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孩子教养 下的文章

640.webp (4).jpg

离婚后,育儿安排的目标,应该是让双方都积极参与到孩子养育中,同时尽量减少或消除冲突。”

*如何与一个背叛了我的人共同养育孩子?
我们婚姻期间都无法好好育儿,离婚后如何共同育儿?
我甚至都不想和他/她一起养育孩子!”*
你要离婚了,但孩子是你最大的担忧。这可能是你和你的配偶现在唯一一致同意的一点。
多年来的研究告诉我们:
你和前任之间的冲突,对孩子伤害最大
两位父母都参与育儿,是对孩子来说最健康的(但也有例外,如肢体暴力或者未经治疗的主动瘾症等。)
那么,你们如何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呢:既要尽量减少冲突,又要双方都参与其中?这听起来可能几乎是天方夜谭,尤其当你们的婚姻一直就存在问题。答案是,各种共同育儿方式像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连续图谱,你需要在这个连续图谱中找到最适合你们的方式。
想象页面上有一条线,在这条线(连续图谱)的一端,是纯粹的“共同育儿”,另一端,是纯粹的“平行育儿”。
共同育儿,意味着你和你的前任需要为了孩子着想而共同合作。你们共同制定决策,协调你们的育儿安排,甚至共同协调一些家庭活动。你们在与孩子相关的大部分事情上都达成一致,为实现这一点,你们频繁沟通、以有创意的方式解决问题,互相尊重,灵活变通。如果你们能够一直保持这样,且没有争吵,那么你们就是在“共同育儿连续体”中的另一端。但很有可能你们的理论并非因育儿分歧而导致。育儿,可能就是可以从你们这段关系中拯救的最大优势。
平行育儿则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端。你和前任之间有一道防火墙。你们几乎从不沟通,你们的孩子生活在两个平行的家中。当父母中的一方觉得另一方太有控制欲,太有侵入性,或者出于情感因素而不想与对方有任何纠葛时,他们就会选择这种方式。如果父母一方听到别人提起另一方,就会被触发情绪,那么他们很可能就需要选择“平行育儿”方式。如果你需要这样做才能最大化减少或终止你们之间的冲突,那么这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它能够保护孩子免收你们冲突的伤害。你们的离婚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且育儿分歧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但,这并非是“非黑即白”的事情。大多数人会选择介于两种极端之间的某一点。你们的任务,是在这一“连续图谱”中寻找到最适合你们的那一点

问自己
**我还想和前任保持多少联系?
我能够接受与前任之间的多少沟通?
在育儿方面,与前任共同合作,有多重要?
需要什么才能减少或消除我们的争执,从而让孩子能够在我们轮流在家照顾孩子时(nesting:孩子无需折返于两个家之间,而是待在同一个家里,父母定期轮流来照顾孩子)或在两个平静的家中平静生活?**
回答上述问题时,重要的是要切合实际。痴心妄想并不会对孩子有益。当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时,你们双方都需要明确沟通彼此的愿望和能力。
从我个人经历来说,通常是,父母一方更倾向于“共同育儿”,而另一方则更倾向于“平行育儿”。如果他们在这一连续图谱上差距并不是太远,一些父母能够互相妥协,离彼此的要求更近一些。但当父母双方在育儿方式、价值观和目标上分歧过于巨大时,需要完全与另一方切除关系的一方可能很少能够妥协,至少在刚离婚没多久时是这样。不尊重另一方育儿方式、或者希望控制另一方,或者总想着指手画脚的父母也会发现很难妥协。
帮助孩子适应家庭重构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创建一个详细的、书面的育儿方案或育儿协议。文件内容应包括你们陪伴孩子的时间、节假日度过方式、医疗与教育决策的制定方式以及其他很多事项。网上有很多关于育儿方案的模板或列表。但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几乎总是会达成更好的决策或的协议。
育儿方案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需求和年龄来制定,因此,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育儿方案。寻找了解儿童发育、离婚对孩子影响以及婚姻后育儿方式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这类专业人士能够帮你了解离婚后你将面对的育儿问题,从而帮助你为自己和家庭制定最好的决策。之后,如果你们的育儿方案需要调整,你可以再向那位专业人士咨询。
尽量减少你和另一方之间的冲突,对孩子的恢复以及未来幸福而言是最重要的事情。离婚后,育儿安排的目标,应该是让双方都积极参与到孩子养育中,同时尽量减少或消除冲突。

本期作者
陈若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2级准硕士研究生

荐序:代际联合教养并非尽善尽美,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还须尽量规避祖辈父辈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希望本篇文章能带给你一定的启发~

寒假将至,放假的孩子们将由谁来照看?不少双职工家庭会请祖辈来帮忙。我们在上一篇推文“祖辈帮忙带娃,对孩子的发展到底好还是不好”中提到,祖辈参与照顾孩子,总体上不会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但在祖辈、父辈联合抚养孩子的代际联合教养家庭中,祖辈和父辈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乃至冲突。研究表明,祖辈和父母在共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在起居饮食、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分歧,且这种冲突比只有父母抚养孩子时出现得更多(Buckingham-Howes, Oberlander, Hurley, Fitzmaurice, & Black, 2011; 石翎, 2012)。

640.webp (8).jpg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在祖辈和父辈一起带娃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哪些冲突?产生这些冲突的原因又有哪些?更重要的是,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养育过程中的冲突。

代际联合教养中容易出现哪些冲突?

教育理念冲突
有关家长对幼儿成长和教育看法的调查显示,祖辈更关注幼儿的体质,父辈更重视幼儿的品德和性格,更多地对幼儿进行性格培养和品德教育(许颖, 孙巧锋, 2017)。
带娃的祖辈们容易忽视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觉得“以前我养孩子时哪有那么多益智玩具,哪用上什么早教班?丢到大自然里撒野,亲近自然还省钱”……

640.webp (9).jpg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宝爸宝妈们更意识到早教的重要性,而且更担心自家宝贝落后于同龄的孩子:
“如果不让孩子接受早教,刚上幼儿园或小学时,别的孩子已经有基础了,他还啥也不懂,就和别人有了第一个差距,往后的差距岂不是会越来越大?”
“孩子的专注力、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软实力’要从小培养好,这样对长远的发展都有好处”
……
俗话说“3岁看大”,在内卷到“卷孩子”的时代,年轻家长们希望孩子从小把各种能力培养好,以后的日子才会过得更好。相比之下,祖辈的文化程度和教育意识与父辈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当他们来带孩子时,容易与宝爸宝妈们在抚养孩子的教育理念上产生分歧(石翎, 2012)。

抚养观念冲突
一般而言,祖辈在抚养过程中分工多为陪伴者的角色,父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承担教育者的角色,因此,这种角色差异造成了抚养观念的冲突。“孙子是我延续的根”,祖辈疼爱孙子甚至超过了孩子的亲爸亲妈,这种现象被叫作“隔代亲”,一边是宝爸宝妈只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在孩子犯错时进行严厉管教;一边是爱孙心切的祖辈对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甚至是无论孩子要什么,祖辈都能第一时间满足的无条件溺爱。这种抚养观念上的冲突也是教养矛盾产生的源头,它通过引发外在抚养行为冲突的方式影响孩子发展、危害家庭和谐。

640.webp (10).jpg

其实不只是在代际间,夫妻之间亦会存在抚养观念的差异:“严父慈母”、“猫爸虎妈”等情况并不少见。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看待事物的方式都不同,在抚养观念上存在差异是正常的现象。尽管在抚养观念上不同家庭成员有不同的看法,家长们仍需要在尊重、理解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养行为,减少针锋相对的行为冲突。

抚养行为冲突
祖辈在带娃时,由于部分经验的过时落后,容易做出一些宝爸宝妈们极力反对的抚养行为,例如:
“宝宝还没满一岁,我妈就给它把尿,说了多少次都不听!”
“我家奶奶怕宝宝吃饭掉得遍地,总喜欢直接喂宝宝,破坏了我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大计”
……
此外,祖辈来帮忙带娃,还经常会出现和宝爸宝妈“唱红白脸”的情况。在孩子犯错或出现其他矛盾时,宝爸宝妈对孩子严厉管教,而祖辈却宠着、护着孩子。这种抚养行为上的不一致,容易导致孩子价值观错乱,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王燕, 钱怡明, 李皓燕, 王素芳, 陈斌斌, 2018)。

640.webp (11).jpg

以上只是罗列出在代际联合教养家庭中几种常见的冲突类型。在一日日同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的过程中,从“吃什么有营养”到“怎么教才有道理”,从“放养更好”到“圈养更行”,祖辈与父辈难免还会产生其他各类的冲突。
在共同养育孩子时祖辈与父辈的冲突越多,孩子越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而且比起父母之间的冲突,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代际冲突行为,与孩子的各类问题行为关系更密切。即,代际教养行为上的差异越大,孩子行为与情绪问题越多、能力越低 (王燕等, 2018;江永强, 2021)。
可见,尽管祖辈帮忙带娃,在总体上不会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良影响,但如果祖辈和父辈的冲突过多过大,还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比起父母带娃时的冲突,代际之间的冲突似乎来得更多、更强烈,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祖辈和父辈会存在冲突?

祖辈和父辈在抚养孩子时存在教养观念和行为上的冲突,背后有着理论的支持:
依据社会变迁与人类发展理论,社会文化、时代背景等环境因素均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在该理论中,国家或群体都在不同程度上从礼俗社会(Gemeinschaft)变迁到法理社会(Gesellschaft)。
礼俗社会由规模较小的农村社群组成,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生产技术较低,劳动分工简单。法理社会以规模较大的城市人口为主要特征,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较高,生产方式先进,劳动分工高度分化。
祖辈和父辈在经济、人口、社会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例如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祖辈,和生于改革开放前后的父辈,所经历的社会经济背景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更容易让两代人在育儿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出现分歧。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发展,与祖辈相比,父辈在教养方式上更尊重和鼓励孩子发展的自主性(Zhou, Yiu, Wu, & Greenfield, 2018)。
此外,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和共同养育模型,祖辈的加入增加了祖孙子系统、共同养育子系统等多个家庭子系统,子系统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更为复杂,所以祖辈和父辈更容易产生出现教养观念和行为上的分歧。

640.webp (12).jpg

如何减少代际联合教养中的冲突?

在代际联合教养家庭中,尽管祖辈和父辈的冲突不可避免,但对冲突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将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发展。以下将分享一些减少代际冲突的方法。
面对冲突,建议祖辈与父辈:
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祖辈在育孙的过程中会出现波动的心理状态,如产生疲惫枯竭感、感到有压力或郁闷低落等情绪。父辈要理解祖辈在照顾孙辈时的难处,感恩他们的付出,尊重他们的教养观点与方法。而祖辈也要尊重父辈的想法,意识到父辈在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上随时代的变化,理解他们采取特定教养方式的原因。祖辈应避免在表面上和父辈达成“统一战线”,在背后却过度满足和宠溺孩子,这样会让孩子陷入奖惩不一致、原则性问题界限不清晰等认知混乱(戚海燕, 2011)。
积极沟通。祖辈和父辈在出现分歧时,要先冷静下来,主动交流各自对教养孩子的想法,了解彼此教养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讨论决定哪种方式最适合孩子健康成长。耐心有效地沟通,提出建设性的方法和可操作的建议,可以促进祖辈和父辈之间相互理解,形成统一的家庭价值观(付瑶, 2018)。

640.webp (13).jpg

协商规则。祖辈和父辈可以通过协商设置一些家庭规则,如在发生冲突时不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争执、不把儿童卷入到冲突中等等。提前协商和设定规则,可以让祖辈与父辈在发生冲突后用理性、适当的方式来解决(王瑞晴, 2019)。
此外,对父辈来说,父母之间需要增强合作。比起祖辈和父辈的关系,父母双方的关系在家庭内部处于核心位置,对孩子的发展更为重要。父母间积极交流、紧密合作,在观念和立场上尽量保持一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家庭的整体氛围,从而影响孩子的社会行为表现(王燕等, 2018)。
对祖辈来说,应明确“父母主导”的观念。在代际联合教养家庭中,尽管祖辈帮忙照顾孩子,父辈仍在教养中占据主导地位。祖辈应树立在家庭教育以孩子父母为主导的观念,在适当的时候辅助父母,而不与父辈抢夺孩子的教养权(邢淑芬, 梁熙, 岳建宏, 王争艳, 2016)。

《幸福祖辈的心健康》这本书,关注了祖辈在育孙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介绍了祖辈可以如何调适心理状态、处理好与父辈和孩子的关系、实现自身的精神需求。我们在这里推荐给家长们,希望你们能通过此书,更全面地了解祖辈与父辈联合抚养孩子的幸福秘诀

640.webp (14).jpg

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家庭教育愈加得到人们的重视。正如上文所介绍的,尽管祖辈和父辈在共同养育孩子时难免会遇到冲突,在了解常见的冲突类型及背后的原因后,我们鼓励祖辈和父辈采用多种方式减少冲突,并协同起来——通过一起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地发展,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640.webp (15).jpg

参考文献
Buckingham-Howes, S., Oberlander, S. E., Hurley, K. M., Fitzmaurice, S., & Black, M. M. (2011). Trajectories of adolescent mother-grandmother psychological conflict during early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at age 7.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40(3), 445–455.
Zhou, C., Yiu, W. Y. V., Wu, M. S., & Greenfield, P. M. (2018). Perception of cross-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child behavior and parent Socialization: A mixed-method interview study with grandmothers in China.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9, 62–81.
付瑶.(2018).学前儿童父辈与祖辈教养冲突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江永强. (2021). 城市家庭中代际联合教养及其与幼儿社会适应的关系(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蔺秀云, 江永强. (2020). 幸福祖辈的心健康.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上海.
戚海燕.(2011).祖辈抚养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因素分析. 巢湖学院学报, 05, 116-120.
石翎. (2012). 隔代照顾下扩展家庭的冲突与和谐探析(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王瑞晴.(2019).城市隔代教养冲突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
王燕, 钱怡明, 李皓燕, 王素芳, 陈斌斌. (2018). 中国家庭共同养育结构下的“红脸白脸”行为研究——基于四组人群的数据分析.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1, 100–111.
邢淑芬, 梁熙, 岳建宏, 王争艳.(2016).祖辈共同养育背景下多重依恋关系及对幼儿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报, 05, 518-528.
许颖, 孙巧锋.(2017).幼儿家长教养观念及方式的现状调查——基于祖、父辈教养的比较.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10, 32-36.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陈若浠
编辑 | 王婉睿
排版 | 王婉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一眨眼又快到了年底了。
你会不会面临着令人头大的难题
一边是工作任务激增而“忙到飞起”;
一边是家里的“淘气包”需要照顾。
在这种情况下,请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帮忙带娃,或许会成为宝爸宝妈们尤其是城市双职工家庭的第一选择,家庭也因而成为了代际联合教养的家庭。
随着城市生活压力不断升高、双职工家庭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祖辈帮子女照料孙子,使代际联合教养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家庭中的主流教养方式。一项在北京、广州等全国六大城市的调查显示,祖辈参与养育孩子的比例接近80% (岳坤, 2018)。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城市家庭中让祖辈来帮忙带娃的代际联合教养现象会更为普遍。

微信图片_20211227211255.jpg

因为有亲人照顾着孩子,宝爸宝妈们松了一口气,但内心也许仍会暗暗担忧:祖辈帮忙带娃,对宝贝的发展究竟好还是不好呢?
请看下面的内容。

什么是代际联合教养?

代际联合教养(intergenerational parenting coalition, IGPC, Goh & Kuczynski, 2010),指祖辈和父辈以分工投入的形式联合教养孩子(江永强, 2021),也就是说除了宝爸宝妈自己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祖辈也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抚养中,为孙辈的成长付出时间和精力。
值得注意的是,代际联合教养与隔代教养不同。代际联合教养强调祖辈只是部分参与到家庭分工中,和宝爸宝妈一同抚养孩子,隔代教养强调孩子的照料主要由祖辈负责,即使年轻家长和祖辈同住,祖辈仍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养责任(郭筱琳, 2014),留守儿童就是一种比较极端的隔代抚养形式。

微信图片_20211227212925.jpg

在中国,乘风破浪的青年一代,一边揣着“要趁年轻先赚它一个亿”的小目标,加班熬夜拼事业;一边还不能忽视家庭这个中国民族核心的文化传统。网络上这些热搜曾一度上榜:“过年回家面对祖辈的催婚,我该闭嘴还是顶嘴?”、“阿姨,我们还没结婚呢,您咋就开始催生了?”、“作为职场女性,我要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调侃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年轻人希望极力解决家庭与事业冲突的无奈。
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在飞速发展的“内卷时代”,孩子更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面对“想把孩子教好”和“为了工作没时间带娃”的矛盾,要不要让祖辈来帮忙带娃的纠结背后,反映出宝爸宝妈们的担心:让祖辈来带娃,对孩子的发展究竟好不好?

代际联合教养对孩子发展好不好?

小明因为恶作剧被老师请家长。回家后,爸爸想严厉地教育他一顿。不料奶奶闻讯冲了出来,把小明护在身后:“孩子还小呢,调皮是正常的,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用不着那么严格,小时候你不也调皮得很,还不如小明听话呢……”
在教育孩子时唱“红白脸”,只是宝爸宝妈们和祖辈冲突的一个缩影。

1.jpg

尤其是又听到隔壁家长抱怨“我这孩子就是从小让爷爷奶奶惯坏了”,看到其他家庭里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之举,你是否更加纠结:到底要不要让自己的爸妈来帮忙带娃?

代际联合教养的好处?

比起夫妻俩自个儿“手忙脚乱”地带娃,祖辈前来做帮手,组成养育孩子的“团队”,有着一些大家熟知的益处(石翎, 2012):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祖辈毕竟把咱们拉扯长大,积累了丰富的育儿经验,更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这些经验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对早出晚归工作的宝爸宝妈们而言,祖辈反正退休了,在白天空闲的时间较多,在家里照看学龄前的幼儿,或接送学龄孩子上下学,不仅丰富了祖辈的退休生活,节省了请保姆或托管的开支,而且更让人放心。
对祖辈来说,比起孤零零地成为“空巢老人”,照顾孙子能减少内心的空虚寂寞,有利于老人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

2.jpg

“可是,不是有很多祖辈把孩子惯坏的‘前车之鉴’吗?这些负面例子不就说明祖辈带娃是不好的吗?”
事实上,没有这么武断!
一项科学研究表明,代际联合教养家庭中的孩子,与宝爸宝妈自己抚养的孩子相比,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别(江永强,2021)。
具体来说,两种抚养背景下,孩子在情绪状态、活跃程度和亲社会行为表现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孩子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谋求健康成长,因而不能武断地认为“让祖辈来带娃就是不好的”。
在代际联合教养家庭中,祖辈与父辈通常有着明确的任务分工:祖辈更多地照管孩子的生活起居,父母更多地投入于幼儿的休闲玩乐和成长教育(江永强,2021)。
多少人的童年回忆里,奶奶熬的炖汤是独特的幸福味道,外婆织的围巾在寒冬里格外暖和……这体现出祖辈在照顾孩子吃喝穿戴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而在策划亲子游等娱乐活动、每天检查孩子作业等方面,父母有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这种明确的家庭分工,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作用,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3.jpg

祖辈帮忙带娃的好处,除了让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地助力孩子发展以外,他们对孩子的温暖与关爱,还有利于降低孩子的孤独感(孔屏, 周丽娜, 刘娟, 2010)。此外,祖孙间如果能形成起稳定、安全的情感关系,还有助于孩子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闻明晶等, 2020)、增加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杨承瑞, 2020)……
这么看来,让祖辈帮忙带娃,不仅省心,还有不少益处呢。

代际联合教养≠隔代抚养

宝爸宝妈们需要注意,尽管祖辈帮忙带娃省心有益,但也不能完全把孩子“丢”给他们抚养。
正如上文提到的,我们要把代际联合教养与隔代抚养区分开:隔代抚养中祖辈对孩子的抚养起核心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主要由祖辈照料,父母的关爱较少,他们的情绪稳定性(Dolbin & Hayslip, 2014)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差(郭筱琳, 2014),情绪和行为问题更多(刘云, 赵振国, 2013; 王玲凤, 2007)。这可能与祖辈对孩子的教养相对纵容(刘云, 赵振国, 2013),“重养轻教”(童春旺, 2004)等因素有关。

敲黑板划重点

让祖辈来带娃,对孩子的发展究竟好不好?
让我们对上面的研究结果总结一下:尽管个别“祖辈把孩子宠坏”的案例耸人听闻,祖辈帮忙带娃,并不会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当家庭成员间分工明确、冲突得到合理解决时,祖辈的协助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的!然而,如果祖辈“独挑大梁”,成为孩子的主要抚养者,孩子更容易因管束较少等原因出现问题行为。
看到这里,让祖辈帮忙带娃的你也许松了一口气。但仔细一想,也许仍会心存疑虑——代际联合教养,就是最理想的抚养模式吗?为什么我和祖辈一起养孩子时,就不断地有冲突爆发,让我又气又无奈呢?
诚然,代际联合教养不是尽善尽美的,祖辈在参与照料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与父辈产生冲突,家庭中也会面临一些养育难题。祖辈和父辈在一起带孩子时容易产生哪些冲突?产生这些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养育过程中的冲突?我们将在后续的推文中详细介绍,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Buckingham-Howes, S., Oberlander, S. E., Hurley, K. M., Fitzmaurice, S., & Black, M. M. (2011). Trajectories of adolescent mother-grandmother psychological conflict during early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at age 7.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40(3), 445–455.
Li, X., & Liu, Q. (2020). Parent–grandparent coparenting relationship, marital conflict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parent–grandparent coparenting familie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09, 104733.
Zhou, C., Yiu, W. Y. V., Wu, M. S., & Greenfield, P. M. (2018). Perception of cross-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child behavior and parent Socialization: A mixed-method interview study with grandmothers in China.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9, 62–81.
郭筱琳. (2014). 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 执行功能, 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一年追踪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2, 1072–1076.
江永强. (2021). 城市家庭中代际联合教养及其与幼儿社会适应的关系(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孔屏, 周丽娜, 刘娟. (2010). 祖父母教养与孙子女情绪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教育学术月刊, 8, 81–83.
刘云, 赵振国. (2013). 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学前教育研究, 2, 37–42.
石翎. (2012). 隔代照顾下扩展家庭的冲突与和谐探析(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童春旺. (2004). 隔代教养: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 43–45.
王玲凤. (2007). 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1, 672–674.
王燕, 钱怡明, 李皓燕, 王素芳, 陈斌斌. (2018). 中国家庭共同养育结构下的“红脸白脸”行为研究——基于四组人群的数据分析.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1, 100–111.
闻明晶, 滕树元, 冯晓杭, 田金来, 张向葵. (2020).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母子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祖孙依恋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 208–213.
杨承瑞. (2020). 隔代抚养模式下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孙辈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 山西大学, 山西.
岳坤. (2018). 祖辈参与教养的十大发现. 中国教育报, 第10版.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陈若浠
编辑 | 王婉睿
排版 | 韩思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一个装有奶瓶的金属丝装置,一个温暖的布团,猴宝宝受到惊吓时,会跑向谁?

恐惧与爱决定了婴儿的成长。

640.webp.jpg

20世纪中叶,在“爱对人类性格与社会行为的影响”这一课题上的研究如火如荼。在我的上一篇关于婴儿隔离养育的博客中,我介绍了John Bowlby和他在亲密育儿方面的著作。

美国灵长类动物学家HarryHarlow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新生猴宝宝无法只靠食物生存,它们同时还需要身体接触及爱。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行为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们对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行为机制原理开展争论。它们聚焦于喂养和食物,最后,这些理论学家们得出结论,如果你喂养新生宝宝,它就会将你和食物联系起来,并对你会逐渐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

Harlow 则想知道人类是不是真的“有奶便是娘”。所以,他开展了一项非常经典的实验:金属丝妈妈和布妈妈。
在这些实验中,他针对的问题是:“爱的本质是什么”?

640.webp (1).jpg

金属丝妈妈是用金属丝做的一个小装置,上面有奶嘴和奶瓶,这一装置用来提供食物。
布妈妈很软,用来给猴宝宝依偎,但没有食物。
问:当你吓猴宝宝时,她会跑向谁?一直给她提供食物的金属丝妈妈,还是只给她提供依偎的布妈妈?
答:布妈妈。布妈妈虽然没有食物,但却可以让猴宝宝一直依偎,给猴宝宝安慰。

后续的实验还显示,猴宝宝们会不停地打开门,只是为了从一个小窗中去看一眼布妈妈。

这些实验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亲子感情的观点,并彻底推翻了著名行为学家John Watson被奉为圭臬的箴言:对待孩子,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像对待年轻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不要拥抱,不要亲吻,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大腿上……,早上,与他们握手,如果他们出色完成了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拍拍他们的头即可。
我曾在课堂上播放Harlow实验的影片。现在不再播了,因为这部影片常常会让学生们哭起来。没有什么比出于实验目的,让一个小脸粉扑扑的猴宝宝故意被惊吓,然后恐惧地依偎在一个假妈妈身边更可怜的了。
但实验所传递出的信息,以及JohnBowlby的观点都非常清晰:你无法只是用食物来抚育灵长类婴儿(如人类),尤其是在高度恐惧状态下。

从这个做工粗糙的金属丝猴妈妈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恐惧和焦虑左右着发育过程中的人类,而帮助孩子管理应对这种恐惧和焦虑感,则是父母(或其他照顾他们的人)的一大重要角色
2.亲密接触对这种情绪管控而言尤为重要
3.仅凭物质资源是不够的

将孩子和大人分开,并且将他们集体困在令人恐惧的环境中,是史上最残酷、最大规模的人类试验之一(此处指川普将非法移民与他们的孩子相互隔离之事件)

作者介绍
杨婉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本科生

笔者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她优秀、自律,又努力上进,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可她却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之中,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当谈及自己的家庭时,她提到自己的父母非常严格,无论自己做的有多好,他们总能从里面挑出错误来。

虽然她现在已经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但父母仍然不放过任何一个批评她的机会。问及原因,父母给出的回答总是一句轻描淡写的“这都是为了你好”。但每当这个时候,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就又会全数崩塌。在一次交谈中,她不禁问道:“为什么我爸妈总是有办法让我觉得,我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呢?”“他们说我,就一定是为我好吗?”

作为子女,我们往往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赞赏。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好像变得越来越吝啬自己的每一句夸奖。小时候,我们的牙牙学语或是初次站立都能得到爸爸妈妈莫大的赞许和鼓励;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也愈发严苛。不管我们付出了多大努力,取得了怎样的进步,最终换来的也只是父母冷冰冰一句的“你不行、还不够”。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诚然,在我们的文化里,“谦虚”这种品格是被赞扬的,所以我们的父母往往不喜欢表扬孩子。另一方面,在父母的眼中,赞扬和夸奖是不熟的人之间出于客套才会说的话,而真正对你好的人,才会“批评你”、“指出你的不足”,才会在99分的试卷里找到丢掉的1分,这样你下次才能做得更好、才能进步。

通常来说,父母批评孩子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他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教会孩子一定的规范,同时塑造孩子的行为。但有时候,这种一味的、“以爱之名”的批评和否定,并不能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Lee等人(2015)的一项认知神经研究表明,当孩子在面对母亲的批评时,会表现出大脑认知控制网络激活水平降低。这意味着孩子会减少与批评相关的认知控制活动(例如停止思考批评或不听父母的批评)来摆脱批评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也就无法做出父母期望的改变(Lee et al., 2015)。

尽管父母的批评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否定式”教育仍然是家庭教养中的常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否定式”教育这一话题吧。

640.webp (10).jpg

一、什么是“否定式”教育

“否定式”教育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子女表现出过多的否认、拒绝和贬低的一种教养方式(岳冬梅等, 1993)。父母的这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多表现在经常嘲笑子女、否认子女的成就、挑剔子女的错误等方面。
实行“否定式”教育的父母,拥有“完美主义型”父母的典型特征(Hong et al., 2017)。“完美主义”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对完美无瑕的渴望的人格特质(Flett & Hewitt, 2002),即通过一系列高标准的、批判性的方式来评估行为的倾向
很多时候,完美主义似乎是一个“褒义词”,因为它代表了对事物的认真和精益求精的执着,有时甚至带着一丝天才的偏执。但是当这种追求完美的程度到达一种神经质的水平时,就会对自己和他人带来消极的不良影响。

640.webp (11).jpg

Flett和Hewitt(2002)把完美主义界定为三种类型: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SOP;要求自身完美),他人导向的完美主义(OOP, 要求他人完美)和社会期望的完美主义(SPP;对他人要求自身完美的感知)。
奉行“否定式”教育原则的父母通常表现出他人导向的完美主义,即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完美的标准。在一项研究中,Kenney和Pomerantz (2005)通过观察母子二人完成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发现具有完美主义特征的母亲通常会为他们的孩子设定较高的标准,并且不接受他们的失败。

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应该能做得更好。即使孩子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他们仍然可能因为孩子某一科的成绩不够理想而批评、责骂孩子。他们对孩子有无穷无尽的高标准和要求,坚信“只有受得住批评的孩子才能在将来更好的面对挫折”,因此面对孩子取得的进步,这类父母更多表现出否定和拒绝,而不是接纳和鼓励(Kenney & Pomerantz, 2005)。

640.webp (12).jpg

二、“否定式”教育的不良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否定式”教育确实能够培养孩子的挫折意识,但我们忽视的一点是,对孩子来说,他们对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都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赖于父母的评价和态度。这意味着如果父母是敌对的和批评的,儿童将以负面的眼光看待自己,并严厉地批评自己(Sedighimornani et al., 2021)。

举个例子,当我们尝试去做一件有挑战的事时,如果得到的是父母的鼓励和支持,那我们就能生长出自信,学会肯定、接纳自己,从而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当前所做的任务中。相反,如果我们长期包裹在批评和指责中,得到的永远是父母“你不行”、“还不够”的回应,我们就会怀疑自己,甚至在责骂中联想到自己是“不被爱的”、“不值得被爱的”,并因此失去一些尝试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

也许父母并不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是不恰当的,但这些“苦口良言”确实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使他们更不容易快乐(Bolton & Calam, 2009)。

一方面,孩子受到父母“完美主义”观念的影响,会复刻父母的“神经质完美主义”。一项研究表明,母亲的完美主义和孩子的完美主义密切相关(r = .32, p < .01)(Carmo, 2021),这意味着孩子在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之后,也会将这种期望“内化”。这类孩子会在无形中提高对自己的标准,力求事事做到完美,总想要成为人群中最好的。但是,在面对失败时,他们往往缺乏韧性,且抗压能力较差,任何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都可能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从而变得沮丧、焦虑(Wielkiewicz & Wonderlich, 2006)。

另一方面,Kelley等人(2000)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年幼时期对孩子一味的无端指责和严厉批评,会引发孩子的羞耻感(shame)。当与24个月的孩子共同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母亲的批评和消极态度与儿童在36个月大时表现出来的羞耻和回避经历有关(r = .42, p< .01)。这种羞耻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卑和无能为力,甚至产生自己的未来已经“完了”的错觉(Brown, 2006)。

640.webp (10).jpg

三、如何应对“否定式”教育

1、与父母的批评“和解”
也许对当时小小的我们来说,父母的每一次否定和拒绝都是一次莫大的伤害。我们可能会因此憎恨我们的父母,并选择不原谅他们。从狭隘的角度上来讲,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因为那种伤害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总是维持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只会让我们陷入过去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而忽视自己真正的想要的东西

这显然不利于我们今后的发展。尝试与父母的批评和解,从中发现积极的资源,是我们重塑自己的第一步。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把这段不愉快的过去看做是成长路上的一笔财富,而不是失败的根源。我们可以从这段经历中吸取养分,并从那中找到向上生长的力量。

此外,我们可以回到原生家庭中,重新去认识我们的父母。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并照顾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具有作为合格父母的所有品质。

但事实是这样吗?当你跳出孩子的身份去看待你的父母时,你就会发现,他们不过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而非天生就是“训练有素”的父母。他们也是在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才慢慢学会怎么去教育孩子、包容孩子。用《请回答1988》德善爸爸的一句话来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啊。”实际上,很多时候,父母不是无意伤害我们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做会更好。

2、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与父母的批评达成和解后,我们要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摆脱父母批评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父母一次次无端的指责和否认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变得消极。这些消极的自我认知不仅让我们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也极大地影响到我们对客观事实的判断。为了减少这种伤害,我们需要重新开始自我成长,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父母的否认之所以能给我们造成创伤,是因为身为子女,我们都倾向于把父母当做自己的依靠和精神支柱。父母否认我们,我们也就否认自己;父母说“你不行”,我们就停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一点是,父母并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我们也可以建立自己内在的精神支柱,发现自己的优点,确立自己优势所在。

对一个成熟的人来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认识,应该是依靠自己的意识和努力,而不是他人的评价来建立的。我们是子女的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即使我们在过去遭受过父母的打击,也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得到幸福的可能。我们可以多去探索、多去发现,找到自己喜欢和满意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掘自己的优势和价值。这对摆脱父母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塑积极的自我也有很大帮助。

640.webp (14).jpg

写在最后
“否定式”教育带给孩子的伤害确实是持续的、极具破坏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一辈子活在父母给我们制造的“阴影”之中。即使我们曾经被拒绝、被否定,我们仍然可以做出改变,去拥抱那个真实的自己。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类似“被否定”的经历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

参考文献:
Barber, B. K., & Harmon, E. L. (2002). Violating the sel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olton, C., Barrowclough, C., & Calam, R. (2009). Parental criticism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does adolescent self-evaluation act as a mediator?.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37(5), 553-570.

Brown, B. (2006). Shame resilience theory: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n women and shame. Families in Society, 87(1), 43-52.

Carmo, C., Oliveira, D., Brás, M., & Faísca, L. (202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erfectionism and Parenting Styles on Child Perfectionism. Children, 8(9), 777.

Cummings, E. M., Davies, P. T., & Campbell, S. B. (2020).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nd family process: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Guilford Publications.

Kelley, S., Brownell, C., & Campbell, S. (2000). Mastery Motivation and Self-Evaluative Affect in Toddlers: Longitudinal Relations with Matern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71(4), 1061-1071.

Kuppens, S., & Ceulemans, E. (2019). Parenting styles: A closer look at a well-known concept.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8(1), 168-181.

Galambos, N. L., Barker, E. T., & Almeida, D. M. (2003). Parents do matter: Trajectories of change in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74(2), 578-594.

Hong, R. Y., Lee, S. S., Chng, R. Y., Zhou, Y., Tsai, F. F., & Tan, S. H. (2017).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in middle child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5(3), 409-422.

Lee, K. H., Siegle, G. J., Dahl, R. E., Hooley, J. M., & Silk, J. S. (2015). Neural responses to maternal criticism in healthy youth.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0(7), 902-912.

Sedighimornani, N., Rimes, K., & Verplanken, B. (202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shame and shame management: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peer acceptance, and attachment styl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1(2), 129-145.

Wielkiewicz, R. M., & Wonderlich, S. J. (2006). Correlations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researcher-selected vignettes or participant-selected ev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98(3), 745-755.

卢熠翎. (2019). 与生命和解 疗愈原生家庭的伤与痛. 中国青年出版社.

岳冬梅, 李鸣杲, 金魁和, & 丁宝坤. (1993). 父母教养方式: 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7(3), 97-101.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杨婉婷
编 辑:张寅冰
美 编:何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