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视角 | 工作太忙,孩子能不能给爸妈带?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卢思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0级本科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节奏加快,许多新手父母作为职场的主力军,通常很难有时间照顾和陪伴孩子。于是,越来越多的祖父母挑起了照顾孙辈的大梁。这种由祖辈承担主要或全部照顾、教育责任,并且持续时间达到一年以上的抚养方式,被称为隔代抚养(詹爽, 2017)。
每当我们谈起隔代抚养,往往都伴随着这样的担心:
“都说老人带娃容易有‘隔代亲’,会不会惯坏孩子?”
“爸妈有些思想观念过于老套、还有不少陋习,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把娃交给爸妈带,回头跟我不亲了怎么办?”
…………
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中,我们似乎更加关注隔代抚养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却忽视了曾经把我们拉扯大的父母已经年迈,对于他们而言,养育孙辈并非易事。本期,我们将视线投向帮忙带娃的祖父母们,看看照料孙子女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1.从个体的视角看
隔代抚养对老人自己身心健康的影响
“好不容易将孩子哄睡着,赶紧打扫房子,洗衣服做饭,等精疲力尽的时候想坐下休息,那时孩子又醒了。”
“吃饭上厕所都是一种奢侈,腾不出手做其他的事情。出个门都像打仗一样,上厕所要抱着娃,洗澡必须要很快地完成。家务做不完,吃饭从来没按时过。最可怕的是孩子半夜总是吵夜,自从有孩子后再也没有睡过整觉了。”
对大部分父母来说,带娃是件体力活,更何况是上了年纪且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呢?
隔代抚养或可导致老年人更多健康问题
隔代抚养需要耗费老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会增加老年人的劳动量,更可能让他们脱不开身,日常社交、看病、锻炼身体等等活动都会被耽误(顾超凡, 2019)。
科学研究表明,参与隔代抚养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更多(Faps, 2010; Silverstein, 2008)、患冠心病的风险更高(Lee et al., 2011)、日常生活功能更受影响(Minkler, 1999)。还有研究发现,原本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祖辈在承担孙辈主要抚养责任后,身体功能和健康都发生了不良的变化,且伴随着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增加(Peterson, 2017)。
隔代抚养给老年人带来自我价值感
是否隔代抚养只会给老年人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呢?并不是。
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种类和频率都大打折扣(李渊柏, 2019),这使得老年群体本身就面临着孤独感和缺乏自我价值感的问题。
虽然带娃很累,但有了孙子女在旁陪伴,祖父母的孤独感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Aassive et al., 2012)。此外,照料孙子女的过程还能帮助老人获得自尊心和成就感,重新找到人生的目标(Di et al., 2016; Noriega et al., 2016)。
值得注意的是,隔代抚养是否能够产生这样积极的心理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人的意愿和心态。假如老人赋闲在家、乐于代劳,对他们而言,孩子就能够作为陪伴者和情感依托,更有机会形成良好的祖孙关系,带来积极的心理效益;然而,不少隔代抚养关系的形成都是受到客观压力的影响,父母和老人并非心甘情愿,此时,老人若将孩子视为负担,则更有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张田, 傅宏, 2017),在身心健康方面都受会到消极的影响。
2.从家庭的视角看
隔代抚养对老人生活的影响
“羊肉串不卫生,就不能吃。”
“今天你要是不好好吃饭就揍你!”
“你跟孩子发什么火?吃个羊肉串怕什么,走,爷爷给你买!”
由于生长在不同年代,祖辈与父辈之间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因此发生冲突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把这种因存在代际差异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导致的碰撞称为代际冲突(丁浩, 2019)。
加剧了老人与子女两个家庭间的冲突
在隔代抚养家庭中,由于孩子爸妈与家中老人和小孩的沟通相对贫乏,代际冲突问题往往更加严重。有学者对重庆市60个隔代抚养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祖辈与子女经常发生矛盾、甚至矛盾大到无法沟通的家庭占比高达43.7%(沈锄云, 2000)。
此外,祖辈的教养方式容易出现过度纵容、“重养轻教”等问题(童春旺, 2004; 刘云, 赵振国, 2013),进而可能导致孩子学业表现更差(Edwards, 2003),有更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刘云, 赵振国, 2013; 王玲凤, 2007)。这使得许多父母在发现孩子养成的各种坏习惯后,责怪老人溺爱孩子,与老人爆发冲突,进而导致两代人之间矛盾重重。
隔代抚养降低了老年人家庭的生活质量
在隔代抚养家庭中,除代际冲突外,祖父母之间的内部冲突也更为明显。研究证据表明,承担孙辈主要抚养责任的夫妻之间交流时间更少,存在更多的婚姻问题,更难感受到来自配偶的支持(Minkler et al., 1994)。然而,家庭支持是老人幸福感最为重要的来源(李渊柏, 2019),冲突不断的家庭关系将严重损害老人的生活质量,亦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3.不得不隔代抚养的情况下
这样做可以有效降低隔代抚养的消极影响
那么,我们了解到隔代抚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存在多种可能性的,既有可能给老人带来自我价值感提升等积极影响,也有可能带来生活质量下降、家庭矛盾增多等消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并非主动成为“甩手掌柜”,而是由于进城务工或工作压力不得不选择让老人帮忙照看孩子。假如实在没有办法照顾孩子,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来降低隔代抚养带来的消极影响呢?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在将孩子交给祖辈抚养之前,充分确认祖辈的意愿和身体状况。被动地承担孙辈抚养责任对祖辈身心健康都具有较大危害,所以在做出隔代抚养决定前,必须与祖辈充分协商。
(2)无论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家人保持联系。由隔代抚养导致的家庭矛盾主要源自于沟通的缺乏,但在外打拼的父母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沟通更为方便、快捷,消息、语音和视频通话虽然不能代替亲身陪伴,却可以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随时传达对家人的关心与牵挂。若是不能相伴身侧,不妨教教爸妈如何使用社交软件,约定好每周的通话时间,在丰富爸妈老年生活之余,还能帮助爸妈接触新时代的思想观念,最重要的是,让家人及时收到你的关心。
(3)有效沟通,向祖辈传达科学的教育理念。受制于社会发展水平,祖辈受教育年限普遍不高,在孙辈教养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误区。因此,向祖辈传达科学的教育理念尤为重要。与祖辈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换位思考,给予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在此基础上争取对方的支持。
(4)若条件允许,尽可能与祖辈分工合作、共同教养孩子(称为“代际联合抚养”),不要将孩子完全“丢”给祖辈养育。研究表明,比起隔代抚养,代际联合抚养对祖辈心理健康、家庭关系和孩子成长都更有益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与其他伙伴互动,分享你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共同生活的故事~
参考文献
丁浩. (2019).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介入城市隔代抚养家庭代际冲突问题的研究--以Y市A家庭个案研究为例(硕士学位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
顾超凡. (2019). 隔代抚养祖辈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大学, 郑州.
李渊柏. (2019). 老年人婚姻满意度与健康的关系: 交叉滞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刘云, 赵振国. (2013). 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学前教育研究, 2, 37–42.
沈锄云. (2000). 认知隔代教育. 老年人, 9, 4–5.
童春旺. (2004). 隔代教养: 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 43–45.
王玲凤. (2007). 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1, 672–674.
詹爽. (2017). 亲子关系与亲隔代抚养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儿童情绪调节的作用(硕士毕业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张田, 傅宏. (2017). 隔代抚养关系中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 中国老年学杂志, 37(20), 5169–5170.
Aasssive, A., Arpino, B., & Goisis, A. (2012). Grandparenting and mother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using the generations and gender survey. Demographic Research, 27(3), 53–84.
Di, G. G., Glaser, K., & Tinker, A. (2016). The impact of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on the health of grandparents in Europe: A lifecourse approac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52, 166–175.
Edwards, O. W. (2003). Living with grandma: A grandfamily study.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4, 204–217.
Faps, H. W. (2010). Grandparenting: Diversity in grandparent experiences and needs for healthcare and support. Int J Evid Based Healthc, 8(4), 277–283.
Lee, S., Colditz, G., Berkman, L., & Kawachi, I. (2011). Caregiving to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3(11), 1939–1944.
Minkler, M., Roe, K. M., & Robertson-Beckley, R. J. (1994). Raising grandchildren from crack-cocaine households: Effects on family and friendship ties of African-American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64, 20–29.
Minkler, M. (1999). Intergenerational households headed by grandparents: Contexts, realit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3, 199–218.
Noriega, C., Lopez, J., Dominguez, R., & Velasco, C. (2016). Perceptions of grandparents who provide auxiliary care: value transmission and child-rearing practice. 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 22(3), 1227–1236.
Peterson, T. L. (2017). Changes in health perceptions among older grandparents raising adolescent grandchildren. Soc Work Public Health, 32(6), 394–406.
Silverstein, L. A. B. M. (2008).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The impact of participation in multiple roles.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6(3), 285–304.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卢思伶
编辑 | 丁欣怡
网络图源 |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