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冠肺炎科普 下的文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正在流行,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因情绪而影响免疫力,更有效地保护好自己呢?

如果您尚未出现任何症状

  1. 照顾好自己

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稳定化始终是自我心理调整第一要务。记住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态,是抵御疾病的最重要武器!

  1. 不要忽略身边的美好事物

关注疾病相关资讯,尽量关注事实和数据,这是真实客观的,相对冷静的头脑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事情的真相,不被谣言引发恐慌。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时期,也不要忽略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保持应对危机的信心,看到积极的一面。

  1. 妥善处理负面情绪

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求助。自我调节包括呼吸调整、冥想、瑜伽练习等;也可以转移注意力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让负面情绪暂时停下。情绪可以通过倾诉、哭泣、呐喊、歌唱、书写、绘画、音乐、运动等进行表达和抒发;此外,你也可以向身边的人或亲友求助、诉说和寻求安慰,相互支持。

  1. 保持合理的运动

适当进行室内运动,运动的好处在于可以帮你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

如果您是疑似病人并被隔离

  1. 慌张、焦虑等情绪属于合理反应

有些人感到慌张、焦虑,害怕自己被确诊,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要允许情绪的表达。具体方法可参考上文“妥善处理负面情绪”部分。

  1. 感到愤怒,学会向他人求助

可以向家人求助,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和安慰。

  1. 与家人朋友,多聊聊天

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告诉自己不是孤立无援,有很多家人和朋友在关心自己、爱自己,他们即使不在身边,也会在心里陪伴自己渡过难关。在自己可以活动的范围和清醒的情况下,进行一些积极的活动,如听音乐、看有趣的视频。

  1. 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即使在隔离的空间内,你也依然可能成为一个助人者。也许你的经验可以为你的家人、朋友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借鉴,甚至会帮助到其他的疑似病人。助人是获得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途径,也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感激!

如果您已被确诊

  1. 你可能会有一些负面情绪,别怕!

对于疾病这种非正常情况,有的人会有一些很正常的情绪反应,如开始的否认与愤怒,之后的抑郁、无助期到求助期,这是人之常情。情绪可以通过合理的通道表达出来。可以想想如何调动自己、医院、家人的资源帮助自己。

  1. 焦虑?深呼吸吧!

对于有些焦虑的患者,如果肺功能允许,可以做一些深呼吸的练习。更多氧气吸入和更多废弃气体呼出,对于身体有好处。减慢的呼吸节律也能够帮助神经放松,恢复身体和心理弹性。听一些放松的音乐和做一些冥想、身体放松练习,非常有益。

  1.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对于有些抑郁的患者,调动对生命的希望和活力是更为重要的。家人和医务人员的帮助,能让患者体验到更多的温暖,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1. 适当宣泄愤怒,然后让我们共渡难关!

对于有些愤怒的患者,适当的宣泄和释放是有益处的,可以进行短吸长呼的呼吸练习。如果呼吸尚不受限,可以稍快速吸气后用5-10秒缓慢呼出,把愤怒用呼气努力吐出去。如果呼吸受限,也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想象愤怒像气球从前胸飘出身体,飘到离你较远的安全距离,逐渐充满、爆掉,让那些愤怒释放出去。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跟家人朋友电话沟通表达,也可以请医务人员陪伴和倾听。当愤怒离开你的心里或者被消解掉,你就可以更客观冷静地进行思考。

每个人在危机面前都不易。给自己加油,感谢那些给我们帮助的人,共同的努力会让我们更好更快地战胜疾病与危机,我们可以共同面对,共渡难关,迎向不远处充满希望的未来。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昕

记者:李承泽

鸣谢:丁香医生

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戴口罩是为疫情防控做贡献。每个人出门一定要佩戴口罩,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每个人都戴口罩,疾病传播速率会下降,有利于疫情的遏制。

哪种口罩的防护能力更强?KN95口罩可以使用多久?要不要呼吸阀?怎么佩戴?一张图看明白。

4.jpg
4_1.jpg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个假期大家过得并不安稳。

很多人都像一根紧绷的弦,身体只要有不适:一个喷嚏、一声咳嗽,便疑神疑鬼——该不会是感染病毒了吧?

问题来了,究竟有没有办法分清自己是普通感冒,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两个细节最值得关注:“呼吸困难”和“第7天”

  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重要特征为:呼吸困难

对普通人来说,一定要重视这个细节:是否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的情况。

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初期症状类似,仅仅靠发热、头痛、肌肉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确实比较难区别。但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中,多数患者伴有呼吸困难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如果发现自己感冒后,还出现了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的情况,就应当警惕。

  1. 第7天很重要,与潜伏期和重症表现都相关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提到另一个细节: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一般为3-7天,而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
7.jpg

△图片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因此,如果最近去过湖北,或者担心自己接触过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居家隔离一段时间,而第7天就是一个重要节点。

发热 + 呼吸困难,应及时去医院

先划重点:

平时身体健康的普通成人,如果有“发热 + 呼吸困难”症状,就要格外当心。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对于平时身体健康的普通成人来说,发热达到38℃,更有警戒意义。

鉴于当下的疫情,如果出现发热同时还有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个,建议及时去医院,不建议在家观察:

伴有呼吸困难,或明显的胸闷、气喘、呼吸急促;
近距离接触过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本身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肝肾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人。
*仅供一般成人参考,不同地区视当地情况可能有严格标准。

只是体温略超37℃,不必恐慌

平时我们说的发烧(发热),其实是体表温度(如腋窝)超过37℃。

不过,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正常人的体温也会波动。不同时间测量的体温可能不一样,但波动范围不会超过1℃ 。如果体温略微超过37.3℃,身体没有其他不舒服,可以先在家观察。如果体温逐渐正常,其他症状减轻,说明身体慢慢好转。

同样的道理,单纯有呼吸不适、胸闷的情况,原因很多,也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但如果你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慢阻肺等慢性疾病,建议立刻去医院就诊。没有基础性的问题,就可以先放松放松,开开窗透透气,呼吸新鲜空气。如果胸闷还是没有缓解,则建议去医院就诊。

当前疫情下,

孕妇、小孩、老人什么情况要去医院?

1.孕妇有呼吸道或者发热症状,短期观察还是立刻就诊?
如果14天内有疫区或者患者接触史,舌下体温(不推荐腋下体温)超37.3℃,伴有咳嗽、乏力等临床表现,应该及时就诊;

如果14天内有疫区或者患者接触史,体温正常,但有呼吸短促、胸闷或者经皮氧饱和度下降,应该及时就诊;

没有疫区或患者接触史,体温超过38℃,应该及时就诊;

伴有产科因素(宫缩、出血或其他因素)需要及时就诊;

如果医疗资源比较充足,可以积极就诊。

2.孩子发烧咳嗽,要不要送医院?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建议根据情况暂时在家观察,对症缓解。
发烧:3个月以下的宝宝,直接去医院交给医生处理;3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的孩子还可以吃布洛芬。
咳嗽:不要给孩子吃止咳药;1岁以下要保证奶水或水的充足;1岁以上的孩子还可以睡前吃一小勺蜂蜜来缓解咳嗽。

3.孩子出现了什么情况,要去医院就诊?
出现呼吸急促;

面色、口唇发青,出现三凹征(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

精神状态差:出现嗜睡,对食物兴趣降低,反应能力减退;

尿量减少,脱水。

以上情况如果出现任意一种,说明孩子病情较重,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

  1. 老人有点感冒的症状,要不要去医院?

建议去,但还是先看基础情况。
老年人免疫力较弱,尤其是有心脑肝肾基础疾病的老人,如果出现持续发热以及感觉有明显的气短乏力症状,建议就医。

科学就医,是自我防护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