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庭环境 下的文章

640.webp (2).jpg
问:我知道我应该感谢,但我现在真的不想感谢,我是个白眼狼吗?
简短回答:不是。

如果你没听说过感恩可以为生活带来的种种益处,那你大概是个隐士。无数的精神领袖们极力推荐感恩之心,讲述感恩之心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奥普拉有一本感恩日记,她每天会列出至少5种她感谢的事物,并表示她越持感恩之心,她的生活中就会源源不断涌入越多的好事。
我相信感恩很美妙,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体验。但一次又一次,我看到感恩被滥用——对我们自己及我们的患者带来伤害。

感恩的3种被滥用方式

1.感恩不是万能灵丹妙药
很多人将感恩视为一种“神奇”的灵丹妙药,认为它能够改变他们的思维,解决他们自己和他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想要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失望和难题:只需怀有感恩之心即可!”
但是,想要快乐或满足,并没有速效药。感恩只是我们用于营造更圆满人生的众多工具之一。例如,当生活变得艰难时,仅靠感恩,根本不会解决问题
人们会背叛或令我们失望,我们会遇到经济困难,我们的孩子会让我们手足无措,我们所爱之人会生病或去世。
感恩只是众多帮助我们渡过上述艰难时刻的多种工具之一——但并不一定就是我们首先要用、或最有效的一个工具

2.第二支箭
当我读到关于感恩的观点时,我经常感觉它被视为一种“应该”的事物。世界上某个地方正有有数百万的人饥肠辘辘,所以我们不应该感觉糟糕,我们应该将目光转向我们应感谢的一切事物。
但是,当我们实际上已经感觉很糟糕时,如果这时候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感恩,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第二支箭”。
第一支箭造成伤害,
**但之后,我们通过评判、批评自己或告诉自己“应该”怎样,向自己射出了第二支箭——让我们感觉进一步恶化。
感恩是美妙的,但当我们因自己的实际感受而自我批判时,我们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3.将感恩视为创可贴
**我曾看到人们当遇到困境时,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直接冲向“感恩”,用它来回避他们的真实感受。
但是,当我们回避、忽略那些暴露实际问题的血淋淋的信息时,这种强求的感恩则会让事情恶化**。
没有这些信息,我们如何前行?如何知道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如何寻求帮助?
640.webp (3).jpg
“我很高兴我摔断了腿,丢了我的工作,现在我可以结识新的朋友,尝试一些新的事物!”这种视角,尽管可能很有帮助,
但同时使一个人回避了他可能正在感受到的愤怒、失望、不适、恐惧和不确定性。
当感恩阻止我们去面对我们的真实感受,它就阻止了我们去寻求帮助安慰、阻止我们做出改变和行动。而且,正因为这些负面感受没有被认可和疏散,它们会不断蚕食我们,损害我们快乐的能力

感恩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态度!

感恩并非一种态度,而是当我们的思绪足够沉静,让我们看到事物真相时,内心自然产生的一种感激之感受
但如果我们淹没于我们的失望感、伤痛感、沮丧感或愤怒感时,感谢之感受可能会很难突破这些漩涡般的情绪。
但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去寻找令自己感到感谢的事物,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你在经历哪种感恩?

由内而发的真正感恩:当我们真的感谢生命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时,我们所感受到的那种感恩。我相信你会想到你生命中某个时刻,感恩之感受席卷而来,你感到那是多么奇妙。当我们真正感恩时,我们感到内心轻盈、心旷神怡、妙不可言——那是一种真实的、令人满足的、给人活力的、令人镇静的,但又令人愉悦的感受。那才是我们想要的感恩。
逻辑感恩,即思维感恩。我们看到其真相,的确合乎道理,我们是如此幸运——但我们就是感受不到。当我们把感恩视为万能灵丹妙药,或创可贴时,这种逻辑感恩会让我们内心感到空落落。

应该怎么做:

1.培养真正的感恩
**如同其他任何情绪一样,感恩也是无法强求的。
我们能做的,是培训我们的大脑,让我们营造一种可以更易于产生感恩之心的环境**。
练习感恩,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聚焦于生活积极面的习惯——这种习惯是美好有益的。很多研究也已经证实感恩可以让我们生活更快乐、更健康。
但让我们不要再假装一切都很好。
当困难发生时,不要只是在上面贴一个笑脸,然后说“谢谢”,尽管实际上我们很糟糕。
当糟糕的事情发生时,当人们给我们带来阻碍——我(当时)并不感谢!
只有当我情绪稳定下来,有机会去处理我的情绪时,我才可以看到那一抹曙光——从困难中得到的教训或是益处。

2.感恩日记呢?
如果有人想要记感恩日记,我会积极赞成。但,只记录你真正感到感谢的事物。不要记录那些“应该”,不要强迫你(逻辑上)去感谢某种你并不感谢的事物。花时间去找到你真正感谢的事物——多加练习——慢慢地,你可能会发现让你感到感恩的事物会越来越多。
小提示:如果有人觉得很难,那么我建议先开始写下一些你不开心的事物。一旦你认可了这些不开心的事物,将它们倾泻出来,你就可以继续去写感恩的部分了。你很可能会从你第一个清单中找到你真正感恩的事物——但这次,这种感恩会让你前行!

3.面对真实感受,真正感恩
当我们聚焦于真正感谢生活、真正感谢当下所拥有一切,而不是希望事情是另一番景象时,我们会更开心。但在我们准备好之前,不要强迫我们自己去感恩。感恩并不是我们精神成长的万能良方,也不是我们所有痛苦的灵丹妙药。
当我们还没有去面对我们真实感受时,就强迫自己感恩,会阻止我们去应对问题根源——这会让我们更难以去感受到美好的、真正的感恩。而且,当我们回避我们的负面感受时,我们也在内心留下了一个在恶化的伤口
当我们将感恩视为一种感受——而且无法强求,那么我们就会真正的感恩开辟出一片生长净地。

用感恩进行内疚心理操纵,可能会被反噬

1.什么是内疚心理操纵?
内疚心理,是指一种内疚感或责任感,尤其是指别人所诱发的一种不公正的内疚心理。让人产生内疚心理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操纵,这种心理操纵以对错误行为的惩罚为形式。内疚心理操纵还可以被视为一种消极式攻击的形式。
操纵者会提醒受害者他们所犯的错误,并让他们为之内疚,然后给他们一个逃脱这种内疚的方法。这一逃脱方法则取决于操纵者想要让受害者做什么。人们往往感到为了获取其他人的认可肯定,他们不得不去满足这种内疚操纵者所提出的要求。
George K. Simon 将内疚心理操纵视为一种恐吓战术。操纵者会利用受害者的良心,暗示受害者他/她不够关心、过于自私或一切都得来的太容易。这通常会让受害者感觉糟糕,并始终处于自我质疑、焦虑和顺从状态。

2.谁是内疚心理操纵者?有何特征

  • 内疚心理操纵者会让你感到你需要为他们的行为、感受和痛苦负责。他们动辄小题大做,而且有时本性里会唠唠叨叨不停抱怨。
  • 冷战、不搭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内疚心理操纵。通常冷战一方期望你去挖空心思琢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并操纵你,让你产生内疚感和羞耻感。
  • 一些人的父母毕生都在对他们进行内疚心理操纵。理由是他们不是足够好的儿子/女儿、学校成绩不够好,并拿他们和朋友的孩子们比较。当孩子成年后,父母可能会说:你怎么从来不帮助我?哪天我走了,你会后悔的!你为什么不来看我?当然还有最经典的一句:我为你牺牲了那么多
  • 一些操纵者可能无安全感,需求感太强。他们需要感到被需要、被爱、被珍视,因此采用内疚心理操纵这种形式来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
  • 一些人会扮演牺牲者的角色,总是会提醒你他/她为你做的事情。他们完全精通于如何通过让你感觉糟糕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3.内疚操纵如何毒害最亲密的关系
在研究中,内疚心理操纵者们被要求列出这一行为的潜在后果,只有2%提到了怨恨。换言之,实施内疚心理操纵的人通常只是关注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完全看不到这种方法所造成的伤害。
尽管大多数内疚心理操纵的毒害后果并不严重,但久而久之,这种毒害会不断累积,导致严重的压力和感情疏远。讽刺的是,家庭中内疚心理操纵活动的最常见主题就是关于相互之间的忽视,这意味着长期内疚心理操纵可能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4.有人一直在对你内疚心理操纵吗?
如果你一直是受害者,而且内心坚信你并没有做错什么,那么就要大胆反抗。他们的行为看起来可能并不那么具有攻击性,而且可能让人觉得无害,但相信我,事实并非如此!这个操纵者或是有意识地、或是潜意识地在利用情感勒索和操纵来主导你
我们都曾经实施过内疚心理操纵,也曾经受到过内疚心理操纵。你必须记住只有你自己才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仰仗他人来衡量你的幸福水平,只会导致失望。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内疚心理操纵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虐待形式,可能会让人玩火自焚,可能最终会带来负面结果。

作者介绍
爱唱歌的MT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不久之前,央视首度公开了引起公众激烈讨论的“吴谢宇弑母案”的一审判决现场,披露了很多与吴谢宇作案动机及心理行为过程有关的细节。
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个从小到大被亲朋好友一致夸赞、像“神”一样的乖小孩,为何在五年前犯下了如此让人不寒而栗的滔天罪行?从周密详细的犯罪计划、冷酷无情的犯罪过程,到自以为“帮助母亲解脱痛苦”的犯罪动机,互联网上不乏各种猜测和分析。
真实原因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些讨论中隐藏着一个值得被关注的有关于个体与家庭系统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我分化

640.webp.jpg
(图片来源:央视网,侵删)

01什么是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家庭系统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Bowen提出来的(Bowen, 2004),而其提出背景——即家庭治疗,正是系统理论这一思维方式发展下的产物。

过去的心理治疗主要强调以独立个体为对象进行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的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室就像一个远离人世的“避难所”,个体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经历、体验都通过自己反映、传递给治疗师。随着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诞生,心理治疗及相关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孤立的个体转移到人际关系上,更多地关注个体与他人,尤其是家人的互动和交往模式。由此,家庭治疗模式应运而生(王娜娜, 汪新建, 2005)。

Bowen的家庭治疗理论一共包括了八个互相关联的概念:自我分化与三角关系、核心家庭的情感历程与情感阻断、家庭投射过程与多代传递过程、手足位置与社会性的情感历程(Bowen, 2004)。

其中,自我分化作为Bowen家庭治疗理论的重要基础概念之一,有两个层面的定义:一是精神层面,自我分化是一种将自己的理智和情绪进行良好区别的能力,例如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二是关系层面,自我分化是一种既能在关系中感到亲密和联结,又能在关系中保持自主独立的能力(杨梅, 2017)——既不会像猫一样特立独行,又不会像狗一样总是喜欢依偎在主人身旁。

回忆一下,你的身边是否有具备这样特征的一群人:他们很会体察、理解别人的想法观点、照顾别人的情绪感受,同时也保持着坚定的自我,重视自身的情感需求,不情绪化也不过分冷漠抽离,能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联结

从现实生活出发,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人能够在生活中平衡好理性和感性两个不同的部分,面对应激事件或者压力源时,并非完全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在看见自身情绪的同时具备克制感、尊重客观环境等外部因素。在人际关系中,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人既能享受互动和交往,又能建立好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线

640.webp (1).jpg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02为什么自我分化对家庭系统来说很重要

回顾吴谢宇弑母案,我们不难发现其家庭中过度缠结的亲子关系: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来看,吴谢宇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将儿子当作心中唯一的支柱,以致于吴谢宇在一审现场说出“妈妈的银行卡密码不用试都知道是自己的生日”,可以窥见母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捆绑;从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来看,吴谢宇表示“父母是我活着的意义”、“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能把考试考好是我对我爸妈的唯一意义”、“父亲走后考多少个第一名都没有用了”、“我以为我妈和我一样也想解脱”,由此可见儿子更是将父母及其标准内化为了自己人生的唯一价值。

而这种家庭模式同自我分化的联系已有研究关注并说明:当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超越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中的第一顺位,孩子成为了家里的核心关注点,过度卷入到夫妻关系中,进一步形成三角关系,导致家庭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即父母低水平的自我分化,这样的结果又会影响孩子自我分化的正常发展,形成代际传递(王伟婷, 2014)。

640.webp (2).jp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一)父母低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夫妻,首先很容易在二人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压力、变得情绪化和失控,产生两种极端状态——情感隔离或情感缠结,即要么过分疏离、回避或逃避与对方的联结,要么与对方过度纠缠、丧失自我边界、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与情绪状态。具体表现为无法与原生家庭分离或者与伴侣过度依赖和缠结。

其次,当这样两个低自我分化水平的人的关系遇到困难、矛盾和摩擦时,双方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容易从孩子获取这种满足,进而无法将自我和孩子进行独立的分割,将亲子关系卷入夫妻关系以缓解负面情绪(彭雅娟, 2017)。但这种缓解方式实质上停滞了夫妻间直接性的交流与沟通,阻碍了二人关系冲突或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二)孩子低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水平低下的孩子则会十分依赖于父母或其中的一方,与之形成同盟关系和紧密联结,他们会很难将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同对方分离开来,同时会将对方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会臆测对方的意图想法,甚至替对方做出一些决定。

这样的孩子会将这种不良的亲子互动模式迁移至其他社交情境,进一步恶化非家庭环境下的人际处境:他们面对人际关系往往高度依赖——无法接受分离分别;在关系中丧失自我,或过度回避——建立亲密关系存在困难;刻意回避人际交往;逃避他人的靠近。在面对同伴消极压力时,自我分化水平低下的孩子也更容易做出从众行为、难以坚定地表达自我意见(王梦然, 2019)。

640.webp (3).jp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三)父母与孩子均处于低自我分化状态
Bowen早期曾采用“未分化的家庭自我团体”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家庭中过分缠结的关系或情感反应:家庭成员间情感上的过度缠结以及关系上的过分依赖,会导致个体的独立空间遭受入侵。当关系中对方的种种行为表现越过个人边界时,个体则将面临着丧失独立性、无法逃离对方并自主发挥正常社会功能的危险。这使得家庭中每个人都会把对方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并极易将自己的情绪传染到家庭系统中的其他人,形成连锁性、感应性的情绪反应。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父母与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孩子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导致双方的自我分化程度进一步不断降低

03如何发展并利用自我分化

(一)父母怎么做

1去三角化
对于父母而言,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学会放手
首先,不要将婚姻关系中未得到满足的需要通过孩子来满足。在积极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认识到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自己的孩子。
其次,不要将孩子卷入夫妻冲突,夫妻关系中的矛盾要由两人自行解决。稳定自身的情绪化反应,冷静理性地思考家庭问题、面对家庭困境,不将夫妻关系的问题溢出到孩子身上,更要拒绝与孩子结成联盟反对伴侣的情况,逐渐实现去情绪三角化的过程。

640.webp (4).jpg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2建立夫妻间的界限
明确夫妻关系中的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多利用“主语我”,冷静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而不要将焦点放在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上,学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从情绪化的状态中抽离出来,打破情绪化循环。

(二)孩子怎么做
对于孩子而言,尽可能实现自我去三角化。对自己这一个体而言,正确识别并区分感性的情绪和理性的思维,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而言,尽量保持自我独立与理智,避免情绪化。
具体行动是,停止卷入到父母的关系战争中。当父母中的一方跟自己抱怨对方的不是或者表达对对方的期望时,主动、直接地让父母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自己的面前抱怨、数落,温柔而有力地拒绝父母任何类似的行为。

640.webp (5).jp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总结
就像龙应台的《目送》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父母的爱既是孩子诞生、加入家庭那刻的欣喜与欢悦,更是见证孩子成长、离开家庭独立时的感动与祝福

家庭治疗理论提出的自我分化意味着感性与理性的完美共存,你觉得自己的自我分化水平如何呢

参考文献
王娜娜,汪新建. (2005). Bowen家庭治疗模式评析. 医学与哲学, 08, 61-63.
杨梅. (2017). 高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
王伟婷. (2014). 缠结型亲子关系引发儿童不良行为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师范大学.
彭雅娟. (2017). 父、母自我分化与其教养方式、子女社会适应关系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王梦然. (2019). 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自我分化和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
Michael P. Nichols, Sean D. Davis. (2018). 家庭治疗.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Bowen M. (2004).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Jason Aronson Book. Rowman & Littlefield, 118-124.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陈 潇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郭雨馨

我爱你,但我越不过这堵墙.jpg作者介绍
赵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本科生):人类行为爱好者

“那你妈妈的名字呢?”
“我没有妈妈。”
“没有妈妈,那你是什么?”
(注:原为英文,此处翻译为中文)

640.webp.jpg
(图1 “我没有妈妈”)
(来源:网络 豆瓣)

在电影《山河故人》中,面对中文老师的提问,18岁的张到乐刻意逃避。母亲是他深爱着又“记恨”着的人。幼年时父母离婚,他跟随父亲去上海生活,而7岁那年外公的去世让他重返山西的小城,与母亲沈涛一同参加葬礼。

离开的火车上,母亲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他,柔声道:“家里的钥匙,你应该有一副。”言外之意,只要他想回家,随时都可以。

640 (1).webp.jpg
(图2 沈涛把钥匙留给儿子)
(来源:网络 豆瓣)

他爱母亲吗?毫无疑问。子女对父母的爱和依恋,是最自然最真挚也最迫切的情感,更何况异国生活让他极其渴望母爱。可是多年以后,他却刻意逃避一切与母亲有关的事物,不愿提起她的名字,不愿给她打电话,不愿回家看她,哪怕他随身带着家里的钥匙,哪怕他只需要一张机票。他的内心是渴望见到母亲的,但他又无情地切断一切可能性,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仿佛,有什么无形的力量绑住了他。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原本事事顺从自己的乖巧孩子,却渐渐疏远和冷落自己,开始“叛逆”、“成熟”,从前无话不谈,现在无话可说。很少主动表露情绪,伤心时也不来寻求安慰和帮助,仿佛自己是他/她的敌人。父母与孩子之间,似乎筑起了一面隐形的高墙,看似透明,却密不透风、让人窒息。

640.webp (1).jpg
(图3 孩子回避与父母的沟通)
(来源:网络 搜狐)

我明明爱你,你是我挚爱的父母、爱人,但我们却从亲密无间变得形同陌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我总想逃避你、逃离这段关系,寻求看似“安全舒适”的距离,然后远远地朝你关闭我自己。

我爱你,但我却筑起了高墙——这就是情绪阻断

1.筑起高墙——什么是情绪阻断?

情绪阻断(emotional cutoff)是指个体在关系中遇到焦虑、情绪高涨时,选择远离亲密关系、隔离自己的情绪来寻求距离感(Wei et al., 2005)。在家庭关系中,当我们与家人产生矛盾冲突、不被理解而陷入焦虑、关系剑拔弩张时,可能会产生“逃走”的冲动,拒绝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避免向家人寻求情感支持,刻意增大与家人的距离感,这就是焦虑情况下我们产生的情绪阻断。

作为子女,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我们会与父母产生激烈的冲突,比如父母喋喋不休地催婚,希望子女成家立业、生根发芽,我们却希望恋爱自由、顺其自然;比如父母认为高中生应该争分夺秒备战高考,我们却希望劳逸结合、发展个人爱好。步步紧逼下争吵在所难免。父母无法理解我们的想法,我们同样无法接受父母的观念。我们可能会陷入窒息般的焦虑情绪之中,却又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种焦虑,最终只能选择逃避。因此,我们有意疏远父母,减少甚至避免同父母交谈,陷入负面情绪时也不再向父母寻求支持。同住屋檐下,心却筑起高墙。

情绪阻断筑起了一座高墙,冰冷地横亘在家庭成员之间,阻断了情绪的双向流动。情感不再流动交互,关系逐渐冰冷隔阂。

640 (1).webp (1).jpg
(图5 情绪阻断——筑起高墙)
(来源:网络 Unsplash)

2.困于高墙——情绪阻断有哪些危害?

关系满意度
毫无疑问,对关系与情感的刻意回避,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结被切断,关系满意度也随之下降。有研究发现,情绪阻断与婚姻满意度紧密相关,情绪阻断对婚姻满意度的贡献达到30%(Peleg, 2008),低水平的情绪阻断有利于高质量的婚姻关系。此外,婚姻持续时间越长的夫妻,越不容易发生情绪阻断(Skowron, 2000)。

人际关系往往基于情感交流,而对情感交流一刀切,相当于扼杀了两个人关系良好发展的可能性。对方会感到失望,我们也会感到孤独、焦虑,这段人际关系岌岌可危。对于家庭成员来说,血缘关系是无法被切断的纽带,婚姻纽带也有法律保障,我们无法否认与对方的关系,因此情感纽带的切断可能更加让人心灰意冷、孤独绝望。

640.webp (2).jpg
(图源:网络 Unsplash)

负面情绪
情绪阻断作为一种应对焦虑的策略,却无法消除焦虑,反而导致更多的负面情绪,如更多的抑郁、焦虑、更大的压力等。情绪阻断对负面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的贡献分别达到19%和25%(Wei et al., 2005)。

当两个家庭成员之间产生情绪阻断时,他们并不会因为情绪阻断带来的距离感到轻松自由,反而更加焦虑、失落、紧张。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本来爱着彼此也始终爱着彼此,却要通过逃避的方式试图挣脱家庭纽带。距离没有让我们更加快乐,我们看似远离了问题中心,实际从未离开,也从未更加快乐,反而伤害了爱我们的至亲。

抑郁症
有研究表明,情绪阻断与抑郁症有密切关联,对抑郁症状的贡献率达26%,对焦虑的贡献率高达36%,并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Cohen et al., 2019)。面对家庭成员关系间的重大矛盾冲突,个体会陷入巨大的焦虑与压力中。尽管情绪阻断带来的距离感能暂时缓解这种焦虑与压力,但是长此以往,焦虑与压力不会消失,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导致情绪负担加重、抑郁症状出现、应激加剧,进而出现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健康问题(Hackett et al., 2016; Schoorlemmer et al., 2009)。

由此可见,严重的情绪阻断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情绪阻断不仅无法根除问题,甚至将焦虑转化为更严重的问题,给我们带来更严重的负面影响。

640 (1).webp (2).jpg
(图源:网络 豆瓣)

3.粉碎高墙——如何消除情绪阻断?

想要消除情绪阻断,从情绪阻断的定义和产生原因来看,只需要粉碎家庭成员之间的高墙、将断裂的情感纽带重新连接就可以。那么,该如何有效粉碎这面高墙呢?根据《家庭治疗》一书,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供参考。

探索关系,发现问题
首先,探索关系是基本而关键的一步。情绪阻断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逐渐生长的,因此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与家庭成员关系、从中发现导致焦虑的问题所在,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问问自己:“我的妻子是从什么时候、哪次事件开始逐渐忽视我、回避与我交流的?”“我的儿子不愿意在周日的晚上依然做数学题,而是想和朋友出去打篮球,我在担心和反对什么?”通过提问的方式,探索关系变化的转折点或爆发点,而这个转折点或爆发点往往预示着焦虑与压力到达峰值。这样,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再据此探索解决策略。

更多思考,更少感受
找到问题后,请把自己从情绪中剥离出来。导致情绪阻断的是情绪问题,正是关系双方情绪的对抗酝酿了焦虑情境。只有冷静下来,理性地思考,而非放纵地感受,才能保持清醒从而更好地思考矛盾本身。

例如,我发现妻子是从那次关于工作加班问题的争吵之后逐渐疏远我的,妻子希望我可以少加班、按时回家,我却认为妻子不体谅自己赚钱的辛苦,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家务、工作、“爱不爱我”的争吵。在回忆此事时,当时的愤怒情绪可能再次涌上心头,但我应该尝试减少感受、收回情绪,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比如妻子不希望我加班是心疼我的身体,并希望得到更多的陪伴。这样才有可能发现导致焦虑情境的原因,并解决问题。

640.webp (3).jpg
(图源:网络)

换位思考,消除阻断
发现导致焦虑的问题所在后,请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事件。如果无法顺利换位思考,请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你的爱人、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会有与你不同的想法、你们该如何面对这种不同。如果这种不同无法相容,那么请原谅和允许它的存在。我们不能逼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思想去生活,尊重差异是关系的重要基础。

沟通与尊重是粉碎情绪阻断的良性炸弹,重新连接情绪的电路、重新连通爱。

《山河故人》中,张到乐站在海边,无边无际的海浪似乎还在唱着大洋彼岸那座山西小城的老调子。母亲留给他的钥匙紧贴他的胸膛,他们却万里相隔。他望着大海,终于轻声念出了母亲的名字:“涛。”

别用情绪阻断拒绝爱、疏远爱你的人。爱他们,就请不要筑起高墙。

640.webp (4).jpg
(图源:网络)

你觉得你有情绪阻断吗?对情绪阻断的那个人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会对Ta发生情绪阻断?邀请请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Cohen, A., Peleg, O., Sarhana, A., Lam, S., & Haimov, I. (2019). Depressive Symptoms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Cutoff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6(6), 591-599.
Hackett, R. A., Kivimäki, M., Kumari, M., & Steptoe, A.. (2016). Diurnal Cortisol Patterns, Future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Metabolism in the Whitehall II Cohort Study.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101(2), 619–625.
Peleg, O.. (2008). The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Married People Over the Course of Lif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6(5), 388–401.
Price, A. A., Leavitt, C. E., & Allsop, D. B.. (2021). How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Cutoff and Reactivity Influence Couple’s Sexual and Relational Outcomes. 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 47(1), 16–31.
Schoorlemmer, R. M. M., Peeters, G. M. E. E., Van Schoor, N. M., & Lips, P.. (2009).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rtisol level, mortality and chronic diseases in older persons. Clinical Endocrinology, 71(6), 779–786.
Skowron, E. A. (2000). The role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 marit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7(2), 229-237.
Wei, M., Vogel, D. L., Ku, T., & Zakalik, R. A. (2005). Adult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Negative Mood,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Emotional Cutoff.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2(1), 14-24.
尼克尔斯, 戴维斯,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2018).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concepts and method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孙瑞汐
编 辑:代莹莹、罗 亚
美 编:崔 琪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作者介绍
肉球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三年级 勇敢球球,不怕困难

1.png
前段时间,中国科学院黄国平博士的毕业论文致谢走红网络,在致谢中他写道: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心、仪陇县中心、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快抗不下去了……

大家在感慨出身寒门的黄博士求学的艰辛与不易的同时,也由衷地敬佩他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2.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黄博士的成功给很多寒门学子和家长们带去了希望与鼓舞,让大家相信,哪怕当下家庭条件不是那么优渥,难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孩子仍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的确,很多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现象,尽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差孩子的学业表现可能越差,但也有一部分寒门学子最终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Rouse, 2001)。

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们将这部分孩子称为“抗逆学生”——他们克服了因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受教育水平不高带来的一些困难,靠着对学习的热忱与对目标的执着,积极努力投入到学业中,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Doll & Lyon, 1998; Masten, & Coatsworth, 1998; OECD,2011; Rutter, 1990)。
3.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然而,只依靠孩子自身似乎还不够,对抗逆境还需要家长们与孩子一同努力。事实上,作为家长,无论家庭条件如何,都愿意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成效。

那么,家长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可能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01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在张桂梅老师牵头创办的华坪女高的宣誓词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4.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张桂梅老师说,这是为了给孩子们自信,让她们相信自己和山外的孩子是一样的,让女高的孩子可以勇敢地走出去。这段誓词对于女高的孩子们而言非常重要,给了他们努力拼搏、走出大山的勇气。

的确,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社会对低收入人群往往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的困境是自身不够努力或能力不足造成的。在这种观念的浸润下,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可能会缺乏自信,怀疑自己,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就想要退缩与放弃,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时,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不仅可以减少孩子们的自我怀疑,也可以促使他们在学习中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

2017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该研究显示,与发达国家的孩子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在学习国际慕课时的坚持性与学业成绩较差;但在研究者进行干预,让发展中国家的孩子相信他们可以学好该门国际慕课后,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度与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到达了与发达国家孩子一致的水平,说明自信的确可以弥补社会经济地位给孩子的成绩带来的不利影响(Kizilcec 等人,2017)。

因此,作为父母,也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父母可以:

  1. 帮助孩子将一个难以完成的大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5.png
(家姻小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习目标计划表供家长孩子们参考,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编)

  1. 不吝惜肯定与鼓励:每天记录孩子1个在学业学习上的优点(如,主动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等)并反馈给孩子。注意,要表扬孩子好的行为(如,你能想出这么多答题方法,一定认真思考了),而不是表扬孩子本身(如,你能想出这么多答题方法,真是太聪明了);
  2. 明白批评与贬低和数落的区别,当孩子做错事时,就孩子的错误本身进行批评,而不是将错误扩大化,贬低孩子的能力、智商。

0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6.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家庭是孩子生活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如果说孩子是树苗,家庭就是孩子生长的土壤,而家庭氛围就是土壤里的养料,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养分。当家庭氛围好时,土壤肥沃养分充足,孩子就可茁壮成长。

大量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缓冲收入较低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 (Noor & Alwi, 2013)。具体而言,《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2021)》显示,若某地区的家庭亲子氛围都相对较好,该地区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50%和53%。

那么,良好的家庭环境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首先,家庭中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在孩子学习时父母所进行的活动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度。的确,大部分孩子自律性不高,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才能用心学习。如果父母在孩子学习时在一旁进行玩手机、玩电脑等娱乐活动,都可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拉低学习效率,更严重的可能会使得孩子也模仿父母的行为,对手机、电脑等产生依赖,使得成绩进一步下降。

《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2021)》指出,如果父母有手机依赖性为,孩子也出现手机依赖的行为几乎翻倍。而这些依赖行为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成绩下降(Kates, Wu, & Coryn, 2018)。相比之下,在孩子学习时父母也安静阅读,或者父母也进行学习甚至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都会使得孩子更加专注,提升学习效率。研究显示,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父母参与提高一个单位,孩子的成绩则可能随之提高0.15个单位(Ogg & Anthony, 2020)。

其次,要家庭和睦,氛围融洽,夫妻之间、亲子之间都其乐融融。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从父母处感受到温暖与支持时,他们会更加信任父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与建议,愿意像父母所希望那样去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他们也会非常珍惜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在意父母的感受,不愿让父母失望。因此,与父母关系好的孩子学业表现也较好。

所以,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

  1. 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在自己的领域钻研努力,不断学习;
  2. 在孩子学习时不进行看视频、打麻将等较为吵闹的娱乐活动,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
  3. 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当孩子有情绪时,及时给予恰当的回应;
  4.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温暖与支持,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她坚强的后盾;

5.勇敢地表达对孩子的爱,接纳孩子的缺点与不足,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她的爱不会因他的不完美而减少。

03 小 结

虽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孩子的学业成就有关,但它并不是影响孩子成功的唯一因素。最终决定孩子走多远、飞多高的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以外,家长也能做很多。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对于他们来说,有自信做土壤,有融洽的家庭氛围做阳光,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做雨水,他们一样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2021-04-28).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人民政协报,011.
Doll, B., & Lyon, M. A. (1998). Risk and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livery of educa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school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7, 348-363.
Kates, A. W., Wu, H., & Coryn, C. L. (2018). The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use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Computers & Education, 127, 107-112.
Kizilcec, R. F., Saltarelli, A. J., Reich, J., & Cohen, G. L. (2017). Closing global achievement gaps in MOOCs. Science, 355, 251-252.
Masten, A.S. & Coatsworth, J.D.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205-220.
Noor, N. M., & Alwi, A. (2013). Stressors and well-being in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M alaysian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resilience resourc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 292-306.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1). 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 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
Ogg, J., & Anthony, C. J. (2020). Process and context: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al warmth, and SE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78, 96-114.
Rouse, K. A. G. (2001). Resilient students’ goals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4, 461-472.
Rutter, M. (1990).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In J. E. Rolf, A. S. Masten, D. Cicchetti, K. Nuechterlein, & S. Weintraub (Eds.),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 (pp.181-21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贾继超
编 辑:代莹莹、罗 亚
美 编:崔 琪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刘雨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希望用心理学帮助更多的人

在家庭中,沟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不良的沟通会带来各种冲突和问题。
在综艺节目《出发吧,爱情》中,吴京和妻子谢楠因为煮猪大肠的事情发生了不愉快的对话。谢楠觉得吴京煮的时间太短,吴京觉得自己做什么在谢楠看来都不对,于是两个人产生矛盾。

1.png
2.png
(图源哔哩哔哩,侵删)

情侣吵架时总是出现这样的情景:“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不想听!”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问题出在我们说的一句话往往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我们都比较就懂的是表层含义,但我们可能对所说话中的深层含义感到不满,因此也就不想听。这也是家庭治疗理论讲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元沟通所要表达的意思。

元沟通是什么?

元沟通(meta-communication)是参考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的概念。格雷戈里•贝特森曾经探究过沟通的本质,他认为所有的沟通都包含两个不同的水平:一是表达出来的信息,即我们上面说的表层含义,二是信息背后的指令,即我们上面说的深层含义(Nichols & Davis, 2018)。

也就是说,我们表达信息时,既表达了这个信息本身所陈述的内容,也传递了沟通时隐藏的信息,而这个隐藏信息就是元沟通。元沟通可以是命令,也可以是限定的信息,比如一个人试图如何定义这段关系,希望这个信息怎样被回答等等(Newman, 1981)。

举例来说,当回家的丈夫对妻子说:“我回来了,你去给我做饭吧。”这句话的第一个沟通水平是希望妻子为他做饭,背后的元沟通是丈夫居高临下的命令,这表示他们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妻子可能不是对去做饭感到不满,而是对丈夫命令她去做饭感到不舒服;如果丈夫这样说:“我回来了,今天有点累,可以由你来做饭吗?”这句话的第一个沟通水平同样是希望妻子为他做饭,但背后的元沟通是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家务是两个人共同的事情。

元沟通不仅仅可以通过语言传达,也可以通过一切其他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传达,比如我们的说话语气、肢体语言、表情等等。例如,一句简单的“对不起”,用真诚的语气说和用被逼迫的、不耐烦的语气说,会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这两种语气背后隐含的元沟通不同。

元沟通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元沟通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india & Baxter, 1987),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元沟通可能会通过以下方面给亲密关系带来一些误会和冲突:

  • 1、元沟通不恰当

很多时候元沟通本身会带来误会和冲突。比如,妻子对丈夫说:“你怎么总是不按我说的方法拖地,我都说多少次了不要这样!”丈夫口头上说着“好”,但却依旧我行我素。妻子想传达的是信息本身,即让丈夫按照自己想要的方法拖地,这是沟通的第一个水平;而丈夫不喜欢的是妻子对他的元沟通,即妻子像母亲一样唠叨,试图指挥和控制自己。

  • 2、元沟通的内隐性

元沟通是内隐的,常常不被人关注(Nichols & Davis, 2018)。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到了信息本身以及沟通后的结果,没有注意到其背后的元沟通。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说话的人关注沟通的第一层面,但听到的人在意的是沟通的第二层面。结果在说话的人眼里,这么简单的道理我都给他讲了无数遍了,但他就是不听;而在听到的人眼里,说话的人总是唠叨同一件事情,但自己在意的根本不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伴侣在吵架时,围绕家务、工作等琐事的小矛盾总是解决不清。

  • 3、元沟通之间的矛盾

还有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元沟通与公开表达的信息是不一致的,或者与其他话语的元沟通是自相矛盾的。家庭治疗领域的研究者发现,这是导致家庭破裂和病态的原因之一(Bateson, 1972)。比如一对情侣吵架时,男生对女生说“都是我的错行了吧”,但是却用不耐烦、不友好的语气表达,女生可能会更加生气,因为男生的语气和话语隐含着元沟通,这表达了他对他们之间事情的不耐烦。
3.jpg
(图源网络,侵删)

  • 4、元沟通理解的差异

还有些时候,我们在沟通时可能也注意到了自己的语气或者说话方式等,但是我们想表达的元沟通和对方接收到的元沟通并不是同样的含义(Newman, 1981),这就有可能导致沟通双方的矛盾。比如一位妻子对丈夫说:“你穿这件衣服去家庭聚会一点也不好看,穿我拿的这件吧。”妻子理解的元沟通可能是自己想给丈夫一些建议,而丈夫理解的可能是妻子对自己眼光的否定以及对自己的控制。丈夫和妻子很有可能因此而产生冲突。

怎样应用元沟通

  • 1、用元沟通解决一些关系中的矛盾

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话语背后隐藏着元沟通。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冲突的可能潜在原因,进而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妻子和丈夫因为拖地的问题产生冲突,他们都要意识到他们冲突的原因并不是拖地的方式怎么样,而是妻子说话的方式。

意识到是元沟通的问题后,需要进一步分析话语背后的元沟通含义。丈夫要明确自己觉得妻子的话让自己不舒服的原因,因为这句话让他觉得妻子像母亲一样唠叨自己。

4.jpg
(图源网络,侵删)

分析清楚之后,我们需要将我们的元沟通透明化,彼此说出自己对元沟通的理解,比如在双方情绪稳定时,丈夫可以向妻子表达其实自己对于妻子的话本身没有意见,但是妻子说话的方式让他觉得他像是在被母亲责备和要求,这让他不舒服。很多家庭治疗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家庭寻找问题原因,同时改变他们的沟通方式(Nichols & Davis, 2018)。在家庭治疗中,这种方式对家庭有着保护的作用(Hass-Cohen, Natrajan-Tyagi, & Arzt, 2017)。

  • 2、传递正确的元沟通,避免矛盾

为了避免更多矛盾,我们在说话时要处处留心。沟通时不仅要注意自己传达的信息,还要注意元沟通信息,比如你怎么看双方的关系,你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等等。在说话前可以想一想自己要传达的内容和元沟通都是什么,自己想说的话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元沟通。在说话之后可以经常对自己的元沟通进行反思,也可以和他人对双方的元沟通进行沟通,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或许能将矛盾防患于未然。合适的沟通方式会让我们的沟通效率更高,也可以增进我们之间的关系。

写在最后

沟通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达,在沟通的同时我们也在传递元沟通,表达情感、态度和关系以及更多的信息。说话时多一点考虑,沟通也会多一分效率,家庭氛围也会更加融洽。正如德鲁克的一句话:“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回忆一下,你最不受对方喜欢和最不喜欢对方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这句话的元沟通信息~

参考文献:
Bateson, G. (1972).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New York: Jason Aronson Publishers.
Dindia, K., & Baxter, L. (1987). Strategies for maintaining and repairing mari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 143-158.
Hass-Cohen, N. , Natrajan-Tyagi, R. R. , & Arzt, J. . (2017). Metacommunication in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Newman,H.(1981). Interpretation and explanation: Influences on communicative exchanges with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9, 123-131.
Nichols, M. P. , & Davis, S.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译. (2018).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刘雨童
策划丨侯依依
编辑丨侯依依
排版丨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