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孩子教养 下的文章

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日趋紧密,网络所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但可能产生的弊端也不可忽视,如网络安全问题,青少年儿童网络成瘾问题等。因此,网络化社会,特别需要具备网络素养的社会成员,人们不仅要能正确而有效地使用网络,还要能维护好网络,并且能建设与发展更好的网络。儿童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对于他们的网络素养培育,社会和学校必然责无旁贷,这是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使命;同时,儿童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培育,也是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新任务。

那么,家庭如何承担这一新任务呢?


01
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网络使用

网络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迅速更新,传统职业和工作岗位将逐渐被更替。人们目前的日常工作和学习、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日常娱乐和财经规划、居家和旅游等等,都已离不开数字设备和网络,而传统的固定电话、钱包、邮政等的功能在日益减弱,未来所需人才必将是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快速掌握并应用各种信息的综合性人才。

然而,却仍有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对孩子的网络使用存在认识偏差。根据中国大陆、美国、日本和韩国多个青少年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57.5%大陆中小学生曾在上网查资料时被父母误认为玩游戏(2018年家庭教育学术年会)。一些家长甚至把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于没有控制好网络使用造成的。因此,这些家长特别害怕孩子上网,限制甚至禁止孩子上网。《报告》显示,虽然中美日韩四国中小学生上网比例为88.4%,但中国学生没上网的比例却高达20.8%,超过其他三个国家。

如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普遍,人工智能在线教育正在向传统的教育方式发起挑战,网络在未来的基础教育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家长正确客观的看待网络,转变对网络的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势,防止将网络污名化

其实,家长没收孩子的手机或强行设置电脑密码的做法,只是暂时断开了孩子和网络的联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很可能引发或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根据《报告》所揭露的数据来看,25.2%的亲子冲突是因孩子上网发生的。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的“数字原住民”们认为,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友谊、快乐和知识方面的收获,所以,他们喜欢聊微信或与同伴玩游戏是不可避免的。而家长如果不转变旧有观念,不给孩子使用网络的机会,儿童青少年们可能无法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无法掌握未来所需的网络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应对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将来甚至会产生社会适应不良。

当然,针对儿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无限制地刷朋友圈的现象,家长则要帮助他们学会理智与克制。这要从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做起。

IMG_9238.JPG


02
营造能满足儿童青少年心理需要的家庭气氛

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是自主性,即感到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在心理上有自由感。儿童青少年正处在自主性需要不断增强的时期,家庭成员相互尊重与平等的气氛是满足孩子自主性心理需要的必要条件。只有基本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孩子才能健康发展,亲子关系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我们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儿童青少年之所以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社交网站,是因为其自主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并受到了伤害。很多父母采取心理控制的教养方式,最常见的三种做法是宣称自己的权威,引发孩子的内疚感,以及收回对孩子的爱。三种做法的目的都是让孩子绝对服从家长。这种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一方面因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然后通过沉迷网络摆脱之;另一方面心理需要也会因受挫而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在网络或虚拟社会中寻求补偿。前者如同植物严重缺水而受到伤害,后者如同植物被灌溉了盐碱水而受到伤害。受伤害的儿童青少年会把沉迷于网络作为应对压力的方式,而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抑制这种沉迷。儿童青少年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其报告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水平就越低。所以,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营造能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的家庭气氛,切忌通过心理控制达到使孩子服从的目的

不过,任何一种家庭气氛都不是家长单方面决定的,而依赖于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但家长往往是引导者。家长应依据孩子的年龄和人格特点因势利导,对年幼的或自我控制力较低的孩子,要多加引导,比如,关注腾讯的“成长守护平台”,把控孩子游戏总时长和消费情况,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养成健康的游戏和上网习惯。这样做一方面可满足孩子的自主性需求,同时也能使孩子通过自我控制做好网络使用者和维护者;而对于年龄稍大的或自主要求较高的孩子,家长则要给他们自主权,鼓励或与他们一起参加学校和社会开展的网络素养课程,例如“DN.A计划(Digital Natives Action)”。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中,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共同培育良好的网络素养

IMG_9239.JPG


03
联合社会与学校共促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和适应性发展

未来的世界不仅是变化迅速,要求快速反应和综合能力的世界,也是高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世界,具有创造性和在网络新技术领域有深度建树的人才必将是最具适应力的。显然,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与对未来的适应性,仅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但缺乏家庭教育也是不行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联合,才可能从注重孩子的个性化与创新性入手来促进他们的网络素养培育,发展适应未来世界要求的能力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其中的自主发展和文化基础两大基石前面已经谈到了,第三块基石是社会参与。这主要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主要指承担社会责任,遵守社会规范(包括网络规范),与他人良好沟通,以及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就是要有远大的民族复兴的理想和国际视野;实践创新主要指脚踏实地参与社会实践,善于发现现实问题并掌握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技能,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够优化和改进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所以,家庭、学校、社会都不应固化传统教育模式,而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和差异性,以未来的视角,利用网络优势结合线上线下开展多元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

情感教育方面要注重孩子们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今天与未来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互利共赢,持续发展。

实践教育方面要注重深挖孩子的特点,鼓励他们进行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水平的学习,同时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辨析不同的价值观念,尊重多样性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形成敏锐觉察世界和未来变化的意识,掌握高新科学技术并应用服务于社会生活。鼓励儿童青少年既要做好网络的使用者和维护者,更要有能力做好网络的建设者。

而这两方面的教育,网络都具有优势,例如VR、AR和AI等新技术与影视、游戏等的融合,不但可以开发丰富的、互动的情感和实践教育课程,而且可以将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挖掘孩子的潜能与兴趣、彰显其生命价值、学习与人相处的规范、形成适应未来社会技能的过程,培育儿童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总之,培养儿童青少年成为立足数字时代、具备创新性的高网络素养人才至关重要。家长固有思维和旧观念的转变、良好家庭气氛的营造,以及联合学校社会对孩子们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促进,是未来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IMG_9240.JPG


原文刊登于《中国日报》2020年5月21日天下专栏。

推文作者:寇彧 孙鹏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最近,因为居家抗击疫情的原因,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都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原因是在母子真正朝夕相处的这段时间中,母亲对孩子的许多行为由于看不惯而横加指责,而孩子由于不满母亲的时时处处严加管理而常常大发脾气……

尽管许多妈妈认为自己是在爱孩子,但最终却造成了孩子对母亲的对抗,使亲子关系变得极为僵硬。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僵硬亲子关系的成因

母亲的心理控制

“我平时打你骂你是因为爱你,我这样都是为了你好。”

“我那么辛苦地把你拉扯大,你怎么能不听我的话?”

孩子在家呆得越久,可能会越频繁地听到妈妈说这样的话。这些话似乎拥有无形的力量使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终迫使孩子接受了母亲的观点。这种以控制子女行为、情绪乃至内在心理为目的的消极教养方式,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控制

IMG_9232.PNG
《小欢喜》台词截图

心理控制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最典型的就是家长利用自身权威来引发子女的内疚感,让子女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比如英子妈最常对英子说的一句话就是“英子,你可是妈妈的一切”;此外,一旦子女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心理控制的父母就会收回自己对子女的爱,比如最近河南洛阳的一个12岁男孩因为考试没有达到95分而被妈妈扔在了高速路口上,致使这个男孩对母亲心生怨恨。这种有条件的爱使得孩子知道自己一旦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就会失去妈妈的爱,孩子总是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中,母子关系因此也变得异常的脆弱。

以往研究还发现,母亲心理控制会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内外化问题并且极大地影响了母子关系。尽管心理控制当下会引起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顺从,看起来好像维持了母子关系的和谐,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心理控制使孩子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母子关系缺少了真正的温暖和安全感

IMG_9233.PNG
《妈妈的遥控器》台词截图


孩子的自主性需要

孩子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反应也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理论指出,所有个体都有强烈的自主性需要,即个体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在心理上有自由感。而母亲的心理控制则阻碍子女自主性需要的满足。儿童青少年正处在自主性需要不断增强的时期,母亲对孩子自主性需要的满足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还能提高母子关系的质量。

自主性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子女通常会放弃沟通协调,以此来应对母亲的心理控制。他们会通过对立违抗或者消极适应的方式来面对母亲的心理控制以达到新的“平衡”。而且,选择对立违抗的孩子会出现更多的叛逆行为,比如与母亲争吵,严重的还会结交不良同伴、吸烟酗酒、攻击他人和逃避学业等;选择消极适应的孩子会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焦虑和睡眠不良等。而这些问题又会导致亲子关系质量变得更差,使母子关系更加僵硬。

IMG_9234.JPG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亲子关系也是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方式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孩子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时,母亲和孩子的行为对母子关系的影响不同。孩子年幼时,母亲的影响更大,年龄较小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此时母亲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与母子关系的预测作用更明显。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性与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孩子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着母亲的行为方式或教养方式。所以,僵硬的母子关系是母亲与子女共同造成的


如何告别僵硬的亲子关系

那么母亲和孩子究竟应该怎么做来避免负面的教养方式,从而告别僵硬的母子关系呢?

妈妈怎么做

转变教养观念。尽管孩子是母亲孕育和抚养长大的,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妈妈的附属品,母亲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需要。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是栽种一棵树,这颗树就是孩子,家长为这棵树提供了必要的土壤跟水分,但真正决定这颗树成长的还是其自身内生的动力和成长规律。家长应该做的是支持这棵树成长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一味地扭曲、控制这棵树,让它朝着父母希冀的样子成长。

多用支持性话语。妈妈在平时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时候应少用控制式的话语,比如“你必须给我学钢琴,你不学钢琴就是辜负了妈妈的心意”;而多用支持式的话语,比如“你可以选择一个爱好来学”。总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有关孩子的决定上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孩子其实比家长想象得更强大。

因年龄施教。当孩子年龄较小时,母亲最好制定清晰的规则,通过正确的引导以及温暖的支持来帮助他们习得社会化规则。而当孩子长大,渴望更多自主性时,母亲则最好更多地鼓励孩子进行恰当的探索,尊重孩子的决定,同时在与孩子相关的事情上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IMG_9235.JPG

孩子如何应对

孩子也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主动缓解僵硬的母子关系。

学会与母亲沟通。当孩子面临与母亲的冲突时,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与母亲进行沟通。而不是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比如结交不良同伴等)来对抗或消极适应母亲的教养方式。尽管大部分母亲的心理控制都损害了孩子的发展,但也带着善意的成分,孩子可以尝试理解这种善意,同时坦诚地告诉妈妈自己并不喜欢这种表达爱的方式,自己更喜欢与妈妈一起沟通交流来给自己做决定。另外,孩子如果当面不好意思跟妈妈说,还可以通过书信、短信等方式来与母亲进行沟通

学会更好地自我控制。青春期的孩子自制力差、情绪更容易波动,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对妈妈“暴跳如雷”。孩子在发脾气前可以尝试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压制自己的情绪,用三秒钟的时间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定要跟妈妈通过极端的方式沟通。而且,孩子的暴跳如雷和失控行为也容易引发母亲更严格的管控。

学会向外界求助。如果母子关系长期僵硬,已经对孩子的情绪、心理造成困扰,同时家庭内部的沟通交流也解决不了问题时,孩子也要学会勇敢地向外界求助,比如学校的心理老师、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人员、社会机构或者自己的亲密好友等,通过寻求外界的支持来与母亲共同成长、缓和亲子关系,而不是自己默默地承担。


世上没有完美的妈妈,世上也没有一百分的孩子,多点沟通与支持,少点控制与愤怒,或许就能告别僵硬的母子关系。

IMG_9237.JPG


作者:郭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寇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登于《大众健康》2020年5月刊总第419期80-81页。

推文作者:郭震 寇彧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随着疫情整体好转,许多家长已经复工,中小学也逐渐开始复学。不久,一些幼儿园也有望迎来复园。在这场战“疫”中,幼儿们居家防疫,度过了一个超长假期,他们在面对复园时会有哪些心理困扰?幼儿教师该如何应对?这是幼儿教师和家长目前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长假过后的心理困扰

01
对外面环境安全性的担忧和恐惧

疫情期间,为了让幼儿能够安心地居家防疫,教师和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幼儿病毒的危险性、家里是最安全的。由于幼儿认知的灵活性有限,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有限,当幼儿接受了“家里是最安全的”观念之后,就会对外面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他们不容易理解危险事物变得不危险的原因和过程。因而,他们听到复园的消息,可能会感到困惑。尽管家长或教师告诉他们外面已经安全了,但是幼儿心中可能还会残留着对病毒的恐惧以及对外面环境的担忧。

IMG_8897.JPG

02
由疫情导致的对小朋友和教师的隔阂

在居家防疫期间,很多幼儿在父母或媒体的指导下,学习了有关新型冠状病毒及其传播渠道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帮助幼儿理解病毒的危害,也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可能对病毒传播渠道形成刻板印象,导致与幼儿园教师和小朋友产生距离感,进而对社会交往方式有所顾虑,例如不敢与小朋友近距离接触、拒绝老师的抚摸和拥抱等。特别是可能歧视或排斥某些来自疫区家庭的小朋友,形成隔阂。

03
对复园集中生活的抵触和对抗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居家防疫中,有限的居家场地和熟悉的家庭环境限制了幼儿的活动,不能满足他们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需求。不少家长可能对幼儿许诺,等疫情过去带他们外出旅游、去餐厅吃饭、去游乐场和小朋友一起玩等。幼儿会对此寄予很大期望,并为此努力控制自己各种“新奇”的想法和行为。

一方面,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较低;另一方面,长期居家又消耗了他们很多自我控制资源。而自我控制资源一旦消耗,就需要“补偿”。当幼儿得知疫情结束能够安全地出去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到外面去玩”,而不是“去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对幼儿而言可能也代表着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他们继续进行自我控制。有一些幼儿可能会对复园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那些原本就不喜欢上幼儿园的幼儿,会放大对幼儿园的抵触。

04
复园与家人团聚之间的心理冲突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有些幼儿的父母要坚守岗位。特别是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治安防控人员或是被隔离在外人员的子女,在这个超长的居家防疫期中,与父母分开了很长时间,承受着对父母的思念。因此,当疫情结束后,幼儿最渴望的就是与父母团聚,而幼儿园复园则意味着再次与父母分离。已经饱受分离焦虑之苦的幼儿会产生心理冲突,他们可能会处于既想去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耍,又想和父母在一起的两难困境,内心充满矛盾。

IMG_8898.JPG


教师如何开展入园“第一课”

针对幼儿面对复园可能产生的上述心理困扰,幼儿教师如何做才能帮助他们顺利而开心地复园呢?

01
帮助幼儿增强掌控感,消除担忧和恐惧

幼儿的认知具有形象性和相信万物有灵的特点,幼儿教师可以借助绘本,用模拟“打仗”的形式讲解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如何与新冠病毒战斗、取得胜利的故事,帮助幼儿了解人与病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借助绘画教学,让幼儿画出病毒的样子,画出如何通过洗手赶走病毒的防护过程,画出戴上口罩防止病毒侵入等。

总之,通过多种形象化的表征方式,加深幼儿对疫情发展过程的理解,强化重视个人防护的安全意识,从而增强幼儿的掌控感,也有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在开学前要了解幼儿对于疫情的感受,要和那些过度担忧、焦虑的孩子进行线上沟通,并联系其家长,帮助孩子消除或减轻紧张、恐惧的情绪。

02
帮助幼儿理解社会生活,消除刻板印象和人际排斥

教师通过讲述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科学教育。告诉幼儿正因为有很多医护人员医治病人、科研人员研制抗击病毒的药物、社会工作者和治安防控人员防护小区安全,才有了对疫情的控制。让幼儿心存感恩,理解他人的贡献与自己幸福生活的关联性,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彼此依赖性。同时,帮助幼儿认识科学规律,相信科学,学习社会交往的正常礼仪和交往方式,从而稳定情绪,提升幸福感。

IMG_8899.JPG

03
激发幼儿兴趣,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

首先,面对幼儿在复园时更想“出去玩”的寻求心理补偿的特点,幼儿教师要精心设计复园前的“兴趣活动”,通过网络和微信平台等途径提前介绍幼儿园准备的精彩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要尽可能突出“新奇有趣”或“自由创意”的特点,形式以户外体育和游戏活动为主,让久居家中的孩子看到就心向往之,努力将“出去玩”转变为“到幼儿园玩”。

其次,强化幼儿的人际联结。教师通过线上活动的方式,发布幼儿园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帮助幼儿回忆曾经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美好生活。这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也可增强同班幼儿们的联系,并唤起幼儿对小朋友和教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于与教师和小朋友互动的期待,提升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

再次,让幼儿感到上幼儿园是一件光荣的事。幼儿处于对评价非常在意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中班和大班的孩子都有努力争当“好孩子”、渴望长大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强化孩子能够在疫情结束后开心重返幼儿园的荣耀感和胜任感。

IMG_8900.JPG

04
设置复园过渡阶段,逐步减少幼儿抵触情绪

孩子从家长全天陪伴到重回幼儿园需要一个过渡,幼儿园可设置复园的过渡阶段,给孩子重新适应环境的时间。复园后的两三周可允许孩子在园半天,允许有条件的家长提前接走孩子。特别是对于有与父母团聚特殊需要的孩子,应允许幼儿暂时不来幼儿园。但是,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例如可以给孩子看幼儿园活动的视频、发送其他小朋友对他的问候等,让暂时居家的孩子保持与幼儿园的联结,为复园做准备。

同时,教师要重视个别化的引导和陪伴。了解孩子对于复园的不同意愿,对于抵触幼儿园的孩子也要给予尊重和理解,多些时间和精力给予陪伴。为不同的孩子设定不同的复园过渡时间,用温暖和爱等待孩子欢喜开心地复园。

05
强化教师的积极状态

幼儿教师其实也刚刚度过一个居家防疫的时期,自己也需要及时调整状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迎接复园。

首先,教师要科学认识疫情,不过度恐慌。面对复园,既能够重视个人防护确保自身健康,也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通过制定具体的时间安排表,从居家生活模式调整为紧张忙碌的工作模式。教师可以在复园之前先居家做一些工作,按照时间表有序安排生活起居;重视与其他教师协商讨论,制定复园后的教学活动安排,做好复园的各项准备工作。

IMG_8901.JPG


作者王锦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寇彧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文刊登于《教育家》2020年4月刊第3期28-29页.

推文作者:王锦 寇彧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也许你不相信,在公民选举前完成的一项调查中,改变一下语法结构就能促进公民参与;对于关系紧张的伴侣,通过让双方回答一个问题,就能提升他们的亲密关系;对于处境不利的学生,使其完成一项读写任务,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改善健康水平......这就是心理干预的力量!本篇推文将介绍一项发表在《Nature》上的干预研究,通过协同心态方法成功改善青少年的压力应对,促进其健康成长。


传统上,人们通常将压力视为需要抑制或者避免的“有害物质”。但是,青春期压力水平升高是正常现象——面对高要求和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青少年在向成人阶段过渡和为经济独立做准备时,必须获得广泛的、复杂的社会和智力技能。这种发展过程本身就有压力,但它对成为一个成年人也至关重要。盲目地追求减轻压力或逃避压力源,如具有挑战性的课程、选拔性的考试,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因此,重要的是鼓励青少年接受人生挑战,积极应对严酷但重要的社会和学业压力源。

IMG_8829.JPG


研究者基于成长心态(the growth mindset)和压力提升心态(the stress-can-be-enhancing mindset),采用协同心态方法(the synergistic mindsets approach)改变青少年对一般压力事件和压力反应的评价(图1)。成长心态的核心是“人的能力不是天生就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有效的策略和他人的支持进行提升的”信念,这种心态可以改善青少年对压力事件的评价,即将压力事件视为自我完善的宝贵机会。压力提升心态的核心是“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反应是积极且可控的”的信念,这种心态可以改善青少年对压力反应的评价,即将压力反应视为身体准备克服挑战的信号。

IMG_8830.PNG
图1 青少年对压力事件和压力反应的评价过程

针对上述两种心态,研究者开发了一项面向整个青少年群体的简短(30min)且低成本的在线干预方案,包含三个模块:第一,科学研究传递心态信息,令参与者浏览关于压力和人类表现的科学研究的总结;第二,他人故事佐证心态信息,使参与者听到先前参与者利用学到的心态信息在重要场合中取得成功的故事;第三,“说即相信”的写作训练,让参与者写下建议,告诉别人如何利用他们学到的两种心态来应对压力。


研究者通过六个随机对照实验检验干预效果。对照组完成相似的三个模块,区别在于对照组不涉及任何心态相关的信息。所有研究均为双盲设计,采用意向分析,运用贝叶斯因果森林方法估计处理效应。

研究1和研究2检验压力相关的认知(图2)。研究1的参与者为2534名8~12年级的中学生。完成基线调查后,参与者独立完成在线干预。接着让参与者想象自己需要完成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然后对压力事件和反应进行评估。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组,干预有效地降低了参与者对压力事件和反应的消极评估。研究2的参与者为790名参加社会科学课程的大学生,该课程从第二周开始每周进行具有挑战性的定时测验。在学期的第一次测验开始前,参与者自行完成基线调查和在线干预。接着参与者分别在第二周和第五周测验后对压力事件和反应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干预有效地降低了参与者的消极评估,且干预效果至少可以持续三周

IMG_8831.PNG
图2 研究1和研究2的流程及结果

研究3和研究4检验生理的压力反应(图3和图4)。研究3招募了160名大学生,在基线调查和干预后进行特里尔社会压力测试。参与者被要求在评审者面前发表即兴演讲,而评审者会在他演讲过程中发出负面的非言语反馈,例如皱眉、叹息、交叉手臂等。评估的主要生理指标为总外周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 TPR)。结果发现,干预降低了参与者的TPR水平,且干预使先前持有消极心态的参与者收益更大。研究4招募了200名大学生。与研究3不同的是,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四个组,分别是成长心态组、压力提升心态组、协同心态组和对照组。结果发现,协同心态组更加有效地降低了TPR水平和对压力事件及反应的消极评估,提升了幸福感

IMG_8832.PNG
图3 研究3的流程及结果

IMG_8833.PNG
图4 研究4的流程及结果

研究5检验日常的压力反应(图5)。参与者为119名中学生,他们来自美国一所管理严格的公立特许高中,学生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参与者完成五天的日记调查,测量自我评价和皮质醇水平。结果发现,干预减少了消极的自我评价,降低了日常的皮质醇水平,能够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且干预在压力较高的日子里对先前持有消极心态的个体具有更大的保护作用。此外,干预也提高了学生在核心课程上的通过率,促进了青少年的学业表现

IMG_8834.PNG
图5 研究5的流程及结果

研究6检验疫情期间的焦虑症状(图6)。参与者为351名参加社会科学课程的大学生。2020年1月底参与者完成了基线调查和干预,3月份后学校因疫情暂停了所有线下教学,4月中参与者进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评估。结果发现,对于先前持有消极心态的个体,干预减轻了焦虑症状,而对于先前持有积极心态的个体,干预效果很小

IMG_8835.PNG
图6 研究6的流程及结果


当今的人们正处于一个气候变化、政治冲突、不平等加剧和社会矛盾加深的时代,不确定性充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青少年积极地应对压力,努力提升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复杂的人类和社会问题,迎接艰巨的挑战是当务之急。协同心态方法有效减少了青少年消极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反应,是压力相关研究从理论迈向实践的重大进展。未来应在不同人群和背景下进行新的大规模实验,更全面地评估干预效果的普遍性和异质性。值得注意的是,干预方案仅限于帮助青少年应对那些严酷但重要的社会或学业压力,而不是改变对严重、消极和不可控的压力源的评价(如创伤或虐待)


参考文献:

Yeager, D. S., Bryan, C. J., Gross, J. J., Murray, J. S., Krettek Cobb, D., H F Santos, P., Gravelding, H., Johnson, M., & Jamieson, J. P. (2022). A synergistic mindsets intervention protects adolescents from stress. Nature, 607(7919), 512–520.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907-7

推文作者:丁越
插图:丁越
编辑:代馨竹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依然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对于广大学生党来说,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是不是只剩下了吃饭、睡觉、刷手机?如果查看一下过去一个月的日均屏幕使用时间,你可能会惊叹于手机在这段时期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在我们沉醉于刷手机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这小小的智能手机已然成了支配我们时间的主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可以说,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款集社交、娱乐、出行、理财等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设备,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却伴随着人们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

在这个漫长而又只能待在家的特殊时期,大家都目睹了如下场景,沉迷于各种短视频平台的父母,刷微信群消息刷到停不下来的爷爷奶奶,当然还有那个抱着手机爱不释手,脸上的表情偶尔严肃偶尔灿烂的自己。在我们惊讶于小小手机屏幕竟有如此魔力的同时,也开始担忧过度使用手机所带来后果。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到底怎样才能避免问题性手机使用呢

IMG_8809.JPG


问题性手机使用,又称为手机成瘾,即过度或者无节制地使用手机。通常表现为沉浸式的手机使用,无法控制使用时间,在不适当的情境中使用手机,无手机就感到恐惧等等。

那么,这样使用手机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一项2018年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的文章从社交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手机用户表示,他们会在面对面的社交活动中使用手机。看起来,人们并不认为使用手机会对社交活动产生影响。但是,来自加拿大的研究者通过两项研究,探讨了使用手机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人们在面对面的社交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交和情感收益

在研究一中,304名被试在一家咖啡馆参与了一项所谓的“外出就餐体验研究”。研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实验组由3-5名朋友或家人组成,且被随机分配到使用手机或不使用手机的情景中。

使用手机的情景中,研究者告诉被试,他们在点餐后需要回答一个调查问题,这个问题由研究助理通过短信的形式发给他们。为了确保他们收到了调查问题,被试要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并且调成响铃或震动模式。而在不使用手机的情景中,调查问题以书面形式呈现给参与者,并要求他们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一个盒子里。

最后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被试报告的社交和情感体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相对于不使用手机组,使用手机组的被试体验到更少的社会连接感,更多的压力唤起,更少的积极情绪和愉悦感

那么,为什么只是在餐桌上携带手机就可以显著地降低个体的愉悦感呢?研究结果进一步发现,手机的存在干扰了个体在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社交时的专注力,从而削弱了社会交往的情感回报。

IMG_8810.JPG

研究二考察了在不同社交互动中的手机使用、注意力分散和幸福感的关系。123名被试参与了一个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每天需要完成5次线上调查。调查内容与参与者在开始调查之前15分钟内的经历有关,包括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次数、是否有面对面的社交活动、过去的15分钟是否感到有趣、是否喜欢过去的15分钟等。

结果显示,在面对面的社交活动中,使用过智能手机的个体比没有使用手机的个体报告了更大程度的注意力分散,更多的负面情绪,更低的社会连接感,以及更低的愉悦感


上述两项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在聚餐等面对面的社交场合中,使用智能手机将会损害人们社交过程的心理收益

当然,智能手机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社交场合中,作为分心物的智能手机还可能产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影响。比如,一项2019年发表在Physiology & Behavior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在用餐时使用手机对人体卡路里摄入量的影响

IMG_8811.JPG


62名成年被试参与了一项为期4天的零食实验。在控制了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之后,参与者需要分别在三种条件下进食,即无分心物条件,使用手机条件,阅读杂志条件。在每一种条件中,被试都获得同样丰富的食物,比如苏打水、饼干、巧克力、酸奶、面包、水果等。进食没有时间限制,参与者可以吃到完全满意为止。在每一种实验条件完成之后,研究者评估被试摄入的热量。

结果发现,被试全神贯注进食时所摄取的总热量要显著低于一边使用手机或者一边阅读杂志一边进食的被试所摄取的总热量。而使用手机进食和阅读杂志进食所摄取的热量没有显著差异。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们在进食时被其他无关事物分散注意力的话,将会摄取更多的卡路里。研究者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认为,其主要机制是干扰物的存在影响了食物记忆的形成。也就是说,在进食时插入一个注意力分散物会妨碍大脑对摄入食物量的正确处理,阻碍饱腹感的产生。

技术进步促进了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如今“手机上餐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高科技电子设备成了成年人甚至儿童在用餐时的主要消遣工具。当爱美的你还在不断地为自己愈发不受控制的食欲而困扰时,或许应该去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行为习惯呢?

IMG_8812.JPG

不仅如此,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所带来的影响还是多方面的。一项针对中国香港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性手机使用与抑郁、身体疼痛,日间嗜睡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有关。该研究已在线发表于Addictive Behaviors上。


来自香港五所中学的一共729名中学生参与了这项调查,他们分别填写了问题性手机使用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疼痛评估量表,以及Epworth睡眠量表。

结果发现,手机使用时间与抑郁、身体疼痛和日间嗜睡呈显著的正相关,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在以上三项指标中的得分显著更高。此外,结果还显示,在手机使用的时间上存在性别差异。在该研究群体中,女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要高于男生,且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以上介绍的三篇研究文献,分别从社交、饮食、心理健康的角度对问题手机使用的后果进行了阐述。我们不得不承认,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事事皆有两面性,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毫无疑问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个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里,我们停课不停学,大中小学各个学段都已经开始了线上教学活动,正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保障了我们从现实课堂到“云端课堂”的顺利过渡。

IMG_8813.JPG

不过,网络课堂也不能成为我们长时间沉浸式使用智能手机的理由。我们在进行必要的“云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避免过度的手机使用。在这里,我们有以下建议:

第一,保持和发展良好的现实情境中的社交关系,避免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虽然现在还不是进行聚集性社交的时候,但是我们却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我们的家人。我们可以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多陪爷爷奶奶说说话,帮助老人排遣孤独感。毕竟,在家里闷着的不止你一个,老人比你更容易感到孤独。

第二,关闭不必要的手机APP通知提醒,如微博、短视频平台等。虽然我们不是每次都会查看这些通知信息,但手机的每次提醒都像是在对我们说“快来看看我”。毫无疑问,这些频繁的手机通知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分心物。

第三,转移注意力,培养良好积极的生活习惯。比如,利用空闲时间做一些小范围的健身运动、家务活动;睡前练练书法陶冶心境,或者养成睡前阅读的好习惯等等。

最后,可以通过设置每日手机屏幕使用时间限额,或者APP使用时间限额,从而达到有效管理手机使用时间的目的。毕竟,我们才是手机的主人。

IMG_8814.JPG


参考文献:

Dwyer, R. J., Kushlev, K., & Dunn, E. W. (2018). Smartphone use undermines enjoyment of face-to-face social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78, 233-239.

da Mata Gonçalves, R. F., de Almeida Barreto, D., Monteiro, P. I., Zangeronimo, M. G., Castelo, P. M., van der Bilt, A., & Pereira, L. J. (2019). Smartphone use while eating increases caloric ingestion. Physiology & behavior, 204, 93-99.

Ng, K. C., Wu, L. H., Lam, H. Y., Lam, L. K., Nip, P. Y., Ng, C. M., ... & Leung, S. F. (2020).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bile phone us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bodily pain, and daytime sleepiness in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ddictive behaviors, 101, 105975.

推文作者:孙鹏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