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庭环境 下的文章

本期作者 高文洁&刘祥宇

一个孩子拒绝去学校上学,她的父母强迫把她带来咨询室:

“她现在好说歹说就是不去学校,每天早上6点到8点是固定时间在家里又哭又闹,搞得我们几乎每天上班都迟到,也没办法一天到晚盯着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你给看看吧,我们现在就是希望她能回学校,安安稳稳地把书读了……”

IMG_1681.PNG

如果你是一位咨询师,或者是一位被求助的人,你会怎么办呢?

如果你也同意他们的诉求:“对啊,现在就是要改变他们的孩子,让她赶紧回到学校。”那么你或许就成了这个家庭中让孩子拒绝上学的因素+1,你成为了家庭的一份子,和他们一起维持了孩子现有的症状

结构派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认为,家庭治疗师应该有一个理念叫作所有家庭的假设都是“错的”,不管家庭带着什么样的问题走进咨询室:一个妻子认为她的丈夫情感冷漠,一个母亲认为她的孩子难以管教,这些家庭“已确定的问题”都只是拼图的一小块,家庭治疗师需要以它们为线索,揭示出整个家庭关系的全貌。

具体要怎么做呢?Minuchin将他家庭治疗的精髓写成了一本《大师的手艺与绝活》,如果你是一位专业的家庭治疗师,这本书将是你与来访者一起工作的指南;如果你只是一位普通的读者,这本书也会让你与你的家庭受益。

大师的手艺包括四个部分——外化症状、扩展身份、探索子系统和自我的运用,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大师的脚步,看看一个家庭如何走上改变的路程。


01
改变发生的四个手艺

外化症状挑战问题属于一个人的观念

当一个家庭来到咨询室,他们往往对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拥有很「确定」的看法,这种确定的看法一般都是家里的「某个人」出了问题。

IMG_1682.JPG

而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你会清楚地知道这是“错的”。家庭越是对他们的问题抱有一种确定的态度,就越坚持这种唯一的、僵化的看法,就越不可能尝试用一些其他的视角看待问题,也越不可能改变他们彼此交流相处的方式。

治疗师不会同意家庭最初带到咨询室中的假设,相比于顺应,治疗师可能会采取一种既有支持又有挑战的态度,如果你觉得这太困难了,Minuchin的这段话或许能给你一点参考:

「这儿有一个谜,你们四人每一个都是好人(支持),却总是用这样一种方式互动,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很悲惨(挑战),这真是一个谜。」

扩展身份体验另一种家庭位置

如果要让一个家庭发生改变,每一位家庭成员自身都是可利用的资源,治疗师会邀请他们跳出自己在家庭里固有的“标签”,去体验另一种身份、另一种家庭位置。

一个母亲可能是家里的“闹钟”,管理着每个孩子的时间表,也可能是家里的“记忆库”,不管谁遇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都要“找妈”。那么,她有可能成为家里需要被照顾的那个人吗?

一个父亲可能是“有经验的领导”,但他也可能是一位“没经验的父亲”;他可能是“权威”,也可能是母亲口中的“犯人”,那么,他有可能成为家里养育孩子的那个人吗?

这样的一些关于身份与位置的困惑,正是在挑战家庭的确定性,也正是开始治愈的时刻。当家庭成员意识到“在家庭中我的位置在哪里”,他们才有可能开始探索其他新的可能。

探索子系统失调的模式是什么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很多子系统,例如夫妻系统、母子系统、父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与其他的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看不见的“边界”,人们通常不理解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在家庭治疗中,治疗师将会解构整个家庭的复杂系统,这其中隐含着很多隐秘的信息,例如从属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既可以是支持的力量,也可以是压力的来源;母亲与某个子女之间的过度亲密,可能让被排除在系统之外的人心生怨恨。

再例如联盟关系,一些家庭成员可能会联合起来对抗或者攻击另外一些家庭成员。基于对子系统的探索,我们才能发现一个家庭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他们之间的互动又是如何通过历久经年的日常生活,卡在了一个失调的状态。

因此,要帮助一个家庭解决问题,就需要跟不同的子系统工作,打破或者维持它们的平衡。这是家庭治疗师与来访者工作秉持的理念,也是一门治疗的艺术——治疗师的目的在于创造许多不同的情境,以帮助家庭成员们在不同的子系统中重新调整他们的互动。

自我的运用你是参与改变的一部分

对于治疗师或者助人者来说,自我都是能够使用的最好工具。当你尝试着帮助一个家庭,你不仅是仿佛开启了“上帝视角”的观察者,你还会成为“整个家庭的一部分”

因此,在治疗进程中,治疗师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在不同成员的对话中穿梭,利用自己这个核心工具,让家庭做出回应。

如何运用自我开展工作,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Minuchin在书中给我们分享了一个非常具象的描述:

「高效的治疗师在进入治疗时,在他/她的左肩之上随身带来一位看不见的伙伴,请将它想象成“小矮人”——它看治疗师之所看、想治疗师之所想,对干预过程进行实时观察和反思。」治疗师是治疗的专家,但也必须意识到自己的风格和偏见。


02
案例分析一个厌食症孩子的家庭

当然,光是了解理论似乎有些不够,你可能会问:那这四个方面是如何在咨询室里发生、融合与运作的呢

下面我们以书中的一个家庭为案例,从中体验一下大师在治疗过程中的思路和途径。

来寻求Minuchin帮助的是一个意大利裔的美国工薪家庭,他们经由医生推荐来到咨询室参与治疗,因为家里最大的孩子被儿科医生和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厌食症,她是一位16岁的女孩,名叫洛丽塔。

在被确诊厌食症的两年里,洛丽塔多次住院,体重最低的时候仅仅60多斤,每次治疗都收效甚微,她的母亲反映,洛丽塔拒绝吃饭,好几次都到了去医院向胃里导入流食的地步。

IMG_1684.PNG

家庭里看似确定的问题——神经性厌食症,到了Minuchin的家庭系统视角下,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觉得无论是儿科医生还是精神科大夫,都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个病人在家庭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甚至在所有人看来,只要这个孩子的厌食症好了,那么家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而事实上,这个孩子只是症状的携带者,所有的家庭成员都积极参与了这场悲剧之舞

因此,在治疗一开始,当家里所有的成员都来描述洛丽塔患有厌食症带来的各种问题时,Minuchin就试图松动这样的想法,尝试减弱洛丽塔作为家庭中病人的身份,当洛丽塔表达自己住院检查时一直打点滴,导致没胃口时,Minuchin立刻回应她:

“你知道有很多人都会这样吗?如果两三天不吃东西,我们就没胃口了,所以就是那时候你开始不吃东西了吗?那是什么时候?”

在对洛丽塔住院细节的回顾中,有一件事引起了Minuchin的注意,洛丽塔的母亲讲述自己曾经因为放心不下洛丽塔一个人在医院,而违反医院规定,不顾丈夫的反对,半夜从家里返回医院去守着女儿。

这让Minuchin意识到,这位母亲对女儿的过度卷入是破坏性的。询问过家里所有的孩子,以及父亲后,这个家庭权力部分的特征也显现出来:母亲在家里充当着最高的权威,父亲的权力不够且不愿意质疑妻子的做法,所有的孩子都不敢直接反抗母亲的意志

最终,家庭里对洛丽塔的厌食症的讨论,被Minuchin从生理层面的关注引向了人际层面的关注:妈妈在用施加保护的方式控制着洛丽塔和整个家庭,而洛丽塔也在用食物的方式控制着她的母亲和家庭,洛丽塔的感觉是被控制的、无助的。

IMG_1686.PNG

Minuchin针对这样的家庭状况,她通过鼓励洛丽塔在非食物的领域跟自己的母亲直接冲突,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权方面做一些对抗,来使洛丽塔通过更健康的方式体验不同的家庭位置和身份。

相应的,Minuchin跟家庭做了一个约定,不再强迫给洛丽塔称体重,而是由Minuchin来给洛丽塔称体重,但对体重保密,确保洛丽塔的安全,只有在体重下降后才会告知家长,同时鼓励洛丽塔自己选择吃饭的方式,是单独吃饭还是跟家里人一起吃饭、吃多少饭。

最终,这个家庭经过四个月的治疗,洛丽塔在前三个月里增重将近20斤,治疗结束时体重稳定在了95斤。一年半后的回访中,洛丽塔重新回到了学校,尽管仍然与父母保持狂风暴雨般的关系,但她一边做着服务生的工作,还有了很多新的朋友,她计划读完高中。

IMG_1687.PNG

现在,让我们再回来看大师的四个手艺——外化症状、扩展身份、探索子系统和自我的运用,你会发现Minuchin并没有回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短兵相接,解构家庭成员们对问题的「确定」,才能真正推动一个家庭朝向好的方面转变

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和困扰,在你的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可能也会有家庭向你求助,这个时候,或许你可以借由这本书中的理念想一想:你是怎样看待家庭问题的呢那个「确定」的问题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线索?希望大师的手艺有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IMG_1688.JPG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对家庭治疗感兴趣的读者不能错过的作品,《大师的手艺与绝活》是家庭治疗开山鼻祖Minuchin所写的“治疗师的百宝袋”,书中不仅有结构派家庭治疗的重要理念,还讲述了这些理念是怎样在治疗过程中融会贯通、最终发生作用的。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大量丰富的家庭案例,让读者对「关系」、对「家庭系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真正深入生活的细节,看到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他们最终的改变的发生。翻开这本书,将是一段神奇的旅程,一段欣赏大师治疗手艺与绝活的艺术之旅。

策 划:高文洁
撰 稿:高文洁刘祥宇
编 辑:崔 琪
美 编:何文宣

本期作者 高文洁

提到中国式母女关系,你会想到什么样的关键词?

青年导演杨明明给出的答案是「控制」与「反叛」,在她的电影《柔情史》里有这样一个场景:

女儿刚到饭桌前坐下,母亲说:“你以后要再起得这么晚,我真就不管你饭了啊。电饭锅要一直插着电给你保温,你从来都不考虑这些。”女儿忍不住拌了几句嘴,扒拉了几口饭之后,母亲又纠正道:“人在饭桌上永远不能这么吃饭,端不住饭碗。”听到这里,女儿不说话了,一边把放在桌上的饭碗端起来,一边用眼睛瞪着母亲,像是一种「无声的控诉」。

IMG_1670.PNG

导演在她的自述中谈到这些戏:

「“吃”象征了母亲的控制欲。很多人都问电影里是不是我和我妈的关系,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表现的这种关系逻辑,母女之间互相看不顺眼又离不开彼此,相爱相杀,想做到既不侵犯又不疏远,实在太难了。」

我们习惯于描述一种崇高的、自我牺牲式的母爱,一种不可否认的柔情,也是无法拒绝的枷锁。我看过许多对母女关系的探讨,直到读到结构派家庭治疗的「缠结型关系」,我才意识到——母女关系的拧巴与对抗,或许需要放到系统的层面去理解。


01
什么是「缠结型关系」

在缠结型关系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个概念,什么是人际界线(boundary)?

结构派家庭治疗师Minuchin(1974)认为,人际界线是一种管理家庭成员之间物理和心理距离的规则,它调控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例如在多子女家庭中,如果父母总是介入去解决孩子们之间的争论,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线就受到了侵蚀,孩子们就很难学会如何为自己辩护。

家庭中的界线(boundary)有三种类型,分别是:

清楚的界线(正常关系):一个清楚的界线可以使子女与父母之间保持互动,但又把孩子从夫妻亚系统中排除开来。

僵硬的界线(疏离型关系):在一个家庭成员有需要的时候,疏离型关系的家庭成员不会给予支持。

混乱的界线(缠结型关系):边界混乱而相互依赖,缠结型母亲(或父亲)会侵入孩子的生活,阻碍孩子的发展和干扰他们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所谓的「中国式母女关系」,常常映射的就是这最后一种家庭关系模式。

我想到前几天有一条点赞16.2万的微博,朋友转发给我说:“这简直跟我妈一模一样。”微博大概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下节选自微博内容):

家里人给表妹做了一碗牛肉面,表妹刚喝了两口汤,家里人说:
“你加点辣椒油。”

表妹说好,她一会再加;刚吃一口面,家里人又说:
“这个辣椒油看着辣,其实不辣的。”

……

经过几次三番的劝说,表妹勉强拿起勺子盛了辣椒油,家里人急忙说:
“你盛红油,把那些辣椒料去掉,油才香啊……欸对,你重新盛……不是不是,你贴着表面才行,勺子给我,我来。”

在我朋友(作为一个女儿)的视角里,每当她被这样悉心照料,她都感到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她的确「受益」于这样的关系;另一方面,真实的情感和自主性被「为你好」所阻碍而无法表达(Love,1990),她又会因此感到抑郁和焦虑。

那么,为什么母亲和女儿会这样无法摆脱地缠结在一起?


02
对父亲的「恨」共筑了母女的缠结

在大多数刻画东亚母女关系的电影里,杨明明导演的《柔情史》,杨荔钠导演的《春潮》,还有美国去年新上映的《瞬息全宇宙》,父亲都处于一个「缺席」的位置

某种程度,撇开父亲角色来探讨母女关系的发展是不完整的。因为不论这位父亲是否与母女共同生活,他的角色、身份,都会活在母女的日常对话当中,影响着母亲和女儿,包括她们共同关系的发展轨迹。

看到一个「缺席」的父亲,才能理解「缠结」的母女

IMG_1673.PNG

Minuchin曾提到一个他经常遇到的家庭模式,他称之为“缠结的妈妈-疏离的爸爸”综合征,也就是说,缠结与疏离是相互的。

当一对父母无法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父母的一方就会将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通常母亲与孩子更容易亲近,也更容易将孩子拉拢为自己的“同盟者”。

母亲可能会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以降低夫妻冲突带来的压力;可能会寻求孩子的安慰与帮忙,与孩子结成同盟,共同对抗父亲。而达成“家庭联盟”的过程,常常伴随着一方对另一方的抱怨、批评或贬低。换句话说,母女之间的“缠结”与父亲的“消失”是同时发生的。

电影《春潮》对这种联盟对抗进行了艺术性的呈现:

母亲坚持认为自己曾经的丈夫(女儿的父亲)是一个“流氓”,即使离开多年,也常常在女儿面前指责对方。有一次在饭桌上,女儿提到:“我爸脾气是挺好的。”母亲立刻讥笑了一句:“哪里好啊。”

IMG_1674.PNG

接着问女儿:“你说来听听看。”

没等女儿回答,又自顾自说道:“就会装老好人,其实是啥人,你是不知道还是装着不知道啊。”

这部电影的处理是有些病态化的,但它能让我们窥到,当父亲远离家庭,母亲抱怨父亲,孩子承受了怎样的压力,又怎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家庭的保护神」,去“平衡整个家庭的力量”

一项发表在Child Development上的调查研究发现,孩子年龄在3至22岁的家庭中,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介入所有家庭纠纷(除了婚姻冲突),而当孩子作为第三方介入到家庭矛盾时,他们通常使用分散注意力的策略(Vuchinich,1988)。

母亲分散了自己的焦虑,但却从情感上削弱了这个孩子;孩子在自我选择空间变少的同时又会滋生出叛逆和反抗。这或许正是女儿与母亲之间既相互怜悯又相互斗争的矛盾症结所在。


03
为什么这种缠结不是“爱”的体现

或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这种“缠结”不是母爱的体现,这种“联盟”它为什么不能代表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凝聚力呢?

Manzi(2006)对缠结型关系(Enmeshed relationship)和家庭凝聚力(Cohesion)进行了区分,研究者认为它们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凝聚是指整个家庭功能健康完好,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关爱、分享,这种健康功能还包括适应和设置清晰的家庭界线;而缠结型关系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关系模式,母亲与女儿之间过度亲密,隔绝了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并且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这种消极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女儿的「亲职化」,让本该站在“孩子”位置上的女儿,站到了配偶甚至是父母的位置上

《The Emotional Incest Syndrome》的作者Patricia Love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缠结型关系包含两个特征:一是母亲会“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二是母亲会“忽略”孩子的很多需要。

IMG_1675.PNG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呈现母女关系的作品中——

她代替了丈夫的陪伴与亲密。她代替了母亲的母亲照料生活起居。甚至,她代替了她某一方面缺憾的人生。

IMG_1676.PNG

我不想否认,母女之间拥有可能其他任何亲属都无法复制的微妙关系,这篇文章也只是切开了母女关系的某一个剖面。

只是,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去改变母亲、去改变自己,或者在某一个具体的事件上来回争执而无果的时刻,我们或许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母女关系的小齿轮是怎样在更大齿轮的推动下艰涩运转的,我们是不是能换一个用力的方向

这不是“母亲”或者“女儿”的错,系统层面的改变或许能让我们彼此都轻松一点。


家姻心理最早是1996年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中心,该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婚姻家庭研究、专业咨询师培训、以及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研究与心理咨询机构。

家姻心理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面向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产品,提升我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我们长期与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并在其指导下研发产品。所有研发人员均为婚姻家庭或心理学领域硕博士毕业生,具备多年从事婚姻家庭或者心理学领域教学、科研和应用服务的经验。


参考文献

Minuchin, S. (1974). Families& Family Therap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ve, P. (1990). TheEmotional Incest Syndrome: What to do When a Parent's Love Rules Your Life. Bantam.

Vuchinich, S., Emery, R. E., & Cassidy, J. (1988). Family members and third parties in dyadic family conflict: Strategies, alliances, and outcomes. Child Development, 59(5), 1293-1302.

Manzi, C., Vignoles, V. L., Regalia, c., & Scabini, E.(2006). Cohesion and Enmeshment Revisited Differentiation, Identity, andWell-Being in Two European Cultures. Journal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 673-689.

迈克尔·尼克尔斯, 西恩·戴维斯.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长期在母亲「控制」之下,女儿会变成什么样.人物杂志.2019.

策 划:高文洁
撰 稿:高文洁
编 辑:崔 琪
美 编:郭雨馨
图源 | 电影《柔情史》《春潮》《瞬息全宇宙》

本期作者 刘祥宇

一部《狂飙》带火了高叶饰演的大嫂陈书婷,风姿绰约却带着飒爽、火爆的脾气加上冷静的头脑,这样的人物设定很难不给人留下印象,但事实上,给陈书婷这个角色灌注灵魂的并非她的形象或性格,而是她与儿子的关系

从出场到下线,陈书婷都是一位保护儿子的母亲,丈夫被杀后独自带着白晓晨躲避仇家的追杀,回到京海后为了给孩子一个安稳的生活嫁给高启强,最终在阻止儿子闯祸的路途中车祸丧生,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教育自己的儿子:

“来,高晓晨,你说说,你还打算闯多大的祸……这么大人了,你做事前能不能动动脑子,你把人弄出个好歹来,警察一查,查到你怎么办。”

IMG_1666.JPG

“面子,面子,你什么时候长长脑子,那种刀尖上的日子我过够了,所以我才不想让你过这样的日子,拼了命地把你往外拉,你倒好,拼了命的往坑里跳,你想干吗啊?”

即便这样,她的儿子高晓晨最终还是走上了犯罪道路。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陈书婷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她那么严格的管教都拦不住孩子逐渐滑落犯罪道路的命运呢


01
在不必要的时候过度管教

陈书婷带着孩子躲避仇家时,安欣和李响曾找到她了解案情,当时还未改姓的白晓晨拿着玩具枪朝着安欣他们射击,陈书婷大怒,逼着白晓晨跟安警官道歉。

IMG_1667.JPG

此时的管教就属于完全没有必要的过度管教。为什么这么说呢?陈书婷忽视了一个比懂礼貌更重要的点——儿子的动机和内心的需要

当时他们正处在可能被仇家追杀的危险中,年纪尚小的白晓晨虽然不懂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他一定发现,妈妈不喜欢家里来生人,所以在安欣他们刚进门的时候,白晓晨就跳了出来阻拦:

IMG_1668.JPG
IMG_1669.JPG

他作为一个男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不在家,甚至隐约知道爸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自动地充当起了保护妈妈的角色。所以在看到妈妈不欢迎这两个警官后,就用玩具枪警告他们别再来了。

显然,白晓晨的这种内心需要和爱的表达并没有被自己的妈妈看到,反而逼迫他去道歉,甚至可能利用这一点给安欣下逐客令。

对孩子来说,他感受到的不止是受伤的感觉,更是一种被否定的感觉:“你很弱,根本保护不了我”、“我不需要你保护”。

回到剧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白(高)晓晨长大后完全跟懂礼貌没有任何关系。可见,陈书婷的这次教育根本没起到好的作用


02
在错误的层面采取教育行动

毫不夸张地说,陈书婷在教育儿子的总体方针就错了,尽管她有一个好的初衷:“给孩子一个安稳且干净的生活”

她不希望孩子掺合一点点公司里的业务,但却用错了方法,因为一直以来她都在用现有的常识来解决问题:儿子想掺合公司里的事情,这很危险,那我就阻止他这么干。

也许她太害怕了,以至于她从始至终没有问过自己或者儿子一个问题:“他到底为啥非要掺合公司那些事儿”。

——白晓晨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是“高晓晨”。

幼年丧父,从小颠沛动荡,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下,母亲改嫁后又转头改姓高,这样的成长经历必然会让他陷入一个“身份认同”的困境。

长大后,继父高启强的生意越做越大,势力也覆盖整个京海市,这让他更加渴望融入高家,而加入高家的集团就是证明他身份的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车上会跟陈书婷说出自己要去打人的原因是“我没想那么多,我就知道,不能让高家丢了面子”,这也最终导致在陈书婷死后,他依然不管不顾犯下“枪击抢劫案”的原因。


03
没有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

陈书婷全剧做的最错误、导致她最终悲剧的一件事就是她心软又回到高启强身边。当时陈书婷带着儿子高晓晨在香港避风头,高启强架空了陈书婷干爹泰叔的权力后,陈书婷意识到自己想要的安稳生活高启强给不了,遂提出要跟高启强分开,在香港生活,后心软又回到对方身边。

她天真地以为只要高启强答应自己不让儿子参与公司的业务、不再杀人,她就可以和儿子拥有安稳的生活,显然,她严重低估了事情的复杂性。

就算她可以管得住高启强,也管不住自己的小叔子去贩毒,更管不住高启强手下的人,而她最珍视的儿子,就没法在一个干净单纯的环境中成长。

尽管她曾经动过离开的念头,但孟母三迁的道理,她未必真懂。这便是陈书婷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失误的第三件事

回到现实生活,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又何尝不会踩同样的坑呢?

一个喜欢咬指头的孩子,把自己指头上的皮咬破了,鲜血如注,家长跑进来一边包扎,一边质问:“是不是又咬指头了?”孩子忍着痛战战兢兢地回答:“没有,挂到床边上挂破的。”家长一听更来气了,还学会撒谎了,于是来了一顿混合双打。

此为失误①,不必要的情况下过度管教。这孩子是撒谎了,但动机很明显,就是怕家长责骂自己咬指甲,因为惧怕而撒了谎,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最后家长的做法只能让孩子陷入巨大的内心冲突中:“我不撒谎也逃不过,撒谎也逃不过,你们到底想让我怎么做?”

一个患有肺病的孩子,拒绝配合治疗,家长无比担心被推荐做家庭治疗。家庭治疗过程中,家长非常不理解孩子到底怎么了,不仅拒绝定期的复查,连常规的肺部治疗也不做了,反而不管不顾地整天跟同学瞎混。

当咨询师向孩子表达“看起来你的父母非常在意你、担心你”时,孩子崩溃大哭,“他们根本不是真的关心我,是在控制我,时时刻刻他们都在告诉我,我是一个有病的人,什么都不能做,什么也做不了。”

此为失误②,在错误的层面采取了教育行动。这个孩子的父母由于担心孩子的病,过度的照顾孩子,却忽视了孩子正常的社交生活需求。

心理咨询室难免会接到未成年人打来的求助电话,在网络上也常遇到过未成年的孩子发来求助的消息,他们希望获得专业的心理帮助,每当碰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就不禁感到困惑,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去哪里了呢?

要知道,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必须通过监护人的同意或陪同。之前老家的一个邻居,孩子面临严重的心理困扰,但家长却极力否认,坚称孩子是故意装的,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不止个例。

此为失误③,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家庭常常试图通过否认问题的存在来解决问题,不成想这么做是逃避了,但也许会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难免踩坑,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最重要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教育策略。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碰到了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必要的情况下记得可以寻求专业心理的帮助。


家姻心理最早是1996年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中心,该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婚姻家庭研究、专业咨询师培训、以及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研究与心理咨询机构。

家姻心理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面向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产品,提升我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我们长期与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并在其指导下研发产品。所有研发人员均为婚姻家庭或心理学领域硕博士毕业生,具备多年从事婚姻家庭或者心理学领域教学、科研和应用服务的经验。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刘祥宇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何文宣

作者介绍
心是孤独的猎手

近年来,年轻人的婚姻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年轻人对婚姻产生了更多元的看法,也对离婚、不婚等情况有自己的态度。

IMG_1656.JPG
(图源网络,侵删)

而根据《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研究》的调查[1],相较于年轻人而言,老年人的婚姻状况更为稳定,有配偶的老年人仍是大多数,离婚率和未婚率很低,老两口共同生活是目前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结构。

如果说婚姻是本难念的经,或许我们可以从老年人身上“取取经”?


01
老年人婚姻里的「甜」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老年人的婚姻状况是指老年人在婚姻方面所处的状况,一般分为未婚、有配偶、离婚、丧偶四类。

老年人的婚姻处于何种状态对于其健康水平、经济收入、照料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多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处于不同婚姻状况下的老年人,他们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往往也不同。

好的婚姻可以帮助夫妻共同应对诸如健康、经济等问题带来的生活压力,高质量的亲密关系能够让我们更加健康和幸福。婚姻关系对老年人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IMG_1657.JPG
(图源网络,侵删)

第一,健康的婚姻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

配偶的情感支持包括互相倾听、尊重、理解等要素,健康的婚姻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了解伴侣的内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感情中的问题,让我们和伴侣更长久地走下去。

工作中遇到不开心,伴侣可以陪伴你、开解你,并且帮助你放松心情,即使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来自伴侣的关心和情感支持,那些工作中的困难和不开心,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以应对和解决。

第二,良好的婚姻关系能够带来充足的安全感和完备的生活支持

在良好的婚姻关系中,夫妻中的一方遭遇困难时,另一方会给予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比如当一方的身体健康状况出现严重问题时,另一方不仅可以提供生活上的照料,还可以给予伴侣精神上的支持,通过鼓励安慰让对方感受到“不管生老病死,我始终在你身边”的安全感。

第三,良好的婚姻关系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

良好的婚姻关系对健康的保护作用体现在夫妻双方对彼此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纠正和正确引导上。

比如在许多中国老年夫妻之间,妻子对健康的意义和价值会更加重视,她们便会更多地激励和监督丈夫保持有益的健康行为:减少或者停止吸烟酗酒、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坚持锻炼身体等。

劝诫老年人改正坏习惯时,老伴一句贴心的话可能就会起到意外的积极作用。比如妻子会说:“哎呀咱都多大岁数了,以后可不能吃这么咸的饭了,要注意身体健康,咱俩一起少生病。”

一项2018年的调查追踪了6272位老年人,通过分析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抑郁情绪和婚姻满意度的现状与相互关系,展示了婚姻对于老年人健康的积极作用。

结果显示,在日常活动能力、抑郁情绪和婚姻满意度上,男性老年人优于女性老年人,城市老年人优于农村老年人。婚姻满意度在男性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与抑郁情绪间存在调节作用,男性老年人婚姻满意度越高,日常活动能力对抑郁情绪的影响越小[4]。

IMG_1658.JPG
郑州市58岁自驾阿姨苏敏出走,决定“后半生为自己而活”
(图源网络,侵删)


02
老年人婚姻里的「伤」

丧偶让人心碎。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

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也就是说,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和老年人口的增多,丧偶老人的数量也将增多

与中青年人口的婚姻特点相比,丧偶是老年群体最为突出的婚姻特点。世界上老年人丧偶是非常普遍的,随着高龄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丧偶率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女性老年人的丧偶率上升得更快。

《一个人最后的旅程》一书中介绍了女性面对丧偶的现实情况[5]:在经历丧偶和离婚后,女性没有再婚的可能性比较大,甚至75岁以上长寿女性的丧偶率超过了配偶拥有率

尤其是独居丧偶老年人的现状亟需关注,丧偶使老年人失去了支持的最主要来源——配偶,引起了社会支持网络的改变,子女等家庭成员此时成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但是,独居丧偶的老年人不仅缺少配偶的支持,也缺少来自家人的关怀和必要的生活照顾,使他们感到缺乏情感支持及寄托,相比与家人同住的丧偶老年人,独居丧偶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少,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6]。

为什么丧偶对老年人生活影响这么深远?

《生命历程事件与中老年健康》一书对此做了解释[7]: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关系不断收缩,婚姻关系在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变得愈发重要

一旦发生丧偶,便会让老人失去了这份依靠和陪伴,失去了可倾诉的对象,从而容易陷入孤独、抑郁的精神状态。

IMG_1659.JPG
北京菖蒲河公园著名的“老年相亲角”,每周二周六,很多中老年男女都会聚集在这里

(图源网络,侵删)

另一方面,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有所缺失。再加上大部分社区建设落后、社区职能发挥不足,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以及社区文化氛围的缺失,都会使丧偶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单调,内心更空虚。

总而言之,年龄越大,丧偶对个体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


03
写在最后

霍妮在《婚姻心理学》对于美好婚姻的期许[8]:「美好的婚姻就是相互滋养」。

婚约是应该遵守的承诺,是公开了的海誓山盟,是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要履行的誓言,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全身心的奉献。

同时,关于怎么拥有美好婚姻,霍妮也有她的回答。女人经常这样问:“为什么他不像我爱他那样爱我?”男人经常这样想:“为什么她总是轻易地蔑视我、不顾及我的感受?”

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切呢?那就是理解和尊重。只有认可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爱、去理解,这样的感情可以称之为爱。

如果夫妻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爱,无论周围人说出什么猜疑的话,他们都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完全相信自己的配偶。

IMG_1660.JPG
《Friends》中MIke如此理解Pheobe的奇奇怪怪
(图源网络,侵删)

诗篇《长命女·春日宴》的内容: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幸福的婚姻总是相似的,借鉴老年人幸福婚姻的经验,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婚姻是身处其中的夫妻可以思考的问题

愿你既有青梅竹马的心动,也有白头偕老的相守。


学堂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我们文化中流传千年的幸福和浪漫。虽然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现在年轻人中不婚和离婚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学堂君觉得,大家对爱的期盼仍是同样的,只是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有些人走了不需要婚姻的那条路,有些人从不幸福婚姻那边绕了一下路,而殊途同归,大家最终都期待“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本文转载自京师心理大学堂,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京师心理大学堂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参考文献

[1] 孙兆阳,戈艳霞.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2] 姜向群, 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3] 彭华茂,王大华. 你好,我的白发人生:长寿时代的心理与生活[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2.

[4] 邓远平,蒋柯.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与抑郁情绪:婚姻满意度调节作用的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6):1293-1296.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0.06.044.

[5] 上野千鹤子,任佳韫、魏金美译. 一个人最后的旅程[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6] 金雅茹,司华新,乔晓霞,田晓宇,刘娜,董莉娟,刘欣艺,王翠丽.居住方式对丧偶老年女性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2):5557-5560.

[7] 李晓敏、姜全保. 生命历程事件与中老年健康[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8] 卡伦·霍妮, 徐淑贞译. 婚姻心理学: 婚姻是最好的修行[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撰 稿:心是孤独的猎手
编 辑:崔 琪
美 编:何文宣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你今天的发型真好看!” “你这个任务完成得真棒!” 生活中,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赞美,会有什么感受呢?你经常这样赞美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吗?

每个人都渴望听到赞美,赞美是对于他人某种积极品质的肯定,它可以增强赞美者与被赞美者双方的幸福感,也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然而,研究显示,大部分人往往选择保留自己的赞美,这是为什么呢?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赞美他人了呢?是什么让你吝啬了自己的赞美?


赞美是日常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可以传递热情,使交往双方更亲近。所以,赞美是一种增加自己和他人积极情绪的有效途径。但是,人们看到值得赞美的他人或事情时,却往往不太会真正采取赞美的行动。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于2021年6月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了与赞美相关的问题。

以往研究发现,人们一方面可能会认为赞美是一种谋取利益的行为,是一种印象管理的手段。于是对赞美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另一方面,在朋友和伴侣关系中,人们总认为对方与自己是平等的,而赞美他人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赞美者感知到地位威胁,比如认为对方可能觉得自己在“恭维”他。所以,人们常常会减少赞美意愿。

IMG_1642.JPG


然而,赞美者和被赞美者居于两个不同的角度,他们的不同视角会带给彼此不同的感受吗?二者对于赞美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抱有不同的看法吗?

以往研究确实揭示,赞美固然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积极情绪,但是赞美者总会低估被赞美者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即认为自己表达的赞美“不过而已”。而且,赞美者还总会高估被赞美者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即认为“我的赞美会让对方感到尴尬”。可能正是因为人们低估了赞美的“分量”,所以不愿意赞美他人。

IMG_1643.JPG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论,研究者采用社会认知两维度模型分析了赞美者预判的被赞美者对其热情和能力的评价,以及热情和能力评价是否中介了自己的赞美与被赞美者的积极情绪。

社会认知两维度模型认为,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按照热情或社会性特质和能力或智力特质两个主要维度进行判断的。

研究者通过4个实验验证了假设(见图1)。

IMG_1644.PNG
图1 研究构想图


研究1中,研究者在公园招募成对被试(他们的关系可能是朋友,恋人,同事等),随机让他们扮演赞美者或被赞美者。研究开始时,先让被赞美者做一些与赞美无关的任务,同时让赞美者在平板电脑上写下三句赞美对方的话,并预估对方接受赞美后的情绪变化与感知到的自己的热情与能力,随后将赞美传递给被赞美者。接着测量被赞美者真实的情绪变化与感知到的赞美者的热情和能力。控制组没有赞美这一过程,直接让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情绪状态做出预估。并测量另一方真实的情绪变化。

结果如图2所示,与没接受到赞美的人相比,被赞美者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但没有显著的消极情绪变化。除此之外,赞美者预测的自己的赞美给对方带来的情绪变化量,与对方实际情绪的变化量存在显著差异。赞美者明显低估了对方的积极情绪提升度,高估了对方消极情绪提升度。即表达者倾向于认为:“我赞美了别人,别人也不会很开心,反而可能有点尴尬。”

IMG_1645.PNG
图2 不同视角对接受者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不同的感知

此外,赞美者还会低估被赞美者接受赞美后对赞美者的热情和能力判断,从而错误估计了对方的情绪变化(图3)。

IMG_1646.PNG
图3 不同视角对感知赞美传达热情与能力感知的影响

然而,研究1中的赞美者是向对方写下了三句赞美的话,现实生活中用三句话同时赞美一个人是不常见的。所以,在研究2中,研究者检验了称赞数量对被赞美者情绪变化的影响,发现赞美次数不会影响被赞美者的消极情绪变化,与其积极情绪变化量也仅有微小的边际相关。

研究3检验了赞美者关注自己赞美传达的热情或能力时,是否会减轻其对被赞美者积极情绪的低估。研究者选取了和研究1相同的公园,随机招募成对被试,不同的是,在赞美者表达赞美之前,要求他们关注自己传达的热情或能力。指导以热情为关注点的赞美者考虑信息的热情和真诚程度,以能力为关注点的赞美者考虑信息清晰表达和书写良好的程度。结果发现,当赞美者关注自己传递的热情时,往往能更准确的预测对方的情感变化

最后,研究4中,研究者探讨了赞美者低估被赞美者的积极情感变化与再次表达赞美意愿的关系。通过网络招募被试,让其自行选择想要赞美的对象,并在表达赞美前关注自己传达的热情或能力,随之确定自己的赞美意图,并选择是否发送赞美。结果显示,关注热情的人相对于关注能力的人,赞美意图会更高,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赞美

IMG_1647.JPG

正如William James所言,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望,是被欣赏。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阻碍你赞美他人的是什么?你的赞美对于他人是多么得重要?好了,不如就在今天,就在此刻,给你身边的人送一份赞美吧!希望你和你周围的人,都不要吝啬赞美,都能永远被欣赏和接纳的爱包围着。


参考文献

Zhao, X., & Epley, N. (2021). Insufficiently complimentary?: Underestimat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compliments creates a barrier to expressing th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1(2), 239–256.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277

推文作者:高菁
插图:高菁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