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孩子教养 下的文章

作者:欧阳运婷 安伟

试想一下,当孩子告诉你:“我这次考试是班级第三名!”,你会如何回答呢?你更可能说“你真是太棒了,你的努力得到了结果。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骄傲!”,还是会说“前两名是谁呀?你和前两名的差距在哪里呢?总结一下经验,下次争取拿个第一名!”?

不难发现,前者更侧重于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价值,而后者则督促孩子反省,这二者其实是父母对孩子同一表现的不同回应,也就是不同的育儿实践

导向1.jpg

图1 父母的两种回应方式
注:上图均来源于网络。

01 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育儿目标

2019年12月发表于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探讨了与父母育儿目标有关的问题

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规范会对个体的发展作出不同的要求,父母会据此调整育儿目标,而育儿目标是父母育儿行为的主要驱动力,父母育儿目标的差异可能导致其教养方式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文化中成长的孩子之间存在差异。

(1)文化的影响

以中国和美国为例,中国是相对集体主义的文化,优先考虑群体和谐,因此个人需要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克服以达到社会环境的标准,完善自我,为社会做贡献;而美国是相对个体主义的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中心地位,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是肯定其独特性的关键,因此被视为动力和幸福的主要来源。

(2)育儿的目标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父母可能更重视培养孩子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为其设定自我提高的目标,对孩子的表现往往是失败导向的,也就是说无论孩子表现好坏,父母均倾向于指出孩子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而美国父母则将自我价值感视为孩子幸福和成功的基础,为其设定自我价值目标,对孩子的表现则往往是成功导向的,倾向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强调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

02 父母的两种回应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已有研究指出,父母不同导向的回应对孩子的情绪存在差异性影响。

(1)失败导向的回应

父母采用失败导向的回应越多,孩子往往能够取得更优异的学业成绩,但在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时,可能会有更大的压力,并对失败非常敏感,更容易感到沮丧,从而产生情绪困扰的可能性也越大

(2)成功导向的回应

父母采用成功导向的回应越多,孩子在获得成功时就会越快乐,但不会有学习上的进步或好处,同时过度的夸赞可能意味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给孩子带来情绪负担

基于以上推论,研究者采用文化社会化模型分析了中美两国父母是否在育儿目标上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伴随着他们对孩子不同导向的回应,同时关注了不同回应对孩子情绪困扰的影响。

03 有关的实验研究

文化社会化模型认为,由文化价值和规范塑造的育儿目标会通过影响育儿实践来导致不同文化下孩子成长的差异

导向2.jpg

图2 文化社会化模型
注:上图所示来源于.Ng, J. et al.(2019)。

研究者通过1个追踪实验验证了此模型。

研究中,研究者在2011-2012年对美国和中国共计397名母亲和她们7年级的孩子进行了两次追踪调查。孩子7年级时让母亲填写报告了她们对孩子的目标导向及其对孩子表现的回应,同时让孩子报告了他们的情绪困扰;一年后,孩子8年级时再次让孩子报告情绪困扰。

研究结果如下图3所示,中国母亲比美国母亲更多使用自我提高的目标,而美国母亲比中国母亲更多使用自我价值的目标;同时,中国母亲对自我提高和自我价值的目标的使用没有显著差异,而美国母亲更倾向于使用自我价值的目标

导向3.jpg

图3 中国和美国母亲育儿目标的差异
注:上表所示数据来源于.Ng, J. et al.(2019)。

此外,中国母亲比美国母亲更多使用失败导向的回应,而美国母亲比中国母亲更多使用成功导向的反应;从整体上来看,两国母亲均倾向于使用成功导向的回应,见下图4。

导向4.jpg

图4 中国和美国母亲导向回应的差异性
注:上表所示数据来源于.Ng, J. et al.(2019)。

另一方面,升入8年级后,两国孩子的情绪困扰均比7年级时多,但比起美国孩子,中国孩子有着更多的情绪困扰,结果印证了前文提出的推论,见下图5。

导向5.jpg

图5 中国和美国孩子不同年级的情绪困扰
注:上表所示数据来源于.Ng, J. et al.(2019)。

除此之外,研究者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文化社会化模型,结果如下图6所示。

导向6.jpg

图6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文化社会模型图
注:上图所示数据来源于.Ng, J. et al.(2019)。

国家对情绪困扰的显著影响有以下几条路径

第一条是先通过自我提高的目标,再通过失败导向的回应影响情绪困扰(β=.01)。研究者提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母亲的自我提高目标和失败导向的回应给孩子带来过度的压力,传达出他们永远都做不好的信息,导致孩子产生情绪困扰。

第二条是通过失败导向的回应影响情绪困扰(β=.04)。这说明中国和美国的母亲可以直接通过失败导向的回应导致孩子产生情绪困扰,但是同时说明导致母亲采取失败导向回应的不只有育儿目标,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因素。

第三条是通过自我提高的目标影响情绪困扰(β=.03)。这说明中国和美国的母亲通过采取自我提高的目标直接导致孩子的情绪困扰,但是同时说明自我提高的目标还存在其他可能的对于孩子情绪影响的机制。

第四条是先通过自我提高目标再通过成功导向影响情绪困扰,这条路径不显著。说明当父母的自我提高目标与成功导向回应相结合时,不会导致孩子的情绪困扰,也就是说当父母虽然持有培养孩子自我提升的育儿目标,但能每次肯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时,不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本研究很好地证明了不同文化会对育儿目标产生影响,同时这些存在差异的目标会影响父母对孩子表现的回应,进而影响孩子的情绪困扰。

读到这里,回想一下在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属于对孩子做出失败导向反应的父母,还是对孩子做出成功导向反应的父母呢?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对孩子做出不当导向反应的时候,孩子的情绪、行为、成绩等方面有何不同?

欢迎把您的感受分享给我们,可以发邮件到:service@jiayinxinli.com

参考文献
Ng, J., Xiong, Y., Qu, Y., Cheung, C., Ng, F. F. Y., Wang, M., & Pomerantz, E. M. (2019).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mothers’ goals for children’s emotional distres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5(12), 2616–2629.

策 划:方 晓 义
撰 稿:欧阳运婷 安 伟
编 辑:张 寅 冰
美 编:郭 雨 馨

作者:诺亚方舟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极其关注的一大问题,不仅有关的案例经常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而且,还有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随年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像辛自强等人做的横断历史研究就发现,我国青少年1990到2006年在SCL-90量表9个因子上的得分就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问题1.jpg

图1 我国青少年1990-2006年SCL-90得分的发展趋势
(Xin, Niu, & Chi,2012)

在儿童青少年出现这么多心理行为问题之后,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很着急,党和政府也很关心,出台了很多有关心理健康的方针政策,希望通过这些文件的出台来推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在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时候,除了像个体心理咨询治疗流派,如认知行为治疗学派那样直接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工作之外,家庭治疗还特别强调要探讨隐藏于这些心理行为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这些原因才导致了儿童青少年出现了这些问题,也只有弄清楚这些原因,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那隐藏于这些心理行为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都有哪些呢?美国儿童心理学家Rudolf Dreikurs对此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学生出现行为不当,常常是为了追求某种目的,或者是因为某种不恰当的目的。结合Rudolf的观点,本文概括了4大原因

1、权力斗争

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发展心理学上讲,大概2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在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方面初露端倪。那个时候的孩子,对于那些他们自认为“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会表现出要自己来做的愿望和举动,哪怕做得不好也要自己来做。

问题2.jpg

(图源:veer图库)

当父母不让他们做,或者想代替他们做的时候,他们甚至会通过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不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越来越强烈,到青少年时期达到高峰

这个时候的青少年,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了,想要获得与此相应的权力,但在父母的眼里,他们仍然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害怕给予权力,万一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发展,因此,会限制他们的权力、独立和自由。

当儿童青少年的权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有些青少年就会通过心理行为问题的方式来与父母抗争。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之后,多半都会通过改变过去对孩子的限制约束来满足孩子的愿望,从而使孩子获得这场斗争的胜利。

我曾经做过一个初中女生咬手指的咨询

这个女生是学校树立的大家要学习的榜样。在妈妈眼里,也是那种非常听话的孩子,但唯独在咬手指这件事情上,无论妈妈使用什么方法惩罚她,她都会坚持咬手指。这与妈妈说的“乖孩子”的形象完全不符。

究其原因,是因为她是被大家公认的一个“乖孩子”,为了符合这个形象,她不能公开地表达心中不同于父母、老师们的想法,但又要表达自己的独立和权力,最后找到了“咬手指”这个行为。无论妈妈如何惩罚,她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这件事情,她赢得了“斗争”的胜利,战胜了妈妈!这就是“权力斗争”!

2、转移注意

转移注意讲的是儿童青少年通过自己表现心理行为问题的方式来转移父母对他们之间或者个人问题的关注。在儿童青少年表现心理行为问题之后,父母就会把注意转向孩子,不再有时间去关注他们之间或者自己的问题。

在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中的某个人出现问题之后,会对家庭的稳定和谐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孩子不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但以他们的心智能力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来帮助父母,有一个特别起效的方式,就是表现心理行为问题

当孩子表现心理行为问题之后,有些父母就会放下自己的问题,然后把注意力转向孩子,去寻找帮助孩子的方式方法。这样一来,父母的关系或者父母就得到了一个暂时的保护,使得问题不至于继续恶化下去,或者发挥破坏性的作用。

大家可以去观察那些父母不断争吵的家庭,孩子不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总是充满矛盾、缺少温暖的家庭,也很担心父母继续争吵下去会影响到这个家庭的存续。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有些孩子就会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帮助父母

当他们表现心理行为问题,如不去上学、离家出走、抑郁等等的时候,父母可能就会停止冲突,转而来关心孩子。孩子发现当Ta表现心理行为问题之后,父母就不再继续争吵了,Ta就可能会继续表现这些问题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

3、获得关注

来自于他人的关注、与他人发生联结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儿童青少年更是如此。他们需要获得重要他人的关注,当这些关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的时候,就可能通过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来获得这些关注。

做了父母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有些孩子到幼儿园之后很不适应,为什么呢?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家里的时候,孩子是众星捧月般地得到照顾、呵护,但到了幼儿园,3、4位老师照看二十多个孩子,分配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就会比在家里的时候少很多。

这个时候,有的孩子就会通过一些心理行为问题来获得老师的额外关注,例如,排队的时候站到队伍外面来,吃饭的时候拖延等等,每当这个时候,这些孩子都会得到老师额外的照顾。

问题3.jpg

(图源:图查查)

我们曾经翻译了一本名为《如何做父母》的书,其中就讲了一个学生是如何通过调皮捣蛋的行为来获得老师的关注的

这个孩子在班上经常出现一些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刚开始的时候,老师都会采取诸如罚站等方式来惩罚他

有一天这个孩子又扰乱课堂秩序被老师叫到教室外罚站,老师发现每当有人从教室门外经过的时候,这个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因为受到惩罚而应该有的那种羞愧,而是眉飞色舞地在给经过的人讲其被罚站的经过。这位老师突然领悟到,我原来以为是在羞辱他,但在他看来似乎变成了奖励,他因为这些行为得到了老师和其他人的关注。

于是老师改变了做法。当这个学生再次扰乱课堂秩序的时候,她不再将他罚到教室门外站着,而是让他到没有人的办公室去待着。等到老师下课后回到办公室,也没有马上就去过问他,而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

这位老师发现,在她埋头做自己事情的时候,这个学生在不断地用眼睛瞄她,看她有什么反应。过了一段时间,老师都没有反应,这位学生就开口对老师说,我想跟你谈谈。老师只简单地回应了一句,说等你想好了再找我来谈。又过了很久,见老师还是没有反应。这个学生就又开口对老师说,我想好了,我要和你谈。

这一次以后,这个学生再也没有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捣过乱了。为什么他不再捣乱了呢?是因为他发现他再捣乱就得不到过去得到的关注了。

4、假装无能

假装无能是对那些在发展过程自我感觉面临很大压力,担心正常地发展下去有可能会遇到很大的挫折、失败,或者周围人的消极评价等等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行为问题。

我在咨询过程中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非常的优秀,上的是非常好的一所高中,每次考试几乎都在全年级第一、二的位置,而且,还参加很多社会活动,表现也很优秀。老师、同学、家长都很喜欢她。但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出现了与上面这些表现不太相称的一个问题:学校恐惧症

她也去看过一些心理咨询,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好转。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她表现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她非常优秀,几乎所有关心她的人都会给她说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要是到国外去上大学,就要去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大学”“如果你要在国内上大学,就要去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

这些话给她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她担心、害怕万一自己上不了这些学校,会面对什么样的一个局面?为了避免这样结果的出现,她就通过表现“学校恐惧症”来逃避未来可能的失败。

问题5.jpg

(图源:图查查)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是有其功能的,儿童青少年可以通过这些心理行为问题获得某些好处,也就是我们说的“获益”,这些“获益”也就成了他们继续保持这些问题的原因。

而且,还可以看到,儿童青少年表现这些问题,不单单是自己的因素在起作用,更多地是与周围的人,尤其是包括父母等在内的重要他人有很大的关系。在我们试图改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时,要把重要他人纳入在咨询的范围内

假如你的孩子有某种心理行为问题,想一想Ta要通过这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什么作用?如果你无法做到很好地理解孩子的这些问题,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家姻心理基于家庭发展与治疗理论和技术,已累计向逾万个家庭提供了心理咨询支持,改善了很多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

如果您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和我们联系。

问题4.jpg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诺亚方舟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崔 琪

19d752e2b1c73aeaec046328a8fcce8.png
家庭内的情感虐待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形式,一些很明显,比如谩骂、贬低、批评或控制等。而还有一种更常见而且高度隐蔽,且曾遭受过感情关系创伤的人所经历过的虐待形式:父母化。

父母化包括一系列的角色颠倒情形,即,孩子被放置在需要照顾父母的角色中(无论是生理或是心理方面)。这一词最初由精神病学专家 Ivan Boszormenyi-Nagy 提出,精确描述了一些家庭中的角色颠倒现象。

父母化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父母健康不佳
父母药物滥用
父母有精神问题
因其他成年人原因导致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足够支持。

有时候,催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则相对不那么明显,包括:父母可能存在复杂的人格问题,比如依赖性人格特征(我很无助,没别人帮助我什么都做不了),并且,在缺乏合适的帮助的情形下,会将这些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

同理,自恋型父母的孩子也通常说他们感觉自己需要做到“完美”,需要作为父母在育儿方面成功的证据,因此他们一直肩负着一个重担:维持父母脆弱的自尊感。这是一种不那么明显的父母化形式:孩子担负起支持和维持父母心理健康的责任,而这种责任本该是属于大人自己的。

父母化可以表现为很多行为,从明显行为——让孩子担负起本该大人做的肢体劳动,比如做饭和打扫房间、照顾兄弟姐妹、照顾父母等*——到不是很明显的行为——向孩子透露不符合孩子年纪的秘密、从孩子哪里寻求情感支持、期望孩子完成某种超出他们发育水平的任务、从孩子那里寻求建议、用孩子作为调解人或缓冲层、把他们卷入家庭冲突之中等。同样,期望孩子维护家庭秘密(比如,一位父母存在酗酒问题),以至于导致孩子无法为自己寻求帮助,这也是把孩子放在了“父母化”的角色中。

注:这里是指超出了大多数家庭为了教导孩子责任感而分配的常规家务类型范围之外的情形。

在情感健康的家庭中,父母会意识到他们有义务照顾孩子、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帮助孩子培养新技能、支持孩子的个体化、支持孩子从家庭中分离。

而在“父母化”为特征的家庭中,情感重心一直是放在父母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上的,这通常导致孩子需要始终保持在远远超出自己的发育水平的程度。父母化的孩子通常被迫面对他们无法充分理解的问题(比如父母吸毒或精神健康问题等)、可能需要不得不去应对一些感觉可怕、或者对孩子而言过于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得不为了照顾父母而忽视个人需求,可能感到自己需要对某位父母的健康快乐负责,而且通常无法参加常规童年活动,诸如玩耍、教育、建立同伴关系等等。有时,父母化的孩子因这些行为而被赞美,而且被他们的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视为“成熟”、“超出年龄地懂事”等等。

父母化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广泛的。

父母化的孩子可能在成年期会经历很多问题,包括:深陷家庭泥淖、难以建立界限、整体需要取悦他人、焦虑、完美主义、难以建立和维持亲密或柏拉图式感情关系、错失成长里程碑、痛苦、消极式沟通方式等。

在核心上,所有这些问题都源于童年时被摧毁的各种心理需求,其中包括对这样一种感情关系的需求:这种感情关系中存在着一位能够稳定持续照顾自己的人、存在着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和自发性。

父母化的孩子在照顾父母的过程中学会了不重视个人需求,而且通常对“无私”或者“牺牲自己”等品质的重要性有着扭曲的理解。错失各个年龄该拥有的成长里程碑,比如,与同龄伙伴之间建立密切关系,会导致缺乏培养各种软技能(比如沟通)的机会,而且可能会导致在成年后难以管理应对类似的感情关系。

在父母化孩子的经历中,一个高度普遍的特征是“焦虑”,因为他们需要去理解并应对远远超出他们发育水平的问题,因此通常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很困难很危险的,没有其他任何人能够提供帮助或支持,从而也就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恐惧、隔离和无助感。这通常会导致他们成年后在遇到困难时,整体上感到焦虑或社交焦虑,从而让问题更棘手。

尽管父母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旦这种现象被识别、命名,就可以与一位情感关系创伤领域心理咨询师共同应对。当与一位咨询师共同应对这类问题时,建议全面探讨所成长的这一特定家庭环境中所特有的行为和关系状态、对当时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已经造成的影响。一些需要探讨的特定领域包括:自尊感、划定界限、同龄人关系、责任、完美主义、高度独立/自我依赖。另外也建议专门探讨一旦被定义为自己被父母化之后,这个人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情绪,包括愤怒和悲伤等。

最后,当被困在常常跨越界限的情感关系中时,是很难从“父母化”中愈合的。这就需要审视当前所处的情感关系,并通过创造双向的、健康的、支持的、尊重界限的情感关系来为曾被父母化的成年人提供帮助。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第48次报告统计:截止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共10.07 亿,占总网民的99.6%,而12.3%的手机网民年龄处在10-19岁之间。青少年沉迷手机的危害众所周知,但青少年为什么会对手机如此着迷?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其家庭教养有什么关系?其心理机制是什么呢?本篇推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PMPU))是指个体过度依赖手机、不受控制地使用手机,最终给日常生活带来消极后果的现象。

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诱发内疚(如,孩子没按父母期望做事时,父母就会表达失望等),爱的剥夺(如,孩子如果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父母就会冷落孩子等)和施加权威(如,父母做的决定不允许孩子置疑;认为现在做的都是为孩子好,孩子长大了就会明白)来影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干涉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行为。

根据问题行为理论(problem-behavior theory),负性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问题性行为,已有研究也发现了父母心理控制,以及类似负性教养方式(如,严厉和惩罚性的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的手机成瘾、网络成瘾等行为有关;同时,青少年的手机成瘾行为也会反过来诱发父母更多的心理控制。

所以,我们推测,父母心理控制可能预测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
青少年.jpg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个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自主需要(感到自己做事情有选择的自主感)、能力需要(在面对挑战时感到自己能够有效应对)和关系需要(感到自己与亲近的人有情感联结)。

而父母心理控制不但会阻碍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且会导致这些需要的受挫。需要不满足是指个体的需要未达到预期水平,需要受挫是指个体的需要被忽视和否定。

三种基本需要的不满足与受挫的内涵不同,比如:一个人没有很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主需要不满足)并不意味着别人强迫Ta做选择(自主需要受挫);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能力需要不满足),并不意味着别人否定Ta,觉得Ta不行(能力需要受挫); 一个人和别人的关系没有那么亲密,感到孤独(关系需要不满足),并不等于别人排斥或拒绝Ta(关系需要受挫)。需要不满足,就如同生长中的植物缺乏足够的水;而需要受挫则是指,生长中的植物被浇了一盆盐水。

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基本需要未被满足或者遭受需要的受挫,可能都会转向手机中的虚拟游戏和社交媒体来进行补偿,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然而,已有研究多混淆或合并使用需要不满足和需要受挫的概念,因此,本研究将同时考察需要满足和需要受挫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中的中介机制。
青少年2.0.jpg

此外,需要不满足和受挫都会诱发个体的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是情绪失调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的消极心理状态(例如:担心、不快乐、孤独) 。沉迷手机或许可以排解负性情绪。因此,本研究也将对需要不满足/受挫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进行验证。

我们通过对国内6个城市的4299名青少年(46% 男生, 平均年龄 14.48 年)的调查,在控制了其性别、年龄、家庭经济水平和填答问卷的社会赞许性之后,发现:

(1)需要受挫部分中介了父母心理控制和问题手机使用的关系,但是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不显著——验证了需要不满足和需要受挫的不同;
(2)其次,需要受挫/需要满足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是显著的,而且“需要受挫——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效应量要显著高于“需要满足——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的效应量。
3.png
*图1 需要满足/受挫和负性情绪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问题手机使用的链式中介结果图
表1 中介效应结果表*
青少年4.png

当然,本研究属于横断研究,未能揭示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因果关系,但是从问题行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视角对两者的关系以及中间机制进行了探讨,并验证了需要不满足和需要受挫的不同影响。也即父母心理控制带来的需要受挫更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而由父母心理控制引发的需要不满足则会通过诱发负性情绪来影响问题性手机使用,但这一链式效应量较小。

总的来说,本研究启示我们:
(1)在家庭养育方面:父母首先应以包容的态度看待手机在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要一刀切地看到孩子使用手机就发火;其次应该意识到心理控制对孩子的危害,尝试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支持,如站在孩子的视角与其沟通,与之共情,和孩子一起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等,从而降低孩子的问题性手机使用;第三,父母也应该多关爱自己,研究表明,父母自身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之后,也会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
(2)青少年也应该充分发挥在亲子互动中的主动性:尝试跟父母平等友好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良性亲子互动。
(3)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父母及青少年都应学习情绪管理,提升情绪调节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通过有效调节情绪来缓解压力,而不是过度依赖手机。

参考文献:

Yao, X., Wu, J., Guo, Z., Yang, Y., Zhang, M., Zhao, Y., & Kou, Y﹡. (2021).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dolescents’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The Serial Mediation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Experiences and Negative Affect.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11.

原创 北师婚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张文睿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1级博士研究生

荐序

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做不到“无手机”的生活。在使用手机过程中,未成年人更容易过度沉迷。避免未成年人在纷杂丰富的信息中变得简单化,不妨一起阅读“如何应对孩子手机依赖”吧!

你的孩子是否也是这样?一到放学回家后,孩子就缠着你要手机玩;到了要睡觉的时间,也不愿意把手机放下;在周末和寒暑假,比平时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在孩子的眼中,似乎手机比一切都重要。有时会忍不住想对孩子说:“你和手机过去吧!”

儿童青少年“爱玩”手机已成为了世界性难题

随着互联网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愈加紧密,手机成为了人们最常用的上网设备。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智能手机是未成年网民的首要上网设备,其使用比例高达92.2%。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手机无疑给孩子们的线上教育、同伴交往、娱乐放松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无法克制手机给他们带来的诱惑,有些孩子甚至发展成为了手机依赖。

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也被称之为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或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已经将手机依赖视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全世界多个国家的研究显示,每四个儿童青少年中,就有一个儿童青少年可能存在手机依赖的问题 (Sohn et al., 2019; 贺金波等, 2012)。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难题,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孩子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呢?

1.png

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爱玩”手机?

01

儿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自我控制未完全发展

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是影响其手机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但必须要注意的是,青春期前的儿童与青春期后的青少年在手机依赖的原因上可能存在不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青春期前的儿童“自律”能力尚未形成,缺乏规则意识与自觉性。

因此,这一阶段的孩子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通常无法意识到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需要家长进行监督与提醒。此外有研究还发现,过度的手机使用也会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但随着孩子长大影响会逐渐消失(Kim et al., 2018)。对大脑的研究发现,与动机和情绪相关的皮层下连接比支持控制能力的前额叶连接发展得更早。这种大脑发育的不平衡可能导致孩子在面对手机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Casey & Caudle, 2013)。

2.jpg

02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抵制诱惑能力不足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走向成熟,希望表现出独立自主,却也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一方面,孩子希望在手机的使用上拥有更多的时间与隐私,从而满足独立需要和社交需要。另一方面,孩子缺乏足够的辨识力与自制力,容易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所吸引与欺骗。已有的研究也已证明,缺乏幸福感、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青少年更有可能产生网络成瘾(梅松丽 , 2015). 而对大脑的研究也发现,存在手机使用问题的青少年在获得社会奖励时,会产生比正常青少年更强的大脑活动(Deng et al., 2021)。这可能意味着,如果孩子缺少朋友、家人的支持,就可能会希望通过手机获得来自网络的社会支持,从而导致手机使用问题的产生。

03

家庭的监管缺失:父母做好榜样

家长对孩子的监管是影响其手机使用行为的直接因素。家长的积极监管、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是防止孩子手机依赖的“保护伞”。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足,甚至家长自己也是“低头族”时,孩子通过观察学习也会形成手机依赖的问题(Hong et al., 2019)。此外,Li & Hao (2019)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孩子与父母关系不佳,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孩子日常生活与学习积攒的情绪就只能通过手机进行宣泄,长此以往就会对手机过度依赖。

3.jpg

04
同伴的作用:同伴压力影响大

随着孩子们待在学校的时间逐渐增长,与同伴的交往也逐渐增加,此时学校和同伴就成为了影响孩子成瘾行为的重要途径。学校中存在手机依赖的同伴不仅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也会使得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找不到共同话题,并感受到较大的同伴压力,从而也希望更多地使用手机(张锦涛 等,2012)。

4.png

综上所述,孩子的手机依赖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刘胜枝, 2021)。通过对前人研究总结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影响孩子手机依赖的核心因素是自我控制、亲子关系和同伴压力(Huang et al., 2021)。

如何应对孩子手机依赖?

01

根据孩子发展特征制定手机使用规则

对于2岁以下孩子,应该避免让他们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

对于学龄前和上小学的孩子,应该限制他们在手机上的娱乐时间在每天1到2小时之内。同时,家长需要及时监督尚未形成自律能力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关注孩子通常登录、浏览的网站,以及孩子使用的社交软件(Strasburger et al., 2013)来保护孩子,及时规避掉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内容。

对于上初中以后的青少年,应该结合实际需要,和孩子共同制定娱乐时长。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自由存在强烈的渴望,并对来自家长和学校的限制具有很强的心理抗拒。所以家长一方面要对孩子的网络时间保持警惕,另一方面避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对手机使用监控力度的过大,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Fu et al., 2020),使得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行为也会增加,最终导致手机依赖的形成。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协商,避免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02

父母减少手机使用成为孩子学习榜样

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认为,儿童会通过观察周围其他人的行为进行社会学习,并且尤其倾向于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Bandura, 1978)。因此,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常常低头看自己的手机,会使儿童产生“玩手机是正常行为”的观点。这不仅会影响孩子自我控制手机使用的态度,还会加剧孩子的手机依赖问题(Hefner et al., 2019)。因此,家长要想达到有效的监控效果,就应该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

03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成为孩子倾诉对象

经常时不时拿手机出来看一下,担心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的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Santana-Vega et al. (2019)在研究中发现,手机依赖越严重的孩子,错失恐惧的程度越高。这些孩子相比于父母,更愿意与手机建立联结。这是因为他们不仅害怕错过来自手机的联系,更害怕错过手机媒体提供给他们的积极体验。因此,孩子就形成了“害怕错过信息-手机依赖-害怕错过信息-手机依赖”的负性循环,并且难以从中逃脱,与父母沟通的次数越来越少。而手机使用时间少的孩子,不存在错失恐惧,与父母的沟通也更加频繁。

04

增加同伴室外活动取代手机使用时间

即使孩子达到了每日应有的运动量,长时间看屏幕也会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儿童睡眠和注意力下降的风险(Wang et al., 2020)。因此,家长有必要采用户外活动时间取代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目前的研究发现,拥有更多现实社会交往活动、体育活动的青少年,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更低(Auhuber et al., 2019)。这提示家长们,支持孩子结交现实中的朋友,鼓励孩子与朋友进行户外活动,将有效减少孩子手机使用时间,并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此外,也有研究也发现,定期与孩子一起进行家庭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孩子手机依赖的风险,例如家长可以每个周末带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Gingold et al., 2014)。

5.jpg

参考文献

Auhuber, L., Vogel, M., Grafe, N., Kiess, W., & Poulain, T. (2019). Leisure Activities of Health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6(12), 2078.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6122078

Bandura, A. (1978).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Aggress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3), 12–29. https://doi.org/10.1111/j.1460-2466.1978.tb01621.x

Casey, B. J., & Caudle, K. (2013). The Teenage Brai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2), 82–87.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3480170

Deng, X., Gao, Q., Hu, L., Zhang, L., Li, Y., & Bu, X. (2021). Differences in Reward Sensitivity between High and Low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dolescents: An ERP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18), 9603.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8189603

Fu, X., Liu, J., Liu, R.-D., Ding, Y., Wang, J., Zhen, R., & Jin, F. (2020).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Adolescent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The Mediating Role of Escape Motiva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hy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5), 1487.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051487

Gingold, J. A., Simon, A. E., & Schoendorf, K. C. (2014). Excess Screen Time in US Children. Clinical Pediatrics, 53(1), 41–50. https://doi.org/10.1177/0009922813498152

Hefner, D., Knop, K., Schmitt, S., & Vorderer, P. (2019). Rules? Role Model? Relationship? The Impact of Parents on Their Children’s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Involvement. Media Psychology, 22(1), 82–108. https://doi.org/10.1080/15213269.2018.1433544

Hong, W., Liu, R.-D., Ding, Y., Oei, T. P., Zhen, R., & Jiang, S. (2019). Parents’ Phubbing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The Roles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Self-Esteem.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2(12), 779–786. https://doi.org/10.1089/cyber.2019.0179

Huang, S., Lai, X., Li, Y., Luo, Y., & Wang, Y. (2021). Understanding juveniles’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A network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https://doi.org/10.1556/2006.2021.00048

Kim, J., Oh, G., & Siennick, S. E. (2018). Unravelling the effect of cell phone reliance on adolescent self-control.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87, 78–85. https://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18.02.022

Li, X., & Hao, C. (20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Chinese Rural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Alexithymia and Mindfulnes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9.00598

Sohn, S. Y., Rees, P., Wildridge, B., Kalk, N. J., & Carter, B. (2019). Prevalence of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age and associate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mongst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GRADE of the evidence. BMC Psychiatry, 19(1), 356.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19-2350-x

Strasburger, V. C., Hogan, M. J., Mulligan, D. A., Ameenuddin, N., Christakis, D. A., Cross, C., Fagbuyi, D. B., Hill, D. L., Levine, A. E., McCarthy, C., Moreno, M. A., & Swanson, W. S. L. (2013).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he Media. Pediatrics, 132(5), 958–961.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3-2656

Wang, Q., Ma, J., Maehashi, A., & Kim, H. (2020).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Outdoor Playtime, Screen-Viewing Tim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Chinese Young Children: The “Eat, Be Active and Sleep Wel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3), 4867.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134867

刘胜枝. (2021). 哪些因素在影响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行为及效果. 人民教育, 08, 37–40.

梅松丽, 柴晶鑫, & 郭金花. (2015).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自尊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05), 603–609. https://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5.12.

贺金波, 陈昌润, 鲍远纯, & 雷玉菊. (2012).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822–825. https://doi.org/10.16128/j.cnki.1005-3611.2012.06.013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张文睿

编辑 | 韩思思

排版 | 王雪迪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