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庭环境 下的文章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张天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圣经·创世记列祖故事记载,雅各的母亲偏爱他,父亲偏爱兄长以扫,以致兄弟不和,日后成为世仇。后来雅各娶了一对姐妹为妻,他偏爱妹妹拉结,导致这对姐妹因忌妒而不断相争,连她们众多儿子的名字都隐含着母亲的竞争战况。雅各似乎仍然不明白偏爱的弊端和恶果,在众多儿子中,雅各爱约瑟过于爱其他的儿子,因为约瑟是他年老时生的(也是他偏爱的妻子拉结生的)。他给约瑟造了一件彩色长衣(通常是长子才有权拥有长衣)。约瑟的哥哥见父亲偏爱约瑟,萌生恨意,后来将约瑟卖到埃及(故事情节摘自百度百科)。

雅各不是已经承受过父母的偏爱导致的兄弟相残恶果吗?为什么他不从自身经验中汲取教训,反而重蹈覆辙、偏爱幼子,再次导致兄弟相残的悲剧发生呢?“无形忠诚”这一概念可以描述并解释这个现象。

1.png
以扫和雅各心生嫌隙
(图源网络)

对家庭传统的无形忠诚

无数先前世代的冲突存在于核心家庭的结构中。 ——Nagy

无形忠诚(invisible loyality)由Ivan Boszormenyi-Nagy(1973)在《invisible loyality》一书中提出。将无形忠诚放在其理论来源(语境家庭治疗)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Nagy开创了心理治疗中的“语境家庭治疗”。此治疗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家族是一个连续体,其传统会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去,并对个人和新家庭的各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Nagy认为,一对夫妻组建的家庭并不是一块白板,任由夫妻二人描绘,而是带有固定的底色,这个“底色”就是他们各自的家族传统。“传统”的范围很广,大到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小到他们翘二郎腿的习惯,还有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个人发展出来的某些性格、处事特点,都可能是被带到新家庭的过去家族的传统。这种意义上,“无形忠诚”和“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的含义很相似。二者都有过去家庭会对个体产生方方面面重要影响的含义,而前者给这些现象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执迷不悟”,偏偏“重蹈覆辙”?——因为对来处的忠诚。新家庭里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建立在代代相传的无形忠诚的基础上的。

无形的忠诚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来尊重我们的祖先,不履行这种忠诚会产生负罪感(Nagy & Spark, 1983; Souza & Carvalho, 2010)。举个例子:

从有记忆开始,小A的母亲就开始联合娘家一起向他灌输父亲无能、人品差、对家人不好的观念,小A小时候信了这些,仇视、敌对父亲。越长大却越发现父亲虽然不是一个足够好的爸爸,但也没有那样糟糕,反而是母亲并没有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光辉伟大”。但是母亲仍旧一直灌输那样的想法,小A对此无所适从,一边不知道如何回应母亲,一边对父亲充满愧疚之情。长大成人后某一天,小A突然意识到自己相处得来的男朋友都与父亲的性格非常相像……

这个故事的核心可以用无形忠诚的概念来解释:小A将对父亲的忠诚(包括各种复杂的情感,如愧疚),延续到成人后找寻配偶的阶段。当配偶与父亲不像的时候,小A潜意识里会感到自己背叛了父亲,心里充满内疚,因此两人相处起来不舒服。对父亲的忠诚驱使她找寻与父亲相似的另一半。

那么什么样的传统会转变为必须遵守的忠诚而被传承呢?Nagy指出,那些家庭中未解决的冲突都可能会被继承。比如小A对父亲的愧疚,以及本文开头例子中,雅各过去家庭中未解决的父母对自己和兄长的偏爱导致二人互生仇恨的冲突。

无形忠诚的无意识特点

“无形忠诚”强调两个人对过去家族传统的忠诚是无意识的,因此通常缺少理性的监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被传承下来的传统中有很多甚至是个体所厌恶、意识里面想极力避免的行为态度。

《都挺好》中极度厌恶母亲的苏明玉在父亲一句“你太像你妈了”后突然惊醒。

2.png
(图片来源:电视剧《都挺好》)

《囧妈》里,徐峥扮演的儿子对母亲强烈的控制欲苦不堪言,却又将这种控制欲施加在了妻子身上,让二人的婚姻岌岌可危。影片开头妻子对他说的话与影片中段他对母亲说的话句句对应,而本人却毫无察觉。

3.png
婚姻中,男主人公对妻子加以控制
(图片来源:影片《囧妈》)

4.png
母亲对男主人公的控制
(图片来源:影片《囧妈》)

啊……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奶奶对父亲的那种控制欲,和父亲对待我的时候偶尔出现的那种让我不太舒服的控制欲如此相像(囧)。

许多人都试图反抗自己过去家庭的传统,但实际上还是无意识地被传统束缚。人们只有遵从这些传统,才不会感到焦虑或内疚。所以无形忠诚是有问题的,它将一种冲突延续到新家庭中,使个体受到过去家庭的束缚。同时因为语境家庭治疗中探讨的是不良家庭互动问题,因此本文只讨论无形忠诚的负面影响。

如何避免甚至消除无形忠诚的负面影响?

我们从它的来源——语境家庭治疗理论出发,该理论认为,由于家族具有连续性,改善家庭功能时应从代际关系出发,调整家庭整体的环境。Nagy指出,关系伦理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平等(fairness),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家庭环境中,每个人都有权要求自己的权利被考虑以及被尊重。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从而减少被无意识继承的传统,个人能够自由地组建新家庭而不必背上忠诚的负担(Dorothy Stroh Becvar & Raphale J.Becvar, 1988);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信赖(trustworthy),信赖感是家庭的基石,当家庭能够面对冲突并有效的解决这些冲突时,家庭中才会有信赖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决定家庭关系的往往不是冲突的多少、大小,而是家庭成员如何寻找合适的方式来解决它们。

因此,降低无形忠诚的负面影响需要家庭共同努力,建立平等和互相信赖的环境。

当无形忠诚已经形成,组建新家庭后,又该如何避免它的负面影响呢?首先可以从过去家庭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把“无形”变为“有形”,让忠诚得到理性的监督。其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学会从过去家庭中抽离出来,相信自己能够自由的决定自己的人生,摆脱无形忠诚的束缚。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谈谈自己家庭中无形忠诚现象,以及你是如何发现这“无形”之物的呢?

5.png
(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

Becvar, D. S. , & Becvar, R. J. . (1988). Family therapy. a systemic integration. Allyn and bacon inc..
Boszormeny iNagy, Ivan and Spark, & Geraldine. (1973). Invisible loyalties.
Nagy I. B. & Spark, G. M. (1983). Lealtades invisibles. Buenos Aires: Amorrortueditors.
Souza, C. L. & Carvalho, M. (2010).Padrões transgeracionais repetitivos que incidem nas relações familiares. Trabalho de conclusão de curso não publicado (Especialização). Programa de Especialização em Terapia Sistêmica de Casal e Família: Centro de Estudo da Família e Casal. Salvador.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张天瑶
策划丨侯依依
编辑丨侯依依
排版丨杨婉婷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张昱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在家庭治疗中,咨询师常常听见这样的话——

“我家孩子厌学的这个问题,可愁死我们夫妻俩了。”
“她总是这样,永远都不跟我说真心话,越问她说得越少。”
“我们好吃好喝地供着他,他有什么好抑郁的呢?”
……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中,也许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也许“问题”并不完全只有它消极的一面呢?有时候,我们也能够通过赋予它积极的意义来改变自身的看法、从而找到建设新生活的途径。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来自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积极再定义”

什么是积极再定义

积极再定义(positive connotation)是系统式家庭治疗(systematic family therapy)中常用的一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从积极正向的角度重新看待家庭成员及家庭系统所表现出的某些“症状”和“问题”,对它们进行重新定义(徐宏飞, 2020)。

比如说,“令父母忧心忡忡的抑郁孩子”,就可以有这样一种解释——孩子的抑郁吸引着父母的关注,转移了他们对彼此关系中冲突的注意力,让他们不再吵架吵到几近分崩离析的地步,而父母的焦虑则可能体现了他们对孩子的关怀,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还是被爱着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到痛苦的抑郁发挥了积极的功能。

在家庭治疗中,咨询师通过重新界定问题、从积极的方面来描述某些事实,引导家庭成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们原以为是“问题”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会强调问题的产生与特定的情境是有关联的(付再学, 2008),这使得行为中“积极”的部分拥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1.jpg
(图源网络侵删)

不过,虽然都有“积极”的一面,但“积极再定义”与我们日常所说的赞扬是有所不同的。尽管White(2000)指出,积极的赞扬、给予肯定等行为可能会是病症与痛苦的解药,但赞扬本身其实还是顺应了主流的评价——人们只有在面对符合某些主流标准的行为时,才会给予赞扬 (Umbelino, Ana Brígida, 2003)。

仔细想想,当我们面对自家厌学的孩子时,肯定很难真诚地说出“厌学的你实在是太棒了”这样的赞赏吧?毕竟在我们的主流视角里,“厌学”几乎可以说是孩子“有问题”的标签,也是一件非常让家长着急上火的事情。

但积极再定义并不是直接扭转或否认这些主流视角,它承认主流价值,但同时也给予一种新的可能性。对着家庭中厌学的孩子,咨询师可能会说:“孩子出现了厌学的症状,可能是希望用这种方式变相地引起你们的关注,把你们对夫妻问题的关注转移到他的身上,从而减少对你们问题的关注” ,但咨询师并不会说:“主流文化的标准是错的,学习就是百无一用!

积极再定义的作用

1、积极看待“问题”
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人们通常对失败给予选择性的关注,并对失败加上消极的标签(Umbelino, Ana Brígida, 2003)。在这样的主流文化影响下,当家庭中的成员出现“问题”和“症状”时,我们通常会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它,想要尽快地消除、解决或是扭转它

这当然是我们最容易做出的一种反应。然而,当问题过于棘手,或是当我们只看到“出了问题的当事人”,没有将ta放在家庭系统中来看待时,我们很难有效地解决问题。长此以往,症结依然存在,而我们的情绪也愈发恶化。

Umbelino和Ana Brígida(2003)指出,积极再定义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创造一个和主流文化相对立的积极语境。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目前的症状或问题其实仍有它积极的意义,这能够帮助我们解除消极态度的恶性循环。
2.jpg
(图源网络侵删)

比如说,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我们会认为夫妻吵架是一种消极的互动模式,然而,对于“习惯了”吵架的夫妻而言,即便他们意识到了这当中的坏处,一时半会也很难改变。但如果将吵架视作一种他们沟通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夫妻双方看见了彼此行为背后的需求其实是积极的,他们就有可能对此有不同的态度。
2、转换家庭目标
当家庭系统中的成员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待所谓的“问题”时,他们对彼此行为的理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沈晓萍(2020)指出,有了改变,家庭成员才会开始新的尝试。在对家庭成员的症状有了新的解释之后,家庭系统中的其他成员也可能不再执着于消除症状,转而去思考如何更好地重建生活(李红娟, 罗锦秀, 2010)。

就比如,许多的家庭里都住着这样一对控制型的父亲与叛逆的孩子——父亲总想要替孩子做决定、主宰孩子的一切,而孩子总想着反叛父亲,争夺做决定的权力。无疑,这种冲突会让整个家庭煎熬不已。而如果家庭成员能够看见,父亲的控制其实表达了对孩子的关心,怕孩子因做错事而影响到自己的未来,而孩子的反叛是希望父亲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减少父亲事事为自己操心的忧虑,这样的积极阐释就有可能让家庭成员了解到彼此的动机,从而改用更令彼此舒服的相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
3.jpg
(图源网络侵删)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当我们能够看到行为在系统中的作用、对彼此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想法和行为通常也就会随之改变。积极再定义让我们不再将症状视为洪水猛兽,不再急于“消除症状”,它为我们提供了与症状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帮助我们静下心来正视症结背后的需求
3、提高家庭凝聚力
让我们先来想象这样的一对夫妻:妻子忙于工作,每天很晚回家,即使回了家也通常沉默不语,一副看起来很疲惫的样子。丈夫非常担心妻子的状况,时常询问妻子是否在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但妻子并不向丈夫完全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只含糊回应几句。时间一长,丈夫追问得更加频繁,而妻子的回应也愈发地简短了。

这看起来是一对“问题”夫妻:焦虑的丈夫和回避的妻子,他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无效,互动似乎也是僵化的。我们很容易想到他们会如何指责彼此——

妻子会说:“你总是不能够体谅我的辛苦,我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而丈夫会说:“你总是不相信我能够分担你的困难,回避沟通的明明是你”。
4.jpg
(图源网络侵删)

但如果他们能够使用积极再定义的方式看待彼此的行为——妻子的回避,是因为她不想让丈夫为自己的事情担心,而丈夫的询问,是希望妻子能够体会到自己在关心她,他们的行为其实是在为维护家庭的稳定做努力。通过对家庭中的行为赋予积极意义,也能使家庭成员理解彼此,提高家庭凝聚力(Nichols, Schwartz, 2004/2018)。

如何积极再定义

1、建立系统的家庭观
积极再定义是系统式家庭治疗中的常用技术之一,因此,我们在运用积极再定义的方法时,也尽量要在系统的家庭观下进行。

当我们认为某个家庭成员将受益于某种症状时,家庭成员的改变有可能会更难发生。但当我们认为家庭成员的症状并非为了保护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为了维持家庭的总体和谐,家庭成员就更有可能去寻找更具有适应意义的方法,来保证家庭的稳定性(Nichols, Schwartz, 2004/2018)。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将家庭中孩子的抑郁阐释为“ta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好好休息”,这虽然也是一种再定义,却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不愿意做改变——毕竟,这种解释所牵涉到的只有孩子自己,抑郁症状的出现也只是为了孩子的利益。但如果我们将其放在整个家庭系统中进行解释——“ta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来维护这个家庭的稳定,因为,如果父母能够更多地关注自己,他们就不会只看见夫妻关系中的矛盾了 ”,那么家庭成员将意识到抑郁这个“症状”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就会更愿意一同去寻找一些更舒服的手段

另外,如果我们认为家庭中的成员有“好”有“坏”,我们很难将家庭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Nichols, Schwartz, 2004/2018)。因此,如果我们想在系统的家庭观下去使用积极再定义的方法,就需要明白,家庭成员固定的行为都是在维护家庭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2、不评判的态度
主流文化的视角本身就带给我们许多的评价,而积极再定义的方式实际上正是在帮助我们跳出评价之外,启发我们用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事情。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使用带有评价色彩的语言,那便违背了积极再定义的初衷。不评判的立场尊重了家庭成员自身的解释能力,也让家庭成员不感到被评价。

比如说,一个家庭中也许会有一位焦虑的母亲,在主流的评价中,她的焦虑也许是不好的、给家人压力的,但如果要说她“都是为了孩子着想,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母亲”,虽然这是一种积极评价,可能会令母亲感到好受一些,但这一方面违背了积极再定义“不评判”的初衷,另一方面,其他的家庭成员在听见这种有评价的解释时,也可能会想要拒绝和排斥它——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得到所谓的好处。

如果要中立地使用积极再定义,我们也许会说:“这位母亲可能是在用她的焦虑让家人看见自己身上的重担。”只是呈现,而不评判,这是使用积极再定义时应有的基本态度。

写在最后

在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中,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令人苦恼的议题存在。面对这些议题时,“解决问题”是我们一贯的思维定势,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在想到解决问题这一步之前,也可以使用诸如积极再定义这样的方法,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家庭系统顺利地运转下去,而且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时候你可以使用积极再定义的技术促进问题的改变呢?

参考文献:
Umbelino, Ana Brígida. (2003). Positive Connota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14(2), 13-29.
White, M. (2000). Reflecting Teamwork as Definitional Ceremony Revisited. In White M. (Eds). Reflections on Narrative Practice: Essays and Interviews. Adelaide: Dulwich Centre Publications.
李红娟, 罗锦秀. (2010).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校园心理, 008(002), 118-120.
付再学. (2008). 系统家庭治疗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 社会工作, (6), 8-11.
徐宏飞. (2020).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应激性个案干预中的应用. 江苏教育(16), 17-18.
沈晓萍. (2020).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家长沙龙培训中的应用. 江苏教育(16), 19-20.
尼克尔斯, 戴维斯. (2018). 家庭治疗:概念和方法(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中图片未标注的皆源自网络

策划 | 侯依依
撰写 | 张昱凌
编辑 | 万 宜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张译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丈夫体贴,妻子温柔,孩子懂事,一家人彼此爱护,相互体谅。相信这是大多数家庭理想的样子。然而事情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尽管我们事后都知道说的某些话或者做的某些事不好,但还是会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不自觉地出现这些言行,导致对家庭关系的伤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png
2.png

  • 好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

    别着急,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好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才能找到问题所在。

    根据Thibaut和Kelley的行为交换理论,良好的关系是付出和回报的一种平衡,每个人都希望关系中能有一个高的收益成本比 。具体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成本”,或者说付出,可能是包容配偶偶尔的脾气爆发,也可能是在孩子闯祸时劳心劳力地收拾残局;而“收益”,则可能是失意时伴侣的一个拥抱,也可能是不经意间孩子的一句懂事贴心的话语。这样的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决定着家庭的满意度。

    Gottman(1994)的研究表明,在婚姻关系中,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的比例要维持在5:1以上,否则婚姻关系容易破裂。这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关系,应该是积极反应的交换,积极互动应在夫妻间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夫妻双方应不断地为对方创造从这段关系中能够得到的“收益”,而不是不断增加彼此为这段关系所付出的“成本”。在成功的关系中,配偶双方都致力于将共同利益最大化;而在不成功的关系中,配偶双方则忙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以至于都没有考虑如何使彼此感到快乐,这时,消极的行为往往在互动中占据上风。

    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哪对夫妻不想把日子过的幸福美满,谁愿意天天吵架呢?但不知道为什么,事情总是不如人所愿。

    其实,很多循环往复的消极互动行为,都只是源于一次不恰当的强化。

  • 什么是强化呢?

    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其结果维持的。使行为增加的结果就是强化物,而使用强化物增强某一行为的过程就是强化。

    举个例子,当孩子考试成绩不错时,你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表扬孩子的努力。为了得到你的拥抱与表扬,孩子在之后更加努力学习。你的拥抱与表扬,就强化了孩子努力学习这一行为。

    上文提到过的行为交换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关系应该是积极反应的交换,更重要的是,要将不愉快最小化 。结合行为主义关于强化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良好的关系中应当不断强化积极行为,而不是反反复复地互相伤害。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恰恰是自己的行为,强化了那些令人痛苦的行为,甚至将自己卷入了反复彼此伤害的漩涡当中。

    就拿亲子关系来讲,家庭生活中,父母常常用责骂和训诫来应对不当问题。这些行为看起来像是惩罚,但实际上它们却可能发挥着强化的功能。

    举个例子,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孩子的陪伴不够,常常是只在孩子出问题时才予以关注。孩子只有在学校闯祸,表现不好时,才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此时父母的“关注”就会成为缺乏关注和陪伴的孩子的强化物。长此以往,孩子变得“屡教不改”,甚至“变本加厉”。

    此外,强化也不仅仅是一条单行道。有时不仅是父母能够对孩子进行强化,孩子的行为也常常间接强化了父母的不当行为。

    家长跟孩子一同去逛商场,孩子走到玩具店里就走不动道,看中了一个最新款的玩具。家长想到家里一堆积了灰的各类玩具,断然拒绝。孩子开始哭闹。一开始家长还能比较坚定地说:“你哭我也不会给你买的。”但是孩子继续发脾气,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家长由于愤怒和尴尬而屈服:“行了别哭了,你要是不哭了,我就给你买一个。”

3.jpg

相信很多父母对这一情景都深有体会,在这个情境中,显然,孩子哭闹的行为就得到了家长的强化,不论过程如何,孩子最终还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与此同时,孩子最终的平静也反过来强化了母亲对孩子的屈服。于是,不良行为的螺旋关系通过相互强化继续维持下去,不断消耗着亲子关系中的成本。

不仅仅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状况。在很多家庭中,夫妻间常常会使用厌恶控制——哭泣、唠叨、退缩——来对待彼此,这会大大降低婚姻的幸福感。随后,伴侣则总是倾向于对这样的厌恶行为给予回击,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讨论问题时,处于这样充斥着消极行为的痛苦关系之中的人们,也往往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来表达愿望和抱怨,再用抱怨来应对抱怨。几乎所有典型的不良婚姻中都存在着这类相互抱怨,彼此诋毁中伤的对话。

“你能不能别给孩子报那么多班啊,这有必要吗?”

“你还说我,孩子学习的事你操心过几回啊!你都为孩子做过什么?就说我的时候来劲!”

“你能不能别再发脾气了!又不是什么大事儿!”

“是我想发脾气吗?你连个我想吃的东西都不愿意帮我买,你到底有没有在乎过我!”

大多数行为分析指出,不良家庭中缺乏积极行为的强化。抱怨、发脾气这样的消极行为往往比积极行为得到更多的反馈与关注。“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这是一样的道理。于是,就在这样不经意间,这些令人烦闷懊恼的行为被一次又一次地强化…

读到现在,有没有想到你的家庭中所存在的由于不当强化所导致的类似问题呢?对应的强化物又会是什么呢?消除不良行为,强化积极的替代行为,才能慢慢解决问题。面对总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可以学会忽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并对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觉的行为进行奖励;面对伴侣,停止“你不要再说了”这类消极的表达,转而去强化夫妻间令人愉快的互动行为,比如,当夫妻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时,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以及对这次沟通的肯定等等。

最后,祝愿大家的家庭都像图图的家一样幸福美满~也欢迎大家和我们讨论自己家庭中有哪些不正当强化行为~


参考文献:
尼克尔斯, 戴维斯,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2018).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concepts and method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Gottman, J. M. (1994).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es and marital outcom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Hillsdale, NJ.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撰写 | 张译可
编辑 | 万 宜
策划 | 侯依依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阿芽
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妈妈:“整天就知道躺着玩手机,过来把碗洗了!”

我:“……好……”

妈妈:“哎呀,这个不用洗洁精,用洗碗布就洗干净了。”

妈妈:“哎呀,用完洗洁精要多冲洗一会才能把洗洁精洗干净!算了算了,你起开起开,我就知道不能指望你做什么事儿!”

类似以上这种令人窒息的对话常常发生在我和我的母亲大人之间。在浏览各种帖子时,我发现与我有相似经历的人很多。

我们的家人常常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没做一件事情是错,做了也是错;让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是父母,在我们开始做之后,嫌我们做得不好,不让我们做了的也是父母。这种情况就导致我们不知道是该做好呢,还是不该做好呢?让人不禁陷入自我怀疑:为什么我做什么都不对?

亲爱的,也许并不是你的错。你可能陷入了双重束缚的沟通陷阱。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 什么是双重束缚?

1956年,贝特森和他的同事们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角度提出了双重束缚(double bind)这一概念。当一个人处在一个不能逃避又必须做出回应的重要关系中,接收到了两个不同沟通水平上相关却自相矛盾的信息,却发觉自己很难意识到这种不一致或者对这种不一致做出评判(Bateson,Jackson,Haley,&Weakland, 1956),那么这个人就处于双重束缚之中。简单来说,当我们同时收到身边重要他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指令,而又无法逃避时,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 双重束缚需要具备以下几项特征:

1.两个或更多处于重要关系中的人;

2.在这种关系中,信息的传递过程是这样的:在一种交流水平上肯定某事,但在另一种水平上否定这件事。第一个信息通常是指令性的,并伴随着惩罚。比如,“不要做某事,否则你将受到惩罚”.第二个信息与第一个相矛盾,并且也与惩罚相联系,但通常以非语言形式给出(张海微,向虹,2007)。

这里的“惩罚”是广义的惩罚,包括爱的撤回、不满愤怒等情绪以及动手打人。需要注意的是,这与“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不同,双重束缚不仅仅是冲突的,而且两个信息应该是在不同水平层面上的。比如在中国常见的家庭互动中,强势的母亲训斥孩子说“你自己看着办吧!”,这就是个双重束缚的指令。母亲的言语信息是“你可以自主,你自己去做吧”,但与此同时的非言语信息却是“你必须要听我的话,你自己做一定会把事情搞砸,你根本不能自主!”孩子能够感知到这种两难的信息,进退维谷。

3.信息接收者不被允许逃避,必须做出回应,没有这条约束条件,受害者不会有被束缚感;

4.这种经历是长期的。

图片

我们每个人偶尔都会受到双重束缚,但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却一直在重复面对这种两难的问题,最终癫狂。另外,双重束缚理论不局限于对精神分裂病因的解释。根据一些咨询师的临床经验,这种双重束缚的现象在家庭环境中也很常见。被束缚的那方通常更加弱势,比如话语权低的孩子,家庭地位低的妻子丈夫。

举个例子👇:《爱情公寓》中关谷神奇与小雪的一次约会

图片
4.png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此时关谷神奇的表情:
图片

小雪看似把主动权交给了关谷,但只要关谷提出来一个决定,就会被小雪否定。我们几乎可以预见,之后关谷无论是提出吃日本料理还是牛排还是粤菜,统统都会被否定。

双重束缚的特点就在于让个体在服从命令的同时必须同时不服从命令,貌似正确合理的信息后面暗藏冲突陷阱,无论个体怎么做,都不能“赢”(姚玉红,赵旭东,2011)。

  • 双重束缚的危害

当一个人同时受到两个完全相反的指令,却又无法逃避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无法摆脱的束缚感。如果这样的沟通陷阱长期存在,被束缚的一方就会习惯性地以双重束缚的模式感知这个世界。

一方面,面对问题时产生焦虑以及深深的无力感,认为自己不可能正确解决。因为他们长期被困于必然失败的无解问题中,无所适从,总是遭受挫折,进而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

另一方面,认为所感受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表面的言语、手势、行为之下还存在着更深层的含义。因为过往的经验告诉他们,“你自己看着办吧”的言语背后,有着“你自己肯定做不到,你根本不能自主”的含义。这种思维模式让他们即使在平常的陈述中也总会去思考其中的隐喻。但很多时候,陈述的就是真实的,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常常在表面含义与隐喻之间产生混乱,这也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最终,这些焦虑、自我否定、同一性混乱等可能会积累为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等精神疾病。(姚玉红,赵旭东,2011)

7.jpg
图源网络

作为进退两难的被束缚者,我们可以摆脱双重束缚吗?

学习了心理学,知道了自己的处境,知道了让我困扰的、痛苦的东西是什么,我有时仍会陷入双重束缚的困境,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双重束缚是发生于关系中的,只凭借自身的认知改变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它的,更何况关系的主动权更多的是掌握在强势的施加束缚的那一方。因此需要双方的沟通以及共同努力。下面有几条建议,希望可以帮到正被束缚的你们。
(1) 首先觉知到双重束缚的存在。当我们处于这个进退两难的沟通陷阱中时,觉知到它便是摆脱的第一步。我们要明白,这不是自己的错,避免陷入焦虑、罪责、羞耻以及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中。
(2) 其次,与强势的一方进行沟通。对我们施加束缚的一方,无论是父母、妻子、丈夫,都是我们的重要他人,是我们爱并且爱我们的人。他们之所以如此矛盾而强势,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对你造成的伤害。坦诚地把你的挣扎告诉他,和他一起商量以后该如何相处。
(3) 以平等的姿态与对方积极的进行交流。双重束缚通常存在于不平等的关系当中,当两个人能够掌握相同的话语权,那么这种沟通陷阱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当然,由不平等到平等关系的转变也需要双方沟通的努力。
最后,如果你是无意识施加双重束缚的强势者,那么希望你了解这种互动方式给身边的人带来的伤害。同时,在这段关系中掌握着更多主动权的你,如果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改变,绝对会带来令人惊喜的效果。你有没有经历过本文中提到的双重束缚呢?你是被束缚一方,还是施加束缚的一方?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欢迎你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Bateson, G. , Jackson, D. D. , Haley, J. , & Weakland, J. . (1956). Toward a theory of schizophrenia.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4), 251-264.
姚玉红, & 赵旭东. (2011). "双重束缚"理论在心理治疗案例中的应用. 上海精神医学 2011年23卷2期, 117-119页, ISTIC CSCD.
张海微, & 向虹. (2007). 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双重束缚剖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04), 30-32.

文中图片未标注的皆源自网络

策划 | 万 宜
撰写 | 张天瑶
编辑 | 侯依依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木笔
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一切意义都能由笔墨传达。

家庭治疗作为咨询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拥有强大的理论性和实践价值,也许你会对家庭治疗中出现的种种技术和概念感兴趣,也许你会想知道自家的家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和摩擦,而这些也许都能在我们接下来的系列推文里找到答案,欢迎和我们一起走进家庭治疗的系列推文。

电影《我的姐姐》的上映使得15年前的一部纪录短片《姐姐》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姐姐》用20分钟的时间展示了一个家庭中双胞胎姐弟与父母的生活片段。蕊蕊和峰峰是一对龙凤胎,剖腹产时,父母决定让女孩当姐姐、男孩当弟弟,于是蕊蕊成了“要照顾弟弟”的姐姐。纪录片中,蕊蕊虽然不愿意却还是陪弟弟下国际象棋,弟弟却多次耍赖,蕊蕊便不想再下棋了,“裁判”妈妈只说:“你是个姐姐呀,陪弟弟玩一会儿怎么了?” 很显然,“姐姐应该照顾弟弟”就是这个家庭一条不成文的“家庭规则”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 什么是家庭规则

任何一个需要其成员承担义务的单元都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行动纲领,因此家庭成员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发展出持续性的行为模式或信念,使得家庭成员自觉地或被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行事,这些规则被心理学家杰克逊称为“家庭规则(family rules)”(尼克尔斯, 戴维斯,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2018 )。

家庭规则可能是描述性的,也可能是规范性的。描述性的规则规定了每个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而规范性的规则更为直接地规定了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通常包含“必须”、“绝不能”等词汇(徐汉明,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2010)。一个不爱做作业的孩子每天回家后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作业,因为ta知道爸爸妈妈会说“你必须先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只有遵守这个规范性家庭规则后,ta才能如愿看到动画片。

如果孩子在商场看到了一个喜欢的玩具……
孩子:“我想要这个积木!”
父母:“不行,你已经有一个差不多的玩具了。”
孩子:“不,它们不一样,我想要这个!”
父母:“听话,爸爸妈妈说了不能买。”
孩子:“我就是要!我不走,你给我买!”
父母:“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不能对爸爸妈妈这样说话!”

在这里,“孩子必须听话,不能顶撞父母”就是一种规范性规则,同时也反映了“爸爸妈妈是做决定的人”——一种描述性规则。

家庭规则就像设定好的计算机程序,它们通常起着维持“家庭机器”正常运转的作用,比如夫妻双方在纪念日时都会互送礼物,以增强两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然而程序代码有时也会出错——不合理的家庭规则会给某些家庭成员造成伤害。正如蕊蕊的家庭中,妈妈凡事都先满足弟弟的要求,使得蕊蕊总是不被重视,也难怪她会哭着说“你们不喜欢我”。“姐姐应该照顾弟弟”这个家庭规则使蕊蕊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甚至可能对她的成长造成更长远的影响。

  • 家庭规则的显与隐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家的法律必定是白纸黑字的条文,但家庭规则却并不总是明文规定的。一个家庭中既存在公开说明的显性规则,也存在秘而不宣、藏于互动模式之中的隐性规则

对蕊蕊的家庭而言,“你是姐姐,你要照顾弟弟、让着弟弟”就是爸爸妈妈反复强调的显性规则,一旦蕊蕊表达了自己的需求、甚至为了让爸爸妈妈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在地上打滚,就会被这个规则解释为不懂事、不尊重父母。

同时,这个家庭中也存在隐性的规则,比如“爸爸的情绪最重要,要让爸爸开心”——爸爸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回家,一旦爸爸在家,家里就应该是和谐、温馨的。蕊蕊生妈妈的气,因此在爸爸面前闹脾气、吐苦水,却违反了家庭的隐性规则,最终被要求道歉的还是她。

很多时候,隐性的家庭规则也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一家人在周末共同外出,爸爸开车。在一个路口遇到黄灯时,爸爸想要加速赶在红灯亮起前通过,而妈妈为此开始责备爸爸:“你这样做很危险!你要为我们全家的安全考虑。”而爸爸则认为情况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偶尔这样做也不会有问题。当两人吵起来时,女儿满脸惊慌地哭了起来,爸爸心生愧疚给女儿道歉,妈妈也不再责备爸爸,转头安抚女儿。
在这个家庭中,女儿显然已经掌握了一个潜在的规则,即只要自己表现出不安并哭闹,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接受和学会了这个规则并不断地应用它来阻止更激烈的冲突,哪怕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规则的存在。

图源网络侵删

  • 适时改变家庭规则

家庭规则一旦成型,很多家庭就会将改变家庭规则视为一种威胁。然而,良好的家庭规则应该是富有弹性的,可以随着家庭内部的变化——孩子长大成人、夫妻一方的父母搬来同住、妻子开始外出工作等等——而调整(徐汉明,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2010)。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随着孩子长大、有了独立意识和自己的观点,一些父母制定的规则就不再合理,因此青春期的孩子总是要求改变“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的家庭规则。在《小别离》中,朵朵的妈妈一直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并且希望女儿也能明白管教她是为她好。但朵朵显然不接受这样的家庭规则,认为爸妈只是关心成绩却不是关心她。在爸妈偶然发现她写的小说之后,朵朵自然认为这又是父母的掌控欲作祟,因此和妈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图片
图源电视剧《小别离》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需要意识到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空间的需要,“爸爸妈妈要掌控一切”的家庭规则已经过于僵化。要改变家庭规则,家庭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共同修正、明确、或建立新的家庭规则,并共同遵守(徐汉明,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2010)。

总之,家庭规则是家庭这个系统运作的底层程序,是家庭安宁、稳定的保障,而不该成为对家庭成员的束缚或问题的导火索。时常反思家庭规则是否到了改变的临界点,意识到海平面之下的隐性规则,或许会为我们解决家庭冲突带来新的启发。

图片
图源电视剧《小别离》

如果想了解自己的家庭规则,不妨来做一做下面的《家庭规则问卷》吧~

下面每个句子后面都有5个可能的答案: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请您认真地读每句话,然后决定哪个答案正确描述了您家庭的情况,记录相应的数字

1.每当家里有人过生日时,都会相互提醒
2.家里大多数事情都会全家一起讨论
3.家人经常和亲戚来往
4.每周末全家都会一起去一些地方
5.父母每天都会和孩子做一些户外活动,如购物、散步、玩耍等
6.我家和亲戚家常常彼此相互关照
7.每周都有一个特定的“家庭时间”,全家人一起度过
8.孩子向父母询问问题时,父母会尽量解答
9.每个周末都会有一些计划和讨论,如下周的安排、本周的总结等
10.每周家里人都会安排好一起去一些地方
11.每周末家人都会一起去购物、或去其它地方
12.亲戚朋友来我家时,我总让我的孩子向他们问好
13.父/母或父母双方下班回家后都要抽时间和孩子玩
14.每年每个人的生日都会庆祝
15.父母经常和孩子做一些游戏
16.家里有人出门或回家时,家人会彼此留意并关注
17.父/母或父母双方每天都有一些时间照顾孩子
18.每天父/母或父母双方都会给孩子读故事或讲故事
19.家里有重要的事情都会和亲戚商量
20.父母每天都有一些时间专门和孩子说话
21.父母的结婚周年每年都会全家人一起庆祝

在上述量表中,你所得的总分越高,说明家中隐含的家庭规则越多

你家中的家庭规则都有哪些?也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参考文献:
[1]尼克尔斯, 戴维斯,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2018).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汉明. (2010).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心理治疗系列丛书, 总主编顾瑜琦, 马莹).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张帆. 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文中图片未标注的皆源自网络

策划 | 万 宜
撰写 | 胡楚衿
编辑 | 侯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