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子关系 下的文章

作者介绍
周含芳

真实事件

几个月前,好友微信上求助,说家里2岁多的可可(化名)总爱发脾气。比如,可可想要吃一个菜,大人们正在聊天没来得及帮她夹,她就会马上大哭大闹;如果是她自己夹菜的时候没能成功把饭菜送到嘴里,就也会情绪失控。

还有一次,爸爸在带孩子的时候钻空玩了一会儿手机,可可立马坐在地上蹬腿挥拳,撕心裂肺哭喊着:“不要手机,不要手机!”

父母反应

在这些时候,好友尝试过耐心跟孩子讲道理,比如,“可可你需要什么直接说,不要用哭的方式”,但是孩子仿佛什么都听不进去,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好友也尝试过撂下孩子不管,任她哭闹,结果就会是孩子持续哭上一个多小时;好友甚至也尝试以自己发脾气的方式“以暴制暴”,但孩子闹情绪的情况反而更加激烈,最后往往导致亲子双方都情绪失控!

在生活中作为父母的家长们,一定会遇到不少孩子闹脾气的时候,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时候,大人到底是应该置之不理还是应该去安抚?如果置之不理会不会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如果去安抚会不会惯着孩子养成乱发脾气的毛病?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一、What:什么是“发脾气”?

首先,我们要理解“发脾气”的本质是什么。“发脾气”的本质是在表达生气或者愤怒的情绪,而生气或者愤怒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

在生活中,无论大人和小孩子,都必然会有喜怒哀乐惧的感受,这是一种本能反应。情绪本身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是情绪表达的方式有建设性和非建设性两种区别

建设性的情绪表达:写日记、倾诉、运动健身、哭泣,建设性的情绪表达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减少生病次数,改善身心状态。

而对于孩子来说,表达负面情绪的方式往往是非建设性的:大叫哭泣、就地打滚、生闷气等。而这种非建设性的情绪表达方式不仅不会让情绪纾解,反而容易引发亲子冲突。


二、Why:为什么会“发脾气”?

建设性的表达方式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孩子不能像大人一样心平气和地把需求和情绪表达出来呢

有两大原因:首先是生物因素的限制,0-3岁孩子的大脑并未发育成熟,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额叶往往在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其次是孩子社会化程度尚浅,并没有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还需要在成人的引导下多加练习才能习得。

所以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对孩子来说太难了

IMG_7872.PNG

研究表明,2-7个月的婴儿会出现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等基本情绪,快到2岁时,孩子会表现出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等复杂情绪,这个时候ta们的情绪越来越丰富,但是ta们尚未学会各种情绪的识别、命名及表达。

也就是说,虽然婴幼儿和成年人一样,会感受到各种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但是由于ta们缺乏表达情绪的词汇、技巧和能力,导致ta们往往是“茶壶里面煮饺子——倒不出来”。因此,ta们会通过发脾气、闹情绪的方式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和需求。

那么,在明晰了孩子为什么无法通过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需求和情绪的原因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显然,对于孩子负责管理和调控情绪的大脑需要时间发育成熟这件事,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在那些孩子试图通过非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时刻,引导和加强孩子的后天学习,以提升孩子明确表达需求和情绪的能力

IMG_7873.PNG

比如引导孩子识别和理解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中的各种情绪和感受,陪伴孩子慢慢地学会使用建设性的方式表明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说语言、记录、运动等等),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三、How:“发脾气”时,父母怎么办?

1、父母先平静下来

父母是孩子的依恋对象,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当ta们有压力或者遇到困难时,ta们都期望能在父母那里得到及时的安慰和支持。在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这个过程中,父母自身的情绪平稳非常重要,只有父母自身情绪稳定、能量充足的时候才能引导和帮助孩子理解情绪、调节情绪和表达需求。

2、允许孩子的感受

接纳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是通过孩子内心世界的关键钥匙,尤其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体验。被接纳对于孩子的存在性认同和主体自我的建立至关重要。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允许了,孩子关于自我的感觉就会是好的、真实的,这对于孩子逐步形成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性个体是非常重要的。

IMG_7874.PNG

3、共情孩子的感受

前文提到喜怒哀乐惧都是人的本能,每种情绪后面都有被满足或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开头案例中,好友的孩子往往在大人聊天或玩手机时候情绪失控,闹情绪往往是她“被关注” 的需求没有满足的行为结果,这个时候共情就很重要。

大人要怎么共情到自己的孩子呢?在孩子有情绪的这些时刻,大人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或者在一边静静地陪伴孩子,给孩子时间,等待孩子情绪平复,这就是共情的处理方式。

4、引导孩子表达感受

猜测孩子可能生气的原因,安抚孩子并帮助孩子命名情绪,以便孩子踏上情绪表达之旅。

比如,“你是不是遇到问题了,妈妈看你好像不开心?”“看到大家都没有理你,你是不是很生气呀?”“你现在肯定很委屈”“亲爱的宝贝儿,想哭就哭吧”等等一些诸如此类的语言表达,引导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进而表达出来,孩子一旦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逐步朝向建设性的方向转化

IMG_7875.PNG


3岁左右是孩子理解情绪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家长的耐心陪伴和引导能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情绪很多,但是倒不出来”的艰难时期,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比重要的安全感,对于孩子日后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生活的主观幸福感,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基础性作用。

写在最后:给了以上建议后,好友实践了几个月。今天再去问她家孩子怎么样的时候。好友说,“感觉很神奇,可可(化名)现在竟然能跟我交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了,感觉发生了质变!”


参考文献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9版/(美)谢弗(Shaffer, D.R.)等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

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孟馥等 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8.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美)丹尼尔.A.休斯(Daniel A. Hughes)著;孙寒,陈东辉译.伤害:伤害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策 划:安 伟
撰 稿:周含芳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崔 琪

作者简介
李晚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研究生
喜欢研究韩剧和晋江文的心理咨询师
佛系宝妈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猫爸”,“什么样的爸爸更可能成为猫爸”;

让我们回到的第三个问题:

“猪队友”还有希望变成“猫爸”吗


简单说来,要提高父亲参与教养的水平,妈妈的态度很重要(Beital & Parke, 1998)。

母亲对父亲教养价值的认可,会增加父亲对自身教养价值的感知和投入的预测程度(McBride & Rane, 1998)。

同时,对婚姻满意度高的父亲会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教养中来(Belsky, 1984)。

我们在前面提到,传统文化对“猪队友”的炼成或有推波助澜的影响,让男人带娃不靠谱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在现实生活中,两种妈妈会抑制爸爸们参与子女教养的水平。

一种是“虎妈”

上海的一项研究显示,母亲的教育程度和收入对于父亲参与的总水平没有显著相关,但母亲的高学历对父亲参与孩子的日常照顾和学业辅导方面是有负面影响的。

“虎妈”们会更多的自身承担辅导作业和家校沟通工作,也有能力寻求亲友或有偿帮助(补习班,保姆等),这让爸爸们难有用武之地(徐安琪,张亮,2009)。

IMG_7685.JPG

(图片来源:电视剧《虎妈猫爸》剧照,赵薇饰演的妈妈是一个在子女教养上高标准严要求高投入的“虎妈”)

另一种是“守门人”(gate-keeping)妈妈

作为最早研究母亲守门人行为的学者,Allen 和 Hawkins (1999)描述具有典型“守门人”倾向的母亲一般具有四个特征:

(1)对家务和照料孩子有非常高的标准;
(2)乐于控制家庭各种大小事务;
(3)总希望孩子保持外表体面,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
(4)总认为育儿家务是女性领地,看不上队友的育儿能力,限制甚至排除队友参与育儿。

国内研究显示,母亲如果持有传统的性别角色态度,将显著降低父职参与水平(徐安琪,张亮,2009)。所以,认为父亲带娃完全是“猪队友”,不如自己能者多劳的守门行为可能将爸爸们越推越远。


要推动“猪队友”成为“猫爸”
妈妈们可以做什么呢

这里有四点小建议:

1.鼓励:妈妈们要更多的鼓励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来,为他每一次的投入,每一点的进步打call。要像相信你家娃一样相信娃他爸也有“猫爸”的潜质。

2.一致:妈妈们要更多的与爸爸们沟通,在子女教养的理念、方式和态度上取得一致。唱“红白脸”的基础是一致的态度,当面一个鸡血一个佛系只会让娃无所适从。

3.放手:妈妈从孩子的教养中退出一些,给爸爸留一些空间跟孩子单独相处,接送、陪玩、检查作业、一起做家务都行。哪怕他刚开始做得没那么好,也要保持微笑。毕竟,前面的研究都告诉我们了:妈妈越努力,爸爸越放弃。

4.交流:从应对老师家访到提高娃的作文水平,均可邀请队友参与头脑风暴。每个同仇敌忾画SWOT图找辅导书报培训班的场景,都是父母们增进革命友谊的战场。争取把带娃变成全家共同的KPI!

毕竟,没有天生的“猫爸”,

只有被认定不能改变的“猪队友”。


参考文献

Allen, S. M., & Hawkins, A. J. (1999). Maternal gatekeeping: Mothers' beliefs and behaviors that inhibit greater 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212.

Beitel, A. H., & Parke, R. D. (1998). Paternal involvement in infancy: The role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attitud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2(2), 268.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1), 83-96.

McBride, B. A., & Rane, T. R. (1998). Parenting alliance as a predictor of father involve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Family Relations, 47, 229-236.

徐安琪, 张亮. (2009). 父亲育儿投入的影响因素: 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 中国青年研究, 2009(4), 57-63.

作者简介
李晚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研究生
喜欢研究韩剧和晋江文的心理咨询师
佛系宝妈

又到年底考试季,一则微博热搜#辅导作业怕生气把手绑了#又扎了不少中年老母亲的心。

照片中一位陪娃写作业的爸爸因为孩子反复做错题,害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揍娃而将自己双手反绑起来。

IMG_7676.JP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在妈妈们看来,此爸虽有点暴躁,也算个好爸了。毕竟,百度图片搜索“陪孩子写作业”基本上蹦出来的都是妈妈们的抓狂画风。

IMG_7677.JPG

IMG_7678.jpg

这时爸爸们去哪儿了呢?虽然偶有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画面,但这届中年老母亲更熟悉的是对“丧偶式育儿”、“云配偶”和“猪队友”的吐槽:

平日里,或不见人影,或沉迷手机;酱油瓶倒了都不扶,开家长会不知道孩子在几班;在妈妈们忙到爆炸或被娃气到抓狂时,轻描淡写“不要勉强啊“,“差不多就行了“,或者佛系打气“只要TA健康,考啥成绩都可以”;偶尔下基层辅导娃一次作业,第二天班级微信群必会被因为少点啥或错太多被老师点名@…

IMG_7679.JPG

IMG_7680.jpg

等一等,

这届爸爸们真的那么不靠谱吗

什么样的爸爸更可能成为“猫爸”

退一万步,万一真的遇上“猪队友”,他有希望变成“猫爸”吗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前,什么是猫爸?

猫爸】出自2015年佟大为赵薇主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是指针对自己子女采用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的父亲的统称。他们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他们采用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导子女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摘自《百度百科》

代表人物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小欢喜》和《小别离》中的黄磊饰演的爸爸,爱老婆爱娃,对孩子教养参与度高。

IMG_7681.JPG

在研究父爱的文章中,大量的证据显示,猫爸们,即在父亲参与教养(father involvement)水平上卷入深,投入多的爸爸们,对子女的认知、社会功能和情绪的发展上都颇有助益(Lamb, 2010; Sarkadi, et al., 2008)。

按照Lamb的父亲参与教养的三因素理论,一枚典型的好“猫爸”应该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1)与娃互动:陪娃玩耍,辅导作业

2)触手可及: 随时留心并照顾娃的需要

3)有责任感:关心承担孩子事情的责任

Dollahite(1997)认为父亲如果是一份职业,得涵盖7份工作:教导娃的伦理道德、娱乐大使、服务员、发展顾问、精神支柱、亲人和指导。学者Hawkins(2002)也提出了父亲参与子女教养应涵盖认知、情感、行为、道德等9个维度。

IMG_7682.JPG


01
第一个问题
爸爸们都那么不靠谱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社会和妈妈们对父亲参与教养的期待和要求是随时代变迁水涨船高的

Atkinson和Blackwelder’s (1993) 曾对1900-1989的美国流行杂志上关于理想父亲的定义做过研究,发现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理想父亲从养家糊口的供养者(bread winner & provider)变成了参与育儿的养育者(nurturer)。

其他研究者也发现,父母参与儿童教养行为的数量上差不多,但方式有所不同,爸爸们更多承担了教育、玩耍和口头关爱的任务;现代父亲醒目标志是爱和参与(Quinn, 2006; Griswold, 1993)。

吊诡的是,虽然一个现代“猫爸“要在育儿上承担更多责任,媒体对于父亲参与教养的能力却存在贬低的趋向

一系列针对漫画、电影和情景喜剧中父亲育儿的表现的内容分析显示,父亲被塑造成一个无能的照料者似乎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Hamer, 2001; LaRossa, Jaret, Gadgil, & Wynn, 2000; LaRossa, Gordon, Wilson, Bairan, & Jaret, 1991; Unger, 2010)。

哎哟,这么看来“猪队友”、“云配偶”是被流行文化塑造出来的一个话题呢,精确地击中了妈妈们对爸爸参与教养不满意的软肋。某种程度上,做个理想“猫爸”,挣面包带娃两手抓,确实不容易啊。


02
第二个问题
什么样的爸爸更可能成为“猫爸”

综合国内外文献关于父亲参与教养的影响因素,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典型中国“猫爸”的画像:

生活在城市,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

职业为中低级白领或专业技术人员

首次做父亲年龄为30岁左右

家庭关系和睦

妻子对其育儿行为持赞许和鼓励态度

孩子已上小学,家中孩子不多(1-2个)

掌握育儿知识并愿意不断学习

IMG_7683.JPG

父亲自身因素上,所在地区与挣钱能力是父亲参与教养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上海进行的两项调查显示:市区爸爸比郊县爸爸在育儿参与和关怀陪伴表现更好;而在妈妈们最看重的爸爸的挣面包能力上,低收入的上海父亲(月入<5000元人民币)在陪伴孩子和对妻子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上表现更好(徐安琪,张亮,2009;郁琴芳,2016)。

孩子因素上,孩子的年龄和手足数目会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投入程度

小学一年级父亲的管教约束就显著高于幼儿园中大班(许岩,纪林芹,张文新,2006),孩子越多,父亲对其参与教养的时间和精力就越被稀释。

国内的几项调查显示子女性别与父亲教养投入没有显著差异(许岩,纪林芹,张文新,2006)。

社会因素上,传统文化(如“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现实生存和竞争压力亲友和周边环境对男性参与育儿的态度都会影响爸爸们参与教养的水平。毕竟,爸爸的奥迪,妈妈的迪奥, 还有娃的奥数班都不是吃素的啊。

IMG_7684.JPG

在家庭因素上……

“猪队友”还有希望变成“猫爸”吗

详情见【下篇】
一千字告诉你怎么收获一只“猫爸”!


参考文献

Brown, G. L., Mangelsdorf, S. C., Shigeto, A., & Wong, M. S. (2018). Associations between father involvement and father–child attachment security: Variations based on timing and type of invol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2(8), 1015.

Milkie, M. A., & Denny, K. E. (2014). Changes in the cultural model of father involvement: Descriptions of benefits to fathers, children, and mothers in Parents’Magazine, 1926-2006.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5(2), 223-253.

Fagan, J., & Barnett, M.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gatekeeping, paternal competence, mothers' attitudes about the father role, and fath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4(8), 1020-1043.

Hawkins, A. J., Bradford, K. P., Palkovitz, R., Christiansen, S. L., Day, R. D., & Call, V. R. (2002). 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 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asure of father involvement. The journal of men’s studies, 10(2), 183-196.

许岩, 纪林芹, 张文新. (2006). 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3), 35-40.

徐安琪, 张亮. (2009). 父亲育儿投入的影响因素: 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 中国青年研究, 2009(4), 57-63.

郁琴芳. (2016). 小学生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 上海教育科研, (1), 53-56.

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不止一个家长疑惑,孩子为什么总是重复做同一件事?一个故事要听十几回,一本绘本要读几十遍,一个游戏可以玩几个月。孩子总是沉浸在同样的事物中,他接触的知识会不会太过狭隘?这样的重复行为是不灵活吗?还有一些家长困惑,孩子为什么总是变来变去?无论是读书、绘画,还是玩玩具,都不能在同一个活动持续。孩子总是在不同的活动间转换,他掌握的知识会不会太浅显?这样的多变行为是不专注吗?面对这些行为,家长们该怎么办呢?


重复行为是不灵活吗?

案例1:三岁的乐乐最近一个月都在看同一本书,妈妈提议:“今天换一本看吧?”乐乐说:“不,我还想继续看这本书。妈妈,你可以再给我讲一下这本书吗?”

IMG_7673.JPG

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重复行为是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从认知发展层面来讲,重复行为与儿童注意转移能力有关。注意转移是指人主动地将注意的中心从一个对象或活动上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例如从课堂听讲转移到课间游戏。儿童的注意力转移能力还处于发育阶段,很难按照他人的要求转移注意力,这可能使他们出现重复行为。不过,儿童看似重复的行为,实际也是有意义的。儿童能够在重复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层次,有利于他们认知水平的提升。比如案例中的乐乐,看似这一个月都在重复阅读一本书,但每次看的时候可能关注的是不一样的内容。第一次认识词语,第二次学习句子,第三次理解故事……第六次可能透过故事领悟故事背后传递的情感等等。

重复也是儿童发展自主需要、获得控制感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胜任需要,其中自主需要强调个体自由地选择做什么。乐乐如果被允许可以自由选择不断重复他熟悉的书籍,他就能在熟悉的场景中控制局面,从而获得自信心。在这样的条件下,重复行为也有利于乐乐保持并培养阅读兴趣,并逐渐为开启另一本书的阅读做好认知和心理准备

当然,儿童的重复行为也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刺激较为单一时,儿童可能别无选择,只能重复看同一本书、同一部动画片或者玩同一个游戏。重复也可能源于缺少积极的关注和充分的陪伴。这时候,儿童可能通过重复阅读或重复某种活动,来与书本或玩具建立情感链接,就像交了一个熟悉的朋友那样来弥补父母陪伴的缺失。


变来变去是不专注吗?

案例2:星星今年快4岁了,他聪明活泼,兴趣似乎非常多。爸爸妈妈陪星星看绘本,看了不到十分钟就不看了;陪星星绘画涂鸦,一幅画还没画完他就被其他玩具吸引了,留下半幅作品……

IMG_7674.JPG

多变行为也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该阶段儿童的注意稳定性(指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时间)发育尚不完备,学龄前儿童注意持续的时间通常不超过15分钟。他们还不能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多是受到活动吸引而表现出无意注意,容易受外界刺激和自身思维活动的干扰。案例中的星星,受到注意稳定性的限制,看绘本、绘画的时候都有可能被其他玩具吸引而不能持续。

另一方面,星星也有自主需要,他在活动过程中也想要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例如,星星可能对当时阅读的绘本或者画画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他不愿意继续。中止一项活动或者开启另一项活动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性。满足孩子的自主需要、尊重儿童的自我决定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动机,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

此外,外界环境也会影响儿童的多变行为,当环境刺激过于丰富时,孩子可能很难从大量的绘本、玩具和游戏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于是不停地变来变去。

其实,儿童行为的重复和多变,并不是机械的、无意义的。他们正是在不断的重复或变化中与环境进行互动,构建和整合认知结构,促进思维和社会性的发展。看似重复的行为可能蕴藏着对事物的探索,看似多变的行为也许蕴含着对世界的好奇。所以,无论是行为的重复还是行为的多变,都是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在学习新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表现。


做好观察者、陪伴者和提问者

家长该怎么引导和支持行为重复或多变的儿童呢?我们建议,家长们应当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需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引导和陪伴儿童。家长们可以试着站在跟儿童平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做好观察者、陪伴者和提问者。

做好观察者

在干预儿童的行为前,家长应先耐心观察儿童的行为,留心儿童行为重复或变化的频率和内容,尽可能避免用成人的思维定义儿童的行为或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儿童。比如家长可以先耐心观察儿童持续重复玩一个游戏玩了多少次,重复看一本书看了多长时间,每一次重复的内容相较于上一次有没有细微的差异。又比如观察孩子变化的频率,一个玩具玩了多久后变成去看绘本的,变化之间发生了什么,有没有哪一个玩具或者哪一本绘本让儿童在其中停留较长的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可以捕捉到许多有价值的细节,这些能为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行为、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提供信息

做好陪伴者

家长要和儿童做朋友,在陪伴儿童一起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深度陪伴,家长才能充分观察到儿童行为重复和多变的细节,发现规律,进而真正融入到儿童的活动并建立信任关系。比如在陪伴儿童做游戏时,让儿童决定游戏类型和掌握游戏的节奏。家长可以提议新的游戏的环境,如外出郊游野餐时做游戏,自然地让儿童脱离原先过度重复游戏的场景,接受新的变化。又比如在陪伴儿童阅读时,家长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孩子关注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让儿童在重复读一个故事的过程中每次都能有新的学习和发现。同样的道理,如果儿童在不同的活动间变来变去,家长可以先让儿童自由选择想做的事情,尽量满足儿童的自主需要。在陪伴中,用心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并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选择适宜的活动或者材料。此外,家长也可以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培养儿童的兴趣。

做好提问者

家长当然不能完全被动地持续观察和深度陪伴儿童,而应不断地、适时地通过提问来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进而理解儿童的行为。比如询问儿童为什么喜欢一直玩这个游戏,或者为什么刚翻了一下就不想看这本书了。家长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儿童思考,引导儿童体验重复与多变中的收获。比如在孩子重复阅读的书籍中,家长可以通过提问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分析,从中总结主人公的行为原因以及行为后果,也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故事和相关的书籍,带儿童做一些横向(如同一个主题)和纵向(如同一个作家)的扩展,启发孩子探索更深更广的问题,在重复中进行系统、刻意的学习。

IMG_7675.JPG

总之,行为重复和多变,大多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儿童的成长,行为的重复和多变基本上在学龄期以后就逐渐减少了。家长们需要认识到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并满足儿童的自主需要,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教养环境,通过观察、陪伴和提问等方式支持儿童的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龄期以后的儿童仍然高频率出现行为的重复或多变,家长们就要仔细辨别这些行为与异常的刻板行为、多动行为的异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和帮助。

原文刊登于《教育家》2022年6月刊第3期42-43页

推文作者:丁越 代馨竹 寇彧
插图:代馨竹
编辑:代馨竹
排版:彭重昊
图片来源至freepik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胡惠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1级学硕

荐序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不容或缺。这个父亲节,来看看爸爸对孩子们成长有哪些重要的影响,爸爸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父亲角色的力量吧~


To My Father.
从那以后,
我总是做这个鬼脸
来讨父亲欢心,
总是设法让父亲
回过头看看我,
希望父亲喜欢我……

这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主角松子的内心独白。童年时期被父亲忽略的松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弥补童年缺失的父爱。

传统社会中普遍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现代社会中,女性日益走向工作岗位,家庭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王雨磊, 2020)。由此,相较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的父亲角色和定位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承担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这一责任外,父亲还需要参与到孩子教养的过程中(袁晓鸽, 2019)。此时,父子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更加不容小视。那么,爸爸究竟能为孩子的发展带来什么呢?为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要怎样维持良好的父子关系呢?


01
有力量的爸爸:
爸爸的力量作用在孩子哪些方面?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的发展往往发生在社会情境中,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家庭。因此,孩子早期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日常的家庭互动情境,比如喂饭、阅读和游戏活动等(Pancsofar, 2020)。在这些活动中,照料者对孩子的引导、与孩子的互动、所提供的言语刺激等在孩子语言发展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有所差异。比如:父亲更少使用支持性语言、消极性语言和问题式语言,更多使用通知和命令型语言;父亲的用词量也要少于母亲(Pancsofar, 2020; Pancsofar & Vernon-Feagans, 2006)。

一般来说,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母亲通常会说更多的话,因此与父亲相比,母亲似乎会对孩子语言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但是,一些研究却发现,父亲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母亲的影响

在Pancsofar和Vernon-Feagans (2006)的研究中,父亲在孩子两岁时的言语输出量、词汇使用的丰富性能预测孩子三岁时的表达性语言能力,但是母亲言语输出量和词汇使用的影响却不明显。Baker和Vernon-Feagans (2015)的研究也发现,绘本活动中父亲的平均句长能预测孩子上幼儿园时的词汇量,但是母亲平均句长却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除了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外,父亲还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数学学习表现方面。

父亲教养参与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在物质和社会性方面(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和质量)的投入,而学业参与就是社会性参与方面的重要内容。以往有研究者认为家长学业参与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家庭-基础参与(比如和孩子谈论学校、家庭作业等)、学校-基础参与(比如参加家长会或学校组织的家长志愿活动)和学业社会化(比如父母之间交流对孩子教育的期望)(Miller et al., 2020)。

Miller等 (2020)的研究发现,父亲学业参与的水平能影响孩子的数学表现,并且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父亲教养参与对孩子学业表现的益处更为明显。此外,研究者Baker和Vernon-Feagans (2015)也发现绘本活动中父亲的平均句长能预测孩子上幼儿园时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IMG_7618.JPG


促进社会适应的发展

Leidy等(2013)在总结许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父子关系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依恋和父子互动。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在与照料者的关系中寻求安全感,与照料者互动的经历会影响儿童未来的生活功能。在与照料者的关系中,如果儿童学会信任照料者并获得安全感,那么儿童就能以这种安全感为基础探索外界环境,并且还能发展出自己值得被爱和被尊重的心理表征,这是儿童将来与其他人形成爱和互惠关系的基础(Hennigar et al., 2020)。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照料者,父亲、母亲与孩子形成的依恋系统有所不同。母亲的照料敏感性是母子依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扮演压力调节者的角色,在孩子痛苦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游戏敏感性则是父子依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扮演的富有挑战性却又能让人安心的伙伴角色,在孩子准备探索外界环境时提供安全感(Grossmann et al., 2002; Leidy et al., 2013),促进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即在陌生情境中也不会过度焦虑,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

高水平的安全型父子依恋可能会通过促进儿童的社会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儿童的同伴依恋水平(Coleman, 2003)。AL-YAGON等(2016)发现,父子依恋与孩子的孤独感、学校归属感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父子互动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习一些社交技能,这些社交技能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Leidy et al., 2013)。

Webster等(2013)的研究发现,孩子54个月大时的父子互动质量能显著预测孩子三年级时的合作、主见、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这些技能都能有效促进孩子与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建立更高质量的关系。

此外,在与父亲互动时,孩子也会习得父亲参与互动的模式,这些模式也会在将来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比如,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亲与孩子玩耍的频率和质量越高、对孩子具备耐心和理解的程度越深,孩子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就会越少展露攻击性行为(Leidy et al., 2013)。

IMG_7619.PNG


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父亲不仅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方面作用显著,还能促进儿童诸多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比如自尊和心理韧性。

自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高自尊的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低自尊的个体往往倾向于自我否定、自我排斥等(Wang et al., 2021)。父子凝聚力指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具体表现为父子系统中的积极互动,是父子关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父亲在陪伴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在给孩子充分安全感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指导,鼓励孩子尝试、探索,这些都是父子凝聚力的表现,拥有高水平的父子凝聚力的孩子,更有可能感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发展出积极的自我图式,从而发展出高水平的自尊(Wang et al., 2021)。

心理韧性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等具体因子。心理韧性水平高的个体在遭遇挫折等不利事件后、或处于消极环境之中时,仍然能适应良好,甚至取得更为积极的发展(赵永婧等, 2014)。

赵永婧等(2014)研究发现,父子依恋安全程度与孩子的心理韧性关系密切。具体来说,亲近父亲、信赖父亲能分别预测孩子的坚韧和自强。在面临挫折时,亲近父亲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支持,孩子就能表现得更加镇定,坚韧水平会更高;在遇到机遇、挑战时,良好的父子依恋能给孩子提供探索外界的安全感,对父亲的信赖也能让孩子拥有迎接挑战的勇气,面对挑战也会更加好奇和投入,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拥有更高的自强水平。

IMG_7620.JPG


02
怎样才能发挥爸爸的力量?

父亲在孩子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力量,爸爸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建立更为积极的父子关系,以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呢?

IMG_7621.JPG


提高教养参与的水平

在平时,父亲也应该参与到日常照顾孩子的事情中(Miller et al., 2020),比如给孩子喂饭、陪孩子读绘本等,并在这些活动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父亲可以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用词的丰富性等(Baker & Vernon-Feagans, 2015);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父亲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业生活中,比如去开家长会、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与孩子讨论在学校碰到的烦恼、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等(Miller et al., 2020)。


树立良好的榜样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在日常互动中,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因此,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亲应该向孩子展示积极的形象,给孩子构建积极的与人交往的模板(Leidy et al., 2013)。具体来说,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父亲应该慎用惩罚、避免过度控制孩子,转而采用更为温和的方式和态度教育孩子;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应该耐心地与孩子交流、注意措辞,避免孩子习得消极的语言表达。


在游戏中增进良好的父子关系

游戏是父子之间的重要活动,也是发展安全型父子依恋的重要途径(Grossmann et al., 2002)。父亲可以尽可能地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并保证游戏的质量。在父子游戏的过程中,父亲既要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又要注意适时将游戏主导权教给孩子;父亲还应该对孩子参与游戏的情绪、行为保持敏感,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反馈、把握游戏的进程;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基础上,父亲应该鼓励孩子多做尝试,多探索游戏中未知的部分。


看完推文,
别忘了去和爸爸道一声
父亲节快乐喔!


参考文献

AL-YAGON, M., KOPELMAN-RUBIN, D., BRUNSTEIN KLOMEK, A., & MIKULINCER, M. (2016). Four-model approach to adolescent–par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s' loneliness, school belonging, and teacher appraisal.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1), 141-158.
https://doi.org/10.1111/pere.12116

Baker, C. E., & Vernon-Feagans, T. F. L. P. I. L. (2015). Fathers' language input during shared book activities: Links to children's kindergarten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6, 53-59.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14.11.009

Coleman, P. K. (2003). Perception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ocial self-efficac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childhood.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2(4), 351-368.
https://doi.org/10.1002/icd.316

Grossmann, K., Grossmann, K. E., Fremmer-Bombik, E., Kindler, H., Scheuerer-Englisch, H., Zimmermann, & Peter. (2002). The uniqueness of the child–fathe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Fathers’ sensitive and challenging play as a pivotal variable in a 1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11(3), 301-337.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111/1467-9507.00202

Hennigar, A., Cabrera, N. J., & Chen, Y. (2020). The role of father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H. E. Fitzgerald, K. von Klitzing, N. J. Cabrera, J. Scarano de Mendonça, & T. Skjøthaug (Eds.), Handbook of 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Prenatal to preschool (pp. 339-355).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Leidy, M. S., Schofield, T. J., & Parke, R. D. (2013). Fathers’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N. J. Canbrera & C. S. Tamis-LeMonda (Eds.), Handbook of father involv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pp. 158-174). Routledge.

Miller, D. P., Thomas, M. M. C., Waller, M. R., Nepomnyaschy, L., & Emory, A. D. (2020). Father involvement and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ld academic outcom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2(2), 515-533.
https://doi.org/10.1111/jomf.12666

Pancsofar, N. (2020). Father's language input and early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H. E. Fitzgerald, K. von Klitzing, N. J. Cabrera, J. Scarano de Mendonça, & T. Skjøthaug (Eds.), Handbook of 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Prenatal to preschool (pp. 393-409).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Pancsofar, N., & Vernon-Feagans, L. (2006). Mother and father language input to young children: Contributions to later languag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6), 571-587.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06.08.003

Wang, Y., Huebner, E. S., & Tian, L. (2021). Parent-child cohesion, self-estee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73, 101467.
https://doi.org/10.1016/j.learninstruc.2021.101467

Webster, L. L., Low, J., Siller, C., & Hackett, R. K. (2013). Understan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a father's warmth on his child's social skills. Fathering, 11(1), 90.
https://doi.org/10.3149/fth.1101.90

王雨磊. (2020). 父职的脱嵌与再嵌:现代社会中的抚育关系与家庭伦理. 中国青年研究(03), 63-70.

袁晓鸽. (2019).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

赵永婧, 范红霞, & 刘丽. (2014). 亲子依恋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07), 59-64.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胡惠南
编辑 | 韩思思
排版 | 王婉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