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庭环境 下的文章

作者介绍
陈子源
刘祥宇

节假日的一个晚上,小A正在和同学吃宵夜,忽然瞥了一眼手机,惊呼道“糟了,十一点了我还没有回家,肯定要挨骂了!”,小B则不以为意,“才十一点急什么,我跟我妈说1点以前回去”。

小A和小B不同的反应体现的是双方不同的家庭规则:小A家的规则是晚上十一点以前必须回家,而小B家的规则却是只要跟父母说清楚几点回家即可。

早在1965年,学者Jackson就指出家庭是由规则管理的系统,特别强调了家庭规则的重要性(Ford & Herrick, 1974; Ford, 1983)。无规矩不成方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任何规则,会是什么样子?

家庭规则通过规定和塑造家庭成员的行为和交往模式,最终确保家庭在一个有序、可控的状态下正常运转

IMG_7749.PNG

尽管家庭规则如此重要,但却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规则都是好的。不良的规则可能给家庭成员带来负面的困扰,最终破坏家庭的稳定性


什么样的家庭规则是好的?

为了考察这个问题,我们在《家庭治疗》的课上,询问了在场的每位同学,让他们分别回答“你认为,最好的家庭规则是什么,最差的家庭规则是什么”。通过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编码,我们统计了同学们的答案中出现的高频词。

01
认为最差的家庭规则

意想不到的是,对最差的家庭规则的回答中,出现的最高频率的词汇指向了家庭中的特定成员——“爸爸”。

IMG_7750.PNG

从家庭中“孩子”的视角出发,似乎很多不好的家庭规则都与“爸爸”有关,例如,有很多同学曾这样描述与之相关的规则。

同学H:跟爸爸说话的时候,同样的事情不能重复太多次,否则他会发火。

同学I:爸爸说话一言九鼎,我和妈妈必须接受他的想法。在大事上,他的地位不可撼动。

同学J:在我家,爸爸可以只管赚钱,而可以不管我,他基本对我不闻不问。

此外,在反映家庭规则内容方面的高频词则主要围绕“作业”和“家务”,还有涉及“财务”,说明这些方面的规则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导致了家庭成员的不满。

02
认为最好的家庭规则

我们也对最好的家庭规则的描述进行了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成员”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IMG_7751.PNG

这一类词语反映出家庭规则的适用范围,说明有的规则是所有成员要遵守的,如:

同学A:家庭成员完成必须的工作学习后要尽快回家,彼此陪伴。

同学B: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对大事(如:买房)发表意见的权利,大事需要征得每一个人的同意。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吵架”,“交流”等词也有较高的出现频率,这些词语反映的是家庭规则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沟通交流是家庭规则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具体的一些规则如下:

同学E: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出门去哪里、大概几点回家都会跟家里说一声。

同学F:吵架之后不能记仇,吵完架大家就恢复正常。

同学G:每天傍晚吃完晚饭时会出门散步聊天,有利于信息交流和增进日常联系。

对比上述大家描述的最好和最差的家庭规则的高频词汇,无论是好的规则还是不好的规则,似乎都紧密围绕着家庭的权力地位,界线以及沟通

好的规则往往体现出相对平等的家庭权力(例如,规则的适用范围是普适性的,而不是只要求部分家庭成员做到),设置了比较清晰的界线(例如,不把第三方卷入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并且能够督促家庭成员进行良好沟通(例如,设定家庭成员进行交流的时间点);

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规则则体现了不平等的权力地位(例如,某些家庭成员的独裁专断),僵硬/缠结的界线(例如,某个家庭成员缺乏与家庭的联系/过度干涉某位家庭成员的生活),拒绝/暴力沟通

由此可见,当家庭规则不能带给成员更多的公平感、不能在所有成员之间达成共识时,就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相反,越是针对所有成员的公平的规则,越能达成共识,越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积极情感的流动


那些不易察觉的家庭“潜”规则

上述我们提到的是能言语化的规则,通过思考和表达,你能够把这些规则讲出来,晚上必须几点回家,吃饭不能发出声音,早上不能睡懒觉,所有人都要参与做家务……

然而,除了这些显性的规则,家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潜”规则,这类规则常常具有隐蔽性,甚至秘而不宣。这些“潜”规则是所有家庭成员在家观察和感受家庭关系的重复模式中逐渐形成的

比如说,你身边可能遇到一些人,他们再怎么难过都很少哭泣,或者只会偷偷哭泣。这种行为背后就有可能蕴含了他们家庭中的一些潜规则——在父母面前,如果哭泣的话会遭到惩罚

也就是说,在这类家庭里,哭泣是不被允许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哭过几次就会学会这个潜规则,逐渐压抑自己,不哭或者偷偷哭

IMG_7752.JPG

发现这些潜规则,并将其言语化就尤为重要。当一个人能够意识到是他们家的这种潜规则剥夺了他用哭泣表达难过的权力时,他就更可能重拾这种权力,并由衷地同情自己,释放被压抑的内在感受。

一个规则很难用绝对的好或者坏来进行评判,因为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一个看起来好的规则不适应当前的家庭发展状态时,它就需要被调整或者打破

然而,对家长来说,作为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打破某个规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著名翻译家、作家傅雷曾在给他孩子的家书中写道:“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不去,像噩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孩子,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和热爱呢?”

每一个父亲在孩子面前都曾是权威的,“家长不会犯错”“家长不需要承认错误是我们中国家庭中常见的家庭潜规则”,而傅雷却勇敢并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那一刻,随着这种潜规则的打破,他们的关系得到了和解与升华。

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好的规则,不良的规则,哪些是难以言说的“潜规则”,哪些又需要调整或改善呢?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的家人,一起参与讨论吧!


参考文献

Jackson, D. D. (1965). The study of the family. Family Process, 4, 1–20.

Ford, F. R., & Herrick, J. (1974). Family rules: Family life style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44(1), 61.

Ford, F. R. (1983). Rules: The invisible family. Family Process, 22(2), 135-145.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陈子源 刘祥宇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何文宣

作者介绍·黎文沁 安伟

关于原生家庭,有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一提起原生家庭,好像整个网络和影视作品,都是讨伐声一片。你能听见的和看见的,都是在说原生家庭这样不好那样不是,都是在分析一个儿童青少年或者一个人出了问题,原生家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罪责”等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我们养我们的原生家庭在人们心目中已变得如此不堪,没有回忆起来的温馨,有的只是不满和怨恨。那真的原生家庭就这么不堪回首和提起吗?我们来看看心理学有关原生家庭对婚姻影响的研究都发现了什么。

微信图片_20220513203806.jpg

(图源网络)

Peleg 和 Patrick 等在观察了52例具有原生家庭对子女婚姻影响的个案后,提出了代际传递的概念。那什么叫代际传递呢?

简单来说,就是原生家庭中的儿子或者女儿会观察和习得父亲或者母亲的家庭角色,从而在新的家庭生活中依据原生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特点来扮演丈夫或者妻子的角色(Peleg O., 2007;Patrick, S. ,2008;毕爱红,郝树伟,2019)。

在一项针对2000人的调查中发现,38%的受访者认为原生家庭对自己婚姻的积极影响更多,21.1%的受访者认为消极影响更多,29.6%的受访者认为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是同时存在的,其他的受访者表示不明确。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婚姻存在显著影响。

关于原生家庭对于婚姻关系的影响是确凿无疑的,诸多的有关研究证实了这一点。那么,原生家庭对于婚姻的影响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综合来看,关于原生家庭对于新婚家庭的影响,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增加夫妻冲突、减轻财务压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共存的情况

一、增加夫妻冲突

结婚之后双方和其中一方的父母住在一起。不得不说和显而易见的是,老一辈父母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往往和新一辈的夫妇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小到早晨起床的时间、使用卫生间的方式,大到家庭的摆设布局及财务决策情况都会成为冲突发生的契机。

2019年4月,我国民政部发布了2018年各省份社会服务统计数据,结果显示80后、90后离婚的原因之一是父母过度干预子女婚姻导致的矛盾升级。

不久前《心居》热播,冯晓琴和顾磊正是一对被原生家庭过度干预的夫妻。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只要小两口一吵架,顾磊的爸爸就会给顾磊的姐姐顾清俞打电话,让顾清俞来救火。

后来终于在又一次的争吵中,本来顾磊和冯晓琴已经和好了,姐姐顾清俞的一番话又惹恼了冯晓琴,冯晓琴站起来收拾行李箱就要离开这个家,顾磊去追冯晓琴,两个人在楼梯间拉扯的时候顾磊失足跌进楼梯间的玻璃,酿成了死亡的悲剧。

微信图片_20220513203947.png

(图源网络)

二、减轻财务压力

新婚家庭成立之后,家庭初期的开支状况可能会捉襟见肘。这时候,原生家庭对于新家庭经济方面的扶持会是有助于新家庭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助力。比如说,新家庭成立之后通常需要购置新房,而高昂的房价会给新婚夫妇造成不小的房贷压力。

这个时候通常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各自出一部分首付,然后夫妻双方各自负责后续每月的房贷,这样的话就可以大大缓解新婚夫妻在财务方面的压力,同时可以在心理层面上有效降低新家庭的生存焦虑,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共存的情况

另一种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况是,新家庭中有了孩子,夫妻一方的父母来到家中分担部分照顾孩子的责任,那么,这个时候夫妻需要和原生家庭中的成员共同生活。

这容易造成的情况是,一方面家庭中因为父母帮忙带孩子,夫妻双方得以拥有更多的个人空间,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另一方面,父母和新家庭一起生活,因为两辈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造成两代人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我们可以怎么解决?如前所述,我们一起探讨了关于原生家庭对于婚姻的可能性影响,究其根本大都源自个体自我分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表现。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来自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是个体的自我从情感依附的家庭系统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是衡量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的核心变量(黄华, 2006)。

那么面对婚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呢,通俗来说,成婚之后,夫妻双方想要拥有心理层面的新家庭需要做到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夫妻双方要从各自的原生家庭中脱离出来。比如说结婚之后,丈夫想要拿一笔钱给自己原生家庭的妹妹买房子,不可以一声不吭地直接拿给妹妹用,这就一定要和自己的妻子商量,夫妻双方共同作出决定。

这样做既显得尊重妻子,同时又是明确处理新旧家庭界限的表现,因为丈夫在做出决定的时候需要找的协同决策者是自己的妻子,而不再是原生家庭的父母。

另一方面是当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过度干涉新家庭的生活时,夫妻双方要共同一致对“外”。比如说,新婚之后妻子的妈妈老是担心自己的女儿不会做饭、吃不好饭,就每次饭点前去到女儿的新家里面去做饭,而可能她女儿本身是想自己尝试做饭的。

结果,本来丈夫在家里进进出出很自由,可能丈母娘一来就会觉得受约束和有不自在的地方,因此丈夫可能会慢慢积压负面的情绪在。所以,当丈夫表达自己的抗议的时候,妻子就要站出来坚决地守在丈夫一边,和丈夫一起承担新家庭的家务,维护新家庭的和睦,减少对于原生家庭的依赖(Silverstein, 1990)。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的家庭关系都是在夫妻关系之上建立的,因此当新家庭与原生家庭发生冲突的时候,双方都应该遵循以夫妻关系为中心的原则,而不是单纯地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来区分亲疏远近(毛新青, 2008)。

微信图片_20220513204152.jpg

在夫妻之间,彼此开诚布公的沟通对婚姻关系的良性循环是非常有帮助的。当夫妻之间可以做到朝着积极建设性的方向去建构关系的时候,两个人之间就不会有积压的矛盾和压抑的情绪,可以一起探索双方都喜欢的生活方式,这对于婚姻关系的稳定的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结语

我们说当新的家庭组建成立的时候,一个全新的家庭诞生了,作为新家庭成员的夫妻双方都具有维护和经营新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夫妻双方都要从各自的原生家庭当中逐步脱离出来,慢慢形成新家庭的内核,成为自己婚姻家庭生活中真正的决策者。

参考文献
Patrick, S. , Sells, J. N. , Giordano, F. G. , & Tollerud, T. R. . (2007). Intimacy, differentiation, and personality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Family Journal, 15(4), 359-367.
Peleg O.(2008). The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married people over the course of lif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36 ( 5) :388-401.
Silverstein, J. L. (1992). The problem with in-laws.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4(4), 399–412. https://doi.org/10.1046/j..1992.00469.x
毕爱红,郝树伟 & 吴任钢.(2019).原生家庭对子女婚姻的影响. 中国性科学(09),157-16.
黄华.(2006).原生家庭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基于Bowen理论的探讨. 经济与社会发展(06),85-86+202. doi:10.16523/j.45-1319.2006.06.027.
毛新青.(2008).对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的思考.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1),88-90. doi:CNKI:SUN:SQGL.0.2008-01-030.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黎文沁 安 伟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何文宣

作者介绍:蒋灿 刘祥宇

粉丝小A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说:我跟男朋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但他母亲提出婚后想跟我们一起住,我心里不愿意,但不知道该不该妥协,跟公婆生活在一起真的很可怕吗?

实际上,现在的年轻人在婚后不仅不愿意跟对方的父母住,也不愿意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结婚后就跟自己的爸妈住一起,最初大家相处得还比较和谐,但随着在一起的时间增多,矛盾也越来越多:

她妈妈总会嫌弃她老公不够勤快、不够体贴,甚至他们夫妻之间的玩笑话也会被父母当真,时间一长,她老公也开始抱怨起来,她被夹在中间感到心力交瘁……

01 婚后跟父母同住,为何会矛盾重重?

从心理学角度看,跟父母同住产生的种种矛盾都源于“原生家庭干涉”。一提及原生家庭干涉,想必已婚的朋友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很多的画面。

**在心理学上,原生家庭干涉是指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成员(父母)指向其婚姻家庭生活的一系列干涉行为总和。

简单来说,原生家庭干涉是双方父母对你们夫妻生活的介入和干涉。**

这种干涉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夫妻家庭生活的干涉,一类是对个人生活的干涉

研究发现,第一类对家庭生活的干涉包括夫妻冲突、家务分配、财务、家庭日常生活和养育孩子5个方面,而第二类对个人生活的干涉主要表现在个人工作、人际关系、娱乐活动和价值观念4个方面(姚姝婷, 2019)。

最常见的,小两口闹矛盾了,本来应该是床头吵架床尾和,结果父母一进来参和,免不了好心办坏事。

再比如,父母更可能倾向于宠溺孩子,而你可能更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因而你也会苦恼于父母过多插手孩子的教育问题。

相较于对家庭生活的干涉,父母对个人生活的干涉并不是婚后才有的,更多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干涉行为,比如早睡早起问题,做事方式方法问题等等,不同的是,他们对你个人的干涉会迁移到对你另一半的干涉上,这就更容易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父母1.jp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02 原生家庭干涉的危害大吗?

从研究角度来看,协调不好原生家庭干涉,确实会对整个家庭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

国内学者袁晓娇(2013)收集了川渝地区新婚、孩子未入学、孩子幼儿园、孩子小学低年级四个阶段的341对夫妻的问卷数据,分析发现:

夫妻感知到的父母对家庭生活的干涉不仅对自身感知到婚姻质量有消极影响,而且还对配偶感知到的婚姻质量有消极影响,夫妻报告的姻亲关系在其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原生家庭干涉会损害夫妻与配偶原生家庭父母的姻亲关系,如对姻亲的情绪、态度等,进而影响到夫妻对婚姻质量的感知。

换言之,父母对我们的干涉常常会让我们对他们产生不好的印象或态度,甚至激发彼此的厌恶感,而这种对对方父母的厌恶感就很容易影响夫妻关系。

03 如何应对原生家庭干涉对婚后关系的影响?

有人说,既然父母的干涉危害这么大,那我们干脆别住一起不就好了吗?如果有条件分开住自然是好的,但如果没条件怎么办?

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常常需要父母过来帮忙带孩子,很多情况下,这种干涉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来自原生家庭的干涉,化干戈为玉帛呢?

1.建立家庭内部的边界感

一个家庭,就像一个人的身体,是一个系统。在系统内,所有的组成部分都被组织成了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一个家庭里包含了很多共存的子系统。

就拿一个祖孙三代一起生活的家庭来说,你和孩子就构成了亲子系统,如果孩子的奶奶为了让孙子更喜欢自己,而常常跟孩子说你的坏话,或者过度干涉你对孩子的教育行为,那她的做法就是没有家庭边界感的体现——她的行为破坏了亲子系统的稳定性。

因而,建立好家庭的边界的核心方法是建立有效的家庭规则、分清成员各自的家庭职责,并达成共识。如果你可以跟父母达成共识,“在大的教育方式上大人要保持一致”、“不当着孩子的面公然反对某一方的教育”、“父母主要负责孩子的起居和接送,你们负责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教导的问题”,那么在养育上就能免去很多麻烦和冲突。

父母2.jpg

(图片来源:图查查)

相反,如果原生家庭的成员(祖父母)不能明确、清晰自身的责任与权力,过分卷入或干涉父母子系统,混淆子系统间的界限或使其僵化,导致子系统间无法开展有效的互动,则将会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关系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2.平衡家庭中的情感需求

在某档综艺节目中有这样一幕:夫妻散步回来后,婆婆不开心地坐在沙发上,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带自己一起去,很显然,婆婆感受到了被忽视,而产生了消极情绪。

研究者(Milardo & Lewis, 1985)提出的干预模型(Intervention Model)指出,个体进入婚姻关系后,分配给其他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的时间与关注会相应减少,导致成员体验到失落或焦虑的消极情绪,进而对个体的婚姻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而,合理分配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注尤为关键。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情感需求:妻子产后可能比平时需要更多的关注,而丈夫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也可能需要妻子把对孩子的关注分一点给自己。

站在我们父母的角度,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我辛辛苦苦帮你们带孩子,你不能彻底有了媳妇忘了娘啊”。

特定的时刻,给特定的成员以更多的关心,就能让家庭更紧密,也更稳固。

3.建立坚实的夫妻联盟

研究发现,压力水平与个体幸福感并不是线性的关系,伴侣支持能在两者间起缓冲作用(Cutrona et al., 2005; 侯娟, 2012)。

例如,丈夫受到的伴侣支持会调节原生家庭干涉对丈夫婚姻质量的影响(袁晓娇,2013)。也就是当丈夫感知到高水平的伴侣支持时,原生家庭干涉对丈夫感知到的婚姻质量就没有了显著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者Wu等(2010)对台湾地区125名已婚女性的调查显示,当妻子跟公婆产生矛盾时能得到丈夫的支持时,跟公婆的问题就不会对其婚姻质量产生损害。

父母3.jpg

(图片来源:图查查)

这就提醒我们建立夫妻支持联盟的必要性

在面对家庭姻亲矛盾时,夫妻双方首先应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在与其一同面对,一同努力,给予对方情感上的信任,或者是语言上的肯定,肢体上的安慰等,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者不闻不问,这样才能避免双方将对原生家庭的消极情绪带入到婚姻中,减少干涉对婚姻质量的消极影响。

虽然原生家庭干涉对婚姻有很多的消极影响,但寻找原生家庭与婚姻的平衡点仍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我们和家庭一起成长的好机会!

我们在社会中和家庭中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有着各种各样的责任。这些角色和责任应对中的关系问题也会给我们带来焦虑、抑郁等个人情绪问题[8]。更好地照料自己,才能更好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家姻心理现推出针对抑郁焦虑情绪的自主训练营,每天给自己15分钟,给自己3周时间,找到自己的情绪改善自留地。

父母4.jpg

加小助手了解更多

参考文献

[1]侯娟. (2012). 婚姻压力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作用.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2]袁晓娇. (2013). 婚姻中的原生家庭卷入:特点及其对夫妻婚姻质量的影响.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3]姚姝婷. (2019). 原生家庭干涉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婚姻质量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4]Bryant, Chalandra, M., Conger, & Rand, D. (1999). Marital success and domains of social support in long-term relationships: does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members ever end?.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5]Cutrona, C. E., Russell, D. W., & Gardner, K. A. (2005). The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Model of Social Support. In T. A. Revenson, K. Kayser, & G.Bodenmann (Eds.), Couples coping with stress: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dyadic coping (pp 73-9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 Milardo, R., & Lewis, R. (1985). Social networks, families, and mate selection: 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 Handbook of Family Psychology and Therapy.

[7]Wu, T., Yeh, K., Cross, S. E., Larson, L. M., Wang, Y., & Tsai, Y. (2010). Conflict with mothers in-Law and Taiwanese women’s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husband support.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8(4), 497-522

[8] Whisman, M. A., & Uebelacker, L. A. (2003). Comorbidity of relationship distress and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 In D. K. Snyder & M. A. Whisman (Eds.), Treating difficult couples: Helping clients with coexisting mental and relationship disorders. (pp. 3–26). Guilford Press.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刘祥宇 蒋 灿
编 辑:刘祥宇
美 编:何文宣

北师婚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唐莹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学硕

荐序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因为不健康的亲密关系而伤害自我,但你真的了解人为什么会被操控吗?请跟我们一起走进煤气灯效应,了解何为心理操控,更好保护自己吧。

热播剧《谁是凶手》中,曹瑛侠因用剪刀杀了自己的丈夫而去警察局自首。

警察初期调查时,所有人都说曹瑛侠是一个不正常的女人,她成天阴着个脸,疯疯癫癫,人不人鬼不鬼。而她的丈夫吴明是个完美男人,事业有成,对老婆不离不弃。

从表面看起来,吴明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1.png
图源:《谁是凶手》电视剧截图

然而,随着侦察的深入,警察在曹瑛侠的卧室中发现了一个手机,其中有大量吴明对曹瑛侠的辱骂短信。并且,曹瑛侠对手机铃声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手机震动一响起,她就会进入痛苦的应激状态。

2.png
图源:《谁是凶手》电视剧截图

原来,吴明长期对曹瑛侠进行人格侮辱,不断贬低她。只要曹瑛侠与自己的意见不同,他就会使用手机震动折磨她,强迫曹瑛侠顺从,长久如此,曹瑛侠便失去了自我,变成了一个“疯女人”。

这是心理学中的“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这一术语源自于1944年的电影《煤气灯下》,电影中的丈夫通过种种手段,使妻子相信自己的精神不正常,从而骗取她的钱财。

“煤气灯效应”是一种隐秘的情感和心理虐待(McGregor & McGregor, 2014)。

“煤气灯人(gaslighter)”通过种种操纵手段来破坏他人的心理稳定性,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受害者,以维护自己在关系中的控制感和权力感(Stern, 2007; Welch, 2008)。

长久以往,“事实”便掌握在“煤气灯人”手中,受害者会逐渐怀疑自己,并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精神错乱,最终思想完全受“煤气灯人”控制(Simon, 2010)。

由于这种虐待通常是言语上的,所以往往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煤气灯人”的虐待行为。在外人看来,受害者的疯癫是因为她自己,和“煤气灯人”完全没有关系。而外人的评价也会让受害者更加怀疑自己,难以摆脱虐待。

从种种惨案中可以看出,“煤气灯效应”的后果非常严重,那么,我们要如何识别出自己是否陷入“煤气灯效应”,又该如何避免或者摆脱“煤气灯效应”呢?

如果以下情况出现,你可能遇到了“煤气灯人”

“煤气灯人”会频繁撒谎,并联合其他人来质疑受害者

“煤气灯人”会在一些简单的事情上撒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说的谎言会越来越多(Hightower, 2017)。如果受害者对“煤气灯人”的言论提出质疑,那么“煤气灯人”可能会反过来指责受害者是在撒谎。

在《谁是凶手》中,吴明会把本来是酸的橘子说成是甜的,一旦曹瑛侠说橘子是酸的,他就会用手机震动来使曹瑛侠陷入痛苦的条件反射中,直到曹瑛侠改口承认橘子是甜的为止。

3.jpg
图源:《谁是凶手》电视剧截图

有些时候,“煤气灯人”也会赞同受害者的说法,但与此同时,他们会试图让其他人来反对受害者,比如,告诉受害者的朋友或者家人受害者在说谎或者有妄想症。

“煤气灯人”会坚持让受害者认为他或她自己的感觉、记忆或想法是错误的,让受害者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进而使受害者对世界的感知出现混乱,身心都疲惫不堪,被迫服从于“煤气灯人”的一切想法。

除了撒谎,以下也是“煤气灯人”常用的手段

“煤气灯人”通常不会只使用一种单一的手段来虐待受害者,而是会采用多种手段来掩盖自己虐待受害者的事实,从表面上看,他们甚至像是受害者(Simon, 2010)。

《谁是凶手》中,吴明就是通过种种手段让邻居甚至儿子都认为他才是常年忍受曹瑛侠“疯病”的人。

根据美国家庭暴力热线(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的总结,以下都是“煤气灯人”可能会使用的手段:

l 回避:施暴者假装不理解或者拒绝倾听受害者的话。

l 反驳:施暴者质疑受害者对事件的记忆,即使受害者的记忆是准确的。

l 阻止/转移:施暴者改变话题和/或质疑受害者的想法。

l 轻视:施暴者让受害者的感觉或者需要显得不重要。

l 忘记/否认:施暴者假装忘记了实际发生的事情,或者否认对受害者的承诺等。

Simon (2010) 也总结了一些“煤气灯人”常见的行为:隐蔽的恐吓与威胁、引发内疚、羞辱、扮演受害者、诋毁受害者、指责、试图隔离受害者和亲人朋友、假装无辜/无知/困惑,以及愤怒爆发等。

4.png
图源:《谁是凶手》电视剧截图

当你尝试离开“煤气灯人”时,他们可能会这样表现

“煤气灯人”通常不能接受自己的伴侣离开自己,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可虐待的对象。所以,当受害者试图离开的时候,“煤气灯人”会想尽办法来挽回受害者(Hightower, 2017)。

他们会告诉受害者自己有多爱他或者她,并且赞美受害者身上所有的积极品质。同时,“煤气灯人”会向受害者描绘他们之间的美好未来,保证自己一定会改掉以前的做法,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好。

但是,如果受害者同意留在这段关系中,一切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所有的畅想都是“煤气灯人”挽留受害者的手段, 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继续操纵、虐待受害者。

即使你是男性,也可能成为“煤气灯效应”的受害者

尽管大部分“煤气灯效应”的受害者都是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不需要对此警惕。早在1969年,Barton和Whitehead就在“煤气灯现象(The gas-light phenomenon)”讨论了B先生遭受妻子情感和心理虐待的案例。

B先生是一个旅馆的老板,已经结婚14年了。他的妻子声称,B先生是一个酒鬼,行为不稳定,还具有一定的攻击性。B先生承认,自己平时偶尔会喝酒,也会有抑郁、焦虑和易怒的感觉,但绝对没有攻击性的行为。他说他的妻子夜不归宿,还与年轻男性交往。B先生的妻子也对此进行了否认,还反复告诉B先生他是个疯子,是个酒鬼。后来,他们发现这些都是妻子的阴谋,她想借此送B先生入狱,并霸占他的旅馆。

所有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都可能会遭受伴侣的情感和心理虐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煤气灯效应“呢?

摆脱“煤气灯效应”很难,但你可以做这几件事

使用尽可能多的办法确认自己的想法是否属实

当你怀疑自己遭受虐待的时候,你可以将自己的经历尽可能多地告诉别人,以验证自己的说法是对的。

你可以将你的经历告诉你的同事、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家人,如果他们肯定了你,你就能更好地意识到这些困惑和痛苦不是你的错,为摆脱“煤气灯人”的虐待提供了基础(Rodrigues et al., 2021)。

另一种方式是用写日记、录音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

美国家庭暴力热线建议,当“煤气灯人”质疑你的记忆或者事实时,你可以通过核对日记中的记录来确认自己的记忆是对的,降低被伴侣洗脑的可能性。但需要注意日记的安全性,防止被伴侣篡改。

维持除伴侣之外的社交关系

当我们身处在亲密关系中时,很容易“恋爱脑”,因为种种原因减少和其他朋友或者家人的联系。然而,这不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很多“煤气灯人”甚至会隔离受害者和其他人,反复告诉受害者:你是个疯子,没有人爱你,只有我愿意和你在一起,我是你唯一能够依靠的人(Simon, 2010)。当受害者认为自己是孤身一人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想法。

因此,即使你对自己的伴侣很满意,也要维持一定的社交圈。如果你不幸遇到了“煤气灯人”,这些朋友和亲人能够“旁观者清”,为你提供帮助,从而摆脱有害的关系。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你怀疑自己正遭受“煤气灯人”的虐待,身边也没有可以信任的朋友或者家人,你可以尝试寻求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反家暴公益热线)的帮助。求助并不是可耻的行为,而是你有勇气去面对和改变的表现。

一段健康的关系中,双方都应该彼此尊重、彼此依靠,通过沟通确定彼此的边界。如果一段关系需要你一味地迎合对方,牺牲自己的感受,或者你的内心充满怀疑与痛苦,那么你就需要重新评估这段感情,决定是否要离开令人痛苦的伴侣。

希望我们都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拥有真正幸福、快乐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Barton, R., & Whitehead, J. A. (1969). The gas- lightphenomenon. The Lancet, 293(7608), 1258–1260.

Hightower, E. (2017).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ersonality factors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abuse andgaslight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William James College.

McGregor, J. & McGregor, T. (2014). The sociopath at the breakfast table: Recognizing and dealing with antisocial and manipulative people. Hunter House, Inc. Alameda, CA.

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 https://www.thehotline.org/resources/what-is-gaslighting/

Rodrigues, M. A., Mendenhall, R., & Clancy, K. B. (2021). ”There's Realizing, and Then There's Realizing”: How Social Support Can Counter Gaslighting of Women of Color Scientists. Journal of Women and Minoriti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7(2), 1–23.

Simon, G. (2010). In sheep’s clothing: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manipulative people. Little Rock, AR: Parkhurst Brothers, Inc.

Stern, R. (2007). The Gaslight Effect: How to spot and survive the hostile manipulation others use to control your life. Morgan Road Books. New York, NY.

Welch, B. (2008). State of confusion: political manipulation and the assault on the American mind.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NY.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唐莹莹

编辑 | 王雪迪

排版 | 韩思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原文标题:Adult Children of Scoldaholics(嗜骂者的成年孩子们)

父母总是责骂,可能贻害无穷

骂,固然有用,但通常只是被脆弱的人当作工具用来向别人假装他们很强壮、自信、处于控制地位。
他们会说:“你痛,我心里更痛”,实际上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不过是他们为了内心平静而对孩子进行的一种心理投射。

如果你发现你在跟别人沟通时常常责骂、说教,而不是正常交谈,那么这可能是你童年经历的遗留问题。曾经常被责骂训斥的人,也会易于责骂训斥别人
你的父母和老师可能曾有焦虑不已、艰难不易的童年,可能他们性格焦虑、自我价值感脆弱、依旧超级敏感。一些人的父母童年时期家境贫穷,倍受压制,经常被骂、被父母当作出气筒。骂,固然有用,但通常只是被脆弱的人当作工具用来向别人假装他们很强壮、自信、处于控制地位
人们所说出的话通常是他们自己需要听到的。父母通常会用他们希望年轻时就能听到的话,来说教他们的孩子。一位希望自己当年能早一点奋发图强的父亲会过早地要求孩子奋发图强。在这一人生经验方面,摆出大师姿态,比起让别人感觉自己只是个“差生”,要有趣的多
在有的文化中,责骂被视为一种美德。就像是在一些文化中,打孩子屁股也被视为是件好事一样(当前研究显示并非如此)。
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自由飞翔,但同时也要保证他们正确飞翔。因此,父母和老师就有理由想方设法让孩子走正路—这就给了他们充分的理由为他们随心所欲的责骂和说教披上了合理的外衣,他们会说:“你痛,我心里更痛”,实际上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不过是他们为了内心平静而对孩子进行的一种心理投射
我们都有着自己的应对策略,但也都有逃避策略,即对于难以应对之事一概说不成年人常常拾起他们父母当年的“逃避策略”。不管你的父母曾如何说“不”,那是你的大本营,那是你传达权威、控制局面的方式,尤其是当你感觉局面正在失控之时。
父母是嗜骂者,对成年人而言会导致诸多问题。责骂,像是一道滑坡,会直接恶化为“圣人攻击战”,在这种非黑即白的争执中,一方会宣称自己毫无不是,一切都是对的,而其他人则一无是处,一切都是完全错误的。
在“圣人攻击战”中,一招不慎,就会成为对方有利反证。风险增高,双方失去了进一步洞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而更糟的是,没有人敢承认自己犯错,因为这肯定会招致难以忍受的训斥责骂。
荣耀,不再需要去挣取,而是属于骂的声音最响、骂的时间最长的人,他们的刺耳警笛声淹没了他们的自省意识。当愤怒大骂时,你会愉悦地感到你所有的缺陷都突然立即消失了
如今变化日新月异,我们社会如今需要努力追赶。骂战、“圣人攻击战”等尤其有害。我们需要成为能够与时俱进的学习者,能够质疑、能够保持好奇心、能够开展探索式争辩,而这些,恰恰会被责骂和“圣人攻击战”所阻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