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问题 下的文章

1.webp.jpg

作者介绍
米兔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理解、包容、接纳、流动

央视网官方微博
前不久发起话题,冲上热搜榜一

抑郁症成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如今“抑郁”的相关话题在各类媒体、社交、分享平台上的热度也在持续不断地增长,“抑郁”逐渐得到了多而广泛的关注。

越多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则意味着越多的理解。在曾经那个大家很少甚至从未听说过“抑郁”、不知道何为“抑郁”、何为“抑郁症”的年代里,“抑郁”通常被直接等同于“伤心难过”、“闷闷不乐”、“流泪哭泣”这类日常生活化的词汇,因此伴随着产生了很多误解——“抑郁”是不是就是性格有缺陷、是不是矫情想太多、是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太脆弱吃不了苦等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了解“抑郁”的相关知识,越来越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让专业可靠的科普为“抑郁”正名。正视“抑郁”,重视“抑郁”,已经成为现如今大家面对这个话题的主旋律。

2.webp.jpg
3.webp.jpg
图片来源:bilibili哔哩哔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b411M7Yo?p=1

在之前的推文中,我们就青少年这一抑郁症多发群体,分别从现状及诊断(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家庭突围|走近青少年抑郁)、成因(深渊最深处是什么样?| 抑郁的成因)、家长应对方法(《家长宝典》之《远离抑郁篇》开课啦| 如何帮助孩子战胜抑郁)三个角度为大家进行了阐述。本期作为该系列最后一期推文,将会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出发,希望能给屏幕前的你一些有效可行的帮助。

01 内省与观察

每个人每天都可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情绪变化,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抑郁状态”“抑郁症”二者之间的区别。

4.png
(李珊,2019)

抑郁状态

抑郁状态中的负面情绪通常由具体的事件或情境诱发,同时可能伴随有动力缺失、凡事都提不起兴趣、伤心低落、注意力记忆力轻度下降、出现轻度睡眠障碍等现象,但持续时间短,有能力实现自我恢复(李珊,2019)。

抑郁症

抑郁症则是抑郁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恢复或缓解而形成的病症,是病理层面的体现。

打个比方,如果说抑郁状态就像平时因天气变化或其他原因突然开始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一样,当它们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发展成为感冒时,就形成了抑郁症

5.webp.jpg
6.webp.jpg
图片来源:bilibili哔哩哔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b411M7Yo?p=1

做自己情绪状态的观察者,因为没有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一方面观察自己是否出现了类似于情绪低落兴趣减弱行动减少等危机信号,是否存在睡眠障碍食欲减退这类常见的早期症状,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是否超过两周及以上另一方面尝试关注自身情绪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得压抑、悲伤、无望,在什么情况下会恢复正常,以此锻炼提高自我觉察的能力,早预防、早识别、早治疗。

7.png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02 正确认知,不要隐藏

有研究表明,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宣传,青少年往往对抑郁障碍等心理障碍缺乏科学的认识,将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混为一谈,认为“患上抑郁症是一件有污名感的事”,形成错误的认知观念,进而降低其求助意愿(黄传浩,2020)。

8.png
图片来源:https://www.jiandanxinli.com/materials/828?utm_source=materials_xinlizixunzhuanti&utm_medium=zhuantiheji&utm_campaign=experts_rcmd&utm_content=yiyu&utm_term=20180914

这也再次表明,无论是非患者还是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都非常的重要。对有抑郁倾向或抑郁疾病的人而言,尝试丢掉内心对抑郁症抱有的疾病耻感,及时告诉父母、朋友以及其他重要他人自己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隐藏自己的状态感受、打击自己的求助需求,努力寻求帮助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03 改变认知,改变行为

1 情绪ABC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具体解释了人的认知信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Ellis, 1991)。字母A代表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字母B代表信念、看法(Beliefs),字母C代表情绪和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事件A引发后果C,其中间真正起作用的原因是信念B。

也就是说,那些我们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和行为障碍,其实并非是由某些特定的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我们对事件有着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形成的错误信念B直接造成。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正是源于人们常常有的一些不合理、不正确的信念,而且当我们长期留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还会造成各种情绪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当我们因为某些具体事件或情境陷入到抑郁状态中时,要学会调整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和信念,进而有效改变我们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9.webp.jpg

2 冰山日记

另外一种用于自我觉察和转化的练习,是基于家庭治疗派创始人萨提亚所提出的冰山理论发展而来的“冰山日记”冰山理论将对个体的观察由行为到自我、由浅入深划分为八个层次,冰山日记则引导个体基于这八个层次叙写自身转变前后相应的状态,纠正错误的认知观点和期待,实现外显行为和内隐自我的流动与改变。

例如在下图这个例子中,一位母亲因为儿子的作业问题而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母子关系也十分紧张。当这位母亲利用冰山日记从行为层面到自我逐层写下自身状态时,她能同内在自我更深层的感受、期待和渴望等进行一个意识水平上交流,这不仅锻炼、提升了她自我觉察的能力,还更为直接地面对了情绪和压力的根源。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反思,促使发现自己认知观点、期待和自我评价上出了问题的部分。写出改变的目标,不断提醒内在我的监督,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发生转变。

10.png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内在层面的情绪、认知、感受和自我与外在层面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的。通过内在的改变来带动外在的改变并非唯一途径,我们同样也可以选择先在行为上主动做出改变,比如收拾收拾房间、吃一顿好吃的、做做运动、洗个热水澡、打扮打扮自己,勇敢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活动和经历,进而影响内在的感受,促进转变的发生。

04 尝试新的事物

走出过去的生活圈,做一些跟以前不一样的事情。当按照旧习惯日复一日地生活时,接受着来自周围环境几乎一模一样的刺激,我们的大脑激活情况和身体反应几乎快形成了一种惯性,尤其是当处于抑郁状态中时,更是一遍遍地重复着不良情绪和心境感受带给我们的绝望感、无力感、失控感,这种反复的生活圈成为了抑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发现自己“陷入僵局”后要尽量将自己推离原来的生活模式,尝试接触新鲜的人、事、物,包括但不限于认识新的朋友、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乐器、烹饪、运动爱好等等)、参加一些新的活动等等。

05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为抑郁症两大早期状况,“吃不好”和“睡不好”就告诫大家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下面分别从睡眠饮食运动三个主要方面来具体阐述一下应该如何做。

1 睡眠

部分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表明,夜间睡眠时长的缩减程度与其抑郁症状之间呈现正相关,且青少年的抑郁程度在睡眠受限的条件下比睡眠充足的条件下更为严重(Gregory & O'Connor, 2002; Wolfson & Carskadon, 1998)。

因此,要做到早睡早起,保证能提供第二天充沛精力的最充足的睡眠时长,尽量避免熬夜。睡眠质量的改善方法有很多:

(1)饮食方面,睡前尽量不要进食,尤其是那些高糖高油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可以入睡一小时前摄入少量温牛奶、香蕉等有助眠功能的食物,尽管食疗更多是从一个长期的视角对身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善,没法立竿见影解决你的睡眠问题;

(2)环境方面,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空间,它应该是功能单一、安静无光的,也就是说尽避免在你用来睡觉的床上做作业、刷剧刷综艺、玩手机、看书等等,你的身体也许会因为误认为床是你工作的地方而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如果空间内有噪音或者强光,请记得带上耳塞和眼罩,这会帮助你睡得更快;

(3)药物方面,可以考虑使用褪黑素帮助睡眠;

(4)睡前避免剧烈运动,不听让人兴奋的音乐

(5)助眠精油的恰当使用也许能巧妙地解决你的睡眠问题;

(6)感兴趣且有条件的话可以在睡前尝试进行正念或冥想练习,瑜伽中的大休息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如果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无法通过改善解决的话应当及时就医。

11.png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381852767_657506

2 饮食

饮食方面合理安排三餐的用餐时间,增强仪式感,拒绝高油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品,多吃瓜果蔬菜等健康的食物,均衡膳食,让身体通过食物与自然进行对话和联结。

12.png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239806800_739765

3 运动

建议每周有5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或每周有3天进行至少20分钟的高强度活动,如跑步、爬山等。虽然有关运动是否能降低抑郁的内部机制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假说阐释阶段,但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据表明体力活动同抑郁症状及其相关负面行为存在负相关关系(Taliaferro, 2005; Adams, 2007; Elliot, 2012)。

毫无疑问,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能增强体质、舒缓压力、调节情绪,同时还十分有利于提升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06 主动寻求多方面帮助

改变对求助、就诊就医服药的不良认知。首先,不要觉得抑郁症只是简单的情绪问题,不痛不痒,能自行痊愈,不要觉得因此寻求帮助就是一件懦弱的事情,要正视疾病和就医。其次,不要认为抑郁症可以寄希望于单纯的心理治疗手段、心理咨询甚至自我调节实现康复而排斥医院和药物,这完全是侥幸心理,既然已经成为了病理状况,就一定需要介入生理层面的手段,要意识到就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排斥服用药物,并注意要完全按照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减药。

积极主动的寻求身边的社会支持和援助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五种途径:

1 家长

家长作为我们的监护人和关系最为亲密的重要他人,是寻求支持和帮助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主动向家长表达自己的状态、感受和需求,和家长一起探索、寻找下一步解决方式。

2 医院

不同医院的科室设置不同,在医院能得到有关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及病情最精确的诊断结果和可靠有效的治疗建议,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更适用于程度较重的情况。

3 学校

作为学校的学生,青少年可以利用学校心理老师这一资源途径寻求帮助,主动向心理老师倾诉自己的问题和困扰。对于青少年在学校环境下产生的抑郁状态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采用该方法更为合适。

4 心理热线

拨打专业的心理热线寻求帮助,这是相对而言最为省时省力的途径。通过热线工作人员的初步评估和后续建议进一步明确自己目前的状况,选择更为适合自己的治疗途径。

以下是一些城市部分求助热线电话的名单:

13.png

5 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有条件的话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该方法更接近于间接改善、促进病情好转的定位而并非治疗,适用于程度较轻的情况。

14.webp.jpg
图片来源:https://dy.163.com/article/EBADV9BU05461BCS.html

总结
青少年要如何面对自己的抑郁状态、如何面对抑郁症,相信大家在看完该系列推文之后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文字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请记得给自己的心留出一点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它、感受它、拥抱它,在它病了的时候好好照顾它,相信一切“有可能”,每一天都会是全新的开始。

往期回顾:

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家庭突围|走近青少年抑郁

深渊最深处是什么样?| 抑郁的成因

《家长宝典》之《远离抑郁篇》开课啦| 如何帮助孩子战胜抑郁

参考文献:

Ellis, A. (1991). The revised ABC’s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9(3), 139-172.

Gregory, A. M., & O'Connor, T. G. (2002). Sleep problems in childhood: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 and association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 Journal of the A 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1(8), 964–971.

Taliaferro LA, Rienzo BA, Pigg RM Jr, et al. (2009). 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duced rates of hopelessness, and suicid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Am Coll Health, 57(4): 427-436.

Wolfson, A. R., & Carskadon, M. A. (1998). Sleep schedules and daytime functioning in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69(4), 875–887.

李珊. (2019). 高抑郁风险青少年的识别和预防性干预研究. 青岛大学,青岛

黄传浩. (2020). 青少年的抑郁情绪、抑郁障碍因果信念和自我污名感对求助意愿的影响.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陈 潇

编 辑:申净旖

美 编:纪圆媛

原创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七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向幸福生活不断进发

在知乎“什么时候你觉得家长对抑郁症的理解很少”的问题下,近2200位网友在此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内容来源:知乎

“没给你吃还是没给你穿,这都能得抑郁症”

“没有事?!你意思是说你担心得什么病吗?!我告诉你,你这种病,医生治不好!只能靠你自己!!”

“我就想不通了,一个平时很开朗的小姑娘,居然说要去看心理医生,你不觉得很好笑吗?我看你就是手机玩多了,刚刚还和别人视频聊天,还说什么自己的隐私权,从明天开始,把手机交给我,不许碰手机!”

“老娘我辛辛苦苦自己一个人把你带这么大,今天你居然和我说出这种话,你要是缺少父爱,你自己找他呀,看看他会不会理你,我看你是疯了!”

比起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父母的不理解对抑郁症患者造成的伤害似乎更大。
1.png
图片来源:微博

想要进一步了解青少年抑郁的家长,可以阅读《家姻心理》的青少年抑郁系列推文,关注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现状(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家庭突围|走近青少年抑郁)及成因(深渊最深处是什么样?| 抑郁的成因),通过抑郁测试(家姻心理自助平台)评定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点开链接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立即收获测评分数和针对目前情况简单可行的小建议~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在患病时期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抑郁症的痊愈。
那么作为家长,面对青少年抑郁应该做些什么呢?

1觉察与接纳
——捕捉情绪变化背后的信号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知乎网友的回答,大部分中国父母对抑郁症的了解很少,常常将其看作孩子逃避学习的借口,甚至在抑郁情绪初见端倪时进行严厉批评,或者认为孩子太脆弱,受不起挫折,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病情。

与之相反,假如能够及时觉察孩子传递出来的“求救”信号,在抑郁初期给予正确的帮助,将会对后续病情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控制。功能失调性态度是抑郁症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研究表明,父母温暖理解、鼓励支持的教养方式可以缓解抑郁期间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形成;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态度则会加重孩子对自己负面、自卑、情绪化和主观的认知模式(闫珉, 张宇, 姚宁, 于兰, 王爱荣, 2011)。
2.png
图片来源:知乎
大部分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近好像突然有了心事,每天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吃饭的时候也无精打采的,每天都叫嚷着没睡好。很多家长都会感到苦恼,“我的孩子是不是进入叛逆期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行为很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抑郁是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一种复合性负性情绪(李靖环, 2013)。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外显行为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判断孩子是否抑郁:
(1)持续性的消极情绪: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善感多疑,总怀疑自己有病;无端地感到苦闷、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2)丧失兴趣: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

(3)身体疲劳:经常感到四肢乏力,在没有受伤的情况下感到疼痛,因此引起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

(4)睡眠障碍: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家长应当及时关注孩子的状态变化,警惕类似行为的出现

3.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想要将抑郁症扼杀于摇篮之中,家长首先需要对抑郁症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接纳孩子的情绪变化,其次需要加强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危机信号。

2家长自我调整
——减少“爱的重担”

抑郁症会引起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疲乏等躯体症状,势必会影响青少年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当发现孩子患有抑郁症时,家长要对孩子学业的退步进行正确的归因,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
4.png
图片来源:中华秘方网
压力(pressure)是个体对应激或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估(Lazarus, 1991),家庭作为青少年直接生活的场所,其带来的压力生活事件可以分为重大生活事件(如遭遇灾害、亲人去世等创伤经历)和日常生活事件(如学习、工作、人际压力等)两类(许颖, 林丹华, 2015)。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家长普遍重视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常常在学习方面施加了过多的压力,增加了孩子的负性情绪体验(如抑郁、孤独等)(井世洁, 乐国安, 2004; 李滢, 刘俊升, 2010)。而当青少年因为抑郁出现学业成绩的下降时,部分家长的焦虑情绪会加重,促使其对孩子的成绩进行更多的关注,又反过来增强了孩子的负性情绪体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家长要改变“抑郁症是逃避学习的借口”这一错误观念,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从家庭层面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改善孩子的情绪体验。

3积极共情
——与孩子心意相通

“为什么我都做了这么多,孩子却没有一点好转”
当出现这样的疑问时,很可能是因为家长并没有正确地把握孩子的需求。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的心境低落,家长应当首要关注孩子情感需求上的满足,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与孩子进行共情(empathy),准确感知孩子的情绪,正确评价其情感状况。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倾听而非说教:在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时,做好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要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批评或评价。

(2)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关注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对孩子消极的行为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不断地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3)共感理解:即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将心比心。对于孩子表达出来的感情进行接纳并及时给与反馈。

5.png
图片来源: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
此外,一些治疗人员提出的家庭心理疗法也可以为家长正确理解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摆脱抑郁症的困扰提供指导思路(见表1)。

6.png
表1 家庭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朱蕾, 李志鹏, 胡闻倩, 2019)

4做出改变
——寻找新的生活模式
除了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外,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从行为上做出改变,通过接触新异刺激,改变现有的生活模式,让孩子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考虑到青少年抑郁症多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以及睡眠障碍,家长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孩子尝试他/她喜欢的事情
兴趣爱好可以帮助青少年放松心情,缓解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当抑郁情绪让青少年陷入持续性的失落、悲伤中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进行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帮助其在擅长领域获得成就感、感到快乐,重新认识到生活的美好。
7.png
图片来源:西祠胡同
二:常晒太阳多运动
“内啡肽”又称“年轻荷尔蒙”,是帮助人体保持年轻快乐的激素之一,而多晒太阳,多运动,有助于身体分泌“内啡肽”,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抵御消极情绪。此外,在有关体育运动对抑郁症的辅助治疗的研究中,其对降低抑郁水平所起的积极作用已被证实(王从江, 2014)。
三:保证睡眠时间
抑郁症会对人们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严重者会出现重度失眠,同时,失眠对身体机能造成的损害又会加重抑郁状态,导致病情恶性循环。因此,家长有必要关注孩子的睡眠情况,可以在通过物理方法(如:泡脚、香薰)或心理治疗(如正念、冥想)来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
8.png
图片来源:PNG图片素材网

5放下偏见
——向专业人员求助
抑郁症≠精神病,寻求专业帮助≠承认自己有病

家长的价值观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只有家长放下偏见,改变对求助、求医的偏见,才能鼓励孩子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

9.png
图片来源:搜狐网
(1)医院。医院可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估,并且根据抑郁的严重程度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家长应当协助医生监督孩子服药。另外,家长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到治疗的选择当中,明确每种治疗方案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2)学校。我国要求中小学均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面对自己熟悉的场所和尊重的老师时,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同时,学校在了解孩子情况后也会给予其更多的关注,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3)心理热线。当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的表现时,如果家长仍对医院和咨询室存有疑虑时,不妨先拨打专业的心理热线寻求帮助。在对青少年的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后,热线工作人员会给予后续行动的建议。拨打心理热线是一种最小负担和花费,但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4)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考虑到抗抑郁药物只能控制和缓解症状,但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此,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还要辅之以心理咨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如果发现抑郁的症状一直没有得到缓解甚至有所加重,一定要及时更换机构并且就医。

总结
抑郁症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怕,现代医学已经提出了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缺乏对抑郁症的了解和重视才是将青少年推向死亡的最大帮凶。面对青少年抑郁,家长应当放下偏见,觉察和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从心灵和身体上给予孩子最大的关怀和支持。
往期回顾:
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家庭突围|走近青少年抑郁
深渊最深处是什么样?| 抑郁的成因

参考文献:
Batson, C. D., Eklund, J. H., Chermok, V. L., Hoyt, J. L., & Ortiz, B. G. (2007). An additional antecedent of empathic concern: Valuing the welfare of the person in ne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1), 65-74.
Lazarus, R. S. (1991). Progress on a cognitive-motivational-rel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8), 819-834.
井世洁, 乐国安. (2004). 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不良情绪的结构模型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3), 256-257.
李靖环. (2013). 青少年个体抑郁产生的家庭因素及预防措施.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03), 123-128.
李滢, 刘俊升. (2010). 青少年压力事件与孤独感: 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研究, 3(3),73-77.
王从江. (2014). 体育锻炼对我国普通大学生抑郁症影响的Meta分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40(03), 75-79.
许颖, 林丹华. (2015). 家庭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孤独感及幸福感——家庭弹性的补偿与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05), 594-602.
闫珉, 张宇, 姚宁, 于兰, 王爱荣. (2011). 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影响. 精神医学杂志, 24(05), 345-347.
朱蕾, 李志鹏, 胡闻倩. (2019). 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与家庭心理治疗临床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 35(19), 80-82.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胡梦琪
编 辑:申净旖
美 编:张译可

原创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陈泓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终极理想是成为一名高级有知识分子

9月29日,26岁的辽宁女孩阿杵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近千字的遗书,她在里面说到:

“我被抑郁症困住太久了……我当然尝试过自救啊,可是在泥潭中挣扎越陷越深,太累了,走不动了,所以我逃避得很彻底。对不起,我做了最坏的示范。如果看到这段话的你也在受这个困扰,请及时就医,希望你早日康复,有所留恋,拥抱世界。……”

当日下午三点,她独自一人于四川峨眉山坐索道上山,到金顶后失去了踪迹,至今搜寻未果。

在众人欢度佳节的时刻,这条新闻的出现仿佛一只大手,拉扯着我们的心不断下沉。抑郁症到底有多可怕,让这样一个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温柔善良气息的女孩,因为“被抑郁症困住太久”,选择和世界遗憾告别。

1.png
(图片来源:简书)
是什么导致了抑郁?

如果想要更好地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抑郁,那么了解其成因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症下药。接下来,我们将从相关的理论模型入手,从应激生活事件个体易感性两方面对其成因进行更加细致的介绍。

1理论模型

1.素质-应激模型(diathesis-stress model):该模型认为,环境会诱发遗传的倾向,即抑郁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内部特质和外界刺激的共同影响。其中,素质(diathesis)又称为易感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如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和多愁善感);而应激(stress)反应则是个体对于真实或潜在的威胁做出反应的能力(如丧亲之后的痛哭等行为)。内部的抑郁相关特质水平越高,外界压力等重大事件就更容易让个体产生抑郁症状(邹涛, 姚树桥, 2006; 范兴华, 方晓义, 黄月胜, 陈锋菊, 余思, 2018)。
2.基因-环境关联模型(gene-environment correlation model):该模型认为,遗传素质会增加遇到应激事件的概率,即个体的内部特质会影响个体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抗压能力。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个体产生抑郁症状(Lewis, Collishaw, Harold, Rice, & Thapar, 2012)。
3.整合模型:

2.png
(图片来源:《变态心理学:整合之道》,戴维·H.巴洛, & V.马克·杜兰德, 2017)
该模型将素质-应激模型和基因-环境关联模型中涉及到的各个因素加以整合,形成了更加完备全面的模型系统,即个体在基因和认知方面都容易有抑郁倾向,在被应激事件激活之后,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如产生应激激素、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等)和心理反应(如对于事件的消极认知和绝望感),再加上个体缺少人际和社会支持,就极易导致个体产生抑郁(Barlow, & Druand, 2012)。这样整合模型的构建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多角度和方面对抑郁的形成有更深入的了解。

2抑郁的相关生活事件

  1. 学业

(1)学业成绩:有研究发现,在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水平的因素中,学习成绩是一个最直接的影响路径(冯正直, 张大均, 汪凤, 2005)。

学习差的同学可能抑郁

大部分处于学生阶段的青少年都会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自我能力的标准,因此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会有较大的心理负担,来自于教师、父母的社会压力也会让青少年们产生抑郁情绪(陈慧 等, 2012)

学习好的同学也可能抑郁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各方面对ta们的高期待和高要求也是一种潜在的压力和负担,容易致使ta们出现抑郁症状(周亚娟, 2010)

(2)除了学业成绩压力之外,如何适应变化颇多的学业环境,如何应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都是青少年需要独自面对的待解决命题。在此强压之下,学生群体很容易有抑郁倾向(方鸿志, 崔汶, 范会勇, 2017;吕秀如, 2016)。对于这方面的压力,可以通过简版压力感知量表(CPSS-10)与考试焦虑量表TAS进行检测,点开链接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立即收获测评分数和针对目前情况简单可行的小建议~

  1. 同伴

(1)同伴作为青少年在学校接触得最多的群体,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同伴间的欺凌、排斥和羞辱等一系列校园欺凌行为都会使得青少年感到无助、挫败,从而使受欺凌者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刘珏, 郭年新, 麻超, 2018)。

(2)如果受欺凌者没有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那么一次性的行为极有可能演变成长期的欺凌行为,给受欺凌者带来极为严重的心理创伤。

(3) 有众多相关研究发现,受欺凌的经历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抑郁,且童年期的受虐待经历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成人后的个体当下的抑郁症状(袁展, 2020),也就是说同伴关系对于个体的影响是深远且持续的,其造成的对个体心理适应性的负面影响将会一直持续到成人阶段。
3.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1. 家庭

(1)家庭是一个个体出生后直接接触到的生存场所,也是满足人们基本发展需求的地方,对每个人生理、心理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2)已有的许多研究表明,家庭中的不良事件相关往往作为应激源,对青少年抑郁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家庭中的父母冲突、亲子冲突。

(3)抑郁青少年的家庭中普遍有更多的父母攻击、惩罚、冲突、拒绝、否认等负性行为,缺乏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理解帮助 (Birmaher et.al, 1996; Sheeber, Hops, & Davis, 2001)。这样的应激虽小,但不良的养育方式日积月累后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生活中的重大危机事件对个体的影响,极易导致孩子产生消极应对和悲观归因的态度,进而出现抑郁、焦虑等内化性症状。

(4) 同时,丧亲、父母离家等情况造成的父母关爱缺失也会导致青少年对于亲情、陪伴、支持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有可能会因此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和欺负。有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报告得到的父母关爱较少,抑郁症状水平更高,说明缺失父母关爱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的可能性增大(范兴华, 方晓义, 黄月胜, 陈锋菊, 余思, 2018)。
4.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3抑郁的易感性

  1. 生物因素

(1) 遗传基因作为决定个体基本特质的存在,是抑郁成因研究中绕不开的话题。

(2) 有研究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19.7%,而自幼分开的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达66.7%(骆婧, 2020)。
(3) 同时,在生理反应的层次上而言,大脑脑区的病变以及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异常都有可能是造成抑郁症状的罪魁祸首。抑郁症患者存在大脑高级神经功能的紊乱现象,通过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发现,前额叶皮质、丘脑、下丘脑、海马以及杏仁核的异常都和抑郁症的发生有关(刘耀中等,2015)。

(4) 并且当前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或多巴胺(dopamine,DA)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过低或其受体功能低下。临床治疗显示,随着抗抑郁药物给予和症状的改善,5-HT或NE的含量会逐步提高。随着研究深入,发现谷氨酸及其受体、神经肽及其营养因子以及部分激素都和抑郁症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奚耕思, 张武会, 2011)。
5.png
(图片来源:搜狐)
(5)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研究发现,睡眠也是影响抑郁症状水平的一大因素。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越差,抑郁发生率越高,且抑郁大学生的睡眠障碍发生率(29.1%)约为无抑郁者(15.7%)的两倍(牛建梅, 张研婷, 强金萍, 孔繁智, 尚玉秀, 2017)。抑郁者经常出现入睡困难、夜间起醒次数多、睡眠时间缩短等失眠现象,失眠又进一步使得抑郁症状加重,形成了恶性循环,对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睡眠质量的评估可以通过完成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实现,点开链接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立即收获测评分数和针对目前情况简单可行的小建议~

  1. 心理因素

(1) 个体的消极认知风格也是导致个体抑郁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抑郁个体会更加习惯用消极的原因解释生活事件的发生(Cole, Jacquez, & Maschman, 2001)。如:

一次课堂小测没有考好,便觉得自己没有学好的能力,永远也没法在考试中获得满意的成绩,进而觉得自己无法顺利参加高考,自己的人生完蛋了……(这是我的内部原因而不是环境的原因;这是永远的而不是暂时的;事件会影响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个方面)。

(2) 这样的非理性认知有具体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抑郁无望感,个体会将负向事件归结于内部控制的稳定因素(考差了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和天赋);二是过度完美主义,极度追求毫无瑕疵的自我形象,因为达不到不切实际的标准而频频受挫(我每次都要考到满分,不然我就是废物)。而这样的非理性认知会让他们频繁地产生无望感和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是负面经验的总和,没有能力改变这些消极事件产生的影响,从而产生抑郁情绪(邹涛, 2006; 骆婧, 2020)。
6.png
(图片来源:知乎)

  1. 社会因素

(1) 人际关系是青少年群体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中的能量来源于个体身边的家人、朋友等。如果缺乏健全的人际关系网络,那么个体就难以在面临社会压力时获得社会支持,这样的经历会对个体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对人际关系持有的期望和满意程度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中最大的应激反应来源。当个体遭遇外部重大事件时,低水平的社会支持会导致个体沉溺于消极情绪中,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邹涛, 2006; 骆婧, 2020)。

(2) 同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过多地寻求外在标准的肯定和接纳是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体现,这说明该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抑郁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多(邹涛, 2006)。
7.png
(图片来源:一点资讯)

总结
青少年尚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受到抑郁情绪的侵袭。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抑郁的感受体验非常正常,只要了解到抑郁情绪的来源,并及时有所针对地对其情绪状态加以调整,就可以从不佳短期状态中恢复过来。

但如果你正在遭受长期的抑郁情绪的困扰,请不要害怕,积极寻求医院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是最恰当的应对方式。在本系列的后续文章中,我们将会进一步从家长、孩子的角度解释青少年抑郁的应对方法,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Barlow, David H, & Durand, Vincent Mark. (2012).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7th edition.
Birmaher, B. , Ryan, N. D. , Williamson, D. E. , Brent, D. A. , Kaufman, J. , & Dahl, R. E. , et al. (1996).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i.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35(11), 1575-1583.
Cole, D. A. , Jacquez, F. M. , & Maschman, T. L. . (2001). Social origins of depressive cognition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perceived competence in children. 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 25(4), 377-395.
Lewis, G. , Collishaw, S. , Harold, G. , Rice, F. , & Thapar, A. . (2012). Maternal depression and chil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symptoms: an exploratory test for moderation by crhr1, fkbp5 and nr3c1 gene variants. Behavior Genetics, 42(1), 121-132.
Sheeber, L. , Hops, H. , & Davis, B. . (2001). Family process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 Clinical Child &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4(1), 19.
陈慧, 邓慧华, 钟萍, 梁宗保, 张光珍, 陆祖宏. (2012). 青少年早期的抑郁与生活事件的交叉滞后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 80-83.
范兴华, 方晓义, 黄月胜, 陈锋菊, 余思. (2018). 父母关爱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机制:追踪研究. 心理学报, 50(09), 105-116.
冯正直, 张大均, 汪凤. (2005).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3(4), 446-448.
方鸿志, 崔汶, 范会勇. (2017). 挫折事件、抗挫折能力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007), 1089-1092.
罗英姿, 王湘, 朱熊兆, 姚树桥. (2008). 高中生抑郁水平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3), 274-277.
刘珏, 郭年新, 麻超. (2018). 儿童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安全感和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 现代预防医学, 045(010), 1783-1786.
李青栋, 许晶. (2009). 抑郁症的概念及分类研究历史. 医学与哲学, 30(11), 78-80.
骆婧. (2020). 大学生抑郁心理的成因分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4),53-55..
刘耀中, 柳昀哲, 林碗君, 何振宏, 张丹丹, 关青, 罗跃嘉. (2015). 抑郁障碍的核心脑机制—基于fMRI元分析的证据[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45(12):1214-1223.
吕秀如. (2016). 警惕孩子因环境变化而忧郁. 江苏卫生保健, 212(09), 50.
牛建梅, 张研婷, 强金萍, 孔繁智, 尚玉秀.(2017). 大学生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22),4135-4138+4142.
王蜜源, 刘佳, 吴鑫, 李磊, 郝肖迪, 沈庆等. (2020). 近十年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 海南医学院学报, 026(009), 686-693,699.
宋艳, 贾存显, 周英智.(2020). 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心理月刊, (18),237-240.
苏朝霞, 康妍, 李建明.(2011). 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5),629-631.
袁展. (2020).青少年受欺凌与抑郁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等. (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奚耕思, 张武会.(2011). 抑郁症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6),64-71.
邹涛, 姚树桥. (2006).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 心理科学进展, (05),762-768..
邹涛. (2006). 大学生抑郁易感性—应激模型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
周亚娟. (2010). 完美主义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学业成绩、抑郁的关系.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陈鸿宇
编 辑:申净旖
美 编:仲 瑶

原创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小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小池和你一起加油!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抑郁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旨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要求,指导各地探索开展抑郁症综合防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
重点人群包括哪些呢?——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
花朵般的年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什么时候成为了抑郁症的重点干预人群呢?
该方案一经发布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抑郁症再也不是以前新闻报道中罕见陌生的字眼,近些年它频繁地出现在电台的广播里,出现在搜索引擎里的词条里,出现在各大视频网站里,出现在电视剧里,出现在音乐的评论区,登上微博热搜,如今它白纸黑字地写在了我们国家发布的方案中。
1.jpg
图片来源:微博,bilibili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全球平均发病率在4.4%左右,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中国有超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据2019年的数据估计,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目前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6.9%(Huang et al., 2019)。
在抑郁症这个近年来飞速霸占人们信息渠道的领域,仍有许多患者是在孤独与迷茫中探索前行。

1抑郁就是矫情?脆弱?
——走近抑郁的核心症状
根据DSM-5给出的抑郁症诊断标准(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可概括为心境抑郁和丧失兴趣和愉悦感。具体表现为:生理上可能出现体重和食欲的异常变化、睡眠障碍、疲劳倦怠、精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思考能力减退、迟钝等症状,精神上可能出现一些低自尊的消极想法、自责、内疚,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计划等症状

2.jpg

图片来源:百度
并非只要出现上述情况就是抑郁症,区分普通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关键点是出现症状的频率(几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持续时间、出现症状种类多少,是否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社交,以及是否给自己造成困扰和痛苦。这需要专业的医生来做判断。
3.jpg
图片来源:百度

2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经发布的一份《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5)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作为一种负性情绪,抑郁已成为21世纪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Holden, 2000)
一项研究(Chi et al, 2020)表明:2012年中国香港1万名初中生中,大约有57%的学生有抑郁情况,其中15.3%为轻度抑郁,14.3%为中度抑郁,27.4%为重度抑郁。2012年,中国大陆25个地区2679名10-25岁青少年抑郁比例为20.3%。
研究者(Chi et al, 2020)还对近1300名中国深圳的初中生在初一和初三分别作了两次(2016与2018年的11月)追踪性的抑郁情况调查,发现这批孩子初一的时候抑郁症状的平均比例为33.4%,初三抑郁症状的比例为28.8%,其中有严重抑郁症状的数据一直保持在17%左右。平均下来,每3-4个初中生,就有1个有轻度抑郁倾向,每6个孩子就有1个有严重的抑郁症状。
在高中生中,国内一项较大型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8.4%,平均下来,每五个高中生有2个患有抑郁症。
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青少年抑郁数据比他们高了2-3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报告,抑郁症的最坏后果是可能导致自杀行为,这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车祸。
4.jpg
图片来源:百度
青少年时期是认知方式和人格结构逐步完善定型的时期,这段时期中的学业、家庭、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变化都会给青少年带来较大的压力,从而使得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极易因此而产生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Birmaher et.al, 1996; 罗英姿, 王湘, 朱熊兆, 姚树桥, 2008; 李青栋, 许晶, 2009)。然而青少年本人和家长很容易将焦虑、抑郁相关的行为表现错误地识别成“青春期叛逆”或其他情况,从而忽视了抑郁症存在的可能(宋艳, 贾存显, 周英智, 2020)。

3做孩子的第一束光
——如何识别抑郁的早期信号
“我感到悲伤,我想哭,没人愿意帮助我照顾我。”
“我感到孤独,内心空虚 我已经失去了那些关心我的人。”
“我从来没有什么优点,我没有用,我无法帮助别人。”
“没人喜欢我。”
“有人想利用我,占我便宜,对我不公平”
“我是坏人,别人恨我,我应该受到惩罚,我不应该受到这么好的待遇”
“我还是死了算了,我应该自杀,我活着对家人老师,朋友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配不上你们的爱!”
可能这些话他们已经对自己说了无数遍,可能他们已经搜索了了无数次自杀方法,可能他们在被窝里一次次一遍又一遍地做着网上五花八门的抑郁症测试、怀疑着、迷茫着、愧疚着、害怕着却又无从倾诉。他们终究还是孩子,面对抑郁症,家长应该成为孩子世界里的第一束光,
那么,如何识别一些早期的抑郁症状呢?(苏朝霞, 康妍, 李建明, 2011; 骆婧, 2020)
1.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动力缺乏状态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情提不起兴趣、郁郁寡欢等。沮丧倦怠同时会伴随生理上的症状,如:头疼,无端的生理上的疼痛,晕眩,失眠,注意力减退,持续疲倦等。
5.jpg
图片来源:知乎
2.情绪波动大,且伴有冲动、攻击行为,例如突然地哭泣或者愤怒、出现自残自杀行为等。青少年抑郁症可能会伴有焦虑障碍和行为问题,生气,愤怒是抑郁症强烈且持续的情绪体验,也是我们评估抑郁是否好转的指标之一。情绪极易暴躁也会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破裂,造成后续的一系列问题。
3.意志活动减退,如拒绝社交、外出或者上学,表现出被动、懒散、不想做事等。抑郁症患者缺乏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共情能力弱,时常会感受到社会关系的缺失。而在生活中缺乏安全和亲密使他们表现出的社会性回避又进一步导致他们失去更多的关注,恶性循环。因此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和感到自我的无价值感也是抑郁症的早期预警症状。
6.jpg
图片来源:知乎
4.注意力涣散和行为拖延,思维迟缓且难以完成生活和学习任务。同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失败会使青少年产生挫败感,从而加深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形成恶性循环。
7.jpg
图片来源:知乎
5.昼夜节律颠倒,出现早醒、难以入睡等睡眠问题。昼夜节律颠倒有时可与沉迷手机、游戏等同时出现。
8.jpg
图片来源:知乎
6.出现自我贬低、自我攻击或者自伤等行为。
9.jpg
图片来源:知乎
然而,抑郁症患者也不全是这种早期症状,还有一种叫做“阳光型抑郁症”的抑郁类型。患者把自身的负面情绪隐藏起来,表面上给人很阳光、很快乐、充满激情的感觉,而长期无法宣泄的负面情绪积累下来,形成巨大压力。
虽然患者掩饰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是躯体上仍会出现和抑郁症相似的症状,如:常有原因不明,难以排除的身体不适感;无法克制吃东西的欲望;已经很劳累却无法安然入眠。除此之外,患者可能因一点小小的烦心事就有和朋友倾诉的欲望,真正和朋友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却又闭口不谈,平日里对他人礼貌温和的Ta可能会在亲人面前大发雷霆……这种类型的抑郁早期症状的识别难度较高,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注。
除了上述根据行为判断的方法,还可以应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自主诊断,点开链接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立即收获测评分数和针对目前情况简单可行的小建议~

总结
近年来,抑郁症逐渐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然而距离大众以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它仍需要一段时间。不少人打着抑郁症的幌子在网络上肆意输出负能,并以之为乐,肆意调侃;又有人以抑郁症博取同情,将抑郁症当成“财富密码”。这给那些抑郁症患者平添了一丝“病耻感”。

如今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环境仍然不是很友好,不仅难以确诊,难以得到专业有效的治疗,还难以寻求社会支持,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白纸黑字,我们看到了抑郁症患者突围路上的曙光。

在抑郁症患者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里面,青少年的抑郁症患者更为无助,他们不仅要面对抑郁带来的负能,还要处理青春期的各种不受控制的情绪。遇到困难时,家长无疑是孩子最希望求助的对象,尤其是阳光型抑郁,家长对孩子的种种表现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后续的推送中,我们还会详细介绍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在发现孩子有了早期的抑郁症状之后家长应该怎么做,以及作为抑郁症患者本身的孩子如何自救等方法,敬请期待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石微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在往期文章中,我们介绍了青少年自杀信号以及父母如何应对的建议,可点击阅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何及时发现青少年的自杀信号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有自杀倾向孩子的家长的建议

有很多阅读过文章的朋友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感想,我们能感受到青少年自杀是一个相当受人关注的的议题。关注并预防儿童青少年自杀危机不仅仅是父母的必修课,也是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校园作为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必经的过渡场所,孩子会在其中走过人生最初的重要发展阶段,但不幸的是,很多自杀案例会发生在校园之中。自杀危机一旦触发,不仅会给家庭带痛楚,也会给学校、老师和同学带来伤痛和巨大压力。所以本篇文章继续学生自杀预防与应对的议题,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进行校园自杀危机事件预防、干预。

1.png

一、 建立校园自杀危机事件工作组

校园自杀危机事件发生时往往让人感到措手不及,建立专门的校园自杀危机事件工作组可以尽早灵活机动地开展干预工作。校园自杀危机事件工作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领导组,一个是干预组

领导组人员构成包括总负责人和执行负责人,总负责人一般是学校校长,负责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了解事件具体信息以及商量如何开展干预工作;执行负责人一般可以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能够根据事态发展情况调动干预组工作,并且跟进工作开展情况。领导组要和校外资源建立保持比较好的联系,比如社区、媒体,如果发生危机,领导组可以利用校外资源的力量化解危机(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

2.png

自杀危机发生之前,领导组要根据本校情况制定危机处理的工作方案和流程,确定自杀危机事件干预组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展开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自杀危机事件发生后,领导组要负责召开会议,确定自杀危机事件严重程度,通知干预组工作人员开展一线干预工作;领导组也要联系有关主管机构报告危机个案相关信息,尽快通知学生家长,决定面对社会公众信息发布的内容和范围。

干预组主要负责一线的干预工作,主要组成人员包括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工作负责人、班主任,以及其他学校的行政工作人员。干预组可以分为信息发布组、心理辅导组、工作汇报组。以下为详细的小组工作内容(改编自《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

1.信息发布组主要负责整理自杀危机事件相关信息,并将危机事件有关信息提交领导组;根据情况,向媒体以及学生、家属公布危机事件的信息和干预工作的进展情况,澄清不实消息。

2.心理辅导组主要是对自杀危机事件当事人以及家长和受到影响的师生进行一系列心理干预,及其家长进行心理咨询,对受影响的师生开展团体辅导等;如果自杀危机事件当事人离世,还要对其家长进行心理安抚工作,对受影响的师生开展创伤后应激辅导,组织和陪伴愿意的学生参与危机事件当事人的告别仪式等。

3.汇报组主要是将每日工作进展做一个总结并且汇报给领导小组,供其讨论决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和内容。

无论是领导组还是干预组的工作人员都应当接受过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的相关培训,最好有心理危机事件干预经验的个人参与工作组,如果学校没有这方面的人员,应与当地精神科大夫或者高校具备心理危机处理经验的老师建立联系,邀请他们参与到自杀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来;学校应制定本校的自杀危机事件干预工作方案和流程,而且相关人员要熟悉该方案和流程,并进行适当的演练,以熟练掌握;在自杀危机事件发生后,应根据发生的情况来修改和完善自杀危机事件干预工作流程(修改自《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

学校要选拔适合的人员参与自杀危机干预小组,而且要密切注意自杀危机干预小组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干预组成员出现比较大的应激反应,要暂停其工作,使其身心能够得到放松和修养。(金宏章,杨国庆,2016;《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

二、建立校园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

(一)校园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流程

校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建立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完善的方案和流程能够帮助干预工作小组做到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有依据、有秩序、有方向地参与干预工作,缩短磨合期。大致的工作流程如下(蔺桂瑞,2013):

1.建立危机通报系统,公布学校危机事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和联系方式;

2.得知自杀危机事件的个人第一时间联系学校的领导小组执行负责人。可以由学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值班,如果有危机事件发生,立即启动相关工作(《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金宏章,杨国庆,2016)。

3.自杀危机事件干预小组负责人紧急召开会议,就事件相关信息商议开展哪部分工作,调动哪些工作人员参与。调动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勘察,必要时联系警方或者医疗救护资源,同时,确保危机事件当事人的生命安全。

4.学校尽早通报上级主管机构,并派出专人联系家长;

5.学校应在弄清楚事实之后,确定信息发布的范围和方式,以减少不实信息的传播;

6.自杀危机事件干预小组应当及时开展工作,如进行心理创伤评估,确定受影响的重点人群,并对这些人群进行相关的团体辅导,受影响严重者,进一步开展个体咨询;

7.危机干预工作结束之后要开总结会议,修改工作方案和流程;要对自杀未遂者和重点人群进行后期的心理评估和干预工作,跟踪监控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校园自杀危机事件相关人员干预工作方案

3.png

(1)对自杀危机当事人的干预处理

干预组工作人员接触自杀未遂的个体时,应当表现出接纳理解的态度。工作人员在面对自杀危机事件当事人时应当不加评判、情绪稳定、态度柔和,不要否定当事人的自杀行为,类似“自杀是很不值得的做法,也会让爱你的父母伤心”这样的话可能会让自杀危机当事人感到内疚自责,回避交流。如果能够表现出足够的支持和共情,当事人才能吐露心中的想法。了解当事人的想法和情绪对于评估自杀风险是十分有益的。为了保证自杀危机事件当事人生命健康,陪护在当事人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应该轮流值班,防止个人再有轻生行为出现。如果自杀危机当事人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学校并无监护治疗能力,应当转介医疗机构(金宏章,杨国庆,2016)。

(2)对与自杀危机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同学、老师的干预处理

自杀危机发生之后,曾经与自杀危机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同学、老师都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注意当事人所在班级中授课老师以及同学的表现也很重要。如果有同学或者老师表现出对危机事件的剧烈情绪反应,那么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应当对其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筛查出高风险人群。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可以组织团体辅导活动,对班级体(包括同学、老师)进行干预(金宏章,杨国庆,2016;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特点,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团体辅导活动。小学阶段6到12岁的孩子可能由于自身阅历的限制,虽然可能大致明白死亡的涵义,但不能用丰富的言语描述自己对于死亡的感受或观点,所以团体辅导可以采用艺术治疗的形式进行,让孩子用绘画表达危机事件对于自己特殊的意义;初中的青少年,大致处在12到16岁的年龄段,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团体辅导就可以采用言语沟通为主的形式进行(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

如果自杀危机当事人去世,那么学校也可以组织师生参加告别仪式、哀伤团体辅导等活动(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

(3)对自杀危机当事人亲属的干预处理

自杀危机当事人的亲属也可能成为高风险人群。如果学生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校园内,家属很容易就把责任归因到学校的管理上。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抚当事人家属,可能会引发进一步的家校冲突。因此,学校应该派专人在事件发生后把消息告知家长,表现得直接坦诚,传达出学校会尽一切可能提供实际帮助与心理支持、会和家长共同面对这次危机。学校可以找到合适的校外社会支持机构,如社工组织,安抚家长的情绪(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4)开设减压团体

不管是参与自杀危机事件干预,还是与自杀危机事件当事人有联系的周围人群,都有受到自杀危机事件影响的可能性。减压团体适用于紧急危机事件发生后,帮助受到自杀危机影响的人群走出危机带来的压力的团体辅导活动。学者叶虹和张英萍(2012)文章当中引入介绍了台湾省学者黄龙杰和赖念华(2008)针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提出的“6+1阶段减压团体”。其中包括7个阶段:介绍团体、陈述事件、澄清想法、表达感受、接纳症状、教导应对、计划未来。以下为每个阶段具体内容:

介绍团体:由领导者介绍自己及助手;说明减压团体的目的及过程;建立基本的保密、平等原则。

陈述事件:参与者陈述和分享在危机事件中的经历,他看到、听到或闻到什么,当时的反映如何。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参与者描述事实,侧重于参与者的认知,鼓励每个参与者说出他们知道的事实。

澄清想法:参与者陈述在危机事件中的想法。对于每个参与者所表达的想法及观点,领导者都要给予认可与肯定。

表达感受: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每个参与者分享这个事件对于他们造成的情绪冲击及反应。

接纳症状:当参与者的情绪反应开始沉淀下来时,领导者开始询问他们在该危机事件后所出现的生理、认知、情绪及行为方面的症状。领导者会请有症状的人举手让彼此知道,这有助于参与者接纳自己的症状,是帮助其正常化症状的一种方式。

教导应对: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导参与者正常化自己在危机后出现的症状。领导者可以预先整理相关症状来教导参与者,也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相互讨论分享,得出在此紧急事件中的危机应对方式,以及处理压力的方法。

计划未来:在此阶段,领导者引导参与者找到正面的意义,可以是新的学习,或对自己的欣赏指出。在结束之前,领导者可以邀请成员讨论接下来的计划。减压团体工作完成之后,提供信息让校方了解哪些参与成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辅导与追踪,哪些需要转介等。

三、 校园自杀危机事件预防工作

4.png

校园自杀危机事件的应对不应该只是在事件发生后,更应该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能更好地将危机事件扼杀在摇篮中。校园危机事件预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面对学生的预防工作

(1)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检测数据库,筛查高风险人群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评估测查,根据量表得分情况划分出高自杀风险人群;学校方面安排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谈,评估学生的自杀危机风险,并给每一位学生建立相应档案,记录学生量表测评结果及面谈评估报告。如果是存在一定心理困扰但是自杀风险较低的学生,可以安排周期性的心理咨询,如果是自杀风险比较高的学生,除定期由有丰富自杀危机干预经验的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外,要通知家长、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识别自杀信号,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测量要持续进行,在新生入学、新学期开始、学生备考期间都可以适当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并且及时更新高风险人群名单,记录每次测评结果,建立动态检测数据库。(金宏章,杨国庆,2016;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2) 建立学生日常心理健康状况监控机制

学校的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都密切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并且定期记录观察报告,对于行为情绪表现出异常波动的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及时汇报给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可以安排心理测评以及面谈评估。此外,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可以密切关注正在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家庭经济较为困难、人际交往不顺、有过精神疾病历史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有可能是自杀危机高发人群(王玲,2011)。班级也可以设置心理委员,如果有同学表现异常,也可以及时和老师沟通。

5.png

不同的人对于自杀危机事件的反应也能用于高风险人群筛查,如果危机发生后,有人表现出剧烈的情绪反应,则可以进行辅导及评估。(金宏章,杨国庆,2016;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3)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安排中

学校应当组织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课程的学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让学生增加自我的了解和觉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生命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以及当自己有自杀想法时,可以拨打自杀求助热线或者进行心理咨询。

6.png

而且通过危机干预有关知识的普及,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助人技巧,能够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起到协助作用。比如能够注意到身边人出现以下信号属于有自杀倾向:在书面或者是口头表达中透露出一种绝望,甚至透露过自杀倾向。个体实施过某些自杀、自残的行为。如果出现以上情况要及时报告给班主任,且联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生命教育是预防自杀危机的重要方式。老师和家长往往不会和孩子谈论有关死亡的话题,但是借助生命教育课,师生可以共同探讨有关生与死的话题。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生命教育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受到学校教育的广泛重视。学校开展生理教育课程、禁毒宣传课等都属于生命教育的范围。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儿童青少年明白认识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能够尊重生命,获得自信,创造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人生。

7.png

(4)排除学校硬件设施的安全隐患

学校应当避免校园设施的安全漏洞被学生群体中的自杀风险者利用来实现杀行为,比如学校应当在高楼露台周围设置障碍,封锁通向高处的通道(金宏章,杨国庆,2016;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二)组织教师参与预防工作

(1) 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危机相关知识和处理技能的培训

学校应当确保全体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相关知识,而且具备危机事件的紧急处理技能,能够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协助处理。心理危机相关知识包括学生自杀的特征及预兆、心理过程、自杀类型、影响自杀的因素、自杀行为理论、自杀的评定和预测、自杀事件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等。培训可以帮助学校保证教师群体做到提升心理危机敏感性,安抚学生情绪、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王玲,2011)。

(2) 心理健康教师接受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训练

部分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抗压能力好的教师可以志愿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培训,培训形式可以是专家讲座以及长期课程,并且可以展开培训考核(王玲,2011)。可以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演习。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部分教师去校外的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实习,让他们积累临床经验。

(3)为危机干预教师建立督导等社会支持系统

学校可以联系督导定期为学校参与危机干预的教师群体进行团体督导,在团体督导的过程中,危机干预教师相互之间可以通过案例交流获得社会支持,能够意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而且在团督过程中也可以积累临床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自杀危机。此外危机干预工作可能会给参与的教职人员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也可以组织教师参与减压团体(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指导手册,金宏章,杨国庆主编.2016.哈尔冰工
程大学出版社.
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 2014.宁波出版社.
北京市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干预工作指导手册.蔺桂瑞主编. 201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主编.2009.
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干预.王玲主编. 2011.暨南大学出版社.
叶虹,张英萍.危机干预减压团体的研究进展及展望.20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