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频课程 下的文章

视频简介:
“健康迎复学 心理助你行”2020上海学校抗疫心理援助系列课程第六讲来啦!来自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朱臻雯副教授,在这一节将分享回归专注高效学习状态的一些实用经验,帮助我们在后疫情时期,以静定专注的状态迎接返校复学。
朱老师将在30分钟的时间内,聚焦如何提升专注力,从现象到原理以及促进技术,层层深入。
1.专注自律,学霸专属?通过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讲授者泰·本博士的亲生经历,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分析,破除大家对专注自律的错误认知。
2.专注自律的大脑机制。大脑神经网络中的跟专注有关的网络是哪些?它们是如何运作的?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启发专注的状态。
3.专注自律的启动方法。有效启动专注状态的方法,因人而异,根据课程分享的核心关键,就能找到适合你的方法。此外,朱老师还会分享了一个越来越受国内外高校关注和运用的方法:静心冥想
4.专注自律的习惯建立。耐心、务实以及行动是要点。在最后的片段,朱老师会带大家进行一次冥想初体验。
从理性认识到感性体验,加上课程最后还有资源分享,内容很丰富哦!欢迎大家来观看。
(已于2020.5.23在上海学校心理公众号上线)
教师简介:
朱臻雯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理事,上海市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理事。在冥想领域颇有心得,连续9年在复旦大学开设冥想系列课程培训。
教师照片:
6.png

视频简介:
“健康迎复学 心理助你行”2020上海学校抗疫心理援助系列课程第五讲来啦!来自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刘纯姣教授为大家讲授主题为“病毒无情,‘心药’有义”的疫情心理学。
在短短30分钟的时间里,刘老师将为我们分析疫情中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所反映的5种心理现象:

  1. 疫情汹汹,为何处在重灾区的人相当淡定——台风眼效应
  2. 人们为何疯狂抢购卫生纸、双黄莲——羊群效应
  3. 明明是受害者却为何还被歧视——刻板效应
  4. 为何有些人就是不愿意戴口罩——旁观者效应
  5. 为何有些人很优秀,面试却通不过——首因效应

五种心理现象,五服“心灵汤药”,帮你解开疫情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容面对内心的恐慌,温情对待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有情有义的“抗疫”青年。
(已于2020.5.20在上海学校心理公众号上线)
教师简介:
刘纯姣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学校高级心理咨询师,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
教师照片:
5.jpg

视频简介:
“健康迎复学 心理助你行”2020上海学校抗疫心理援助系列课程第四讲来啦!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薛璟老师将和我们分享回到学校后如何更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听听薛老师在近30分钟的短短时间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1. 放下包袱,重新开始。在家上网课的这段时间,有的同学效率高,有的同学效率不佳,没关系,只要我们掌握高效学习的技巧,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并且久别后返校,是建立新习惯的好时机,如果同学们能抓住这个时机,开始培养新的学习习惯,相信一定能事半功倍。
  2. 拿起武器,开始战斗。在这一章,薛老师结合她多年的咨询经验具体分析了阻碍我们高效学习的6大因素,并逐一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易于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对号入座,拿起武器,开始战斗。
  3. 总结和祝福。这一章,薛老师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打游戏的体验非常好,其实我们学习的体验也可以和打游戏一样好,还比打游戏更有收获也更有成就感,具体怎么做,那就欢迎来听讲座喽。

最后薛老师还推荐了一些有内容的书和有趣的电影,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控自己,欢迎来听这个讲座,相信一定能助你学业更上一层楼。
(已于2020.5.16在上海学校心理公众号上线)
教师简介:
薛璟,助理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咨询督导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家庭教育学会专家讲师团成员。
教师照片:
4.jpg

视频简介:
“健康迎复学 心理助你行”2020上海学校抗疫心理援助系列课程第二讲来啦!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的吴燕霞博士通过概括当下情势、提出设问、结合调研和案例,为我们展开了一场返校复学后人际变化和人际应对的探讨。
听听吴老师在近30分钟的短短时间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1.别离重聚,几分欢喜几分忧。介绍人际变化之一,理解学生和家长对返校复学的有开心、有担忧的情绪反应,回应学校防护准备,提醒学生安全第一。
2.人际距离,是远是近怎相宜。介绍人际变化之二,分析保持社交距离的必要性,通过分享自己与他人人际互动的例子,建立人际距离虽远尤近的信心。
3.亲子关系,担心背后是关爱。具体针对亲子关系的变化提出三点应对建议:换频道回社交,拉开距离看互动;积极影响宜发扬,消极影响可调适;父母关系少卷入,亲子关系应适度。
4.同伴关系,求同存异促成长。具体针对亲子关系的变化提出三点应对建议:自我防护有必要,调整期待纳变化;防疫风格尊差异,隐形歧视要警惕;社交降温亲依旧,保持距离心相连。
5.师生关系,理解初心共健康。具体针对师生关系的变化,邀请同学们:返校生活遵保健,学习不忘报平安;遇到困难会求助,感恩师者多付出。
6.亲密关系,共度患难见真情。具体针对亲密关系的变化和现象,鼓励同学们:发现相同而连结,出现相异而成长;患难真情倍珍惜,理性分析看三观。
最后分享人际关系相关的精言妙句,推荐书籍影视网站资源,提供助人自助的资讯和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的建议,并送上衷心祝福。
课程有理解、有共情、有调研、有数据、有案例、有理论、有条理、有趣味,有你聆听最重要!
(已于2020.5.13在上海学校心理公众号上线)
教师简介:
吴燕霞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理事、认证督导师,国际认证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咨询师、督导师。
教师照片:
3.png

视频简介:
“健康迎复学 心理助你行”2020上海学校抗疫心理援助系列课程第二讲来啦!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张海燕教授透过新冠疫情抗疫防疫过程,一再强调这份特别经历带给我们的对生命的思考。听听张老师在近30分钟的短短时间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1.你认或者不认,悲伤就在那里。在猝不及防的疫情中,谁都经历了不同的丧失。于是你会感受到悲伤。可是你知道什么是悲伤吗?话题就由这里开始。
2.你认或者不认,悲伤或大或小。遭遇丧失,悲伤难已,人同此心。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悲伤背后是什么?你得认识它,方能洞悉它。
3.丧失从未缺席,连接产生力量。哪个生命没有经历丧失?失去的一切它就消失了吗?答案自然是“否”。那又该如何去看待呢?课程会与你讨论。
4.走出胶囊自我,悲伤化为力量。脱逃不了,回避不行,那么在现实中怎么去面对它,在关系中怎么去整合呢?这是把悲伤变成力量的关键。
话题似乎有些沉重,但生命不经历这样的破茧,又如何能够化蝶?看看,听听,想想,一定有启迪。
(已于2020.5.9在上海学校心理公众号上线)
教师简介:
张海燕,教授,上海建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顾问,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卫健委“上海市疫情防控社会心理疏导专家团队专家”。
教师照片: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