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子关系 下的文章

作者介绍
李晚平:北师大心理学部MAP 2019级研究生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今年的5月31日,我国已经全面放开了三孩生育政策,7月20日,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了缓解群众生育后顾之忧的一揽子配套措施,比如推动建设托育机构、支持开展父母育儿假试点、研究将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所税专项扣除等。在地方层面,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也陆续出台。比如四川攀枝花宣布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户籍家庭,给予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但夫妇们,特别是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夫妇们,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追生二娃三娃吗?
1.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自2016年初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曾经在2016年有小幅上升,但此后的2017年至2020年,我国经历了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的四连跌。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仅1200万,人口出生率为1949年后的最低值。
2.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数据来看,如今的生育率并不高,是不是代表大家都不想生娃呢?在预测某一地区的生育行为和人口变动时,人口学家通常采用意愿-行为模式,即通过了解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来推测个人的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所谓生育意愿,即想要生几个孩子(意愿生育子女数量)、何时生(意愿生育时间),以及想生男娃还是女娃(意愿生育的性别偏好)。学者们通常使用“理想子女数”这一指标调查人们的意愿生育子女数量,2000年后对国内不同区域和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十年来国人的理想子女数在1.6-1.9间(侯佳伟,2014;贾志科,风笑天,2015;张晓晴,黄彩虹,2016 )。但我们会发现,2010年后我国育龄妇女的实际总和生育数已低于1.5 (2020年仅为1.3,即每个育龄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1.3个孩子),这是因为生育意愿在转化为生育行为时还会有诸多的影响因素。
3.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关调查以及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4.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实,经济因素对于生育头一个孩子其实并没有显著影响。大家生第一个娃时,更多考虑的是情感寄托等非经济因素(梁宏,2018)。但是生第二个娃时,经济因素和时间精力等现实因素就占了很大考量。近三年,两项分别在长三角和北京对已婚育人群的调研显示,六至七成的一孩父母都不想再生或者犹豫生第二个孩子,父母们提及的主要原因就包括育儿贵和自身精力不济(黎淑秀,2021;洪秀敏,朱文,2017)。而综合国内外文献,从家庭层面上来说,刨开经济、时间精力、孩子的照料等原因,阻碍独生子女父母将继续生育的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也包括第一个孩子的影响。

01 大宝如何影响父母的继续生育意愿

我们也许都听过,二胎生育放开后,大宝反对父母生育二孩的极端新闻。但你知道吗?大宝对父母生育二娃三娃的影响,其实要远远早于ta可以表明态度的童年期。
5.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大宝是如何影响父母的家庭扩张计划呢? 这里有几个因素。

  • 1 大宝性别

别怀疑,头胎是男宝还是女宝确实会影响中国父母们生不生二娃的决定。中国人固有儿女双全的理念,但数项对国内家庭的研究均发现,独生子女(第一胎)性别可以影响父母的二胎生育意愿,头胎是男孩的父母更不愿意生二胎,这种负向影响对城市家庭和父亲的影响更明显(马良,2016)。

而北京一项对独生子女父母的调查发现,大家在考虑二胎时对女孩的偏好逐步增强。在有明确的二孩性别偏好的独生父母家庭中,在头胎为男孩的情况下,理想二孩性别为男孩的家庭数量仅占总体比例的1.2 %(洪秀敏等,2017)。为啥先拆的盲盒是儿子,会容易使父母们止步一胎呢?这或许与下面的原因有关。
6.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 2 抚养大宝的经历(从孕期、分娩期到早期养育)

为什么人们会止步于只生一个孩子?德国的一项对2000多独生子女父母的追踪定量研究显示,如果以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变化来衡量,第一次生育的幸福感下降预示着再生一个娃的可能性降低(Margolis & Myrskylä,2015)。

研究者认为,父母们生第一个娃的经历会影响对再拆一个盲盒(生二娃)的看法,从而影响随后的生育行为(Ajzen & Klobas,2013) 。到底是鸡飞狗跳止步于此还是特别幸福想另开副本?今天要不要孩子的决定将取决于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现在的幸福感。如果大宝不省心,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以及等待更长时间才生第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就会比较容易放弃后续的家庭扩张计划(Margolis & Myrskylä,2015)。

而能影响父母调低生育计划的消极育儿经历,在澳洲的一项质性研究中包括受孕阶段的消极受孕经历,怀孕阶段的孕吐、工作冲突、对形体的担忧、疼痛,分娩阶段不愉快的分娩经历以及早期养育孩子阶段(0-2岁间)父母的精力耗竭、缺乏养育知识、疏远的夫妻关系、对家务的厌倦以及抚养孩子的困难经历(Newman, 2008)。

可以看到,怀大宝时容不容易,孕期产期是否顺利,大宝在婴儿期好不好带,都会影响父母的主观幸福感,从而让父母们决定要不要再来一个或几个娃。
7.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 3 大宝对于弟妹的态度

如果大宝已经蹦蹦跳跳会打酱油了,ta对父母生育二娃三娃的态度会影响父母的生育计划吗?沈阳一项对800余名小学生们及其父母的调查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作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们对父母生育二孩的态度可以显著地预测父母要不要二孩的生育计划。这中间,女孩儿们对再来个弟弟妹妹的态度要比小男生们积极,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对弟妹的欢迎程度也超过高年级的小学生(蒋瑞哲,2017),再次说明了,生二宝三宝要趁早。

当然,我们家庭是一个系统,系统的意思就是大宝的特质、抚养大宝的经历以及大宝对弟妹出生的态度固然可以影响父母后续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同样,父母对大宝的态度、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也会深刻影响大宝是如何看待家庭中即将迎来新的宝宝这件事。

02 父母该如何告知大宝家中要迎来小宝宝

如果父母们已经决定好了,家中要迎来新的小生命了,该如何对大宝说呢?

  • 1 态度:构筑大宝的安全感

父母首先要构筑大宝的安全感,告诉ta即便有了小宝宝,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变少。同时,告诉大宝,成为哥哥姐姐是一件骄傲和有趣的事,ta可以学习更加独立和成熟。家长们可以通过共同阅读绘本或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大宝了解自己当了哥哥或者姐姐后,生活会有哪些地方不变(比如爸爸妈妈的爱),以及哪些改变(比如跟弟弟妹妹的互动,家人的相处)。
参考绘本:《我想有个弟弟》,《汤姆的小妹妹》《瑞奇当大哥哥了》、《跟屁虫》等。
8.png9.png10.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 2 情绪: 坚定和包容,做好大宝可能会退行一阵的心理准备

退行:Regression,一种心理机制,即在焦虑和压力状态下暂时变得更幼稚、更像小孩子一样行事

很多研究均发现,二胎出生后,大宝容易出现消极表现,比如可能会表现出对新出生的弟妹的敌意和攻击、会着急寻求妈妈的关注、甚至出现怕黑、已经分床睡的要粘着妈妈睡、怕见外人等退行的行为;可能会爱哭,觉得自己没有原来幸福了,情绪上也容易出现焦虑、嫉妒等情绪问题 (邓林园等,2020)。

家长们自己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大宝因为弟妹出生在情绪和行为上出现波动时,意识到这是正常现象,安抚大宝的情绪。

  • 3 行为:邀请大宝一起为弟妹的到来做准备

比如请大宝给即将到来的弟妹取小名,整理自己小时候的书籍玩具,一起挑选小宝宝的衣服(可以跟大宝买同款);同时如果大宝年龄还比较小,还要做好生活上的锻炼和分离,比如跟开始父母分房睡,如厕训练等。之前如果父亲参与育儿不多,此时也可以开始让爸爸开始独自带大宝出去玩半天、陪写作业等,为二宝出生后父母的家务育儿分工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Newman,L.(2008). How Parenthood experiences influence desire for more children in Australia: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5),1.
Margolis, R & Myrskylä, M. (2015). Parental Well-being Surrounding First Birth as a Determinant of Further Parity Progression. Demography (52), 1147–1166.
蒋瑞哲. (2017). 小学生对父母生育二孩态度及其与父母再生育意愿的关系,(硕士). 沈阳师范大学.
洪秀敏, 朱文婷(2017). 二孩时代生还是不生?——独生父母家庭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析 北京社会科学, (5),69-78.
严晓雨,张吕瑾(2021). 我国城镇居民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近10年文献的调查分析.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37)1,9-16.
陈建新, 王莉君(2021). 个人因素对不同阶段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 CGSS2017 数据的实证分析.调研世界(6),58-64.
黎淑秀 (2021).长三角城市群的育儿困境及其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 (233),88-98.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李晚平
编 辑:代莹莹、罗 亚
美 编:仲 瑶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作者:乔瑞峰 大头小寨

Facing your fears

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

焦虑的妈妈爱走神.jpg
最近有几位妈妈,都是半年多没联系的,突然又开始和我联系。

有一位妈妈人长得很美,姑娘也很漂亮,大长腿,思想很有深度,每次和她聊天都特别有意思。可是妈妈总说自己愚钝,接不住孩子说话。在咨询的过程中,因为总是妈妈和孩子一起,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孩子认真的跟我探讨一些内心感觉细腻的部分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走神了。

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这样。

为此女儿经常提醒她:妈妈,你要好好听我说话。妈妈有点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好呀,好呀。然后下次,又继续走神。

我以为她是在忙工作,想工作的事情,和女儿一起来咨询走神想工作的事情也是挺有趣的,有可能是妈妈心大,或者听过无数次孩子说的话,就是听不懂她的意思?我不知道。

妈妈你心真大,花钱还走神

我和茜贝儿妈妈总有一种彼此懂你的感觉,虽然看起来我们都有点傻呵呵的,其实我们都属于智慧藏得可深的那种类型,大智若愚,大巧不工……(主要是夸茜贝儿妈妈,顺便夸下我自己,要不好多笨蛋真以为我们傻。)

20多天没跟她联系,感觉就跟过了半年一样。一打电话,又是叽叽喳喳一堆,嘿嘿哈哈一片。

茜贝儿妈妈属于典型的做到说不出的类型,我一问她闺女的情况,就想起第一次青岛营见到她闺女主持晚会时的情景。如果说茜贝儿瘦瘦的是个小美女的话,她女儿就是一个大美女,总觉得女儿个子比她高,气势也更强。

可是小美女经常帮大美女扛好多事情。

孩子终于参加完高考了,茜贝儿妈妈又一次做到了放下。为什么是又呢?牵涉到太多人家的隐私就不方便说了,确实不容易。一个多月前我们在深圳一起吃吃了火锅,她们家(包括孩子爸爸)又大大的向前迈进了一步。

真的放下了孩子会感觉到的,听着很神奇,确实就是这样。

当我聊起妈妈听不进去孩子讲话,听不懂孩子讲话的情况的时候,茜贝儿妈妈立刻接了一句,有可能是因为妈妈太委屈了吧,忧心忡忡做了很多事情又不被理解,有点自怨自艾的味道?挺复杂的。

唉?好像是这样的,虽然不知道妈妈走神在想什么,但是因为着急而听不进去孩子讲话的情况确实太多了。

当一个人太着急的时候,脑子里总是充满各种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说什么都很难共情。更别说孩子不说话的时候去观察他的身体语言,体会他的情绪和感受了。孩子不说话,家长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把孩子的表达当作背景,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病症。

孩子一直在表达,家长总是看不懂。

我们很容易被孩子表达的内容所吸引,比如孩子说买东西花钱,我们就很认真的跟孩子探讨买东西花钱的道理;孩子说自残自杀,家长便心惊胆战,六神无主的幻想孩子各种悲惨的结局;有的家长对孩子表达灰色,黑色情绪感受非常的抵触,担心自己孩子看了以后受到更多负面的暗示,可是为什么不是感同身受,被理解,终于有人和我一样呢?

太过担心就是过度焦虑,人一旦过度焦虑就会充满各种执念,这个时候人的感觉是被蒙蔽的,本来想给孩子传递爱和信任,却总表达成控制与否定,能看穿孩子的想法,却看不清孩子的内心,更看不清楚自己的内心。

恐惧像一件应付过度焦虑的外衣,破破烂烂,散发着臭味。我们不忍直视它,就会有更多的执念产生。执念可以让我们不去面对自己真正害怕的东西,因此我们更愿意顺着执念去做一些事情——所谓的引导治疗和学习。这些事情下意识都不会征求孩子同意,孩子一脸懵逼,非常郁闷,家长也很委屈。

着急教育,迫切的想要纠正和引导孩子的偏激的想法;着急治疗,一有变化就觉得不是躁了郁了,要不就是双相,又得加药换药了……当我们把劲儿往孩子身上使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内心。

家长该怎么样才能听懂孩子讲话?其实答案全在问题里。听不懂孩子说话是因为下意识的不能面对自己的恐惧,这些恐惧的东西不曾发生,起码现在还没有发生,是因为自己的过度焦虑才想象出来的,我们却信以为真,又不敢去面对。

一个充满了害怕和委屈的家长,很容易变得小心翼翼,感觉自己说啥话也不对。而这,又是很多孩子非常讨厌的一点。

看懂孩子的表达。听懂孩子说话对我来说很简单,但是对有的家长来说,经年累月都难以理解,更别说做到了。

我现在也想开了,家长不理解孩子是常态,很多家长对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只是叶公好龙,想了解却又不愿意去了解。这源于我们习惯粗糙地对待自己的内心,甭管有钱没钱,我们都太忙了。

忙着工作挣钱,都没时间锻炼身体,更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内心。因此才会浮于表面,沉不下心与孩子沟通。

家长着急的寄希望于各种专家和药物,或者各种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和培训班,这跟饿急了想点外卖是一样的。问题是有几个家长愿意孩子吃外卖?心理健康这事外人包不了圆,甚至都不是主力。

当我们看到孩子满身毛病的时候,不知不觉用很多负面的词汇形容孩子的时候,觉得孩子有各种病症表现的时候,都是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比起着急给孩子吃药或者找心理咨询,不如试着给自己一点时间独处,稍微温柔一点对待自己的内心。

比如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清空自己的执念,直面自己的恐惧,试着慢慢静下心来。不管是害怕别人知道孩子生病,还是害怕孩子上不了学,或者害怕孩子真的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试着去看最糟糕的结果,试着体会我们的心情。

实在接受不了也没关系,停下来,做做深呼吸,想办法做一些让自己感觉放松的事情,能够沉浸进去的事情。奖励自己微小的进步,争取做一顿好饭,睡一个好觉,这样就很棒了。

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试着一点一点去直面自己害怕的事情,就跟我们觉得背后有鬼,一点一点回头去看那个鬼一样。

越担心坏事就越有可能发生,越勇敢坏事情就越不会发生。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都是有效果的,被误解了也不必委屈,因为孩子是爱我们的,并且孩子很想表达。只有我们心静了,看清楚了,整个人给孩子的感觉才更加稳定,也更放松。而这样的状态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是孩子最需要的。

feel your heart not your thinking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张昱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在家庭治疗中,咨询师常常听见这样的话——

“我家孩子厌学的这个问题,可愁死我们夫妻俩了。”
“她总是这样,永远都不跟我说真心话,越问她说得越少。”
“我们好吃好喝地供着他,他有什么好抑郁的呢?”
……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中,也许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也许“问题”并不完全只有它消极的一面呢?有时候,我们也能够通过赋予它积极的意义来改变自身的看法、从而找到建设新生活的途径。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来自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积极再定义”

什么是积极再定义

积极再定义(positive connotation)是系统式家庭治疗(systematic family therapy)中常用的一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从积极正向的角度重新看待家庭成员及家庭系统所表现出的某些“症状”和“问题”,对它们进行重新定义(徐宏飞, 2020)。

比如说,“令父母忧心忡忡的抑郁孩子”,就可以有这样一种解释——孩子的抑郁吸引着父母的关注,转移了他们对彼此关系中冲突的注意力,让他们不再吵架吵到几近分崩离析的地步,而父母的焦虑则可能体现了他们对孩子的关怀,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还是被爱着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到痛苦的抑郁发挥了积极的功能。

在家庭治疗中,咨询师通过重新界定问题、从积极的方面来描述某些事实,引导家庭成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们原以为是“问题”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会强调问题的产生与特定的情境是有关联的(付再学, 2008),这使得行为中“积极”的部分拥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1.jpg
(图源网络侵删)

不过,虽然都有“积极”的一面,但“积极再定义”与我们日常所说的赞扬是有所不同的。尽管White(2000)指出,积极的赞扬、给予肯定等行为可能会是病症与痛苦的解药,但赞扬本身其实还是顺应了主流的评价——人们只有在面对符合某些主流标准的行为时,才会给予赞扬 (Umbelino, Ana Brígida, 2003)。

仔细想想,当我们面对自家厌学的孩子时,肯定很难真诚地说出“厌学的你实在是太棒了”这样的赞赏吧?毕竟在我们的主流视角里,“厌学”几乎可以说是孩子“有问题”的标签,也是一件非常让家长着急上火的事情。

但积极再定义并不是直接扭转或否认这些主流视角,它承认主流价值,但同时也给予一种新的可能性。对着家庭中厌学的孩子,咨询师可能会说:“孩子出现了厌学的症状,可能是希望用这种方式变相地引起你们的关注,把你们对夫妻问题的关注转移到他的身上,从而减少对你们问题的关注” ,但咨询师并不会说:“主流文化的标准是错的,学习就是百无一用!

积极再定义的作用

1、积极看待“问题”
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人们通常对失败给予选择性的关注,并对失败加上消极的标签(Umbelino, Ana Brígida, 2003)。在这样的主流文化影响下,当家庭中的成员出现“问题”和“症状”时,我们通常会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它,想要尽快地消除、解决或是扭转它

这当然是我们最容易做出的一种反应。然而,当问题过于棘手,或是当我们只看到“出了问题的当事人”,没有将ta放在家庭系统中来看待时,我们很难有效地解决问题。长此以往,症结依然存在,而我们的情绪也愈发恶化。

Umbelino和Ana Brígida(2003)指出,积极再定义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创造一个和主流文化相对立的积极语境。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目前的症状或问题其实仍有它积极的意义,这能够帮助我们解除消极态度的恶性循环。
2.jpg
(图源网络侵删)

比如说,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我们会认为夫妻吵架是一种消极的互动模式,然而,对于“习惯了”吵架的夫妻而言,即便他们意识到了这当中的坏处,一时半会也很难改变。但如果将吵架视作一种他们沟通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夫妻双方看见了彼此行为背后的需求其实是积极的,他们就有可能对此有不同的态度。
2、转换家庭目标
当家庭系统中的成员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待所谓的“问题”时,他们对彼此行为的理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沈晓萍(2020)指出,有了改变,家庭成员才会开始新的尝试。在对家庭成员的症状有了新的解释之后,家庭系统中的其他成员也可能不再执着于消除症状,转而去思考如何更好地重建生活(李红娟, 罗锦秀, 2010)。

就比如,许多的家庭里都住着这样一对控制型的父亲与叛逆的孩子——父亲总想要替孩子做决定、主宰孩子的一切,而孩子总想着反叛父亲,争夺做决定的权力。无疑,这种冲突会让整个家庭煎熬不已。而如果家庭成员能够看见,父亲的控制其实表达了对孩子的关心,怕孩子因做错事而影响到自己的未来,而孩子的反叛是希望父亲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减少父亲事事为自己操心的忧虑,这样的积极阐释就有可能让家庭成员了解到彼此的动机,从而改用更令彼此舒服的相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
3.jpg
(图源网络侵删)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当我们能够看到行为在系统中的作用、对彼此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想法和行为通常也就会随之改变。积极再定义让我们不再将症状视为洪水猛兽,不再急于“消除症状”,它为我们提供了与症状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帮助我们静下心来正视症结背后的需求
3、提高家庭凝聚力
让我们先来想象这样的一对夫妻:妻子忙于工作,每天很晚回家,即使回了家也通常沉默不语,一副看起来很疲惫的样子。丈夫非常担心妻子的状况,时常询问妻子是否在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但妻子并不向丈夫完全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只含糊回应几句。时间一长,丈夫追问得更加频繁,而妻子的回应也愈发地简短了。

这看起来是一对“问题”夫妻:焦虑的丈夫和回避的妻子,他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无效,互动似乎也是僵化的。我们很容易想到他们会如何指责彼此——

妻子会说:“你总是不能够体谅我的辛苦,我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而丈夫会说:“你总是不相信我能够分担你的困难,回避沟通的明明是你”。
4.jpg
(图源网络侵删)

但如果他们能够使用积极再定义的方式看待彼此的行为——妻子的回避,是因为她不想让丈夫为自己的事情担心,而丈夫的询问,是希望妻子能够体会到自己在关心她,他们的行为其实是在为维护家庭的稳定做努力。通过对家庭中的行为赋予积极意义,也能使家庭成员理解彼此,提高家庭凝聚力(Nichols, Schwartz, 2004/2018)。

如何积极再定义

1、建立系统的家庭观
积极再定义是系统式家庭治疗中的常用技术之一,因此,我们在运用积极再定义的方法时,也尽量要在系统的家庭观下进行。

当我们认为某个家庭成员将受益于某种症状时,家庭成员的改变有可能会更难发生。但当我们认为家庭成员的症状并非为了保护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为了维持家庭的总体和谐,家庭成员就更有可能去寻找更具有适应意义的方法,来保证家庭的稳定性(Nichols, Schwartz, 2004/2018)。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将家庭中孩子的抑郁阐释为“ta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好好休息”,这虽然也是一种再定义,却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不愿意做改变——毕竟,这种解释所牵涉到的只有孩子自己,抑郁症状的出现也只是为了孩子的利益。但如果我们将其放在整个家庭系统中进行解释——“ta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来维护这个家庭的稳定,因为,如果父母能够更多地关注自己,他们就不会只看见夫妻关系中的矛盾了 ”,那么家庭成员将意识到抑郁这个“症状”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就会更愿意一同去寻找一些更舒服的手段

另外,如果我们认为家庭中的成员有“好”有“坏”,我们很难将家庭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Nichols, Schwartz, 2004/2018)。因此,如果我们想在系统的家庭观下去使用积极再定义的方法,就需要明白,家庭成员固定的行为都是在维护家庭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2、不评判的态度
主流文化的视角本身就带给我们许多的评价,而积极再定义的方式实际上正是在帮助我们跳出评价之外,启发我们用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事情。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使用带有评价色彩的语言,那便违背了积极再定义的初衷。不评判的立场尊重了家庭成员自身的解释能力,也让家庭成员不感到被评价。

比如说,一个家庭中也许会有一位焦虑的母亲,在主流的评价中,她的焦虑也许是不好的、给家人压力的,但如果要说她“都是为了孩子着想,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母亲”,虽然这是一种积极评价,可能会令母亲感到好受一些,但这一方面违背了积极再定义“不评判”的初衷,另一方面,其他的家庭成员在听见这种有评价的解释时,也可能会想要拒绝和排斥它——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得到所谓的好处。

如果要中立地使用积极再定义,我们也许会说:“这位母亲可能是在用她的焦虑让家人看见自己身上的重担。”只是呈现,而不评判,这是使用积极再定义时应有的基本态度。

写在最后

在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中,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令人苦恼的议题存在。面对这些议题时,“解决问题”是我们一贯的思维定势,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在想到解决问题这一步之前,也可以使用诸如积极再定义这样的方法,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家庭系统顺利地运转下去,而且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时候你可以使用积极再定义的技术促进问题的改变呢?

参考文献:
Umbelino, Ana Brígida. (2003). Positive Connota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14(2), 13-29.
White, M. (2000). Reflecting Teamwork as Definitional Ceremony Revisited. In White M. (Eds). Reflections on Narrative Practice: Essays and Interviews. Adelaide: Dulwich Centre Publications.
李红娟, 罗锦秀. (2010).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校园心理, 008(002), 118-120.
付再学. (2008). 系统家庭治疗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 社会工作, (6), 8-11.
徐宏飞. (2020).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应激性个案干预中的应用. 江苏教育(16), 17-18.
沈晓萍. (2020).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家长沙龙培训中的应用. 江苏教育(16), 19-20.
尼克尔斯, 戴维斯. (2018). 家庭治疗:概念和方法(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中图片未标注的皆源自网络

策划 | 侯依依
撰写 | 张昱凌
编辑 | 万 宜

原创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陶文莉
心理学部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古有《诗经·小雅·蓼莪》有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孝敬父母常常被视为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的另一种说法也就是感恩父母。

而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社会变化速度加快,家庭观念与代际情感可能遭受冲击。

2016年,腾讯新闻《事实说报告》随机调查2万多在线用户,发现当代人在春节或中秋这样的重要节日,只有48.3%的被调查者表示“一定会回去陪父母”。类似北大吴谢宇杀母案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据《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2019)》,近20年内,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中犯罪者平均年龄下降趋势明显,并且蓄意犯罪的占比可能高达一半,留给社会巨大的震惊与恐惧。这一切让人不禁重新思考 “感恩”这一话题。

图片

感恩是什么?

感恩(gratitude)一词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其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研究者们认为,感恩是指对他人的恩惠或帮助的积极体验,并以认知、情感或行为等形式对他人进行回应(Mccullough, Emmons, & Tsang, 2002)。还有研究者认为,感恩包括愉快、对施惠者的善意、回报愿望和回报责任这四个方面(Baumgarten-Tramer, 1938)。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可见感恩父母之重要,可是感恩父母是否如我们想的那般自然而然,还是父母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孩子才会感恩父母?

图片

感恩的两种途径——以情养情&以德报德

关于感恩是如何产生的,可以主要分为两类,即情感途径和回报帮助途径。在情感途径上, Emmons等人(2003)认为感恩来源于亲缘间愉快的情绪体验,我国学者卢家楣(2015)也认为,当人们对某客观事物的积极情绪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情感上的质变,感恩便得以出现。而也有研究者认为感恩可能是一种利益回馈,依赖于他人有意的帮助(Heider, 1982; Galvin, 2004)。

由此可见,感恩行为的产生,可能是情感的自发产物,即“以情养情”,还可能是对于帮助行为的回馈,即“以德报德”。那么,感恩是怎么来自上述两种途径的呢?

  • ①以情养情

首先,在情感方面。父母对儿女的感情常常蕴含在教养方式中,而良好的教养方式有益于孩子培养出感恩之心(Huston & Bentley, 2010)。比如,父母情感温暖是一种积极的教养方式,指父母能够敏感、及时、一致地对孩子的需要和情感进行反馈,而父母情感温暖越强,孩子越有可能表现出感恩父母的行为(赵改等, 2018; 王亚丹等, 2020)。特别的是,有研究发现,父母情感温暖可能通过影响青少年的脑部灰质体积来增加感恩行为(杨军义等, 2016)。然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反应不敏感、不回应,甚至否定孩子的需求,或者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控制、乃至引导孩子过度依赖自己,可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认知,从而不利于感恩的产生(李永占, 2018; Huston & Bentley, 2010; Muris, Meesters, Schouten, & Hoge, 2004)。

图片

此外,父母的爱会给孩子一种心理特权,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对父母来说是独特的,父母对自己会比对其他小朋友更好(Campbell, Bonacci, Shelton, Exline, & Bushman, 2004)。心理特权是稳定的、跨情境的主观信念,让孩子无论面对何种境地都愿意相信和依赖父母,却也是一柄双刃剑,过度的心理特权容易让孩子自私,比如溺爱可能增加孩子的不道德行为(Laird, Harvey, & Lancaster, 2015),但适当的心理特权可以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关怀与感激,比如,可以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赋予孩子一定的做决定的权力,给予孩子与父母亲密的机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特别地期待着、爱护着,从而更容易对父母产生感激(Exline & Hill, 2012)。

  • ②以德报德

除了通过情感的途径产生感恩,还有利益回馈的途径,就像著名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帮助我的人给予了我关爱与温暖,为我伸出援助之手,所以我要竭尽所能的回报他,赞美他,也要把荣誉归给他,把他的好时刻谨记在心”,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还可能来自父母对子女的帮助。有研究发现,对利益的评价是个体产生感恩的最基本的预测因素, 其预测作用高达64%-83%(Wood, Maltby, Stewart, Linley, & Joseph, 2008)。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父母可以理解青少年拥有多种层次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帮助到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食物、水等,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父母还可以给孩子提供遮风避雨的家,满足安全需求。但除了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以外,现代社会的孩子更加缺乏的可能是精神上需求的满足。但如果父母给孩子以注意力和关怀,就可以满足孩子爱与归属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可以满足孩子受到尊重的需求;在孩子逐渐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之后,会拥有自己的独特追求,而在孩子追求梦想的路上,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徐怡亭等, 2011; 喻承甫等, 2012)。

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帮助进行回报,更何况父母通常是给予个体最多帮助的人,因此,孩子可能发展出感恩的品行(Fredrickson, 2001; Bartlett & DeSteno, 2006)。这种回报的倾向源自远古时期人类在发展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远古的人类可能发现自己得到他人的帮助后,如果不回报,那么将来再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为了能够拥有再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所以愿意回报。并且,那些不回报的个体可能因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更容易在危难中丧生,他们所携带的基因也慢慢被淘汰了,在历史长河中存活的个体也大多就是愿意回报的人了(谢文澜等, 2013)。

图片

总而言之,无论是“以情养情”,还是“以德报德”,可能都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而没有心理学研究可以将其完全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难以做到的。它们或许是亲情的一体两面,感性的一面与理性的一面相互交融,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感恩的产生机制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感恩之心。

如何更好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已有研究表明感恩水平高的个体具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Zisser & Eyberg, 2010),感恩品质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认知能力、积极关系、学业成绩、幸福感等方方面面的发展(Wood, Maltby, Stewart, & Joseph, 2008; 叶宝娟等, 2013)。此外,研究表明,感恩有助于青少年减少问题行为(Wood, Froh, & Geraghty, 2010; 喻承甫等, 2011)。由此可见,培养青少年的感恩之心有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呢?

图片

  • ①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首先,作为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当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时,父母应该认真倾听,接纳孩子的真实想法再加以适当引导,切不可直接否定或直接拒绝。

并且,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孩子表达感恩。对孩子的行为给出及时的反馈,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在意、被爱护,可以给感恩之心提供土壤。正如前文所提,父母情感温暖有助于孩子表达感恩,而父母拒绝、否定以及过度保护都可能遏制感恩。

其次,可以适当地显示父母也有需要孩子的时候。父母可以向孩子示弱,平和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难处,表现出父母并不一直都是孩子想象的那么强大,从而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体谅父母的习惯。

此外,父母要对自己的父母关心照顾,树立榜样。父母如果能对自己的父母表达感恩,那就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学习到如何表达感恩,从而把感恩这种优良品德代代传递下去。

  • ②父母之外,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为社会,需要倡导感恩行为,对正能量事件进行适当的奖励与宣传,对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是机构,比如在校园内的广播站、校刊以及公益社团等,可以设立鼓励感恩行为的奖励活动或表彰仪式;如果是个体,可以从自己做起,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在高社会支持情境下,其体验到感恩的深度、广度、频率及密度也就越强烈(何安明, 惠秋平, 刘华山, 2015; 刘晓岚, 2008),从而可以促进感恩行为(张敏, 王乐乐, 王静, 2014)。

  • ③感恩要说出来

作为孩子,理解并体会父母的爱,留心生活中温暖的点点滴滴,并且与父母多沟通多交流,也有助于培养感恩之心,增强亲情的纽带。感恩之心说来大也不大,或许就是给回家的父母接个包倒杯水,或许就是在春节中秋陪父母吃顿饭打个视频电话,或许就是带父母去旅个游看场电影。就像今年的贺岁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所表现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珍惜当下,把爱说出来,或许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李永占. (2018). 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一个链式中介效应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34(5), 576-585.
卢家楣. (2015). 对情感教学心理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1), 78-84.
王亚丹, 孔繁昌, 赵改, 张星杰, 周博, 唐凤, 周宗奎. (2020).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感恩: 心理特权和观点采择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6(4), 422-429.
谢文澜, 汪祚军, 王霏, 张林. (2013). 合作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探讨. 心理科学进展, 21(11), 2057-2063.
徐怡亭, 刘利才, 李学龙. (2011). 试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析感恩心理的产生机制. 现代教育科学, 1, 111-114.
杨军义, 杨文静, 位东涛, 邱江. (2016). 局部灰质体积在父母情感温暖和感恩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 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叶宝娟, 杨强, 胡竹菁. (2013). 感恩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2), 192-199.
喻承甫, 张卫, 曾毅茵, 叶婷, 胡谏萍, 李丹黎. (2012). 青少年感恩, 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1), 83-90.
喻承甫, 张卫, 曾毅茵, 叶婷, 李月明, 王姝君. (2011). 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4), 425-433.
赵改, 孔繁昌, 刘诏君, 冯雅萌, 黄声普, 王亚丹, 周宗奎. (2018). 父母情感温暖对青少年感恩的影响: 责任心与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4(3), 257-263.
Baumgarten-Tramer, F. (1938). "Gratefulness"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The Pedagogical Seminary and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53, 53–66.
Campbell, W. K., Bonacci, A. M., Shelton, J., Exline, J. J., & Bushman, B. J. (2004). 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and validation of a self-report mea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3(1), 29-45.
Emmons, R. A., McCullough, M. E., & Tsang, J.-A. (2003). The assessment of gratitude.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 (E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 (p. 327–34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xline, J. J., & Hill, P. C. (2012). Humility: A consistent and robust predictor of generosity.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7(3), 208-218.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8.
Galvin, R. (2004). Challenging the need for gratitude: Comparisons between paid and unpaid care for disabled people. Journal of Sociology, 40(2), 137-155.
Hamilton, W. D. (1964). 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II.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7(1), 17-52.
Heider, F. (1982).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Psychology Press.
Huston, A. C., & Bentley, A. C. (2010). Human development in societal contex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1, 411-437.
Laird, M. D., Harvey, P., & Lancaster, J. (2015). Accountability, entitlement, tenure, and satisfaction in Generation Y.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30(1), 87–100.
McCullough, M. E., Emmons, R. A., & Tsang, J. A. (2002).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1), 112.
Muris, P., Meesters, C., Schouten, E., & Hoge, E. (2004). Effects of perceived contro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s and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nonclinical pre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3(1), 51-58.
Wood, A. M., Maltby, J., Stewart, N., Linley, P. A., & Joseph, S. (2008). A social-cognitive model of trait and state levels of gratitude. Emotion, 8(2), 281.

文中图片皆源自网络

撰写 | 陶文莉
编辑 | 万 宜
策划 | 侯依依

1.webp.jpg

大多数的家长都过着非常忙碌的生活,留给孩子的时间很有限。虽然家长们的心中从来不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可是表达的机会却不一定够多。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繁忙的家长可能很容易忽视了对孩子爱的表达,也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状态的关注。

心理学研究发现,忽视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心理问题。

形成不安全的依恋:依恋是孩子和抚养者之间建立的最初情感联结,是孩子社会化情感的起点。如果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时候忽视了孩子,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不能及时敏感地发现孩子的需要,对孩子报以冷漠、忽视,那么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就没有办法信赖家长,对世界也没办法产生安全感。他们长大之后往往很难和别人建立关系,敏感多疑,不自信,害怕受到伤害,也很容易变得孤僻和脆弱,经受不住挫折。

形成认知偏差:主要是不自信、不安、遇到问题自责自罪等。被忽视的孩子会渐渐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不值得被爱的,不讨人喜欢的。尤其是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忽视,只能不断去找原因。孩子很弱小、无助,他们很容易会想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自己做错了什么等。这种思考模式的养成导致孩子长大以后没有办法建立自信,遇到问题容易不安、敏感,凡事都喜欢找自己的原因,归罪于自己。

影响孩子的神经生理发展:根据心理学研究,童年期的忽视和儿童的社交、情绪、行为及认知都有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更多的精神病性症状,这些负面影响会从童年一直持续到成人以后。孩子持续经历各种忽视和虐待会影响神经激素的分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能力也会受到破坏,甚至导致孩子的大脑海马体体积缩小,脑容量减小等。忽视孩子还会影响孩子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的发展,这些脑区与我们的认知、情绪调节等高度相关。

2.webp.jpg

家长可以做点什么来减少忽视呢?

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不会说话,只能哭闹,所以家长很容易不耐烦。此时孩子受到心理忽视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孩子表达心理问题的能力不强。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提高耐心,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曾经有个心理学的实验,实验要求母亲一直面无表情,不能对婴儿有任何反应。婴儿在多次引起母亲关注没有得到母亲回应之后,会越来越焦虑、不安,最后放声大哭。所以,家长要学习和观察孩子,了解他们行为的规律及背后的需求,给予及时的反馈。家长的敏感性越好,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依恋越安全、牢固,这会给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等到孩子可以说话以后,家长可以从以下五步出发,关注孩子的心理,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第一步,关注孩子的情绪。情绪是孩子心理波动的反应,关注情绪就是关注孩子心理的一种方式。

第二步,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波动一般是有信号的,比如表情的变化、行为的异常等。家长在捕捉到这些信号以后,可以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倾听和共情孩子的心理。家长要用真诚用心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向孩子表达你对TA情绪变化的关注和担心,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在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换位思考,尝试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感受孩子的情绪。这种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是孩子情绪释放和表达的最好保护伞。

第四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孩子有时候可能无法准确表达情绪,此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用比喻、动作等方式辅助情绪表达,同时不断用更准确的语言去贴近最真实的情绪。孩子如果可以非常充分地表达自己,那么亲子之间的关系、孩子的心理都会有良好的提升。

第五步,帮助孩子回归理性。孩子表达内心的时候可能会失控,此时家长就是孩子恢复正常,保持冷静的阀门。家长在孩子已经充分表达以后,要把孩子拉回来,及时关上情绪破坏的阀门。因为过度沉溺情绪中,尤其是负面情绪,对孩子和家长都不好。所以,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回归理性,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情绪逐渐恢复稳定。

忽视孩子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心离得越来越远,孩子不信任家长,家长无法教养孩子,本应亲密的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疏远。正如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所演绎的,对于被忽视的孩子的来说,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被嫌弃的。松子由于从小受到父亲的忽视,所以即使她美丽、善良,也仍然缺乏自信,深陷一段段糟糕的关系中,直至生命结束。被忽视的松子,没有建立起强大的自我,只要抓住一段关系就不敢放开,害怕被抛弃,可惜总是被伤害。被忽视的童年所带来的伤口,一生都没有愈合。

所以,如果爱孩子,请不要忽视孩子。给孩子多一点关注,孩子和家长的心就更贴近一步。

文章作者:小颜老师 心理学博士、儿童教育专家、自由撰稿人
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