自如并成熟地应对生活带来的困扰和挑战。当然,您也希望自己能够纠正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更加全面地、冷静地、理性地看待当前的情况和当时的自己。

您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Ø 当时出现在我脑海中的认知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想法?
Ø 我怎样才能确定我认为的情况就是当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
Ø 有什么证据说明当时我的认知是正确的?有什么证据说明那些认知是不正确的?
Ø 不合理认知引发的自我批评、讽刺和质疑,有实际帮助到当时的我吗?还是在加重当时的我在情绪上的困扰?
Ø 有多少的可能性,我所认为的最糟糕的事情会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Ø 如果那些预测的最糟糕的事情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了,我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以上练习,能够帮助我们熟悉脑海中的认知,并且检验这些认知的合理性、现实性和可行性,让我们对实际的自己、实际的情况有更好的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许多研究证明,对自己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的人能够作出更明智的決策(Ridley et al., 1992),建立更高质的、满意的亲密关系(Franzoi,Davis & Young,1985)和职业关系(Fletcher & Bailey,2003),有更好的职业发展(Brown,George-Curran & Smith,2004),并且更加自信(Sutton,Williams& Allinson,2015)

7.png

【练习8:用接纳自我的认知方式代替不合理的认知】

回到练习7,找到一个让您能感受到轻微至中度负面情绪的激活点,闭上眼睛,把自己带到那个激活点的回忆中去。

在回忆中问问自己:如果现在遭遇到此情此景的人不是我,而是我的孩子(或未来的孩子)或我的挚友,总之是一个我非常关心在乎的人,我会对他(她)说什么呢?把您的回答记录下来,大声地读几遍,然后问问自己,在听了这些温柔而坚定的话之后,您的心情又变得怎么样呢?您可以把您的回答记录在表3中。

8.png

【练习9:寻找我的力量】

过去的我们一直根据原生家庭的需求来“塑造”自己,给自己戴上了面具,我们内心真正渴望实现的可能和过去习惯的面具状态大相径庭,但是,当我们按照真我的指引去生活时,会体会到无法替代的掌控感和满足感。

1、回想那些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和不合理认知的事件,思考当时除了那些给你带来负面影响的内容,还有哪些是和自己错误认知不相符合的“例外事件”,比如,在“我害怕给上司做工作报告”这个事件中,可能会“尽管害怕,我还是完整地报告了内容,并且收到了上司的反馈。”

2、写下几件您现在拥有,但儿时没有的东西,或者是几件您现在有能力做的,但是儿童时代无法做的事情。
例如:
1) 我会开车
2) 我能一个人去旅游
3) 我有一些存款
4) ……
写完之后,请您闭上眼睛,回想起您儿时的模样(可以借助小学或初中时的照片)。

现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已经成年的您正在慢慢走向儿时的您。走近后,您可以握住儿时自己的手,也可以拍拍他(她)的肩膀。请您在他(她)的耳边,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把以上列表中您所写下的现在拥有的东西、有能力做的事情告诉他(她)。

(改编自《心理创伤者的叙事疗法治疗个案报告》和《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资源后,我们就不会只一味埋怨过去发生的原生家庭之伤,我们知道,原生家庭不是唯一正在影响我们的因素,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

9.png

【练习10:继续梳理我的人生故事】

1、找出自己之前写了人生故事的笔记本和一支笔(或电子记事簿),找一个安静的房间,给自己不受打扰的30分钟。
2、简单回顾一下过去的人生篇章,然后在新的一页写下:我现在的人生故事
3、闭上眼睛,问问自己:现在我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和过去的我相比,现在的我有什么样的改变?我现在的长处是什么?我现在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4、睁开眼睛,把您所想到的写下来
5、再翻到新的一页,写下:我未来的人生故事
6、再次闭上眼睛,问问自己:我理想中的将来生活会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将来的我与现在的我相比,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7、睁开眼睛,把您所想到的写下来

以上练习,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如今的生活,以及更加了解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和理想。

最后说两句

走出原生家庭之伤,与自己、与父母和谐相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需要我们找到自己的力量,找到真我,用自我愈合之路推动新家庭成长周期的前进。

愿每一个“顾佳”、“陈屿”,每一个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我们,可以真正整合过往,把握自己的人生。

10.png

参考文献:
Brown, C.,George-Curran, R., & Smith, ML.(2003). The role of emotionalintelligence in the career commitment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1(4), 379-392.
Sutton, A.,Williams, HM, & Allinson, CW (2015). A longitudinal, mixed methodevaluation of self-awareness training in the workplace. 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39(7),610-627.
Dong Wen, Sang Biao, Deng Xinmei. (2009).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dren's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2(2), 304-307.
Fletcher, C., &Bailey, C. (2003). Assessing self-awareness: Some issue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8(5), 395-404.
Franzoi, SL,Davis, MH, & Young, RD. (1985). The effects of privateself-consciousness and perspective taking on satisfaction in close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6),1584.
Paul Gilbert. (2010). 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 New York: Routledge.
Ridley, DS,Schutz, PA, Glanz, RS, & Weinstein, CE. (1992). Self-regulatedlearning: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goal-setting.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60(4),293-306.
朵拉陈. (2018).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高丽, 陈青萍, 李珊. 心理创伤者的叙事疗法治疗个案报. (20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12):930-932.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张寅冰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上期,我们进行了直面原生家庭之伤的练习。文中提到了朱朝阳的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朱朝阳后来怎么样了呢?其实朱朝阳的原型就是原著的作者紫金陈,他有和朱朝阳一样的经历,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浙江大学,靠自己改变了命运。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可以改变的,今天,让我们来继续畅聊,继续了解功能不良的原生家庭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并继续练习,靠自己将影响降到最低。

一、【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健全的原生家庭中,父母不是不会犯错,他们也会有失误,但这些失误是成长过程中的子女可以承受的,不会给他们带来伤害。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可以自由自在地体验最真实的自我。

在有缺陷的原生家庭中,由于父母不懂得欣赏或不珍视儿童的天然特质,孩子会被迫戴上“面具”,扮演一种家庭角色来适应家庭环境。“面具”的代价是毒性羞耻感(toxic shame)(bradshaw,1988)——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羞耻,贬低自己作为人的价值。
【童年家庭面具】

1.jpg

2.jpg
3.jpg
4.jpg

表1 几种常见的家庭面具(陈兑根据美国家庭咨询师 Sharon Wegscheider-Cruse以及心理咨询师John Bradshaw的家庭角色理论改编)

【毒性羞耻感】

毒性羞耻感会让我们逃避情绪、失去信任和习得性无助。

因为父母不懂得如何表达和接纳情绪,于是我们错误地认为情绪是可怕的,因为它可能会招来打骂(例如:“再哭我就打你了”)。毒性羞耻感阻碍了我们产生情绪,使我们逐渐变得麻木,为压抑情绪而痛苦,也为喜形于色而羞愧(陈兑,2018)。也让我们感到自己永远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在亲密关系中不相信对方会完全接纳自己,经常害怕失去。

5.jpg

由于现实不允许表达最真实的情绪,或是事实太令人痛苦,真实的自我感觉就无法出现在意识层面,而是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本质上来看,压抑是一种阻隔和欺骗,让我们无法面对真正的想法与感觉,长此以往,会导致麻木、无法开心(薛敏敏,2017)。

未成年时我们可能受到父母的伤害无法自救,这使得我们体会到自己的弱小无力。成年后,我们有了比儿时更多的能力和选择,但是毒性羞耻感让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依然是那个脆弱的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害怕和抗拒生活中的挑战与改变。

在阅读了这么多之后,我们醒觉,或许是原生家庭之伤让我们身陷痛苦的泥潭,我们该不该允许自己愤怒呢?心理咨询师陈兑(《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作者)认为,有两个重点应该明白:

1、感受到愤怒仅仅说明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情绪,我们有能力选择使用适当的方式释放它,而不一定是暴力和失控的方式。

2、对原生家庭的愤怒其实是成年子女对父母“去神化”的过程。我们正视原生家庭之伤后,会发现原来父母也会有许多弱点不足,他们也曾作为儿女承受原生家庭之伤,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也许是他们的原生家庭传承下来的遗留问题。

【练习3:承认和释放愤怒】

1、回到练习2(“我希望父母没有做过/说过的事情”)您所列出的例子中,选择一例,闭上眼睛,让回忆把您带回那个场景当中。

例如,您选择了“我希望我的妈妈没有在邻居的注视下打我两个耳光”。试着在脑海中回忆出当时的场景。试想着现在的您,作为一个成年人,站在当时的场景中看着童年的您被母亲在邻居面前打了两个耳光。

2、请注意您现在身体的感知,感受自己情绪的变化。这时,您可以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愤怒。

3、深吸一口气,然后呼出,允许这样愤怒的情绪在身体中弥漫、扩张。不用害怕,您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去消除这样的情绪,您也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事情来释放这样的情绪。任何情绪都是暂时的,愤怒也一样。

4、深吸一口气,然后呼出,感到愤怒的情绪一同被呼出。再一次,深吸一口气,吐出,感到愤怒的情绪随着吐气一同被吐出。

您可能会止不住地颤抖,可能会泪流满面,可能会浑身紧绷。都没有关系,您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去消除这样的反应,您也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事情来改变这样的反应。任何情绪的反应都是暂时的,愤怒的反应也一样。

保持呼吸,在心里默念“我允许自己感受愤怒,我的愤怒终将消散。”
(练习改编自《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女性压抑情绪的个案研究》一文和《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一书)

已有研究证明,情绪调节与健康有关。压抑是自我阻止引起负性情绪的想法、情感和冲动达到意识水平的一种防御机制,其作为情绪调节的一种,表现出与健康的关系。对愤怒的压抑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有密切相关(Gross J, 1989;Freud S, 1915)。您可以通过这个练习,将积攒的愤怒合理发泄。

为何原生家庭会伤人

正视了原生家庭之伤和其带来的影响之后,您的内心也许痛苦、愤怒,却又无可奈何,您可能很想知道父母为什么要给自己带来这些难以抹平的伤害,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为解决它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为何原生家庭会伤人。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家庭也会成长和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来满足家庭中个体的发展需求,如果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则会影响家庭的发展,父母“不合时宜”的爱会导致原生家庭之伤(Monica McGoldrick, 2010)。

6.jpg

其次,我们需要明白:爱是能力,不是天赋,创伤会使人爱无能。于是,创伤很有可能发生代际传递:

父母的毒性羞耻感导致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于是无法尊重子女的价值。

父母健全边界意识的缺乏,导致与子女的共依赖关系。

父母缺乏自我安抚的能力,于是他们利用子女修复自我的情绪,这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的角色反转(陈兑,2018)。

我们可以借助以下练习寻找原生家庭之伤的根源。

练习4:制作原生家庭图

1、 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笔(或电子记事簿),找一个安静的房间,给自己不受打扰的30分钟。

2、先在白纸上画上代表您自己的图标。一般来讲,女性用圆圈表示,男性用方块表示,在图标上写下您的名字。

3、确定您想要展示在家庭关系图中的家庭成员。一般来讲,这些成员是您的父母和家族中其他的重要他人。以族谱的形式,在白纸上画上代表这些家庭成员的图标,女性用圆圈表示,男性用方块表示,在图标上写下他们的名字。

4、 在图上标注人物基本信息。如年龄、主要职业。

5、 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对家庭人物的个性形容词,至少六个。

6、 根据自己的感受,用4中不同关系线表示成员间的关系。粗线条代表亲密的关系(既有爱又希望靠近),细线条代表一般的关系(没有特别亲密,也没有特别糟糕),曲线代表糟糕的关系(指厌恶、憎恨、不接纳),虚线代表疏离的关系(指心理上疏远、负面、冷淡)。

7、 加入成长时代背景。在每一代人的右边写下您认识的这一代人成长的时代大环境。

8、 观察这张关系图,思考每个人的故事,自己和他们的关系,以及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你的。

9、 把这张家庭关系图收好。在未来,您或许会对家庭成员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对他们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可以随时在这张图上进行修改。(该练习改编自《原生家庭图在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Gross J.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cancer onset and progression.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989, 28 (12): 1239 -1248
Freud S. Repressio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In Straekey J. London: Hogarth, 1915. 214-243
Monica McGoldrick, Berry Cater, Nydia Garcia-Preto. The Expanded Family Life Cycle: Individual, Family,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M].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10.
John bradshaw(1988). The Family—A Revolutionary Way of Self-Discovery Health ,Communications,Inc.
杨艳华. (2018). 原生家庭图在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分析. 求知导刊, 000(004), 78-79.
薛敏敏(2017). 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女性压抑情绪的个案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