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 | “妈妈,我希望你爱我少一点”
豆瓣评分8.3分的热播剧《小欢喜》前晚在东方卫视上演了大结局,人人都记住了这样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有一点小欢喜。”
剧中讲述了三个高考备战家庭生活中家长里短、鸡飞狗跳的事情。十分写实地演绎了孩子、父母甚至老师在高三这一年发生的种种冲突。在三对家庭中,乔英子算是几个孩子中幸福感最低的一个,她和妈妈宋倩争吵的对白频频上热搜,宋倩更是被很多网友直呼:是我妈本人了!太真实了!
1、妈妈全部的爱都给了你
宋倩和丈夫离婚了,从此女儿英子成为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也是她生活里的全部重心。尤其是在高三这一特殊时期,宋倩为了英子能有理想的高考成绩,可谓是呕心沥血、费劲心机。剧里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比如,英子特制的学习房间,隔音墙、玻璃窗,让英子既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又能随时受到妈妈的监督。为了给英子补充营养,宋倩陪英子一起吃生海参,给英子熬自己都舍不得喝的燕窝。担心英子早恋,于是早晚去接送英子上下学,甚至不惜和多年的好朋友吵架闹翻……
宋倩对英子无微不至,从学习到生活都给予了全方位的关心和照顾。但她只是单方面的付出自我感动式的母爱,很少顾虑到英子的内心感受。父母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旁观者,而非控制者,宋倩的母爱表达的太过强势,这么沉重的爱压在孩子身上,真的还能是爱本来的样子吗?
2、“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英子一心想考南大,但宋倩不想她去外地,只希望她留在北京。对于宋倩来说,英子就是她的全世界,她无法接受英子不在自己身边去外地上大学。而英子却说:我希望我妈爱我少一点。
英子在宋倩的高压控制下,感觉非常痛苦。由于宋倩的反对,她不能报考南大。在离家出走后,英子在跳海的时候对宋倩说:你从来都是凭你自己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
而宋倩也非常痛苦:妈妈都是想为你好啊。
可是正如英子所说,宋倩所做的都是她认为对孩子好的,而并没有去想过孩子想要什么。
最后英子说出了自己想要去南大的原因: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为什么宋倩如此爱英子,英子最终却想逃离她?因为在这份沉重的母爱背后,更不能忽视的是她对英子超强的控制欲。心理学有一种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爱孩子,并不等于控制孩子,让孩子行为和选择都听从父母的意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行的却是控制孩子的事,这种爱满足了父母的私欲,让父母能一直得到孩子这一重要的情感寄托,但却给孩子带来无法言说的痛苦。宋倩的爱过于沉重,她控制了英子对于未来的选择,希望英子永远在自己的身边,可是这种爱太过自私。
3、不要压抑孩子的自我表达
英子的内心是深知妈妈的爱,她也非常感恩,但是她觉得“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宋倩带着强烈控制欲的爱,给英子带来的更多是束缚,是捆绑,甚至是无法呼吸的窒息感。
英子内疚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样子”,而且她也没法和宋倩好好沟通,无法说出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她连续32天失眠,经常想哭,上课时出现幻觉,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控制不住自己的消极情绪,感到无法开心,被诊断患了抑郁症。
剧中的英子,在宋倩爱的高压下,终于崩溃。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大人们总说“小孩子哪有那么复杂,能有什么过不去的”。其实,我们都低估了青少年抑郁症。国内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约为4.8%~22.8%,其他调查则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流行率在20%~44% 。
有多少孩子,像英子一样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无法表达自己,无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选择人生,也无法摆脱,所以她只能越发痛苦。多数孩子在世界观还没成型的时候,身边的亲人如果否定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孩子的心理将会受到不可治愈的损伤,这种心理创伤会跟随孩子的一生。
英子知道自己是宋倩的情感寄托,是宋倩的心理支柱。可是当一个人将所有的喜怒哀乐、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时,另一个人又怎么能活出自我,活得自由?
不只是孩子,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能够真实而直接地表达自我、活出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事。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压抑了自己的内心,而感到抑郁、焦虑。想想一下,在你想提出不同意见却不敢说出口的时候,你是否觉得很难受?所以,仅仅是一个意见不能说出口,我们都可能觉得憋屈,更别提未来的选择都不能随自己心意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我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去寻找、去完善、去表现、去实现的,自我实现一直被认为是心理发展极佳的状态。当我们的自我越大程度地表现出来时,我们才不会觉得压抑、郁闷。
4、权力不等于爱
其实,宋倩式的父母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父母可能在控制孩子的程度上要稍微轻一点。但是正如武志红所说,在中国,如果你想体验当皇帝的感觉,生个孩子就可以了。家庭文化中最明显的不是爱,而是权力。
现在的家庭中,父母的权力太大了。孩子从出生到真正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很大程度上干涉孩子的人生。所以,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迷失在对孩子的权力里。小时候,孩子身心都没有发展成熟,父母确实应该多参与和指导,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就要慢慢学会放权,学会放手,学会让孩子独立选择和面对人生,因为孩子的人生还很长,未来仍然需要他们自己去走。父母可以在早期帮助孩子搭建一个稳固的人生基底,但不能想着让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控制下。
爱孩子,从来都不应该表现成亲子关系中的权力,更不能以爱为名去控制孩子。
5、家长的爱可以柔软一点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日渐成长的孩子,尤其是如英子一样,已经高三的孩子呢?
对于家长来说,除了前面提到的不要压抑孩子的自我表达以外,还要尊重孩子,给孩子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权。孩子越长大,生理和心理都会越发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想要逃离父母的控制实现独立的倾向就会越发强烈。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家长不要逆势而行。一味压抑孩子,只会引发孩子更大的逆反。而且,孩子往往比父母想象的更成熟,懂得更多。就像《小欢喜》中父亲方圆对儿子方一凡进行性教育,儿子方一凡知道的内容其实不比爸爸方圆少。所以,家长要多给孩子一点信任,相信他们对很多问题的判断和选择。
在尊重孩子和给孩子放权的时候,如果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做法,那么不妨学习一下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所说的教子方法:孩子越长大,家长越要少说,学会示弱。比如,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将时间更多花在学习上,不能再玩游戏了。此时家长如果直接说,你别玩游戏了,这么做往往收效甚微。哪怕家长再加上一些惩罚、威胁,也常常只有短期效果。所以,此时,家长要示弱,变得更柔软,尤其是母亲,此时可以用柔和的声音和孩子商量:我觉得你现在玩游戏的时间有点太长了,这对你的眼睛不好,你的成绩也受到了影响,我现在很担心,我怕你这样下去会沉迷游戏,到时候身体和学习都不好该怎么办呢?孩子其实是知道玩游戏太多的危害的,但是TA可能控制能力较差,所以玩过度了,听到家长这么说,TA可能就会说:我知道了,等下就不玩了。这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避免了对孩子的指责,让孩子不会立刻激起防御系统,直接站在父母的对立面。
总之,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可以更柔软一点,不用一直做一个权力的暴君。柔软的爱并不会削弱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多一点耐心,多表达关心,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会更有利。
本文作者:小颜老师,心理学博士、儿童教育专家、自由撰稿人。图片来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