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是怎么样呢? 疫情下的2020届毕业生:不确定中前行
作者介绍
周佳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18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在读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学士
正在不确定中前行,即将上岗的中学心理教师
“秋招的时候我还在实习,一个offer也没拿到。因为疫情,不少单位的春招延迟甚至消失,岗位比起往年少了好多,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双选会、宣讲会全都改成线上的了,我能适应以前从没接触过的云招聘吗?”“一边操心找工作的事情,一边毕业论文的实验还没做完,但现在回不了学校,做不了实验,看文献也静不下心来,每天晚上一想到论文就辗转反侧。唉,我还能顺利毕业吗?”
“去年年底签约的时候,我放弃了体制内的工作,另一家心仪的国企还差最后一轮面试。然后疫情来了,这家国企的最后一轮面试迟迟没有后文,我现在还在找工作,好迷茫啊……”
“我去年下半年开始申请出国留学,但是由于疫情签证中心积压了一大波面签,我还能预约得到签证吗?我还想刷一刷雅思成绩,可是2月3月的雅思考试都取消了……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希望呢?”
“考研国家线还没出来,但我感觉进复试凉了。现在的我,不想写论文,不想找调剂信息,不想找工作,不想看书准备复试或者二战……哎,我好烦躁啊!”
作为一名2020届毕业生,自疫情爆发以来,我的身边少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焦灼不安的声音。这个冬天的新冠疫情,让毕业生们原本就不太确定的路变得更加不确定了起来。
面对疫情所带来的一大波变数,2020届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们被困在了家里,原本应该各地奔波出现在招聘会、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单位或者各类考场的他们,却比往年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困惑。
在这些大大小小捉摸不透的焦虑感背后,困扰我们的除了DDL将近的论文,缩水的春招,消失的实习,不知道推迟到什么时候的考试……还有一位陪伴了历届毕业生的朋友——不确定感。
1不确定感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焦虑等常见的心理困扰与无法忍受不确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无法忍受不确定的突出表现,就是个体习惯去预测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且这些预测多数是消极的——这往往被认为是焦虑的主导因素(Dugas & Gosselin, 2001)。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应激事件的冲击之下,毕业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突然被加上了放大镜,而不确定忍受力(uncertainty tolerance)作为我们人格中的一项特征,其实也影响着我们在巨大的不确定面前会做出怎样的反应。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忍受力低的毕业生在疫情期间容易出现怎样的表现呢?
1、不断上网搜索最新信息
不断搜索考研复试经验、调剂信息;不断搜索招聘信息和面试方法;不断在论坛、群组里翻阅关于出国签证、雅思考试的讨论……搜索更多更新的信息是降低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不确定性忍受力越高的人越会更频繁地去检索最新信息以缓解不确定性带给自己的焦虑感。
然而,在疫情当前,网上的信息众说纷纭,也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对繁杂又不确定的信息的不断检索,不仅对缓解焦虑感没有太多益处,甚至可能带来更多的认知负荷与烦恼。
2、纠结万分,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做选择
面对突发状况,不确定性忍受力低的毕业生容易在考研二战、复试调剂、找工作或是出国留学之间犹豫不决,或许已经在网上检索到了大把的资料,但是却迟迟无法确定自己最想走的那条路在哪里,更不能确定哪一条路是风险最低、收益最大的。
3、焦虑感爆棚
感到焦躁不安,失眠多梦,坐卧不宁,好像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做应该做的事情,有时甚至觉得大祸临头,担心自己的未来无可救药。
4、回避即将面临的问题
一天从打开毕业论文开始,到关闭毕业论文结束,而这整整一天,毕业论文没有被动过任何一个字。交稿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却越来越不想写论文,反倒花了更多的时间刷微博、打游戏、看小说、刷剧……有的时候什么也没干,只是躺在床上发发呆。
2如何提升不确定忍受力?
1、限制自己检索信息的时间
每天给自己限制特定的时间段来检索必要的信息,把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和帮助的事情上,除了好好学习或准备求职,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用来锻炼身体、发展兴趣爱好,或者花一点时间跟家人好好相处。
如果你喜欢刷微博、知乎或者其他论坛来检索最新的信息,那可以把使用这些APP或网站的时间控制在每天2小时以内(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增减),给自己定上闹钟提醒自己应该去做别的事情了。如果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检索行为,可以提前告诉家人或朋友,让他们帮忙监督或者在特定的时间打电话提醒你。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计划。
2、改变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分为积极的认知偏差和消极的认知偏差,而不确定忍受力比较低的人一般会出现消极的认知偏差,也就是把一切事情往坏的方面想。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调整改变消极的认知偏差,并且识别出那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把它修改成更加积极合理的句子。
例子:我在今年春招肯定找不到好工作了,唉,我的整个人生要完了。
(绝对化要求:肯定;过分概况化:从今年找工作这一个点联系到整个人生;糟糕至极:整个人生要完了)
修改:虽然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变化比较大,但如果我好好准备还是有机会的,而且就业新政说要适当延长毕业生的择业时间,即使我春招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我也可以毕业后继续找。
3、寻求支持和理解
与不确定感相对应的是安全感,事实上不确定性忍受力低的人往往也和安全感的缺失联系在一起。提升安全感其实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不妨可以从寻求家人、朋友、师长的帮助做起,也可以多多和与自己面临相同处境的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信息、交换感受,当我们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时,当我们得到深深的理解和关切时,就会感觉安心许多。当然,如果有必要,我们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如果今天有机会跟一个人谈一谈你近期面临的这些焦虑和不确定感,你会最先想到谁呢?不如拿出纸笔,写下你最愿意寻求理解的5个人的名字吧——他们或许就是你接下来不确定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4、用正念冥想来觉察自我
我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允许这种不确定存在在那里。慢下来,调整自己的呼吸,去体会这种不确定带给我们的感受……目前广为流行的正念的方法其实也非常合适引导我们静下心来,觉察当下,在冥想放松的过程中去接纳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APP、网络音频和视频来陪伴我们一起练习正念冥想,觉察自我。
确定使人安全,而不确定使人丰富。不确定给人带来焦虑,却也能给人带来想象力和创造力,带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不确定感它就在那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想法设法剔除掉它,而是直面它接纳它,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它相处。而接纳或许就是:当我放弃改变时,改变才会发生。
2020届的毕业生们,让我们一起勇敢向前走吧!带着这样一种不确定的感觉,我们依然可以坚定地继续前行,去到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参考文献
Dugas MJ, Gosselin L(2001).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worry: Investigating specificity in a non clinical sample.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5(5): 551-558.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