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孩子教养 下的文章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张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0级本科生。喜欢排球、秋日和温暖有力的文字。

请大家现在开始在头脑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天孩子放学回到家,皱着眉头苦着脸,父母想知道孩子怎么了,刚刚开口说了一两句话孩子便开始放声大哭。

1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上述四种选择分别对应了中国父母的四种元情绪理念:情绪不干涉、情绪教导、情绪摒弃以及情绪紊乱(叶光辉等, 2005)。具有不同元情绪理念的父母会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情绪教育策略,进而影响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

研究发现,具有情绪教导理念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时能给予包容和温暖的情绪反应,并能教导孩子积极应对情绪,促进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Gottman et al., 1996; Katz & Windecker-Nelson, 2006)。而其余三种元情绪理念则对孩子的情绪能力及其他社会化行为的发展无益。

拥有情绪教导理念的父母能敏感觉察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情绪感受,并与孩子共同解决情绪问题(Liang et al., 2013)。

那么,父母该如何践行情绪教导理念,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呢

IMG_1573.PNG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0~12岁的孩子常常通过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由于情绪是一种复杂且较为抽象的身心体验,年龄较小的孩子的认知水平尚未发育完全,当遇到诱发情绪的事件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能用原始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哭闹、扔东西等。

其次,父母可以尝试通过询问的方式来确认诱发孩子行为的情绪。例如:“同学误会你拿走了他的铅笔,你是不是感到委屈、难过,所以哭了?”这样不仅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哭泣背后的原因,还能学会具体描述情绪的字词。

2
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当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采用某些方式将其表达出来,以释放强烈情绪带来的身体紧张感。针对低年龄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父母需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情绪的出现并不是问题,如何表达情绪才是关键。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适当地呐喊和运动等方式都可以起到发泄情绪、缓解紧张的作用。

除了用行为发泄情绪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言语来表达情绪

IMG_1574.PNG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用言语表达消极情绪能让孩子更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更理智的反应。这个表达的过程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思维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孩子学会用恰当的语言与他人沟通,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3
共同解决情绪问题

当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时,父母需要尊重ta的情绪体验,和ta一同探索如何解决问题。例如,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同学说你坏话,你感到很生气,打了他一拳。在这个时候,你感到生气是正常的,但是打人是不好的,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并且在此过程中,父母还可以给孩子提供调节情绪的策略。例如:“你感到生气的时候,尝试深呼吸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再向老师寻求帮助。”

此外,也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积极思维来提升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情绪ABC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是相对固定的,而不同的认知解释(也称信念,beliefs)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结果(consequence)。当孩子能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解释他们遇到的事情时,就可以减少由不合理信念带来的情绪困扰。

IMG_1575.PNG

例如:当孩子外出游玩却走错路时,ta可能感到着急或不满。但用积极的思维看待这件事,可以发现,虽然走错了路,但这条路的风景有不一样的美,享受意料之外的美景让人感到快乐和欣喜。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消极情绪一出现就要立刻去解决它。在某种程度上,消极情绪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适应性意义(任俊, 2006)。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将消极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IMG_1576.PNG

4
调整自身的行为,做孩子情绪调节的榜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更是孩子认识事物、探索世界的榜样。父母的情绪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研究发现,在压力情境中,孩子会参照父母在相似情境中的调节策略来理解情绪事件的意义,并以相同的方式去管理自己的情绪表现(Silk et al., 2006)。一方面,父母积极调节自身情绪能给孩子树立适宜情绪体验、控制情绪表达等方面的榜样,从而促进孩子情绪调节的良好发展。

IMG_1577.PNG

另一方面,情绪调节能力高的父母不仅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善于有效应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由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刘航 等, 2019)。家庭中积极情绪的表达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而过多的消极情绪表达则会阻碍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Morris et al., 2007)。

情绪是天生的,但如何恰当地表达和调节情绪则需要后天的学习。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父母采取恰当的情绪教育策略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情绪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教导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也是亲子共同成长的难忘时光。


参考文献

刘航, 刘秀丽, 郭莹莹. (2019).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机制与启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148–155.

任俊. (2006). 积极心理学 = Positive psychology.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光辉, 郑欣佩, 杨永端. (2005). 母亲的后设情绪理念对国小子女依附倾向的影响. 中华心理学刊, 47(2), 181–195.

Gottman, J. M., Katz, L. F., & Hooven, C. (1996).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

Katz, L. F., & Windecker-Nelson, B. (2006). Domestic violence, emotion coaching, and child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 56–67.

Liang Z.-B., Zhang G.-Z., Chen H.-C., & Zhang P. (2013). Relations among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Parental Emotion Expressivity,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Relations among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Parental Emotion Expressivity,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4(2), 199–210.

Morris, A. S., Silk, J. S., Steinberg, L., Myers, S. S., & Robinson, L. R. (2007). The Role of the Family Contex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16(2), 361–388.

Silk, J. S., Shaw, D. S., Skuban, E. M., Oland, A. A., & Kovacs, M. (2006).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offspring of childhood-onset depressed mother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7(1), 69–78.

策划丨蔺秀云
撰稿丨张 琦
排版丨张昱凌
图源网络丨侵删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连阳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在读本科生

有人说,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叛逆,就喜欢不听父母的话。但事实上,孩子并不会突然变“坏”,更不会蛮不讲理,恰恰相反,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渴望独立的同时也很需要于父母的引导和建议。所谓“叛逆”,很可能是父母在孩子渴望独立的时候给予了过多的干涉。

IMG_1559.PNG


01
孩子的课题VS父母的课题

心理学家阿德勒(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2015)认为:基本上一切人际冲突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家庭中也是如此。

IMG_1560.PNG

就拿学习来说吧,很多父母喜欢命令孩子学习,把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小孩”相比,经常“唯分数论”,只用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优劣,认为孩子的很多兴趣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结果自己的苦口婆心不仅没有得到孩子的体谅,反而引起了孩子对父母的不耐烦,让亲子关系更加僵化。

亲子关系僵化是因为没有做好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没有做好“课题分离”的结果

过多地干涉甚至掌控孩子的生活,其实是把孩子的课题当作了自己的课题。凡事都替孩子做决定,认为严格管教孩子、替孩子规划好一切才是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职责,但实则不然。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倘若父母想让自己和孩子都过得轻松自在,那就要试着把孩子的课题还给他们,让孩子自己学习、自己生活。

也许会有家长疑惑: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不负责任吗?这和放养式教育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个问题,阿德勒如此回答:“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

IMG_1561.JPG

究竟是谁的课题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容易把孩子的课题误认为是自己的课题:命令孩子学习、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虽然初心是“为了孩子好”,但拽着孩子的线太紧,亲子之间的冲突也就很难避免。

那么该如何来辨别一件事情究竟是谁的课题呢

阿德勒说,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可以辨别出这是谁的课题。再来接着说说学习这件事儿,孩子不学习,孩子最终会受到同辈压力、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没能引导和帮助孩子好好学习,家长最终会感到后悔、受挫、内疚……因此,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引导和帮助孩子学习是父母的课题

02
课题分离:彼此独立,互相尊重

演员黄磊和妻子教育女儿的方式别具一格。黄磊夫妇的女儿多多曾因染发、打耳洞的一组图片登上微博热搜,这一系列中学时代不被允许的和接受的行为引发了热议,而黄磊夫妇的教育方式也成为了讨论热点。

黄磊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黄磊夫妇把女儿看作独立的个体,所以不会强加给她自己的意愿,他们选择尊重多多在每个年龄段的好奇心,并给予适当引导,让她可以更加主动和自由地成长。

IMG_1562.PNG

反观多多的表现,毫无疑问,黄磊夫妇是成功的:活泼自信的性格,热爱运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自己做饭,能用英语跟国外导演同台交流……由此可见,黄磊的教育是阿德勒理论的有力佐证。这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基础,应当是将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并给予尊重。尊重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父母进行“课题分离”的过程

03
想要孩子“听话”,家长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格外渴望像大人一样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虽然ta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更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但谁不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地走过来的呢?建议家长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日常的亲子相处中,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给与孩子一定的空间,把孩子当朋友一样来尊重,从自身做起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相信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就指日可期。

(1)总要放手,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适当放权是家长帮助孩子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的重要手段。逐渐将选择的权利交到孩子的手中,培养孩子独立做出生活决策的能力,只是在孩子向自己求助或者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再向孩子伸以援手。

IMG_1563.PNG

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如果总是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不仅不利于孩子自身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也很有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让孩子自主选择其实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只有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责任和承担。

(2)换位思考,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

大人不喜欢被别人说教,就像孩子不喜欢听到“你才多大,你懂什么”这种话;大人也不喜欢被道德绑架,就像孩子不想被“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束缚住;大人们受不了老板天天追问业绩,逼迫自己让事业高于生活,就像孩子受不了父母用学习打压兴趣:“你还有心思做这些事?作业做完了吗?考试考了几分?”。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就要用对待一个独立个体的思维来对待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3)用建议代替命令,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使用命令的口吻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自主权受到了损害。即使孩子本来是想这么做,但因为父母的口吻,也不再愿意去做,因为这样会让原本是自己主动要做一件事情变成了服从父母的命令。因此,尝试将“你应该”“你必须”改成“要不要”“好不好”“怎么样”,通过建议的口吻来表达你对孩子的关心和诉求,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IMG_1564.PNG

(4)言传身教,做孩子学习的榜样

“行”往往比“言”更加有力。如果父母教给孩子一个道理,却连自己都做不到,孩子可能会由此反驳“你怎么不这样?”,自然道理也就没有了说服力。除此之外,假如说教的态度是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内容又是老生常谈,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将其看作“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因此身体力行地以身作则,能更好地给孩子传递正向信息,同时也能够提升家长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度和威望值。

(5)平等相处,让孩子告别叛逆

教育专家董进宇曾说:“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该像朋友那样自信,互相关心,把人性尊严平等放到至高的位置。”


叛逆是孩子青春期非常正常的一种表现,因为他们正在为“成为自我”做着巨大努力。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放下架子和孩子做朋友,要将孩子看作独立的人,把他们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给予孩子更多地信任,相信孩子并非故意蛮不讲理,“叛逆”造成的亲子问题终将在平等的日常相处中逐渐散去。


参考文献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2015).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渠海霞 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策划 | 蔺秀云
撰稿 | 连阳宇
编辑 | 丁欣怡
排版 | 丁欣怡
图源网络 | 侵删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翟予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1级本科生
一个脚踏实地的有理想的人

听过不少父母的抱怨:“我们家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没想到上了中学之后就好像是换了一个人,常常一脸心事愁眉不解的样子,问他他又不耐烦,还啥事都要和大人对着干,怎么越长大越不好管了呢,发愁啊!”

IMG_1552.PNG

孩子进入青春期,不少父母都感到头疼,以往的乖宝宝开始变得不听话,还动不动就发脾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变身大魔王,就像是换了一个人,父母们感到不解:青春期叛逆到底什么时候结束呢?自己该怎么对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最关键的啥是青春期叛逆啊?感觉自己青春期的时候也没这么折腾吧。父母们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的青春期是怎么度过的。


1
青春期叛逆的那些事儿

青春期叛逆指的是青少年对成年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一概否定的心理对抗现象,且其对象具有泛化性,也就是对于很多人和事都会产生心理对抗(宋专茂, 1991)。

许多研究者都曾指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这一阶段孩子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独立和尊严(陈梅, 2021),Frankel & Dullaert (1977)也论述道,叛逆是青少年对个人的一种展现,是对建立一定自主性的尝试和对自己价值体系的发展,是将以自我为中心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比较的过程。适度的叛逆,还有利于青少年构建自我身份认同(Swierczek et al., 2018)。因此家长和老师并不用为此过度担心和烦恼,父母们以平常心态来面对就行。

IMG_1553.PNG

那么,在讨论应对青少年叛逆的具体对策之前,或许家长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在青春期会出现叛逆的心理和行为,都会有哪些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以及它们是如何运作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相应的对策。


2
一起看看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

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从生理方面看,当发育至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更加成熟,神经系统愈加完善,思维能力显著增强,但认知控制系统尚不发达,不能很好的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容易冲动。因此,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会释放更多的肾上腺素,使得神经过分兴奋,思维不受控制,导致其容易做出叛逆的行为(Zhang & Li, 2022)。

从心理方面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存在不平衡,二者在青春期都迅速发展,但心理成熟往往比生理成熟滞后(罗兰, 2018)。青少年时期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开始具有了独立的思维和强烈的自主意识,讨厌被成年人支配,同时有很强的自尊心。当这些不能被满足的时候,他们会对外界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表现出抗拒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IMG_1554.PNG

外部环境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的行为和性格与家庭和教育环境紧密相关(Wei, 2005)。一些家长对孩子实行高压式的管教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执行自己所制定的规矩。专制型的教养会让孩子觉得他们失去了自主的权利,感到家长不尊重自己。尤其是对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快速觉醒的青少年来说,越给他们施压,越容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另一个极端——溺爱型的养育则会缺乏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致使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蛮横不讲理,不服从家长的管教,稍有不顺就会乱发脾气,这种现象如今广泛存在于独生子女家庭中(陈梅, 2021),也是青春期叛逆形成的重要原因。

其次,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的另一大原因源自高压的学习环境。在如今这个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时代,许多学校常常从单维的考试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而忽视其全方面的发展,对于青春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题海战术”、“军事化管理”等教育方案层出不穷,很多青春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能很好地调控自身情绪、认知自我,就容易产生厌学、违反校规校纪的叛逆行为。

IMG_1555.PNG

此外,同伴对青春期个体叛逆的影响也非常重要。青春期是个体独立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孩子渐渐脱离父母的一个过程,此时,同伴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由于人的社会性,青少年很容易被周围的同伴影响,有时为了所谓的合群不被孤立,迫于同伴压力会习得一些不好的习惯(罗兰, 2018)。

例如自己身边的同学都与家长、老师对着干,那么自己也不得不这样做,不然会在同伴间很没有面子。所以,同伴关系质量的好坏也会影响青少年叛逆的程度

IMG_1556.PNG

最后,网络信息也是影响青春期个体叛逆的因素之一。虽然青少年尚未走入社会,但在当今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情况下,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会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传递给青少年。这些信息纷繁复杂,且缺乏筛选检查,可能会让青少年过早地暴露在成人世界的信息下,一些过激言论和暴力元素会对缺少判断力的青少年产生误导,进而加剧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和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
解决青春期叛逆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态度上

正确认知青春期叛逆:家长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对其叛逆的心理和行为,要重视但不必夸大。青春期的叛逆与心理病态表现是不同的,它代表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除非是叛逆行为过度,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而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逆反行为,家长需要尽可能地用平常心来看待就行,不必过于紧张。

理念上

关注自我同一性培养:自我同一性是指孩子对“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和“我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的回答(Schreurs, 2001)。

在我国这个中学学业压力极大的环境背景下,学校老师和家长们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上,激励其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对自己的子女或学生寄予高期望。但其实,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培养比学业成就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更重要,青春期叛逆的背后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没有正确处理同一性发展会带来大量青春期心理问题(赵玉成, 2020)。

所以,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家长和学校也需更多地关注青少年自我认知发展,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IMG_1557.PNG

情感上

给予关爱和支持:青少年神经中枢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使其逆反心理有很强情绪性(宋专茂, 1991),所以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很不稳定,需要成年人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这要求父母对于孩子的需求要敏感,孩子做一件事情不管是否达到期望,都应尽可能向他表示自己情感上的支持,不要对孩子冷脸或将自己在生活、工作上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

方法上

增加沟通交流:青少年大脑神经系统发育愈加成熟,思维变得非常活跃,会思考更多抽象概念和假想事件(戴维·谢弗, 2009),他们有许多自己的想法,但缺少一个倾听的人。家长可以多与青少年沟通交流(比如多聊聊家庭和学校生活、对同性和异性朋友的看法、学业上的困难、对自己未来的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维方式,从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帮助青少年拥有健康的心理。

IMG_1558.PNG

培养辩证思维:青少年的思维与成年人不同,由于青少年有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看待问题主观性强(戴维·谢弗, 2009),再加之其社会经验的缺乏,易产生非黑即白的思维。有研究发现青春期叛逆强度与年轻人对思维效率控制有关。同时,相对主义、辩证思维有助于调和矛盾的观点和立场,促进理解和解决冲突(Swierczek et al., 2018)。

引导正确方向:青少年对外界信息的是非判断能力尚不完善,家长不宜因为工作忙的原因疏忽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的引导。例如,多了解孩子身边的朋友有哪些、关系是否良好;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关注青少年的发展情况并在重要节点对其进行积极引导,是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Frankel, J., & Dullaert, J. (1977). Is adolescent rebellion universal? Adolescence, 12(46), 227-236.

Schreurs, B. (2001). NATO Research and Study Group 31 “onOfficer Selection” Survey. In: Lescreve, F. J., Arabian, J., Bailey, M., et al (Eds.), Officer Selection (pp. 45-51). Ottawa: St. Joseph Press.

Swierczek, A., Gurba, E., Duda, M., & Gurba, K. (2018, July 2-4). Youth rebellion and its modifi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New Learning Technologies, Palma, Spain.

Zhang, Z., & Li, C. (2022). Adolescent rebellion causes and guiding strategies. Science Insights, 40(4), 485-487.

陈梅. (2021). 中小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及正确引导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11), 17-18.

戴维·谢弗. (2009).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8版)(邹泓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罗兰. (2018). 论青少年叛逆心理. 教育教学论坛(22), 220-221.

宋专茂. (1991). 青少年逆反心理调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7, 45-47.

魏彬. (2005). 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赵玉成.(2020). 青春期叛逆的背后是发展自我同一性. 上海教育(25), 13-14.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翟予童
编辑 | 李欣霏
排版 | 李欣霏
图源网络 | 侵删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冲过去的才是赢家”、“ 一分干掉一操场”,这些宣传口号充斥在每个人的求学之路上。以考试分数为指标的前提下,“竞争”无可避免。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加,宏观经济不平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影响,但它影响身处校园里的青少年吗?在资源供给不均衡的情况下,青少年会采取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应对不平等带来的困境呢?


一篇2022年发表在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的研究通过80多万学生样本,包括四项预注册的子研究,探究了高经济不平等是否会增加学业环境中的竞争氛围和竞争倾向,并降低学生之间的合作意愿。研究1采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年的数据,对50万名学生进行多水平分析,其中通过量表题目测量学生对他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感知,同时通过世界银行数据统计不同国家经济不平等指数。结果发现,经济越不平等,学生感知到的竞争性氛围更强,感知到的合作氛围更弱

IMG_1305.JPG

研究2包括两项研究,分别采用PISA 2003和2005年数据库对25万名学生和7万多名学生数据进行多水平分析。研究2进一步将竞争与合作的学习场景分为“一般领域”和“特定领域”两个方面。特殊领域是指某个特定的学科,例如,“在数学方面,我总是努力比班里其他同学做得更好”;一般领域不指特定的学科,例如,“我想在某件事情上做到最好”。结果发现,无论是一般领域还是特定领域,高经济不平等正向预测学生的竞争性氛围和竞争倾向。与此同时,研究者还惊奇地发现高经济不平等也正向预测学生的合作倾向,这个结果与研究1存在矛盾。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合作性倾向的测量不同有关。相比于研究1测量合作的单道题目,研究者通过验证性因子检验,确定研究2关于合作的测量题目存在多维结构,可分为工具性合作与内倾性合作。因此,研究者进一步细化了假设,想要探究是否高度不平等的环境可能在学校环境中培育了工具性合作(即合作的动机是为了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而不是内倾性动机(即帮助他人而产生的满足感)。研究结果与假设一致,经济不平等的程度越高,学生越倾向于特定领域的工具性合作,而非特定领域的内倾性动机合作(见图1)。一般领域的结果也如此,即经济不平等程度越高,学生越倾向于一般领域的工具性合作,而非一般领域的内倾性动机合作。

IMG_1306.JPG
图1 经济不平等与特定领域(左图)和一般领域(右图)工具性合作与内倾性合作之间的关系


研究3则是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操纵经济不平等背景探究经济不平等与合作和竞争的因果关系。研究通过Bimboola范式操纵参与者想象自己正身处于一个高/低经济不平等的虚拟社会中,并测量该虚拟社会中参与者感知到的竞争氛围、竞争倾向、合作氛围,合作倾向(包括工具性合作和内倾性合作)的水平。研究结果复制了研究1和研究2的结果,参与者在高经济不平等虚拟社会中会感知到更多的竞争,更少的合作,以及更多的工具性合作和更少的内倾性合作(见图2和图3)。

IMG_1307.JPG
图2 操纵经济不平等(低经济不平等与高经济不平等)对感知竞争力(左图)和感知合作性(右图)的影响

IMG_1308.PNG
图3 操纵经济不平等(低经济不平等与高经济不平等)对竞争性倾向(左图)和工具性与内倾性合作(右图)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经济不平等也强化了学校环境中的竞争氛围,抑制了青少年之间的合作行为。但本研究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经济不平等对合作的影响存在维度上的差异。经济不平等会导致青少年工具性合作上升,内倾性合作的下降。合作会被学生用作实现学业成功的战略性工具,而不是获得因合作所带来的内心丰盈的享受。我们应该要警惕经济不平等带来的消极后果,防止经济不平等成为过度竞争的温床。


参考文献:

Sommet, N., Weissman, D. L., & Elliot, A. J. (2022). Income inequality predicts competitiveness and cooperativeness at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edu0000731

推文作者:林靓
插图:欧阳露雪
编辑:欧阳露雪
排版:欧阳露雪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本期作者 鲸鱼

最近有位家长前来咨询,好奇自己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说他非常重视孩子自主精神的培养,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要有自己的判断,结果孩子上学后,却成了刺头儿,在课堂上总是公开发表一些反对意见,影响了老师正常的上课安排。

要说孩子也没什么错,他仅仅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另一方面,他似乎成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难以同班集体和谐共处。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有主见,但又不希望孩子受伤。而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很多时候需要做出妥协。

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改善调整教育策略,帮助孩子找到平衡点呢

IMG_1120.PNG


01
两类教养目标

你想把孩子培养成跟集体更和谐一致的人,还是更独立更有自己想法的人呢?对此,心理学家区分出两类教养目标——集体主义目标与个体主义目标

我们都知道,家长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孩子长大之后能适应社会,而社会大致可分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两种。

培养孩子适应个体主义的教养目标简称为个体主义目标

个体主义目标有三点——

● 个人选择:我希望孩子自己来决定他们想做什么。
● 充满热爱:我希望孩子热爱自己在做的事情,同时也学会爱自己。
● 相信潜力:我希望孩子觉得没什么是做不到的或没法拥有的。

IMG_1121.PNG

培养孩子适应集体主义的教养目标简称为集体主义目标

集体主义目标也有三点——

● 心中有家:我希望孩子爱家庭,长大不会忘了妈妈。
● 融入集体:我希望孩子能和其他孩子相处,善于分享、互帮互助。
● 尊重与服从:我希望孩子能学会尊重、倾听和服从。

IMG_1122.PNG

我们国家千百年来一直是集体主义文化,重视人际,强调长幼尊卑;而近年来,受到全球化影响,有主见、有个性越来越被推崇。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们很自然地会感受到一种抉择困难。

有家长认为两者必然冲突

● 重视关系不利于个人成功

有的家长表示:

“她不随便追随别人,也不随便因为别人的想法改变自己,不善于交际也没什么,我挺为她骄傲。”“该做作业的时候不回家,天天跟同学混在一起!”

而孩子内化父母想法之后也表示:

“妈妈认为交朋友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一本好书比交一个朋友更有价值。”

● 个人成功不利于家庭关系

“如果孩子太有本事,毕业后生活在大城市,就不着家了……”

也有家长认为两者可以共存

● 服从权威与独立自主同样重要

“我希望孩子善于交际,但未来最好能有份独立的工作。”“孩子平时应该尊重他人,但在关键时刻也需要挺身而出,勇敢当领导者。”

● 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基础

“我把孩子带到公园,就是希望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触,这样就不会怕人了,会越来越有自信。”

● 个人成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只有自己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才知道如何对待别人。”


02
如何平衡两种教养目标

孩子有可能在坚定个人选择的同时很好地融入集体吗?当自己想做的和集体不同的时候应该坚持还是服从?

文化心理学家Kagitcibasi曾提出,自主性与关联感两者同高才是最佳发展模式,这说明两种教养目标也应共存(Kagitcibasi,2017).

IMG_1123.PNG

心理学家建议,父母的教养目标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学会灵活转换!

分场合

公共场合父母应该多强调集体主义目标(例如,在学校里彬彬有礼,尊重并服从集体决定),但在私人场合强调个体主义目标(例如,自信勇敢地表达个人选择)。

有两点需要注意

(1)父母应该明确表达对于不同场合的要求,以免孩子觉得父母的要求前后不一致而感到混乱或无所适从。

(2)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集体中保留意见、在一些场合自我保护是合理且重要的。否则,孩子可能会为自己关键时刻没有挺身而出而内疚,或认为自己是个懦弱、表里不一的人。

IMG_1124.PNG

分阶段

有的家庭可能在孩子小时候重视关系与礼仪;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青春期,逐渐重视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

而有的家庭,如我们开篇提到的例子,可能会在小时候侧重于培养独立的判断,随着慢慢长大,再引导孩子重视社会规则与责任,学会尊重集体与他人。

二者始终共存,但相对平衡会随孩子年龄不断调整,侧重点不同。

由此看来,两类目标对孩子全面发展都很重要!

智慧的家长能够随着孩子年龄、随着不同情境,灵活调整教养目标,从而收获好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Tamis‐LeMonda, C. S., Way, N., Hughes, D., Yoshikawa, H., Kalman, R. K., & Niwa, E. Y. (2007). Parents' goals for children: The dynamic coexistence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in cultures and individuals.Social development,17(1),183–209.https://doi.org/10.1111/j.1467-9507.2007.00419.x

Kagitcibasi, C. (2017). Family, self, and human development across cultures:Theory and applications.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205281

责 编:刘祥宇
撰 稿:鲸 鱼
编 辑:高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