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太阳,照亮黑暗|青少年抑郁应该如何自助
作者介绍
米兔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理解、包容、接纳、流动
央视网官方微博
前不久发起话题,冲上热搜榜一
抑郁症成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如今“抑郁”的相关话题在各类媒体、社交、分享平台上的热度也在持续不断地增长,“抑郁”逐渐得到了多而广泛的关注。
越多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则意味着越多的理解。在曾经那个大家很少甚至从未听说过“抑郁”、不知道何为“抑郁”、何为“抑郁症”的年代里,“抑郁”通常被直接等同于“伤心难过”、“闷闷不乐”、“流泪哭泣”这类日常生活化的词汇,因此伴随着产生了很多误解——“抑郁”是不是就是性格有缺陷、是不是矫情想太多、是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太脆弱吃不了苦等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了解“抑郁”的相关知识,越来越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让专业可靠的科普为“抑郁”正名。正视“抑郁”,重视“抑郁”,已经成为现如今大家面对这个话题的主旋律。
图片来源:bilibili哔哩哔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b411M7Yo?p=1
在之前的推文中,我们就青少年这一抑郁症多发群体,分别从现状及诊断(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家庭突围|走近青少年抑郁)、成因(深渊最深处是什么样?| 抑郁的成因)、家长应对方法(《家长宝典》之《远离抑郁篇》开课啦| 如何帮助孩子战胜抑郁)三个角度为大家进行了阐述。本期作为该系列最后一期推文,将会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出发,希望能给屏幕前的你一些有效可行的帮助。
01 内省与观察
每个人每天都可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情绪变化,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抑郁状态”和“抑郁症”二者之间的区别。
(李珊,2019)
抑郁状态
抑郁状态中的负面情绪通常由具体的事件或情境诱发,同时可能伴随有动力缺失、凡事都提不起兴趣、伤心低落、注意力记忆力轻度下降、出现轻度睡眠障碍等现象,但持续时间短,有能力实现自我恢复(李珊,2019)。
抑郁症
抑郁症则是抑郁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恢复或缓解而形成的病症,是病理层面的体现。
打个比方,如果说抑郁状态就像平时因天气变化或其他原因突然开始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一样,当它们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发展成为感冒时,就形成了抑郁症。
图片来源:bilibili哔哩哔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b411M7Yo?p=1
做自己情绪状态的观察者,因为没有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一方面观察自己是否出现了类似于情绪低落、兴趣减弱、行动减少等危机信号,是否存在睡眠障碍和食欲减退这类常见的早期症状,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是否超过两周及以上。另一方面尝试关注自身情绪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得压抑、悲伤、无望,在什么情况下会恢复正常,以此锻炼提高自我觉察的能力,早预防、早识别、早治疗。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02 正确认知,不要隐藏
有研究表明,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宣传,青少年往往对抑郁障碍等心理障碍缺乏科学的认识,将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混为一谈,认为“患上抑郁症是一件有污名感的事”,形成错误的认知观念,进而降低其求助意愿(黄传浩,2020)。
这也再次表明,无论是非患者还是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都非常的重要。对有抑郁倾向或抑郁疾病的人而言,尝试丢掉内心对抑郁症抱有的疾病耻感,及时告诉父母、朋友以及其他重要他人自己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隐藏自己的状态感受、打击自己的求助需求,努力寻求帮助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03 改变认知,改变行为
1 情绪ABC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具体解释了人的认知信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Ellis, 1991)。字母A代表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字母B代表信念、看法(Beliefs),字母C代表情绪和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事件A引发后果C,其中间真正起作用的原因是信念B。
也就是说,那些我们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和行为障碍,其实并非是由某些特定的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我们对事件有着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形成的错误信念B直接造成。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正是源于人们常常有的一些不合理、不正确的信念,而且当我们长期留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还会造成各种情绪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当我们因为某些具体事件或情境陷入到抑郁状态中时,要学会调整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和信念,进而有效改变我们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2 冰山日记
另外一种用于自我觉察和转化的练习,是基于家庭治疗派创始人萨提亚所提出的冰山理论发展而来的“冰山日记”。冰山理论将对个体的观察由行为到自我、由浅入深划分为八个层次,冰山日记则引导个体基于这八个层次叙写自身转变前后相应的状态,纠正错误的认知观点和期待,实现外显行为和内隐自我的流动与改变。
例如在下图这个例子中,一位母亲因为儿子的作业问题而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母子关系也十分紧张。当这位母亲利用冰山日记从行为层面到自我逐层写下自身状态时,她能同内在自我更深层的感受、期待和渴望等进行一个意识水平上交流,这不仅锻炼、提升了她自我觉察的能力,还更为直接地面对了情绪和压力的根源。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反思,促使发现自己认知观点、期待和自我评价上出了问题的部分。写出改变的目标,不断提醒内在我的监督,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发生转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内在层面的情绪、认知、感受和自我与外在层面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的。通过内在的改变来带动外在的改变并非唯一途径,我们同样也可以选择先在行为上主动做出改变,比如收拾收拾房间、吃一顿好吃的、做做运动、洗个热水澡、打扮打扮自己,勇敢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活动和经历,进而影响内在的感受,促进转变的发生。
04 尝试新的事物
走出过去的生活圈,做一些跟以前不一样的事情。当按照旧习惯日复一日地生活时,接受着来自周围环境几乎一模一样的刺激,我们的大脑激活情况和身体反应几乎快形成了一种惯性,尤其是当处于抑郁状态中时,更是一遍遍地重复着不良情绪和心境感受带给我们的绝望感、无力感、失控感,这种反复的生活圈成为了抑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发现自己“陷入僵局”后要尽量将自己推离原来的生活模式,尝试接触新鲜的人、事、物,包括但不限于认识新的朋友、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乐器、烹饪、运动爱好等等)、参加一些新的活动等等。
05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为抑郁症两大早期状况,“吃不好”和“睡不好”就告诫大家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下面分别从睡眠、饮食和运动三个主要方面来具体阐述一下应该如何做。
1 睡眠
部分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表明,夜间睡眠时长的缩减程度与其抑郁症状之间呈现正相关,且青少年的抑郁程度在睡眠受限的条件下比睡眠充足的条件下更为严重(Gregory & O'Connor, 2002; Wolfson & Carskadon, 1998)。
因此,要做到早睡早起,保证能提供第二天充沛精力的最充足的睡眠时长,尽量避免熬夜。睡眠质量的改善方法有很多:
(1)饮食方面,睡前尽量不要进食,尤其是那些高糖高油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可以入睡一小时前摄入少量温牛奶、香蕉等有助眠功能的食物,尽管食疗更多是从一个长期的视角对身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善,没法立竿见影解决你的睡眠问题;
(2)环境方面,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空间,它应该是功能单一、安静无光的,也就是说尽避免在你用来睡觉的床上做作业、刷剧刷综艺、玩手机、看书等等,你的身体也许会因为误认为床是你工作的地方而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如果空间内有噪音或者强光,请记得带上耳塞和眼罩,这会帮助你睡得更快;
(3)药物方面,可以考虑使用褪黑素帮助睡眠;
(4)睡前避免剧烈运动,不听让人兴奋的音乐;
(5)助眠精油的恰当使用也许能巧妙地解决你的睡眠问题;
(6)感兴趣且有条件的话可以在睡前尝试进行正念或冥想练习,瑜伽中的大休息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如果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无法通过改善解决的话应当及时就医。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381852767_657506
2 饮食
饮食方面合理安排三餐的用餐时间,增强仪式感,拒绝高油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品,多吃瓜果蔬菜等健康的食物,均衡膳食,让身体通过食物与自然进行对话和联结。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239806800_739765
3 运动
建议每周有5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或每周有3天进行至少20分钟的高强度活动,如跑步、爬山等。虽然有关运动是否能降低抑郁的内部机制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假说阐释阶段,但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据表明体力活动同抑郁症状及其相关负面行为存在负相关关系(Taliaferro, 2005; Adams, 2007; Elliot, 2012)。
毫无疑问,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能增强体质、舒缓压力、调节情绪,同时还十分有利于提升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06 主动寻求多方面帮助
改变对求助、就诊就医服药的不良认知。首先,不要觉得抑郁症只是简单的情绪问题,不痛不痒,能自行痊愈,不要觉得因此寻求帮助就是一件懦弱的事情,要正视疾病和就医。其次,不要认为抑郁症可以寄希望于单纯的心理治疗手段、心理咨询甚至自我调节实现康复而排斥医院和药物,这完全是侥幸心理,既然已经成为了病理状况,就一定需要介入生理层面的手段,要意识到就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排斥服用药物,并注意要完全按照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减药。
积极主动的寻求身边的社会支持和援助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五种途径:
1 家长
家长作为我们的监护人和关系最为亲密的重要他人,是寻求支持和帮助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主动向家长表达自己的状态、感受和需求,和家长一起探索、寻找下一步解决方式。
2 医院
不同医院的科室设置不同,在医院能得到有关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及病情最精确的诊断结果和可靠有效的治疗建议,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更适用于程度较重的情况。
3 学校
作为学校的学生,青少年可以利用学校心理老师这一资源途径寻求帮助,主动向心理老师倾诉自己的问题和困扰。对于青少年在学校环境下产生的抑郁状态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采用该方法更为合适。
4 心理热线
拨打专业的心理热线寻求帮助,这是相对而言最为省时省力的途径。通过热线工作人员的初步评估和后续建议进一步明确自己目前的状况,选择更为适合自己的治疗途径。
以下是一些城市部分求助热线电话的名单:
5 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有条件的话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该方法更接近于间接改善、促进病情好转的定位而并非治疗,适用于程度较轻的情况。
图片来源:https://dy.163.com/article/EBADV9BU05461BCS.html
总结
青少年要如何面对自己的抑郁状态、如何面对抑郁症,相信大家在看完该系列推文之后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文字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请记得给自己的心留出一点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它、感受它、拥抱它,在它病了的时候好好照顾它,相信一切“有可能”,每一天都会是全新的开始。
往期回顾:
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家庭突围|走近青少年抑郁
深渊最深处是什么样?| 抑郁的成因
《家长宝典》之《远离抑郁篇》开课啦| 如何帮助孩子战胜抑郁
参考文献:
Ellis, A. (1991). The revised ABC’s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9(3), 139-172.
Gregory, A. M., & O'Connor, T. G. (2002). Sleep problems in childhood: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 and association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 Journal of the A 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1(8), 964–971.
Taliaferro LA, Rienzo BA, Pigg RM Jr, et al. (2009). 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duced rates of hopelessness, and suicid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Am Coll Health, 57(4): 427-436.
Wolfson, A. R., & Carskadon, M. A. (1998). Sleep schedules and daytime functioning in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69(4), 875–887.
李珊. (2019). 高抑郁风险青少年的识别和预防性干预研究. 青岛大学,青岛
黄传浩. (2020). 青少年的抑郁情绪、抑郁障碍因果信念和自我污名感对求助意愿的影响.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陈 潇
编 辑:申净旖
美 编:纪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