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孩子教养 下的文章

作者:张梦圆 郭震 寇彧 亲社会实验室

Coco有话说

“熊孩子”是近年来广泛传播的用于形容调皮捣蛋、破坏力强的儿童的词语。被称为“熊孩子”的儿童通常精力充沛、行为冲动、难以管教,有时还带有攻击性。面对“熊孩子”,旁观者常常大呼头疼,家长也感到疲于应付。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熊”,而有的孩子不“熊”?父母如何教养才能使孩子不“熊”呢?

孩子为什么会“熊”

  • 儿童特征的影响

儿童既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白纸”,也不是什么都明白的“小大人”。他们的行为表现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熊孩子”之所以“熊”,与他们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关。

  • 自控力差

儿童的生理仍处在发育阶段,他们的身高、体重、外貌等都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同时,他们的大脑也在发育。与成人相比,儿童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结非常多,也不稳定,就像还没有形成河道的山间溪流,弯弯曲曲地把溪水引得四处流淌。所以,当儿童遇到新异刺激时就会非常兴奋。由于大脑皮层与抑制功能相关的脑区尚未发育成熟,儿童一旦兴奋起来就很难停下来。这种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现象表现在“熊孩子”身上,就是不分场合地做出过激行为和发出超大的声音。

此外,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也尚未成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年长的孩子相比,年幼的孩子更没有耐心,他们宁愿吃更少的糖果,也不愿意多等待一会儿以换取更多的糖果,他们难以做到安静等待或者顾及场合。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经常会在各种公共场所听到“熊孩子”的号啕大哭。其实,或许是因为他们肚子饿了而父母没有立刻给他们想吃的东西,或许是因为他们想要另外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得不到。

1.webp.jpg

  • 自我中心

儿童的心理发展会经历一个“自我中心”阶段,此时,他们难以识别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认为别人的想法和愿望与自己的是一样的,只要自己开心了别人也应该开心。所以,当“熊孩子”们用彩笔在家中白净的墙上画了一幅“大作”的时候,他们以为其他人也会喜欢这幅“艺术品”。

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熊孩子”,共情能力也不足,他们难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会对方的情绪。因此常常会做出撕毁他人心爱的书籍,拿走别人精心收藏的玩具等令人伤心、失望或者愤怒的事,而他们自己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动给他人造成了伤害。

  • 注意力不持久

年幼的孩子很难专心在某项特定活动上,他们总是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又要那样,好像对什么活动都感兴趣,又都不能坚持长久。这是因为他们大脑中负责调节注意力的区域——网状结构尚未完全髓鞘化,使得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无法像成年人一样较长久地专注于一项活动。所以,人们经常会看到“熊孩子”在公共场所到处乱跑,指手画脚。

并不是所有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都是“熊孩子”。一方面,不同儿童之间的自控力、自我中心程度以及注意力等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比如容易型气质的儿童就比较随和,情绪也比较积极,也更容易控制自己;而困难型的儿童就非常活跃,情绪表达强度高,也更容易被激怒。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webp.jpg

  •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最直接的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熊不熊”。

  • “护犊子”的溺爱

大多数“熊孩子”的背后,都会有爱说“他还是个孩子”的“熊家长”不顾规则,一味迁就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就是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研究发现,溺爱型家庭中成长的儿童,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的能力都比较差。溺爱孩子的家长经常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妥协于他们的无理要求,使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习得了只要“熊”就能达到目的的经验;溺爱型家长也更可能无视他人的存在、纵容孩子的违规行为,比如在高铁车厢里、饭店等公共场合,大声与孩子嬉笑打闹,觉得这样做是对孩子的关爱。要知道,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或过分以孩子为中心,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共情能力。

3.webp.jpg

  • 粗暴的拒绝

与溺爱型家长相反,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需求总是不加区分地拒绝,错误地将不沟通、不答应当作不溺爱。其实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有基本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孩子会饿会渴、会觉得害怕、会有好奇心、会需要被尊重,这些都是合理的需要。家长要充分关注儿童的需要,能够甄别并及时满足合理需要。儿童有时出现激烈的行为也许就是起初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变本加厉的后果。当然,家长对于孩子那些“不合时宜”的需要则应耐心沟通解释、提出替代的解决方案、鼓励他们等待或忍耐,而不该简单粗暴地拒绝。

  • 规则不明确

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应为孩子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3至10岁的儿童正处于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成人制定的规则影响。如果家长没有向儿童提供明确的规则,或者家长自己没有遵守规则,又或者家长制定的规则前后不一,儿童的道德判断就会出现混乱,从而无法形成稳定的是非观念。

家长应该怎么做

儿童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他们的行为表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教育培养得当,“熊孩子”就不会“熊”。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 好的教养方式促成孩子的好习惯

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既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正当合理的需求,尊重孩子;也要明白孩子时刻都在从成人的行为中学习,家长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培养。

  • 将好的教育理念落实在行为上

给孩子充分的关注和应答,孩子呼唤家长的时候,如果家长都能及时应答,孩子就不必一遍遍大声叫喊了;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及反馈,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与之沟通,如果孩子发脾气时能得到家长的耐心对待和关爱指导,允许他生气、拍枕头,使紧张情绪得以缓解,而不是摔东西、打人,孩子就能逐渐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同时学习自我控制。当然,也要为孩子创设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环境。如果总让孩子憋着,他们不“熊”又能怎么办呢?

4.webp.jpg

  • 为孩子制定行为规则并一起遵守

父母要为孩子制定清晰合理、前后一致的行为规则,并要与孩子一起遵守规则。研究表明,只有成人以身作则,并且父母行为一致,孩子才更有可能习得良好的行为方式,养成自信、自立、自控的品格和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道德品质。

  • 外出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

“熊孩子”被关注更多的是在公共场所。家长带孩子外出时,一定要多加注意,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5.webp.jpg

小酒窝(5岁)在高铁上安静地画画

1.尽量安排与孩子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

有些家长只顾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孩子的特点,比如带着孩子在商场长时间购物,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件超级无聊的事情,难免出现厌烦、哭闹等行为。亲子乐园、儿童游乐场和博物馆,可能才是孩子更感兴趣的地方。

2.不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的附属品

家长应与孩子一同商量活动内容,告知他们出行目的、计划以及规则。家长也可以尝试给外出活动赋予孩子感兴趣的意义。例如,带领孩子去自然科学博物馆,安排“寻找恐龙之旅”“蝴蝶的一生”等寓教于乐而非走马观花的活动。海洋馆、动物园、名胜古迹其实都是丰富的世界,如果家长花一点时间做功课,就能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期待、有事做、有收获。

3.给予选择空间,发掘自主性,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例如在去玩具店前告知孩子今天可以花费200元钱,至于买什么,可以由他自己决定;或者在点餐前告知孩子今天可以吃一种甜食,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冰激凌还是小蛋糕。当孩子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参与感、更强的主人公意识以及更高的自主性时,他们也就能更好地自我管理、享受美好的出行时光了。

6.webp.jpg

经过指导的睿睿(5岁)专注地玩拼图游戏

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每一个儿童独特的发展特点,找到适合孩子特点的教养方式,不要让好孩子成为“熊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健康自信的人。

原文刊登于《教育家》2019年10月刊第三期25-26页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王思懿
瓦萨学院2018级本科生

最近在媒体被热谈的一件事是刘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将于今年7月上映。这是黄种人的骄傲,也是女权主义在儿童媒介上的一次崭露头角。在往期的文章中,我们简单介绍过女权主义和女权心理学。

在这篇文章我们将会关注女权育儿这个话题,首先,我们简单复习一下女权的含义:女权倡导男女平权,而并不是女性要拥有比男性更多的权利。女权式育儿,也就是用女权的理念养育孩子,其中包括成年人怎么用女权主义的观念对待孩子,也包括对孩子的女权主义教育(摘自《有点田园》节目125期育人先正己:什么是女权育儿)。

如果你不是女权主义者,也可以阅读这篇文章,用来丰富自己对平等育儿的看法。那么,花木兰作为一部针对儿童观众的迪士尼电影,其上映对于女权式育儿方式代表什么呢?

1.jpg

1.性别认知(gender identity)的变化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传统的性别角色类型(gender type),也就是社会期待的男女性性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张林等,2008)。在中国社会中,我们期待成功的男性必须外出工作阳刚有担当,女性则必须温婉贤惠,做个贤妻良母。通俗来讲,也是有些老一辈口中所说的“男生调皮点没什么,女生就不一样了”,“某男生喜欢穿粉色太娘了”,“女生不许玩电脑游戏,这是男孩子玩的东西”,“女孩子要有个女孩子的样”等。这些是属于刻板印象的价值观,会深刻影响小孩对于性别认知的观念和两性关系的理解(Brown & Stone, 2016)。比如,当幼儿面对玩具枪和芭比娃娃时,一个男生在选择玩具时会先观察周围人的通常行为,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如果选了娃娃,大人可能会表现出失望、不解,并要求男孩重新选择,男孩就会修改选择为玩具枪,同时大人也会重新喜笑颜开并设以奖励。这个例子中的儿童也就因此习得了社会所期待男生的性别角色,而这个过程也就是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面对很多类似玩具枪,还是芭比娃娃的选择。当我们面对选择时,女权育儿给我们的启示是跟随自己的内心,不要过度考虑社会对性别角色的限制。当我们为人父母、师长时,可以不逼迫孩子一定要遵从社会默认的法则,还给孩子更多自由。

2.png

3.png

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讲,因为女权式育儿环境提倡摒弃性别角色类型,孩子会有更多的性格发展空间和更多元化的人格。比如,花木兰这个“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角色,人们可以从她身上同时找到阳刚和温柔的一面。当小孩在女权式育儿的环境下长大,也就是没有性别角色限制的环境,其父母并不强调性别角色,相反,父母会告诉孩子,你的性格和行为是可以完全随自己的意愿而决定的,孩子则会通过自己对身份的探索来选择适合自己并且自己最喜欢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最终孩子会找到自己的身份,并且在这个对环境和自我的探索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确定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就是发展心理学家James Marcia提出的同一性状态理论(Identity Theory)中最成功的一个阶段: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阶段,也就是环境和自我和谐共存,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等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境界(郭金山,车文博, 2004; Marcia, 1987; Penuel & Wertsch, 1995)。对比上文提到的半主动半被动习得性别角色的那个男生,他就处在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e)的阶段上:很少主动探索自己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依赖于周围社会环境给他定的规则,最终毫无怀疑地接受、实践权威角色(如父母师长)赋予他的角色,这是一种身份的闭合状态。因此,当父母抛弃传统的性别角色培育下一代时,青少年将会在身份认同上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进展,也能在社会活动中更加如鱼得水。

2. 职业选择的变化

对于女权主义,另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是平等两性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这也与性别认知变化有些交叉。坚韧女孩花木兰的出现象征了对女性能力的肯定,扩大了女性在职业选择上可选的范围。传统意义上,女性被规定在以家庭为中心、孩子和其他家人为半径的圆内,因此较男性相比有更少工作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中,大部分是社会性工作(communal roles),比如教师、医生、秘书、保姆等而并不是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等创造型的职业。根据中科院的数据,在中国,2017年科学研究人员女性的比例仅为34.7%;研发人员中,女性占比26.7%;受表彰奖励的科技人员中,女性占比29.1%。而在中国工程院中,2018年底有861名院士,其中女院士只有42名,占比4.88%。这是部分因为在关注方面,女性从小被言传身教要把重点放在家庭上,“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仿佛男性的家庭幸福就不重要,女性的事业成功也不重要。

另外,还有些言论一直降低对女性逻辑思维能力、理科方面技巧的自信,比如我在中学时听过的“好成绩理论”,女生成绩好是因为勤奋刻苦,男生成绩好是因为脑子好用。研究表明,男女生在科学方面的能力表现相差无几,上面的言论都是毋需有的传闻(Else-Quest, Hyde, & Linn, 2010;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16; Spelke, 2005)。女性同样可以擅长科学,比如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等。与此同时,国内也设立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来激励、肯定女性的成就。这些都证明了两性在科学方面具有相等的成功潜能。

4.png
图为出席2019年女科学家论坛的科学家们

而对于男性来讲,从事服务业比如护士、前台、秘书和幼儿园老师等工作,算是社会中的“另类”,根据2018年中华护理学会第六届全国男护士发展论坛的数据,男护士仅占护士总体人数的10%。部分原因是有言论认为男性在感受同理情绪、面对人际关系时并没有女性那么游刃有余。然而研究的结论与之相悖,比如在Lamm等人2011年的研究中发现男女性在观察别人受伤时的脑活动并无不同,侧面证明了两性在同理情绪中的相似能力。因此,从先天条件上讲,男女性在从事社会性工作时并无普遍能力不同,男性不适合做服务行业的言论也就不攻自破。如果我们从小接触这些概念,相信自己在科研领域和社会性工作的能力不受生理性别的影响,长大后选择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领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也为社会带来更多样的新鲜活力。

最后说两句

对于女权育儿,摒弃性别角色类型的观念是最为根本,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在社会方面,拥有职业的平等化选择和个人发展方面,身份选择的更多自由和同一性。平等育儿给予孩子更多的可发展空间,让孩子的人生更加多彩。

参考文献:
张林,邓小平.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身体自我认知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3): 53-57.
国家统计局.2018 年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郭金山,车文博.自我统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27(5):1266-1267.
Brown, C. S. & Stone, E. A. (2016). Chapter four - Gender stereotypes and discrimination: How sexism impacts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50: 105-133.
Else-Quest, N. M., Hyde, J. S., & Linn, M. C. (2010). Cross-national pattern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1), 103-127. http://dx.doi.org/10.1037/a0018053
Marcia, J. E. (1987). The identity status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ego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T. Honess & K. Yardley (Eds.), Self and identity: Perspectives across the lifespan: 161–171. Routledge.
Lamm, C., Decety, J., & Singer, T. (2011). Meta-analytic evidence for common and distinct neural networks associated with directly experienced pain and empathy for pain. NeuroImage, 54(3), 2492-2502. http://dx.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10.10.014
Morelli, A. O. Zupanick, C. E. (Ed.). James Marcia and self-identity. Rhode Island Student Assistance Services. https://www.risas.org/poc/view_doc.php?type=doc&id=41164&cn=1310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16).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6 (Report No. NSB-2016-2). http://www.nsf.gov/statistics/2016/nsb20161
Penuel, W. R., & Wertsch, J. V. (1995). Vygotsky and identity formation: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0(2), 83–92. https://doi.org/10.1207/s15326985ep3002_5
Spelke, E. S. (2005). Sex differences in intrinsic aptitude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 critical review.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9), 950-8. http://dx.doi.org/10.1037/0003-066X.60.9.950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陶莞灵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大三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和世界的持续发展,不仅对于今年即将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家长们的压力也是和学生不相上下的。很多家长本身就一边在担心着疫情的走势,一边还要兼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看到自己即将大考的孩子只要有一点不好好学习、偷懒上网等表现,就非常地焦急,为此还会和孩子发生矛盾和冲突。今天的推送就针对这种情况,特地给各位家长们分享一些关于陪伴孩子应对中高考的身心方面的小建议。

1.jpg

一、自我调整

在想着如何去陪伴孩子之前,作为家长自身的状态也是需要先关注和调整的。因为我们自身近期也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影响,来源包括疫情、工作、孩子的学习等等,这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可能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影响到孩子,甚至助长一些矛盾和冲突。家长们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调整:

(1)可以和自己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等倾诉近期的压力;

(2)试着改变看问题的方式。有时候当孩子松懈一些、注意力不集中一些的时候,父母就可能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不重视学习,其实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一个孩子出现这些情况,一定会有一些原因,父母要和孩子去沟通,看看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然后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3)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正念冥想等来调整自己的状态。(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首页的“放松冥想”模块可跟随音频练习放松和冥想)

另外,父母要注意的一点是,当自己有压力的时候,不要直接把自己的压力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要学会自己处理和面对那些压力。或者直接告诉孩子,自己现在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让孩子比较理解此时此刻父母的情绪和行为。

二、如何陪伴孩子
【1.了解孩子的状态和情绪】

疫情之下的中高考对于孩子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大考的压力了,其中还有很多不同的因素都会给他们的状态和情绪带来影响,所以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处境以及面临的种种压力是很有必要的。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影响可能来源于:

(1)受到疫情影响,回归学校时间短,原来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变得有些陌生,复习计划和生活节奏更是需要自己重新规划,确保不会再有大的变动;

(2)面临人生的重大考试,自身的期望以及父母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

(3)无法出门,青少年旺盛的精力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强行压抑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4)失去了与同学和老师的联系,减少了孩子正常的社会联结带来的影响。

以上这些只是比较主要的,每个孩子所面临的压力各不相同,这就是需要家长去了解和关心的。(更多关于孩子面临的考试焦虑的处理可阅读本系列上一篇文章:《陪伴孩子应对疫情下的中高考|孩子的焦虑在哪》)

【2.保证规律的作息】

很多研究都发现,睡眠剥夺会显著地降低人的认知能力如学习和记忆(徐健等,2016 ),同时也会使人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李自强等,2016 )。对于考生来说,如果因为压力或其他原因而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很可能就会影响到白天的学习效率,那么由此就会引发更多的负面情绪和压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家长可以多关注孩子的睡眠和饮食,保证他们有规律的作息,这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有好处的。

【3.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包容】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当父母批评责骂孩子的时候,其实孩子的听觉通道就会关闭,根本听不到父母在讲什么。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对话:

妈妈看到即将高考的小A没有学习却在玩手机,于是很生气地说:“天天就知道玩手机,是不是非要我把手机给你没收了才肯好好学?”
小A:“我每天学那么久,你却只看到我玩这么一两分钟手机!”
妈妈:“我看你天天学习也心不在焉的,你这样怎么考得上XX大学?”
小A:“你知道什么?不用你管!”
……

2.png

在紧张的复习期间,很多家长只要看到孩子拿起手机或者打开电脑上网就会非常焦急,立刻禁止和责备孩子,而这往往也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争执,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如果家长和孩子的情绪都得不到对方的理解,冲突是很容易发生的,而冲突的结果却不会是问题的解决。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呢?

妈妈:“小A,是不是学累了?”
小A:“还行,妈妈,刚才小B给我发消息问我要不要明天出门一起学习,我觉得这样我也能效率更高一些。”
妈妈:“这样挺好。我看你最近无精打采的,妈妈挺担心你的啊。”
小A:“最近压力确实挺大的,感觉自己一个人在家学习效率有点低,但我觉得和小B一起互相监督会好一些的。”

作为家长,对于孩子肯定总是想要他们健康快乐,同时也想看到他们拿到一个好的成绩,所以这样的心情所引起的焦虑和压力也是正常的,但指责往往带给对方的是攻击和不理解,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则会带来真诚的沟通。有时候,同样是关心和担忧,换一种表达方式,结果会大不相同。

3.png
【4.表达支持】

孩子在这段时期最需要的其实就是身边人的支持和理解,即使孩子可能不会明显地表现出他们的需求,但来自朝夕相处的家人的支持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可能有这样的问题,自己每天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还要操心和唠叨孩子的学习,为什么孩子却好像总觉得家长很烦,有时候还会争执吵架呢?家长当然是支持孩子爱孩子的,孩子其实也是需要这种支持的,但是我们一般不会直接地去表达,而是通过一些行动去间接地表达,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些误解,因为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其实并不能够很清楚地接收到家长唠叨背后的关心支持等积极情感,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的是其中可能包含的家长的焦虑与指责,这也就会引起他们的负面情绪,从而使得沟通出现问题,使互相理解受到阻碍。而直接的表达,比如“加油!再坚持两三个月就好了!”“如果觉得太累了不要自己忍着,可以跟我们讲。”“相信你可以的!”可能说出来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可以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家长的关心,能够接收到这种力量。

所以,不管孩子在自己眼中表现得如何,多用直接的语言去表达鼓励和关心,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来自家人的理解对于此时独自奋战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和力量。

最后祝愿每一个面对人生重大“战役”的孩子都能如愿以偿,祝愿家长和孩子们都健康快乐!

参考文献:
徐健,颜崇淮. 睡眠剥夺降低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进展(2003).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30, 196-199
李自强, 秦晔, 苏彤, 潘霄, 崔轶, 严进, 唐云翔. 睡眠剥夺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及其机制(2016).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37, 1397-1401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教育咨询中心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国内疫情逐渐稳定,各地开始复工复学,而神兽放飞自我已经长达三个月了!

相信家长们对于孩子上网课时的真实状态也是心里有数的……突然要求孩子们回到过去坐姿端正、不吃零食、不打哈欠、不玩手机的上课状态,还是很困难的。不难想象,孩子们会出现自控力差和缺乏自主性的情况,一时间无法适应学校和课业的要求。

1.jpg

上篇文章我们介绍了调节家长和孩子情绪的方法,亲子双方得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但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早睡早起放下手机认真学习呢?

部分机智的家长应把握住开学的缓冲期,利用行为契约法来循序渐进地训练孩子重新恢复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孩子减轻突然复课的不适感。

方法二:行为契约

2.jpg

行为契约法(Behavior Contract)起源于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可以用于训练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和孩子需要通过协商来确定要达到的目标和相应奖惩,并严格执行。经过科学和实践的检验,能够有效塑造孩子的习惯,激发孩子的自制力,同时培养契约精神。

第一点:设定目标

要点1:数量少,目标小

·家长应专门抽出1-2小时时间和孩子认真商量,选择双方最想改变的行为和最想达到的目标,不要由家长或者孩子单方面决定。

假如家长希望孩子一点儿零食都不吃,孩子接受不了,那可以商量每周去超市买五十块钱以内的零食,这样双方都满意。

·一次最多1~2个,不要同时设立多个目标,孩子的精力和自控力都是有限的,专注于达成个目标更容易成功,孩子也能因此提高信心;

拆解大目标,将其改为一系列可实现的小目标,保证每一次的目标都不会让孩子觉得过于困难无法实现。

比如大目标是晚上22点睡觉,可以将目标分解为21点30分停止写作业 → 21点45分将手机交给家长 → 21点55分前洗漱完毕躺在床上 → 22点关灯。

要点2:目标明确,可量化

目标应该是可操作、有客观标准的,要用清晰的时间、地点和明确的动作代替空洞的目标,当然这个标准也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商定的。

3.jpg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做计划的时候满腔热血,执行的时候划水摸鱼……家长们最怕的也是孩子坚持不了两天就回到原点。

要避免行为契约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就要和孩子提前定好详细的奖惩措施,保证孩子对实现目标的热情和动力。

第二步:细化奖惩

要点1:奖励什么?必须是“他/她想要的”&“你能给的”

奖励要让双方都认可,既要对孩子有吸引力,也要让家长接受。

有的家长自作主张承诺只要考试名次提高就给孩子奖励全套习题集(?),孩子恨不得永远不进步;

也有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早睡早起答应买昂贵的游戏机,孩子达到要求之后家长又反悔找借口,反而伤害了孩子的信任和热情。

要点2:奖励什么?物质和精神相结合

兼顾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的即时效果明显,精神奖励则能产生持久作用。

许多家长拿零花钱奖励做家务,孩子能比家政还勤快,但是一旦停止奖励,孩子马上就甩手不干了;

学校老师发的叠被子比赛第一名的奖状,孩子能主动叠一年的豆腐块儿。

要点3:怎么奖励?“近在眼前”!

·×“如果今年表现好,暑假带你去旅游”这样的承诺过于遥远;

√“这周做得好,这周就去郊游”这种短期承诺更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动力。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要缩短行为和奖惩之间的间隔,良好习惯及时强化才能坚持,利用好“三分钟热情”才能事半功倍。

4.jpg

要点4:为什么惩罚?惩罚不是目的!

“先提醒、再警告、最后才惩罚”。家长一定要提醒自己,改变行为才是终极目的,应避免过于严厉。

可以提前约好允许三次犯错机会,第一次发现孩子没有遵照契约,要先友好提醒,如果孩子依然不听第二次犯错,就严厉警告,提醒和警告都没有用,孩子第三次违反契约,家长就要坚决地实施惩罚。

5.jpg

行为契约模板

第三步:温和而坚定

温~和~沟~通~:和孩子沟通时要仔细倾听孩子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要轻言细语,避免双方因为目标不匹配而发生争吵,如果发现契约实施起来有困难,要灵活进行及时调整;

坚!定!执!行!:在孩子试图蒙混过关时则要态度坚决,坚持契约精神,奖惩措施都不能含糊,否则孩子就会产生动摇,认为“只不过是父母给我定的行为规范,完不成也没事”,行为契约的力量无法发挥。

6.png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疫情隔离造成的亲子裂痕,让我们用爱填补。希望家长们都能利用好复学前和复学适应期的时间,增强亲子交流,找到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增进亲子间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以下文章来源于家姻心理 ,作者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教育咨询中心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盼望着,盼望着,全国各地中小学终于陆陆续续传来开学的消息,家长不禁喜极而泣。

“孩子开学家长们的真实反应”冲上热搜,视频中送神兽上学的父母一步三蹦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过往种种不堪回首。几个月前,很多家长从未体验过如此集中且深度地与娃相处。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停课不停学”将家长和学生牢牢拴住了一起,大打出手、离家出走,家长跳河,学生跳楼等亲子冲突的新闻频频出现,大家纷纷表示再不开学,怕是快要断绝亲子关系了。

1.jpg

虽然神兽陆续回笼,但亲子冲突却是一个持续数年的话题。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减少家庭中的亲子冲突呢?这个系列推送将介绍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还你一份家中的安宁。

方法一:调节情绪

2.jpg

和孩子沟通之前,首先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这时可以使用正念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帮助家长保持内心的平静。

想要尝试正念训练?点击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选择放松冥想-正念冥想模块。

或者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以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坐或躺着,闭上眼睛,缓慢地呼吸。在心中感受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询问自己“这一刻,我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拥抱这一刻你所体会的所有感受,接纳它们。

3.jpg

家长要面临生活中多方面的压力,所以千万记得,照顾孩子之前首先要照顾好自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之后,可以尝试一下情绪管理法与孩子进行下一步的沟通。

情绪管理法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在长期研究中总结得到的方法(Gottman,2014)。这种方法希望家长能觉察孩子的情绪,并理解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接纳、共情孩子的情绪;同时,也能划定不当行为的界线,教导孩子如何调整情绪,解决问题。

那么,情绪管理法要如何实施呢?简而言之三个步骤:停、听、做。

【第一步:停】

第一步的“停”,不只是停止对孩子讲大道理。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要停下自己的情绪,不要在生气的时候解决问题。

愤怒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导致冲突升级。在自己想发火的时候,可以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告诉自己,孩子哭闹无理时正是教孩子如何处理情绪的好机会。

4.jpg

冷静下来之后,家长要认真观察孩子的情绪,思考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应简单地将行为本身当成问题。“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聆听,而不是被消灭”。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置身于孩子位置,用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

比如,当孩子玩游戏不学习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喜欢玩游戏是不是学习太枯燥无味,让人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因为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过于放任自己?

你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 “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作业中的困难”、“如何教会孩子更好进行时间管理”,而非简单制止孩子玩游戏的行为。

或者,也可以问问孩子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甚至让孩子教你如何玩这个游戏,体会孩子玩游戏时的感受。这会让孩子感觉TA做的事情得到了你的接纳,减轻你与孩子的冲突,使你与孩子的关系得到重建。

这一步骤的思考过程中,家长需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孩子的情绪是被允许且可以无条件接纳的,但孩子的行为则需要有条件接受。

5.jpg

【第二步:说】

描述情绪,即用具体的词汇描述孩子的心情,同时还需要将表达出家长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和接纳。表达的内容可以根据框架——客观描述事件,描述家长观察到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可能的原因。

框架如下:“我看到你做了xxx(事件),你觉得很xxx(情绪),是不是因为xx(原因)。”

比如:“我看到你玩手机一直停不下来(事件),当我提醒你去写作业的时候,你非常烦躁(情绪),是不是因为作业太难了,有什么地方没有学会?还是因为今天一直在学习,有点太累了?(原因)”。

6.jpg

说完后等待孩子的回应。一般而言,如果家长可以平静地与孩子沟通时,孩子也会冷静下来,愿意和家长进行对话。接下来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办法进行沟通:

(1)家长可以使用安慰性的话语不带批评地去回应自己所听到的一切,用心感受孩子所体会到的一切。

(2)家长可以通过重复孩子说的话回应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在认真倾听。

(3)家长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比如“我小时候爸爸妈妈不让我玩游戏的话,我也超生气”,这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是可以被认可的。一旦孩子感到被认可,也就更愿意接受接下来的谈话。

7.jpg

【第三步:做】

当家长花时间倾听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观察并理解了自己的情绪之后,自然而然便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解决情绪问题。

对于孩子而言,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划定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间的界线开始的。父母需要让孩子理解,有些情绪表达方式是不正当、不被接受的。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孩子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情绪的方式是多样的。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进行头脑风暴,共同思考并探讨,当孩子遇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存在哪些情绪表达方式,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需要调整的。

8.jpg

通过这次居家带娃的深度体验,相信大家都认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熟练运用此方法,可以和孩子心平气和坐下来沟通,但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呢?

详情请进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