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孩子教养 下的文章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姜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19级本科生

荐序

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有不少家长采用“鸡娃”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安排大量的学习活动,要求孩子学会各种知识与技能。你是怎样看待“鸡娃”的呢?这样的环境会让你感到焦虑吗?不妨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更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吧~

热播剧《小舍得》中,子悠的妈妈田雨岚是一位坚持“鸡娃”教育的母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给孩子报名了奥数、英语、逻辑写作班。为了让孩子升入最好的初中,她要求孩子能够得到“择数杯奥数竞赛奖杯”,并为此倾尽全力。子悠的生活中只剩下学习,喜欢的足球课也被妈妈取消,被逼得喘不过气。

IMG_8556.png

当今,“鸡娃”一词被广泛传播,在一些竞争较为激烈的城市中尤为明显。家长像“给孩子打鸡血”一样教育孩子,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希望孩子学得够多、够早,只盼孩子能够在竞争中“胜出”。

在“鸡娃”的影响下,人们对孩子的要求与孩子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会一门乐器可以称得上值得夸耀的特长,而在“鸡娃”教育下,会一门乐器只是一种基础素养;

原先孩子们在学校开设英语课时,才开始接触英语,而在“鸡娃”的家长看来,提前学习英语只是基本,除此之外孩子还需要学习并掌握第三门外语;原先周末是孩子们玩耍的时间,而接受“鸡娃”教育的孩子需要“在地铁和公交车上站着写作业、背古文”,“周六周日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都泡在教辅机构里”。

IMG_8557.JPG

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家长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不免会产生担忧与焦虑,希望通过更早地开始学习来让孩子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当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时,人们就会早早地陷入到“教育内卷”之中。

起初可能所有人每天都投入一个小时就够了,后来,平均标准逐渐上升,变成了三个小时,六个小时,甚至更多。虽然大家都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但每个人取得的结果并没有变化。

每每听到教育机构的宣传,听到别人家孩子的故事,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教育内卷之中,进而发展出一些如“鸡娃”这样的教养方式。但是“鸡娃”能否完成我们养育孩子的初衷呢是否存在更科学的教养孩子的方式呢


我们究竟要不要鸡娃

家长以“鸡娃”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完成一些设定好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了学业与种种技能,有时过于困难、过于超前。

如果我们不要求孩子必须达到某个水平或某个目标,只是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按照孩子的兴趣和发展规律教育孩子,这种顺应孩子天性的教养模式会不会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呢?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擅长的领域是不同的,我们需要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优势(钟志贤, 2004)。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8种以上的智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相对强项与弱项,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标准化的教育所定义,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智能结构,用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比如:有的孩子数学能力较弱,但运动能力强,单纯的数学学习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但当将数学问题与游戏情境相结合,需要自己操作时,孩子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李季湄 等, 2004)。

IMG_8558.PNG
IMG_8559.PNG

相比于直接强迫孩子深耕于某一领域,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地选择。对于孩子不感兴趣或不太擅长的领域,强迫孩子学习只会事倍功半;而对于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不需要家长催促,孩子也会主动探索学习。家长们既可以鼓励和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优势,也可以将一些必须掌握的技能与孩子喜欢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儿童认知发展存在客观规律

如果家里有7岁以下的小朋友,可以试试这样一个小游戏:在两个相同的杯子里倒水,等孩子说一样多的时候暂停。接下来当着孩子的面拿出一个更细的杯子,把其中一杯水倒进新的杯子里,询问孩子哪一杯里的水更多。2-7岁的小朋友会回答:细一点的杯子里有更多的水,因为它的水更高。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对应的阶段。

IMG_8560.PNG
IMG_8561.PNG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儿童在各个阶段的思维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在7岁以后,孩子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正确地逆向思考问题。

IMG_8562.JPG

不同阶段的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务复杂程度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正是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设计的,比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本里有很多具体物品的图片来帮助理解,而方程的学习被安排在更高的年级。

家长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当采用方程来教低年级小朋友解决数学问题,无论怎么解释,小朋友对抽象的x,y始终一头雾水,最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双方反而都觉得委屈、受挫。究其原因,一些在大人看来理所当然的知识可能已经超出了孩子当下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适合提前教给孩子。

有研究发现,校外辅导班的数学讲义内容比学校教材内容平均超前四年左右,这并不利于大多数孩子培养整体性的数学思维(张羽, 黄振中, 2013)。

当我们要求孩子去学习一些超出他思维发展阶段的知识时,对多数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仅会打击到孩子学习的信心,也会引起家庭的矛盾和冲突。相反,如果选择让孩子顺应发展规律,孩子也能在达到对应年龄后学习和理解相应的知识。因此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进行过于超前的教育吗?


“鸡娃”不易,家长孩子双双乏力

我国的儿童与青少年正在承受“过度教育”。这种“过度教育”表现为学习起点过早、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内容过多过难,远远超出国际青少年的平均水平(许祥云, 2017)。

有一些孩子在被迫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后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最终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吗?

IMG_8563.JPG

如果忽视孩子的意愿强求孩子学习,还可能会引起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

《小舍得》中,在子悠眼里:“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妈妈也觉得崩溃和难过:“你从幼儿园就开始吃苦,我不是一直陪着你吗!我这个当妈的还要做到什么份上,你才可以高兴?”在“鸡娃”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承担了过多的压力,重则影响家庭关系。

2021年7月,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除了强调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外,还要求学校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教学服务的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内能够学足学好。当义务教育阶段能够为孩子们提供相对公平且优质的教育时,我们或许可以暂缓一些焦虑,不要过早让孩子承受学习上的压力,度过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这不对那不对,难道我就不管孩子了吗

当然不是!教育孩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顺应孩子的天性
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培养孩子

不同年龄的孩子思维发展程度不同,超前学习的培养方式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的孩子,我们应当依照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孩子,让孩子自然、健康地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儿童的教育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1]。这是一个在儿童实际掌握的知识和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 “魔法中心”,是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可以学会的知识。新知识建立在儿童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如果难度超出了最近发展区,无论其他人怎样帮助,儿童也难以掌握。让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儿童去学习数学方程是非常困难的事,但等孩子可以理解“假设”的意义后,方程的逻辑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我们不妨按照孩子的发展特点来培养孩子,顺着孩子的步伐前进,这样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保护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
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

如果强制安排孩子进行补习,或是采用增加奖励的方式要求孩子参加某一项学习活动,可能存在损伤孩子内在动机(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指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本身而非其他外在奖励)的风险(Lepper & Henderlong, 2000)。

对中国幼儿的追踪研究也发现,儿童从4岁到7岁,内在动机呈现上升的趋势(张荣华, 陈会昌, 2007)。我们可以通过让活动变得更为有趣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如将阅读故事与绘画或角色扮演相结合,将数字学习与日常生活或游戏结合,让孩子体会到学习中蕴含的乐趣。而对于孩子本来就有兴趣的活动,可以尽量不使用奖励。

幼儿阶段是孩子自主探索世界的阶段,家长需要激发并保护孩子的内在动机,减少对孩子学习的强制要求,让孩子愿意主动地探索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IMG_8564.png

在亲子互动中引导孩子

美国学者Nelson(2005)对10307名幼儿园孩子进行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的活动会对儿童的学习方式产生很大影响。儿童与家长一起的活动,如阅读书籍、讲故事、唱歌、做手工活动、做运动、讨论自然科学的话题等都能够对儿童的学习品质产生积极的作用。家长可以多多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在互动中引导孩子探索兴趣。

一方面,可以及时关注并准备儿童喜欢的图书绘本、益智游戏等材料,为亲子互动留出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家长需要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杨晓萍, 李音, 2021)。例如,可以在晚上陪孩子阅读喜欢的绘本,引导孩子思考绘本中的问题(如故事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某一个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需要保持专注,倾听孩子的想法,多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安全有爱的氛围中探索兴趣、自由发展。


总结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本身的发展,不要在过程中迷失了我们的初衷。如果可以,请放慢一点步伐,看看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希望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快乐地前行,而不是在与他人竞争的道路上被迫向前。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与成人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李季湄, 方钧君, 刘晓燕. (2004). 关于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的初步研究——从多元智能的视角. 学前教育研究, 5, 22–25.
许祥云. (2017). “教育起跑线说”隐喻的逻辑及其负效应. 教育发展研究, 4, 16–21.
杨晓萍, 李音. (2021). 原生家庭与“儿童起跑线”:何谓、何以与何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37(09), 24–30.
张荣华, 陈会昌. (2007). 4~7岁儿童内在动机的追踪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3(2),14–17.
张羽, 黄振中. (2014). “抢跑”真的能赢吗?——小学数学校外辅导对校内教学和数学思维培养的影响. 教育发展研究, 33(18), 7–12.
钟志贤. (2004).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研究, 3, 7–11.
Shaffer, D. R., & Kipp, K. (2016). 发展心理学 (邹宏 等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Lepper, M. R., & Henderlong, J. (2000). Turning “play” into “work” and “work” to “play”: 25 years of research on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motivation.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257–298.
Nelson, R. F. (2005). The Impact of Ready Environments on Achievement in Kindergarte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19(3), 215–221.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姜 赛
编辑 | 韩思思
排版 | 韩思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Coco有话说

最近热映的冰雪奇缘2使得“艾莎风潮”席卷全球,几乎每个小女孩都想拥有艾莎的衣裙和头冠。

幼儿期的孩子们正处于性别发展的关键时刻,来自媒体中的人物形象对其性别发展有什么作用呢?女孩儿为什么都想要留长发?男孩儿为什么都想当超人?布娃娃和小汽车,是女孩和男孩的天生选择,还是他们被父母引导的选择结果?

在本期推文中,我们一起来分析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隐藏了哪些性别角色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如何影响着幼儿的性别发展


冰雪奇缘2正在热映,艾莎、安娜和雪宝再次席卷全球!小女孩儿们带着3D眼镜看电影,走在路上唱Into The Unknown,艾莎和安娜的模型、玩具、裙子和皇冠,更是被从玩具店最显眼的货架上搬到了家里。

IMG_8544.JPG

几乎所有的女孩儿小时候都有过公主梦,“造梦大厂”迪士尼公司在过去几十年间创造出许多深入人心的公主形象。她们的样貌、性格和故事往往传递出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信息

例如,公主们的外貌总是年轻且富有魅力,她们有大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和下巴、充满光泽的头发,削瘦而有曲线的身材。公主们的性格也大多是娇弱天真、充满深情、自我牺牲的。这些“完美公主”的形象通过电影、玩具、服装和其他产品频繁地出现在幼儿的生活中,成为最被孩子和家长们认可的女性形象

观看迪士尼公主电影会影响幼儿的性别观念吗?穿公主裙子、玩公主的玩具,是不是会影响幼儿、特别是小女孩们的性别角色和对自己体型的看法呢?公主们善良助人的形象又对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有什么影响呢?一篇发表在Child Development上的研究探讨了上述问题。

IMG_8545.JPG


研究者追踪了近200名3至6岁的幼儿,考察了他们日常生活与迪士尼公主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与性别刻板印象行为、身体自尊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分别在间隔一年的两个时间点考察了幼儿观看迪士尼公主电影的时长、玩公主玩具的频率、对公主的认同程度,并将其合成为一个变量,即幼儿生活与迪士尼公主联系的紧密程度(DisneyPrincess Engagement)。同时测量了幼儿在这两个时间点上选择典型的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的情况,更喜欢跟同性伙伴玩耍还是跟异性伙伴玩耍,以及对自己身体的喜爱及满意程度和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通过交叉滞后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第一个时间点的日常生活与迪士尼公主联系的紧密程度,能正向预测第二个时间点的性别刻板印象行为与亲社会行为,负向预测身体自尊

IMG_8546.JPG

也就是说,观看更多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选择更多迪士尼公主玩具的孩子,一年后表现出更多的性别刻板印象行为和帮助他人的行为,但对自己的身体更不满意。研究者还发现,女孩儿比男孩儿更多受到迪士尼公主的影响。

家长们一定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儿童会通过观察和模仿媒体中的男性和女性的形象,习得相应的行为规范。迪士尼公主为幼儿提供了包含外貌、性格、行为模式等完整的学习素材,让他们认为女性就应该像公主一样温柔、美丽、苗条。

IMG_8547.JPG

另一方面,幼儿也会因为表现出某种与性别期望相符的行为而受到表扬,这进一步强化了其对性别角色的认可。家长在为儿童选择电影或玩具时,常认为迪士尼公主是安全、健康的,这无形中引导了儿童学习和模仿迪士尼公主。比如,常有体型高大的爸爸扮演着野兽与打扮成公主的女儿共舞。


然而,当前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早已不是洋娃娃形象了,女性既被期望可以温柔地承担养育的社会角色,也被期待拥有主动、坚强、勇气和毅力,胜任高理性、强技术的职业。所以,在帮助儿童完成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家长面临新的挑战。

IMG_8548.JPG

我们建议,第一,从社会发展的视角保持对儿童日常生活环境中性别信息的敏感性,鉴别合适的学习模仿对象。第二,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强化,鼓励与所有美好品质一致的行为,而非与单一性别有关的刻板化行为。第三,与儿童讨论其生活中的媒体形象,帮助儿童积极主动思考和接收性别角色内容,避免媒体单方面地向儿童灌输性别刻板印象。例如上述研究涉及的身体自尊就说明过于强调纤瘦的身材和不切实际的完美外表,会令女孩子对体重过度关注而引发健康问题;过于强调女性的情绪化与自我牺牲也可能引发健康问题,比如增加抑郁风险。

IMG_8549.JPG


原文链接:

Coyne, S. M., Linder, J. R., Rasmussen, E. E., Nelson, D. A., & Birkbeck, V. (2016). Pretty as a princess: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engagement with Disney princesses on gender stereotypes, body 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87(6), 1909-1925.
https://doi.org/10.1111/cdev.12569.

推文作者:张梦圆 林之萱
插图:林靓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Coco有话说

古今中外,惩戒都被看作是教育的一个手段,然而,要使惩戒起到好的教育作用,却依赖于许多条件。最近,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发布,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首都师范大学也举行了一场“教育惩戒:价值、界限与规则”的学术沙龙,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就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本期实验室推文介绍寇彧教授在该沙龙上的发言。

IMG_8535.JPG

寇彧教授与不同领域学者讨论


“惩”与“戒”的区分

“惩”是指通过批评、教育、处罚等手段使受罚者感到一定痛苦,唤起良心和是非观念,从而认识并改正自身的过错;“戒”是指通过犯错者受罚,达到警戒他人不犯类似错误的目的。惩戒的作用看起来是在处罚犯错者的行为,但实际上是通过犯错者及旁观者的自我认知来影响其以后行为的,自我认知过程不可忽略。

惩戒教育作为一种正面教育,是否能达到教育效果,关键是能否唤起犯错者及旁观者的自我认知,达到在不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的情况下,使其认识并愿意改正自身过错,并警示旁观者或其他人避免再犯同样或类似过错。

IMG_8536.JPG

惩戒教育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人格特点、性别差异

年龄特征

常规社会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未成年阶段,个体要学习社会规范、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是非观念、养成善恶标准。由于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同样的惩戒可能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受罚者都会有“难过”的体验,罚错导致个体产生难过体验是必然的,正因此才能唤起自我认知,进而起到“戒”的警示作用。但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会因难过而害怕;初中生会因难过而生气;高中生则会因难过而对抗。可见,通过“惩”可能对年龄小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戒”的效果。而对于已经具备社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的个体或者成人,最好的惩戒可能就是让其体验过错的直接结果,“惩”是更重要的,当然也不排除“戒”的作用

人格特点

受教育者的人格特点也很重要,惩戒方式与学生人格特点匹配,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否则可能在表面上抑制了某种违规行为,但实则却伤害了个体的自尊心或造成其他心理创伤。因此,实施惩戒之前,教育者应明确自己是在惩罚学生还是在教育学生?这个学生的过错是其常态,需要教育警示?还是其非常态,需要严厉处罚?学生对这种惩戒的接受度如何?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惩戒方式与态度,也会产生不同的惩戒效果。

性别差异

除了上述的年龄特征与人格特点以外,学生的性别差异也同样影响惩戒效果,不能忽视。例如在攻击这种问题行为的表现上,男孩更多地表现为外化问题,诸如身体的直接攻击,而女孩则更多地表现为内隐问题,诸如关系性攻击;在社会期望及对不同性别孩子的问题行为容忍度方面也存在差异,传统上人们会认为男孩调皮是正常的,女孩则必须得乖巧。所以,可能在惩戒的标准、手段、效果等方面就出现了不同。特别是对于那些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性别差异方面,例如男孩的内隐问题行为及女孩的外化行为问题,很容易被教师和家长忽视或滥用惩戒手段,造成不良后果。

IMG_8537.JPG

教育惩戒的适度问题

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力有限,惩戒应以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为前提,同时也应考虑其道德判断能力,否则就可能使学生将教育惩戒看作是违规行为,伤害行为、不道德行为。只有适度的惩戒,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应的惩戒,才可获到好的教育效果。而且,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也应共用,并以赏识教育为主


惩戒者与被惩戒者的关系质量制约着惩戒效果。惩戒教育是通过对犯错者的责罚而产生效果的,如果惩戒者与被惩戒者的关系质量不佳,惩戒者不为被惩戒者接受,那么,即使是轻微的惩戒也可能被看作是伤害,这就会引起被惩戒者的复仇心理,使惩戒起不到正面教育的作用;而惩戒者与被惩戒者关系质量好的话,惩戒效果则完全不同。


惩戒的具体方式不能越界。即使双方关系良好,哪怕是亲子关系,惩戒者也不能越界。每个人的人权和人格都应受到尊重和保护。惩戒的目的是起到“前车之鉴”的效果,而不是伤害学生。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后果,蛮横责难学生、伤害学生的做法要坚决防范与避免。其实,在了解学生犯错的深层心理机制后,教育惩戒才可能效果更好。教师采用惩戒手段时,应反思下面四个问题

①自己是因为生气才这样做吗?

②自己认可其他老师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吗?

③这样做会使学生感到受辱吗?

④这样做可减少其他学生犯类似的错误吗?

IMG_8538.JPG

反思当今重提“教育惩戒”的原因

无论是横向看,还是纵向看,古代教育者和国外教育者都在普遍采用教育惩戒的方法,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重提教育惩戒问题呢

下面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1.普遍存在的不信任心态造成家长、学生、社会对教育惩戒认识扭曲。

2.普遍的社会焦虑情绪和不安全感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

3.普遍的价值观混乱导致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奉行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无视他人利益或社会公德。

4.独生子女受到普遍宠爱,“小皇帝”和“小公主”式的学生相对难以说教。

5.普遍缺乏的惩戒标准,对教师惩戒的权限界定不清。

IMG_8539.JPG


推文作者:寇彧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作者介绍
张寅冰

“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向我抱怨,她说自己上一年级的孩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前几天甚至因为老师惩罚他不给他糖果而大发雷霆,在课堂上直接把笔袋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把同学和老师都吓了一跳。她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调节自己情绪方面的能力不足,所以想问问我该怎么办。”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什么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Thompson把其定义为情绪产生和持续的过程以及对内部情感状态的发生、强度、持续时间的调节,以及和情绪有关的生理过程。

情绪调节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机制,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蒋长好&石长地, 2009)。

IMG_8397.JPG

有学者将将情绪调节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情绪的调节和控制、和情绪有关的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对引发情绪的情境的调节和控制(李佳&苏彦捷, 2004)。

1) 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有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建等。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不开心,于是安慰自己说葡萄是酸的,吃不到也没什么,这就是改变了自己的认知。

2)和情绪有关的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表达等。比如孩子被父母批评了不开心,于是和自己的朋友吐槽,表达自己的委屈不满。

3)对引发情绪的情境的调节和控制有计划、指导问题解决等。比如有些人在密闭的空间里会感到非常恐惧,于是ta会把自己经常待的地方都设计成开阔的场地。

IMG_8398.JPG

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他们对刺激的社会认知,以及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情绪反应的理解或推测能力有关(李佳&苏彦捷, 2004)。

儿童早期情绪调节能力与学业水平有密切关联,也可对以后社会适应和人格发展有着一定的预测作用(蒋长好 & 石长地, 2009)。

情绪调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那么儿童情绪调节有什么样的发展特点呢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

儿童的情绪调节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丰富,情绪调节能力也越来越强。

1)独立性日益增强
从出生开始,儿童就开始学习如何进行情绪调节,并逐渐从依赖他人到依靠自己的内部资源

在出生后半年内,儿童情绪调节是依赖他人的,主要是依赖照料者的指导。比如婴儿哭泣时,父母用喂食、玩玩具等方式来减轻ta的痛苦。

在出生后第二年,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控制不断增强,直到学龄前期(满3岁后至7岁前)

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具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比如幼儿园中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没有抢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小孩子会哭泣,但过一会儿会自己恢复正常,继续玩。

IMG_8399.JPG

2)随意性不断发展

随意指的是跟随自己的意愿。有研究表明,儿童情绪调节的随意性的发展与大脑成熟度密切相关。儿童情绪调节的随意性体现在根据情境选择情绪调节策略。

比如有些孩子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受的委屈,但有些孩子会和朋友倾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根据社会期望来选择自己的情绪调节方式,比如通过寻求支持来减轻悲伤,但如果是羞愧,那么最好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等。

3)复杂性逐渐增加

从婴儿早期通过咬手指等身体活动来减轻情绪压力,到采用控制视觉的方法进行调节,之后采用回避的方式,婴儿的情绪调节方式不断变得复杂

到幼儿时期,儿童开始从认知方面进行调节,从不同角度看待压力源,会使用分散注意力的策略,使用更多积极的方式来应对。

什么影响儿童情绪调节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父母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

亲子互动和依恋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对孩子情绪反应的关注、与孩子的情绪谈话、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态度。

1)父母需要对孩子发出的情绪信号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如果亲子互动中,父母对孩子情绪反应积极,经常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能够孩子能够意识到自身情绪,并提高情绪调节能力,那么孩子在压力情境下情绪崩溃的可能性更低;反之,如果父母冷漠对待,那么孩子的积极情绪反应也会更少

2)父母需要通过亲子间的情绪谈话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提高对不同情绪的理解力。在这样的谈话中,父母告诉孩子自己对情绪事件的评价,向孩子演示具体的情绪调节策略。

比如孩子被老师误解了,受到了批评,心里既委屈又生气,这时父母可以倾听孩子的诉苦,安慰孩子并告诉ta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做、孩子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等,告诉孩子下次遇到同样的状况要怎么做。

3)父母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过度隐藏或压抑自己的情绪。研究表明,对情绪表达的控制过于严格会导致孩子隐藏自己的消极情绪,表现出较低的情绪调节能力。

除了亲子互动之外,亲子依恋也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亲子依恋被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三种类型,其中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有更多积极情绪、更多应对策略,所以有更好的情绪调节。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绪调节能力也会不断增强,除了神经发育的影响外,父母本身的情绪以及与孩子的互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您有过安慰孩子的苦恼或有关方面的成功经历吗?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


参考文献
蒋长好 & 石长地. (2009).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29–133.
李佳 & 苏彦捷. (2004).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 心理科学进展, 12(1), 37–44.

策 划:安 伟
撰 稿:张寅冰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何文宣

Coco有话说

《晏子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它的核心意思是,同样的种子,因为生长环境不同,所结的果实也会不一样。

实际上,人的成长也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本期推文将与大家一起讨论童年不良的成长环境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冲出逆境》,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安东尼还未出生就丧父,出生后被入狱的亲生母亲遗弃,童年时又被养父母和无血缘的姐姐虐待……如此多的重创让安东尼的性格变得孤僻扭曲,成年后的他不仅个性残暴且没有同情心,还对女性充满仇恨。

童年的不良成长环境是安东尼长大后个性残暴的诱发因素之一。这与生命史理论的观点类似。生命史理论指出,童年早期不同的成长环境会引发人们不同的适应性反应,即所谓的“生命史策略”:童年成长环境恶劣且动荡的人倾向于采取快策略,而童年成长环境优越且稳定的人倾向于采取慢策略

IMG_8390.JPG

采取不同策略的人在某些人格特质和行为倾向上会存在差异。例如,慢策略者更关注长远利益,更能延迟满足,因而也更加合作;快策略者则更关注当前利益,因而也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此外,有关童年成长环境对后续行为影响的研究发现,童年生活极度贫困的人更可能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后出现酒精与药物依赖,攻击与犯罪行为等。

那么,童年成长于不良环境的人是否也倾向于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呢其中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


依据生命史理论及相关研究结果,我们推测,童年不良环境会通过抑制个体形成诚实-谦逊人格和对他人的信任,进而可能降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为了验证这一研究假设,我们对2975名青少年进行了一项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报告于2019年9月在线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测量了童年不良环境的三个方面(童年不可预测性、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和童年亲子关系),以及青少年的诚实-谦逊性、特质信任和亲社会行为。

结果发现,童年生活环境越不稳定,亲子关系越疏远,青少年的诚实-谦逊性、特质信任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就越低;童年生活越贫困,青少年的特质信任和亲社会行为水平也越低。此外,童年不良环境(童年生活环境不稳定、生活贫困、亲子关系疏远)之所以会抑制亲社会行为,是因为它降低了青少年的诚实-谦逊性和特质信任水平(见图1)。

IMG_8391.JPG

图1 童年不良环境通过降低诚实-谦逊性和特质信任进而减少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图1a和图1b中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指标分别为自我报告的亲社会行为和独裁者博弈任务中分配给三位同伴的平均资源数量

我们的研究结果启示大家,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换言之,父母为孩子创造安全稳定、资源充足的成长环境,并与之建立温暖亲密的关系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诚实-谦逊人格,提高孩子对他人的信任,从而促进他们成长为乐于助人的好青年。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的研究仅从群体层面上揭示了童年成长环境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人早年成长环境恶劣而断定他一定会成为不诚实、不信任他人或亲社会行为更少的人

另外,尽管童年不良的成长环境可能不利于亲社会品行的养成,但这样的环境也可能会促进其他积极行为。比如,在面临不确定情境时,压力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在收集有效的社会信息、识别他人意图以及其他推理任务中表现得更好。

当然,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童年不良环境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像开始提到的安东尼一样,最终在心理治疗师和女友的帮助下摆脱儿时阴影,重新找到人生目标。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伍俊辉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后/特聘研究员,第二作者苑明亮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

Wu, J., Yuan, M., & Kou, Y*. (2020). Disadvantaged early-life experience negatively predicts prosocial behavior: The roles of Honesty-Humility and dispositional trust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2, 109608.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9.109608

推文作者:伍俊辉 苑明亮
插图:伍俊辉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