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实验室 | 儿童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是家庭教育的新任务
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日趋紧密,网络所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但可能产生的弊端也不可忽视,如网络安全问题,青少年儿童网络成瘾问题等。因此,网络化社会,特别需要具备网络素养的社会成员,人们不仅要能正确而有效地使用网络,还要能维护好网络,并且能建设与发展更好的网络。儿童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对于他们的网络素养培育,社会和学校必然责无旁贷,这是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使命;同时,儿童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培育,也是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新任务。
那么,家庭如何承担这一新任务呢?
01
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网络使用
网络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迅速更新,传统职业和工作岗位将逐渐被更替。人们目前的日常工作和学习、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日常娱乐和财经规划、居家和旅游等等,都已离不开数字设备和网络,而传统的固定电话、钱包、邮政等的功能在日益减弱,未来所需人才必将是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快速掌握并应用各种信息的综合性人才。
然而,却仍有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对孩子的网络使用存在认识偏差。根据中国大陆、美国、日本和韩国多个青少年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57.5%大陆中小学生曾在上网查资料时被父母误认为玩游戏(2018年家庭教育学术年会)。一些家长甚至把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于没有控制好网络使用造成的。因此,这些家长特别害怕孩子上网,限制甚至禁止孩子上网。《报告》显示,虽然中美日韩四国中小学生上网比例为88.4%,但中国学生没上网的比例却高达20.8%,超过其他三个国家。
如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普遍,人工智能在线教育正在向传统的教育方式发起挑战,网络在未来的基础教育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家长正确客观的看待网络,转变对网络的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势,防止将网络污名化。
其实,家长没收孩子的手机或强行设置电脑密码的做法,只是暂时断开了孩子和网络的联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很可能引发或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根据《报告》所揭露的数据来看,25.2%的亲子冲突是因孩子上网发生的。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的“数字原住民”们认为,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友谊、快乐和知识方面的收获,所以,他们喜欢聊微信或与同伴玩游戏是不可避免的。而家长如果不转变旧有观念,不给孩子使用网络的机会,儿童青少年们可能无法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无法掌握未来所需的网络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应对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将来甚至会产生社会适应不良。
当然,针对儿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无限制地刷朋友圈的现象,家长则要帮助他们学会理智与克制。这要从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做起。
02
营造能满足儿童青少年心理需要的家庭气氛
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是自主性,即感到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在心理上有自由感。儿童青少年正处在自主性需要不断增强的时期,家庭成员相互尊重与平等的气氛是满足孩子自主性心理需要的必要条件。只有基本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孩子才能健康发展,亲子关系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我们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儿童青少年之所以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社交网站,是因为其自主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并受到了伤害。很多父母采取心理控制的教养方式,最常见的三种做法是宣称自己的权威,引发孩子的内疚感,以及收回对孩子的爱。三种做法的目的都是让孩子绝对服从家长。这种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一方面因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然后通过沉迷网络摆脱之;另一方面心理需要也会因受挫而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在网络或虚拟社会中寻求补偿。前者如同植物严重缺水而受到伤害,后者如同植物被灌溉了盐碱水而受到伤害。受伤害的儿童青少年会把沉迷于网络作为应对压力的方式,而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抑制这种沉迷。儿童青少年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其报告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水平就越低。所以,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营造能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的家庭气氛,切忌通过心理控制达到使孩子服从的目的。
不过,任何一种家庭气氛都不是家长单方面决定的,而依赖于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但家长往往是引导者。家长应依据孩子的年龄和人格特点因势利导,对年幼的或自我控制力较低的孩子,要多加引导,比如,关注腾讯的“成长守护平台”,把控孩子游戏总时长和消费情况,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养成健康的游戏和上网习惯。这样做一方面可满足孩子的自主性需求,同时也能使孩子通过自我控制做好网络使用者和维护者;而对于年龄稍大的或自主要求较高的孩子,家长则要给他们自主权,鼓励或与他们一起参加学校和社会开展的网络素养课程,例如“DN.A计划(Digital Natives Action)”。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中,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共同培育良好的网络素养。
03
联合社会与学校共促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和适应性发展
未来的世界不仅是变化迅速,要求快速反应和综合能力的世界,也是高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世界,具有创造性和在网络新技术领域有深度建树的人才必将是最具适应力的。显然,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与对未来的适应性,仅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但缺乏家庭教育也是不行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联合,才可能从注重孩子的个性化与创新性入手来促进他们的网络素养培育,发展适应未来世界要求的能力。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其中的自主发展和文化基础两大基石前面已经谈到了,第三块基石是社会参与。这主要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主要指承担社会责任,遵守社会规范(包括网络规范),与他人良好沟通,以及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就是要有远大的民族复兴的理想和国际视野;实践创新主要指脚踏实地参与社会实践,善于发现现实问题并掌握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技能,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够优化和改进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所以,家庭、学校、社会都不应固化传统教育模式,而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和差异性,以未来的视角,利用网络优势结合线上线下开展多元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
情感教育方面要注重孩子们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今天与未来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互利共赢,持续发展。
实践教育方面要注重深挖孩子的特点,鼓励他们进行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水平的学习,同时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辨析不同的价值观念,尊重多样性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形成敏锐觉察世界和未来变化的意识,掌握高新科学技术并应用服务于社会生活。鼓励儿童青少年既要做好网络的使用者和维护者,更要有能力做好网络的建设者。
而这两方面的教育,网络都具有优势,例如VR、AR和AI等新技术与影视、游戏等的融合,不但可以开发丰富的、互动的情感和实践教育课程,而且可以将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挖掘孩子的潜能与兴趣、彰显其生命价值、学习与人相处的规范、形成适应未来社会技能的过程,培育儿童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总之,培养儿童青少年成为立足数字时代、具备创新性的高网络素养人才至关重要。家长固有思维和旧观念的转变、良好家庭气氛的营造,以及联合学校社会对孩子们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促进,是未来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原文刊登于《中国日报》2020年5月21日天下专栏。
推文作者:寇彧 孙鹏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