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问题 下的文章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苏娃浔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自杀已成为我国14~ 34岁群体的首位死因(Phillips, Li, & Zhang,2002)。中学生 5个人中就有 1人曾经考虑过自杀。男、 女生自杀 意念报告率为16.7%和 24.3%,自杀计划报告率为5.6%和7.7%,自杀行动报告率为 2 .9% 和 3.0%(季成叶 & 陈天娇,2009)。

自杀者在自杀之前都会经历矛盾和痛苦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想要结束生命,一方面想要求助,希望有人能够帮助他们。几乎所有自杀者在自杀之前都会因为矛盾和痛苦向身边的朋友、亲人等发出各种求救信号。他们寻求的是结束严重的痛苦,而不是真的想结束生命。
1.jpg

2020年5月16日下午一条微博惊动了不少网友
“这个世界,永别了”配上了割腕的照片
看到这条消息的网友开始紧急寻人
由于女孩资料所在地是上海,大家求助当地警方
与此同时
评论区还有一股暖流不断涌动
无数网友安慰这位女孩
当晚,女孩被救了回来,随后也发微博表示
“我被救回来了,看到你们的留言很感动,要不然就赖活着吧。”

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信号,施以援手,自杀就是可以防止的。

2.jpg

那如何才能防止自杀呢?

一是要识别可能导致自杀的危险因素,尽早做一些预防工作,就可以防止把自杀想法付诸于自杀行为;二是要敏感地抓住自杀者自杀前发出的求救信号,采取适当的行为,也能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

3.jpg

一、自杀危险因素

2020年5月20日,江西赣州,一名11岁男孩站在高楼护栏外欲轻生。警方接警后将他拉回室内并暖心激励他。原来,男孩的父亲身患癌症,母亲在外地打工,一人承担医药费及家里所有开支。但妈妈的批评让他觉得内疚,认为自己是个负担,遂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只要我死了,就不会生病花钱了……”面对孩子自责,民警鼓励他:“你不是负担!你是英雄!记住!你是英雄!”

青少年的认知、自我调节等功能还尚未成熟,不一定能够积极处理遇到的压力、负性事件。当生活中遇到巨大的变故时,如若青少年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可能会让青少年踏上不归路。因此,当发现青少年正在经历以下危险因素时,老师、父母等应引起重视,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引导,培养对待应激事件的积极态度和成熟的应对方式。

重大生活事件

比如丧亲、破产、家庭功能不佳与变化、人际冲突与孤立等
躯体疾病

严重的躯体疾病如残障、癌症等;

精神疾病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成瘾等;

个人或家族自杀史

家族中有自杀史或者个人曾自杀未遂;

4.png

二、求救信号

如果很不幸,我们没有阻止事情往自杀方向发展,我们还有其他机会。一般来说,很多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发出求救的信号,这些信号实际上是想引起父母、教师等周围人的注意,希望有人能够得到帮助。若老师和家长等周围人能够及时识别青少年自杀者发出的求救信号,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引导,还能拯救其生命。

· 消极的情绪——我真的很难受

很多自杀者在自杀前一段时间都存在各种消极的情绪:悲观、抑郁、焦躁不安、无助、无望、无价值感、异常强烈而无法宣泄之愤怒或仇恨等等。

文章开头发微博的女孩,在实施自杀以前,也曾发过多条微博透露自己的消极情绪。

如果那几条微博能够像女孩与世界告别的微博一样引起注意,如果有人能早点注意到女孩的“求救信号”,也许这场自杀就不会发生。

当你注意到你身边有人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无法缓解,请你多关注一下,也许这是他自杀前发出的最后的求救信号!

突然的改变——我的身体在求救

除了情绪以外,身体也会主动发出其他求救信号。

  1. 学习态度和方式的变化:突然对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学习态度和方式突然变得消极、无法专心等;
  2. 作息习惯的变化:睡眠质量下降、难以入睡、易醒等;
  3. 与人交往的变化:突然变得回避交往、突然非常主动进行社交等;
  4. 其他变化:严重抑郁后的突然平静、食欲下降、身体状态不佳等等。

当然,这些也可能只是身体状态不佳或者其他原因的表现,但我们谁也无法保证它不是危及生命的信号,所以请不要轻视它。

厌世的言语——我不只是说说而已

扬州一名14岁的男孩,因为厌倦父母争吵不断,从29楼跳下去,以最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自杀之前还曾经劝阻自己的父母:别吵了,再吵我就跳楼!可是正在气头上的夫妻二人没有顾及儿子的心情,也没有把儿子的话当真。最终儿子跳楼时,两人还在争吵,根本就没注意到精神崩溃、痛苦不已的孩子……

很多人总会把自杀者的一些厌世言论当作开玩笑,或者认为“真正想自杀的人是不会把自杀挂在嘴边的”、“天天把自杀挂在嘴边的人可惜命了”。这是错误的!

实际上,大部分自杀者由于其矛盾和痛苦的心理,在采取自杀行动之前,会与身边的人谈论与死亡相关的事情,比如轻生的念头:“没有我所有人都会更好”、“活着一点意义都没有”;自杀计划;自杀方法等等,希望引起注意得到帮助。

如果有人与你谈论自杀相关的事情,请不要掉以轻心,也许他在说救命。

也许有人会误以为他们在威胁,但是,请记住,即使是威胁,也可能成真

奇怪的行为——我希望你能注意到我

有的自杀者也许没有在言语上直接表达与死亡相关的事情,但是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立遗嘱、将心爱之物分赠他人、清理自己所有的东西、写告别信、极端和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这些突如其来的交代后事的行为,也许是他们另外一种求救信号,希望能够得到注意,希望有人能阻止他们。

最后说两句

如果你身边有人正在发生以上的情况,请你:

·不要批评、指责或者拒绝他们
·不要表现惊慌失措
·不要做出无法保证的承诺
·不要否认或者忽视他们的感受
·不要阻止他们用哭泣等方式宣泄情绪
·不要忽视或轻视他们的自杀想法
·不要答应为他们的自杀保密
·如果自杀危险系数很高,不要让其独处,并帮助其去除身边的自杀危险物品
·冷静、耐心地倾听与陪伴
·直接询问其自杀意念
·让他们相信可以得到帮助,并鼓励、帮助他们寻求帮助
·求助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Phillips, M. R., Li, X., & Zhang, Y. (2002). 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99. Lancet, 359(9309), 835-840
季成叶, & 陈天娇. (2009). 中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现状及其与心理-情绪障碍的关联. 中国学校卫生, 30(02), 112-115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罗明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随着疫情状况好转,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复课。但复课不过短短数周,各地都不断有学生自杀的现象发生,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新闻也层出不穷。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而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据研究,在美国每2小时就有1名青少年进行自杀,2003年,青少年因为自杀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肿瘤、艾滋病、出生缺陷、心肺疾病的人数的总和(Michelle等,2004)。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青少年自杀也呈现上升趋势(Phillips,2002)。任何一个家庭都很难承受丧失子女带来的痛苦,子女自杀有时还会给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做些什么才能避免出现孩子自杀的情况呢?

1.png

一、识别孩子自杀前的危险信号

青少年发生自杀前通常都会发出一系列的自杀求救信号:消极的情绪、突然的改变、厌世的言语、奇怪的行为。点击阅读关于孩子自杀前危险信号的相关内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何及时发现青少年的自杀信号

作为父母,发现孩子有以上消极的行为时,务必要敲醒警钟,不要忽视孩子向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更不要将这些信号当成是玩笑或者是对父母的威胁。

2.png

二、了解孩子自杀时的特点
1.冲动性

国外研究表明,具有冲动性人格特质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自杀的意愿(Hull-Blanks等,2004)。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冲动性的特点,他们有时只是“冲动自杀”,而这种自杀冲动通常只会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孩子想要自杀的意愿通常是由于长期的负面情绪所导致的。

2.矛盾性

其实大部分人对于自杀的感觉是极其复杂的,青少年也是如此,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纠结矛盾,他们有时候会想逃离令人痛苦绝望的现实世界,但心中却也同时存在想要继续活着的希望。孩子有时候并非真的想要自杀,而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

3.固执性

当孩子具有自杀的倾向时,他的想法和行为就会变得僵化,情绪反应和动作也变得简单固执,似乎他们脑海只能想到自杀这件事,而无法觉察到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3.jpg
2020年5月27日,西安一男子贴吧直播“头孢配酒”自杀被警方连夜救下

三、给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家长的建议
1. 在孩子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让情绪升级

每个人都会有不良情绪,但疫情或者平时未得到及时处理的压力又会进一步刺激不良情绪的发生。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和缓解,日积月累就可能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父母首先要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其次,父母要能够共情孩子的这些情绪反应;再次,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放松或者降低孩子的不良情绪;最后,父母要理解孩子情绪所要表达的深层需要,并寻找满足孩子深层需要的途径。

要想理解孩子的深层需要可以参考情绪取向疗法(EFT)的观点:情绪是引发行为的重要关键,而安全感是维持关系的基础。像愤怒、暴躁可能只是表层的情绪,比如,当孩子对父母指责:“你怎么这么晚才回家!”时,而情绪背后隐含着“我需要你的陪伴”这样的深层需要的信息,孩子其实是渴望被关怀陪伴的。有时孩子会有不良的情绪,如焦虑、愤怒、无助、激惹、内疚、麻木等,其实这些情绪背后隐藏着孩子的深层需要,作为父母应该试着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深层需要是什么。

以下是关于如何安抚孩子情绪的案例分析(万红刚,2014):

孩子说:“我的大脑中常出现一些想法,我想到未来参加工作了,别人总是不能公正地对待我,总是要求我对别人要宽容。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我让着别人?为什么我总是被欺负?我想到这些,就觉得现在的学习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面对孩子的抱怨与诉苦,有的家长可能会这样粗暴地回应:“欺负你一次两次的又能咋的?还不活了吗?像你这点小事都受不了,以后进入社会,还能干嘛?”

但其实简单粗暴地回应是不合适的,作为父母应该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传递出关心,提供支持与陪伴。

父母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了你平时努力学习,想要和周围的朋友好好相处,但是他们总是欺负你,你一定觉得很难过,很悲伤,很痛苦,是不是因为其实在你心里也想和他们一起好好相处?是不是你也想得到公平对待?”

作为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多和孩子进行沟通,积极倾听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你在关心着他们,在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让情绪升级。

4.jpg

2. 与孩子沟通,找到孩子产生自杀倾向的原因

美国自杀协会前主席帕佛说过:“防止自杀的最有效途径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导致该行为的发生的原因”(EDITORIAL,2000)。青少年的认知、自我调节能力还尚未完全成熟,不一定能很好地处理消极情绪和巨大压力。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经历了重大生活事件、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又或者有家庭自杀史等。

作为父母,我们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建立与孩子的信任,深入地了解孩子。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连面对死亡的勇气都有,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好害怕的?让孩子意识到自杀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灵活的、合适的交流可以让青少年减轻他们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我们有必要在孩子出现负性不良情绪时与孩子进行积极有效地沟通,寻找孩子自杀的关键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出困境。

以下是一个关于如何沟通的案例分析(万红刚,2014):

孩子说:“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我。我在学校里受欺负,他们从来没有站在我这一边为我说过一句话。我越来越讨厌他们,他们总是对我讲大道理,虚情假意的,我都不愿意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
面对孩子的委屈与无助,父母往往会抱怨道:“我也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父母不妨换一种对孩子沟通的方式:“我知道你很委屈,很难过,爸爸妈妈也有些地方做的不太好,你能不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让你这么难过吗?孩子,爸爸妈妈在生你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父母,我们也不断地学习如何做好父母,你能告诉我们,我们怎么做或者做些事情才会让你感觉好受一些?”

用开放、乐于倾听的语言与孩子沟通,寻找孩子想要自杀的背后的原因。

5.jpg

3. 改变过去与孩子的互动方式,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

家庭与孩子的联系最为紧密。作为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大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与青少年自杀有一定关系。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从而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家长应给与孩子合理的期望,不要过于严苛。

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的交流也会恶化,这时青少年很容易感到孤立无援,却又没有值得倾诉的对象,也无法表达自己压抑的情绪。家庭互动中,父母与子女之间还会出现冲突,而冲突背后可能是我们尚未被满足的心理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划分为:生理的需求(如睡眠、饮食)、安全需要(如生命安全、健康保障)、归属和爱的需求(如爱情、友情)、尊重的需求(包含自尊和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如理想实现)。出现家庭冲突时,父母也可以从以上角度思考孩子所缺失的需要,并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家庭是一个整体系统,而家庭内部的成员发生改变时,对整个系统也会产生改变。根据家庭治疗系统论的观点,正反馈表明系统需要修改原有模式。如果孩子与父母长期处于一个不良的家庭关系而需要进行改变时,正反馈可以将家庭生活中的小的变化进行放大,从而使得家庭系统可以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比如父母可以改变以往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从一些比较粗暴、直接的沟通方式,转变为一种有效的沟通,真正地关心孩子的发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这时的孩子就会更能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从而使父母更能理解孩子的需求,进一步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5.png

4. 尊重孩子的人格,抛弃“家长思维”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无论孩子有生理缺陷、犯了错误或存在其他问题,父母都不应该因为他们年龄较小就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应该营造与孩子同伴式的平等关系,尊重孩子的人格。要用平等、爱护的角度呵护孩子的成长。不要用“家长思维”想当然认为孩子有自杀倾向只是为了让父母感到被威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

5. 收好危险物品,与孩子保持一定联系

家长要收拾好家里较尖锐危险的物品,让孩子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生活,保持平和的心态,也防止孩子产生自杀冲动后,能直接接触到危险物品实施自杀意图。

此外,还要多与孩子保持联系,用行动告诉孩子家长是关心孩子的,多陪伴孩子,满足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但请不要试图将孩子关在家里,因为孩子也需要和与自己的朋友保持联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 寻找专业的帮助

及时寻找专业的帮助时非常必要的,家长可以拨打心理咨询热线,或者带着自己的孩子进行现场专业的心理咨询、医院面诊等。

本文最后附上了各地高校开通的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如果有需要,可以联系专业人员咨询帮助,相信这些经过专业训练的咨询人员能提供一些合适的建议。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此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程度很高。家安心安,为人父母,我相信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最好的年华离去。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你抬头发现,明天会更好~

附:部分危机干预热线及机构

6.png
另附中国心理学会推荐的心理服务热线:

7.png
8.png
9.png
10.png
11.png

参考文献:
Michelle, Ann, Moskos, Jennifer, Achilles, & Doug, et al. (2004). Adolescent suicide my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Crisis.
Phillips, M. R., Li, X., & Zhang, Y. (2002). 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99. Lancet, 359(9309), 835-840
EDITORIAL. Suicide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dolescents: Committee on adolescents. Am Acad Pediat,2000,105(4 Pt 1):841-562.
Hull-Blanks, E. E. , Kerr, B. A. , & Kurpius, S. E. R. . (2004). Risk factors of suicidal ideations and attempts in talented, at-risk girls. Suicide & Life Threatening Behavior, 34(3), 267-276.
解荣章, 马芳, & 朱丽华. (2002). 青少年自杀及预防对策. 中国健康教育, 018(003), 176-177.
万红刚. (2014). 积极陪伴:父母不可不知的亲子互动模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9), 51-53.
季成叶, & 陈天娇. (2009). 中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现状及其与心理-情绪障碍的关联. 中国学校卫生(02), 22-25.

作者:来访者说主创同学 来访者说
“最大的幸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因为你是你而爱你,或更确切地说,尽管你是你,有人依然爱你。”——《悲惨世界》

《想见你》赚足了观众们的心跳和眼泪。
这部剧的主角们似乎恰好占据了“美好”与“阴暗”的两端。坚强开朗的黄雨萱,自尊自爱,被人喜欢,整个人似乎没有任何阴暗面。相反,拘谨内向而逐渐“黑化”的陈韵如,自我厌弃而走向自杀的路途。

在时空交错中,“美好”的黄雨萱和“阴暗”的陈韵如,两个灵魂争着控制着身体,成功的一方得以抛头露面,而落败的灵魂就被困在小黑屋里面。

1.webp.jpg

于是,我们看不到那个从始至终由完美的黄雨萱所控制的人生。

对“完美人生”与“完美爱情”的保护大概是人之本能,所以我们把矛头对准陈韵如。仿佛如果能把这“不好”的部分从人生故事里分裂出去,就可以永远拥有那纯粹而安全的美好。
不过,这回我要做一次“护陈派”。

2.webp.jpg

1.“我不能接受那个不够好的我”
刚刷完剧的时候,我也很羡慕黄雨萱。她的身上好像拥有一切美好的品质,坚强、善良、开朗……最重要的是,“好“得不掺一点杂质。

像是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对“美好”的极度认同,而另一面就是想驱散自己内心里那个阴暗自闭的部分。

3.webp.jpg

我们的内心有一些对“不够好”的东西的简单粗暴的防御机制——

我们可以否认它:在悲伤难过的时候,对自己说,不我没有。在沮丧自卑的时候,对自己说,不那不是我。

我们可以压抑它:迅速的找到一些“好的东西”让妖魔鬼怪快走开。不理睬那些痛苦的感受或认知。

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分裂出去:我感到那“好的我”与“不好的我”仿佛是两个人,两种感受毫不相干,不同属于那个整体的我。

而如果“不好”的部分势头过猛了,假装看不到它这个办法已经堵不住了,我们就会进而采取“攻击”的方式:

于是,一面是痛苦甚嚣尘上,一面是自我攻击式的愤怒于自己“过于矫情”。

可是,无论哪种办法,似乎都无法真正堵得住“不好的东西”,它们在偶尔的销声匿迹后,往往会更凶猛的袭来。

2.“我在扮演自己的过程中,丢失了我自己。”

为什么对于“坏的部分”要不看、不听、不见呢?

有一种可能是,“坏的部分”是一种痛苦的感受,它确实太痛苦了让人想要躲开。但另一种更可能的是所谓“坏的部分”,只是因为它被重新赋予了意义——它不被重要的人接纳和认可。

就像,内向本身并不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东西,但是如果,个体觉得我“因为内向”而不被重要的人喜欢,那他大概就会对内向动刀了——这不够好,这要去除

4.webp.jpg

而在生命的最初,这拥有“好坏决定权”的人往往是父母。

对于婴儿来讲,“错的人是父母”是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如果是他人身上的问题,那他们就会彻底无助的生活在不良的生存环境中。因此,他们往往倾向于把错误归咎于自己。

父母不喜欢我,父母对我不好,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这样,只要我改,只要我不再有那一部分,我就可以重新获得他们的爱。

于是,孩子逐渐内化了那个“不可爱的我”的形象。他不知道的是,那个连他都深信不疑的“不好的我”,可能只是基于父母过失造成的“幻象”。

3.“谁说再努力一下就会好了”

心理咨询中讲“危机干预”,是指的在个体处于自伤自杀危险时,咨询师所提供的干预和帮助。而其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一点是,承认现在的困境。(但不代表合理化自杀行为哦)

所以下图,黄雨萱对陈韵如说的话,就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危机干预示例:

5.webp.jpg

(快来学习一下,千万别对身陷痛苦的朋友讲,“你再努力一点,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

不过,有时,这却常常是我们自己对自己说的话。

难过的感觉是因为我太懦弱了吧,痛苦的感觉是因为我很糟糕吧。所以,那个不够积极、不够合群、不够乐观的我,管他什么原因呢,都给我努力起来,都马上变好起来!

于是,那个本来就瑟瑟发抖的小孩,在难过中更加羞愧。我们都知道,叫一个哭泣的幼儿闭嘴,可以使他安静一会儿,但在那个短暂的安静下面,只是积攒了更多的悲伤和委屈。

除非你抱抱他,否则他从没变好。一切不处理情绪就要求变好的期待都是耍流氓。

6.webp.jpg

我们的生命里面,虽然没有那一盘伍佰的Last Dance,却也在重复上演着不同面的灵魂控制身体的戏码,每一个“陈韵如”都可能时而希望自己能变成“黄雨萱”的样子。

而我更想说的是,即使在大部分时候做成了黄雨萱,每个人心里面也都住着那个陈韵如,那个时而敏感、害怕、拘谨的小人儿。

而你愿意看到她吗?

作者后记:我想在最后,给“美好”和“阴暗”换一个称呼,也许更应该被我们在意的是,“舒适的感受”与“痛苦的感受”。

一个遗憾却也万幸的事实时,我们从来不会一直占据“舒适”或“痛苦”的端点上,如果由这两端构成一个轴,我们永远都在轴上移动。既不会完全处于端点之上,也不会在哪一刻停止移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