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应对 下的文章

原创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黄苏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来自浙江宁波,以唱歌,旅行,电影,游泳,追剧为乐,特长吃喝睡玩。时常脑子掉线,但是认真待人待事,勇于探索未知。期待和婚姻组的小伙伴们共同进步!

2020年9月,三联生活周刊的《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一文,将“内卷”一词引入大众之中,内卷(involution)通俗地说就是内部竞争,它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大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

当然,深受影响的自然不止高校学生,临到下班点,总有几个同事故意不走迫使你不得不一起996;和班里其他家长交流,总让你迫切地感觉自己家孩子报的班还不够。评先争优,拿奖拿钱,各种各样的潜在评价,让整个社会都陷入内卷狂潮。

1.png

从幼儿园入学开始,到就业以立足社会,我们好像都在与同辈角逐着稀缺的优质资源。面对筛选式“晋升”通道,同辈之间的竞争被不断放大,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如何取胜上。

2.png

然而,同辈群体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并非止步于竞争。被大肆渲染的同辈竞争之实质是什么?同辈究竟如何影响青少年学习与成长?这种影响的发生机制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

同辈比较

【什么是社会比较?】

经典社会比较论(festinger,1954)认为,当我们想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而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存在一个凭空的衡量标准,这是我们就会倾向于与别人,而且与自己能力和观点相似的人进行比较

后人又发现,我们不仅仅会与和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还会与比自己更优秀或者处境更不利的人进行比较,即所谓的上行比较(Wheeler)和下行比较(Wills,1981)。上行比较往往是为了发现与他人的差距并进行我提升,下行比较则可以在遭遇失败和挫折时进行自我安慰,保持自尊与幸福感。

【当前青少年的同辈比较】

当今青少年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面对诸多的价值冲击与选择。社会比较,特别是得到青少年普遍认同的同辈之间的社会比较,对于面临多重价值抉择的他们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刘春雪,2008)

在上进心的驱使下,青少年并不满足于仅和类似的同辈成员进行对比,而且倾向于和比自己优秀的同辈成员比较。他们从中获取到提升自我的信息与途径,并增强了实现目标的信心与期望。

另一方面,在同辈比较中,多数人都渴望获得更高的评价,由此引发的“同辈压力”也强烈而广泛地存在与当今青少年群体中。社交网站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更是加强了这一比较。社交网络使得我们很容易接触到关于他人的信息,增加了个体与更加优秀的人进行比较的频率,从而更容易产生自卑感、挫败感,妒忌感,对情绪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孙晓军,2016)从近年各种社交媒体与网络平台上关于“同辈压力”讨论的来看,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已然成为一大社会趋势;而“如何应对‘同辈压力’”的文章也应需而生,吸引着深受焦虑、沮丧甚至自卑感困扰的青少年从中寻求慰藉与帮助。

3.png

遇到挫折与打击时,青少年会通过与“更差的人”比较的方式(即下行比较)维护自尊与意义感,但这种方式似乎并不能长久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的现实与情绪问题。Gibbons 和 Blanton发现,学生考试失败后与成绩更差的人进行比较,只会暂时地解除心灵的痛苦。且长时间、反复的进行下行比较,会在潜意识中将自己归为“差学生”中的一员,而消磨他们进步的动力(邢淑芬,2005)。校园中出现的“反主流文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中呈现出的“自我放弃”现象都与此相关,之前热议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和“小镇做题家”,正是社会群体的体现。

4.png

我们可以看到,同辈之间的比较与一种向上性的动机密切相关,并对青少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途径。但如网络信息爆炸,教育评价体系带来的“内卷化”等因素对竞争的放大、对焦虑情绪的渲染,使得同辈竞争畸形化;这不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且容易形成一种对同辈群体的消极印象。

在同辈群体中成长
【同辈群体】

无论是J.K.罗琳笔下共同面对黑暗势力的哈利、罗恩与赫敏,还是《1988》中打打闹闹,却不失温情的双门洞邻里“五人组”,都是对同伴相处的刻画。而它们之所以打动了无数观众,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在成长中感受过同伴群体所给予力量。

5.png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伴相处更是占据了他们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实际上,亲密同伴的存在满足了许多在家庭和学校中得不到的需要,他们对青少年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张丽,2007)。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阶段(郭婷,2010),此时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被认同的渴望,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很多时候不能与社会期待相符合,因而常常无法在成人世界中获得肯定。相比之下,同辈群体则是青少年在互动中构建的“小社会”,他们从中寻求一致的价值,并产生归属与认同。

一昧的内卷,最有可能直接导致的就是同辈群体缺失,成功压倒了成长,和所有人都带有距离感。

【同辈环境】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J.R.Harris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该理论强调与阐述了同辈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及其方式(J.R.Harris,1995)。

青春期阶段,孩子们极度渴望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从而与大人群体分别开来,因此会做一些与老师、父母针锋相对的事情。同时,孩子们凭借对自己的认知,寻找与自己更加相像的群体,将自己归入其中。一旦孩子认定了某个群体,他们便会向群体表达自己的忠诚,于是群体内部的共识得以不断强化,而群体之间的差异也更加明显。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中的反社会群体并非没有群体文化,恰恰是形成了统一的文化,才会认同自己的所作所为,集体从事反社会行为。因此,当大人试图对叛逆的青少年群体进行干涉时,不应将他们看成是一群没有“想法”的孩子,而应该找到他们所认同的“文化”,再加以引导与改变。

绩点为王的时代,并非没有人产生过迷茫,抗拒,但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接受了这样的现实。

6.png

同辈对于青少年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而今天受到密切关注的“同辈竞争”,实际上是在特定时代背景、教育发展过程中被过度刻画与放大的一个侧面; 如果我们不改变这样的环境,只对个体做工作,相信收效甚微。

最后说两句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近年来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使我们看到家庭教养和学校教育之外,影响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学校、老师、家长应当看到同辈之间强烈的相互认同需求,加以引导并给予他们一定自由空间,激发青少年同辈群体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潜力。

对于青少年来说,同辈交往中的压力感无可避免,但不应以此狭隘地否定同辈群体;而是在同辈比较与个体发展之间找到平衡,不断发掘与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 7, 117-140.
Gibbons, Frederick X, Blanton, Hart, Gerrard, Meg, Buunk, Bram, & Eggleston, Tami. (2016). Does Social Comparison Make a Difference? Optimism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parison Level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5), 637-648.
Gibbons, Frederick X, Lane, David J, Gerrard, Meg, Reis-Bergan, Monica, Lautrup, Carrie L, Pexa, Nancy A, & Blanton, Hart. (2002). Comparison-Level Preferences Afte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4), 865-880.
Handbook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and research. (2001). 16(1), Reference and Research Book News, 2001-02-01, Vol.16 (1).
J.R.Harris. (1995) Where is the child' 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458-459
郭婷. (2010). 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理论导报, (6), 26-27.
何芳. (2005). 同伴群体如何影响学习:群体社会化理论视角. 外国中小学教育, (12), 32-36.
哈里斯, & 张庆宗. (2015). 教养的迷思 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金盛华,宋振韶.(2000).当代青少年同辈交往的影响机制及其引导.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102-108. doi:.
刘春雪. (2008).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 湖北社會科學, 2008(9), 187-189.
李洪儒,张丽,辛自强. (2007). 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社会微环境研究. 青年研究, (3), 43-48.
龙君伟,曾先.(2004).论同辈学习环境及其作用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23),48-51. doi:.
俞国良, 邢淑芬. (2005).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心理科学进展, 13(1), 78-84.
周宗奎, 孙晓军 连帅磊. (2016). 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1), 32-35.

图源自网络

策划 | 候贤睿
撰写 | 黄苏艺
编辑 | 刘也行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文艺达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故事的开头,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情景:

明星A和明星B一起参加一档综艺节目,A和B的粉丝们一边看节目一边在弹幕区发表评论。
A粉:A哥哥太棒了!这么难的游戏一遍就通过了,姿势还那么帅!awsl~
B粉:A成天就知道抢镜头,刚刚那个游戏还不是我们小B把机会让给他的。
B粉:对啊,嘚瑟什么呢。作!
A粉:我A哥是凭自己实力出镜,不服?有本事B也去争取自己的镜头啊。
A粉:就是!守护全世界最好的小A!
B粉:呵呵。
B粉:他们又开始了,真恶心。
A粉:B没什么表现的机会,就不给人好脸色看,之后游戏也不好好参与,不喜欢。
B粉:谁要你喜欢了?废话真多,不爱看就滚!
A粉:自己要来上节目,还不让人说了?
A粉:就是!怕人说就趁早退出这个节目。
B粉:A的粉丝都是脑残吗?
B粉:可不是嘛,一群弱智在那儿嘤嘤狂吠。
A粉:呵,B和B的粉丝都是一个德行,又没实力,又没礼貌。
A粉:B除了会买热搜还会什么?
B粉:???
B粉:要不是隔着屏幕,我现在就上来揍你了。
A粉:来啊!不来你是我儿子。
A粉:一群弟弟。
B粉:我**
A粉:*
……

1.jpg

(上述小剧场为编者个人杜撰,并非节选自真实的明星和事件。请各路粉丝勿对号入座,如有冒犯,属实抱歉。)

不过尽管是杜撰的,相信大家看完之后还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我们平时在生活里确实非常容易见到各式各样的粉丝骂战,有的朋友也许甚至还曾是“战争”中冲锋陷阵的小兵。

青少年在追星的过程中,这种为了捍卫偶像的声誉和地位“挺身而出”的行为时常有之。这种现象往往见于网络而非现实世界,往往声势浩大而非孤身作战,往往最终双方面红耳赤咬牙切齿扭打作一团,而绝不会握手言和。

2.jpg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将平日里善良单纯的青少年粉丝群体变成嗜血的“斗士”厮杀在一起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什么是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拥有相同观点倾向的人通过群体讨论之后,更加固守原有观点且变得更为极端的一种社会现象。美国学者James Stoner在验证群体决策时最早提出了“群体极化”的概念,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即保守的更保守,冒险的会更冒险”(Stoner,1968)。一般来说,群体极化有以下三个特点(盘敏,2014):

1.群体讨论后形成的意见比之前所持的意见更为极端,也比群体内单个成员所持的观点更为偏激。

2.群体内部的意见趋向统一,成员通过放弃自己的异议来减少意见多样性,最终形成内部抱团、互表忠诚的意见共同体。

3.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增大,分歧加剧

3.jpg

我们结合这三个特点再来反观粉丝之间的骂战(以篇首的模拟情境为例)。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双方粉丝的情绪并不激烈,只是在为自己的偶像发声,顺带轻轻吐槽了其他明星;然而随着“吐槽”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场两派的“争斗”之中,双方的底气就越来越足,内部信念越来越统一且走向极端——那就是“我们的偶像更好,粉丝也比你们更好,我们要斗赢你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逐步统治了两方群体,导致双方之间的分歧变得不可调和,粉丝的心理弹性和对外界事物的接纳度被愤怒所取代,最终失去理智彻底沦为骂街的现场。

我们反过来想,假如只有两个人,同样地吐槽彼此的偶像,结局恐怕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恰恰是因为群众的力量把每一个个体的观念收束到了一起,看到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他们站在一起,于是放大了他们维护偶像的意愿,放大了被吐槽时他们感受到的冒犯,放大了他们为此产生的愤怒情绪,“战争”才会爆发。

4.jpg

如此一来,群体极化的危害已经是显而易见了。从个人的角度看,群体极化会让人变得固执和偏激,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得单一狭隘,接纳相异事物的能力急剧缩减,更易情绪化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从社会角度看,群体极化一方面会制造和激化许多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生活动荡和不稳定;另一方面它会大幅降低社会群体思维行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固步自封,阻碍社会发展。

我们为什么会被群体极化给操控呢?

对于群体极化形成机制的解释,现在相对公认的有两大主流理论,即社会比较理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和有力论据理论 (Persuasive Argumentation Theory)(夏倩芳&原永涛,2017)。

1、社会比较理论(SCT)

社会比较理论(SCT)认为,群体极化是人们渴望被群体接纳和理解的结果。为了被群体理解和接纳,个体必须不断观察其他人的社会表达,并且按照群体和社会所认可的准则持续地修正乃至重塑自我认知和自我表现,最后形成与他人相似又略倾向极端的态度和立场;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表现策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Myers,1978)。

2、有力论据理论(PAT)

有力论据理论(PAT)认为,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使得人们接触到更多、更新的论据,人们对这些论据以及此前所掌握的信息进行衡量和判断,从而形成态度和立场在不同方向上的偏移或者在同一方向上的强化;这些可能造成态度改变的信息的劝服力,通常取决于效度、可接受性和新奇性(Vinokur等,1977)。

对于青少年而言,正处在持续发展人格和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阶段,一方面更加渴望被群体理解和接纳,另一方面更加需要他人的观点信息为自己的判断提供支持,因此他们就更易被众人的意见和情绪所裹挟而陷入群体极化。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要当一个安安静静默默关注偶像的粉丝好难?是不是感觉“饭圈”之水深似海,互骂互撕逃不开?是不是悲观地认为追星一定会将青少年引向固执、狭隘、极端的深渊?

5.jpg

但其实,大家不用过于担心,不必把追星和追星族看做洪水猛兽。尽管我们已经了解到群体极化的可怕力量和危险之处,了解到它有可能会突然加身于这一群涉世不深的年轻朋友,但人们自身的人格特质会影响他们在追星时的行为方式。

一项关于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的研究(李强&韩丁,2004)将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分为三个类型:感性型崇拜者、中性型崇拜者和理性型崇拜者。

其中,感性型崇拜者常常主动谋求关系中的主动和关键性地位,有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这种崇拜者在追星时的非理性也是最强的,最容易被卷入群体极化的漩涡;而相比之下,中间型崇拜者的退缩和逃避、理性型崇拜者的冷静客观,都会让他们在面对群情激奋之时保持一定的克制,与那些夹枪带棒的言辞保持一定距离,而不会因为听到别人的声音就盲目冲上前去兴风作浪。

6.jpg

最后说两句

走进了5G时代,网络使用者的年龄限制进一步下降,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在各种平台之间穿梭流连,爱豆们的青少年粉丝群体也由于网络的便利而日益庞大。

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希望年长一些的朋友们能更客观地看待网络上的各种骂战,少一些归咎,多一些包容,至少不要用自己的唇枪舌剑去为这场战斗添一把火。二是希望青少年朋友们能把对自家偶像的爱和善意分一点点给身边人或是陌生人;另外,当遇到不太友好的弹幕的时候,留给自己五秒钟时间冷静,然后你就会发现——嘿,那条弹幕已经飞走啦!

作者:北师大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李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近年来,随着各种网络媒体、综艺节目的火爆,“追星”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前有《乘风破浪的姐姐》,后有《元气满满的哥哥》;前有在社交平台上疯狂为自己的爱豆打call,后有机场、酒店疯狂蹲守的行径。我们还会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学生因为没钱亲眼见到影星而自我伤害,家长为了阻止孩子追星,丢掉孩子爱豆的专辑和海报;把爱豆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走上人生巅峰,成功追星。

不仅是对于当代青少年,相信很多家长在年轻时也会对偶像产生崇拜的感情。诚然,某些追星行为会耗费青少年大量精力和财力,而且也有研究表明非理性的追星行为会让青少年减少自我约束,产生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薛晓阳, 1997),但是,实际上,正确的追星(比如认同杰出人物的性格等成功因素),会更有助于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1.png

青少年为什么热爱追星?
我们会发现,随着网络的兴起,一代代明星的起落兴衰,似乎追星这个群体,一直是以年轻化的面孔出现在大众面前,当然,周杰伦的粉丝是个例。这让我们不禁好奇,怎么年轻人追星追这么猛,年长一点的反而追不动了呢?

实际上,青少年追星,更多可以看作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从对父母的依恋向寻求独立自我过程中的过渡性行为(岳晓东, 2004)。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们随着年龄的发展会经历八个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冲突,也就叫“危机”。而只有顺利解决每一个阶段的冲突,个体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青春期(12-18岁),青少年主要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即“认定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包括自我个性、价值观、性取向、外貌、以及在某情况下的行为表现等。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个体没办法在青春期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面临角色混乱危机,也就是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职责、自己承担的角色。比如对自我认识不清、茫然无目的、不知自己应该成为谁、对于与人相处感到恐惧与退缩,最后索性什么都不想,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试图与外界隔绝甚至想要于消失于世界。

为了解决这一危机,青少年就会在日常接触最多且影响力大的人物身上寻求情感依托和价值认同,从而帮助自己形成自我同一性的稳定(埃里克松, 孙名之, 2015)。因此除了同伴群体之外,随着大众传媒渠道的增加,青少年获取偶像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种便利性也帮助偶像在青少年寻求自我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宋兴川, 金盛华, 2002)。比如,一些青少年会模仿偶像的穿着,购买同款服饰;培养和偶像一样的兴趣爱好;学习偶像的语言措辞等等。

2.png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行为能够给予处于迷茫时期的青少年一种情感上的慰藉,与此同时,青少年也会在追星的过程中,对以往的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和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岳晓东, 2004)。

追星与自我概念

除了自我同一性,“追星”还会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贺岭峰, 1996; 宋剑辉等, 1998),它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以小明同学语文考试得了90分为情境,来说明每一部分的具体含义。

1、反映评价
指个体从外界其他人那里获得的关于自己的评价信息。

同桌小美看到小明的分数后,对小明说,“哇!你的分真高,你学习真好!”同桌对小明肯定的评价,会让小明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而相反,如果小美说,“这么简单还考这么低的分”,这种否定的外界评价,就可能会让小明产生糟糕的自我概念。

2、社会比较
指在生活和工作中,个体会和其他人进行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

在考卷下来之后,小明向周围的同学和朋友询问他们的分数来评估自己的得分是高还是低,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这种社会比较往往会伴随一生,并且个体也会从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

3、自我感觉
指个体看待自己的方式。

小明看到分数后,自己觉得非常满意,没有因为马虎大意而错题,于是决定好好奖励一些自己。小明用自己的评价方式——是否马虎,来看待自己这次考试的结果,获得自信,自我感觉也变得更好。

3.png

具体而言,个体就是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这些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形成自我概念。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认识自我,努力寻找社会情境,通过自我认识及自我反馈来表现其特点和行为(Martinot, Delphine, & Monteil, Jean-Marc, 2000),学会辨证地分析自我,其自我概念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刘惠军, 1999)。

4.png

【有无偶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一项以普通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姚计海, 申继亮, 2004),有偶像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要比无偶像的中学生更好, 这主要表现在同性关系,异性关系和非学业自我概念上,而在学业自我概念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追星行为对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同性和异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追星的中学生更倾向于对同伴关系和非学业方面的表现作出积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对于不同年级,追星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也不同,其中高二和高三学生可能由于升学和高考的压力,对偶像的关注程度有所减轻,他们可能并不通过追星来提高自我评价,而是更关注自身的学业和未来发展。

【偶像类型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研究者将偶像类型分为“ 歌星影星”,“ 著名人士”,“ 父母”,“ 体育明星”四类。问卷结果表明, 不同偶像类型对中学生所起到的榜样作用有所不同。

崇拜“著名人士”的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体能和一般自我等方面评价更积极,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更具有信心, 能够更积极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一些方面的表现;
崇拜“体育明星”的学生在自我体能方面评价更积极,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的体能具有更好的信心。

而如果崇拜“歌星影星”,相对来说对自我评价的积极程度更小,可能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缺乏积极评价或信心,从而通过追星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评价。

因此,总体来看,以“著名人士”和“体育明星”作为偶像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5.png

最后说两句

任何时代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对一些事物的憧憬和模仿,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在当代条件下,追星却表现出狂热化、盲目化、消费化等趋势,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性有关,也与社会各方面的引导作用密切相关(赵畅, 2019)。追星本身也许不是件坏事,重要的是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追星,让偶像成为发展道路上的助力官。作为家长,要营造舒适宽松的家庭氛围,学会尊重并引导孩子采取理性正确的方式,注重挖掘偶像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让追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龚杰克, 赵福江, 2020)。

参考文献:
Martinot, Delphine, & Monteil, Jean-Marc. (2000). Use of the Self-Concept in Forming Preferences by Frenc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0(1), 119-131.
刘惠军.(1999).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社会心理研究, 4: 28-33.
贺岭峰. (1996). 自我概念研究的概述. 心理科学进展, (3), 41-44.
宋剑辉等. (1998).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培养. 心理科学, 21 (3):277-281.
埃里克松, & 孙名之. (2015). 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 (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宋兴川, & 金盛华. (2002). 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青年研究, (11), 1-7.
赵畅. (2019).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06):122-127.
龚杰克, & 赵福江. (2020).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小学管理. (07):30-33.
宋秀玲. (2019). 中学生偶像崇拜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身体满意度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山西大学硕士论文.
薛晓阳. (1997).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教育评论, (1): 22-25.
岳晓东. (2004). 论偶像-榜样教育. 中國教育學刊, (9), 17-58.
姚计海, & 申继亮. (2004).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7(1), 55-58.

策划 | 候贤睿
撰写 | 李 军
编辑 | 刘也行

作者: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陶莞灵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级本科生

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我国网民的人数一直在增加,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的人群,孩子接触网络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有人戏称,WiFi已经成为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比生理需求还要更紧迫和基本的需求了。

1.jpg
网络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正在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而疫情又让使用网络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更高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到1.75亿,并且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青少年网络成瘾本身就是社会非常关注、家长们也非常头疼的问题,疫情的特殊环境下,网络成瘾以及如何督促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了。

2.jpg

基于此,我们将推出以青少年网络成瘾为主题的系列推文(共5篇),本文将会介绍网络成瘾的基本概念、设别以及常见误区;之后的推文会详细介绍关于网瘾成因及三种解决办法,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1. 什么是网络成瘾?

3.jpg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167417173_468524
由于网络的高度普及,网络成瘾,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公认的有两个核心成分:1、无法控制的上网行为;2、对日常社会功能、生活等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诸多网络活动中,出现依赖问题最多,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已被纳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五版当中,其认为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持续的、反复的使用网络而沉迷于游戏的心理障碍。

4.jpg
图片来源:新浪游戏
除此之外,网络社交依赖、过度网络购物等问题也进入人们的视线,越来越成为干扰我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因素。

无论是网络游戏、聊天,还是购物,网络的功能本该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但不健康的网络使用行为,作为一种低效的生活方式,反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了健康,还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此外,网络无时无刻不在的高速变化与发展中,也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

5.jpg
图片来源:Pexels

  1. 如何识别网络成瘾?

了解了网络成瘾的概念,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确实是网络成瘾了呢?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有科学家编制了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这里我们也将借助美国科学家Young编制的一个网络成瘾的自评量表,以介绍一些网络成瘾的识别标准和先兆,帮助家长们认识网络成瘾并更好地预防或者及时寻求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给出完整的量表和计分方式,如果觉得孩子可能出现问题,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判断和介入。

PS: 关于网络成瘾的科学测评,欢迎点击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首页点击心理测评,选择Young的网瘾诊断量表或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一测就知道!

根据以下几点,家长和孩子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我测评,如果有5-6条符合,则是中度网络依赖,而有7-8条符合时,则是重度依赖,需要引起注意。

我会全神贯注于网络活动,且在下线后仍继续想着上网时的情形。
我觉得需要花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得到满足。
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并没有成功。
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时,我会感到心神不安、情绪低落或脾气暴躁。
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原先预想的要长。
我因为上网而损害了重要的人际关系,或者损失了就学或工作的机会。
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使用网络的程度。
我把上网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排遣不良情绪(如无助感,内疚,焦虑,沮丧)的方法。

6.jpg
此外,当孩子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可能是网络成瘾的信号,家长们需要对孩子进行持续的关注,引起重视:

1 网络使用时间

长时间使用网络是网络成瘾者的典型标志。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量表中有两道题都是关于使用时间的。但很多人关于网络成瘾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长时间使用网络=网络成瘾,其实不然。网络成瘾的人往往很长时间地使用网络,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反向归因,其实有很多长时间使用网络的人都属于正常的网络使用者,比如需要使用电脑进行办公的人或是电竞选手等。

其实,除了时间之外,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网络使用内容,这是与网络成瘾更直接相关的一个因素。

网络使用大概可以划分为工具性使用和娱乐性使用,上网查阅资料、学习电脑编程等活动均属于工具性使用,而打游戏、看视频等活动则属于娱乐性使用。通常,如果孩子的大部分上网活动都属于工具性使用的话,网络使用其实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其生活和学习能力的,但如果孩子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娱乐性网络使用,则可能存在网络成瘾的风险。

7.jpg
图片来源:https://36kr.com/p/1721820528641

2 无法控制网络使用
成瘾现象的重要表现和判断标准之一就是无法控制地使用某种事物或做出某种行为。无法控制的表现包括:

1) 试图停止和自我控制使用网络但总是无法成功,并且对于严重的网络成瘾,即使外界力量介入也无法加以控制,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感到十分绝望和无奈,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2) 离开手机或电脑或者试图控制时会出现类似“戒断反应”,即总是想着上网的情形、渴望回到上网的状态,情绪会变得低落、焦躁或敏感易怒。

3 网络使用对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这一点是识别是否为网络成瘾的最重要的标准。如今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东西,生活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大量使用网络,孩子也是一样,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根据网络使用时长等表现就判断孩子是网络成瘾。

成瘾被看作一种心理障碍,而所有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个体的日常生活和正常的社交功能受到了影响。

如果说孩子既长时间和无法控制地使用网络,而且因为使用网络而导致无法正常学习生活,甚至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常常和父母争吵、无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等,最严重的是孩子已经无法正常地建立人际关系或已有的人际关系受到损害,那么家长就需要注意了。

总结
了解网络成瘾是探讨如何识别和应对网络成瘾的基础。我们既要认识到,适度的网络使用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都是非常有帮助且必要的,不能直接将网络视作洪水猛兽一概禁绝,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是否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引起重视和寻求帮助。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陶莞灵
编 辑:罗 亚
美 编:申净旖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丁昕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离婚”这个话题经常被谈及,也有很多相关的影视作品。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由于父母离婚,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小欢喜》里的英子的父母离婚之后,她也因学习压力、家庭问题等多重原因的影响下得了抑郁症。

1.jpg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3年起,我国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由1987年的0.55%上升为2017年的3.2‰。2018年离婚率继续保持3.2%,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12000多个家庭解散,也意味着每天都有12000多家庭的子女面临父母离异的“家庭动荡”,他们的心理健康、日后行为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有多少孩子正在筑起隐秘角落的高墙?

0.png

很多夫妻在离婚时犹豫不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他们担心离婚会对孩子产生不好影响,有些夫妻还会专门就离婚是否会影响到孩子来做心理咨询,希望能够从咨询师那里得到答案。那答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父母离婚会对孩子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呢?

林崇德先生199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离婚家庭子女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表现明显不及完好家庭子女。我们来具体看看吧。

【情绪问题】

离婚家庭子女比完好家庭子女情绪不稳定、更压抑。林崇德先生(1992)研究发现离婚家庭子女比完好家庭子女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压抑、好孤独等问题,而完好家庭子女往往更为乐观。更具体些,与完好家庭子女相比,离婚家庭子女经常情绪激动、无故愤怒、烦躁不安、对周围事物采取猜忌蔑视态度,遇到困难时他们更容易惊慌失措、情绪消沉,他们常常少动、沮丧、失望、不自信等。(黄新春,2000)

【同伴关系问题】

离婚子女的同伴关系均明显不及完好家庭子女。被同学(伴)接纳程度高的和较高的学生中, 完好家庭子女占64.6% , 离婚家庭子女只占26.4 % ; 同伴关系差的和较差的学生中 , 完好家庭子女占3.3% , 离婚家庭子女却占22.6%。(林崇德,1992)

【品德问题】

离婚家庭子女在品德方面表现出问题行为的人数比例高出完好家庭子女。例如在不尊重教师、欺负同学、撒谎欺骗、做错事不感到羞愧、吹牛自夸五个方面离婚家庭子女比例均高出完好家庭子女(林崇德,1992)

【学业问题】

离婚家庭子女的自觉性和考试成绩差于完好家庭子女。例如在旷课迟到、扰乱课堂秩序、贪玩、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完成等方面离婚家庭子女人数比例均高出完好家庭子女,而且教师普遍反映绝大部分离婚家庭子女成绩急剧下降的时间是在父母离婚前后,追溯根源,父母离异后子女无人过问管教是造成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林崇德,1992)

【价值观问题】

离婚家庭的子女更容易出现价值观念畸形与精神空虚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离婚家庭子女,在其价值观、人生观等逐步培养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的疼爱、欣赏、表扬在父母离婚后可能减少, 这会使他们缺少精神寄托。而且如果要这个年纪的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丰富的精神家园是几乎不可能的,这样一来,他们可能放任自己, 甚至自暴自弃(黄新春,2020)

【犯罪率】

还有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便是“离婚家庭子女犯罪”,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犯罪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失落、混乱、觉醒、报复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中离婚家庭孩子的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精神和物质需求均得不到满足,他们常常会将自己的处境归咎于父母的离异,会把怨气转嫁给社会,并采取各种手段来实施报复社会的行为(黄新春,2000)。

林崇德先生还指出不管父母离婚时子女的年龄大小 ,子女心理发展都受到一定消极影响 ,且孩子们在短时期内尤其难以克服在认知水平和亲子关系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离婚对不同年龄子女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的方面和程度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幼儿在行为上退缩不勇敢、 小学生的情绪低落或产生问题行为、初中生焦虑压抑等,这些都应该看作是他们不适应父母婚变环境的具体例证。

2.png

其实,离婚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很幸福

4.jpg

尽管夫妻之间感情破裂,但家长总是不希望孩子因此失去幸福感。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比起失去完整的家庭,他们更害怕的是失去父母的关爱,是父母之间的冲突无法缓和而自己无所适从——研究表明,父母离婚前后孩子会暴露在频繁、强烈、难以解决的父母冲突中,这使孩子出现焦虑、抑郁、认知和学习功能下降等多方面问题(Lucas-Thompson R G, Seiter N S, et al,2020);且父母经常吵架会使子女的学习和休息环境恶化,从而影响孩子学业;甚至有些父母因深陷婚姻矛盾的痛苦之中而不能很好履行教育和抚养义务,父母关爱减少的情况下孩子更多出现心理问题。(徐安琪&叶文振,2001)。对孩子造成影响的往往不是离婚本身,而是以上提到的问题。但是,如果父母在这里下功夫,这里也可以诞生给孩子幸福感的途径。

其实,除了父母,祖辈也可以给孩子带来关爱和力量,让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成长。

10.jpg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再婚重组家庭,比如《家有儿女》中的夏东海、刘梅一家。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常常被他们一家和谐温暖的氛围所吸引,甚至羡慕三个小孩有通情达理且有趣的爸爸妈妈:姐姐小雪找人扮演男朋友试探新妈妈态度并让父母知道她需要自己的空间,得知真相后,爸爸立刻带妈妈保证一定会尊重小雪自由;老二刘星最调皮,爸爸却会在他犯错时帮他逃掉妈妈的训斥 ,之后像朋友一样同他交流……三个孩子更像在幸福的原生家庭中快乐成长。
5.jpg

当然,作为一名离婚家庭子女,自己也需要不断成长,也有责任“自助”、“自强”。

6.jpg

不论是父母、祖辈、继父母抑或是离婚家庭孩子自身,大家都有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至于是否能摆脱“离婚”的羁绊,主要看是否有积极的态度,是否有“将婚姻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的眼光(田国秀,2015)。如果大人可以积极地面对婚姻矛盾、积极引导孩子,孩子也努力成长、继续前进,这样以来孩子便有可能最小限度受伤害,即使受到影响,也可以逐渐摆脱。

最后说两句

我们总担心离婚会对孩子不利的影响,其实父母之间的冲突、离婚时候的错误做法才是伤害孩子的根源,后续我们还会具体介绍影响离婚家庭孩子心理适应的因素和父母等各角色为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的方法,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林崇德.(1992).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01):54-61.
徐安琪,&叶文振 .(2001).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来自上海的调查[J]. 中国社会科学,(6):137-207 .
黄新春.(2000).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犯罪心理演变及家庭预防[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4):54-56.
田国秀.(2015).离婚危害最小化:美国推行离婚教育的做法与借鉴[J].社会科学战线, (01):201-208.
Lucas-Thompson R G, Seiter N S, et al.(2020).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Impact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on Adolescents [J] .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 Vol.29(3):392-402.
策划 | 方晓义
撰写 | 丁昕冉
编辑 | 刘也行 候贤睿 王思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