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子关系 下的文章

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最近,因为居家抗击疫情的原因,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都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原因是在母子真正朝夕相处的这段时间中,母亲对孩子的许多行为由于看不惯而横加指责,而孩子由于不满母亲的时时处处严加管理而常常大发脾气……

尽管许多妈妈认为自己是在爱孩子,但最终却造成了孩子对母亲的对抗,使亲子关系变得极为僵硬。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僵硬亲子关系的成因

母亲的心理控制

“我平时打你骂你是因为爱你,我这样都是为了你好。”

“我那么辛苦地把你拉扯大,你怎么能不听我的话?”

孩子在家呆得越久,可能会越频繁地听到妈妈说这样的话。这些话似乎拥有无形的力量使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终迫使孩子接受了母亲的观点。这种以控制子女行为、情绪乃至内在心理为目的的消极教养方式,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控制

IMG_9232.PNG
《小欢喜》台词截图

心理控制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最典型的就是家长利用自身权威来引发子女的内疚感,让子女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比如英子妈最常对英子说的一句话就是“英子,你可是妈妈的一切”;此外,一旦子女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心理控制的父母就会收回自己对子女的爱,比如最近河南洛阳的一个12岁男孩因为考试没有达到95分而被妈妈扔在了高速路口上,致使这个男孩对母亲心生怨恨。这种有条件的爱使得孩子知道自己一旦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就会失去妈妈的爱,孩子总是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中,母子关系因此也变得异常的脆弱。

以往研究还发现,母亲心理控制会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内外化问题并且极大地影响了母子关系。尽管心理控制当下会引起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顺从,看起来好像维持了母子关系的和谐,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心理控制使孩子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母子关系缺少了真正的温暖和安全感

IMG_9233.PNG
《妈妈的遥控器》台词截图


孩子的自主性需要

孩子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反应也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理论指出,所有个体都有强烈的自主性需要,即个体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在心理上有自由感。而母亲的心理控制则阻碍子女自主性需要的满足。儿童青少年正处在自主性需要不断增强的时期,母亲对孩子自主性需要的满足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还能提高母子关系的质量。

自主性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子女通常会放弃沟通协调,以此来应对母亲的心理控制。他们会通过对立违抗或者消极适应的方式来面对母亲的心理控制以达到新的“平衡”。而且,选择对立违抗的孩子会出现更多的叛逆行为,比如与母亲争吵,严重的还会结交不良同伴、吸烟酗酒、攻击他人和逃避学业等;选择消极适应的孩子会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焦虑和睡眠不良等。而这些问题又会导致亲子关系质量变得更差,使母子关系更加僵硬。

IMG_9234.JPG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亲子关系也是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方式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孩子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时,母亲和孩子的行为对母子关系的影响不同。孩子年幼时,母亲的影响更大,年龄较小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此时母亲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与母子关系的预测作用更明显。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性与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孩子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着母亲的行为方式或教养方式。所以,僵硬的母子关系是母亲与子女共同造成的


如何告别僵硬的亲子关系

那么母亲和孩子究竟应该怎么做来避免负面的教养方式,从而告别僵硬的母子关系呢?

妈妈怎么做

转变教养观念。尽管孩子是母亲孕育和抚养长大的,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妈妈的附属品,母亲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需要。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是栽种一棵树,这颗树就是孩子,家长为这棵树提供了必要的土壤跟水分,但真正决定这颗树成长的还是其自身内生的动力和成长规律。家长应该做的是支持这棵树成长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一味地扭曲、控制这棵树,让它朝着父母希冀的样子成长。

多用支持性话语。妈妈在平时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时候应少用控制式的话语,比如“你必须给我学钢琴,你不学钢琴就是辜负了妈妈的心意”;而多用支持式的话语,比如“你可以选择一个爱好来学”。总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有关孩子的决定上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孩子其实比家长想象得更强大。

因年龄施教。当孩子年龄较小时,母亲最好制定清晰的规则,通过正确的引导以及温暖的支持来帮助他们习得社会化规则。而当孩子长大,渴望更多自主性时,母亲则最好更多地鼓励孩子进行恰当的探索,尊重孩子的决定,同时在与孩子相关的事情上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IMG_9235.JPG

孩子如何应对

孩子也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主动缓解僵硬的母子关系。

学会与母亲沟通。当孩子面临与母亲的冲突时,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与母亲进行沟通。而不是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比如结交不良同伴等)来对抗或消极适应母亲的教养方式。尽管大部分母亲的心理控制都损害了孩子的发展,但也带着善意的成分,孩子可以尝试理解这种善意,同时坦诚地告诉妈妈自己并不喜欢这种表达爱的方式,自己更喜欢与妈妈一起沟通交流来给自己做决定。另外,孩子如果当面不好意思跟妈妈说,还可以通过书信、短信等方式来与母亲进行沟通

学会更好地自我控制。青春期的孩子自制力差、情绪更容易波动,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对妈妈“暴跳如雷”。孩子在发脾气前可以尝试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压制自己的情绪,用三秒钟的时间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定要跟妈妈通过极端的方式沟通。而且,孩子的暴跳如雷和失控行为也容易引发母亲更严格的管控。

学会向外界求助。如果母子关系长期僵硬,已经对孩子的情绪、心理造成困扰,同时家庭内部的沟通交流也解决不了问题时,孩子也要学会勇敢地向外界求助,比如学校的心理老师、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人员、社会机构或者自己的亲密好友等,通过寻求外界的支持来与母亲共同成长、缓和亲子关系,而不是自己默默地承担。


世上没有完美的妈妈,世上也没有一百分的孩子,多点沟通与支持,少点控制与愤怒,或许就能告别僵硬的母子关系。

IMG_9237.JPG


作者:郭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寇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登于《大众健康》2020年5月刊总第419期80-81页。

推文作者:郭震 寇彧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随着疫情整体好转,许多家长已经复工,中小学也逐渐开始复学。不久,一些幼儿园也有望迎来复园。在这场战“疫”中,幼儿们居家防疫,度过了一个超长假期,他们在面对复园时会有哪些心理困扰?幼儿教师该如何应对?这是幼儿教师和家长目前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长假过后的心理困扰

01
对外面环境安全性的担忧和恐惧

疫情期间,为了让幼儿能够安心地居家防疫,教师和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幼儿病毒的危险性、家里是最安全的。由于幼儿认知的灵活性有限,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有限,当幼儿接受了“家里是最安全的”观念之后,就会对外面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他们不容易理解危险事物变得不危险的原因和过程。因而,他们听到复园的消息,可能会感到困惑。尽管家长或教师告诉他们外面已经安全了,但是幼儿心中可能还会残留着对病毒的恐惧以及对外面环境的担忧。

IMG_8897.JPG

02
由疫情导致的对小朋友和教师的隔阂

在居家防疫期间,很多幼儿在父母或媒体的指导下,学习了有关新型冠状病毒及其传播渠道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帮助幼儿理解病毒的危害,也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可能对病毒传播渠道形成刻板印象,导致与幼儿园教师和小朋友产生距离感,进而对社会交往方式有所顾虑,例如不敢与小朋友近距离接触、拒绝老师的抚摸和拥抱等。特别是可能歧视或排斥某些来自疫区家庭的小朋友,形成隔阂。

03
对复园集中生活的抵触和对抗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居家防疫中,有限的居家场地和熟悉的家庭环境限制了幼儿的活动,不能满足他们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需求。不少家长可能对幼儿许诺,等疫情过去带他们外出旅游、去餐厅吃饭、去游乐场和小朋友一起玩等。幼儿会对此寄予很大期望,并为此努力控制自己各种“新奇”的想法和行为。

一方面,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较低;另一方面,长期居家又消耗了他们很多自我控制资源。而自我控制资源一旦消耗,就需要“补偿”。当幼儿得知疫情结束能够安全地出去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到外面去玩”,而不是“去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对幼儿而言可能也代表着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他们继续进行自我控制。有一些幼儿可能会对复园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那些原本就不喜欢上幼儿园的幼儿,会放大对幼儿园的抵触。

04
复园与家人团聚之间的心理冲突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有些幼儿的父母要坚守岗位。特别是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治安防控人员或是被隔离在外人员的子女,在这个超长的居家防疫期中,与父母分开了很长时间,承受着对父母的思念。因此,当疫情结束后,幼儿最渴望的就是与父母团聚,而幼儿园复园则意味着再次与父母分离。已经饱受分离焦虑之苦的幼儿会产生心理冲突,他们可能会处于既想去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耍,又想和父母在一起的两难困境,内心充满矛盾。

IMG_8898.JPG


教师如何开展入园“第一课”

针对幼儿面对复园可能产生的上述心理困扰,幼儿教师如何做才能帮助他们顺利而开心地复园呢?

01
帮助幼儿增强掌控感,消除担忧和恐惧

幼儿的认知具有形象性和相信万物有灵的特点,幼儿教师可以借助绘本,用模拟“打仗”的形式讲解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如何与新冠病毒战斗、取得胜利的故事,帮助幼儿了解人与病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借助绘画教学,让幼儿画出病毒的样子,画出如何通过洗手赶走病毒的防护过程,画出戴上口罩防止病毒侵入等。

总之,通过多种形象化的表征方式,加深幼儿对疫情发展过程的理解,强化重视个人防护的安全意识,从而增强幼儿的掌控感,也有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在开学前要了解幼儿对于疫情的感受,要和那些过度担忧、焦虑的孩子进行线上沟通,并联系其家长,帮助孩子消除或减轻紧张、恐惧的情绪。

02
帮助幼儿理解社会生活,消除刻板印象和人际排斥

教师通过讲述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科学教育。告诉幼儿正因为有很多医护人员医治病人、科研人员研制抗击病毒的药物、社会工作者和治安防控人员防护小区安全,才有了对疫情的控制。让幼儿心存感恩,理解他人的贡献与自己幸福生活的关联性,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彼此依赖性。同时,帮助幼儿认识科学规律,相信科学,学习社会交往的正常礼仪和交往方式,从而稳定情绪,提升幸福感。

IMG_8899.JPG

03
激发幼儿兴趣,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

首先,面对幼儿在复园时更想“出去玩”的寻求心理补偿的特点,幼儿教师要精心设计复园前的“兴趣活动”,通过网络和微信平台等途径提前介绍幼儿园准备的精彩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要尽可能突出“新奇有趣”或“自由创意”的特点,形式以户外体育和游戏活动为主,让久居家中的孩子看到就心向往之,努力将“出去玩”转变为“到幼儿园玩”。

其次,强化幼儿的人际联结。教师通过线上活动的方式,发布幼儿园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帮助幼儿回忆曾经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美好生活。这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也可增强同班幼儿们的联系,并唤起幼儿对小朋友和教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于与教师和小朋友互动的期待,提升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

再次,让幼儿感到上幼儿园是一件光荣的事。幼儿处于对评价非常在意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中班和大班的孩子都有努力争当“好孩子”、渴望长大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强化孩子能够在疫情结束后开心重返幼儿园的荣耀感和胜任感。

IMG_8900.JPG

04
设置复园过渡阶段,逐步减少幼儿抵触情绪

孩子从家长全天陪伴到重回幼儿园需要一个过渡,幼儿园可设置复园的过渡阶段,给孩子重新适应环境的时间。复园后的两三周可允许孩子在园半天,允许有条件的家长提前接走孩子。特别是对于有与父母团聚特殊需要的孩子,应允许幼儿暂时不来幼儿园。但是,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例如可以给孩子看幼儿园活动的视频、发送其他小朋友对他的问候等,让暂时居家的孩子保持与幼儿园的联结,为复园做准备。

同时,教师要重视个别化的引导和陪伴。了解孩子对于复园的不同意愿,对于抵触幼儿园的孩子也要给予尊重和理解,多些时间和精力给予陪伴。为不同的孩子设定不同的复园过渡时间,用温暖和爱等待孩子欢喜开心地复园。

05
强化教师的积极状态

幼儿教师其实也刚刚度过一个居家防疫的时期,自己也需要及时调整状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迎接复园。

首先,教师要科学认识疫情,不过度恐慌。面对复园,既能够重视个人防护确保自身健康,也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通过制定具体的时间安排表,从居家生活模式调整为紧张忙碌的工作模式。教师可以在复园之前先居家做一些工作,按照时间表有序安排生活起居;重视与其他教师协商讨论,制定复园后的教学活动安排,做好复园的各项准备工作。

IMG_8901.JPG


作者王锦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寇彧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文刊登于《教育家》2020年4月刊第3期28-29页.

推文作者:王锦 寇彧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也许你不相信,在公民选举前完成的一项调查中,改变一下语法结构就能促进公民参与;对于关系紧张的伴侣,通过让双方回答一个问题,就能提升他们的亲密关系;对于处境不利的学生,使其完成一项读写任务,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改善健康水平......这就是心理干预的力量!本篇推文将介绍一项发表在《Nature》上的干预研究,通过协同心态方法成功改善青少年的压力应对,促进其健康成长。


传统上,人们通常将压力视为需要抑制或者避免的“有害物质”。但是,青春期压力水平升高是正常现象——面对高要求和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青少年在向成人阶段过渡和为经济独立做准备时,必须获得广泛的、复杂的社会和智力技能。这种发展过程本身就有压力,但它对成为一个成年人也至关重要。盲目地追求减轻压力或逃避压力源,如具有挑战性的课程、选拔性的考试,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因此,重要的是鼓励青少年接受人生挑战,积极应对严酷但重要的社会和学业压力源。

IMG_8829.JPG


研究者基于成长心态(the growth mindset)和压力提升心态(the stress-can-be-enhancing mindset),采用协同心态方法(the synergistic mindsets approach)改变青少年对一般压力事件和压力反应的评价(图1)。成长心态的核心是“人的能力不是天生就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有效的策略和他人的支持进行提升的”信念,这种心态可以改善青少年对压力事件的评价,即将压力事件视为自我完善的宝贵机会。压力提升心态的核心是“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反应是积极且可控的”的信念,这种心态可以改善青少年对压力反应的评价,即将压力反应视为身体准备克服挑战的信号。

IMG_8830.PNG
图1 青少年对压力事件和压力反应的评价过程

针对上述两种心态,研究者开发了一项面向整个青少年群体的简短(30min)且低成本的在线干预方案,包含三个模块:第一,科学研究传递心态信息,令参与者浏览关于压力和人类表现的科学研究的总结;第二,他人故事佐证心态信息,使参与者听到先前参与者利用学到的心态信息在重要场合中取得成功的故事;第三,“说即相信”的写作训练,让参与者写下建议,告诉别人如何利用他们学到的两种心态来应对压力。


研究者通过六个随机对照实验检验干预效果。对照组完成相似的三个模块,区别在于对照组不涉及任何心态相关的信息。所有研究均为双盲设计,采用意向分析,运用贝叶斯因果森林方法估计处理效应。

研究1和研究2检验压力相关的认知(图2)。研究1的参与者为2534名8~12年级的中学生。完成基线调查后,参与者独立完成在线干预。接着让参与者想象自己需要完成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然后对压力事件和反应进行评估。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组,干预有效地降低了参与者对压力事件和反应的消极评估。研究2的参与者为790名参加社会科学课程的大学生,该课程从第二周开始每周进行具有挑战性的定时测验。在学期的第一次测验开始前,参与者自行完成基线调查和在线干预。接着参与者分别在第二周和第五周测验后对压力事件和反应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干预有效地降低了参与者的消极评估,且干预效果至少可以持续三周

IMG_8831.PNG
图2 研究1和研究2的流程及结果

研究3和研究4检验生理的压力反应(图3和图4)。研究3招募了160名大学生,在基线调查和干预后进行特里尔社会压力测试。参与者被要求在评审者面前发表即兴演讲,而评审者会在他演讲过程中发出负面的非言语反馈,例如皱眉、叹息、交叉手臂等。评估的主要生理指标为总外周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 TPR)。结果发现,干预降低了参与者的TPR水平,且干预使先前持有消极心态的参与者收益更大。研究4招募了200名大学生。与研究3不同的是,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四个组,分别是成长心态组、压力提升心态组、协同心态组和对照组。结果发现,协同心态组更加有效地降低了TPR水平和对压力事件及反应的消极评估,提升了幸福感

IMG_8832.PNG
图3 研究3的流程及结果

IMG_8833.PNG
图4 研究4的流程及结果

研究5检验日常的压力反应(图5)。参与者为119名中学生,他们来自美国一所管理严格的公立特许高中,学生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参与者完成五天的日记调查,测量自我评价和皮质醇水平。结果发现,干预减少了消极的自我评价,降低了日常的皮质醇水平,能够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且干预在压力较高的日子里对先前持有消极心态的个体具有更大的保护作用。此外,干预也提高了学生在核心课程上的通过率,促进了青少年的学业表现

IMG_8834.PNG
图5 研究5的流程及结果

研究6检验疫情期间的焦虑症状(图6)。参与者为351名参加社会科学课程的大学生。2020年1月底参与者完成了基线调查和干预,3月份后学校因疫情暂停了所有线下教学,4月中参与者进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评估。结果发现,对于先前持有消极心态的个体,干预减轻了焦虑症状,而对于先前持有积极心态的个体,干预效果很小

IMG_8835.PNG
图6 研究6的流程及结果


当今的人们正处于一个气候变化、政治冲突、不平等加剧和社会矛盾加深的时代,不确定性充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青少年积极地应对压力,努力提升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复杂的人类和社会问题,迎接艰巨的挑战是当务之急。协同心态方法有效减少了青少年消极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反应,是压力相关研究从理论迈向实践的重大进展。未来应在不同人群和背景下进行新的大规模实验,更全面地评估干预效果的普遍性和异质性。值得注意的是,干预方案仅限于帮助青少年应对那些严酷但重要的社会或学业压力,而不是改变对严重、消极和不可控的压力源的评价(如创伤或虐待)


参考文献:

Yeager, D. S., Bryan, C. J., Gross, J. J., Murray, J. S., Krettek Cobb, D., H F Santos, P., Gravelding, H., Johnson, M., & Jamieson, J. P. (2022). A synergistic mindsets intervention protects adolescents from stress. Nature, 607(7919), 512–520.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907-7

推文作者:丁越
插图:丁越
编辑:代馨竹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姜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19级本科生

荐序

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有不少家长采用“鸡娃”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安排大量的学习活动,要求孩子学会各种知识与技能。你是怎样看待“鸡娃”的呢?这样的环境会让你感到焦虑吗?不妨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更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吧~

热播剧《小舍得》中,子悠的妈妈田雨岚是一位坚持“鸡娃”教育的母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给孩子报名了奥数、英语、逻辑写作班。为了让孩子升入最好的初中,她要求孩子能够得到“择数杯奥数竞赛奖杯”,并为此倾尽全力。子悠的生活中只剩下学习,喜欢的足球课也被妈妈取消,被逼得喘不过气。

IMG_8556.png

当今,“鸡娃”一词被广泛传播,在一些竞争较为激烈的城市中尤为明显。家长像“给孩子打鸡血”一样教育孩子,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希望孩子学得够多、够早,只盼孩子能够在竞争中“胜出”。

在“鸡娃”的影响下,人们对孩子的要求与孩子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会一门乐器可以称得上值得夸耀的特长,而在“鸡娃”教育下,会一门乐器只是一种基础素养;

原先孩子们在学校开设英语课时,才开始接触英语,而在“鸡娃”的家长看来,提前学习英语只是基本,除此之外孩子还需要学习并掌握第三门外语;原先周末是孩子们玩耍的时间,而接受“鸡娃”教育的孩子需要“在地铁和公交车上站着写作业、背古文”,“周六周日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都泡在教辅机构里”。

IMG_8557.JPG

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家长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不免会产生担忧与焦虑,希望通过更早地开始学习来让孩子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当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时,人们就会早早地陷入到“教育内卷”之中。

起初可能所有人每天都投入一个小时就够了,后来,平均标准逐渐上升,变成了三个小时,六个小时,甚至更多。虽然大家都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但每个人取得的结果并没有变化。

每每听到教育机构的宣传,听到别人家孩子的故事,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教育内卷之中,进而发展出一些如“鸡娃”这样的教养方式。但是“鸡娃”能否完成我们养育孩子的初衷呢是否存在更科学的教养孩子的方式呢


我们究竟要不要鸡娃

家长以“鸡娃”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完成一些设定好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了学业与种种技能,有时过于困难、过于超前。

如果我们不要求孩子必须达到某个水平或某个目标,只是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按照孩子的兴趣和发展规律教育孩子,这种顺应孩子天性的教养模式会不会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呢?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擅长的领域是不同的,我们需要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优势(钟志贤, 2004)。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8种以上的智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相对强项与弱项,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标准化的教育所定义,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智能结构,用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比如:有的孩子数学能力较弱,但运动能力强,单纯的数学学习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但当将数学问题与游戏情境相结合,需要自己操作时,孩子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李季湄 等, 2004)。

IMG_8558.PNG
IMG_8559.PNG

相比于直接强迫孩子深耕于某一领域,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地选择。对于孩子不感兴趣或不太擅长的领域,强迫孩子学习只会事倍功半;而对于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不需要家长催促,孩子也会主动探索学习。家长们既可以鼓励和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优势,也可以将一些必须掌握的技能与孩子喜欢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儿童认知发展存在客观规律

如果家里有7岁以下的小朋友,可以试试这样一个小游戏:在两个相同的杯子里倒水,等孩子说一样多的时候暂停。接下来当着孩子的面拿出一个更细的杯子,把其中一杯水倒进新的杯子里,询问孩子哪一杯里的水更多。2-7岁的小朋友会回答:细一点的杯子里有更多的水,因为它的水更高。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对应的阶段。

IMG_8560.PNG
IMG_8561.PNG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儿童在各个阶段的思维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在7岁以后,孩子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正确地逆向思考问题。

IMG_8562.JPG

不同阶段的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务复杂程度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正是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设计的,比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本里有很多具体物品的图片来帮助理解,而方程的学习被安排在更高的年级。

家长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当采用方程来教低年级小朋友解决数学问题,无论怎么解释,小朋友对抽象的x,y始终一头雾水,最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双方反而都觉得委屈、受挫。究其原因,一些在大人看来理所当然的知识可能已经超出了孩子当下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适合提前教给孩子。

有研究发现,校外辅导班的数学讲义内容比学校教材内容平均超前四年左右,这并不利于大多数孩子培养整体性的数学思维(张羽, 黄振中, 2013)。

当我们要求孩子去学习一些超出他思维发展阶段的知识时,对多数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仅会打击到孩子学习的信心,也会引起家庭的矛盾和冲突。相反,如果选择让孩子顺应发展规律,孩子也能在达到对应年龄后学习和理解相应的知识。因此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进行过于超前的教育吗?


“鸡娃”不易,家长孩子双双乏力

我国的儿童与青少年正在承受“过度教育”。这种“过度教育”表现为学习起点过早、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内容过多过难,远远超出国际青少年的平均水平(许祥云, 2017)。

有一些孩子在被迫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后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最终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吗?

IMG_8563.JPG

如果忽视孩子的意愿强求孩子学习,还可能会引起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

《小舍得》中,在子悠眼里:“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妈妈也觉得崩溃和难过:“你从幼儿园就开始吃苦,我不是一直陪着你吗!我这个当妈的还要做到什么份上,你才可以高兴?”在“鸡娃”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承担了过多的压力,重则影响家庭关系。

2021年7月,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除了强调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外,还要求学校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教学服务的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内能够学足学好。当义务教育阶段能够为孩子们提供相对公平且优质的教育时,我们或许可以暂缓一些焦虑,不要过早让孩子承受学习上的压力,度过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这不对那不对,难道我就不管孩子了吗

当然不是!教育孩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顺应孩子的天性
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培养孩子

不同年龄的孩子思维发展程度不同,超前学习的培养方式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的孩子,我们应当依照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孩子,让孩子自然、健康地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儿童的教育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1]。这是一个在儿童实际掌握的知识和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 “魔法中心”,是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可以学会的知识。新知识建立在儿童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如果难度超出了最近发展区,无论其他人怎样帮助,儿童也难以掌握。让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儿童去学习数学方程是非常困难的事,但等孩子可以理解“假设”的意义后,方程的逻辑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我们不妨按照孩子的发展特点来培养孩子,顺着孩子的步伐前进,这样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保护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
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

如果强制安排孩子进行补习,或是采用增加奖励的方式要求孩子参加某一项学习活动,可能存在损伤孩子内在动机(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指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本身而非其他外在奖励)的风险(Lepper & Henderlong, 2000)。

对中国幼儿的追踪研究也发现,儿童从4岁到7岁,内在动机呈现上升的趋势(张荣华, 陈会昌, 2007)。我们可以通过让活动变得更为有趣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如将阅读故事与绘画或角色扮演相结合,将数字学习与日常生活或游戏结合,让孩子体会到学习中蕴含的乐趣。而对于孩子本来就有兴趣的活动,可以尽量不使用奖励。

幼儿阶段是孩子自主探索世界的阶段,家长需要激发并保护孩子的内在动机,减少对孩子学习的强制要求,让孩子愿意主动地探索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IMG_8564.png

在亲子互动中引导孩子

美国学者Nelson(2005)对10307名幼儿园孩子进行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的活动会对儿童的学习方式产生很大影响。儿童与家长一起的活动,如阅读书籍、讲故事、唱歌、做手工活动、做运动、讨论自然科学的话题等都能够对儿童的学习品质产生积极的作用。家长可以多多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在互动中引导孩子探索兴趣。

一方面,可以及时关注并准备儿童喜欢的图书绘本、益智游戏等材料,为亲子互动留出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家长需要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杨晓萍, 李音, 2021)。例如,可以在晚上陪孩子阅读喜欢的绘本,引导孩子思考绘本中的问题(如故事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某一个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需要保持专注,倾听孩子的想法,多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安全有爱的氛围中探索兴趣、自由发展。


总结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本身的发展,不要在过程中迷失了我们的初衷。如果可以,请放慢一点步伐,看看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希望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快乐地前行,而不是在与他人竞争的道路上被迫向前。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与成人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李季湄, 方钧君, 刘晓燕. (2004). 关于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的初步研究——从多元智能的视角. 学前教育研究, 5, 22–25.
许祥云. (2017). “教育起跑线说”隐喻的逻辑及其负效应. 教育发展研究, 4, 16–21.
杨晓萍, 李音. (2021). 原生家庭与“儿童起跑线”:何谓、何以与何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37(09), 24–30.
张荣华, 陈会昌. (2007). 4~7岁儿童内在动机的追踪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3(2),14–17.
张羽, 黄振中. (2014). “抢跑”真的能赢吗?——小学数学校外辅导对校内教学和数学思维培养的影响. 教育发展研究, 33(18), 7–12.
钟志贤. (2004).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研究, 3, 7–11.
Shaffer, D. R., & Kipp, K. (2016). 发展心理学 (邹宏 等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Lepper, M. R., & Henderlong, J. (2000). Turning “play” into “work” and “work” to “play”: 25 years of research on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motivation.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257–298.
Nelson, R. F. (2005). The Impact of Ready Environments on Achievement in Kindergarte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19(3), 215–221.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姜 赛
编辑 | 韩思思
排版 | 韩思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Coco有话说

最近热映的冰雪奇缘2使得“艾莎风潮”席卷全球,几乎每个小女孩都想拥有艾莎的衣裙和头冠。

幼儿期的孩子们正处于性别发展的关键时刻,来自媒体中的人物形象对其性别发展有什么作用呢?女孩儿为什么都想要留长发?男孩儿为什么都想当超人?布娃娃和小汽车,是女孩和男孩的天生选择,还是他们被父母引导的选择结果?

在本期推文中,我们一起来分析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隐藏了哪些性别角色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如何影响着幼儿的性别发展


冰雪奇缘2正在热映,艾莎、安娜和雪宝再次席卷全球!小女孩儿们带着3D眼镜看电影,走在路上唱Into The Unknown,艾莎和安娜的模型、玩具、裙子和皇冠,更是被从玩具店最显眼的货架上搬到了家里。

IMG_8544.JPG

几乎所有的女孩儿小时候都有过公主梦,“造梦大厂”迪士尼公司在过去几十年间创造出许多深入人心的公主形象。她们的样貌、性格和故事往往传递出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信息

例如,公主们的外貌总是年轻且富有魅力,她们有大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和下巴、充满光泽的头发,削瘦而有曲线的身材。公主们的性格也大多是娇弱天真、充满深情、自我牺牲的。这些“完美公主”的形象通过电影、玩具、服装和其他产品频繁地出现在幼儿的生活中,成为最被孩子和家长们认可的女性形象

观看迪士尼公主电影会影响幼儿的性别观念吗?穿公主裙子、玩公主的玩具,是不是会影响幼儿、特别是小女孩们的性别角色和对自己体型的看法呢?公主们善良助人的形象又对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有什么影响呢?一篇发表在Child Development上的研究探讨了上述问题。

IMG_8545.JPG


研究者追踪了近200名3至6岁的幼儿,考察了他们日常生活与迪士尼公主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与性别刻板印象行为、身体自尊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分别在间隔一年的两个时间点考察了幼儿观看迪士尼公主电影的时长、玩公主玩具的频率、对公主的认同程度,并将其合成为一个变量,即幼儿生活与迪士尼公主联系的紧密程度(DisneyPrincess Engagement)。同时测量了幼儿在这两个时间点上选择典型的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的情况,更喜欢跟同性伙伴玩耍还是跟异性伙伴玩耍,以及对自己身体的喜爱及满意程度和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通过交叉滞后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第一个时间点的日常生活与迪士尼公主联系的紧密程度,能正向预测第二个时间点的性别刻板印象行为与亲社会行为,负向预测身体自尊

IMG_8546.JPG

也就是说,观看更多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选择更多迪士尼公主玩具的孩子,一年后表现出更多的性别刻板印象行为和帮助他人的行为,但对自己的身体更不满意。研究者还发现,女孩儿比男孩儿更多受到迪士尼公主的影响。

家长们一定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儿童会通过观察和模仿媒体中的男性和女性的形象,习得相应的行为规范。迪士尼公主为幼儿提供了包含外貌、性格、行为模式等完整的学习素材,让他们认为女性就应该像公主一样温柔、美丽、苗条。

IMG_8547.JPG

另一方面,幼儿也会因为表现出某种与性别期望相符的行为而受到表扬,这进一步强化了其对性别角色的认可。家长在为儿童选择电影或玩具时,常认为迪士尼公主是安全、健康的,这无形中引导了儿童学习和模仿迪士尼公主。比如,常有体型高大的爸爸扮演着野兽与打扮成公主的女儿共舞。


然而,当前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早已不是洋娃娃形象了,女性既被期望可以温柔地承担养育的社会角色,也被期待拥有主动、坚强、勇气和毅力,胜任高理性、强技术的职业。所以,在帮助儿童完成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家长面临新的挑战。

IMG_8548.JPG

我们建议,第一,从社会发展的视角保持对儿童日常生活环境中性别信息的敏感性,鉴别合适的学习模仿对象。第二,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强化,鼓励与所有美好品质一致的行为,而非与单一性别有关的刻板化行为。第三,与儿童讨论其生活中的媒体形象,帮助儿童积极主动思考和接收性别角色内容,避免媒体单方面地向儿童灌输性别刻板印象。例如上述研究涉及的身体自尊就说明过于强调纤瘦的身材和不切实际的完美外表,会令女孩子对体重过度关注而引发健康问题;过于强调女性的情绪化与自我牺牲也可能引发健康问题,比如增加抑郁风险。

IMG_8549.JPG


原文链接:

Coyne, S. M., Linder, J. R., Rasmussen, E. E., Nelson, D. A., & Birkbeck, V. (2016). Pretty as a princess: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engagement with Disney princesses on gender stereotypes, body 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87(6), 1909-1925.
https://doi.org/10.1111/cdev.12569.

推文作者:张梦圆 林之萱
插图:林靓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