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咨询效果 下的文章

Radically Open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RO DBT) is a type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developed by Dr. Thomas R. Lynch for disorders of overcontrol. Excessive self-control or overcontrol is a type of personality or coping style that can be identified in early childhood and can lead to social isolation, poor interpersonal functioning, and severe and difficult-to-trea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such as anorexia nervosa,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chronic depression,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not OCD, but more related to perfectionism, orderliness, and control). Individuals characterized by overcontrolled coping tend to be serious about life, set high personal standards, work hard, behave appropriately, and frequently will sacrifice personal needs in order to achieve desired goals or help others; yet inwardly they often feel “clueless” about how to join in with others or establish intimate bonds. Thus, overcontrol works well when it comes to sitting quietly in school or building a rocket; but it creates problems when it comes to social relationships.

彻底开放型辩证行为疗法(RO DBT)是 Thomas R. Lynch针对过度控制障碍发明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过度自我控制或过度控制,是在儿童期早期就可以识别出的一种人格类型或应对类型,而且可能会导致社交隔离、人际能力不足、严重和难以治疗的精神健康问题,如厌食、自闭症谱系障碍、长期抑郁症、偏执强迫人格障碍(非OCD强迫症,而是更偏向于完美主义、条理性和控制性)。过度控制型的人通常会对生活态度认真严肃、设定很高的个人标准、工作努力、行为适宜、经常会为了满足目标或帮助他人而牺牲个人需求,但内心他们通常会完全不知道如何融入他人群体或建立亲密关系。因此,当在学校安静坐着或制造火箭时,“过度控制”很有效。但在社交关系中,却会导致种种问题。


What Is RO DBT?
什么是 RO DBT

Radically Open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RO DBT) is an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developed specifically for problems of overcontrol. Radical openness is the core philosophical principle and core skill in RO DBT. The term “radical openness” means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of emotional well-being: openness, flexibility, and social connectedness.

RODBT是专门为“过度控制”而开发的一种循证疗法。彻底开放,是RO DBT中的核心哲学理念和核心技能。

“彻底开放”是指,情绪健康包含三个重要方面:
开放性
灵活性
社交连接度(人际关系密切度)。

RO DBT holds that “facts” and “truth” can often be misleading because 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life is constantly in flux, and there is much that influences us that we aren’t aware of. Radical openness involves a willingness to doubt or question ourselves and our convictions without falling apart. It helps relationships because it models humility and willingness to learn from what the world has to offer. RO DBT differs from other treatments by focusing on helping with deficits in social-signaling that reduce social connectedness. But what is a social signal? A social signal is any behavior a person exhibits in the presence of another person; regardless of its intention (sometimes a yawn is just a yawn) or conscious awareness (for example, an involuntary sigh). We are constantly socially signaling when around others (for example, via body movements, and voice tone), even when we are deliberately trying not to (silence can be just as powerful as nonstop talking).

根据RO DBT理念,“事实”和“真相”通常会具有误导性,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有很多在对我们产生着影响但却不为我们所知的事物。RO,即彻底开放,就包含了:欣然质疑自我、质疑自我信念而且又不会让自己崩溃。这有助于人际关系和感情的维护,因为它示范了谦逊、和从世界一切事物中欣然学习的态度。

IMG_1542.PNG

这一疗法和其他疗法的区别在于:重点治疗患者在“社交信号传递“”方面会导致人际关系受到负面影响的缺陷。

什么是社交信号?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无论其本意为何(有时候一个哈欠就纯粹是一个哈欠)或是否有意(例如,不由自主的一个叹息),都是一种社交信号。当我们身边有其他人时,我们会持续不断地传递社交信号(比如,通过肢体动作,或语调语气等),甚至当我们刻意不传递社交信号时,我们也在传递社交信号(沉默不语也可以像喋喋不休一样效果强大)。

The reason for this is because negative results of overcontrol are usually related to social relationships. Overcontrolled individuals see new or unfamiliar (especially social) situations as dangerous, rather than rewarding, due to biological-temperamental differences and social/histor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ir tendencies to hide expressions of emotion make it harder for others to know their true intentions, something that is needed to form close social bonds.

原因是,“过度控制”的负面后果通常会波及社交关系。由于个人生理-性情差异和社交/往昔学习经历,过度控制型的人会将新情形或不熟悉的情形(尤其是社交情形)视为危险情形,而非有益情形。他们往往会隐藏个人情绪,从而让其他人很难了解他们的真实本意,而这一点本该是构建亲密社交关系的必须要素之一。

Consequently, RO DBT targets indirect, hidden, and constrained social signaling as the main source of emotional loneliness, isolation, and misery over problematic internal experiences (e.g., negative emotions, harsh self-judgment, distorted thinking)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are designed to enhance social connectedness; including new skills to activate areas of the brain associated with the social-safety system and signal cooperation by deliberately changing body postures and facial expressions (e.g. raising eyebrows when stressed), encourage genuine self-disclosure, and break down overlearned expressive inhibitory barriers (via skills designed to encourage playful behavior and candid expression).

因此,RO DBT 将不直接的、隐藏的、受束缚的社交信号传递方式视为情感孤独、社交隔离、因不健康内在体验而产生的痛苦感(比如,负面情绪、过于严苛的自我批判、扭曲的思维方式等等)的主要根源,对专门针对这些根源进行治疗,且其治疗策略的目的是用于提升社交连接度,

策略包括:教授新技能,通过刻意改变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等方式(比如在感到压力时挑高眉毛),激活大脑中与社交安全系统和信号配合相关联的区域、鼓励发自内心的自我披露、打破过度习得的表达抑制壁垒(通过一些旨在鼓励有趣行为和坦诚表达的技巧)。

Thus, when it comes to long-term health, what a person feels or thinks inside is considered less important in RO DBT, whereas how a person communicates or socially signals their private experience to others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connectedness is given priority. When you are lonely it’s hard to feel happy, no matter how much you try to accept or change your circumstances, think more positively, keep busy, exercise, practice yoga, or distract yourself. Revealing intentions and emotions to other members of our species was essential to creating the types of strong social bonds that are the cornerstone of human tribes. In the long run, we are tribal beings, and we want to share our lives with other members of our species. Essentially, when we feel part of a tribe, we naturally feel safe and worry less. RO DBT is designed to help emotionally lonely overcontrolled clients learn how to make this a reality.

因此,在长期健康方面,一个人内心所思所感在RO DBT中是不那么重要的,而一个人如何向其他人传递他们的个人体验,以及这种传递方式对社交连接度的影响,这在RO DBT中是最重要的。当你孤独时,你很难感到幸福,无论你多么努力地想要接受或改变个人境遇、更乐观积极、让自己忙碌起来、健身、瑜伽或转移自己注意力。向别人展露自己的本意和情感,是创造构成人类部落基石的牢固社交关系的关键要素。长期视角而言,我们是部落型动物,我们想要和我们种族的其他成员一起生活。本质而言,当我们感到是一个部落的一员时,我们自然而然感到安全、感到不那么担忧。RO DBT旨在帮助那些情感上孤独的过度控制型的人学习如何实现这一点。


What Are the Components of Outpatient RO DBT?
RODBT门诊治疗都包含哪些内容

Although RO DBT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applied clinically in a wide range of settings (inpatient, day hospital, skills training only), the approaches outlined in the published treatment manuals (Lynch, 2018a; Lynch, 2018b) are derived primarily from an outpatient model of treatment delivery. Outpatient RO DBT has four components delivered over an average of 30 weeks. The first three components are specific to patients and the final component is specific to the RO DBT therapist. Specifically, the components are:

尽管RO DBT在很多场合中被研究和应用(住院、不提供夜间住院的日间医院、技能培训),在出版的治疗手册中概述的方法主要是来自于门诊治疗模型。门诊RO DBT共包括4个部分,总时长平均30周。前三个部分针对患者,最后一个部分针对咨询师。四个部分分别是:

  1. Weekly individual therapy (one hour in duration)

每周一次的个人咨询(每次一小时)

  1. Weekly skills-training class (2.5 hours in duration with 15-minute break)

每周一次的技能训练课程(时长2.5小时,其中中间休息15分钟)

  1. Telephone consultation (optional)

电话咨询(非必选项)

4.Therapist participation in RO DBT consultation meetings (optional)
咨询师参加 RO DBT 会诊会议(非必选项)


How Is RO DBT Different From Standard DBT?
RO DBT与标准DBT之间的区别

As a new treatment, RO DBT is both similar and dissimilar to its earlier versions of DBT. The decision to retain the terms dialectical and behavior therapy (BT) in the name of this new treatment reflects the desire to acknowledge two of its fundamental roots.

作为一种新疗法,RO DBT与其前身版本 DBT 有同有异。而且其名称中被决定保留辩证和行为疗法(BT),这也反应了他们希望人们认可这两个根源。

Dialectical principles are used in RO DBT to encourage cognitively rigid overcontrolled clients to think and behave more flexibly. An exampl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can be seen in the RO DBT mindfulness skill of self-enquiry. Self-enquiry requires willingness to question one’s beliefs, perceptions, action urges, and behaviors without falling apart or simply giving in. The dialectical tension involves balancing trusting versus distrusting oneself. The synthesis in RO DBT involves being able to listen openly to criticism or feedback, without immediate denial (or agreement), and a willingness to experience new things with an open heart, without losing track of one’s values.

在RO DBT 中,辩证准则被用于鼓励那些在认知上僵化的过度控制型患者在思考和行为中更灵活变通一些。在RO DBT的自我询问正念技巧中,就可以看到辩证思维的例子。自我询问,需要一个人愿意去质疑自己的信念、认知、行为冲动和行为,而且同时确保自己不会崩溃或直接屈服。这一辩证张力(由逻辑上或功能上相反的事物构成的一个体系。比如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就构成了一个辩证张力,二者互不兼容。)包含相信自己和否定自己。而在RO DBT中的合题(在黑格尔的辩证推理中,包含三步骤,正题、反题、合题。合题即一个解决了正题和反题之间矛盾的新观点/方法)则包括:能够以开放、不立即否定/同意的心态倾听批评或反馈,愿意以虚怀若谷的心态体验新事物且同时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Whereas, behavior therapy principles are used to explain how certain maladaptive overcontrolled social signaling deficits are intermittently reinforced over time (for example, pouting is reinforced when it functions to block unwanted feedback) and to therapeutically reinforce and shape adaptive responses linked to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close social bonds (such as vulnerable self-disclosure and candid expression of emotion).

另一方面,行为疗法准则则用于解释一些特定的适应不良过度控制社交信号传递缺陷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被间断性强化的(比如,当生闷气可以阻挡一些不想要的反馈时,生闷气这一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同时也用于强化和塑造一些可用于建立和维持密切社交关系的适应良性反应(比如披露自我脆弱之处,和坦诚表达自己情绪等)。

Although RO DBT and standard DBT share this common ancestry, they differ in several important ways. Some of th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RO DBT and standard DBT include:

尽管 RO DBT和标准DBT有上述同源之处,但也有诸多不同。一些重要不同包括:


Target population
目标人群

RO DBT:

Developed for overcontrolled clients, such as patients with anorexia nervosa, chronic depression, and 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se would be people whose emotions are often directed inward or don’t emerge at all.

针对过度控制型患者,如厌食、长期抑郁、偏执强迫人格障碍人群。这些人情绪通常指向自己或者根本不显露。

Standard/标准 DBT:

Developed for undercontrolled clients, such as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substance misuse, or bipolar disorder; these would be people whose emotions often are directed outward and appear disruptive to others.
针对控制不足型患者,如边缘人格障碍、物质滥用或双相情感障碍等。这类人情绪通常指向外界,且看起来会对别人造成困扰。


Primary therapeutic focus
主要治疗焦点

RO DBT:

External (interpersonal)— social signaling and social connectedness skills.
聚焦外部(人际)——社交信号传递和社交连接技巧

Standard/标准 DBT:

Internal (intrapersonal)— emotion regulation, impulse control, and distress tolerance skills.
聚焦内在(自我)——情绪管理、冲动控制、痛苦容忍技巧。


Role of biotemperament
生理性情的角色

RO DBT:

Emphasizes how biology influences how we perceive others and how that perception affects our actions.
强调生理对我们认知的影响,以及该认知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Standard/标准 DBT:

Bio-temperament not directly addressed or focused on in standard DBT.
生理性情并非重点关注对象


Mindfulness practices
正念练习

RO DBT:

Informed by Malamati Sufism.* emphasis on self-inquiry, “outingoneself,” participating without plann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y self-doubt. encourages Flexible-Mind responses that promote relaxation of rigid, rule-governed control efforts and an increase in context-appropriate emotional expression.

基于Malamati* 苏菲教派(苏菲教派是伊斯兰神秘教派;Malamatis或Malamatiyya是苏菲教流派,推崇自责,贬低nafs(类似于ego))。强调自我询问,“让自己走出去”,在无计划的情形下参与不同事情,培养健康自我质疑;鼓励Flexible Mind(灵活思想)型反应,这类反应方式倡导松懈那些刻板循规蹈矩的控制行为,鼓励做出与背景情形相适宜的情绪表达。

Standard/标准 DBT:

Informed by Zen buddhism emphasis on nonjudgmental awareness of “what is” and intuitive knowing. encourages cultivation of Wise-Mind responses that focus on reducing mood-dependent impulsive responding and increasing abilities to delay immediate gratification in order to pursue distal goals.

基于佛教禅学,强调不加批判地去认识事物本质,强调直观认知。鼓励培养“Wise-Mind”(智慧思维)型反应。这类反应方式强调减少由情绪所支配的冲动型反应,为追求更长远目标而提升延迟满足能力。


Therapeutic stance
治疗姿态

RO DBT:

Less directive, encourages independence of action and thought.

并非由咨询师手把手逐步指引;鼓励行为和思想的独立。

Standard/标准 DBT:

Uses external contingencies, including mild aversives, and takes a direct stance in order to stop dangerous, impulsive behavior.
使用外部制约因素(如为某一行为设定奖励和惩罚),如适度的会导致厌恶的情形等;直接干预,以停止危险、冲动行为。


Radical Acceptance vs Radical openness
根本接纳VS根本开放

RO DBT:

Prioritizes Radical openness—that is, actively seeking the things one wants to avoid in order to learn–challenging our perceptions of reality, modeling humility and a willingness to learn.

优先强调根本开放,即,主动寻找自己想回避的事物,从而从中学习——挑战自己对现实的认知,示范谦逊和好学态度。

Standard/标准 DBT:

Prioritizes Radical acceptance— that is, letting go of fighting reality and turning suffering that cannot be tolerated into pain that can be tolerated.

优先强调根本接纳,即,不再抵抗现实,将不能忍受的折磨转化为能够忍受的疼痛。

*The Malamatis are not so much interested in the acceptance of reality or seeing “what is” without illusion (central Zen principles), but rather they look to find fault within themselves and question their self-centered desires for power, recognition or self-aggrandizement

Malamatis流派并不那么热衷于接纳现实或毫无幻觉地看清事物本质(禅学核心理念),而是主要寻找自身不足,质疑(谴责)自己追名逐权的自我中心型愿望。

Several other differences between RO DBT and standard DBT exist and are well-articulated here:

RO DBT 和标准DBT的其他一些区别详见:
https://www.newharbinger.com/blog/how-ro-dbt-different-dbt


Is RO DBT Effective?
RO DBT 是否有效

The evidence base for RO DBT is robust and growing. It has been shown to be highly effective in treating chronic forms of depression with rates of full recovery from depression reported as high as 71% in some studies. Research has also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RO DBT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ly underweight adults with anorexia nervosa with studies reporting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body mass index (BMI; weight gain), low rates of treatment dropout, an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eating disorder related psychopathology.

RO DBT 的证据基础牢固且在不断增加。已显示在治疗长期抑郁症中高度有效,在一些研究中,完全治愈率高达71%。调查还显示RODBT 在体重严重过低且厌食的成年人中也表现出潜在效用,一些研究报告显示BMI显著增高,治疗退出率低且与精神病理相关的饮食障碍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In summary, as of summer 2017, most research support i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epression, anorexia, and maladaptive personality dysfunction in adults—with additional ongoing research examining RO DBT with violent offenders in forensic settings, among young children, and with adolescent eating disorders.

总而言之,至2017年,大多数的调查项目援助都是面向成人的长期抑郁、厌食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的治疗——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在开展的调查研究项目是针对暴力型违法人员、低龄儿童以及青少年饮食障碍等。


Finding an RO DBT Therapist
寻找 RO DBT 咨询师

Patients interested in pursuing RO DB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identify a licensed clinician adequately trained in RO DBT. A useful minimal benchmark of adequate training is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a 10-day intensive training program in RO DBT delivered by a Radically Open Ltd. sanctioned trainer. In addition, the completion of individual supervision through an approved RO supervisor is desirable. Ensuring that a potential therapist has satisfied these guidelines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receiving the treatment with fidelity and competence.

想要尝试RO DBT 的患者应采取措施寻找在 RO DBT 方面经过充分培训的持证临床咨询师。检测咨询师是否得到充分培训的一个有效最低标准,是完成由 Radically Open Ltd认证培训师提供的RO DBT 10天集中培训课程。另外,完成由 RO 督导的个人督导过程,则更理想。确保你要找的咨询师满足上述条件,会提升你得到有效治疗的几率。

To learn more about RO DBT, please visit/要进一步了解 RO DBT,请访问:
http://www.radicallyopen.net/.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2021-12-22 23:49

如何预约本中心的心理咨询?
请您先查看我们中心的咨询师介绍,选择2—3位您认为合适的咨询师,然后点击页面最下方【立即咨询】添加【家姻心理预约】企业微信或致电010-62279199,把您想要咨询的相关问题以及对咨询的期待告知我们的预约员,我们会根据您的时间和咨询师的安排来为您进行预约。由于本中心咨询量较大,不能保证可以及时满足您的需求,敬请谅解。

我们的咨询师介绍中包含每位咨询师的咨询时段、收费标准、擅长的咨询领域、培训经历以及跟心理咨询相关的经验等内容。请您按照自己的时间、经济需求,选择2—3位您认为合适的咨询师。

心理咨询保密吗?

心理咨询遵循严格的保密原则,来访者在本中心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预约单、咨询记录、测验资料、信件、笔记、录音、录像等所有资料和信息,我们都会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由专人进行保管。每位咨询师也只能在本中心接触到自己咨询个案的相关信息,不可以接触到其他咨询师的个案。

如果我们出于督导或科研的目的,需要引用您或者您家庭的情况时,我们会提前征得您的同意,并签署相关协议。我们会在讨论时隐去任何可以识别您或者您家庭的个人信息,只对家庭发生的问题和所做的处理进行讨论。我们承诺不以任何其他目的引用您或者您家庭的咨询情况,也承诺不在咨询室以外的任何场合谈论您或您家庭的问题。

保密例外:根据有关规定,当您或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或事涉司法事件时,咨询师可以在尽可能小范围暴漏您信息的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心理咨询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
一般情况下每周一次,在每周固定时间进行,例如每周五14:00-15:00。一般个体咨询每次50分钟,家庭或夫妻咨询每次一个半小时。

咨询时间可以调整吗?
咨询时间是可以调整的,需要至少提前24小时与本中心取得联系。我们也会在每次咨询的前一天以短信的形式跟您确认咨询,请注意若您在咨询确认后取消咨询,本中心将收取您单次咨询费的60%作为对咨询师时间的补偿。

不建议连续请假或者频繁调整时间,否则可能会影响咨询效果。若您连续顺延两次(及以上),中心将不为您预留原咨询时段,若您需要继续咨询则需要重新排队预约。

如果我迟到了,可以延时吗?
咨询时间是固定的,不可随意延时。如果出现迟到,咨询仍会在原定的时间结束,且迟到时间会计入咨询时间内。例如原定咨询时间为9:00-10:00,因为您迟到了20min,故而实际咨询时间是9:20-10:00,收费时依旧收取您一个小时的费用。所以咨询前请规划好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如果咨询师迟到或爽约,中心会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同时您将获得与迟到(或爽约)时间相等的免费咨询时间。

心理咨询的频率可以调整吗?
虽然咨询通常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进行,但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调整为一周两次或两周一次,需要由咨询师与来访者充分讨论后再做出调整,不会随意变动。

心理咨询要做多久?
每位来访者的需求不同,咨询目标也不尽相同,且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工作的过程,具体的咨询次数和频次需要您和咨询师共同协商。

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您,但不能承诺一定可以通过多少次咨询彻底解决您的问题或完全达到您的期望。

我可以随时退出咨询吗?
如果我们的咨询师不能很好地帮到您,您可以申请向中心外部进行转介。我们会征得您的同意之后,尽可能配合您向其他心理咨询或治疗机构进行转介,但不承诺提供推荐转介机构的服务。

当您想要结束咨询时,我们希望您与咨询师充分讨论,看看这一想法是否与咨询中发生的事情或者是您自身特点有关,然后再做出是否结束咨询的决定。

如果经双方讨论,认为结束咨询是对来访者更好的选择,您可以结束咨询。

心理咨询怎么收费?
家姻心理咨询师的收费标准是根据该咨询师在本中心的咨询的个案小时数和从业年限进行划分的,我们也会定期对咨询师进行考核。

本中心没有预存咨询费的服务,咨询费用也没有相关的折扣或优惠活动。

每次咨询结束后按照咨询时长收取咨询费。目前本中心的收费方式为微信、支付宝和现金三种方式,请您提前做好准备。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家姻心理 2021-12-22 23:06

家姻心理预约咨询流程
点击页面最下方【立即咨询】添加【家姻心理预约】企业微信为好友

家姻心理预约微信号:18548938838

通过微信完成以下流程:

微信图片_20220117165349.jpg

客服、预约 : 18548938838、010-62279199

预约时间:9:00-17:00

咨询收费标准:200-1200元/50分钟不等

单次咨询时长:个体咨询50分钟,家庭咨询75分钟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12月27日,家姻心理特邀专家咨询师徐洁老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箱庭疗法与儿童哀伤咨询理论与案例」的精彩沙龙。
徐老师系统介绍箱庭治疗与哀伤咨询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阐述了用家庭箱庭处理丧亲儿童的哀伤的理念与方法,并分享自己的探索与感悟。参会者都深刻认识到,无论对于来访者还是咨询师,丧失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处理丧失后的哀伤是值得不断的探索与发展的。

640.webp.jpg

1.哀伤的解读

徐洁老师首先分享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经历丧失,比如分手、伤残、失业、疾病、衰老、死亡以及理想自我的丧失等等。无论对成人还是儿童,在丧失之后,都会产生很大变化。主要从以下三点对哀伤进行解读。

  1. 恢复由丧失改变的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过程。
  2. 守护和引导个体的精神在恢复和转换过程中进行哀悼。
  3. 未解决的哀伤可能变成复杂、延长的

徐洁老师介绍最新的哀伤研究进展,强调人们不仅仅只在哀伤中丧失很多东西,在经历完整的哀伤过程后或在进行哀伤咨询中完成哀悼,人们也会有创伤性的成长,从哀伤中获得礼物,包括对自我重新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建构。著名的哀伤治疗研究者Neimeyer认为,人们通过走出哀伤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或很幽暗,但人们完成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往往会发现人生新的意义,在创伤后成长。
哀伤理论观点提出,每一个人的哀伤都是非常独特的。有的人在亲人去世之后,他可能反应特别强烈,而有的人却没有反应,在急性哀伤期3-6个月的反应期间,任何反应都是可以被理解和尊重的。哀伤可能是非线性的,比如有的人在刚刚失去亲人的时候,可能他们的哀伤反应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随着慢慢的重新适应亲人离世的生活,完成了很好的哀悼之后,差不多在一年之后恢复到他们原来的生活当中。
相反,对于那些存在病理性,复杂性的哀伤的来访,他们一开始可能没有典型的哀伤反应的,而过了若干年之后,可能在未来的生活当中,发展亲密关系中,或者面临重大选择时,激活出没有处理的哀伤,我们又会看到复杂性、非线性、多面的哀伤的过程。所以基于哀伤的复杂性、独特性、非线性,多面的,呼唤更多样的干预方法

640.webp (1).jpg

2.哀伤咨询及目标

目前在哀伤咨询过程里,大家达成了一些共识。丧亲后个体会通过哀伤过程获得内在心理的重组与平衡,如果能完成哀伤任务,个体就能从哀伤走向复原,反之可能发展为复杂哀伤及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现在ICD11诊断系统当中,延迟哀伤障碍(PGD),是单独的可诊断,可评估的障碍。徐老师提醒咨询师们在做咨询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对正常哀伤和异常哀伤来做评估的意识。
哀伤咨询是一个专门的方向,哀伤的理论同时借鉴整合其他治疗方法(提供心理教育、认知重构、人际支持、问题解决、艺术疗法,持续性联结)而发展出了一些专门的治疗模型。例如在家庭咨询,家庭成员突然离世,或是在咨询中期,我们发现正在解决的议题和来访或家庭中之前发生但没处理好的议题相关,咨询师需要借助哀伤咨询的一些重要方法和理念去做个体或者家庭咨询,在家庭治疗中有时需要优先处理家庭成员的哀伤及整个家庭的哀伤
徐洁老师综合不同理论,梳理了四个方面的哀伤咨询目标。

  1. 增加丧失的现实感
  2. 帮助来访者处理表现的和潜在的情感
  3. 帮助来访者处理和解决丧亲后的重新适应
  4. 协助来访者寻找与逝者保持联结的方式以重新开始新生活。

3.箱庭与哀伤咨询

聚焦于箱庭疗法的哀伤咨询,这一议题是有些沉重,对咨询师个人的经历产生一些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自我觉察的方向。个人经历的挑战、丧失和哀伤的治愈过程可以帮助咨询师发展对来访者提供共情和支持的能力
徐老师分享了自己在箱庭中处理哀伤的个人经验,在做箱庭的过程中,触发了很多尘封的,好像压抑在潜意识中或者自己也非常回避的哀伤。徐老师对箱庭与哀伤咨询的关联产生了兴趣,并开始探索,感受到箱庭能够激发和承载那些意识状态下无法触及和表达的东西。通过将压抑在无意识中那沉淀已久的痛苦和悲伤等情绪再现或者说呈现于意识域,使内心世界得到梳理,痛苦和悲伤得到缓解或疏泄。

640.webp (2).jpg

接下来徐洁老师为大家介绍理论方面相关的背景。箱庭疗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关于个体化、人格发展的炼金术过程、荣格的象征、原型理论对理解箱庭疗法的将心灵整合、重新排序等转化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哀伤者在箱庭中探索,有机会触发与整合、转化多层面的、不同阶段的哀伤。箱庭可以帮助丧亲者更好的体验和理解哀伤的复杂性
在箱庭疗法与哀伤咨询相结合的可能性及可行性方面,徐洁老师分享了箱庭疗法的治疗机制与哀伤咨询理念的一致性,这样的一致性为在箱庭治疗过程中去处理哀伤提供了可能。

640.webp (3).jpg

哀伤治疗非常强调治疗的关系,在哀伤咨询与箱庭治疗结合的研究中就有一种我们需要和来访者之间创造一个关系的圣殿理念。在一个关系性的圣殿里,治疗师的在场、抱持、没有评判和干预,是哀伤治疗质量和深度的重要特点
在箱庭治疗中,沙箱的物理结构作为一个神圣的空间,能够涵容哀伤呈现时强烈的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说,沙箱让哀伤成为可能
治疗师作为见证人和来访者的痛苦一起工作,表现为共感,加入和共鸣。主动的共感、非评判和了解哀伤呈现的时刻,并且这也关系到治疗师自己的丧失体验、经历及个人哀伤治愈和转化历程。
箱庭治疗在共情方面不仅强调在意识层面的共情,也强调在潜意识层面的共情。共情的加入,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哀伤的表达产生共鸣。
哀伤在箱庭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可能发生在变化和转化中。哀伤可能是无意识层面的,模糊的,未定形的。哀伤可以以与阴影相关的方式表现,或者是以被忽视或否认的自我。哀伤的过程和哀伤体验是一个不断重新校准和与丧失有关的整合的连续体。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会呈现出来。箱庭可以促进未完成事件被关注和整合。
哀伤的象征和行动会有很多的形式,也会随着个人与丧失对象的关系而发生变化。常见的象征包括:骨骼,怪物,花朵,珠宝,死神,悲伤的小狗,石头,骨头,水,埋葬,破坏,撞击,对角线,分裂,破坏等。哀伤的象征和行为可能以与哀伤完全不同的方式出现,可以在使用沙子,水、玩具构建作品的整个箱庭过程加以观察 。在箱庭中也存在与死亡和再生相关的原型,比如头骨、死亡符号等。

640.webp (4).jpg

4.箱庭与丧亲儿童

徐洁老师聚焦儿童哀伤继续分享,儿童哀伤与成人哀伤有很大的不同。重大哀伤经历的影响可能使得儿童对世界的看法产生负面影响。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应对策略有限,他们通常不具备描述情绪或他们的内心关注的语言能力,但是儿童常用行为或象征方式与他人沟通,表现出哀伤的部分,如通过艺术、游戏的方式。
同时,儿童的哀伤可能是零星而短暂的。由于他们的言语能力有限,可能会掩盖哀伤的持续时间。一些儿童容忍情绪痛苦的能力有限。与他们不同的非丧亲同伴,儿童会增加社会化的敏感性,并且一些儿童没有能力进行认知评估以了解死亡的含义,例如死亡和丧失的不可逆转、普遍性和必然性。咨询师需要了解儿童哀伤的特点,并把这部分内容纳入治疗中去。
因此,接下来徐洁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死亡概念上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游戏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出题,以及在哀伤表达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需要

微信图片_20220110223949.jpg
微信图片_20220110223955.jpg
640.webp (5).jpg

游戏与丧亲儿童
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游戏中对丧亲儿童自然的治疗力量包括可以通过玩具、象征和没有威胁的心像来表达丧失;通过游戏的体验和象征让儿童接受和领悟到死亡心理教育内容;通过游戏中隐喻的方式可以帮助儿童降低情绪的强度;在游戏中建立非评价的治疗性的关系,儿童可以安全的理解丧失的意义并发展出应对策略。
作为游戏治疗的一种,箱庭与丧亲儿童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呈现而不是诉说,儿童可以通过沙、箱、玩具探索对生命、死亡、哀伤和生存的理解。
个体箱庭过程可以为儿童提供机会表达丧失,在呈现和体验哀伤的过程中,完成与逝去亲人的道别;箱庭的过程和治疗性的关系允许儿童的哀伤随时间而变化;儿童关于逝去亲人的记忆、反思与重新联结可以在箱庭过程中呈现和完成;箱庭的过程帮助丧亲儿童有一个空间从身体、感觉中与丧失和哀伤之间建立联结和锚定感;儿童透过箱庭过程能够分享当下的意识与潜意识的情绪和想法。这些过程对于完成儿童难以言语化的哀伤过程是非常必要、重要的。

640.webp (6).jpg

5.家庭箱庭与儿童哀伤

家庭箱庭的理论背景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的理念引入箱庭疗法(Sandplay Therapy)中,以箱庭为媒介,处理家庭的问题。通过家庭成员在箱庭中表达家庭的动力关系,使治疗师在治疗中更容易获得对家庭全面客观的理解。家庭箱庭将系统式治疗的成份,与荣格派箱庭疗法整合,临床工作者会把家庭当成一个整体单元,而不是聚焦于家庭中的个体。

家庭箱庭处理哀伤的理念与方法
家庭箱庭的理念认为哀伤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家庭的;影响一个家庭成员就是影响整个家庭;每一个经历丧亲的家庭成员都会对其他成员有影响;通过箱庭过程表达哀伤时可以为个体和家庭治愈赋能。
另外,运用家庭箱庭处理儿童哀伤,还会将照顾者引入家庭。这样可以了解儿童全面而重要的信息;帮助他们为丧亲儿童提供支持和鼓励;也帮助孩子体验充满理解和尊重的沟通;家庭成员加入丧亲儿童的治疗性改变会更快,而且会促发成人和儿童自我改变的动力。
实践中运用家庭箱庭处理哀伤,首先为家庭提供简短的介绍,让他们为接下来的治疗做准备;强调箱庭是一个媒介,用以处理与哀伤有关的议题;还要为家庭提供关于边界、限制和安全性的信息(Carey,1999)。

具体操作

  1. 治疗师应首先获得丧亲儿童的家庭信息:家庭系统结构是什么样?家庭不同的角色是如何分配的?家庭的特征包括家庭界限、沟通模式,问题解决和应对风格?
  2. 之后考察被死亡打乱的家庭生活以及家庭用于重建稳定结构的机制(Silverman,2000)。
  3. 接下来告诉家庭成员可以自由选用玩具在沙箱中创造世界,没有对和错。如果成人有阻抗,鼓励他们就像作为一个孩子一样去玩。
  4. 家庭开始选择玩具在沙箱中创造他们的作品,有不同的制作方式。
  5. 制作完成后向家庭成员提出邀请,分享他们的观察,讲述箱庭中的故事,并且分享他们可以呈现给其他人的故事(Carey,2006)。
  6. 治疗师在家庭的结构加强之前要尽可能少的解释作品。之后,治疗师可以变得更指导性一些,可以选择接下来谁与谁一起工作,可以让家庭成员配对来体验需要处理的特殊的议题。

6.丧亲儿童的箱庭治疗案例

徐洁老师分享自己运用家庭箱庭处理儿童哀伤的案例,展示出来访者在箱庭中哀伤经验的变化过程。最后,徐老师总结了关于箱庭治疗和哀伤咨询可结合的初步理论和实践基础。在讨论环节,参会者积极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并与徐洁老师探讨箱庭疗法与儿童哀伤咨询相关的困惑与难点。大家收获颇丰,本次沙龙完满落幕。

分享书籍
640.webp (7).jpg

徐洁老师介绍
Ø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Ø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美国杨百翰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
Ø 家姻心理专家咨询师
Ø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注册督导师、中德首届系统式家庭治疗高级督导师
Ø 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沙盘游戏协会会员、日本箱庭疗法学会会员
Ø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儿童青少年与婚姻家庭治疗领域的多篇论文。著作包括《丧亲青少年的哀伤与箱庭治疗》、译著《给儿童和家庭的箱庭疗法》、《儿童与青少年的临床访谈》、《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

美 编:崔 琪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常常不太知道怎么和其他小朋友玩,经常一个人自顾自的玩耍或用别人接受不了的方式与他人社交;他们常常不能清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他们常常做一些重复而无意义的行为或者不停的问你同一个问题;他们常常无缘无故大发脾气,很久也停不下来;他们常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下座位溜达,不能有效融入课堂;他们常常睡眠不好或挑食严重……

640.webp (4).jpg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呢?他们是被称为孤独症的孩子,也就是俗话说的“自闭症儿童”。他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行为表现
1.社会交往障碍
患有孤独症的儿童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缺乏对父母的依恋,对外界刺激不感兴趣。
2.言语和语言的交流障碍
社会交往中较少使用言语,模仿性言语、刻板性言语较多,人称代词容易混淆。
3.兴趣狭隘和刻板行为
刻板或仪式性行为较多,改变这些刻板或者仪式化的行为往往会引发他们的焦虑反应(Kanner, 1943)。

640.webp (5).jpg

孤独症儿童按旧的分类标准精神疾病分类手册(DSM-IV)中分为典型孤独症、雷特综合征、儿童瓦解障碍、高功能孤独症、阿斯伯格孤独症和未分化的广泛发展性障碍(PDD-NOS);新的分类标准中(DSM-5)把孤独症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孤独症。孤独症属于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就是说它会涉及到儿童发育的很多方面,绝大多数案例都是先天的,并非后天教养方式导致的。
孤独症儿童自发现以来,新闻媒体报道的患病率呈现井喷式增长的趋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患病率为6-13.9/万;90年代以后,患病率增长为1/600;到了2005年,患病率则为1/166。目前韩国是2.6%,日本是1.6%,英国是1.5到1.6,美国最新统计数据为1:59,患病率比2016年发布的数据1:68上升了15%(CDC, 2018)。已经实现了从1985年之前罕见病到流行病的转变。男孩患自闭症的数量是女孩的4倍(Fombonne, 1999),但女孩的症状一般较男孩更为严重,预后效果也比男孩要差。

640.webp (6).jpg

孤独症不仅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压力。如何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使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到学校和社会,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现在流行的干预方法主要是针对儿童自身的干预,包括:
1.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
Lovass(1987)认为:“ABA是一门可以有效改善人类行为的干预方法,它是借助行为学的原理和策略,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2.关键反应训练法(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PRT)
Koegel等人(1975)认为:“采用PRT可以对孤独症儿童的关键领域进行有效的干预,也能够实现较为长期的效果,这些关键的领域发展以后还可以促进其他领域行为的改善,并能继续泛化到不同的情境中”。
3.结构化教学法
Eric(1972)认为:对孤独症儿童所处的物理环境、学习或活动顺序进行积极的组织和调整,可以有效促进孤独症儿童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视觉提示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孤独症儿童的善于视觉学习的优势。构建结构化的支持性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之更适用于儿童的理解特点,增加其对于环境中事件的可预知性,可以更好地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方法。这些干预方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效果有限,往往缺少对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的家庭系统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干预推进让干预不够全面和无法效益最大化。如在以往的孤独症儿童干预中,主要是通过机构干预进行的。很多家庭过于放大和依赖机构的干预,忽视了家庭干预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核心细胞,更是个人成长的首要环境(韩刚跃, 2012)。很多孤独症儿童家庭长期奔波于各个训练机构,错过了儿童干预的最佳时期和家庭在干预中可以发挥的主体作用。使原本可以更好改善的孤独症儿童的感知水平、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等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事实上,家庭在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训练中作用至关重要。成功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70%来源于家庭(韩刚跃, 2012)。

640.webp (7).jpg

针对上述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建立了由方晓义教授和王海平老师为主,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为成员的研究和干预团队,从协同干预的方式出发(Roy,2010),围绕家庭治疗理论,创立了集“个体-亲子-夫妻-社会资源”干预于一体的孤独症儿童家庭协同干预体系,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协同干预案例

干预前儿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
小Z,女,12岁。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3岁时在当地三甲医院儿童精神科被诊断为孤独症。诊断依据包括《孤独症行为检查表》(ABC量表)65分;《克氏孤独症行为检查表》8分,两项诊断均达到诊断标准。五年级时情绪行为问题十分突出,课堂喊叫、无故发笑、存在咬手打头等自伤行为;下座位,干扰课堂;学业知识难以理解跟随,对他人无内在交往需求等问题。在家休学一年。小Z休学后,母亲辞职在家,负责她的教育训练。父亲工作忙碌。由于母亲全天陪伴小Z,负责生活和教育干预,身心疲惫,重度抑郁水平。
到目前为止,对小Z及其家庭进行了为期2.5年的家庭系统干预,每月1次。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个体干预
主要进行了:
(1)社会性发展调节;
(2)感知觉调节;
(3)注意力调节;
(4)语言调节;
(5)动作控制力调节;
(6)认知调节。
2.家庭干预
(1)家长抑郁焦虑调节;
(2)亲子互动模式改变;
(3)家庭作业辅导模式调整;
(4)家校沟通模式调整;
(5)社交规则理解及技能干预。
通过这些干预方法的实施,小Z的症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下面呈现了干预前后家长和教师的反馈。

干预半年后评估反馈
微信图片_20211227214606.jpg

干预半年后家长反馈
图片1.jpg

干预半年后班主任的反馈
微信图片_20211227214627.jpg

小Z刚刚独立参加完初二年级的会考,成绩合格。小Z在“个体-亲子-夫妻-社会资源”协同干预模式下,在2.5年的时间实现了最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张道龙等译(201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晓玲(2006),解密孤独症,北京:华夏出版社
William L.Heward著,肖非等译(2007),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韦小满(2006),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北京:华夏出版社
Lorna wing著,孙敦科译(2008),孤独症谱系障碍,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仁可雨(2016),家庭治疗在自闭症儿童干预中的应用综述,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7),143
邹小兵(2005),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2),88
杜东巍(2013),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研究,硕士,吉林大学,2013,45
林云强(2013),自闭症儿童家庭干预方法的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3(5),107-112
Botkin, D. R. (2000). Family play therapy: A creative approach to including young children in family therapy. Journal of systemic therapies, 19(3), 31-42.
Heussler, H., Polnay, L., Marder, E., Standen, P., & Butler, N. (2001). Prevalence of autism in early 1970s may have been underestimated. Bmj, 323(7313), 633.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王海平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