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孩子教养 下的文章

Coco有话说

有的人认为世界大同,人们在社会中应该相互平等;而有的人却认为社会如竞争丛林,人亦有高下之分,有的人生来就高人一等,拥有更大的支配权。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自认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人就一定会过得更幸福吗?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


人类社会由不同的群体构成,但是对于群体间或个体间的关系,不同的人却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应该依据群体个体掌控资源的多少,将社会中的群体或个体划分出高低不同的地位;而另一些人觉得人类应当追求平等,要努力为不同的群体或个体创造平等的机会

对此,心理学家们提出了社会支配倾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这一概念,用于描述个体对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否应该平等所持有的一般性偏好

IMG_7980.JPG
IMG_7981.JPG

社会支配倾向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个人特质,对群际态度和行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社会支配倾向高的个体相信社会本来就是一个自由竞争的丛林,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理应高低有别,因此往往表现出对低地位群体成员(如贫困人群)和少数人群体(如性少数群体)更强烈的敌意态度,更明显的歧视行为,并且反对促进群体平等的政策(如平权法案、再分配政策等)。

与此相关、但仍未解决的一个科学问题是:这种拥有支配倾向的人,他们自己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他们幸福吗?
IMG_7982.JPG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亲社会实验室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的Kennon M. Sheldon教授开展合作研究,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考察了社会支配倾向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机制。研究报告于2018年在线发表,今年6月正式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以往基于西方样本的研究发现,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体的幸福感没有明显的关系。也就是说,认同支配不会让人变得更幸福,也不会让人变得不幸福。

然而,寇彧教授团队的这一研究从价值观与环境匹配的视角出发,认为西方文化强调自由主义,鼓励个人竞争,个体持有的支配倾向与其所在文化提倡的社会规范是一致的,因而不会影响其心理健康。但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注重社会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下,持有支配观念的个体与其所在文化强调的社会规范并不匹配,这常常会导致人们在相应文化中产生“不适感”,因此对其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拥有或认同支配倾向的青少年受到竞争观念的影响,通常更不愿意实施亲社会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会表现得更利己、更吝啬,这使得他们难以与周围的同伴、教师、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符合东方文化对青少年的期望,进而会体验到更低的幸福感。


为了验证这一推论,亲社会实验室在北京市18所学校对40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社会支配倾向高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确实更少,而较少的亲社会行为不利于他们获得对生活的满意感和积极情绪(研究结果见下图所示)。

IMG_7983.PNG
社会支配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模型


这一研究表明,在强调集体利益、注重人际和谐的文化背景下,支配型人格既不利于青少年良性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不利于其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因此,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平等主义教育,有助于培育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而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IMG_7984.JPG


该研究第一作者杨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学院讲师;第二作者李文岐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原文网址链接:

Yang, Y., Li, W., Sheldon, K. M., & Kou, Y*. (2019).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higher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re less prosocial and less happy: A value‐environment fit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54(3), 325–332.
doi:10.1002/ijop.12474


推文作者:李文岐,杨莹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小朋友们热切盼望的暑假已经到来!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过一个有意思的暑假呢?我们特邀北京景山学校的马会萍老师做客“亲社会实验室”,与大家一起聊聊小学生过暑假的话题。


许多家长说起暑假简直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孩子和自己终于可以轻松一下,早晨不用起大早送孩子上学,晚上也不用天天检查孩子作业了;忧的是要长时间、近距离地跟孩子相处,面对孩子睡懒觉、挑食、贪恋手机游戏、参加各种补习班等情况时,母慈子孝常常会不复存在而变成各种“内战”。

马老师,您觉得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避免这样的“内战”而使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暑假吗?


马老师:父母一般都会选择带孩子旅游或参加夏令营。孩子越大,时间越长,父母也就越轻松。但这些“甩锅”终究不是好办法

事实上,除了上述活动外,父母若能用心安排假期生活,即使很普通的日子,一样可以过得丰富多彩。例如,共同制定假期计划并一起执行、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共同参与亲子户外活动、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IMG_7921.JPG

Q:您提到的几种方法看上去都挺不错,能否就其中一两种详细介绍一下呢?

马老师:那我就重点说说做游戏。可能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不就是玩嘛!很简单!其实,里面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心理学奥秘!

我们常常认为“教育”很重要,但事实上,关系比教育大一万倍。例如在家庭中,亲子关系的质量远远大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孩子愿意和你亲近,信任你、爱你,自然愿意听你的话,“内战”也会大大减少。

想要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必不可少,其中,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可对孩子而言,游戏却是成长,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游戏力的创始人科恩博士曾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好的玩具。”

IMG_7922.JPG

Q:原来游戏有这么重要的意义!既然如此,陪孩子做游戏都有哪些具体注意事项呢?

马老师:的确如此,我们要重新认识游戏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家长在陪孩子玩游戏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重要原则

01
每日安排专门时间和孩子做游戏

即使是假期,父母也难得有大块时间陪孩子,但若能每日安排出一段“专门时间”,完全专注地陪孩子玩,哪怕时间很短,也能增进亲子关系

在这段时间里,做一些不会让你烦恼和疲惫的事,但也要克制自己对孩子的全面指导,要让孩子有支配你的权力和一定的自主性,让他知道你确实欣赏他,认可他的行为。

02
在游戏中让孩子开怀大笑

爱笑的人更乐观。父母的作用就是要通过游戏让孩子更自信、更开朗

所以,游戏的第一步,就是要发现可以让孩子发笑的事情,一旦发现,就反复去做。比如,和孩子摔跤、来场枕头大战……孩子一定会咯咯大笑,笑声会释放他积攒了很久的糟糕情绪,很好地将孩子的积极情绪的“杯子”蓄满。

切忌胳肢孩子,虽然胳肢会引起孩子发笑,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IMG_7923.JPG

03
在游戏中扮演一个有趣的弱者

平时,面对父母和老师,孩子是“弱者”。如果父母在游戏中能扮演一个傻乎乎的、举止笨拙的、软弱无力的、胆小害羞的弱者,孩子就能从中体验到聪明机灵、强壮有力、勇敢无畏,这样会减轻孩子在童年时期遇到的诸多苦恼,让他们重获自信,亲子关系也会更加亲密

为此,父母在游戏中要放松、活泼,不要顾及自己的“尊严”

04
要有身体接触、充满爱心

身体接触往往会让人更亲密。父母用脸蹭孩子的身体,热烈的拥抱,一起打滚、摔跤等,都会让孩子极开心。

IMG_7924.JPG

05
掌握好游戏的强度

如果是和一、二年级孩子玩,父母需要大大放低姿态,扮演一个特别无能的角色,就可以使孩子发笑,比如孩子明明在你眼皮子底下,你就是找不到,他稍稍碰了你一下,你就呻吟地倒地;但对于五六年级的孩子而言,他需要势均力敌的对手,战胜了对方才能获得自信,父母就要把握好度。

06
不要让你自己的问题混入游戏中

父母内心压抑的东西更多,有时候玩着玩着就会将自己深埋的情绪带入游戏中。和孩子较劲、吓唬孩子,都是不成熟的做法,所以家长要时刻保持觉知,别让自己掉进莫名的情绪里

在恪守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父母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随时随地灵活创造游戏,与孩子享受其中。


联结是人的自然本性,所以亲社会行为才会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若想让孩子成为高情商的亲社会者,拥有幸福的人生,在他年幼时,父母就要尽可能多地与之联结,形成亲密依恋,让他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假期生活,对父母和孩子而言,是形成这种亲密依恋的契机,若能充分利用,可以为孩子蓄满整整一杯爱的能量,帮助他们轻松地度过后面漫长的学校生活。


Q:马老师,感谢您的经验分享,收获很多,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尝试这些方法了,让孩子们的暑假过得有意思又有意义!

马老师:不客气~

IMG_7925.JPG


参考文献:

1.(美)Patty Wipfler.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 陈平俊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美)Lawrence J. Cohen. 游戏力. 李岩译.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1.

推文作者:马会萍
修改:伍俊辉 苑明亮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面对新一代“数字原住民”,许多家长和老师谈“网”色变。网络真的如此可怕吗?该怎样引导儿童青少年使用网络?怎样才能助力数字和信息时代的儿童青少年积极成长?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今天,数字化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人们的工作和学习、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日常娱乐和财经规划、居家和旅游等等,都离不开数字设备和网络。

然而网络也有其弊端,例如,网络的长期使用会使人产生过分依赖,并会让日常生活过分娱乐化与碎片化,这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因而,许多家长和教师谈“网”色变,认为网络是残害孩子的“洪水猛兽”,将网络等同于游戏与网络成瘾。他们会严格专制地控制孩子们网络使用的时间和场景。

然而,网络已成为当代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

家长和教师的严格专制是否会激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以至于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家庭、学校乃至社会该如何引导数字时代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


2019年5月10日,江西泰和四中举办了一堂由腾讯公司倡导的DN.A(Digital Natives Action数字原住民行动)网络素养公开课。孩子们在课上通过小组分析讨论的形式,完成了一系列课堂任务,也分享了自己与网络数字化设备结缘的故事

IMG_7912.JPG
IMG_7913.JPG

孩子们普遍反映,网络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友谊、快乐和知识;但是网络和数字化设备的使用也带来了困惑并影响他们与父母或教师的关系

彭同学
我从网络游戏中获得了自信、征服感……我对自己的要求和父母对我的要求是一样的,请相信我!

肖同学
网络是赠与我的礼物,爸爸妈妈的担心主要源于不理解,控制网络使用一定能够提升成绩吗?

郭同学
我因为学业压力,开始过度依赖网络,我向网友倾诉情感,在网上阅读。妈妈的引导和鼓励,使我开始发现现实中的星空,妈妈的善解人意和耐心的帮助,让我从过度依赖网络变成轻轻拥抱网络。我们需要老师和父母“恰当”的帮助。

刘同学
我想做一款属于自己的游戏,但面对失败、成绩下降和父母的不理解,我选择了放弃。但游戏梦还在,终有一天我会重拾梦想!我需要爸爸、妈妈和学校的帮助。

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网络使用的需求,以及网络对他们的帮助和积极影响。我们更应该看到孩子们自主发展的渴望和潜能。一味地限制或控制不仅不会帮助他们,反而会加深亲子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也会压抑孩子们心理需求的满足。

IMG_7911.JPG


心理学家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自主性、关系性与能力感是人类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它们分别指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感知来自他人的关爱与支持;能够胜任一定的活动。大量心理学研究证实,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人类幸福感的源泉: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的幸福感更强,活力感更高,同时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更少,更能获得心理、社会机能的完满发展。青少年时期的重要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可促进个体达成自我认同,所以,应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活动的权力和机会

从青少年目前的网络使用状况看,其自主性、关系性、能力感都有较大提升。但不能忽视的是,过度网络使用不利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我们的研究发现,网络使用的确给孩子们带来了即刻的快乐,而快乐提升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增强了积极情绪。但这种快乐终究是短暂的,严重的网络成瘾甚至会损害儿童青少年的幸福感;通过与社会及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亲社会行为才可以持久提升儿童青少年,包括成年人的幸福感

从另一方面看,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潜力无穷,未来的人工智能世界必将突破传统教育领域的局限,而掌握数字与信息技能也将是适应与引领未来的必不可少的本领。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追寻幸福的能力将是最重要的未来能力。

IMG_7910.JPG


所以,家庭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应注重激发儿童青少年的自主性,正确且积极地介入他们的网络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控制和否定。成人首先应做好表率,控制自己的网络使用时间,多陪伴孩子;其次要信任孩子,引导他们在与教师和家长商讨后,自己制定使用网络的时间、频率、范围等规则;第三指导孩子警惕网络不良行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学习网络知识技能,培育网络素养。这样做既尊重孩子自主性的需求,又可养成他们自我管理和监督的习惯,还可增强亲子交流。

总之,积极理解和介入引导比专制控制要好得多。以理解和关爱孩子为目标,正确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的益处,避免其消极影响。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形成网络素养,在自主性得到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郭震, 杨莹, 张梦圆, 寇彧*. (2018). 幸福倾向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发展. 青年研究(6), 1-9.

2.杨莹, 寇彧*. (2017). 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33(2), 163–171.

3.Yang, Y., Li, P., Fu, X., & Kou, Y.* (2017). 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roles of prosocial behavior and internet addic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8(6), 1747–1762.

推文作者:寇彧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作者介绍
周含芳

真实事件

几个月前,好友微信上求助,说家里2岁多的可可(化名)总爱发脾气。比如,可可想要吃一个菜,大人们正在聊天没来得及帮她夹,她就会马上大哭大闹;如果是她自己夹菜的时候没能成功把饭菜送到嘴里,就也会情绪失控。

还有一次,爸爸在带孩子的时候钻空玩了一会儿手机,可可立马坐在地上蹬腿挥拳,撕心裂肺哭喊着:“不要手机,不要手机!”

父母反应

在这些时候,好友尝试过耐心跟孩子讲道理,比如,“可可你需要什么直接说,不要用哭的方式”,但是孩子仿佛什么都听不进去,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好友也尝试过撂下孩子不管,任她哭闹,结果就会是孩子持续哭上一个多小时;好友甚至也尝试以自己发脾气的方式“以暴制暴”,但孩子闹情绪的情况反而更加激烈,最后往往导致亲子双方都情绪失控!

在生活中作为父母的家长们,一定会遇到不少孩子闹脾气的时候,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时候,大人到底是应该置之不理还是应该去安抚?如果置之不理会不会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如果去安抚会不会惯着孩子养成乱发脾气的毛病?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一、What:什么是“发脾气”?

首先,我们要理解“发脾气”的本质是什么。“发脾气”的本质是在表达生气或者愤怒的情绪,而生气或者愤怒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

在生活中,无论大人和小孩子,都必然会有喜怒哀乐惧的感受,这是一种本能反应。情绪本身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是情绪表达的方式有建设性和非建设性两种区别

建设性的情绪表达:写日记、倾诉、运动健身、哭泣,建设性的情绪表达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减少生病次数,改善身心状态。

而对于孩子来说,表达负面情绪的方式往往是非建设性的:大叫哭泣、就地打滚、生闷气等。而这种非建设性的情绪表达方式不仅不会让情绪纾解,反而容易引发亲子冲突。


二、Why:为什么会“发脾气”?

建设性的表达方式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孩子不能像大人一样心平气和地把需求和情绪表达出来呢

有两大原因:首先是生物因素的限制,0-3岁孩子的大脑并未发育成熟,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额叶往往在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其次是孩子社会化程度尚浅,并没有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还需要在成人的引导下多加练习才能习得。

所以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对孩子来说太难了

IMG_7872.PNG

研究表明,2-7个月的婴儿会出现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等基本情绪,快到2岁时,孩子会表现出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等复杂情绪,这个时候ta们的情绪越来越丰富,但是ta们尚未学会各种情绪的识别、命名及表达。

也就是说,虽然婴幼儿和成年人一样,会感受到各种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但是由于ta们缺乏表达情绪的词汇、技巧和能力,导致ta们往往是“茶壶里面煮饺子——倒不出来”。因此,ta们会通过发脾气、闹情绪的方式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和需求。

那么,在明晰了孩子为什么无法通过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需求和情绪的原因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显然,对于孩子负责管理和调控情绪的大脑需要时间发育成熟这件事,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在那些孩子试图通过非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时刻,引导和加强孩子的后天学习,以提升孩子明确表达需求和情绪的能力

IMG_7873.PNG

比如引导孩子识别和理解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中的各种情绪和感受,陪伴孩子慢慢地学会使用建设性的方式表明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说语言、记录、运动等等),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三、How:“发脾气”时,父母怎么办?

1、父母先平静下来

父母是孩子的依恋对象,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当ta们有压力或者遇到困难时,ta们都期望能在父母那里得到及时的安慰和支持。在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这个过程中,父母自身的情绪平稳非常重要,只有父母自身情绪稳定、能量充足的时候才能引导和帮助孩子理解情绪、调节情绪和表达需求。

2、允许孩子的感受

接纳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是通过孩子内心世界的关键钥匙,尤其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体验。被接纳对于孩子的存在性认同和主体自我的建立至关重要。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允许了,孩子关于自我的感觉就会是好的、真实的,这对于孩子逐步形成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性个体是非常重要的。

IMG_7874.PNG

3、共情孩子的感受

前文提到喜怒哀乐惧都是人的本能,每种情绪后面都有被满足或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开头案例中,好友的孩子往往在大人聊天或玩手机时候情绪失控,闹情绪往往是她“被关注” 的需求没有满足的行为结果,这个时候共情就很重要。

大人要怎么共情到自己的孩子呢?在孩子有情绪的这些时刻,大人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或者在一边静静地陪伴孩子,给孩子时间,等待孩子情绪平复,这就是共情的处理方式。

4、引导孩子表达感受

猜测孩子可能生气的原因,安抚孩子并帮助孩子命名情绪,以便孩子踏上情绪表达之旅。

比如,“你是不是遇到问题了,妈妈看你好像不开心?”“看到大家都没有理你,你是不是很生气呀?”“你现在肯定很委屈”“亲爱的宝贝儿,想哭就哭吧”等等一些诸如此类的语言表达,引导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进而表达出来,孩子一旦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逐步朝向建设性的方向转化

IMG_7875.PNG


3岁左右是孩子理解情绪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家长的耐心陪伴和引导能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情绪很多,但是倒不出来”的艰难时期,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比重要的安全感,对于孩子日后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生活的主观幸福感,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基础性作用。

写在最后:给了以上建议后,好友实践了几个月。今天再去问她家孩子怎么样的时候。好友说,“感觉很神奇,可可(化名)现在竟然能跟我交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了,感觉发生了质变!”


参考文献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9版/(美)谢弗(Shaffer, D.R.)等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

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孟馥等 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8.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美)丹尼尔.A.休斯(Daniel A. Hughes)著;孙寒,陈东辉译.伤害:伤害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策 划:安 伟
撰 稿:周含芳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崔 琪

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不止一个家长疑惑,孩子为什么总是重复做同一件事?一个故事要听十几回,一本绘本要读几十遍,一个游戏可以玩几个月。孩子总是沉浸在同样的事物中,他接触的知识会不会太过狭隘?这样的重复行为是不灵活吗?还有一些家长困惑,孩子为什么总是变来变去?无论是读书、绘画,还是玩玩具,都不能在同一个活动持续。孩子总是在不同的活动间转换,他掌握的知识会不会太浅显?这样的多变行为是不专注吗?面对这些行为,家长们该怎么办呢?


重复行为是不灵活吗?

案例1:三岁的乐乐最近一个月都在看同一本书,妈妈提议:“今天换一本看吧?”乐乐说:“不,我还想继续看这本书。妈妈,你可以再给我讲一下这本书吗?”

IMG_7673.JPG

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重复行为是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从认知发展层面来讲,重复行为与儿童注意转移能力有关。注意转移是指人主动地将注意的中心从一个对象或活动上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例如从课堂听讲转移到课间游戏。儿童的注意力转移能力还处于发育阶段,很难按照他人的要求转移注意力,这可能使他们出现重复行为。不过,儿童看似重复的行为,实际也是有意义的。儿童能够在重复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层次,有利于他们认知水平的提升。比如案例中的乐乐,看似这一个月都在重复阅读一本书,但每次看的时候可能关注的是不一样的内容。第一次认识词语,第二次学习句子,第三次理解故事……第六次可能透过故事领悟故事背后传递的情感等等。

重复也是儿童发展自主需要、获得控制感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胜任需要,其中自主需要强调个体自由地选择做什么。乐乐如果被允许可以自由选择不断重复他熟悉的书籍,他就能在熟悉的场景中控制局面,从而获得自信心。在这样的条件下,重复行为也有利于乐乐保持并培养阅读兴趣,并逐渐为开启另一本书的阅读做好认知和心理准备

当然,儿童的重复行为也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刺激较为单一时,儿童可能别无选择,只能重复看同一本书、同一部动画片或者玩同一个游戏。重复也可能源于缺少积极的关注和充分的陪伴。这时候,儿童可能通过重复阅读或重复某种活动,来与书本或玩具建立情感链接,就像交了一个熟悉的朋友那样来弥补父母陪伴的缺失。


变来变去是不专注吗?

案例2:星星今年快4岁了,他聪明活泼,兴趣似乎非常多。爸爸妈妈陪星星看绘本,看了不到十分钟就不看了;陪星星绘画涂鸦,一幅画还没画完他就被其他玩具吸引了,留下半幅作品……

IMG_7674.JPG

多变行为也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该阶段儿童的注意稳定性(指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时间)发育尚不完备,学龄前儿童注意持续的时间通常不超过15分钟。他们还不能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多是受到活动吸引而表现出无意注意,容易受外界刺激和自身思维活动的干扰。案例中的星星,受到注意稳定性的限制,看绘本、绘画的时候都有可能被其他玩具吸引而不能持续。

另一方面,星星也有自主需要,他在活动过程中也想要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例如,星星可能对当时阅读的绘本或者画画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他不愿意继续。中止一项活动或者开启另一项活动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性。满足孩子的自主需要、尊重儿童的自我决定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动机,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

此外,外界环境也会影响儿童的多变行为,当环境刺激过于丰富时,孩子可能很难从大量的绘本、玩具和游戏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于是不停地变来变去。

其实,儿童行为的重复和多变,并不是机械的、无意义的。他们正是在不断的重复或变化中与环境进行互动,构建和整合认知结构,促进思维和社会性的发展。看似重复的行为可能蕴藏着对事物的探索,看似多变的行为也许蕴含着对世界的好奇。所以,无论是行为的重复还是行为的多变,都是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在学习新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表现。


做好观察者、陪伴者和提问者

家长该怎么引导和支持行为重复或多变的儿童呢?我们建议,家长们应当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需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引导和陪伴儿童。家长们可以试着站在跟儿童平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做好观察者、陪伴者和提问者。

做好观察者

在干预儿童的行为前,家长应先耐心观察儿童的行为,留心儿童行为重复或变化的频率和内容,尽可能避免用成人的思维定义儿童的行为或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儿童。比如家长可以先耐心观察儿童持续重复玩一个游戏玩了多少次,重复看一本书看了多长时间,每一次重复的内容相较于上一次有没有细微的差异。又比如观察孩子变化的频率,一个玩具玩了多久后变成去看绘本的,变化之间发生了什么,有没有哪一个玩具或者哪一本绘本让儿童在其中停留较长的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可以捕捉到许多有价值的细节,这些能为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行为、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提供信息

做好陪伴者

家长要和儿童做朋友,在陪伴儿童一起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深度陪伴,家长才能充分观察到儿童行为重复和多变的细节,发现规律,进而真正融入到儿童的活动并建立信任关系。比如在陪伴儿童做游戏时,让儿童决定游戏类型和掌握游戏的节奏。家长可以提议新的游戏的环境,如外出郊游野餐时做游戏,自然地让儿童脱离原先过度重复游戏的场景,接受新的变化。又比如在陪伴儿童阅读时,家长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孩子关注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让儿童在重复读一个故事的过程中每次都能有新的学习和发现。同样的道理,如果儿童在不同的活动间变来变去,家长可以先让儿童自由选择想做的事情,尽量满足儿童的自主需要。在陪伴中,用心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并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选择适宜的活动或者材料。此外,家长也可以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培养儿童的兴趣。

做好提问者

家长当然不能完全被动地持续观察和深度陪伴儿童,而应不断地、适时地通过提问来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进而理解儿童的行为。比如询问儿童为什么喜欢一直玩这个游戏,或者为什么刚翻了一下就不想看这本书了。家长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儿童思考,引导儿童体验重复与多变中的收获。比如在孩子重复阅读的书籍中,家长可以通过提问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分析,从中总结主人公的行为原因以及行为后果,也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故事和相关的书籍,带儿童做一些横向(如同一个主题)和纵向(如同一个作家)的扩展,启发孩子探索更深更广的问题,在重复中进行系统、刻意的学习。

IMG_7675.JPG

总之,行为重复和多变,大多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儿童的成长,行为的重复和多变基本上在学龄期以后就逐渐减少了。家长们需要认识到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并满足儿童的自主需要,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教养环境,通过观察、陪伴和提问等方式支持儿童的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龄期以后的儿童仍然高频率出现行为的重复或多变,家长们就要仔细辨别这些行为与异常的刻板行为、多动行为的异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和帮助。

原文刊登于《教育家》2022年6月刊第3期42-43页

推文作者:丁越 代馨竹 寇彧
插图:代馨竹
编辑:代馨竹
排版:彭重昊
图片来源至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