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孩子教养 下的文章

640.webp.jpg
Family meeting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youngleaders.

家庭会议对青少年领导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Developing youth leadership skills during middle and highschool most often makes us think of after-school group activities and specialprograms designed to train emerging young leaders. But parents can also fosterleadership in their children at home by using a simple tool—the family meeting.
谈及中学生的领导力培养,我们总是会想到课余小组活动或是一些专门的年轻领导人培训项目。但家长们在家里也可以培养孩子的领导力,而且方法很简单——家庭会议

The concept of the family meeting has been popular forseveral decades and is often recommended by psychologists and family therapiststo build positive relationships. Regular weekly meetings are a formalopportunity for families to discuss important issues, plan, problem solve, andhave fun together.
家庭会议这一概念的流行已有数十年,常被心理学家和家庭心理治疗师推荐用于建立良好关系。每周定期举办家庭会议,为家庭成员讨论重要事项、计划、解决问题和度过美好时光提供了一个正式的机会。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benefits of family meetings,how to develop a family meeting agenda, and habits that make family meetingssuccessful. If you have never held family meetings or would like to learn moreabout them, read “Family Meetings Can Be Fun, Productive, and Meaningful.
关于家庭会议的益处、如何制定家庭会议议程、使家庭会议成功举办的一些习惯等,都已有连篇累牍的资料。如果你从未举办过家庭会议,或想要了解更多,可查看《家庭会议可以富有趣味、富有成效、富有意义》。

This article looks at family meeting through a new lens—witha focus on youth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t’s a topic not often associated withfamily meetings. But there is good evidence that children can learncore leadership skills in their home environments by taking a lead role infamily meetings.
本文以全新角度审视家庭会议—主要着眼于青少年领导力开发。这一话题很少和家庭会议联系在一起。但有有力证据证明,通过在家庭会议中担任领导角色,孩子们在家庭环境中即可学到核心领导技能。
640.webp (1).jpg

Youth Leadership Begins with Practice

青少年的领导力培养始于练习

As children transition into and through adolescence, theyneed to practice skills that will teach them how to exercise positive influenceover themselves and others. These skills do not come naturally to many childrenbecause they have not been in situations where leadership skills are easilydeveloped. In fact, to become comfortable as a leader, it is helpful to learnand practice new skills in a safe, nurturing environment.
当孩子进入、处于青春期时,他们需要练习一些让他们对己对人都能产生积极影响的技能。很多孩子并非天生就拥有这些技能,因为他们并非处于易于培养领导力的成长环境。实际上,想要成为自然而然的领导者,在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中学习并练习新的技能,这是很有帮助的。

What are youth leadership skills? How can they be nurturedby families?

什么是青少年领导力技能?如何在家庭中培养这些技能?

You will find many listings of youth leadership skills.Here, we’ll focus on the skills that parents can best nurture at home withinthe structure of family meetings. These meetings provide a formal opportunityfor kids to learn and practice.
你会发现有很多的青少年领导力技能清单。这里我们将集中探讨那些最适合父母在家庭会议中培养的技能。家庭会议为孩子学习和练习,提供了一个正式的机会。

Youth leadership skills include:
青少年领导力技能包括:
**• Decision-making/决策制定
• Goal setting/设定目标
• Problem-solving/问题解决
• Relationship-building/关系建设
• Communicating/沟通传达
• Listening/聆听
• Self-awareness/自我意识
• Empathy/同理心**

How Family Meetings Can Inspire Youth Leadership

家庭会议如何激发青少年领导力?

Family meetings are built around agendas, much likeafter-school clubs, organizations, or business meetings. When parents decide tostart regular meetings with children, there is a certain amount of ongoingpreparation required, like learning what agenda topics work best, experimentingwith new ideas, adapting to change, facilitating problem-solving, etc. Likemost groups that seek consensus and strive to work together, family meetingscan be messy.
家庭会议与课后俱乐部、团体或公司会议很像,都是围绕议程展开的。当父母决定与孩子定期举办家庭会议时,就会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像是选择最佳会议主题、试验新的想法、适应变化、推进问题解决进程等。同大多数想要达成一致、努力达成合作的群体一样,家庭会议也可能会一团乱。

At first, parents are the role models. They show children away of learning together that is not always perfect. They learn from mistakes.They make sure everyone has a voice in problem-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They are the major cheerleaders for making family meetings work!
首先,父母先给孩子亲身示范。他们向孩子展示一种共同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并非总是完美。但他们从错误中不断学习。他们确保每个人都参与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他们是让家庭会议成功举办的啦啦队主力。

Once family meetings because a mainstay in your household,leadership should shift.
一旦固定下来,那么父母就需要“让位”了。

Elementary-school-age children can contribute to leadingdifferent parts of the agenda, like creating a meeting opening, picking a topic for discovery time, or planning the fun family activity. As children matureinto middle and high school, giving them more responsibility in leading familymeetings continues to build youth leadership skills.
小学学龄的孩子可以参与负责一些不同的会议主题,比如规划会议开场、为“发现时间”选择一个主题,或规划家庭休闲活动等。当孩子进入初中和高中后,给予他们更多的家庭会议领导责任,能够继续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

Youth Leadership Requires the Ability to Set and AchieveGoals

青少年领导力需要“目标设定与达成能力”

Planning and goal-setting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familymeetings. They are opportunities for families to plan trips and outingstogether, organize family service projects, manage chores, learn to budget,etc.
规划和设定目标是家庭会议中的重要活动。家庭成员们通过这一活动,规划旅游出行、组织家庭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家务、学习预算等。

We know from research, that goal setters often become peakperformers。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会设定目标的人,通常会成为极其优秀的人。

Goal setting is a skill that i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thosewho excel in school, work, and life. Research has uncovered many key aspects ofgoal setting theory and its link to success (Kleingeld, et al, 2011). Settinggoals is linked with self-confidence, motivation, and autonomy (Locke &Lathan, 2006). One study showed when people wrote down their goals,they were 33% more successful in achieving them than those who formulatedoutcomes in their heads.
目标设定能力与学校、工作和生活中的“赢家”们密切相关。调查已揭示了关于目标设定理论的多个重要方面,以及这一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Kleingeld等,2011)。目标设定能力与自信、自我激励和自治能力等也有关联(Locke &Lathan, 2006)。一项研究显示,当一个人把目标写下来,他们比只是在大脑中规划结果的人,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要高33%。

Family meetings not only give children a voice ingoal-setting but also the ability to play an active role with keeping minutes and tracking goals. These are tasks that are easily shared with children asthey mature into their teen years.
家庭会议不仅给了孩子们在目标设定中发声的机会,而且还让孩子能够通过记录会议纪要和追踪目标达成情况,积极参与其中。这些都是10岁以后的孩子们能够很轻松分担的工作。

Children who learn to set and achieve goals with theirfamilies become intimately familiar with the process. They understand thatachievement takes perseverance and determination. They learn that problems andchallenges arise along the path to success that must be overcome. They acquirethe ability to work with others and communicate clearly. Instead of expectingparents to have the answers or make all of the decisions, they begin to seethemselves as part of creating solutions that work for everyone.
学会与家人一起设定和达成目标的孩子们对这一流程会熟稔于心。他们明白达成目标需要意志坚定,需要契而不舍、他们明白通往成功路上所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予以克服、他们习得了与他人合作、清晰沟通的能力。他们不再仰仗父母给出答案或制定所有决策,而是开始将自己视为问题解决者之一,制定一个适合所有人的解决方案。

Problem-Solving and Consensus-Building: A Vital Skill forYouth Leaders

问题解决与推动一致意见的达成:青少年领导的重要技能

Youth leadership outside of the home requires children tosolve problems by building consensus among groups of people. These are some ofthe most important skills required to successfully lead community engagementand service efforts as well as after-school clubs and organizations.
在家庭之外的情形中,青少年领导力要求孩子们能够通过推动多人达成一致意见来解决问题。而这些都是成功领导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课后俱乐部和团体的所必须的最重要技能。

Not surprisingly, problem-solving within families ischallenging, just as it is in the world beyond families. Since problem-solvingis almost always part of the agenda of family meetings, it presents a uniqueopportunity to give your teenager some experience in facilitating this processwith other family members. Of course, before they jump in, they’ll need someguidance, role modeling, and your assurance that failure is an acceptableoption because that’s how we learn. Parents must be there to support theirteens, ready to show understanding and love.
正如我们所想,在家庭中,同家庭之外的世界中一样,解决问题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解决问题几乎总是家庭会议议程的一部分,因此这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让孩子能够获得与家人共同推进问题解决进程的经验。当然,在他们开始进入这一角色之前,他们需要一些指导,一些榜样,需要你告诉他们失败是可以接受的一个选项,因为我们正是通过失败来学习的。家长们必须始终为孩子提供支持,给予理解、给予爱

Teens who learn to handle various parts of the familymeeting agenda become confident in their abilities to perform similar tasksoutside of home. In the process, they learn other valuable skills, like how tolisten to others, build consensus, put themselves in other people’s shoes.
在家庭会议中学习了负责各种活动的青少年,当在家庭之外遇到类似的任务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学到了其他宝贵的技能,比如如何倾听他人,如何推动一致意见的达成,如何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等。
640.webp (2).jpg

作者介绍
肉球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三年级 勇敢球球,不怕困难

1.png
前段时间,中国科学院黄国平博士的毕业论文致谢走红网络,在致谢中他写道: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心、仪陇县中心、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快抗不下去了……

大家在感慨出身寒门的黄博士求学的艰辛与不易的同时,也由衷地敬佩他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2.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黄博士的成功给很多寒门学子和家长们带去了希望与鼓舞,让大家相信,哪怕当下家庭条件不是那么优渥,难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孩子仍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的确,很多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现象,尽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差孩子的学业表现可能越差,但也有一部分寒门学子最终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Rouse, 2001)。

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们将这部分孩子称为“抗逆学生”——他们克服了因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受教育水平不高带来的一些困难,靠着对学习的热忱与对目标的执着,积极努力投入到学业中,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Doll & Lyon, 1998; Masten, & Coatsworth, 1998; OECD,2011; Rutter, 1990)。
3.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然而,只依靠孩子自身似乎还不够,对抗逆境还需要家长们与孩子一同努力。事实上,作为家长,无论家庭条件如何,都愿意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成效。

那么,家长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可能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01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在张桂梅老师牵头创办的华坪女高的宣誓词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4.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张桂梅老师说,这是为了给孩子们自信,让她们相信自己和山外的孩子是一样的,让女高的孩子可以勇敢地走出去。这段誓词对于女高的孩子们而言非常重要,给了他们努力拼搏、走出大山的勇气。

的确,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社会对低收入人群往往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的困境是自身不够努力或能力不足造成的。在这种观念的浸润下,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可能会缺乏自信,怀疑自己,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就想要退缩与放弃,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时,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不仅可以减少孩子们的自我怀疑,也可以促使他们在学习中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

2017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该研究显示,与发达国家的孩子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在学习国际慕课时的坚持性与学业成绩较差;但在研究者进行干预,让发展中国家的孩子相信他们可以学好该门国际慕课后,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度与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到达了与发达国家孩子一致的水平,说明自信的确可以弥补社会经济地位给孩子的成绩带来的不利影响(Kizilcec 等人,2017)。

因此,作为父母,也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父母可以:

  1. 帮助孩子将一个难以完成的大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5.png
(家姻小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习目标计划表供家长孩子们参考,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编)

  1. 不吝惜肯定与鼓励:每天记录孩子1个在学业学习上的优点(如,主动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等)并反馈给孩子。注意,要表扬孩子好的行为(如,你能想出这么多答题方法,一定认真思考了),而不是表扬孩子本身(如,你能想出这么多答题方法,真是太聪明了);
  2. 明白批评与贬低和数落的区别,当孩子做错事时,就孩子的错误本身进行批评,而不是将错误扩大化,贬低孩子的能力、智商。

0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6.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家庭是孩子生活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如果说孩子是树苗,家庭就是孩子生长的土壤,而家庭氛围就是土壤里的养料,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养分。当家庭氛围好时,土壤肥沃养分充足,孩子就可茁壮成长。

大量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缓冲收入较低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 (Noor & Alwi, 2013)。具体而言,《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2021)》显示,若某地区的家庭亲子氛围都相对较好,该地区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50%和53%。

那么,良好的家庭环境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首先,家庭中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在孩子学习时父母所进行的活动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度。的确,大部分孩子自律性不高,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才能用心学习。如果父母在孩子学习时在一旁进行玩手机、玩电脑等娱乐活动,都可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拉低学习效率,更严重的可能会使得孩子也模仿父母的行为,对手机、电脑等产生依赖,使得成绩进一步下降。

《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2021)》指出,如果父母有手机依赖性为,孩子也出现手机依赖的行为几乎翻倍。而这些依赖行为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成绩下降(Kates, Wu, & Coryn, 2018)。相比之下,在孩子学习时父母也安静阅读,或者父母也进行学习甚至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都会使得孩子更加专注,提升学习效率。研究显示,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父母参与提高一个单位,孩子的成绩则可能随之提高0.15个单位(Ogg & Anthony, 2020)。

其次,要家庭和睦,氛围融洽,夫妻之间、亲子之间都其乐融融。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从父母处感受到温暖与支持时,他们会更加信任父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与建议,愿意像父母所希望那样去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他们也会非常珍惜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在意父母的感受,不愿让父母失望。因此,与父母关系好的孩子学业表现也较好。

所以,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

  1. 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在自己的领域钻研努力,不断学习;
  2. 在孩子学习时不进行看视频、打麻将等较为吵闹的娱乐活动,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
  3. 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当孩子有情绪时,及时给予恰当的回应;
  4.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温暖与支持,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她坚强的后盾;

5.勇敢地表达对孩子的爱,接纳孩子的缺点与不足,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她的爱不会因他的不完美而减少。

03 小 结

虽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孩子的学业成就有关,但它并不是影响孩子成功的唯一因素。最终决定孩子走多远、飞多高的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以外,家长也能做很多。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对于他们来说,有自信做土壤,有融洽的家庭氛围做阳光,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做雨水,他们一样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2021-04-28).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人民政协报,011.
Doll, B., & Lyon, M. A. (1998). Risk and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livery of educa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school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7, 348-363.
Kates, A. W., Wu, H., & Coryn, C. L. (2018). The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use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Computers & Education, 127, 107-112.
Kizilcec, R. F., Saltarelli, A. J., Reich, J., & Cohen, G. L. (2017). Closing global achievement gaps in MOOCs. Science, 355, 251-252.
Masten, A.S. & Coatsworth, J.D.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205-220.
Noor, N. M., & Alwi, A. (2013). Stressors and well-being in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M alaysian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resilience resourc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 292-306.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1). 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 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
Ogg, J., & Anthony, C. J. (2020). Process and context: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al warmth, and SE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78, 96-114.
Rouse, K. A. G. (2001). Resilient students’ goals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4, 461-472.
Rutter, M. (1990).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In J. E. Rolf, A. S. Masten, D. Cicchetti, K. Nuechterlein, & S. Weintraub (Eds.),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 (pp.181-21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贾继超
编 辑:代莹莹、罗 亚
美 编:崔 琪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张译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丈夫体贴,妻子温柔,孩子懂事,一家人彼此爱护,相互体谅。相信这是大多数家庭理想的样子。然而事情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尽管我们事后都知道说的某些话或者做的某些事不好,但还是会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不自觉地出现这些言行,导致对家庭关系的伤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png
2.png

  • 好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

    别着急,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好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才能找到问题所在。

    根据Thibaut和Kelley的行为交换理论,良好的关系是付出和回报的一种平衡,每个人都希望关系中能有一个高的收益成本比 。具体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成本”,或者说付出,可能是包容配偶偶尔的脾气爆发,也可能是在孩子闯祸时劳心劳力地收拾残局;而“收益”,则可能是失意时伴侣的一个拥抱,也可能是不经意间孩子的一句懂事贴心的话语。这样的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决定着家庭的满意度。

    Gottman(1994)的研究表明,在婚姻关系中,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的比例要维持在5:1以上,否则婚姻关系容易破裂。这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关系,应该是积极反应的交换,积极互动应在夫妻间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夫妻双方应不断地为对方创造从这段关系中能够得到的“收益”,而不是不断增加彼此为这段关系所付出的“成本”。在成功的关系中,配偶双方都致力于将共同利益最大化;而在不成功的关系中,配偶双方则忙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以至于都没有考虑如何使彼此感到快乐,这时,消极的行为往往在互动中占据上风。

    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哪对夫妻不想把日子过的幸福美满,谁愿意天天吵架呢?但不知道为什么,事情总是不如人所愿。

    其实,很多循环往复的消极互动行为,都只是源于一次不恰当的强化。

  • 什么是强化呢?

    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其结果维持的。使行为增加的结果就是强化物,而使用强化物增强某一行为的过程就是强化。

    举个例子,当孩子考试成绩不错时,你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表扬孩子的努力。为了得到你的拥抱与表扬,孩子在之后更加努力学习。你的拥抱与表扬,就强化了孩子努力学习这一行为。

    上文提到过的行为交换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关系应该是积极反应的交换,更重要的是,要将不愉快最小化 。结合行为主义关于强化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良好的关系中应当不断强化积极行为,而不是反反复复地互相伤害。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恰恰是自己的行为,强化了那些令人痛苦的行为,甚至将自己卷入了反复彼此伤害的漩涡当中。

    就拿亲子关系来讲,家庭生活中,父母常常用责骂和训诫来应对不当问题。这些行为看起来像是惩罚,但实际上它们却可能发挥着强化的功能。

    举个例子,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孩子的陪伴不够,常常是只在孩子出问题时才予以关注。孩子只有在学校闯祸,表现不好时,才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此时父母的“关注”就会成为缺乏关注和陪伴的孩子的强化物。长此以往,孩子变得“屡教不改”,甚至“变本加厉”。

    此外,强化也不仅仅是一条单行道。有时不仅是父母能够对孩子进行强化,孩子的行为也常常间接强化了父母的不当行为。

    家长跟孩子一同去逛商场,孩子走到玩具店里就走不动道,看中了一个最新款的玩具。家长想到家里一堆积了灰的各类玩具,断然拒绝。孩子开始哭闹。一开始家长还能比较坚定地说:“你哭我也不会给你买的。”但是孩子继续发脾气,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家长由于愤怒和尴尬而屈服:“行了别哭了,你要是不哭了,我就给你买一个。”

3.jpg

相信很多父母对这一情景都深有体会,在这个情境中,显然,孩子哭闹的行为就得到了家长的强化,不论过程如何,孩子最终还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与此同时,孩子最终的平静也反过来强化了母亲对孩子的屈服。于是,不良行为的螺旋关系通过相互强化继续维持下去,不断消耗着亲子关系中的成本。

不仅仅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状况。在很多家庭中,夫妻间常常会使用厌恶控制——哭泣、唠叨、退缩——来对待彼此,这会大大降低婚姻的幸福感。随后,伴侣则总是倾向于对这样的厌恶行为给予回击,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讨论问题时,处于这样充斥着消极行为的痛苦关系之中的人们,也往往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来表达愿望和抱怨,再用抱怨来应对抱怨。几乎所有典型的不良婚姻中都存在着这类相互抱怨,彼此诋毁中伤的对话。

“你能不能别给孩子报那么多班啊,这有必要吗?”

“你还说我,孩子学习的事你操心过几回啊!你都为孩子做过什么?就说我的时候来劲!”

“你能不能别再发脾气了!又不是什么大事儿!”

“是我想发脾气吗?你连个我想吃的东西都不愿意帮我买,你到底有没有在乎过我!”

大多数行为分析指出,不良家庭中缺乏积极行为的强化。抱怨、发脾气这样的消极行为往往比积极行为得到更多的反馈与关注。“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这是一样的道理。于是,就在这样不经意间,这些令人烦闷懊恼的行为被一次又一次地强化…

读到现在,有没有想到你的家庭中所存在的由于不当强化所导致的类似问题呢?对应的强化物又会是什么呢?消除不良行为,强化积极的替代行为,才能慢慢解决问题。面对总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可以学会忽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并对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觉的行为进行奖励;面对伴侣,停止“你不要再说了”这类消极的表达,转而去强化夫妻间令人愉快的互动行为,比如,当夫妻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时,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以及对这次沟通的肯定等等。

最后,祝愿大家的家庭都像图图的家一样幸福美满~也欢迎大家和我们讨论自己家庭中有哪些不正当强化行为~


参考文献:
尼克尔斯, 戴维斯,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2018).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concepts and method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Gottman, J. M. (1994).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es and marital outcom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Hillsdale, NJ.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撰写 | 张译可
编辑 | 万 宜
策划 | 侯依依

小说《白鹿原》中描绘了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的故事。白家“仁义传家”,自祖上起就有“耕读传家”的祖训,族长白嘉轩继承家风,“腰杆挺直”,勤恳做人做事,最终带领白家屹立不倒于乱世之中。而鹿家“家风不正,教子不严”,其族长鹿子霖一生精明算计,贪图功利,最终却落了个只能吃野菜,寒冷冬夜凄冷死去的结局。不同的家风最终导致了个人和家族截然不同的结局。“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优良的家风才是一个家族的立家之本。尽管有很多人认为家风离现在的生活可能有些遥远,但弘扬优良的家风对于个体乃至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什么是优良的家风,以及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来形成优良的家风。

好家风有哪些?

家风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对某种理念的高度认同,对符合家族价值观事件的情感赞赏,以及树立符合家风的榜样行为。从古代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到近代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我们都能看到先贤们各自的家风。
图片

01 积极向善首当有

许多家训都强调了善良的重要性,王阳明在《示宪儿》中告诫“要做善良人”,《傅雷家书》认为“本质的善良”是人重要的底色。优良的家风都在引导和鼓励人们要有善良的品质,做有益他人和社会的行动。

研究发现,个体积极向善的行为,不仅能提升行动者自身的积极感受,比如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高的幸福感,还能引发接受者的感恩情绪,并能使旁观者感受到榜样的激励,产生见贤思齐的善行。因此,如果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家风建设中都能强调善良的重要性,全社会积极向善的心态就有望被培育起来,并且能够不断地传承下去。

02 诚实谦逊有品性

“诚信之人必能成功”,“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这两句话源自《曾国藩家书》,向曾氏后人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诚实与谦逊。诚实指笃实、诚意、言论行为跟内心思想一致,谦逊是低调的自我呈现、以弱胜强的和谐控制过程和低调的行事风格。诚实与谦逊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格特质,指个体在与他人交流、合作时的一种公平取向。

很多研究发现,认同诚实和谦逊价值观的父母更可能培养出诚实谦逊的子女。总之,诚实谦逊这种个体身上的积极人格品质,可以通过家风塑造,也值得作为家风传承。它不仅能帮助个体修身养性,形成更高的情绪掌控能力和积极的应对方式,还能促进与他人的合作互动。

03 好学明理能立世

劝勤勉学,重视子女教育也是优良家风之一。《颜氏家训》中的“涉百家之书,明六经之旨意”,“积财千万,无过读书”等训诫,都表达了不要为了吹嘘而博取名利,而要教育后代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自立于世的价值观。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也强调“不读书,则不知义理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教育子弟读书不仅是为寻上达之路,更重要的是为了立德做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名仕的家风中都有着浓厚的书香气味,也就是说,良好的家风非常重视学有所长,只有使后代掌握了真才实学,才能有立足之本。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只有掌握基本学识的人才可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04 志存高远有追求

诸葛孔明在《诫子书》《勉侄书》中通过“非志无以成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来告诫子弟树立志向的重要性,鼓励后代拥有更高远的理想目标。人生成就与其志向有关,人生高度与其眼界正比,先贤的家训指向远大理想,是希望后代有更强大的动力和更坚韧的意志,即使面临挫折失败也不计一时得失,更加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图片

传承家风都能行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这句话出自《钱氏家训》,钱氏家族曾培养出物理学家钱学森,力学家钱伟长,学者钱钟书等无数大家。这便是家风的力量。好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指明灯,更是一个社会宝贵的财富。

怎样形成和传承优良家风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01营造氛围去引导

寓教于乐,日常营造德行教育的氛围。例如在看电影、电视或阅读书籍作品时,家庭成员一起讨论主人公们的品质和行动。当谈到弱势群体或者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时,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三观,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拥有同理心和感同身受的共情力。例如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有家长带领孩子参与线上捐款爱心活动,就是在引导孩子“日积一善”,孕育优良的家风氛围。

02身体力行树榜样

家长身体力行地实践家风,孩子就能有样学样。古有“曾子杀猪”,只为给孩子做好诚信的榜样。现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父母以身作则,并且父母行为一致,孩子更能习得优良的行为方式,养成正确的道德品格。现在很多父母都是“低头一族”,没有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事实上有很多活动适合家庭成员一同参与,比如“家庭读书日”,“社区家庭志愿队”等等,孩子能在真实经验中学习家长的作风,家庭成员们在活动还能相互赞赏,使情感达到一致和连接。
图片

03鼓励奖赏双促进

如何让家风成为孩子的习惯?心理学的强化理论认为,当对孩子的正确行为给予强化,他们会更多地实施善行。强化可以是口头赞赏孩子,例如像一些“你做得真好”之类的鼓励话语,也可以是零花钱或者小礼物的物质奖赏,或者满足他们的愿望。家长也可以在孩子幸福满足的神情中,收获教育的动力,这种双向促进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在孩子犯错时,首先得让他/她自己明白错误在哪里,家长再针对进行纠正或惩罚,才能降低他们再次出错的可能性。

04因时而变多倾听

家庭教养需要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年纪尚小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个“自我中心”的阶段,但如果家长能提醒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就能培养他们“将心比心”的能力。比如道德认知水平还不够的孩子不理解某些复杂的道德事件,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讨论“为什么”引发深度思考,并介绍更多的经验事件,来促进其认知重构和发展。当孩子年龄较大,自主性较强,且处于道德发展较高水平时,家长在做道德决策时,主动倾听孩子的声音,适当地采用其建议,可以让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正确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强的认同感。

需要注意的是,家风教育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响应新时代社会风气。比如,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的今天,过分地强调勤俭节约,忽略孩子正常需求的满足,这种不合时宜的家风反而会导致孩子更崇尚物质主义价值观,更注重物质与财富。因此,父母在家风建设中一定要传承精华,摒弃糟粕,与时俱进。
图片

推文作者:高芯芸 郭震 寇彧
插图:林靓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邓颖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作为一个30岁的女人,没有一分钱存款,哥哥结婚的房子首付是我出的,还贷也是我,连生孩子的钱都是我出的”

这是都市剧《欢乐颂》中女主人公樊胜美一段令人心疼的台词。她美貌又独立,却偏偏生长在重男轻女的贫寒家庭,父母的不公让她耿耿于怀、缺乏安全感,工作后更屡屡被哥哥拖累,赚来的钱全填了家里的无底洞……

自从我国在2013年提出了单独二孩政策,又在2016年又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数据看来,国内二孩比例已达51%。现在和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二孩家庭,这需要父母们和未来会成为父母的人们以及整个社会开始思考,从养育独生子女到养育两个孩子,需要有什么样准备和改变。虽然樊胜美的遭遇只是电视剧的演绎,并且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会得到改善,但是面对着两个孩子,父母和家人难免有所偏袒,难以时时刻刻都一碗水端平。而且如果父母对此不以为意,持续地偏爱一个孩子,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子女间的关系,都会有极大的伤害。

图片

-偏爱的现状如何呢?

对于父母偏爱的问题,不应该先问有害无害或者怎么做,而应该先问“是不是”,即大多数家庭是否存在偏爱孩子的情况呢?总的来说应该是存在的,但不同研究由于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不同的缘故,得出的结论稍有不同。

在Richmond, Stocker和Rienks(2005)的研究中,所研究的136对子女在总体上认为父母的对待相对平等,但是平均来说更稍稍偏爱年幼的一方。在另一项针对127名大学生的调查中, 24%的人报告父母不存在偏爱的情况,而65%的人报告了父母存在偏爱的情况(Brody et al, 1998)。

有中国的研究者调查了沈阳的200名二孩家庭的父母,发现父母在对头胎和二胎孩子的教养行为上存在差异(如表1,分值越高表示此行为越多)。教养行为可以分为互动交流、关注帮助、管教约束、间接支持、情感表达5个维度,数据显示父母对头胎的管教约束更多,而对二胎的互动交流、关注帮助、间接支持、情感表达都更多 (许智, 2018)。

图片

由此可见,不同研究表明在大多数二孩或多孩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是存在偏爱的,并且无论是从孩子角度的进行的研究还是从父母自身觉察角度进行的研究,都得出了相近的结论。同时,与我们的常识一致的是,父母通常会更偏爱年幼的孩子,希望“大的让着小的”,更疼爱小的孩子,而对大孩管教约束更多,期望大孩能自主、自律。

图片

-偏爱有什么不良后果呢?

知道了“是不是”,再看有害还是无害。

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根据前文提过的长达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 Richmond, Stocker和Rienks(2005),父母的区别对待会增加孩子的外化行为(主要有违抗、攻击性、违纪、脾气爆发和多动等)和抑郁情绪。简单来说,在4年中,受父母偏爱的孩子外化行为更多,而如果父母的偏爱程度高且变化程度大,则会使年幼的孩子的抑郁情绪越重,这可能是由于在此研究中年幼的一方更受偏爱,对父母偏爱的变化更敏感(Richmond, Stocker, & Rienks, 2005)。

与此稍有不同的是,Shanahan等人(2008)发现子女感受到的父母的偏爱,对大孩的抑郁症状(例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影响更大,特别是当大孩是女儿时,而对男孩的影响则要小很多,这可能是由于女孩更倾向于表现出抑郁的情感症状,男孩更倾向于表现出的是违抗、攻击等外化行为症状。同样对于抑郁症状,Jensen等人(2013)发现不被父亲偏爱的孩子更可能表现出抑郁症状,而如果偏爱的程度更强,表现出的抑郁症状更多,母亲的偏爱却对孩子没有明显影响;但若母亲能平等对待孩子,则可以降低孩子的抑郁症状。Brody(1998)的研究中还发现,偏爱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不被偏爱的孩子报告了更强烈的恐惧情绪和更频繁的羞愧情绪。与此类似,Gullicks和Crase (1993)发现在二孩出生后,大孩可能会表现出对新生儿的敌对、攻击、过度寻求母亲的关注等行为,说明受到冷落也会影响并使大孩产生消极的行为表现。总而言之,无论是对被偏爱还是不被偏爱的一方,父母的偏爱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图片

对子女之间关系的影响: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更公平的对待会带来更亲密的子女间关系,Jensen等人(2013)的研究也基本上验证了这一说法,研究者发现,母亲的偏爱会减少子女之间的亲密、增加子女之间冲突。Richmond, Stocker和Rienks(2005)持续4年的研究也表明,子女感受到的父母的偏爱,会影响子女之间关系的质量。而Buist, Deković和Prinzie (2013)回顾了34个与子女之间关系质量有关的研究,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子女间更多的亲密、喜爱、陪伴、相互支持,加上更少的冲突和偏爱,会减少子女的内化行为(例如消极的认知、情绪)和外化行为(例如违抗、攻击行为)。研究结果也符合合社会自卫理论(Social Self-Preservation Theory)的假设:当头胎儿童的社会自卫系统监测到二孩出生给自己带来的威胁时(若被偏爱的是头胎儿童也类似),可能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以应对这些威胁,而这些情绪和行为反应又会引发不良的子女间关系(陈斌斌等, 2016)。总而言之,父母的偏爱会消极地影响子女间的关系,而子女间关系恶化又同样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

图片

-如何形成幸福的二孩家庭关系?

上文所述的研究表明,父母偏爱会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和子女间关系有消极的影响,但所述研究大多是定性的研究,还不能揭示具体偏爱多少才会影响,偏爱多少则不会影响。值得一提的是,Kowal(2002)发现子女对父母的偏爱是有一定的容忍度的,在研究中有75%的案例虽然父母都是存在区别对待的,但是子女仍然认为是公平的。尽管如此,父母不需要战战兢兢草木皆兵,反省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但仍应该谨慎地考虑偏爱的问题,尽量减少其带来的消极后果。对此,根据一些针对中国二孩家庭的研究和结论,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总的来看:

1.不故意偏爱。最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当然就是父母不能刻意地偏爱某一个孩子,每个孩子在年龄、性格等方面客观上会存在差异,父母自然而然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养育,这样的区别对待是正常的,但不能因为自己主观的喜爱、讨厌等情感就产生偏心和偏爱,进而故意地进行差别对待。

图片

2.保证孩子有公平感。上文提到过,孩子对父母的差别对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从公平理论来看,孩子更关注的是他自己的需要和父母给予的二者之间是否有差异,若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感到公平,自尊也能得到提升。所以关键不是完全等同地对待两个孩子,而是能满足他们各自的需求(例如生理的需求、安全感和情感的需要),此时即使存在一些区别对待,但只要孩子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孩子也是能够接受的。

图片

3.父亲的陪伴。由于母亲的存在,父亲这一角色对孩子的影响通常在人们的认知中被弱化了,但根据邓林园等人(2020)对北京部分小学阶段儿童家庭的研究,父亲的作用可能远比想象中的大。父亲的陪伴不仅可以显著地提升孩子在情绪、品行问题、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心理行为适应,也能减少母亲的照料压力,使母亲有更多精力去关心大孩。

对大孩:

1.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在决定是否生二胎之前,父母应先征询大孩的建议,得到其同意,而不是认为小孩还什么都不懂不询问其意见,若最开始就把大孩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征得同意,就可以从本质上降低大孩的反感,父母日后花更多精力照顾二孩也不会使其觉得偏心。

2.增加与大孩的亲子互动。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大孩进行亲子互动,让大孩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而不会因父母花更多时间照顾弟弟妹妹产生嫉妒,反而会理解父母的不容易。特别是在二孩出生的头几个月,大孩的心理变化最复杂,父母要及时沟通和关注。

图片

3.移情训练。父母在处理孩子的冲突上,可以进行让大孩移情训练,让大孩设身处地的站在二孩的角度思考,如果自己在二孩的年龄段该怎么处理,从而达到一种共鸣,最终解决冲突。

4.培养大孩的自主性和互动意愿。二孩家庭的主要问题就是父母的精力经常不足以同时照顾两个孩子,所以以二孩出生为契机,培养大孩的自主性,放手让其独立,可以让家长抽出一部分精力照顾二孩。同时,鼓励大孩与二孩进行积极互动,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特别是鼓励大孩参与到二孩的教养中,承担起榜样的作用,与二孩多接触交流,例如让大孩带二孩一起写作业、玩游戏,这样既能培养孩子间的感情,大孩也能减轻父母的一部分负担。

图片

对二孩:

加强对二孩的管教。可能是由于对大孩的严格管教已经耗费了太多精力,或者是由于父母年龄增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宽松,父母往往容易对二孩更放任,这既会使大孩觉得偏心,也会让二孩变得娇惯,所以父母对二孩的教养态度不能松懈。

-社会可以做什么?

社会是每个人身处的一个宏观的背景,我们不能直接接触到,但是社会中的风气、价值观等抽象的事物,也能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回到开头洛洛的经历,洛洛父母的偏爱很大一部分都是源于“重男轻女”的固有思维习惯,若社会能逐渐形成更平等合理的性别观念,对头胎二胎都抱有更平等的社会期望(例如在子女的发展成就、赡养父母、财产继承方面),父母的偏爱自然会减少。

从当下、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学校、社区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念,改变家长的传统观念,开展培训活动,提升家长照顾两个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幼儿园、小学等也可以对大孩进行教育,鼓励其正确地理解、对待二孩。


最后说两句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对其一生都有很大影响,而需要同时养育两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二孩家庭,使父母们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不偏爱,不是说将原来对一个孩子十分的爱平均地掰成两半,一个孩子给五分,而是要竭尽全力,对两个孩子都给予十分的爱。

图片

参考文献:
Brody, L. R., Copeland, A. P., Sutton, L. S., Richardson, D. R., & Guyer, M. (1998). Mommy and Daddy like you best: Perceived family favouritism in relation to affect, adjustment and family process.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3), 269–291.
Buist, K. L., Deković, M., & Prinzie, P. (2013).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97–106.
Gullicks JN, Crase SJ. (1993). Sibling behavior with a newborn: parents’expectations and observations.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 22(5), 7.
Jensen, A. C., Whiteman, S. D., Fingerman, K. L., & Birditt, K. S. (2013). “Life still isn’t fair”: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young adult sibling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5(2), 438–452.
Kowal, A., Kramer, L., Krull, J. L., & Crick, N. R. (2002).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fairness of parental preferential treatment and their socioemotional well-being.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6(3), 297–306.
Richmond, M. K., Stocker, C. M., & Rienks, S. L. (2005).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4), 550–559.
Shanahan, L., McHale, S. M., Crouter, A. C., & Osgood, D. W. (2008). Linkages between parent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youth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2), 480–494.
任沙沙. (2017). 二孩政策实施后二孩家庭育儿观念的现状调查[D].
许智. (2018). 二孩家庭父母对不同出生次序子女教养行为的研究[D].
陈斌斌, 王燕, 梁霁等. (2016). 二胎进行时: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时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24(6), 863-873.
邓林园, 王小婷, 熊玥悦, 李毓檀, & 李蓓蕾. (2020). 二孩家庭中的父亲陪伴,母亲情绪与小学头胎儿童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8(02), 42-48.

图源自网络

编辑 | 刘也行
撰写 | 邓颖伦
策划 | 万 宜
侯依依
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