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庭环境 下的文章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刘雨童
北师大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希望用心理学帮助更多的人

我们是否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与配偶发生冲突而又无法在我们两个人之间解决的时候,就经常会把孩子或者原生家庭的父母,或者其他亲朋好友卷入到我们的冲突中来,让他们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就像下面这个视频中,父母因为做家务的事吵架,并让儿子表态是谁的错。
图片
图源网络

这个现象就是家庭治疗中所说的“三角关系”。回想一下,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在我们身边很常见?你和配偶发生冲突时有没有卷入过第三方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吧。

  1. 什么是“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最初是由精神科医生莫雷·鲍恩(Murry Bowen)提出的,鲍恩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只要两人陷于无法解决的冲突中时,都会自动地卷入第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关系(Nichols, & Davis, 2018)。

比如上面视频中的父母,当他们让孩子表态,想让孩子站在自己一方时,就把孩子卷入了他们的冲突,构成了三角关系。还比如,大部分父母可能在对彼此不满时,都会忍住不向孩子抱怨:“你妈妈总是迟到!”“你爸爸总是这么晚回家!”这实际上也形成了“三角关系”。由于这种三角关系涉及两代人,也称为代际间三角关系。

图片

鲍恩还发现三角关系会扩散(Nichols, & Davis, 2018)。有时,三角关系会将家庭以外的人拉进来,形成更复杂的关系网,比如父母和孩子分别和他们的支持者形成三个团体。如果矛盾持续升级,三角关系无法包容时,就会扩散给其他人,卷入更多的人,变成连锁三角关系(徐汉明等,2010)。

  1. 三角关系的作用

形成三角关系是夫妻双方处理矛盾的一种方式。有研究发现,驱动三角关系的是焦虑(Nichols, & Davis, 2018),也就是说,三角关系的直接动机是减轻矛盾双方的焦虑和痛苦。当面对的是孩子时,父母可能就避免了面对彼此而导致的焦虑。

除此之外,鲍恩认为三角关系至少有以下几种作用,这些作用有好有坏(徐汉明等,2010)。

(1)原本平衡的两人关系因为增加一个人变得不稳定,如:原本夫妻关系比较稳定,但是如果夫妻因为某次矛盾卷入孩子之后,他们原本的关系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卷入而变得不稳定。

(2)原本稳定的两人关系因为第三者的离去而失去平衡。如:孩子上大学后离开家,使原本靠三角关系缓和的父母冲突再次出现。

(3)原本不稳定的两人关系因为增加一个人变得比较稳定。如:原本处于矛盾中的夫妻,因孩子的出生,他们的关系因为第三者(孩子)的卷入而变得缓和。

(4)原本不稳定的两人关系因为第三者的离开而变得稳定。如:如果夫妻的矛盾是与孩子有关的,当孩子上大学离开后,两人间的冲突会减少。

  1. 三角关系的负面影响

虽然三角关系表面上缓解了一方或冲突两方的焦虑和痛苦,但是从长期影响来看,这样的三角关系会遗留下一系列的问题。

(1)当时的矛盾并没有解决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在冲突中卷入第三方之后,可能因为第三方站在我们这边而出了一口气,但是最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妻子因为丈夫疏远而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妻子向孩子抱怨完之后,或许自己的心情更好了,但是却改变不了丈夫疏远的事实,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会一直伴随着他们,它可能就像一个随时存在的导火索,每当妻子想起来,可能都会为此而难过抱怨。

三角关系会释放一些能量,但却将矛盾冻结在了原处。并不是说抱怨或寻求安慰错了,而是三角关系变成了一种转移注意的方式,矛盾越来越大,最终会损害家庭关系(Nichols, & Davis, 2018)。

(2)对家庭关系的负面影响

当夫妻吵架让孩子表态时,可能因为孩子的选择甚至孩子的话认为孩子偏向自己或对方,而没有得到支持的一方可能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更大的伤害,与伴侣的关系更加疏远。因此然而事实上,这样做会降低夫妻之间分享兴趣的可能性(Nichols, & Davis, 2018)。这对夫妻关系以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对孩子发展的负面影响

发展方面:独立性

三角关系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母亲可能会因为孩子的支持而与孩子更亲近,或因为孩子的不支持而对孩子进行更多的干涉。当母亲把重心聚焦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帮孩子做很多事,导致孩子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孩子的这种不成熟又鼓励了母亲继续围绕在孩子身边(Nichols, & Davis, 2018)。

情绪方面:焦虑水平、孤独感

研究发现,被卷入的孩子会对父母的冲突有更多的自责感,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情绪问题(Kerig, & Patricia, 1995),被卷入家庭纠纷的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也更容易受到情绪影响,更有可能出现慢性焦虑(Nichols, & Davis, 2018),在上大学后也会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Wilson, & Rohrbaugh, 1985)。

行为方面:成绩、问题行为

在生活中,处于三角关系中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反抗行为和其他不良行为;还有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更倾向于把满足他人的想法当作行为的动机(Nichols, & Davis, 2018)。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也会受到限制,没有主见和自己的想法,在大学的学术表现也更不佳(Wilson, & Rohrbaugh, 1985)。

图片
图源网络

  1. 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三角关系?

(1)减轻父母的焦虑

焦虑是三角关系主要原因之一,父母可以增强自己控制焦虑或者控制情绪的能力(Nichols, & Davis, 2018)。

很多时候带来冲突的都是很小的事情,比如小的家务事,回到家的我们带着上了一天班的焦虑与疲惫,更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不满,发生冲突。因此控制情绪可以减少一些矛盾,有利于伴侣间和亲子间的相处。如果自己尝试的方法没有效果,还可以去进行家庭心理咨询,寻求咨询师的专业意见。

(2)孩子:把问题还给父母

去三角化的核心是避免选边站,以及避免推动任何一方去承担更多责任以让事情变得更好(Nichols, & Davis, 2018)。比如在一开始的视频中,当父母让孩子表态时,孩子可以表示:“这是你们之间的事情,希望你们可以通过和平的沟通方式解决。”父母可以把这个方法告诉孩子,这样在无意识卷入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种方法让父母直面问题。

(3)积极建立和每位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

只有尽可能多地与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才能最好地成长、适应家庭的角色。如果面对面交流有困难的话,写信或者电话联系都可以帮助重新建立关系,尤其是当关系比较私密的时候(Nichols, & Davis, 2018)。

(4)增加自我聚焦。

对于家庭中的每个个体,看到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的能力是改变的机制(Nichols, & Davis, 2018)。聚焦于自己可以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当下的问题,减少推卸责任和卷入他人等行为。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丈夫的角色是和妻子相互提供支持,照顾孩子成长,与家庭成员和谐沟通、共同协调家庭关系等等。当他疏远妻子时并和妻子发生矛盾时,他应该先聚焦于自己,分析自身行为,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好一个丈夫的角色,而不是找其他原因或者在和妻子矛盾时卷入孩子。

图片

  1. 总结

三个人的团体并不一定是三角关系。在一个健康的三人组合中,每两个人都可以独立地互动;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行为主张;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去改变其他两个人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立场(Nichols, & Davis, 2018)。

5.png
父母处理好夫妻之间的问题,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就像《奇葩说》里面冉高鸣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全职,必然带来另一个人的失职,所以要做,就做全职的夫妻,兼职的父母。”希望每个家庭都可以温馨、稳定地发展,成为每个人幸福的港湾。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把第三方卷入冲突的情况呢?在这里分享你的经历和感受吧!

参考文献:
徐汉明, 盛晓春, 张建军, & 夏倩. (2010). 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 人民卫生出版社.
Nichols, M. P. , & Davis, S.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译. (2018).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Kerig, & Patricia, K. . (1995). Triangles in the family circl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on marriage, parenting, and child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9(1), 28-43.
Wilson, R. J. , & Rohrbaugh, M. . (1985). Family Triangles and 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以上图源自网络,侵删

策划 | 万 宜
撰写 | 刘雨童
编辑 | 侯依依

原创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胡楚衿
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家庭治疗作为咨询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拥有强大的理论性和实践价值,也许你会对家庭治疗中出现的种种技术和概念感兴趣,也许你会想知道自家的家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和摩擦,而这些也许都能在我们接下来的系列推文里找到答案,欢迎和我们一起走进家庭治疗的系列推文。

不久前,一位名为“刘老师说电影”的博主为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制作的剧评视频在网络上获得了巨大的播放量,其封面上“嫁给我,相当于嫁给我爸我妈我二姨我舅我三姑”的大字标题极具冲击力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故事中何建国的父亲不断向妻子顾小西提出过分的要求,一次次地介入夫妻二人的生活,而丝毫不懂得在其中周转平衡的何建国选择一味维护父兄亲属,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妻子。
在一次交谈中,顾小西对丈夫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她觉得如果两个人的夫妻关系间永远隔着各自的家人,而这些家人又永远比夫妻关系更重要,那么夫妻关系是无法维持下去的。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顾小西所表达的,就是家庭中“界线”的问题。
1.jpg
图源电视剧《新结婚时代》

什么是界线?

打个比方,你的手中有一整个橘子,这就代表了一个家庭系统,而里面一瓣瓣的橘肉,就像是一整个大家庭里的一个个亚系统一样,例如夫妻之间是一个亚系统,亲子之间又是一个亚系统,而中间的薄膜,就是一道道的“界线”了,界线是一个看不见的但能够调节与他人互动的屏障(Minuchin, 1974),它就像生命体的细胞膜一样,保护着家庭及其亚系统的完整性。,所以简单来说,大家庭就像一个大系统,而大系统又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亚系统,系统间要和谐的运转,就需要它们之间的相对独立,又需要它们有一定关联来互相支持。例如,通过单独相处,将朋友和家人排除在一些活动之外,一对情侣可以用界线来保护他们的关系不受侵犯。接下来,如果他们结婚并有了孩子,这个界线又要通过夫妻不带孩子、单独相处来维持。
图片
家庭结构示意图(制图:胡楚衿)

三种界限类型:僵硬、清楚、混乱的界线

界线由其清晰程度可以分为僵硬的界线清楚的界线和混乱的界线僵硬的界线是限制性的,就像一条束缚的绳索,限制与外部亚系统的接触,将亚系统与亚系统分离开来。这时常会导致家庭中疏离的产生,限制了亲人间的情感和支持。例如,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在学校遇到了困难,回到家中向父母求助。而他的父母可能正被家庭的经济负担压抑着,无心关照子女,用一句“爸爸/妈妈忙了一天工作已经很累了,你就别来添乱了”敷衍了事。久而久之,这个孩子总是不能在父母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也就渐渐不再向父母求助了,僵硬的界线由此产生。而与此相反,混乱的界线则会导致缠结,过度的亲密会削弱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如果一对夫妻在他们所有的活动中都把孩子卷入进来,代际间的界线就会变得单薄。例如一对父母在吵架时,总是把一旁的孩子拉过来,问孩子“爸爸妈妈谁说的对”、“你听谁的”。本来与这场争吵无关的孩子被卷入进来,会更不利于夫妻间解决自身的矛盾和问题。界线混乱的父母很可能为了养育子女牺牲二人的夫妻关系,与此同时,孩子的自主性也不会得到发展。他们很可能过于依赖父母,而无法独立处理家庭以外的人际问题。

最为理想的是介于僵硬和混乱间的清楚的界线。一个清楚的界线使孩子能够与父母互动,但又把孩子从夫妻系统中排除开来。父母和孩子一起吃饭、玩耍,分享彼此的生活;但也有一些夫妻的互动是不需要与孩子分享的。如果夫妻有时间能够单独在一起——比如谈心、偶尔出去吃晚饭、争吵、做爱的话,那不仅会使他们维持恩爱,也会增强他们作为父母的功能。

图片

界线问题导致的家庭矛盾

① 夫妻与原生家庭的界线

事实上,为两个人的小家设置界线是每一对新婚夫妻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他们从两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伴侣,通过适应与磨合形成了属于两个人共同的生活空间,接下来,就必须明确他们和原生家庭间的界线。也许突然之间,他们成长的家庭就要让位于新的婚姻,这对于新婚夫妇和他们的父母而言都是一个困难的适应过程。

除了《新结婚时代》中那样极端的案例外,更常见的情况是,新婚夫妻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仍然是原生家庭父母的孩子,而原生家庭的父母也习惯于对子女的付出和照顾,想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关心帮助。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曾在邻里间闲谈中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某个年轻的妻子在与丈夫发生争吵后,流着委屈的眼泪夺门而去,独自跑回了娘家。我们对这样的剧情见怪不怪,可事实上,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考虑,在夫妻间遇到问题时首先向原生家庭寻求帮助的行为,正体现出夫妻亚系统界线的混乱 。当然,这并不是说夫妻间在遇到严重的冲突,甚至是家暴这样的极端事件时也不能向外界寻求帮助。只是在面对一些日常生活中一般矛盾时,心理学家鼓励年轻的夫妻自主解决这些问题,承担起自己在新家庭中的责任。毕竟归根结底,婚姻仍是两个人的婚姻。

图片

② 夫妻与孩子的界线

在孩子诞生后,家庭结构转变成了一个父母的亚系统和一个孩子的亚系统。此时又会出现新的界线问题,而站在家庭治疗的角度上,也需要从界线的概念入手去进行问题的解决。

僵化的界线导致的疏离型家庭和混乱的界线导致的缠结型家庭是两种常见的极端状况。例如,同样是家庭中的孩子出现了抑郁症状,疏离和缠结型的家庭结构对这一症状的解释会完全不同。在一个疏离型家庭的案例中,一位单身母亲把十二岁的儿子送来咨询,才发现他已经两个星期没去学校了。一位连孩子逃学都无法发现的母亲,又如何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抑郁情绪或在学校遇到的困难呢。而在缠结型家庭的案例中,一位母亲会要求自己的孩子绝对服从自己,总是不顾孩子的反对替他做决定,并美其名曰“爸爸妈妈为你做了这么多,还不都是希望你好”。她将孩子视作自己的“私产”,甚至孩子所交的每一个朋友都要经过她严格的审核。最终,孩子与外界兴趣的疏离成为了他患上抑郁症的重要解释。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还有一种家庭模式十分常见,即缠结型的妈妈和疏离型的爸爸。Minuchin和Nichols将其称为“陷入困境的中产阶级家庭的鲜明特征”。很多父亲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对家庭的投入相对较少。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父母二人冲突不断,一方溺爱一方严格,一方关心一方冷漠,因而出现了人们常说的“红白脸”式家庭教育,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会破坏夫妻二人的关系。此外,对于离异和重组的家庭,如何重新调整家庭界线,接纳一个新的丈夫/继父或妻子/继母的到来,同时允许孩子与离异的另一方父母保持适当联络,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这些情境下,如果能够利用好界线的概念,家庭治疗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一条清晰的界线能够为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但我们仍需考虑到,家庭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两个相爱的人在真正成为彼此的伴侣前,需要经历无数的适应和磨合。这些磨合的实现有时只需要一次小小的妥协,有时却需要经历激烈的斗争。界线并非是一条冰冷的分割线,因为没有谁能够为家人间的相处制定绝对的规则。我们强调界线,实则是在强调家庭成员对彼此的爱护与尊重,是强调在亲密与独立之间找到一种最为舒适幸福的平衡。在风雨来临时,我们互相庇护,互为彼此的避风港;在雨过天晴后,我们各自远行,互为彼此的引路灯。最理想的状态不是时时刻刻黏在一起,而是只要我回头,你就一定在。家如此,爱亦然。你认为你家庭中的界线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5.jpg

参考文献:
[美]迈克尔·尼克尔斯, 西恩·戴维斯. 家庭治疗: 概念与方法[M].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文中图片未标注的皆源自网络

策划 | 万 宜
撰写 | 胡楚衿
编辑 | 侯依依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刘佩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一个有时通透有时拧巴的减肥人。

去年夏天,真人秀综艺《婆婆和妈妈》热播,无论是来自台湾的伊能静和来自东北的婆婆之间有趣的相处模式,年轻的麦迪娜与婆婆之间在养育孩子上面的分歧,还是美丽端庄的陈若仪与强势婆婆之间擦出的火花,都引起了观众们的关注和热议。而最近,《婆婆和妈妈2》的先导片也已经上线,黄圣依、杜淳、陈松伶等明星倾情参与录制。随着先导片的播出,相关话题如“女生遇到理想型男生是否要主动出击”、“夫妻的家是婆婆的家吗”也登上了热搜榜,引发了网友针对婆媳关系的热切讨论。

不得不说,婆媳关系真的是大多数家庭都在面对的一个难题,其实它的质量好坏也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婚姻质量等息息相关。因此,一个更为和谐、高质量的婆媳关系至关重要。但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婆婆和儿媳似乎是很难和睦相处、十分容易发生矛盾和摩擦的,有些甚至会对婚姻的稳定产生影响。

为什么婆媳之间容易发生矛盾?

婆媳关系一直是家庭关系中矛盾聚焦点之一。Duvall(1954)招募了5020名来自不同社会的被试进行研究,要求每名被试在一张卡片上写出在家庭中,与其关系最有问题的人的名字,然后列出关于这个人的三件事。结果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被试表示,婆婆/岳母是家庭中关系问题最大的亲属;而其中有90%的卡片来自女性。由此可见,婆媳矛盾确实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中国,有研究者选择了630户家庭,其中儿媳为较有代表性的“80后”一代,其中有39.52%的儿媳认为婆媳关系融洽,有5.24%的儿媳认为婆媳关系恶劣,有55.23%的儿媳认为婆媳关系平淡(王胜哲, 2013)。由此可见,目前年轻一代的婆媳关系在总体来讲已经较少会出现非常恶劣的情况,但超过半数的家庭中的婆媳关系也不是十分融洽的。

相比于其他关系,婆媳关系有着其独特之处。婆媳关系是一段没有基因约束却必须为了彼此而遵循某些规则和要求的关系,她们往往是由于一个男性(儿媳的丈夫、婆婆的儿子)而产生联系的两个人。也就是,婆媳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维系这份关系的,还是他们同时深爱的那个男人。

本土研究通过混合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争夺权力和资源、观念和习惯差异、“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分成为了婆媳冲突最主要的三个原因;同时,婆媳角色、住地、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地位会影响她们对婆媳冲突成因的看法(邹鑫, 2015)。家庭权力和角色上,婆婆和儿媳竞争着“亲属管理者”的位置,即谁拥有管理家庭关系的权利,这也是婆媳的矛盾焦点之一(Anderson, & Whitney Allison, 2016)。在观念和习惯上,婆婆和儿媳往往年龄差距较大,更没有共同生活的经验,必然很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他们对于理想婆媳关系的认识可能也不一致,对于究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解释和看法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有时候会造成一些误解,进而加剧二人之间的矛盾(Pfeifer, & Susan Katherine, 1989; Nastasee, & Angela, 1995)。在“自己人”和“外人”上,婆婆会认为是儿媳侵入了自己和儿子的原生家庭,儿媳却会觉得是婆婆侵犯了自己和丈夫的新家。

无论是婆婆还是儿媳,这种新出现的特殊关系给她们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对儿媳来说,她们更倾向于认为婆媳关系的主要挑战是感觉和婆婆有些陌生、亲密度较低,却还可能被干预婚姻生活;而对婆婆来说,如果婆媳居住在一起,她们接受的最大挑战是不再能够自主进行选择,比如厨房谁做主、谁教养小孩的方法才对等;如果分开居住,她们就可能会担心儿子在生活上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Limary, & Britta H., 2002)。

想要拥有更加理想的婆媳关系,要如何预防冲突的发生、发生言语冲突要怎么解决?

要拥有一段理想的婆媳关系而不发生冲突,要先知道的这样的关系是怎样的?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Allendorf (2017)根据访谈结果指出,在理想的情况下,婆婆和儿媳的关系像母女一样——婆婆把儿媳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儿媳也把婆婆当成是自己的母亲。如果婆媳之间的感情能够如同母女般亲近、相互理解和包容,那么许多矛盾都不复存在。在生活中,婆婆和儿媳能够相互照顾、相互分享,在情感上没有隔阂。因此,如果想要预防冲突的发生,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 管理好第一印象

图片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印象对于婆媳关系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大多数女性之后对于婆婆或儿媳的看法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Pfeifer, & Susan Katherine, 1989)。因此,无论是婆婆还是儿媳,在初次见面时,都可以在真实的前提下尽量给彼此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例如,儿媳可以用心为婆婆准备一份礼物,婆婆可以为儿媳营造一个温暖和高接纳度的环境等等。虽然第一印象可能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这也是“先入为主”所带来的效果。

  • 保持一定的边界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婆媳关系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婆媳之间缺乏独立性、缺乏对于隐私的尊重造成的(姜涛, 2009)。因此,适当的距离和应有的尊重十分重要。研究结果显示,婆媳之间,特别是婆婆对儿子和儿媳的独立生活如果能给予更多尊重,对于建立一段成功的婆媳关系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Pfeifer, & Susan Katherine, 1989)。如果遇到争端和困境,可以从远离的角度来解决,尽量从亲密的家庭生活中脱离出来(Kohlberg, 1984)。

  • 儿子/丈夫在婆媳关系中的作用

尽管婆媳关系是一种婆婆与儿媳之间的二元关系,但实际上,它不断受到儿子/丈夫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他们婆媳关系中,扮演最多的角色是“解释者”或“中间人”——在这种情况下,婆婆和儿媳没有直接发生互动,而是丈夫在其中进行关系调节和问题解决。不过有趣的是,在实验中,只有5.66%的儿媳认为婆婆会与她的儿子沟通解决婆媳关系中的问题,但35.85%的婆婆认为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主要途径(Pfeifer, & Susan Katherine, 1989)。总之,婆媳关系中,他们共同所爱的这个男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丈夫/儿子能够更好地帮助这个家庭维护自己的母亲与妻子之间的关系,那么婆媳之间自然会相处得更加融洽。

不过,由于婆婆和儿媳之间存在的诸多客观差异,难免还是可能会发生摩擦。但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甚至发生剧烈的冲突。高度冲突不仅会导致婆媳关系出现负面结果,对于整个家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产生影响(Anderson, & Whitney Allison, 2016)。

化解冲突小妙招

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冲突和问题为言语冲突,即出现冲突性话语。冲突性话语的本质是一种面子威胁,包括威胁到对象希望受到认可和赞许的正面自我形象,以及对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造成损害(Brown, & Levinson, 1987)。例如,下文中的婆媳就发生了冲突性话语,婆婆的话对儿媳的正面形象直接进行了贬损:

*婆婆:“我是叫你买,不是叫我儿子买!”
媳妇:“难道不一样吗?”
婆婆:“一样个屁!我儿子的钱全部交给我,你交给我一分钱了么?什么家教啊,做错了事,婆婆说你几句还顶嘴!你爸妈没读几天书,自己没脑子没家教,教育出的女儿更没家教!……” ( 纪达《婆婆吃了媳妇全家》)*

面对冲突性话语,良好的沟通方式很重要。在秉持着真诚和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如果要想缓和关系、避免激化矛盾,可以参考运用一些适当的策略。首先,缓和策略,即婆媳双方运用较为间接的、迂回的语言方式来减少这样的冲突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达到缓和冲突的目的,包括模糊限制语、部分同意和疑问等(何自然, 1995; 毛俊涵, 2015)。例如,当观点出现不一致时,多使用“可能是”、“我个人认为”这一类的限定词语,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可以不至于激化两人的不一致。其次,还可以使用折中策略,即如果在言语冲突中需要表达出明确的异议,选择较为直接的话语,但尽量使用一种较为平和的语气,不加入激化矛盾的修饰词、“就事论事”(Miller, 1995; 毛俊涵, 2015)。此外,向对方妥协让步、转移当前话题和使第三方介入,都可以让婆媳间的言语冲突尽快结局(周晓婷, 2015)。研究结果表明,在言语冲突现场如果有第三方在场,第三方介入是结束婆媳间话语冲突的主要方式;如果仅有婆媳两人,主动撤出谈话则是主要的结束模式(刘昕宁, 2013)。因此,丈夫/儿子如果在场,应该在妻子和母亲出现言语冲突时,及时进行调解,避免矛盾的激化。

其实,发生言语冲突的本质还是婆媳之间观念、习惯或行为等的不一致,因此,二人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更为公开和直接的沟通,自我表露出彼此心中的感受和期待;还可以给对方买一些礼物表现出自己希望与对方的心意;在自身上,也可以尝试从内心里接受两个人存在的差异、接受对方在适当的程度上进入自己的家庭生活。而一部分更为强硬的行为,例如表现出愤怒并避开婆婆、停止与婆婆的互动、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接受和解分歧,这些行为在一部分情况下可以解决有矛盾的紧张局势,在其他情况下并不能,产生的结果是喜忧参半的(Limary, & Britta H., 2002)。说到底,要建立良好的婆媳关系,尊重、理解和沟通是最重要的,这些都需要婆媳二人在日常相处中去思考、探索和不断磨合。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婆媳关系的探讨,也欢迎您分享有关婆媳的故事。

参考文献:
姜涛. (2009). 独立和相互尊重: 从《圣经》看西方与中国不同的婆媳关系. 现代经济信息: 学术版(1), 128-128
刘昕宁. (2013). 中国婆媳间冲突话语的语用学研究.
毛俊涵. (2014). 婆媳冲突性话语中回应策略的语用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1(3), 142-150.
王胜哲. (2013). 城市八零后婆媳关系研究.
周晓婷. (2015). 中国婆媳冲突话语分析
邹鑫. 梅泳涵. 吴艳红. (2015). 婆媳冲突成因的混合方法研究——质性与量化的结合.
Beijing Da Xue Xue Bao, 51(1), 187-194.
Allendorf, Keera. (2006). Like Her Own: Ideal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Mother-in-law/ Daughter-in-law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55(5), 588-600.
Anderson, Whitney Allison. (2016). "You're Not Part of the Family": Understanding the turning Points and family System Consequences of high Conflict Mother-/daughter-in-law Relationships.
Brown, P. & S.Levinson.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yant, C. M., Conger, R. D., & Meehan, J. M. (2001). The influence of in-laws on change in marital succes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 614-626.
Duvall, E.M. (1954). In-Laws: Pro and Con.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Goodwin, P. Y. (2003). Afric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women’s marital well-be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 550-560.
Kohlberg, L. (1984).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s.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Limary, Britta H.,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2002). The Mother -in -law /daughter -in -law Dyad: Narratives of Relational Development among in -law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3-02A.
Miller, J. 1995. Linguistic Features of Disagreement in Face-to-face Encounters in University Settings [D].New York: SUNY at Stony Brook.
Nastasee, Angela. (1995).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in-law and Daughters-in- law: A Systems Perspective.
Pfeifer, Susan Katherine. (1989). Mothers-in-law's and Daughters-in-law's Perception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u, T. F., Yeh, K. H., Cross, S. E., Larson, L. M., Wang, Y. C., & Tsai, Y. L. (2010). Conflict with mothers-in-law and Taiwanese women’s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husband support.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8, 497-522.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撰写 | 刘佩然
编辑 | 万 宜
策划 | 侯依依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1.png
万 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0级专硕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世界上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受到了欺凌!(熊岚,2019)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成为了一个不能够被忽视的问题,不管是受欺凌者的境地,还是欺凌者的行为,都触目惊心。每年的11月第一个星期四是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国际日,在今年国际日当天,人民日报发表了“对校园欺凌说不!”的微博,该微博下,许多网友表达了自己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担忧,更提出了要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更进一步的管束担忧。

2.png
图源网络

每当我们提起欺凌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考虑孩子的性格因素,我们会认为,性格懦弱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负,而性格强势的孩子更容易欺负别人,或者我们会考虑校园环境问题,认为校风不够严格的校园环境,或是生源较差的学校更容易出现欺凌现象。但考虑到欺凌更多是一个人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我们也不禁思考,除了在学校的环境,家庭作为最早并最深刻影响孩子的因素,与欺凌又是否有关呢?(Erginoze,Alikasifoglum&Ercano,2015)。

3.png
4.png

家庭相关因素

近期,《心理卫生》刊载了一篇对近三千名学生进行家庭调查的文章,发现有许多家庭因素既会影响孩子出现欺凌行为的概率,又会影响孩子受欺凌的概率(朱钰睿等,2019)。影响孩子欺凌别人以及孩子受欺凌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氛围、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与欺凌他人相关的因素是教养方式,但教养方式与受欺凌的相关不显著。与受欺凌相关的因素是亲子关系,但亲子关系与欺负他人的相关不显著,而家庭氛围这个因素则与欺凌他人和受欺凌都有显著相关。

为什么是这些因素和欺凌有显著相关?作者做出了一些讨论与解释,首先从教养方式来说,如果家庭的教育方式是比较暴力和严厉的,孩子受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对待后,就会认为这是适合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是可以用来教训别人的方式,于是在生活中他也会倾向于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一些人际相关的问题,也就更容易导致他出现欺凌别人的行为。

5.png
图源网络

其次,亲子关系包括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及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如果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不好,孩子就无法得到来自父亲的心理支持和外界保护,这会让孩子在学校遇到人际问题时更容易被人欺凌,这项结果与Krmpeem(2009)的研究一致,如果孩子与父亲的关系良好,在学校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更好。也有研究对此做了进一步探讨(刘静雯,2016),发现即使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并不恶劣只是相对冷淡,如父亲在家庭里长期缺位,对家庭的投入太少,使得孩子缺少来自父亲的管束和教育,都会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同伴交际水平明显变差, 而学习成绩差和人际关系差就更可能导致孩子受到欺凌;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也一样会对孩子是否受欺凌有影响,母亲与孩子间的关系温暖健康,就能给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使孩子更能适应外界环境,受欺凌的概率也会更低(朱钰睿等,2019)

6.png
图源网络

   最后一项结论表示,家庭环境不和谐是影响孩子欺凌他人和孩子受欺凌的共同因素,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一方面目睹到更多的冲突和争吵,进而无法学习到更加温和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孩子在校园生活中更容易诉诸暴力;另一方面,在不和谐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学习问题以及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孩子受欺凌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这项结论与Bower(1994)提出的一致:**“在不和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受欺凌或者欺凌别人的概率都远高于在和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以上这些家庭因素都与校园欺凌相关,可见良好的家庭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于学龄中的孩子而言,家庭和学校是对他而言非常重要的两个环境系统,所以如果孩子在校园中遭受欺凌或者有欺凌他人的不良行为,他的身心状况都需要被关照调整,此时另一个重要的系统——家庭理应为孩子提供支持和教导,使孩子能够避免他人伤害,也要学会不去伤害他人。

7.png

如何应对?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享受他们的校园生活,因此为了降低孩子遭遇欺凌或者欺负他人的可能性,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夏天生,刘君,顾红磊,董书亮,2016):


1.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使孩子遭遇欺凌时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从家庭中取得支持。有的孩子因为糟糕的家庭氛围,觉得自己是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所以在受欺凌者胁迫后不敢告诉父母,不敢向父母寻求帮助,自己默默地忍受欺凌,而这会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孩子在遭受伤害时愿意主动寻求父母帮助,主动沟通与表达,就能够让欺凌事件在最初就被遏止,使孩子的被伤害情况降低到最低。

2.保持良好的夫妻相互间的交流,如果夫妻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争吵和冲突,要尽可能避开孩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有的父母甚至会把孩子拉进争吵的漩涡里,逼迫孩子站队,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因此在要发生争吵时,首先需要尽量冷静下来,把孩子分隔到另一个空间,避免把孩子牵扯到争吵中,尽可能降低夫妻争吵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其次在争吵后需要和孩子沟通并安抚孩子的情绪,把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

3.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卷入了欺凌事件中,要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安抚孩子情绪,告诉他父母理解他的处境,会帮助他保护他,在必要时应尽可能护送孩子去学校,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并且积极与学校相互沟通协作,和老师说明相关情况,多方面为孩子的安全提供保障,妥善地处理好事情。

8.webp.jpg
别走开,下面是我们的课题简介哦~

9.png
在目前家庭教育相关资源紧缺的社会现状下,对中国家庭、夫妻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领衔开展的一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旨在调查研究中国新婚夫妻婚姻及家庭状况,了解新婚夫妻互动模式及婚姻关系变化,提高新婚夫妻关系质量。

我们诚挚邀请您和您的配偶参加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该项目能够帮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婚姻关系,建立夫妻之间的良好互动模式,促进婚姻质量与稳定性的提高,为未来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后续我们会在公众号公布参与方式,如果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欢迎持续关注我们!

参考文献:

熊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报告[J]. 世界教育信息, 2019, 032(004):73.

朱钰睿, 武春雷, 王博, 权菊青, 岳文娟, & 马婧等. (2019). 华中某市中学生欺凌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 中国学校卫生, v.40;No.310(10), 57-60.

刘静雯. (2016).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夏天生, 刘君, 顾红磊, & 董书亮. (2016). 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004), 503-512.

王博晨, 金灿灿, & 赵宝宝. (2020). 青少年家庭功能,人际适应和网络欺凌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4).

Erginoz, E. , Alikasifoglu, M. , Ercan, O. , Uysal, O. , & Kaymak, D. A. . (2015). The role of parental, school, and peer factors in adolescent bullying involvement: results from the turkish hbsc 2005/2006 study. Asia Pac J Public Health, 27(2).

Bowers, L. , Smith, P. K. , & Binney, V. . (1994). Perceived family relationships of bullies, victims and bully/victims in middle childhood.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1(2), 215-232.

Krampe, E. M. . (2009). When is the father really there? a conceptual reformulation of father presenc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0(7), 875-897.

图源自网络

撰写 | 万 宜

编辑 | 刘也行

策划 | 候贤睿

本期作者:沈虹伍
客家人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业余程序猿、业余诗人

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里就有人感叹:“仲(爱人的名字)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种“可畏”在心理学上属于“原生家庭卷入”的一种。在我国特有的家族文化之下,个体与其原生家庭间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在“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的文化观念影响下,关于原生家庭尤其是婆媳关系的家庭伦理剧层出不穷,甚至还从中衍生了一个令很多男性头疼的“千古难题”——“我和你妈妈掉水里了,你救谁?”

1.gif

中国人的婆媳关系普遍很差吗?

难道婆媳之间真的像电视剧里一般无法和平共处吗?有研究表明(袁晓娇,方晓义,2013),我国夫妻的原生家庭卷入多属于良性状态,支持主导型(与父母关系和谐,双方父母都愿意提供支持)和疏远型家庭(平时与父母少来往)比例远高于矛盾型家庭。也就是说,虽然婆媳之间矛盾仍然存在,但是大多数家庭情况还是很好的。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会“精彩得和戏一样”,各位不要“入戏太深”。尽管如此,原生家庭的卷入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很多时候,父母都会参与到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去,例如会帮我们做家务、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那么,父母的这种参与会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吗?

2.jpg
2-2.webp.jpg

帮我们做家务,不如给予我们情感支持

研究发现,丈夫感知的自身原生家庭工具性支持(如父母帮助做家务等)对夫妻双方婚姻质量有消极影响,即原生家庭可能好心办坏事(袁晓娇,方晓义,2016)。这可能是因为丈夫感知到凡事有自己父母代劳的情况下更少参与家庭事务,对核心家庭的低卷入(参与的事务少,长期当吃瓜群众)和低认同感(感觉自己更多是妈妈的小宝宝而不是一个家里顶天立地的男人)损害了夫妻婚姻质量。由此可见,如果总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把家务推给自己的妈妈的话,表面上看似乎是给自己和爱人减了负,实际上离幸福反而会越来越远。近来社会新闻中常常出现的各种“妈宝男”“妈宝女”就是十分典型的反面教材。

3.webp.jpg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能得到对方父母的情感支持却是有利于提升幸福感的。研究发现,无论丈夫还是妻子,最能预测个体婚姻质量的是来自配偶家庭的支持(袁晓娇,方晓义,2016)。Milardo与Lewis的支持模型认为,配偶原生家庭的情感支持让个体感觉被配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网络接纳,因而有利于提升婚姻质量。可见,一个能得到自己婆婆支持的妻子幸福感会有最大的提升,同样的,一个受到自己岳父岳母认可的丈夫幸福感也会“爆棚”。

所以,我们不妨让自己的父母为我们少做一些家务,多给予我们爱人情感支持。当然,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和父母相处的平安无事,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最常见的当属婆媳矛盾,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4.jpg

当婆媳关系紧张时,我们能做什么?

这时候,那个有时被逼着回答“我和你妈掉水里了先救哪个?”的男人的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丈夫对妻子的支持能够有效地缓冲婆媳冲突对妻子婚姻质量的消极影响(Wu et al.,2010)。如果丈夫能够与妻子形成同盟共同应对与原生家庭的冲突,则妻子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就不会迁移到丈夫和婚姻中。毕竟在我国文化传统下,妻子是嫁入婆家的,在冲突中往往处于弱势一方,更需要丈夫的支持作为自己应对冲突的资源。

对于妻子而言,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如逼问丈夫,强行拖丈夫“下水”)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这样的姿态只会让丈夫觉得妻子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家庭内的冲突不是高强度的拳击,而是像打太极一样,又柔又粘却很有力量。对于来自婆婆的“攻击”,要学会使用“太极推手”,避免针锋相对。采取适当的迂回战术和积极同丈夫结成联盟一起应对的策略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愿爱与被爱
都温柔无伤害

参考文献:

1.袁晓娇,方晓义.(2016).中国夫妻的原生家庭支持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3),495-498.

2.袁晓娇,方晓义. (2013). 原生家庭卷入与夫妻婚姻质量的关系. 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3.Milardo, R. M., & Lewis, R. A. (1985). Social networks, families, and mate selection: 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 handbook of family psychology and therapy, 1, 258-283.

4.Wu, T. F., Yeh, K. H., Cross, S. E., Larson, L. M., Wang, Y. C., & Tsai, Y. L. (2010). Conflict with mothers-in-law and Taiwanese women’s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husband support.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8(4), 497-522.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