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孩子教养 下的文章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胡惠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1级学硕

荐序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不容或缺。这个父亲节,来看看爸爸对孩子们成长有哪些重要的影响,爸爸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父亲角色的力量吧~


To My Father.
从那以后,
我总是做这个鬼脸
来讨父亲欢心,
总是设法让父亲
回过头看看我,
希望父亲喜欢我……

这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主角松子的内心独白。童年时期被父亲忽略的松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弥补童年缺失的父爱。

传统社会中普遍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现代社会中,女性日益走向工作岗位,家庭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王雨磊, 2020)。由此,相较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的父亲角色和定位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承担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这一责任外,父亲还需要参与到孩子教养的过程中(袁晓鸽, 2019)。此时,父子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更加不容小视。那么,爸爸究竟能为孩子的发展带来什么呢?为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要怎样维持良好的父子关系呢?


01
有力量的爸爸:
爸爸的力量作用在孩子哪些方面?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的发展往往发生在社会情境中,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家庭。因此,孩子早期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日常的家庭互动情境,比如喂饭、阅读和游戏活动等(Pancsofar, 2020)。在这些活动中,照料者对孩子的引导、与孩子的互动、所提供的言语刺激等在孩子语言发展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有所差异。比如:父亲更少使用支持性语言、消极性语言和问题式语言,更多使用通知和命令型语言;父亲的用词量也要少于母亲(Pancsofar, 2020; Pancsofar & Vernon-Feagans, 2006)。

一般来说,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母亲通常会说更多的话,因此与父亲相比,母亲似乎会对孩子语言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但是,一些研究却发现,父亲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母亲的影响

在Pancsofar和Vernon-Feagans (2006)的研究中,父亲在孩子两岁时的言语输出量、词汇使用的丰富性能预测孩子三岁时的表达性语言能力,但是母亲言语输出量和词汇使用的影响却不明显。Baker和Vernon-Feagans (2015)的研究也发现,绘本活动中父亲的平均句长能预测孩子上幼儿园时的词汇量,但是母亲平均句长却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除了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外,父亲还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数学学习表现方面。

父亲教养参与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在物质和社会性方面(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和质量)的投入,而学业参与就是社会性参与方面的重要内容。以往有研究者认为家长学业参与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家庭-基础参与(比如和孩子谈论学校、家庭作业等)、学校-基础参与(比如参加家长会或学校组织的家长志愿活动)和学业社会化(比如父母之间交流对孩子教育的期望)(Miller et al., 2020)。

Miller等 (2020)的研究发现,父亲学业参与的水平能影响孩子的数学表现,并且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父亲教养参与对孩子学业表现的益处更为明显。此外,研究者Baker和Vernon-Feagans (2015)也发现绘本活动中父亲的平均句长能预测孩子上幼儿园时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IMG_7618.JPG


促进社会适应的发展

Leidy等(2013)在总结许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父子关系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依恋和父子互动。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在与照料者的关系中寻求安全感,与照料者互动的经历会影响儿童未来的生活功能。在与照料者的关系中,如果儿童学会信任照料者并获得安全感,那么儿童就能以这种安全感为基础探索外界环境,并且还能发展出自己值得被爱和被尊重的心理表征,这是儿童将来与其他人形成爱和互惠关系的基础(Hennigar et al., 2020)。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照料者,父亲、母亲与孩子形成的依恋系统有所不同。母亲的照料敏感性是母子依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扮演压力调节者的角色,在孩子痛苦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游戏敏感性则是父子依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扮演的富有挑战性却又能让人安心的伙伴角色,在孩子准备探索外界环境时提供安全感(Grossmann et al., 2002; Leidy et al., 2013),促进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即在陌生情境中也不会过度焦虑,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

高水平的安全型父子依恋可能会通过促进儿童的社会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儿童的同伴依恋水平(Coleman, 2003)。AL-YAGON等(2016)发现,父子依恋与孩子的孤独感、学校归属感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父子互动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习一些社交技能,这些社交技能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Leidy et al., 2013)。

Webster等(2013)的研究发现,孩子54个月大时的父子互动质量能显著预测孩子三年级时的合作、主见、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这些技能都能有效促进孩子与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建立更高质量的关系。

此外,在与父亲互动时,孩子也会习得父亲参与互动的模式,这些模式也会在将来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比如,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亲与孩子玩耍的频率和质量越高、对孩子具备耐心和理解的程度越深,孩子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就会越少展露攻击性行为(Leidy et al., 2013)。

IMG_7619.PNG


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父亲不仅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方面作用显著,还能促进儿童诸多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比如自尊和心理韧性。

自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高自尊的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低自尊的个体往往倾向于自我否定、自我排斥等(Wang et al., 2021)。父子凝聚力指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具体表现为父子系统中的积极互动,是父子关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父亲在陪伴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在给孩子充分安全感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指导,鼓励孩子尝试、探索,这些都是父子凝聚力的表现,拥有高水平的父子凝聚力的孩子,更有可能感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发展出积极的自我图式,从而发展出高水平的自尊(Wang et al., 2021)。

心理韧性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等具体因子。心理韧性水平高的个体在遭遇挫折等不利事件后、或处于消极环境之中时,仍然能适应良好,甚至取得更为积极的发展(赵永婧等, 2014)。

赵永婧等(2014)研究发现,父子依恋安全程度与孩子的心理韧性关系密切。具体来说,亲近父亲、信赖父亲能分别预测孩子的坚韧和自强。在面临挫折时,亲近父亲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支持,孩子就能表现得更加镇定,坚韧水平会更高;在遇到机遇、挑战时,良好的父子依恋能给孩子提供探索外界的安全感,对父亲的信赖也能让孩子拥有迎接挑战的勇气,面对挑战也会更加好奇和投入,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拥有更高的自强水平。

IMG_7620.JPG


02
怎样才能发挥爸爸的力量?

父亲在孩子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力量,爸爸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建立更为积极的父子关系,以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呢?

IMG_7621.JPG


提高教养参与的水平

在平时,父亲也应该参与到日常照顾孩子的事情中(Miller et al., 2020),比如给孩子喂饭、陪孩子读绘本等,并在这些活动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父亲可以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用词的丰富性等(Baker & Vernon-Feagans, 2015);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父亲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业生活中,比如去开家长会、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与孩子讨论在学校碰到的烦恼、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等(Miller et al., 2020)。


树立良好的榜样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在日常互动中,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因此,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亲应该向孩子展示积极的形象,给孩子构建积极的与人交往的模板(Leidy et al., 2013)。具体来说,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父亲应该慎用惩罚、避免过度控制孩子,转而采用更为温和的方式和态度教育孩子;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应该耐心地与孩子交流、注意措辞,避免孩子习得消极的语言表达。


在游戏中增进良好的父子关系

游戏是父子之间的重要活动,也是发展安全型父子依恋的重要途径(Grossmann et al., 2002)。父亲可以尽可能地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并保证游戏的质量。在父子游戏的过程中,父亲既要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又要注意适时将游戏主导权教给孩子;父亲还应该对孩子参与游戏的情绪、行为保持敏感,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反馈、把握游戏的进程;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基础上,父亲应该鼓励孩子多做尝试,多探索游戏中未知的部分。


看完推文,
别忘了去和爸爸道一声
父亲节快乐喔!


参考文献

AL-YAGON, M., KOPELMAN-RUBIN, D., BRUNSTEIN KLOMEK, A., & MIKULINCER, M. (2016). Four-model approach to adolescent–par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s' loneliness, school belonging, and teacher appraisal.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1), 141-158.
https://doi.org/10.1111/pere.12116

Baker, C. E., & Vernon-Feagans, T. F. L. P. I. L. (2015). Fathers' language input during shared book activities: Links to children's kindergarten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6, 53-59.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14.11.009

Coleman, P. K. (2003). Perception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ocial self-efficac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childhood.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2(4), 351-368.
https://doi.org/10.1002/icd.316

Grossmann, K., Grossmann, K. E., Fremmer-Bombik, E., Kindler, H., Scheuerer-Englisch, H., Zimmermann, & Peter. (2002). The uniqueness of the child–fathe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Fathers’ sensitive and challenging play as a pivotal variable in a 1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11(3), 301-337.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111/1467-9507.00202

Hennigar, A., Cabrera, N. J., & Chen, Y. (2020). The role of father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H. E. Fitzgerald, K. von Klitzing, N. J. Cabrera, J. Scarano de Mendonça, & T. Skjøthaug (Eds.), Handbook of 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Prenatal to preschool (pp. 339-355).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Leidy, M. S., Schofield, T. J., & Parke, R. D. (2013). Fathers’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N. J. Canbrera & C. S. Tamis-LeMonda (Eds.), Handbook of father involv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pp. 158-174). Routledge.

Miller, D. P., Thomas, M. M. C., Waller, M. R., Nepomnyaschy, L., & Emory, A. D. (2020). Father involvement and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ld academic outcom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2(2), 515-533.
https://doi.org/10.1111/jomf.12666

Pancsofar, N. (2020). Father's language input and early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H. E. Fitzgerald, K. von Klitzing, N. J. Cabrera, J. Scarano de Mendonça, & T. Skjøthaug (Eds.), Handbook of 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Prenatal to preschool (pp. 393-409).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Pancsofar, N., & Vernon-Feagans, L. (2006). Mother and father language input to young children: Contributions to later languag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6), 571-587.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06.08.003

Wang, Y., Huebner, E. S., & Tian, L. (2021). Parent-child cohesion, self-estee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73, 101467.
https://doi.org/10.1016/j.learninstruc.2021.101467

Webster, L. L., Low, J., Siller, C., & Hackett, R. K. (2013). Understan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a father's warmth on his child's social skills. Fathering, 11(1), 90.
https://doi.org/10.3149/fth.1101.90

王雨磊. (2020). 父职的脱嵌与再嵌:现代社会中的抚育关系与家庭伦理. 中国青年研究(03), 63-70.

袁晓鸽. (2019).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

赵永婧, 范红霞, & 刘丽. (2014). 亲子依恋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07), 59-64.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胡惠南
编辑 | 韩思思
排版 | 王婉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介绍
李忻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想做一个温暖的人

孩子的优点能不能夸,夸了会不会让他们骄傲?

孩子的缺点经不经训,训了会不会让他们自卑?

孩子天性中的优缺点到底应当怎样告诉他们呢?

……

这一话题从未退出过舆论的巅峰。


01
家长的眼睛,孩子的镜子

人们需要照镜子知道自己的外貌;同样地,人们也需要一面镜子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也许你没有想到,你的眼睛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通过你对他们的反馈,推测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是美的还是丑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勤劳的还是懒惰的……

家长对孩子的反馈,对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认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孩子可以通过你的言语了解到自己是否是值得被爱的,从而影响到自尊水平与面对人生未知挑战的信心[2]。

IMG_7606.PNG


02
不要做一面有缺陷的镜子

你对孩子积极的反馈,会成为他们努力与坚持的动力,给他们的一生都带来好影响。

“我一点儿都不担心你,起码你知道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

“你做事情这么细致,将来肯定可以在你的工作中发挥出色。”

这些话语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力量,肯定自己的长处与价值。

IMG_7607.JPG

但是有的家长担心赞美孩子的优点会让他们自大,而“修剪枝丫”才会帮助他们进步与成长。

当然,这种想法有合理之处。但如果一味批评纠错,那这面镜子就成了专门放大孩子瑕疵与不足的哈哈镜。

孩子们从这面镜子里看到的是不好的自己、不够优秀的自己、不值得被爱的自己。久而久之,经常使用这面镜子的孩子便失去了接纳自己的勇气。

不要吝惜你对孩子的赞美,不要对孩子动“刀子嘴”,但是,如果孩子做事急躁莽撞或者像“老驴拉磨”,难道不能帮助他们改正吗?

当然不是,孩子天性中的缺点,家长一定要提醒并引导改正。但是如何说孩子才听得进去,如何管孩子才愿意去改,这是需要关注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对于不同天性的孩子的优缺点,家长到底该怎么夸,怎么管。


03
怎么告诉孩子“你很优秀”?

我们倡导按照天性养育孩子,因为孩子的天性自带闪光点。比如,D型孩子果断坚决能力强,I型孩子热情活泼人缘好,S型孩子随和可靠善合作,C型孩子擅长分析有条理。

作为家长,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并反馈孩子的闪光点,这是成功夸赞孩子的第一步。下表列出了四种孩子天性中的优点供家长们参考。

IMG_7609.PNG

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描述性赞扬”[3]。这是一种让孩子觉得有人爱自己、自己是有能力的并且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觉良好的表扬方式。

描述性赞扬不只是一句简单的“你真棒”,它包含三个步骤

(1)将你看到的一切描述出来:“宝贝,我看见你努力保持你房间的整洁!”这一步帮助你的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

IMG_7610.PNG

(2)尽可能将你的感受描述出来:“当我进你的房间的时候,我感觉很愉快。”“你这样做是对我极大的帮助。谢谢宝贝!”这一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好处与快乐。

(3)最后用一两个词概括优点:“我看到了你身上的责任感。”(可以结合上表进行表扬)

举个例子

当I型(交往型)孩子站出来保护小伙伴的时候,家长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今天看见当别的孩子嘲笑明明的时候,你站在他那一边。我感觉很欣慰,我看到了你的勇敢,还有对朋友的真诚。”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描述性赞扬时,你需要关注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即他的行为所表现出的天性,而不仅仅是他做了什么。

如果一个孩子只因为自己做了什么才受到表扬,那么他可能会过度重视他人的评价,去做取悦他人的事情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真正肯定自己骨子里的优点。

所以,在孩子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后,不要只用一句简单的“干得好”,需要你真诚地感受孩子值得鼓励与表扬的特质与个性,去真诚地赞美他们,表达对他们的爱。

IMG_7611.JPG

最后要注意,要做一面质量上乘的镜子,一定遵循准确真实的原则。不切实际的表扬,容易让孩子产生夸大的、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自大自满。

IMG_7612.JPG


04
怎样反馈以帮助孩子改正天性中的弱点?

“你做事就是拖拉,所有事情都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你怎么老是犹犹豫豫的,就不能果断一点吗?”

这些话像冰冷的雨,一点一滴浇灭孩子的动力、信心,甚至是希望。

IMG_7613.PNG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父母都不喜欢我,谁又会喜欢我呢?”

“我这些都做不好,我没什么能做好了吧。”

IMG_7614.PNG

我们都不希望孩子因为家长的批评而自我否定,否定内在的美好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品质。所以,我们在指出孩子的不足时应当多加注意,这里是一些建议:

(1)教导孩子把不足看作是优点走向极端的产物。让孩子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的联系,提防优点走向极端或发挥不当。下面列举了四种类型孩子天性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供参考。

IMG_7615.PNG

表格来源于书《按照天性养育孩子》
查尔斯 F.博伊德等/著 易进 方晓义/译

(2)在指出不足时肯定孩子的优点。要向孩子说明:当一个人的优点发挥过头时,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或者给自己带来麻烦。

(3)在孩子冷静下来的时候与孩子交流。否则孩子可能听不进去,并且产生逆反情绪。

IMG_7616.PNG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面对妈妈童文洁的否定与质疑,心大的方一凡也产生了逆反情绪

(4)当孩子做出了突破自己不足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运用描述性赞扬进行鼓励!

举个例子

当D型孩子由于竞争心过强而引发冲突时,家长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看到你为了获胜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妈妈想告诉你,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可能攻击性太强,甚至伤害到别人。”

而当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笔记借给别人看的时候,家长要进行及时鼓励:

“宝贝,你愿意放下自己的竞争心,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笔记,我很高兴,你是一个愿意与别人合作共赢的人。”

总结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很多时候,家长们不是故意不好好说话、故意打压孩子,而是在无形中继承了自己父母和自己的沟通方式,或是不知道自己这样说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

意识到问题是改变的必要条件。所以家长朋友们,请学会以一种温和有力的方式反馈孩子天性的优点与不足,做孩子清晰真实而又温暖的镜子吧!

IMG_7617.JPG
图源电视剧《请回答1988》


参考文献:
[1]朱海英. 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张豹,张澜,李星颖,王建成.父母评价模式与子女成就动机及情感的路径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35):9-13.
[3] Charles F.B., 易进, 方晓义. 按照天性养育孩子:灵活而有效的教子艺术(美国家庭教育丛书)[M]. 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8.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李忻奕
编 辑:申净旖
美 编:罗 亚

本期作者:陈烨

在生活中,我经常能听到身边朋友抱怨孩子做事拖拉,注意力不集中,到了睡觉时间也还是磨磨蹭蹭;咨询室里,也时常有家长控诉孩子早上赖床,穿衣服、吃饭慢慢悠悠,非得要家长急得大吼大叫才不情不愿地踩点进学校。

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拖拉,家长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吗

IMG_7556.PNG

本文将主要探讨3-6岁幼儿期孩子的拖拉问题,尤其是站在家庭咨询的视角,来看孩子拖拉家长该怎么办。

心理学观点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些内心的需要或达成某些目的。孩子出现拖拉行为时,家长通常第一反应可能是急火攻心,下次在遇到孩子拖拉时,家长或许可以想一想拖拉在帮助孩子表达什么。

研究表明,孩子拖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长可以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情况。


一、孩子为什么拖拉

01
彰显独立

据心理学有关理论,3-6岁幼儿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要形成主动性。这个阶段如果父母要求和控制得太多,容易引发儿童过度的内疚。

在这个时期,孩子常常用一些反抗行为来彰显自己的独立意识。有时拖拉就是这样一种反抗行为,表现出来就是你越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越不干什么。

那么,家长可以首先想一想一下,是不是自己平常在生活中对孩子控制过多,抑制了孩子的主动性。

控制可以体现在过多地替孩子做决定,规定孩子必须要怎样做,孩子有不同做法时加以评判甚至越俎代庖等等。

这时,拖延是孩子通过做事不主动来获得主动感的途径。这样的拖延也体现了亲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02
回避挫折

孩子们在幼儿期的运动技能发展迅速,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都有很大进步,尤其是绘画技能;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面临很多力不从心的任务。

当幼儿感到Ta没有能力做到某些事情,或者努力了仍然是失败的结果时,往往会大发脾气、大哭大闹,或者索性采取拖延的方式来回避问题解决

常见的情况有,幼儿园班级里年龄较小的孩子在经常性地赶不上班级其他同学后,会慢慢变得消极应对、不参与、注意力转移等。

03
模仿父母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时时关注着父母,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父母。孩子的拖拉有时也是模仿父母的结果

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晚睡晚起,也没有规定孩子固定时间作息,那孩子就更有可能睡前拖拉。晚睡又导致第二天赖床,睡眠不足影响注意力,从而孩子一天无精打采,形成恶性循环。

有的父母自己面对不想做的事情就习惯用拖延的方式回避,或者有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孩子也会更容易观察学习到这些不良习惯。

04
提示家庭关系问题

家庭咨询的一个基本态度是认为家庭中出现问题行为的那个人并不一定就是问题所在,家庭的各种问题通常通过家庭中最薄弱的一环(比如孩子)体现出来

家庭中夫妻关系出现问题,孩子无意识地通过拖拉、磨蹭等问题行为把父母“撺掇”到一条战壕里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暂时忘了夫妻间的冲突和矛盾。

家长忙于事业,忽视孩子。孩子得不到家长的陪伴,或者即使陪伴时父母仍专注于手机,孩子为求得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关注,只能无意识地采用一些问题行为,如拖拉,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IMG_7557.PNG


二、孩子拖拉家长怎么办

知道了孩子拖拉背后的心理原因,以及孩子无意识想要表达的内容后,关键的问题是家长该怎么办。既然家庭咨询认为问题不是其中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交互模式的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要用家庭的视角、系统地解决。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下策略。

01
积极看待孩子拖拉

家庭咨询主张要看到症状的功能问题的意义

孩子拖拉问题首先是孩子的求助信号,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家长:我们的家庭遇到了困难,有某些方面需要改变。

根据拖拉背后的不同原因,问题的意义可能有不同。比如孩子通过拖拉、不合作的方式提示家长需要调整互动模式和教养方式,家长也通过反思意识到问题并积极改变解决,就可以防止错误互动模式和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更长期和深远的负面影响,避免更大的问题出现。

02
改变亲子互动模式

家庭问题总是由一些无效的家庭互动模式引发和维持的,家庭咨询的基本技术之一就是改变无效的家庭互动模式

维持孩子拖拉问题的家庭互动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孩子拖拉-父母指责-孩子加剧拖拉反抗父母-父母指责升级,吼叫甚至威胁打骂孩子。简而言之,就是孩子越拖拉-父母越吼叫-父母越吼叫-孩子越拖拉的循环因果。作为父母,要主动切断这一“控制-反抗”的恶性循环链条,从而形成有效互动的良性循环

IMG_7558.PNG

03
教给孩子替代性的表达方式

识别孩子问题的功能和意义的目的,是为了用更好的方式替代有问题的方式实现原来的功能

家长一方面要能共情和理解孩子的拖拉,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及需求

要让孩子知道,有害怕、担心都可以告诉父母,父母会永远支持他们;有对父母的任何不同意见甚至不满,也可以直接表达,父母会认真倾听和积极解决。根据幼儿期儿童的特点,家长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和需要。

04
改进夫妻互动方式

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孩子出现拖拉问题,如果夫妻互动良好,教育理念一致,家庭结构健康,孩子的拖拉问题往往较易解决。

夫妻要有意识地改进互动模式,增进关系。中国家长常常在有了孩子之后把亲子关系置于夫妻关系之前,一切围着孩子转。殊不知,夫妻恩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健康的家庭并不是没有问题的家庭,而是能积极应对问题的家庭。家庭就像个体一样,也需要不断学习、尝试和成长,才能迎接每一个阶段的挑战,才能让孩子敢于自由探索、充分发挥潜能。


参考文献

迈克尔·尼克尔斯, 西恩·戴维斯著.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译(2018).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陈 烨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崔 琪

本期作者:郑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年访问学者
关注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咨询师
热爱生活,悦养孩子的宝妈

在青春期阶段,【上篇】中提到的四种同一性状态并非一成不变。

相关研究发现,在青春期早期,更多的个体会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有探索但没结果),但也有一部分处于同一性扩散(没探索,没结果)和同一性早闭状态(没探索但有结果)。整体上同一性的状态在整个青春期处于前进的发展模式,即获得和延缓(有探索)的个体增多。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受到成长环境、同龄人群体、自身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最关键因素是父母。尤其是父母与青少年的互动模式,对于青少年能否顺利渡过自我同一性危机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01
多给予认同和鼓励

豆瓣网友曾经分享过一些父母的否定、批评带给自己的深深伤害:

IMG_7473.JPG
(图片来源:豆瓣网)

Howard Gardner(1983)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多种智能,且拥有自己的潜在优势领域。父母要帮助孩子发现个人的独特优势并予以肯定,无论是文学、艺术、体育、阅读、人际等哪一方面,引导、鼓励孩子积极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另外,多留意孩子身上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创造力、好奇心、真诚、勇敢、友善、自律、坚韧等,主动表达对孩子的欣赏。

在赞美孩子时,要具体地说出孩子的表现与成就。如:当父母夸奖孩子的作文时,一句“写的真好”、“你真棒”只会让孩子觉得敷衍、不被关注,而当你说:“你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开头,中间的描述很详细完整,说明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那句话用来点题也很恰当”,孩子的脸上会立刻洋溢出自信愉悦的笑容。如果再加上“我看到你很用心”等正向评价的词语,将进一步激发孩子不断自我探索的信心。


02
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生活在各种心理冲突所引起的混乱中,他们有时自信满满,有时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时对未来充满希望,有时又深感前途渺茫;有时渴望独立,有时又依赖他人;有时理智冷静,有时又烦躁冲动。

他们需要通过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包括被陪伴、被倾听、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被认同、被放手、被信任等。与此同时,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允许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探索中碰壁,并及时地给予支持。

IMG_7476.JPG
(图片来源:湖南卫视《少年说》)


03
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会导致同一性扩散(没探索,没结果)和同一性早闭(没探索但有结果)。父母将自身的标准或愿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导致孩子忽视自身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因而逃避或推迟对自我的探索,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当孩子受到父母“爱的胁迫”时,不敢再进行让父母看来有些“出格”和“不正常”的自我尝试和探索,他们会将父母的期望和要求确定为自我的选择,导致同一性早闭。

因此,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避免采用惩罚性的、绝对的、强制性的教养方式,以更加民主、宽容的教养方式来对待青少年。《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孩子认为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就是“有温暖的家”。

IMG_7474.JPG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也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接纳青少年渴望独立的需求,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帮助他们顺利进入自我探索

例如,可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家庭全体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倾听、讨论、合作等方式,在民主、平等、尊重的氛围里,就家庭关注的问题达成理解与共识。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解决问题技能、自我效能感等均得到提升,更容易实现自我同一性的达成。


04
避免教育中的“双重束缚”

“双重束缚”是家庭治疗大师贝特森对亲子沟通中矛盾情景的经典描述,他认为:“双重束缚是这样一种情景,即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时在关系水平与内容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矛盾,使家庭交流发展出一种矛盾的不确定性,家庭成员不知道对方是关心自己还是抱怨自己”(Bateson,1956)。

例如,一位母亲感受到青春期的女儿正在走向独立,和自己的沟通有所减少,生气地说:“你现在长大了,14岁了,也不跟我多说说话,看来你不需要我了!”女儿听到了母亲的失望与抱怨,想要安抚母亲的情绪,于是对母亲说:“那我想跟您聊聊最近在看的一本小说”。不料,母亲却大声喊道:“聊什么小说,还不赶紧写作业去!就知道聊这些没用的!”

IMG_7475.JPG
(图片来源:纪录片《镜子》)

当青少年同时接收到来自父母的互相矛盾的态度、评价或反馈等信息时,往往会陷入无所适从、左右为难的境地,感觉“无论如何做,我都不能得到父母的认同。”这无疑会阻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使孩子的内心处于混乱状态。

为此,父母要尽可能明确对孩子的期望或要求,把信息清晰具体地传递给孩子,尤其注意保持教育的前后一致性。与此同时,要允许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自主尝试,鼓励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祝每个少年都能一路披荆斩棘,获得自我同一性,找到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Barber, B. K. (1994). Cultural, family, and personal contexts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75-386.
Bateson, G., Jackson, D. D., Haley, J., & Weakland, J. (1956). The double bind. Behavioral Science, 1(4), 251-254.
Gardner, H. (1983).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Heinemann.
Gray, M. R., & Steinberg, L. (1999). 10 Adolescent Romance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 235.
McCoby, E. E.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 1-101.
边玉芳.(2018).自我同一性是解读青春期的密码.中国教育报,2018-05-31.

本期作者:郑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年访问学者
关注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咨询师
热爱生活,悦养孩子的宝妈

最近,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庆余年》出乎意料地火了,从11月底开播以来豆瓣评分一路稳升到8.0的高分。

除了穿越时空的思维碰撞与生活化的幽默演绎之外,男主角范闲从澹州到京都一路开挂般的人生,也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关注。

范闲母亲早亡,父亲远在京都,幼年被管家讥笑排挤,一起玩耍的妹妹被接回京都,过得并不太开心。后来,他历经重~重~考~验~在一次次直面挑战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IMG_7457.JPG
图片来源:电视剧《庆余年》

我们总有一段时期难免会迷茫、会困惑,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尤其在青春期阶段,很多青少年会深受困扰。

WechatIMG2241.jpeg

缺乏学习动力,不明白努力的意义;
平时成绩挺优异,一到考试就焦虑;
不再与父母无话不谈,妈妈一唠叨就心烦;
总是迎合讨好别人,很少表达真实的自己;
一回家就关房门、戴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只有游戏能带来价值感;

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与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脱不开干系。


01
成长的力量
什么是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identity,又称自我认同感),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Erikson,1968)在《同一性:青年与危机》(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一书中首次提出,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会经历八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任务和发展课题,称之为“心理-社会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而“危机”一词包含了双重结果的可能性,它不仅指情感上的混乱或紧急情况,也意味着机会或转折点,有着发展的意义。

IMG_7459.JPG
图片来源:《人生危机就是转机》

青少年所面临的“危机”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在人生早期阶段,拥有积极品质(如乐观、安全感、独立、好奇心、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等)有助于获得自我同一性。

但同一性形成是一个毕生的过程。当面临人生重要事件时(比如上大学第一次独立生活、找到第一份工作、结婚、为人父母、亲人离世、严重疾病等),个体的自我同一性都有可能被重新定义。

而个体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处理青春期认同危机的成功程度。

去年奇葩大会上,蒋方舟袒露心声,谈起曾深深困扰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她说她非常害怕和别人起冲突,怕别人不高兴,总是一味忍让,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

这个问题深层次折射的就是自我同一性问题。

WechatIMG2242.jpeg
图片来源:《奇葩大会》


02
不同的状态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得如何?

人生有时候就像电子游戏一样,需要不断地“打怪”、升级,但并非每次升级都那么顺利,因此也不是每人都可以在青春期顺利获得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都有什么不同的状态呢?

加拿大心理学家詹姆士·玛西亚对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进行了深入挖掘,创立了自我同一性状态模型(Marcia,1966,1976,1991,1994)。

她根据青少年探索承诺的不同程度,将自我同一性分成了四种状态类型(Berzonsky,1989;Bilsker& Marcia,1991;Marcia,1967),即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见下图)。

WechatIMG2243.jpeg
自我同一性状态模型(Marcia)

1)“同一性扩散”=没探索,没结果

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努力探索过各种选择,也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

北京大学徐凯文曾指出“空心病”现象,即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清楚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找不到方向,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徐凯文,2016),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同一性扩散有关。

IMG_7460.JP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处于同一性扩散状态的青少年:通常自尊较低,过分受到同伴的影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友谊,他们的兴趣和关系都很浅显而短暂,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经常用逃避、冷漠甚至极端行为来掩饰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2)同一性早闭=没探索但有结果

同一性早闭的青少年没有通过主动探索各种选择来做出决定,而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父母或权威人物等)的期望、建议,或者选择现成的结果。他们会变成他人所期望他们变成的样子,而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决定

“我要当医生,因为我爸爸觉得我适合当医生”,就是同一性早闭状态。

处于同一性早闭状态的青少年,通常是人们认为的“好孩子”或“别人家的孩子”,与家庭的情感联结较其他青少年更为紧密,依赖程度也更高,与家庭正常的分离水平更低(Papini,Mucks,& Barnett,1989)。因此,当遇到挫折时,他们更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应对压力的能力相对较差。

3)同一性延缓=有探索但没结果

同一性延缓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积极尝试着各种选择,却仍未做出最终的决定。

很多家长头疼的所谓“逆反”是该状态的典型表现,不少青少年会对父母的话表现反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争论不已。他们开始听流行音乐、穿奇装异服、喜欢明星偶像、注重自我形象,更喜欢和同龄人待在一起(边玉芳,2018)。

处于同一性延缓的青少年也常常不确定自己应如何作出选择,或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例如,某学生努力寻找方向,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认真阅读各类书籍,但仍不清楚自己的目标究竟何在,时不时感到自卑、迷茫或焦虑。

IMG_7461.JP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但青少年只有经历了自我怀疑、角色混乱、不稳定,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未来才能发展得更好。可以说,同一性延缓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必经过程。

IMG_7462.JPG
图片来源:湖南卫视《少年说》

4)同一性获得=探索过后有结果

同一性获得的青少年经过一番探索后,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和决定。他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悦纳自我,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切合实际的目标,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热情的投入,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因此通常表现得更成熟、稳定和积极。

但很多孩子尚不能在青春期做到这一点,有的要到大学阶段,有的可能会更晚。前文提到的蒋方舟在28岁时才开始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坚定地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WechatIMG2244.jpeg

自我同一性的成功获得意味着,至少此刻青少年的发展趋于完成了,从而使自我的力量大大增加,建立一种真正亲密关系的能力也得到巩固和加强(Orlofsky,1978)。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当一直不被认可的哪吒大声说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拼尽一己之力解救了陈塘关百姓的时候,哪吒成功地获得了自我同一性,践行了“你是谁,只有自己说了算”,成为了自己的英雄!

父母如何帮助青少年获得自我同一性呢?
详情见【下篇】

参考文献
Berzonsky, M. D. (1989). Identity styl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Jounr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4(3), 268-282.
Bilsker, D., & Marcia, J. E. (1991). Adaptive regression and ego identity.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4(1), 75-84.
Bosma, H. A., & Kunnen, E. S. (2001). Determinants and mechanisms in ego identity development: A review and synthesis. Developmental review, 21(1), 39-66.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o. 7). WW Norton & Company.
Marcia, J. 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551.
Marcia, J. E. (1967). Ego identity status: relationship to change in self‐esteem,“general maladjustment,” and authoritarianism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5(1), 118-133.
Marcia, J. E. (1976). Identity six years after: A follow-up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5(2), 145-160.
Marcia, J. E. (1991). Identity and self-development.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 1, 527-531.
Marcia, J. E. (1994). The empirical study of ego identity.
Orlofsky, J. L. (1978). Identity formation, nAchievement, and fear of success in college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7(1), 49-62.
徐凯文. (2016). 时代 “空心病” 解读. 陕西教育: 综合版, (11), 58-60.
边玉芳.(2018).自我同一性是解读青春期的密码.中国教育报,2018-05-31.